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村官考察報告多篇

村官考察報告多篇

村官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村官考察報告

48 年 的 滄 桑 巨 變

興十四村的發展歷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956年至1971年是特殊困難時期,屬於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1972年到1994年是創業時期,興十四人民開荒造田,植樹造林,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現了農田水利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走上了富裕發展之路;1995年至今是飛速發展時期,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共同致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農民住房別墅化,成為了擁有15多億元固定資產,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的省內首富村。今年,村裏下屬的富華集團產值達到6億多元。人均年收入2萬元。新建三星級賓館一座。修建16個標準公廁,18個垃圾站。村內全部鋪上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燈,房前屋後栽上了樟子鬆。投資80萬元,對原有的文化宮進行了重新修繕。宮內設有會議室、圖書館、娛樂室等。投資50萬元建起了村衞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村民實行退休制,6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到80元的生活補貼。建成了展覽館和村民休閒活動廣場。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徹底改變。如今的興十四街道整齊,綠樹成蔭,青磚鋪地,紅瓦蓋頂,庭院寬敞,優雅安靜。白天空氣清新,夜晚華燈齊放,讓許多城裏人都感到羨慕。村民的生活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吃喝講營養,穿戴講時尚,而且普及了電腦。興十四為世人展示出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真實畫卷。曾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戰線的先進集體、國家級文明村。

成功經驗的總結

經驗之一是興十四村有一個帶領村民致富的能人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抱着不讓一個人受窮,不讓一個人掉隊的願望,堅定不移地帶領全村羣眾發揚革命老區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以機械化促進農業發展。他上任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靠機械化多開荒地。因為村裏窮,買農機具沒錢,付華廷和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人養了XX只羊,靠賣羊毛攢了幾萬元的家底。可當時拖拉機控制供應,沒指標有錢也買不到。付華廷就想了個辦法:自己組裝。他們四處買零件,小件背,大件郵,硬是自己組裝了兩台拖拉機,這兩台拖拉機一年就開墾了6000餘畝荒地。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後一人能耕種XX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農機具不配套,他就自己研製,先後研製出機引耕耙、割草機、滾壠機、揚場機等多種農機具,率先在全省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現在,興十四村已有大型拖拉機26台,各種農機具400多台套。

二是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鞏固農業發展。農業實現了機械化,付華廷開始考慮農業基本建設。付華廷領着全村人一口氣打了383眼井。近幾年,全村1萬多畝耕地又全部實現了電噴灌溉。有了水澆地,興十四村的糧食年產量以每年100萬公斤的速度遞增。興十四村的耕地過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華廷帶領全村青壯勞力,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幹,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裏,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30多年以來,累計造林1.13萬畝,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 據估算,興十四村的林木儲值已超過兩億元。

三是工農互促協調發展。種地不如種工廠,70年代末,付華廷領着大家先在村子裏辦了個罐頭廠,把當地產的水果加工成罐頭。之後他又辦起了酒廠、油廠、米麪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小企業。這些小企業每年都能掙幾十萬元。集體有了錢,開始反哺農業。依託萬畝草原,建起了兩個集體牧場,全村養起了奶牛、生豬,每年可為耕地提供有機肥2萬多噸。

四是工業產業化建設實現大發展。80年代初,興十四村農民生活已有很大改善和提高。然而,多年的實踐使興十四幹部羣眾認識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須立大志,辦大企業,才能掙到大錢。付華廷和支委們經過多次商量,決定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產業化。充分發揮和利用周邊村羣眾養奶牛,建起了一座日處理19噸鮮奶的乳品廠。1988年,他得知國內生產食品添加劑是一個發展前景看好的項目,就背起大煎餅去省城考察,到大連、山東去學習。幾經周折,終於簽下了共建甜蜜素廠的協議。工廠雖然建起來了,然而市場沒有迴應。1990年3月,付華廷到北京國際飯店,拿出10萬元在那裏召開了食品甜蜜素的產品發佈會。首都20多家新聞單位,全國100多家媒體發表了會議消息,終於產生了很大影響。當年甜蜜素銷售XX多噸。1996年,興十四村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飼料廠。之後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5家企業,組建了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擁有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製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

五是產業園區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推進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實現高速、跨越式發展,XX年,付華廷創辦了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園區規劃佔地5萬畝,園內劃分為7個區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區、農產品深加工區、林業旅遊區、倉儲和物流配送區、居住和行政辦公區,並在此基礎上,在周邊村屯建立畜牧養殖加工區及高科技農業示範區。園區的建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畜牧業養殖和畜產品加工、製藥、高科技農業、林業種植和生態旅遊為主要項目,形成園區內的生態工業鏈條。

成功經驗之二是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

興十四村黨總支成員已經連選連任30多年,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威信,就是因為他們“説了算,定了幹,多大困難也不變”,一心為百姓辦實事,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羣眾做表率。班子成員堅持做到“五個不準”:不準接受村民吃請,不準超範圍陪客,不準超標準種地,不準超規格住房,不準私自安排子女和親戚就業。堅持實行民主決策,村黨總支成員集體研究決定事情,不搞個人説了算。凡涉及全村發展的重大事情,請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決定。堅持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每月向村民公開一次。班子成員精誠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舍小家顧大家,為了集體利益而忘我地工作着。黨總支書記付華廷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糖尿病,忍着病痛他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了實現心中的藍圖,他透支着健康、透支着生命,為興十四村的那塊土地奉獻着他的全部。

【第2篇】村任職大學生村官考察學習報告

時間從不會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腳步 ,剛剛還是浮躁的夏日,轉眼間金色的秋天就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這收穫的季節,由宿城區委組織部組織,全體宿城區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的山東壽光考察學習活動,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關心下順利的開始的。通過五天的參觀學習給了我這個新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很深的觸動。

這次我們參觀學習的目的地就是我國著名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該村地處壽光市最南端,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1989年以來該村在村支部書記王樂義同志的帶領下,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本村的特色產業。19年間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個,精品果園310畝,總產值3860萬元,人均收入10700元。作為一個不具有地理位置優勢的貧困村,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發展成為全國有名的特色經濟村,這在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作為一個在剛剛離開學校進入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壽光人的奮鬥發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們頑強拼搏的精神,緊跟市場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以集體帶動個體的創業模式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的寶貴財富。但對我個人而言,最感興趣的還是壽光人成功的創業路,因為從這個裏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帶領我們宿遷農村創業致富的方法。我總結了我對壽光成功創業的幾點體會:

一.有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充分了解

壽光雖然不是一個地理優勢非常明顯的地方,但並不代表這裏就沒有自己的優勢條件,關鍵還是要看壽光人是否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很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壽光人在多年的農業生產中明白了壽光的優勢條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時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條件,以及過去當地普及過的加熱式蔬菜大棚的歷史條件。正是對這兩種條件的深刻認識才使得壽光人最後找到了改進冬暖式蔬菜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這條創業致富之路。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們自己的優勢條件,要進行大量的考察調研,『範文大全 網 』瞭解清楚我們當地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還是一般的工業。然後再通過對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瞭解確定具體的創業項目。這樣就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我們創業的失敗,也能真正的結合我們所學的知識,帶領周圍的羣眾發家致富。

二.有開拓進去的領頭人

壽光三朱元村的領頭人就是他們的王樂義書記,如果沒有王樂義書記的開拓進去,執着追求,就不會有當初的十七名幹部帶頭搞蔬菜大棚種植,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羣眾自發種植,更不會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創業過程中人是決定性的要素,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其實我們村裏的幹部很多也有致富創業的好項目,也有想帶領羣眾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數人出於各種考慮,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羣眾都是實在的,如果我們幹部不能帶頭做出成績給他們看,他們是不會跟着我們乾的。所以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就必須爭做農村創業致富的領頭人,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給百姓看,這樣才能真正的和百姓打成一片,帶領他們走上致富的道路。

做有開拓精神的領頭人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多觀察多學習,全面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尤其是創業方面的素質,做到“看過必學過,學過必懂過,懂過比親身體會過”,最後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老百姓心中真正樹立一個“領頭人”的形象。

三.有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

壽光的成功還源於他們對市場準確的把握,在這個方面當地的政府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幫助,創業的初期,政府舉辦各類展銷會,將壽光蔬菜品牌做大做響,當蔬菜銷售遇到困難時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資邀請各發達地區的領導到壽光考察學習,幫助宣傳壽光蔬菜,當最後整個蔬菜產業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又採取多種政策鼓勵百姓自主種植大棚,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壽光的蔬菜大棚種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了起來。如此的以政府為服務主體,以農民為生產主體的運行機制不僅把壽光的老百姓帶領到了致富的道路上,同時也使得壽光的發展步入了良性的循環軌道,避免了由於大規模的種植大棚蔬菜造成市場萎縮的現象。

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們大學生創業的初期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多尋求黨委政府的幫助,我相信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

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壽光考察,無論是對村官這個集體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次洗禮。審視壽光的發展歷程給我們謀劃我們所在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路,也增強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一定不會辜負組織上的希望,立足於實際,紮實的做好農村工作,完成好帶領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歷史使命。

【第3篇】學生村官服務工作情況考察報告

一名“大學生村幹部”,我被分派到西大街辦事處村。我一名大學生村官,來到村月了。在段裏,是辦事處的村裏面的都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段裏,我對村大致的。

村成立於年五月,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2畝。常住人口820人,廠礦工人600餘人,下設五個村民,大小門店13餘處。轄區內有新密市特種耐材有限公司,河南航天煙花爆竹有限公司,鄭州慧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人大附中,養殖廠,樓板廠,動物園。有優越的地理優勢,西大街與互助路貫穿。近幾年來村民文化生活和活躍,社會治安狀況。

城市經濟的突飛猛進,城市體制改革城市框架的拉大,村民意識的轉型,村兩委班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把的利益位,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創一流,爭,曾被鄭州市命名為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先進退管站。被西大街辦事處命名為綜合治理先進,農業化先進,項目建設先進和計劃生育先進,連續兩年被評為“金盃”稱號。村經濟與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

村在帶領奔小康,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為文化生活,以建設“社會文化大院”為切入點,農村發展,現就我村文化大院的建設情況簡單地一下:

一、組織,

村兩委班子大的xx大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雷海江,村委主任院治軍為組長的文化建設。有三名同志直接對村文化大院的工作,的規章制度,制定工作計劃,對農村的文化工作中的問題專題。成立村文化活動中心辦公室,由我來擔任辦公室主任一職,村文化活動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村成立50餘人參加的“文藝宣傳隊”,宣傳工作。還成立了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等團體,並經常活動。

二、設施,形象

已建成的村文化活動中心,活動廣場1250平方米,健身房一所200平方米,可容納乒乓球枱,枱球桌兩個。硬化活動場地1250平方米,可供羽毛球,籃球和門球的的訓練及比賽。村委會建有多媒體教室,有30多套桌椅,並配有電腦,電視機,播放

中國 機,投影機。給科技諮詢,培訓,講座。室外面有500平方米的停車場。村委每年投資3萬餘元每年春節舉行一次棋牌比賽,並舉行頒獎儀式,的評價。

三、多樣,服務村民

村文化大院,集圖書3000餘冊,有文體活動室,康復訓練室,為老年人鍛鍊身體了好的去處。

創衞工作

1.環境治理工作。清理清運垃圾200多車,1000多立方,綜合治理投資3萬元。

2.投資2萬多元建造毒餌東200洞,製作健康教育宣傳欄及牆體黑板10多處,牆體刷白5000平方,改廁,改廚。

農村基層工作的難點:

農民新事物的能力較弱。需要有耐心,多花去講解。例如此次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我這村民來説是一件的好事,能實實在在的享受到好處。一段的操作,結果並預期的那麼好,工作進度慢,參保人數少。當然我自身也些問題,也許是對村民透徹,或宣傳工作還位等等,我還需要學習,彌補的之處。

村裏的有點:

村是環境優美的地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動物生態園等等。交通便利有直達公交車。村的熱情好客,勤勞淳樸,待人友善。村有的發展空間,前景美好。

中國

問題:

村經濟實力薄弱,人均收入不高,村裏資金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我是:

1.村民文化不高,新事物能力較弱。

2.村民創新意識強。

3.村民進取心,打拼意識。

4.自身資源。

解決辦法,應該多開輔導班,專業技能的培訓,思想覺悟意識。

對村的意見和建議:

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便利的交通。我覺得可以以動物園為依託,開有“動物園農家樂”。例如可以在動物園的山上建野雞繁殖基地,請一位技藝高超的廚師,味美可口的,“野雞宴”。(1.可以打造品牌。2.可以收入。3.提升村的知名度,為今後的招商引資鋪路。4.動物園的客流量。)

綜上所述,村了成績,還問題,今後我要工作,努力學習,的能力,為村今後的發展更多。

【第4篇】在村任職大學生村官考察學習報告

時間從不會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腳步 ,剛剛還是浮躁的夏日,轉眼間金色的秋天就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這收穫的季節,由宿城區委組織部組織,全體宿城區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的山東壽光考察學習活動,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關心下順利的開始的。通過五天的參觀學習給了我這個新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很深的觸動。

這次我們參觀學習的目的地就是我國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該村地處壽光市最南端,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1989年以來該村在村支部書記王樂義同志的帶領下,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本村的特色產業。19年間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個,精品果園310畝,總產值3860萬元,人均收入10700元。作為一個不具有地理位置優勢的貧困村,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發展成為全國有名的特色經濟村,這在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作為一個在剛剛離開學校進入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壽光人的奮鬥發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們頑強拼搏的精神,緊跟市場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以集體帶動個體的創業模式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的寶貴財富。但對我個人而言,最感興趣的還是壽光人成功的創業路,因為從這個裏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帶領我們宿遷農村創業致富的方法。我總結了我對壽光成功創業的幾點體會:

一.有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充分了解

壽光雖然不是一個地理優勢非常明顯的地方,但並不代表這裏就沒有自己的優勢條件,關鍵還是要看壽光人是否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很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壽光人在多年的農業生產中明白了壽光的優勢條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時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條件,以及過去當地普及過的加熱式蔬菜大棚的歷史條件。正是對這兩種條件的深刻認識才使得壽光人最後找到了改進冬暖式蔬菜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這條創業致富之路。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們自己的優勢條件,要進行大量的考察調研,瞭解清楚我們當地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還是一般的工業。然後再通過對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瞭解確定具體的創業項目。這樣就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我們創業的失敗,也能真正的結合我們所學的知識,帶領周圍的羣眾發家致富。

二.有開拓進去的領頭人

壽光三朱元村的領頭人就是他們的王樂義書記,如果沒有王樂義書記的開拓進去,執着追求,就不會有當初的十七名幹部帶頭搞蔬菜大棚種植,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羣眾自發種植,更不會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創業過程中人是決定性的要素,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其實我們村裏的幹部很多也有致富創業的好項目,也有想帶領羣眾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數人出於各種考慮,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羣眾都是實在的,如果我們幹部不能帶頭做出成績給他們看,他們是不會跟着我們乾的。所以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就必須爭做農村創業致富的領頭人,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給百姓看,這樣才能真正的和百姓打成一片,帶領他們走上致富的道路。

做有開拓精神的領頭人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多觀察多學習,全面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尤其是創業方面的素質,做到“看過必學過,學過必懂過,懂過比親身體會過”,最後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老百姓心中真正樹立一個“領頭人”的形象。

三.有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

壽光的成功還源於他們對市場準確的把握,在這個方面當地的政府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幫助,創業的初期,政府舉辦各類展銷會,將壽光蔬菜品牌做大做響,當蔬菜銷售遇到困難時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資邀請各發達地區的領導到壽光考察學習,幫助宣傳壽光蔬菜,當最後整個蔬菜產業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又採取多種政策鼓勵百姓自主種植大棚,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壽光的蔬菜大棚種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了起來。如此的以政府為服務主體,以農民為生產主體的運行機制不僅把壽光的老百姓帶領到了致富的道路上,同時也使得壽光的發展步入了良性的循環軌道,避免了由於大規模的種植大棚蔬菜造成市場萎縮的現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們大學生創業的初期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多尋求黨委政府的幫助,我相信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

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壽光考察,無論是對村官這個集體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次洗禮。審視壽光的發展歷程給我們謀劃我們所在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路,也增強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一定不會辜負組織上的希望,立足於實際,紮實的做好農村工作,完成好帶領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歷史使命。

【第5篇】村任職大學生村官考察學習報告

時間從不會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腳步 ,剛剛還是浮躁的夏日,轉眼間金色的秋天就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這收穫的季節,由宿城區委組織部組織,全體宿城區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的山東壽光考察學習活動,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關心下順利的開始的。通過五天的參觀學習給了我這個新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很深的觸動。

這次我們參觀學習的目的地就是我國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該村地處壽光市最南端,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1989年以來該村在村支部書記王樂義同志的帶領下,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本村的特色產業。19年間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個,精品果園310畝,總產值3860萬元,人均收入10700元。作為一個不具有地理位置優勢的貧困村,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發展成為全國有名的特色經濟村,這在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作為一個在剛剛離開學校進入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壽光人的奮鬥發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們頑強拼搏的精神,緊跟市場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以集體帶動個體的創業模式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的寶貴財富。但對我個人而言,最感興趣的還是壽光人成功的創業路,因為從這個裏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帶領我們宿遷農村創業致富的方法。我總結了我對壽光成功創業的幾點體會:

一.有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充分了解

壽光雖然不是一個地理優勢非常明顯的地方,但並不代表這裏就沒有自己的優勢條件,關鍵還是要看壽光人是否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很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壽光人在多年的農業生產中明白了壽光的優勢條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時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條件,以及過去當地普及過的加熱式蔬菜大棚的歷史條件。正是對這兩種條件的深刻認識才使得壽光人最後找到了改進冬暖式蔬菜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這條創業致富之路。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們自己的優勢條件,要進行大量的考察調研,瞭解清楚我們當地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還是一般的工業。然後再通過對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瞭解確定具體的創業項目。這樣就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我們創業的失敗,也能真正的結合我們所學的知識,帶領周圍的羣眾發家致富。

二.有開拓進去的領頭人

壽光三朱元村的領頭人就是他們的王樂義書記,如果沒有王樂義書記的開拓進去,執着追求,就不會有當初的十七名幹部帶頭搞蔬菜大棚種植,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羣眾自發種植,更不會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創業過程中人是決定性的要素,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其實我們村裏的幹部很多也有致富創業的好項目,也有想帶領羣眾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數人出於各種考慮,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羣眾都是實在的,如果我們幹部不能帶頭做出成績給他們看,他們是不會跟着我們乾的。所以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就必須爭做農村創業致富的領頭人,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給百姓看,這樣才能真正的和百姓打成一片,帶領他們走上致富的道路。

做有開拓精神的領頭人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多觀察多學習,全面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尤其是創業方面的素質,做到“看過必學過,學過必懂過,懂過比親身體會過”,最後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老百姓心中真正樹立一個“領頭人”的形象。

三.有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

壽光的成功還源於他們對市場準確的把握,在這個方面當地的政府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幫助,創業的初期,政府舉辦各類展銷會,將壽光蔬菜品牌做大做響,當蔬菜銷售遇到困難時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資邀請各發達地區的領導到壽光考察學習,幫助宣傳壽光蔬菜,當最後整個蔬菜產業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又採取多種政策鼓勵百姓自主種植大棚,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壽光的蔬菜大棚種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了起來。如此的以政府為服務主體,以農民為生產主體的運行機制不僅把壽光的老百姓帶領到了致富的道路上,同時也使得壽光的發展步入了良性的循環軌道,避免了由於大規模的種植大棚蔬菜造成市場萎縮的現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們大學生創業的初期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多尋求黨委政府的幫助,我相信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

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壽光考察,無論是對村官這個集體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次洗禮。審視壽光的發展歷程給我們謀劃我們所在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路,也增強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我們到村任職的大學生一定不會辜負組織上的希望,立足於實際,紮實的做好農村工作,完成好帶領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歷史使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k5o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