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歷史上馬陵之戰的簡介【多篇】

關於歷史上馬陵之戰的簡介【多篇】

關於歷史上馬陵之戰的簡介【多篇】

馬陵之戰簡介 篇一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後,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藉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樑、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儘快援救韓國。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鬥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於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田忌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裏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置伏兵。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後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鋭部隊在後面加緊追趕。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傷亡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後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此戰後,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魏國為什麼要在逢澤舉行會盟?

公元前391年,魏國在大梁、榆關一帶打敗楚軍,攻佔了大梁,實力大增。魏惠王時期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於公元前364年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今開封市)。魏國在遷都大梁之後,勵精圖治,積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衞鞅來到大梁勸説魏王,讓他號令宋、衞、魯等小國,向北聯絡燕國,爭取秦國作為盟國,先行王服,再圖謀齊、楚之地。魏惠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擴建宮室,設置天子的服飾和車馬自稱為王。當年,魏惠王打着朝見周天子的名義,邀請秦、韓、宋、衞、鄒、魯等國家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舉行會盟。會盟後,又在魏惠王的帶領下一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是戰國時七國國君稱王的開端。由於會盟是魏惠王使用強迫手段舉行的,因此遭到韓國強烈抵制,而沒有去參加。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中計來追,孫臏又是怎樣安排的? 篇二

孫臏估計出以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前應該能到達馬陵。馬陵的道路十分狹窄,道路兩旁又多險阻,很適合埋伏兵馬。於是他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削掉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在道路的兩邊又埋伏好擅長射箭的齊軍士兵上萬人,並約定好“天黑看到點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在傍晚十分來到那棵被削掉樹皮的大樹下面,他看到樹上有字又看不太清楚,就命人點燃火把照明。字剛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損失慘重。

孫臏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是齊國阿(今山東陽谷)人,孫武的後代。孫臏曾經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擔任魏國將軍,他將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並在他臉上刺字。後來孫臏逃到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馬陵之戰中,他乘坐戰車身,用計謀逼迫龐涓自殺,大敗魏軍。他曾着書《孫臏兵法》,但已經失傳。

馬陵之戰:示假隱真誘龐涓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後,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人,進行各方面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推行“武卒”選拔制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魏惠王繼位以後,繼承文侯、武候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勃興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其他大國的利益,引起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忌恨,其中尤以齊、魏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鋭。

齊國自西周以來一直是東方地區的大國。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即位後,任用鄒忌為相,改革吏治,強化中央集權,進行國防建設,國勢日漸壯大。面臨魏國向東擴張的嚴重威脅,它就積極利用趙、韓諸國與魏國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了對魏的激烈鬥爭。

公元前442年,魏國派兵攻打韓國,韓國派人向齊國求援。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的進攻。但結果是五戰都敗了,只好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抓住魏、韓都疲憊不堪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逼大梁,孫臏是齊軍的軍師,居中調度統帥全軍。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非常憤怒。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而攻打齊軍。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想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的它日後再同自己爭奪霸主的地位。魏惠王命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帥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地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這個時候齊軍已經進入了魏國的境內,戰爭一觸即發。(算命

話説到孫臏和龐涓,則另有一段故事。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谷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捨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於是龐涓一個人先走了。臨行時兩人長時緊握雙手,最後灑淚而別。

龐涓到了魏國,見到魏王。魏王欣賞他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見識。便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兵權。龐涓確有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衞、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魏國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龐涓自己,也認為取得了蓋世大功,不時向人誇耀,大有普天之下、捨我其誰的氣勢了。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紮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祕不傳人的孫武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王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兩人的情誼並沒有失去,再加上老師的規勸,就隨魏國使臣下了山。其實,請孫臏到了魏國,並非出於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瞭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講述後,魏王自己決定的。

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並住在他府裏。龐涓表面表示歡迎,但心裏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於從前,十分嫉妒。

魏王封孫臏為副軍師,與龐涓同掌兵權。龐涓便有了一種危機感。於是下決心:必須除掉孫臏!他心生一計。

有一天,忽然有山東口音的漢子來找孫臏。那人説叫丁乙,是齊國人,有孫臏堂兄孫平的書信帶來。孫臏忙接過信。信中以孫平口氣,講述了兄弟情誼,告訴了叔叔已去世。堂兄兩人已回到齊國,希望孫臏也回到故鄉,把幾近消亡的孫氏家庭重新建立起來。信中語氣懇切、情感深重,最後再一次盼望孫臏早日歸來。

孫臏看罷,不覺流下淚來。然後熱情招待傳信人丁乙,並寫了回信請他帶回去。信中講:自己十分思念故鄉,但目前已成為魏國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為魏國建立了功勛,年老後,一定與兩堂兄在齊地故鄉相聚、歡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齊國鄉親,而是龐涓的心腹家人。龐涓騙到孫臏回信,又仿其筆跡,在關鍵處塗改了幾句:“仕魏乃不得已、礙於情面。不久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然後將此信交給魏王。魏王雖氣惱孫臏,但在龐涓請求下,還是同意了將孫臏交給龐涓處置。

龐涓當晚見孫臏,勸他向魏王請一兩個月的假期,會齊國老家看看,更允諾説會在魏王面前替他求情。孫臏非常感動。

龐涓是否指揮過馬陵之戰? 篇三

公元前343年末,魏國聯合趙國向韓發動進攻,韓國求救於齊。次年,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發兵攻魏而救韓。魏國指揮這次戰爭的是將軍龐涓,他見齊軍來援,便釋韓而調頭迎擊齊軍。齊軍在孫臏的策劃下,施出行軍減灶之計,即第一天行軍營地有10萬灶,第二天軍隊後退減為5萬灶,第三天再退縮減至3萬灶,裝出一副怯弱畏戰的樣子。龐涓行軍三日見此情景,心中大喜,日:“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過半矣!”乃棄其步兵,與其輕騎鋭卒兼程倍進來追逐齊軍。孫臏估計魏軍在黃昏時當至馬陵(今山東莘縣西南),就在那裏佈置伏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

孫臏設下包圍圈。又把圈中的一棵大樹斫去樹皮,而書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在當晚果率魏軍追至馬陵,見樹上書寫文字,乃點火想看個究竟。未等龐涓讀畢樹上之字,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弩俱發,魏軍頓時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到,齊因此而乘勝大破魏軍。這段膾炙人口的馬陵之戰的故事,載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它充分顯示了齊國軍師孫臏的足智多謀和魏軍統帥龐涓的莽撞無能。

然而這段史實是有問題的。據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孫臏兵法》,魏將龐涓早在馬陵之戰前11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中,已被齊軍生擒。該竹簡的《擒龐涓》篇記:當時魏軍將攻趙都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8萬出擊。齊國為救援趙國之難,亦派將軍田忌、軍師孫臏率甲兵8萬擊魏。孫臏為迷惑敵人,先派“不識事”的齊城、高唐二大夫進攻守備森嚴、“人眾甲兵盛”的平陵。結果齊二大夫未進入平陵城郊,在路上就遭到魏軍的襲擊,大敗而被殺。這樣,魏國對齊的來犯,開始麻痺而輕敵。接着,孫臏派遣輕快的戰車西馳魏都大梁之郊,“以怒其氣”;並分散用少量的士卒跟在戰車後面,以“示之寡”,顯現出齊軍的弱小。經過這樣的一番佈置、欺騙之後,在全力攻趙的魏軍統帥龐涓,“果棄其輜重”而率其輕騎鋭卒晝夜兼程,回師救大梁之危而來與齊軍決戰。於是,“孫子(臏)弗息而擊之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而擒龐涓”。《孫臏兵法》對於在桂陵之戰中生擒龐涓的事實是敍述得很清楚的,它是孫臏弟子在當時所記,不容有什麼懷疑,既然龐涓在桂陵之戰時已經當了齊軍的俘虜,如何能在馬陵之戰中再任魏國的將軍指揮作戰?既然龐涓己在桂陵之戰時中了孫臏的伏兵狙擊之計,他怎麼會不吸取教訓,在馬陵之戰時再次上當?

查《戰國策。魏二。齊魏戰於馬陵》章雲:“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同章又記齊張醜曰:“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擒)太子申。”這裏記馬陵之戰,都沒有提到龐涓為將指揮魏軍以及他的下場,似乎龐涓未曾參與這次戰役。《戰國策。宋衞。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章述:“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有外黃徐子對太子説:“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則萬世無魏。”後太子猶豫不決,勉強上陣,“與齊人戰而死,卒不得魏。”這段記載,又明確告訴我們,馬陵之戰是魏“太子自將攻齊”,而沒有龐涓為魏將之事。至於《戰國策。齊一。田忌為齊將》章雲:“田忌為齊將,系樑太子申,禽龐涓”;《孫臏兵法。陳忌問壘》篇記孫子曰:“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而禽太子申也。”這兩條記載,都是總括桂陵、馬陵兩次戰役而言,説明田忌為齊將和孫臏用謀略所取得的戰果。而司馬遷不察,把龐涓和太子申都當作馬陵之戰時魏軍的統帥,遂造

成龐涓被生擒後又任將出戰和兩次被孫臏的伏兵擊破的誤會。故台灣學者徐培根、魏汝霖在《孫臏兵法註釋》中認為:“馬陵之戰指揮魏軍的當為太子申,而不是龐涓”,揭開了這個千古的謎團。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的許多地方都提到馬陵之戰時龐涓為魏將。如《魏世家》述,當時魏“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戰爭結果,魏“敗於馬凌,齊虜魏太子申,殺將龐涓”。《田敬仲完世家》又記,此次戰役齊“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六國年表。魏》在馬陵之戰當年並載:“齊虜我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在《孫子吳起列傳》中,司馬遷又把這次戰役的經過,寫得如此栩栩如生,他必然另有所據。

有的學者認為,龐涓在桂陵之戰被齊生擒後,可能不久就獲釋放,因此到馬陵之戰時能又任魏將,與孫臏再次交鋒。這就像春秋時秦穆公的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晉俘獲後又被釋,不久即再次率師伐晉一樣。有的學者還考證,據《水經。淮水注》引《竹書紀年》,在桂陵之戰的次年,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擊敗齊,宋、衞的聯軍於襄陵,齊國不得已而清楚將景捨出來向魏求和。龐涓之被釋放歸魏,應即在此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54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