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竹林七賢是誰 竹林七賢簡介(新版多篇)

竹林七賢是誰 竹林七賢簡介(新版多篇)

竹林七賢是誰 竹林七賢簡介(新版多篇)

劉伶簡介 篇一

劉伶,字伯倫,又稱酒仙,是魏晉時期的詩人。因為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七個人經常在山陽縣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劉伶是他們七人之中社會地位最低的一位。

劉伶身材矮小,容貌醜陋。平時沉默寡言,不喜與人交往。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邁,不拘小節與阮籍、嵇康兩人特別聊的來。他的主要作品有《灑德頌》和《北芒客舍》,文學風格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頗有建安之風骨,但是由於當時的西晉,管制較嚴,因此他的文字又採用了比興、象徵等一些修辭手法,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輕靈肆意,語言幽默,對人與景地刻畫都不看不見有雕琢的跡象,彷彿渾然天成。

王戎簡介 篇二

魏末晉初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主要活躍在河南山陽縣一帶,因常於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種手法沿襲了建安文學精神,從側面表達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後來由於竹林七賢逐漸被司馬朝廷所不容,最終以解散告終,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字濬衝,出生于山東東南沿海的臨沂,因為自身對於評鑑有着精闢獨到的眼光而聞名,早年間承襲父親貞陵亭侯的爵位,後來被聘作掾屬。王戎的仕途過程中,相繼就任過吏部侍郎、散騎侍從、河東郡守、荊州刺史多個官職,後來被罷官後,又被調任豫州刺史與建威將軍。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幾位及其作品有: 篇三

1.山濤

“竹林七賢”中最為年長的山濤出生於庶族,早孤居貧,但卻十分有才華,《晉書·山濤傳》曾記載:“少有器量,介然不羣。”山濤與司馬懿不僅是老鄉,還是親戚關係,其表姑嫁給了司馬懿。他曾兩次入仕,其間隱居山中二十多年,安貧樂道,在我看來,山濤在竹林七賢之中是頗有爭議的一個人物。山濤性好《莊》、《老》,每每低調做人,注重修砥德行,與嵇康、呂安非常友善,後來遇到阮籍,便為竹林之交。四十歲出山做官,官至吏部尚書,司徒。《晉書》有云:“濤甄拔人物,各為題目而奏之,時稱《山公啟事》”,也就是説在武帝時山濤任尚書之職,凡甄拔人物,各有題目,稱“山公啟事”。這對後世選拔人才影響頗大。山濤生前有諸多作品,可惜大部分都已丟失,現存著作有《謝久不攝職表》、《復讓司徒表》、《啟事》、《評嵇康》等。我們可以從現今僅存的少量啟事、奏議殘句看,山濤為文平實質樸,不尚虛化,符合其為人的一貫風格。

説起山濤,就不得不説與他契若金蘭的嵇康和那篇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與山濤同為“竹林七賢”,嵇康在聽説山濤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舉薦自己代其原職的消息後,寫給山濤的一封個人信件。山濤與嵇康因政治立場不同,嵇康堅決拒絕山濤提供給他投靠司馬氏集團的機會。但是縱觀山濤三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他為官不貪,舉薦無私;貞慎簡約,允正盡職;既能為國家的長遠利益着想,建議保持州郡武備;又能不阿附權勢之爭,敢於與賈充、楊駿等貴幸抗衡;他居高思退,仍不失青年時代的清正本色。

2.王戎

與“竹林七賢”的其他六人相比,王戎的家庭門第最高,年齡最小,崇尚《老》、《莊》、傾心隱逸的熱望最談。在其幾年的竹林交流,歡飲暢談,對王戎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很大,為其以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戎性本“簡約”、“簡脱”,二十二歲就入仕了,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總的看來王戎的政績平平,並且還有頗多儉吝之譏。其在朝中聲望一直不衰,晚年跟隨晉惠帝出入危難之中,保持了清正重臣的節操。

但王戎擅長言談而不擅長詩文,故無作品流傳。

3.向秀

出生於官宦士人之家,與其他竹林名士相比,向秀頗具學者風采。他“雅號讀書”,註疏《易》、《莊子》,調和儒道學説,在當時很有影響。向秀以這樣的思想基礎隨同嵇康鍛鐵灌園,與諸名士酣飲娛歡,別有一番情趣在胸。向秀諸多著作也已丟失,僅存《思舊賦》和《難稽叔夜養生論》兩篇。文章平實簡達,灑脱流暢,亦顯竹林名士的特有文風。

4.劉伶

在“竹林七賢”中算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一位,劉伶為人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情性高逸而不善言談。二是縱酒忘形。竹林名士均能豪飲,而以劉伶為最。其他六人是以醒求醉,醉中尚醒;劉伶卻是以醉求醉,似醒非醒,完全進入超脱世俗的意境。因此,後代文人墨客視劉伶為酒仙。

劉伶縱酒狂放,卻也是個吟詩作文的高手。其《酒德頌》表現了作者高潔的心性和傲俗的節操。被視為劉伶縱酒遺形,放情肆志的自白書。

5.嵇康

嵇康早孤,父親嵇昭,他不僅為竹林名士提供聚會的場所,還是竹林七賢精神領袖之一,同時,更以敢於明確反對司馬氏的淫威而引人矚目。嵇康一直反對為司馬氏效力,並因此而丟掉了性命。

嵇康的剛毅個性,在他的詩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可以説,正是這一鮮明的個性,為其詩文創作,尤其是散文創作,提供了犀利、明快的原動力,使得他的散文有氣勢、有鋒芒,讀來暢快動人而餘味濃重。嵇康詩文俱佳,主要傾訴他對現實生活的諸般感受,和對理想人生的熱切追求,氣韻高邁,理正情濃,從多種角度,展示了嵇康剛正高潔的精神。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嵇康在音樂上的造詣。嵇康精通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嵇康的琴聲伴隨了他一生,直到死的那一刻,還要彈完《廣陵散》。在我看來,音樂和文學永遠是分不開的,這樣一個如此熱愛音樂的人,才會擁有這樣弘博清逸的情懷,實在是讓我敬佩不已。

6.阮籍

“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三歲喪父,其父正是當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他早期鑽研儒學,立志建功立業。他既是名門之後,同時還名滿天下,《晉書·阮籍傳》中有一段對他的描寫:“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阮籍的文學造詣極高,詩歌成就在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類型,且頗具哲學風度,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里程碑的傑作。他同時也非常擅長寫文論,散文也寫得非常好,還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擅長彈琴,還寫過相關音樂的論文。不僅如此,阮籍還是一個對老莊哲學有深入研究的思想家,在中國的思想史上,他也佔據一定的地位。

由於時局的發展轉變,阮籍的政治熱情降温,轉而寄情自然、崇尚老莊,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之一。與其他竹林名士相比,阮籍似乎多了一份壓抑,他常常將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苦悶、彷徨與抗爭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他的。詩文,僅僅是着心中巨大能量的有限宣發,讀來總有一種沉重感。

阮籍的《詠懷詩》或隱晦寓意,或直抒心跡,表現了詩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滿濃郁的哀傷情調和生命意識,無不給人以“陶性靈,發幽思”的人生啟悟。阮籍的詩形象得展現了魏晉之際一代知識分子痛苦、抗爭、苦悶、絕望的心路歷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對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創造了抒情組詩的阮籍的《詠懷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情調出現在中國詩壇上,當時就引起了強烈反響。

7.阮咸

祖父阮瑀,為建安七子之一,阮咸自幼家貧,青少年時代長期跟隨叔父阮籍,特別是經過竹林名士間的數年交往,阮咸逐漸養成了任達不拘、宏闊豪放的性格。阮咸一生中被人稱道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高潔的心志與放達的舉止相結合的人生追求。二是妙解音律。

受狂放行為的影響,阮咸不善作文,因此,他在文學上沒有什麼作為。現今僅存的只有《律議》及《與姑書》一句。文中思路清晰流暢,足見阮咸一生縱酒狂放,其神智還是很清醒的。同時,阮咸通曉音律,後人視阮咸為西晉的音樂家,並將其改制的琵琶稱為“阮咸”。

嵇康簡介 篇四

嵇康,生於公元223年,字叔夜,死於公元262年,享年40歲。與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學,他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主張不要理會世俗的觀念,不要將世俗觀念放在心上,順應人本來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慾望所拘束,這樣才能看透富貴貧賤。

嵇康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兄長撫養他成人。他在小的時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資聰穎,後來迎娶了曹操後人長樂亭為妻,並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嵇康還是個音樂家,他喜愛彈琴,一曲《廣陵散》更是讓人俯首稱臣,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後在隋朝被作為取仕的條件。

阮咸簡介 篇五

竹林七賢是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是先有七賢的名聲,之後因為常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的竹林下,飲酒、賦詩、縱歌,肆意酣暢,又因為被稱為七賢,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稱,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阮咸,字仲容。是三國至西晉時期文學家、音樂家。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孫子。在當時,阮咸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阮咸這個人性情比較放達不受拘束,因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塊去外面遊山玩水。雖然阮咸是“竹林七賢”之一,但是阮咸並沒有廣泛受到世人的關注,是在七賢中受到關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竹林七賢”產生的背景 篇六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風采出眾的一個文學羣體,即嵇康、阮籍、劉伶、向秀、山濤、王戎和阮咸七人。他們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禮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遙山林、終身不仕,更有談玄醉酒、長歌當哭。《世説新語》曾有這樣一段記錄:“陳留阮籍樵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賢”獨立於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羈以及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在古代歷史上,“竹林七賢”是隱士的代表他們以遠離官場,淡薄名利而被後人傳誦。

“竹林七賢”的產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在三國末期魏晉交替的這個時代,政治黑暗且戰爭不斷,著名的“曹馬之爭”直接促使竹林七賢走到了一起。大約1700年前,曹叡駕崩後的正始年間,朝廷危機重重,司馬氏集團和曹氏集團為爭奪皇位的爭鬥已暗中湧動。據説,7位名士為了躲避這一場遲早都會到來的腥風血雨,先後來到了雲台山的一片幽靜的竹林中聚會。他們在竹林中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撫琴賦詩、談玄論道,過着瀟灑飄逸的生活。隨着時光推移,他們被視為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一個象徵,為後人紛紛效仿和津津樂道。“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賢”雖繼承建安文學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卻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竹林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為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k7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