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考考察報告多篇

國考考察報告多篇

國考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牧業考察團赴歐洲四國考察報告

牧業考察團赴歐洲四國考察報告

2002年10月18日至11月6日,由自治區專家顧問團辦公室組織,以自治區專家顧問、新疆農業大學校長雒秋江為團長,自治區專家顧問、新疆農業大學教授哈米提·哈凱莫夫、新疆畜牧科學院院長李耿民、阿克蘇地區山羊研究中心研究員師伯樂、自治區畜牧廳飼料工業辦公室主任聶新、自治區專家顧問團辦公室副研究員李克儉為成員的自治區專家顧問團畜牧業考察團對荷蘭、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考察。考察中實地訪問了畜牧養殖場、畜牧研究中心、肉類聯合加工廠、皮革加工廠等地,獲取了不少有益的經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一、歐洲四國考察見聞,歐洲畜牧業較發達(指歐盟十五國),多數國家畜牧業佔農業產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土地總面積324,269千公頃,農業用地面積140,627千公頃,耕地73,499千公頃,永久性草場56,006千公頃(草場面積約合8.4億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7.27%。歐盟十五國2001年人口3.77億人,農業人口1565萬人,佔總人口的4.15%。2001年存欄牛8141.5萬頭,生產牛肉745.5萬噸,平均胴體重281.3公斤,產牛奶17121.2萬噸,平均單產5904.7公斤;存欄羊11884.2萬頭,生產羊肉103.4萬噸,平均胴體重14.1公斤;存欄豬12182.5萬頭,生產豬肉1754.3萬噸,平均胴體重86.7公斤。此行專家顧問團考察團主要考察了荷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畜牧業發展情況。

(一)荷蘭王國地處北歐窪地,平均海拔低於海平面3米,土地有限,僅4186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低於海平面。人口155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佔全國總勞動力的4.9%,但農業勞動者生產的農產品可供養3000萬人,一個農業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可養活80個人。荷蘭農業生產主要是畜牧業、花卉業和種植業,三業的比重分別為55.1 %、34.7 %和10.2 %,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高達84.37 %,成為荷蘭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荷蘭畜產品以出口為主,其出口量佔生產總量的65 %,出口額約佔總出口額的20 %。在荷蘭畜牧業生產中,75%為奶牛業,畜牧業以家庭牧場為經營單位,每個牧場平均經營35-40公頃土地,養奶牛100頭左右,2001年牛存欄405萬頭,牛奶總產量為1075.5萬噸,人均佔有698.88公斤。

在荷蘭,考察團參觀了阿姆斯特丹WAIBOERHOEVE(來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試驗農場,並同該所研究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該所針對荷蘭近年來人工成本高於奶產品三倍的市場變化,在重點研究內容上,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通過不同飼養方式的對比研究,採用高效飼料定量配給法和地上塑料打捆拉伸膜青貯等技術,使畜牧業由粗放型飼養生產轉向現代畜牧業生產的理論與實踐,給考察團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荷蘭,像這樣的研究所試驗農場共有9個。在管理體制上,主要靠商業企業和農民資助,研究成果則通過開辦講座、培訓等向農民有償諮詢,同時規定每年9月30日向社會開放。

(二)法國畜牧業在農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養牛業是法國畜牧業的主體,不僅家畜品種多,而且生產水平高,法國牛存欄頭數為2000多萬隻、羊1000萬隻,而且品種多、質量高。法國畜牧業種草養畜的先進技術、科學化的管理經驗、商品化的市場經濟調控、家庭牧場的經營方式、產業化的運作模式、快速的信息系統、知識更新的專業培訓、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持證上崗條件保證等許多方面都體現了世界畜牧業發展的前沿水平。

考察團參觀了法國農業部國家牧場培育和飼養的夏洛來、利木贊肉牛,蒙貝利亞乳肉兼用牛、蘭布蘭羊、夏洛來肉羊、薩能奶山羊等世界著名品種。肉牛體重公牛一般在1000-1300公斤,母牛一般在600-7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00克以上,奶牛產奶量一般在8000公斤以上。這些品種不僅對法國的畜牧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全世界的養牛業、養羊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法國在堅持良種登記、建立國家登記檔案,種子公母牛選種選配製度,形成一整套良種繁育體系及質量監督檢測體系方面積累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對發展新疆畜牧業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另外,法國人工草場面積大,質量好,草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3,並已建成永久性高產改良人工草場。與此相配套的是合理的載畜量,這樣既保證了牛羊有足夠的飼草滿足營養需要,又使草地得到保護、生息和繁衍。這一做法對我們具有同樣的借鑑作用。

法國除具有良好人工草地之外,還同步發展牛羊飼料工業。青乾草曬制、地窖青貯和地上塑料打捆青貯,保證了牛羊越冬的飼草飼料。補充飼料則根據不同生產條件、不同年齡、不同體重和生產目的相配合,加工成顆粒飼料供給飼養農户,農户經常邀請畜牧技術推廣站的推廣專家對飼料配方進行調查,並採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另外,飼料礦物質舔塊是牛羊微量元素的有效補充,舔塊放在飼槽旁邊,牛羊可隨時獲得微量元素的有效供給。

(三)德國畜牧業十分發達,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60%以上,全國農業可利用面積達1716.2萬公頃,其中可耕地1167.6萬公頃,放牧草場454.5萬公頃,佔26.5%。德國對發展農牧業十分重視。全國農户不到60萬户,而農户年投資總額約為300億馬克,年營業額700億馬克,其中400億為飼養業,300億為種植業。全國有62萬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僅佔全國就業人口的2%,83%的農產品自給自足。畜牧業主要以奶牛、肉牛和豬為主,生產水平高。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實行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條良性循環和農業持續發展的道路。據介紹,德國的各種飼料作物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地佔農業用地面積的50-70%,種植業為畜牧業生產了80%以上的穀物飼料,特別是玉米種植為德國畜牧業提供了大量的飼料,1986--1990年,原聯邦德國玉米收穫面積從18.7萬公頃增加到22.8萬公頃,東西德統一後,1991-1998年則從28.3萬公頃增加到34.1萬公頃,八年間面積增加了20.5%。同時,德國在畜牧業生產中十分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養牛的牛糞均採用化糞池堆積、塑料薄膜掩蓋發酵處理,然後用糞罐車運往草地進行噴灑,這樣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肥沃了牧草地,我們在多天的考察旅行途中,見到了許多牧場及牛羣羊羣,卻未見一起亂堆糞便的現象,可見他們的環境意識很強。德國畜牧業生產的另一個特點是生產水平高。2001年,德國的牛肉生產屠宰頭數為435.3萬頭,居世界第9位;每頭胴體重321公斤,世界排名第3位;總產1460萬噸,居第8位。豬肉生產屠宰頭數4399.2萬頭,排名第3位;每頭胴體重92.5公斤,世界排名第12位;總產407萬噸,居第3位。

考察團在德國重點參觀了慕尼黑市肉聯廠。這是一家建廠已100多年、市政府下屬的非盈利性企業,每年屠宰牛8000頭,每週屠宰豬5000頭。其經營模式是:肉聯廠提供場地、設備和衞生檢疫等服務,屠宰加工則由肉類經銷商完成,政府對肉聯廠給予補貼,肉聯廠上交政府16%商業税,肉類經銷商上交政府7%增值税,每個經銷商都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肉聯廠通過動物宰前保護手段的改進和宰後的肉品檢測(肉品含水量、細菌指標、抗生素含量)提高了肉品的衞生質量,特別是疫病防治從飼養源頭進行跟蹤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證了社會大眾的食肉安全,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四)意大利領土面積的23%為平原地帶,35%為山地,42%為丘陵地帶,最大的平原是位於意大利北部地區的波河平原,森林覆蓋面積大約為21.1%,共計64,000平方公里。意大利以原材料加工為主,中小企業在其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98%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意大利的企業顯示出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意大利皮革鞣製加工技術世界領先,皮革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考察組參觀了威尼斯標洛喬萬尼區一家年加工600萬平方尺手套皮革的私營皮革廠,主要了解了生產設備、工藝流程,以及廠家進口新疆產原皮的數量、質量要求和合作意向。

二、思考和建議、歐洲畜牧業發展的前沿水平,對發揮我區畜牧業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牛羊特色產業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從考察的情況看,感受最深的一點是,與歐洲畜牧業相比,我區現代畜牧業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在草地改良、良種繁育、飼養管理、產品深加工、環境與生態保護、畜牧業基礎設施、產業化經營和科技開發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紮紮實實做好基礎工作,使我區畜牧業早日成為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的畜牧業。 (一) 草地“精養細改”是草地經營的基本原則我們在歐洲大陸行程5000多公里,儘管已進入深秋,但到處綠草如茵,森林染翠,紅、黃、青、綠,色彩萬千。四處望去,森林中有草場,草場中有森林,幾乎見不到一處裸露的地表,見不到退化的草場和被砍的樹木,只要有草場就有圍欄,見不到自然放牧和牛羊亂跑的情景。歐洲多數地方降雨量充沛,氣候温暖,土地肥沃,為牧草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人工草場和改良草場都充分運用了圍欄、灌溉、施肥、補播、除莠、鬆土等措施,建立起了穩定,優質、高產的飼草料生產基地;生產過程中也充分利用了機械化牧草生產加工手段,包括牧草的播種、收割、撿拾、打捆、青貯、粉碎等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冷季飼草的貯備多數採用了塑料拉伸膜捆包和青貯技術;嚴格的執行劃區輪牧制。法國有永久草地1.9億畝,人工栽培和輪作草地9000多萬畝,共計2.8億畝,人均5畝。天然草地經過精心養護和改良,平均畝產180公斤幹物質,人工草地每畝乾草達285公斤,每百畝草地畜產品產量達牛羊肉1100公斤,奶1.7萬公斤,污毛12公斤,摺合近4000個畜產品單位(每個畜產品單位相當於1公斤胴體肉類)。

目前,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正不斷向縱深邁進,國家對我區天然草地的保護和改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搞好我區天然草地的保護和改良。我們認為,保護和改良草地的具體技術措施,我區科技部門和推廣工作者已基本掌握,我們在草地保護和改良上達不到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除投入不足外,關鍵是思想觀念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以“粗放”的觀念對待天然草地,對天然草場的改良還僅停留在圍欄上,其它改良和保護措施運用較少;生產者還沒有把“耕作”觀念引入草地經營,任由草地自然生長的觀念仍佔據主要地位。據考察團在歐洲的觀察,除了國家設立的自然景觀保護區外,歐洲畜牧業生產所用草地已不能稱之為“天然草地”,因為自然的原生草地在畜牧業生產中已很難見到,生產中利用的基本上是經過人工改良的草場,多用三葉草和禾本科草進行改良。在操作上廣泛運用了土施肥、劃區輪牧技術,同時根據草地的營養需要,先用家畜糞便還給草地養份,不足部分再追施化肥,由此獲得草地的休養生息和優質高產,同時保持了草地的營養平衡,僅以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草地施肥量為例,就足以説明歐洲對草地精心養護的程度,而這又是歐洲草地經營的基本原則之一。

與此相對照,我區的差距還很大。我們應在草地經營中樹立“耕作”觀,要象對待農作物一樣對待牧草,把圍欄、灌溉、施肥、補播、除莠、鬆土、機割、機收、打捆、青貯作為草地生產經營的必要手段,從根本上提高我區的草地生產經營水平。

(二)效益為中心是畜牧業生產的核心,

考察團在參觀荷蘭阿斯特丹WAIBOERHOEVEC(來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試驗牧場時感受頗深。該牧場設置了三種奶牛飼養模式。第一種是機械化模式:棚圈等設施是歐洲最好水平,全部生產實現了機械化,擠奶等生產過程基本上是電腦控制,僅使用少量工人;第二種是人工模式:棚圈等設施較為簡單,生產基本上是人工完成,擠奶等設備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第三種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半機械、半人工模式。三種模式不變的是奶牛的品種和營養水平。該研究所對三種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向考察團介紹情況的###研究員指出,畜牧業生產所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不是設施最先進、或是完全採用了機械化,關鍵是在保證產品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尋找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模式。要根據生產者的不同情況,資金、土地、飼草料條件以及市場中各種資源的價格等來選擇生產模式。這同我們常説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有着相同之處。

考察團從這一事例中深受啟發,發達國家對畜牧業效益問題的研究,比我們深入細緻,他們對各種生產模式的深入研究,對分類指導各種水平的生產活動有很大的幫助。他們並不是一味追求完全機械化,自動化或是設施水平的先進性,一切的關鍵是能否獲得最大效益,這是畜牧業生產的根本。自治區黨委王樂泉書記在今年8月在昌吉召開的畜牧業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發展畜牧業效益是核心”的觀念,考察團通過歐洲之行,對此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並認為在我區畜牧業的發展中必須堅決貫徹“效益為核心”的觀念,切實讓畜牧業在農牧民增收致富中發揮作用。

(三)優良品種是畜牧業生產的基礎,歐洲的各類家畜已全部實現了良種化,有一整套嚴格完整的育種體系,並通過立法保證育種工作和畜牧業的順利發展。歐洲畜牧業生產多數是以家庭生產經營形式進行的,為了促進生產的發展,農民成立了許多專門從事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生產者聯合會,在育種上多是成立家畜育種者協會。育種協會組織主要開展下述一些活動:按政府法規依據協會規定進行家畜的系譜登記,在種畜交易時提供系譜證明,編制種畜登記本;負責優良種畜的購買和保存,負責會員種畜飼養的飼料、飼養,防疫等諮詢;動員會員進行種畜生產性能測定,評價測定的結果,組織會員參加種畜交易,拍賣等活動。協會雖是民間組織,但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協會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種畜交易會拍賣提成,另按會員種畜頭數交納會費。育種協會等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嚴格科學的選育制度,保證了歐洲家畜的全面良種化。

歐洲家畜全面良種化主要是依靠民間組織,通過市場手段來實現的,政府只是在其中扮演了指導者的作用,並不實際參與具體事務。相比之下,我區家畜品種改良目前還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門的事業單位來進行的,民間組織和企業的參與剛剛起步,規模很小,且缺少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認為,我區家畜品種改良必須適應市場化、民間化這個大趨勢。在操作上,要從改革現有與品種改良有關的事業單位、國有種畜場出發,把他們有步驟、分階段地推入市場。同時,要積極支持鼓勵民間資本企業、家庭經營者參與家畜品種改良,並適時成立全疆性的民間育種協會組織,協調育種改良活動,走家畜良種化“大家辦”的路子。

(四)標準化是市場準入的必備條件, 考察團參加巴黎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和沿途參觀大型超市過程中,對什麼是標準化生產有了一些生動的瞭解。標準化生產是發達農牧業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歐洲畜牧業的各環節,無一例外地都是在按各類標準生產的,沒有標準的產品不能在市場上出售。在巴黎農業食品博覽會上展出的畜產品,每一種都有標籤,標籤上都註明了所執行的標準;對歐洲幾家超市的觀察,各種肉類品質感觀十分接近,分不出差異。更有甚者,其出售的土豆、西紅柿等蔬菜是按個賣的,土豆的形狀、大小、重量直觀地看上去也很一致,幾乎分不出大小、輕重,歐洲農畜產品標準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問題,近一二年在我區才開始被提及,但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區畜產品要進入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必須在標準化上狠下功夫,做好基礎性工作。我們首先要在我區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市場準入標準,如畜產品質量標準、衞生標準、防疫標準等等。要借鑑上海、北京等地的做法,先從普及農業部制定的無公害畜產品標準入手,用1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我區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當前,畜牧業生產標準化工作處在起步階段,政府必須給予大力支持和引導。要在畜牧技術人員中普及標準化知識,使他們中有一批人專門從事標準化工作。科研院所、農業院校也應積極開展標準化研究,並使成果儘快走入生產領域。

自治區專家顧問團畜牧業考察團

【第2篇】建設職業培訓與勞動保險培訓考察團法國考察報告

應法國職業培訓協會和法國建築業聯合會的邀請,中國建設職業培訓與勞動保險培訓考察團一行11人於2002年1l月29日至12月17日赴法國進行培訓考察。現將培訓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培訓考察團在法國巴黎先後走訪了法國勞工部社會保險部、法國建築業聯合會、法國職業培訓協會和法國成人職業培訓中心,受到有關方面友好熱情地接待。有關方面的官員詳細介紹了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情況、政策法規、組織機構、運作機制、資金來源與籌集方式和管理經驗,並實地參觀考察了巴黎成人職業培訓中心,參觀了一些建築工地和城市規劃建設以及古建築保護等。培訓考察團全體同志,不僅瞭解到很多情況,學到了一些較先進管理知識,同時也親自感受到了法國在社會保障制度、職業培訓制度方面以及在市場管理、人的管理方面完備的法律體系和法律意識.團員們深感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視野,觸動了傳統的封閉式的思維模式,拓展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思維觀念,感到收穫很大。

法國是目前世界上社會保障體系和職業培訓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社會保障的國家。學習借鑑國外的經驗,對推動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搞好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建築業勞動保險工作的發展,提高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都具有積極的借鑑指導作用。

一 、法國基本概況

法國是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稱之為“光榮30年”的大建設、大發展,實現了現代化。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居世界第四位,200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2156美元.行政區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另有4個海外省),面積55.16平方公理,人口5908萬人。

法國的建築業十分發達,實力比較雄厚,在歐州10大建築集團中,法國佔了4家,2001年這四家的營業額達到316億美元,建築業真正成為法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建築業中,拉法熱一科佩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波利埃和紹鬆公司是法國最大的建築材料批發商之一。

二、法國社會保障體系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演變與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比較早,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德國、英國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產業工人就實行了不同形式的保險制度享受保險工人的年齡定為55歲,有的為60歲:有的享受基本工資30%,有的50%不等,總之,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隨着工業革命發展而形成的,社會保障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1889年,巴黎國際會議制定了一個公共救濟原則,即個人、企業、國家、社會等共同承擔保險費問題。社會保險的廣義是,職業的安全感和消除失業;勞動者的收入安全感和家庭負擔的補償:通過得到治療和預防職工疾病和工傷事故對工作能力的保證;在疾病、生育、殘疾、工傷事故情況下和勞動者達到某一年齡時,給予一定的補償和救助.隨着工業革命的成功,經濟的不斷髮展和產業隊伍的擴大,1910年,法國建立了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制度 。1995年,法國政府進行了社會保障組織機構的改革,制定了醫療費償付法律以及三個相關條列,使法國社會保障體系更加趨於完善。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法國社會保險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險、家庭補助保險和其它保險(生育保險、殘疾人保險等)。開展社會保險的同時還進行社會救助。養老保險分為不同的體制,比如有普通體制、特殊體制、非受薪者體制、特殊津貼體制和全國團結基金的補充津貼體制等5種體制,不同體制對不同的人羣.比如非受薪者體制主要是農業經營者、農民在家庭補助金體制中包括生育補助、不受收入條件限制的時期性補助、受收入條件限制的補助、住房補助、支付給孤兒和單親父(母)的時期性補貼和殘疾人補貼等。

(三)社會保險的組織管理.目前,法國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並沒有改變以往的經營原則,社會保險機構仍保留了二戰前的私營性質,地區社會管理局仍根據1898年關於互助法律規定組織運轉,但他們只有為公眾服務的職能。社會保險部面向全國,為國會負責.社會保險部主要負責起草保護公民抵抗社會風險的立法和有關規定,監督對法律的執行實施和解釋,確保為民眾服務職能的正常運行。

社會保險制度包括四大類:一是非農業,(包括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受薪者的普通體制; 二是農業體制(包括經營主和受薪者);三是非農業職業受薪者體制(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由職業者);四是特殊體制(包括公務員、職業軍人、地方行政部門職員、國營鐵路公司職工、電力煤氣公司職工。建築、礦工、海上作業者等).另外還有1978年法律規定的神職人體制.當前享受社會保險的人數分別為;受薪者2100萬人:非受薪者230萬人;補貼人員2.3萬人,合計參保人數為2330萬人,佔總人口的45%以上。每年社會保險支出4160億歐元。

(1)普通體制.普通體制的行政組織是公立性質的.國家保險基金管理局把地方保險基金管理局業務活動集中統—起來,1967年分別建立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家庭外助三個國家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主要職能:一是建立統一的透明的帳目;二是機制的運轉保持財務平衡.另外有—個社會保險機構的中心管理局,同屬國家級機構,主要負責整個社會保險金的收支平衡.這四個保險局是公眾機構。在地方一級的有129個地區醫療保險金管理局,16個大區醫療保險金管理局,1個大區養老保險管理局和4個家庭補助金管理局等,共同組成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分攤金的徵收由105個徵收聯盟進行。

(2)農業體制.農業體制的行政組織,國家一級的有三個農業社會互助金中心管理局組成,分別是農業互助中心管理局(負責受薪者的社會保險和工傷事故);家庭補助金中心管理局和農業互助全國養老保險金管理局(負責非受薪人員)。

(3)特殊體制的行政組織,是依據於普通體制的保險金管理局或公立部門本身,他具有互助性質的保險管理局,擁有與行政和財政自主權的部門,如礦業體制包括全國礦業社會保險自主管理局;國營鐵路公司也有自己的疾病和生育保險自主互助基金和一個養老部門及一個本行業的醫療保險組織等。

(4)非受薪者及非農業體制.非受薪者、非農業體制的組織分為:手工業者養老保險由全國自主管理局負責:工業主和商人由全國自主補償金管理局負責;在自由職業體制裏每一個職業有一個自主管理局,稱之為“行業局”.同時在手工業者、商人和自由職業人的醫療保險體制分為3級管理:即全國保險金管理局、大區互助保險管理局和合約機構.另外有自由保險和個人保險由社會保險機構經營。

(四)社會保障管理監督機制.法國社會保障的管理監督機制比較健全.在法國所有社會保險機構受制於嚴格的行政監督之下,目的在於維護國家及參保者的總體利益,保證數額巨大的社會分攤金的合理使用.這項行政監督由負責社會保險的有關部委及有關部門具體進行,中央行政和大區衞生社會事務部和工業、交通、建築、商業和手工業涉及到的部委,農業體制由農業部來監督。另外,則政和社會事務總監察處等對保險金管理局及其部門履行監督。在實施社會保險工作中,若發生糾紛,則通過過法律訴訟予以解決.訴訟包括法院及社會保險事務法庭(稱一審委員會)。

法國設有國家審計委員會,每年對社會保險的收支進行一次審計。一是審查社會保險各體制的賬目;二是瞭解由法院強制性質的補充養老保險體制的帳目,三是普通體制與其他機構進行的金融活動等等。

目前,在法國除了以上形式社會保障和組織體制外,還有其他形式的社會保障體制,比如失業保險、互助會、私營保險、行業保險等。法國實行的補充養老保險體制屬於私法範圍的自由採用的體制,在行業或跨行業方面,通過僱主機構和受薪者機構間的集體合同或協議,或通過僱主和他的職員間的協議,這些體

【第3篇】出國考察報告

赴巴西、智利在生態保護、城市環境規劃與建設、環保產業及有機食品合作等方面進行考察和項目洽談,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考察期間,以巴西、智利如何利用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解決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帶來得環境保護工作、生態保護的問題為考察重點,先後訪問了巴西環境保護部、巴西國家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相關部門及官員對來自於中國山東的環境保護考察團表示了熱烈歡迎和周到的接待,並進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提供了包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府行動計劃,專項環境保護項目規劃在內的各類資料近20套(盤);參觀訪問了聖洛克市政府及環保局,並以城市化帶來得環境問題,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工業污染與醫用垃圾的處理技術等為主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研討,同時瞭解了巴西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所採取的具體保護措施;參觀訪問了_____年聯合國環發大會位於里約市的會址,進一步瞭解了世界環發大會的宗旨和主要內容;考察了兩國城市生態建設與規劃、醫療垃圾與有毒有害廢棄物處理、自然保護區、河流、湖泊、森林保護現狀。針對有機食品發展,先後考察了巴西、智利有機食品市場,並與巴西有機食品貿易公司進行了交流與合作的會談,在此期間,中國住巴西商務領事參加了該交流,並表示出了進一步促進該公司與山東有機大蒜貿易企業的合作意向。

考察期間,在團長張凱局長的帶領下,全體考察成員利用機場侯機、參觀考察、房間座談等時機與形式,先後多次進行總結、交流和談體會,每到一地首先明確考察主題和任務,採取了“聽、看、訪、問”等形式,獲得了大量關於生態、環境、有機食品發展方面的信息和資料,同時結合我省生態省建設、環境保護模範城創建、生態市建設以及有機食品發展目標進行了專題討論和調研。

在考察期間,利用各種交流和訪問機會,介紹了我國、我省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發展過程和現狀,國家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等現狀和重大事件成為了華人和華僑的驕傲,成為當地人羨慕和詢問的熱門話題,同時重點對我省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地方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制定,特別是生態省建設,生態市建設,濟南市、聊城市環保模範城創建以及煙台環保模範城羣創建等舉措以及我省有機食品發展現狀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引起了國外同行的興趣和注目。

二、主要收穫和體會

1、法律法規的制定是環境保護的根本,實施法律、法規更重要

巴西的環境保護工作是在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農業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和大量出口、城市化速度過快等過程中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中發展起來的,其環境法律、法規的體系也是在此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的,巴西的法律、法規以聯邦立法與地方立法兩級立法相結合,除具有法律法規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適應性、針對性和多樣性強的特點,在注重農業、礦業帶來得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歷史背景下,更加重視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各項法律、法規在修訂過程中也越來越嚴格和法制化,例如制定和頒佈了《環境犯罪法》(environmentalcrimeslaw),對任何引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種類滅絕,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行為將被罰款外,還將被訴逐法律程序,定為環境犯罪,同時對因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除受到經濟重罰、勒令停產外,環境承擔恢復生態原貌的責任,在巴西的《刑法》中,具有對公眾、法人等量刑的具體條款。

_____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召開,以及在會議上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雖然不是巴西的環境法律法規,但是對巴西的環境保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巴西環境保護的行動準則,影響巨大。

2、重視城市化過程中帶來得社會和環境問題

巴西向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着力推進和加快城市化進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長,但是由於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拉大、失業人口增多、犯罪率和惡性犯罪率增多的現象,同時無業者和無居房者“開山建房,開山建城”,形成了巴西所特有的大片山嶺、山區建成了窮人區的社會現象,造成了大量的山林和植被被破壞的現象。以聖堡羅市為例,警察着防彈背心、窮人區年年擴大、窮人城不斷增加的社會現象和環境破壞現象尤為嚴重並且仍在持續。因此,加快城市化速率的同時,要處理好發展與控制,發展與科學發展等之間的關係,在科學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和兼顧社會和環境問題。

3、經濟高速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觀

4、發展有機食品,培育本國市場尤為重要

在考察中,先後多次考察了巴西、智利超級市場的有機食品專櫃和市場,根據調查和了解,目前巴西和智利的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税收優惠和減免有機食品進店費等措施,鼓勵有機食品進入超市、鼓勵超市設立有機食品專櫃、鼓勵消費者消費有機食品。

5、城市環境規劃與建設中,體現了環境保護與以人為本的理念

巴西的城市建設中在許多方面體現了環境保護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城市中“可滲透性鋪裝路面”處處可見,許多城市將綠化率納入到地方法規內容予以約束,公交車網絡密佈、專用車道醒目,科學的調控交通信號管理,提高車輛平均速度和通行量,提倡和鼓勵使用乙醇為燃料,提高燃油標號,減少尾氣排放量,無障礙性路段和建築,尊重婦女、兒童的行為。

三、建議:

1、用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省建設。要認識到生態省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必然,要確立科學發展觀是生態省建設的核心,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推進生態省的建設。

2、進一步加快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依法行政。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對於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執行好國家和省已經頒佈和實施的法律法規的同時,要加快環保立法的步伐,同時要加強和強調有法必依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更好的為羣眾服務、為發展服務。

3、加強有機食品發展力度,使其成為生態省建設的亮點。圍繞生態省建設,開展省、市區域性有機食品發展規劃編制,建設有機食品示範基地,推動我省有機食品發展。

出國考察報告

【第4篇】美國考察報告範文

赴美國學習考察報告

應美國21世紀學會邀請,湖北省教育廳組派基礎教育考察團,於9月26日至10月6日對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教育管理體制、教師聘用與管理、教學管理等進行考察,實地訪問了芝加哥市沃特-培藤高級中學、瑞博市第31學區田園國中和國小,並與州教育官員、學區學監、學校校長及部分教職人員廣泛座談交流,對該州的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人事管理等有了基本認識和了解。現將考察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考察學習的主要內容

(一)基礎教育管理情況

; 美國實行三級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即聯邦教育部、州教育廳、學區。聯邦政府設有教育部,教育部不監管地方學校,而是以撥款和其他援助方式協助地方教育,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法令。州教育廳對全州教育事業發展有較大的統籌權,包括教育立法、教師資格標準的確定、課程設置、向各學校分劃聯邦和州政府的撥款等,教育廳的最高負責人是教育總監。教育總監是由民選、或由州教育委員會聘任、或由州長提名議會確認,州教育廳不介入學校的行政管理。美國目前有五千多個學區,學區的設置主要是根據歷史沿革和地理因素確定,學區是地方教育委員會的執行機構,學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學監,學監對教育委員會負責。學區直接管理本轄區內的學校,學校校長會定期向學監報告工作,學監也定期向校長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進工作的建議,學區作為最基礎的教育行政機構,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對學校有較強的影響和干預能力。

教育經費由三級政府投入,大體上聯邦政府佔10%,州政府佔36%,地方政府54%,聯邦政府、州政府對學校的總體撥款取決這所學校處於貧困線以下的學生人數,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是當地居民所交納的房產税。除此之外,學校還成立的有工商企業人員參加的學校教育委員會,通過這個委員會幫助學校籌集資金。學校的收費是非常規範的,學生除乘坐學校的校車和使用學校教材要交費外,沒有其他的收費。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生均教育經費7000美元,水平較高的學區可達到1.7萬美元。學校收入的80%左右付人工工資和福利,10%用於教學器材的添置,3%-5%用於學校硬件維護。近幾年,聯邦政府、州政府不斷削減了教育經費,學校校長們抱怨經費越來越少,校長最頭疼的事是籌錢。

美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制較長,為13年,從國小學前班到高中三年級,學前班至5年級為國小,6-8年級為國中,9-12年級為高中,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繫十分緊密。從總體上來看,美國的義務教育階段都是小班化教學,富人區所在的學校,由於房產税收入較高、教育經費較充足,學校平均班額人數更小,一般在15-17人左右,窮人居住較多的地方,所在學校平均班額25-30人左右。

學校內部管理規範。學校行政管理班子比較精幹,一般設校長1人,校長助理2-3人,學校的重大決策注重廣泛徵求意見,然後集中決策,學校經費的使用與監管一般由校長提出方案,教育委員會審批後再執行。學校德育工作特別注重強調學生的道德實踐,注重從小事和細節做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建設都富有特色和個性,學生的文明素養水平較高。學校對安全工作非常重視,學校員工和學生進出學校都要憑證進校門,學校都是封閉式管理,有的學校專門配有安檢設備,陌生人進入學校要實行安檢。學校的硬件設施都非常配套,設施一流。後勤服務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每所學校都非常乾淨、整潔。

(二)教育人事管理情況

1、校長的產生與聘任:校長的產生一般經過個人申請、面試考核、上一層管理機構考察挑選,最後由學區教育委員會舉手表決,學區學監聘任。作為校長除具有教師資格外,還應有教育管理培訓方面的資格證。州政府有專門的校長培訓學校,校長每年至少接受7.5小時的繼續教育,過去強調校長管錢、管物、管人,現在更強調校長要成為教學的領頭人,校長在學校都代課。校長的解聘必須經過學區教育委員會舉手表決。在美國,校長職業化水平較高,國小與中學校長可以打通使用。

2、教師的聘任與待遇:州政府對在本州任教的教師有具體的資格要求,教師在該州任教必須要取得本州的教師資格,除此之外,學區在州政府的基礎上還有一些附加要求與條件。教師一旦取得資格認證,有效期一般為三到五年,到期後,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脱產培訓並通過考試,才能延長資格,正是因為這種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美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學校在聘任教師時比較注重:

①畢業於什麼大學,學習的課程與成績;

②個人的經歷,是否有國外生活的經歷;

③推薦給對應學科的系主任,若雙方願意,再進行面試;

④面試中比較注重是否熱愛教育,是否具備團隊精神,是否能言善辯,是否具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聘任合同一般為四年,完成了四年合同,可籤終身合同。在美國,每位教師都要參加教育工會,教師待遇由教育工會代表教師與學區談判達成一致,教師待遇一般取絕於教師的學歷、經歷、水平與業績。初參加工作的教師年薪一般在3萬美元左右,資歷較長、水平較高的教師最高年薪可達8-10萬美元。在美國,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合理規範,除工資福利待遇外學校沒有獎金、加班工資、課時補貼等。

3、教師培訓、考核與激勵:在美國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是較高的,一方面表現在教師的高尚職業道德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培藤中學為例,該校有58名教師,其中持碩士學位的60%,持博士學位的佔2%。學校對教師的培訓主要側重於兩方面:一是定期安排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到國外參觀考察學習,讓教師更多地瞭解和接觸世界各國文化;二是定期安排教師脱產到大學進行理論學習提升。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可以延長教師從業資格。學校對教師亦進行定期的考核,考核的主要特點是:①不把學科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的唯一標準,僅僅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②強調考核的過程。校長和學校管理層人員會經常深入到教師課堂中去聽課,校長定期同教師對照年度工作目標進行交流;③強調教師個人和同伴的參與;④考核結果沒有同教師福利待遇直接掛鈎。校長認為怎樣保持教師的工作熱情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學校十分注重對教師的激勵,但主要側重於精神方面的:為教師提供學習和進修的機會;為教師提供和諧的工作環境;讓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主人。

4、學校編制與管理:聯邦政府、州政府對中國小的編制管理沒有統一的要求,具體到一所學校的教職工編制由該學校所在學區的教育委員會決定。教育委員會決定學校編制的主要因素取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富人區所在學校編制鬆一些,窮人區所在學校編制緊一些。即要考慮到編制的限制,又要保證小班化教學,美國教師的工作負擔總體上比較重,在國小除開體育、藝術課教師是專職外,其餘教師都要包班。在中學一名教師往往要代4-5個班。美國教師亦常常抱怨時間較長,勞動付出與報酬不成比例。

二、考察學習的主要感受

這次考察雖然時間不長,也來不及進行全面深入地學習,但我們感受仍然很多,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育法制建設非常完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經以及各個學校運轉有序。

美國是一個法制社會,教育法制也特別健全。聯邦政府制定教育法律,聯邦教育部制定教育法律的執行政策;各州立法機關也有權制定本州的教育法律,州教育廳協助制定有關政策,因而各州之間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標準不盡相同,由於法律監督機制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美國聯邦教育部與州教育廳、州教育廳與學區之間沒有直接的管理關係,但由於法律責任明確,職責範圍清晰,各自在獨立動作的過程中非常秩序化。同時,聯邦政府注意發揮教育工會和教師協會的作用,教育工會主要承擔教師利益保障的職責,而教師協會承擔教師資格認證、繼續教育、培訓、學術研討等本應由教育部門承擔的工作。這樣一來,教育部門的具體事務大大減少,行政管理職能得到突出和強化。美國政府還注意發揮社會的力量來監督教育機構,如州教育委員和學區教育委員由民選產生,不拿財政薪酬,盡社會義務,爾後再由教育委員集體聘用州總學監和學區學監,把州和學區的最高教育管理者置於社會(社區)監督之下。在這種機制中,教育部門和學校不僅僅要對法律負責,更要對當地的民眾負責,真正去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2、教育環境十分和諧,有利於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

首先是學校與社區關係和諧。一方面,學校注重與社區的聯繫和溝通,每個學校(學區)都有專門的公關顧問,專門從事對外聯絡、宣傳、推介工作,通過錄音電話、網站、校報、宣傳單等多種形式把學校的一切活動宣傳到每一個家庭,讓居民瞭解學校,支持學校;另一方面,社區擁有完備的體育活動設施和場所,向學校、學生開放,社區熱愛教育的人士積極為學校發展提出規劃建議,籌措教育經費,學校與社會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其次是校內人際關係和諧。校長象企業經理和系統主持人,把學校的重大事項交給全體教師決定,體現民主民治,因而學校的凝聚力比較強;教師沒有象我們存在入黨、提幹、調資、評職稱、年度考核等人為製造的矛盾競爭因素,關係比較融洽,能互相觀摩交流,互相支持教學。據他們調查統計,95%的教師對教師之間人際關係表示滿意,94%教師對師生關係表示滿意。教師對學生的缺點不是橫加指責,對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向家長告狀,認為向家長告狀是教師沒有盡到教育責任,這樣的教師肯定受學生喜愛。在學校,我們看到教師笑容可掬,學生活潑可愛,師生關係隨和,對來訪者熱情而有禮貌,人文素養普遍很高。第三是校園環境和諧。校園環境人文化、童心化,寓教育於環境之中。校園內綠草成茵,環境優雅。學校走廊有教師與學生的羣體浮雕,校門口擺放有學生的手工或藝術作品,並定期更換;牆上有學生入學第一天的彩色手掌印記,記錄有該生基本情況;櫥窗裏有學生自我介紹的一段話;教室裏學生作品更是琳琅滿目,牆上貼滿了文和圖片,尤其是美術、生活教室居多,框架上擺得層層疊疊,學生在向我們介紹這些的時候顯得格外興奮和自豪。

3、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美國的基礎教育十分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強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亦非常注重基礎學科的質量。閲讀寫作、社會實踐、科學和數學等學科在學校教學中的位置較突出,州一級都有專門的考試評價機構,一般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校在每學年都會選擇和全州、全國的統一測試,有的學校甚至同國際上知名學校進行比較交流。培藤中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國際化交流,要求每個學生通過互聯網與其他國家學生交流,並作為一門課程支規定。另外,他們還定期組織品學兼優的學生去發展中國家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潛能。布什政府還響亮提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計劃,以此促進教育公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學校裏我們看到:班主任辦公桌就放在學生教室,與學生平等相處;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共同的參與者和學習者,教師對學生的個性表現充分賞識和寬容;教師對殘障兒童給予極大的愛心和耐心,手把手地輔導學生學習和生活,學生人格受到尊重。總之,美國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師的一言一行,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核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實處。

三、工作建議

1、進一步理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逐級明晰並認真落實縣、鄉、村三級辦教育的責任,落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職稱評定、工資晉級等方面的管理權;中央和省級財政繼續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解決縣級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使“以縣為主”真正“主”起來;在縣以下積極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取消以行政區劃為單位成立的中心學校管理層,以農村國中為單位成立學區,按生源分片管理農村國小(教學點),進一步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高管理效能和質量。

2、建立科學的教師培訓、交流、考核體系,提高教師素質。嘗試教師資格定期(可按教師年齡劃線)復考制,促進教師知識的學習和更新,嚴把資格關;完善省、市、縣三級培訓機制,將大面積的繼續教育與分批輪訓、校本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培訓考核,提高培訓效果。教師編制實行以縣為單位的總量控制,同時在教育內部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減少工作環節,促進教師合理流動。

; 3、實行校長職級制,建立專家型校長隊伍。實施校長任職資格的分級考試、認定工作,堅持校長持證上崗;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職級制和年薪制;建立專門的校長資格考試和培訓機構,選派校長掛職培訓或到國外學習,提升校長的管理水平;完善對校長的考核、評價和任用辦法,打通不同層次學校校長的任用渠道,推進校長隊伍的職業化和專門化。

; 4、更新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新的評價機制,把學校、教師從單純追求升學的壓抑中解放出來;改革大學聯考、會考的有關內容和形式,把學生、學生家長從單純追求考試分數的壓抑中解放出來,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美國考察報告範文(2)

美國連鎖商業考察報告

盧中原/陳志理/馬明蘭

發展連鎖經營是我國改革流通體制和實現流通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1997年8—9月,我們赴美進行了一個月的連鎖商業培訓和考察。美國作為最發達的國家,其連鎖經營的發展現狀、主要原因、未來趨勢以及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等,對我國推動連鎖經營的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一、美國連鎖經營發展的概況

(一)美國連鎖商業的迅速發展及其原因

連鎖經營方式首創於美國,到現在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從1859 年在紐約出現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店到二戰前,連鎖商業處於萌芽與成長階段。這是傳統連鎖時代。其主要特徵是統一商店、商標名稱,但在管理制度上統一性較小。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連鎖商業發展並不快,1918年時全美連鎖公司僅有645家,營業額10億美元, 佔全社會銷售額的比重不到4%。本世紀50年代以後,伴隨着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 連鎖商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到80年代,美國連鎖商業從內容到形式日益完善,進入現代連鎖商業時代。連鎖作為一種非常成熟的經營方式被廣泛應用於商業零售、餐飲、旅店等許多服務行業。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全美19個較大的行業都已連鎖化。1995年美國零售業銷售額23000億美元,佔gdp的32%,零售業銷售額的50%是連鎖商業創造的。

連鎖商業在美國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1 )二戰後美國經濟繁榮,市場供應與需求擴大,對連鎖商業的發展提出客觀要求。戰後美國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內製造業提供的商品更加豐富,這一切都有力地刺激了連鎖商業的發展壯大。(2)交通運輸業特別是高速公路網的迅速發展, 為貨暢其流創造了便利條件。美國的高速公路貫通全國,現在總長已達7 萬公里,佔世界高速公路的三分之二,使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配送非常及時便捷。(3)現代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 為連鎖經營提供了現代化管理手段。70年代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在流通業廣泛應用,目前美國90%的連鎖店已基本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化管理,普遍採用了商品條形碼、電子掃描、電子出納設備等先進技術,通訊設施、商品檢查、配送中心等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這就為連鎖經營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4)連鎖企業的規模優勢和組織化程度提高, 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據統計,美國5年內開業的商業企業的倒閉率為50%, 而連鎖企業的倒閉率只有5%。(5)形成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以及現代經營管理科學的發展運用,為連鎖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美國連鎖商業的主要經營形態

連鎖經營的基本含義是:經營同類商品、使用統一商號的若干企業,在同一總部的管理下,按統一經營方針進行共同的經營活動,以共享規模效益。一般來説,連鎖企業至少要由10個以上分店組成,必須做到統一採購配送商品,統一經營,採購同銷售相分離。從組織管理角度分,美國有以下三種連鎖形式:

1.正規連鎖(又稱直營連鎖、公司連鎖)。有兩個特點:一是所有權統一,全部成員歸屬同一所有者。二是高度統一管理。總部掌握着全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和人事權,統一負責採購、計劃、配送和廣告等,所屬各分店實行標準化管理。在美國正規連鎖所佔比重很大,零售業主要採取這種連鎖方式。如著名的沃爾瑪公司和科斯科倉儲式商店即屬於這種類型。

2.特許連鎖(又叫合同連鎖、契約連鎖、加盟連鎖)。其特點,一是以特許權的轉讓為核心,特許權批發商把註冊商標和經營模式賣給特許權經營商。總部為轉讓方,加盟店為受讓方。二是所有權分散在加盟店,經營權集中在總部。總部提供技術專利和商號信息,加盟店按總部統一指令經營。美國目前有40%的零售企業採取特許連鎖的形式,餐飲業、旅店業等也廣泛採用,如麥當勞、肯德基快餐店和柯達膠捲沖印店,即為典型。特許權批發商約3000家,特許權經營商約60萬家,年銷售額8000億美元,提供800萬個就業機會,1993 年以來特許連鎖售額年均增長10%以上。

3.自由連鎖(又叫自願連鎖、共同連鎖)。其特點,一是所有權、經營權、財務核算都是獨立的。二是在協商自願條件下共同合作,統一進貨,分散銷售,成員店的靈活性強,自主性大。通常由一家較大的批發商作為龍頭企業,眾多的零售商參與,形成一個半鬆散的連鎖集團。我們在洛杉磯考察的金證國際超市集團公司就屬這類形式。這個公司是一家合作制的批發公司,成員多為零售商。公司成立已75年,1996年銷售額達30億美元,計劃在本世紀末達到50億美元。自由連鎖在便利店中比較普遍。

美國習慣於從比較直觀且便於統計的角度分類。零售業連鎖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經營型態:

超級市場。主要經營雜貨和食品兩大類商品,以品種齊全、價格低廉、自我服務為特色,每個店平均面積為3.5—4萬平方英尺。超級市場已全部實行連鎖經營。

折扣商店。主要經營食品以外的一般性商品,有的店也經營少量食品。商品大眾化,大多削價出售,適合工薪階層購買。每個店平均面積9萬平方英尺,比超級市場大一兩倍。最大的是沃爾瑪公司, 其次是凱馬特公司。1987—1995年,折扣店銷售額佔零售業銷售額的比重由35%上升到47%。

倉儲式商店(又稱平價俱樂部)。這種形式是近十年來連鎖商業的後起之秀,經營範圍包括了食品和非食品類商品。其特色是實行會員制,設施簡單,以庫為店,內部不裝修;實行少品種大批量銷售;商品價格低,同樣商品的價格比普通商店要低20—50%。平價具樂部的目標顧客是小企業主。但由於商品售價比超級市場和折扣商品更低,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個人會員。美國人日常消費最多的大宗商品中,相當大的比重來自平價商店。比較著名的店有科斯科公司,其次是山姆公司。

超級購物中心。這是80年代後期在美國零售商業中出現的最新的連鎖類型。其特點是許多連鎖店集中在一個商城內,規模大,品種全。一般每個購物中心的面積達15—17萬平方英尺,商品品種多達十幾萬個。有的購物中心面向中高收入者。

便利店。經營日常用品和食品,每個店100—200平方英尺,80年代遭到冷落,90年代東山再起。預計今後5 年便利店銷售額的實際增長幅度將超過一般的超級市場。此外還有專賣店、無店鋪售貨(如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等經營型態,其中網上銷售發展勢頭看好。

(三)連鎖店基本運作方式及其管理

連鎖企業把社會化大生產原理引入商業和服務業,對商品採購、配送、銷售、財務等業務環節實行專業化分工,各門店專門負責日常銷售。這種運作方式既適應了各零售店規模小、分佈廣的特點,又形成總體規模效益,使經營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所以,又被稱為“組織起來的零售商”。

首先看訂貨系統。集中採購、統一進貨是連鎖店的突出特色。美國連鎖店貨源的95%由總部來確定,5%由門店自定, 主要是生鮮類商品。連鎖店總部或大區分部的配送中心負責訂貨,為了保證商品質量,它們要對供應商進行嚴格的考察比較,選擇那些產品質量有保證、資信度高、經濟實力強以及與需方合作信譽好的生產企業來簽訂合同。

其次是配送系統。配送中心是連鎖店的物流機構,承擔着各門店所需商品的進貨、庫存、分揀、加工、送貨等任務。配送中心主要為本連鎖企業服務,也可面向社會。美國連鎖企業都有一個完善、高效率的配送系統。如沃爾瑪公司現有各種形式的連鎖店近3000家,配送中心25個;科斯科公司有連鎖店270多個,配送中心15個,配送半徑為300英里。配送中心完全採用計算機管理,與總部聯網,使總部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庫存動態,科學地控制進貨種類與數量,縮短商品庫存的時間,確保庫存商品質量。高效的配送中心使連鎖企業降低了成本,例如沃爾瑪的經營費用已從1984年的19%降到目前的14%。

再次是連鎖分店。這是連鎖公司的基礎,主要職責是按照總部的指示和服務規範要求,承擔日常銷售業務。每個連鎖企業都有一套科學統一的經營策略和管理要求,詳細規定了商品質量標準、服務標準、商品價格及操作規程等,所有分店必須嚴格執行,從而保證了高質量規範服務。以退貨服務為例,電器類的商品可以在三個月內,憑發票在全美境內同一家連鎖企業的任何一家門店退貨,並可不講出任何理由。此類商品註明“退貨”,以較低的價格賣出。有的連鎖店甚至不要求顧客提供發票,也同樣退貨。他們認為98%的顧客是誠實的,不能因為有2 %的不誠實的顧客而懲罰98%誠實的顧客。

(四)連鎖企業的發展趨勢

1.從總體上看,美國商業連鎖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一是大型連鎖企業集團實現了國際化的大規模採購進貨。連鎖企業的規模化經營使其在全球範圍內處於有利的交易地位,可以選擇那些商品質量好、價格低的供應商進貨。二是大的連鎖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發展組合式經營,已逐步形成了國際性的跨國連鎖集團。美國排名前20位的零售業連鎖公司都是這樣的集團,有些公司海外分店的營業額已超過其在本土的營業額。目前亞洲對全球的零售商來説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1996年全球食品零售商的收益平均水平為3%, 在亞洲地區高達16%,而且這種增長勢頭還在持續。因此這一地區是各大連鎖集團搶灘設點的重點地區。

2.從連鎖企業的經營型態發展趨勢看,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折扣店和倉儲會員店勢頭正勁。這類店一般建於城鄉結合部,地價便宜,裝修簡單,商品價格低,有較大的停車場,因而深受消費者歡迎。它們在國外新建企業也主要是這種類型。二是專業店、專賣店有大型化趨勢。在美國的大型購物中心和商業中心中,全國連鎖經營的大型專業店和專賣店成為其經營主體,超級購物中心與專業店之間形成了相輔相成的發展態勢。超級購物中心以其整體的廣告策劃、公共促銷活動和市場調研手段,為專業店提供了信息和發展空間;專業店也以其知名度、信譽和優質服務,為超級購物中心吸引了廣泛的客源。三是百貨商店在零售業中的主導地位下降,市場份額減少。百貨店一般佔地面積大,裝修豪華,經營品種繁雜,店員多,使得管理成本太高,商品價格上升,效益下降。近幾年百貨店在不斷收縮經營面積,調整結構,向小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3.從連鎖企業規模擴張的方式來看,特許連鎖前景廣闊,連鎖加盟店將逐年明顯增加;連鎖企業將繼續通過兼併其他中小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在併購浪潮中保持主動地位。

4.從行業分佈看,連鎖經營向各個領域擴張,尤其是在服務業將繼續蓬勃發展,範圍包括律師業、會計師業、信息諮詢業等高層次的服務行業,也包括餐飲業、洗衣業、娛樂業等傳統普通性行業,還包括保健服務業等新興服務行業。

二、連鎖經營的優勢和在美國經濟中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費用,在流通領域引起革命性變化

傳統的流通,是以批發和零售兩個環節分立為特點的。從歷史上看,批發商的產生,曾經促進過生產企業與零售商之間的流通效率的提高。連鎖經營將批發和零售兩個環節合為一體,形成了確保競爭優勢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集中了批發功能,二是對所有零售分店進行整體管理。這樣,與各生產企業直接向各零售商發貨相比,減少了總的發貨次數,還通過大批量統一訂貨、運輸和儲存,降低了進貨價格和儲運成本,保留了批發商的功能優勢。並且,連鎖經營跨越了批零分立造成的種種障礙,更為充分地發揮了現代技術手段的作用。在對零售分店進行統一管理的條件下,連鎖經營能夠充分運用電腦聯網等現代技術,相對(於銷售額而言)減少存貨,加快資金週轉速度。據典型調查,一些公司原來需要6個星期存貨,通過應用這方面的現代信息技術, 立刻降為只需3星期存貨,目前進一步降為只需1.5星期的存貨,其中效率最高的只需6—10小時的存貨。

(二)實行較低的零售價格,使消費者受益

連鎖經營的主要型態如折扣店、專業種類店和倉儲式商店等,由於在很多環節降低成本費用,提高運作效率,因而為明顯降低零售價格打下了可靠的基礎。歸納起來,一是大批量進貨,迅速準確掌握各分店銷售信息,工商之間產銷合作關係較為穩定,可以獲得較低的進貨價格;二是統一進貨再分配給各零售分店,總的發貨次數比直接由各生產企業分散發貨次數明顯減少;三是集中運貨、儲存比分散運貨、儲存的費用更省;四是存貨相對減少,商品和流動資金週轉加快;五是商品開架陳列,便於顧客比較選擇,售貨人員減少,節省了工資成本;六是統一廣告宣傳,比分散的廣告節省費用;七是統一市場信息調查分析和經營技術開發,比分散調查分析和開發更有規模效益;八是配送中心和零售分店建立在城區之外,地價較為便宜;九是商店建築裝修簡樸實用,不求豪華;十是由於低價薄利,吸引更多顧客,使銷售額不斷上升,促進薄利多銷的良性循環。

因此,連鎖經營與非連鎖經營在成本費用上的差別很明顯。這可從三方面來看,其一,連鎖經營的平價店經營費用(工資除外),據估計通常佔銷售額的20%多一點,如沃爾瑪為14%,電路城為19%,凱瑪特22%,而獨立的大百貨商店經營費用常佔銷售額的1/3以上。其二,由於連鎖經營的平價店銷售價格低,同樣商品在獨立的大百貨商店價格較高,所以在這兩類商店中,同一商品的經營費用絕對額差別更大。其三,平價店由於顧客自我選購,自我服務較多,僱員相對較少,工資成本節省,因而,連鎖經營與非連鎖經營在總的成本費用上差別進一步拉開。

據瞭解,折扣店等平價店的商品價格,比平均價格低20%至50%。若按照近兩年美國年度零售總額、連鎖店零售額比重以及平價店銷售的大致份額來作保守估計,美國消費者一年從連鎖經營的平價銷售中,相對於平均價格節省開支總量在1000億美元以上,平均每個家庭一年可節省開支在1000美元以上。

(三)使流通領域對生產領域的引導作用更明顯

連鎖經營的發展促使流通企業日益大型化。現在美國前50家零售企業的零售額,已經佔全國零售總額的22%。 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1996年銷售額1005億美元,躍居全美各行業銷售額最大企業的第四位,僅次於通用、福利特和埃克森這三個老牌生產企業。在其他發達國家,大的零售商也佔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基本原因是零售市場上“需求有規律的商品”仍佔主體,在現代化技術不斷髮展的推動下,經營的規模效益越來越重要,連鎖經營正是適應這一趨勢的產物。

通過連鎖經營日益廣泛迅速的大批量統一訂貨,流通企業對社會“生產什麼”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隨着連鎖經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流通領域比過去更能大範圍收集和迅速處理市場信息,為社會“生產什麼”提供了更為準確、迅速的決策條件,更充分地發揮着生產和消費的中介作用。因此,流通領域日益遠離對生產領域的依附,發展成為獨立的現代流通產業,流通企業已經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向廠家訂貨,或者形成商工一體化的新型企業。

(四)促進了社會就業的增加

零售業是美國就業最多的行業之一。1995年,零售業的就業人數達2200萬,佔全美就業總數的17%,佔全美國非農產業就業人數的18%;一年新增加的就業機會為80多萬,佔總增加量的23%強,新增長比重佔第二位。據預測,1994年至間,零售業還將提供200萬至3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相比之下,製造業將減少50萬至200萬個就業機會。 從就業增長率來看,以1994年為例,全美國非農產業就業人數比上年增長3.1%,其中零售業增長4.0%,明顯高於平均水平。

從對全社會就業的影響來看,一方面,零售業中的連鎖經營由於效率的提高,單位零售額對應的僱員減少了,同時迫使一些相對劣勢企業倒閉或裁員;但是,由於連鎖經營薄利多銷,零售額和僱員增加更快。因此整個零售業在效率提高、規模擴大的情況下,統計表明該行業就業總量還是增加了。另一方面,零售業中的連鎖經營大範圍明顯降低商品零售價格,等於相對增加了消費者收入,使其可以更多地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或更多地進行儲蓄投資,從而擴大了社會總需求,必然進一步促進社會各相關行業的就業增加。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1.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對引導企業開拓市場、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遠未滿足,國內最大的上海聯華超市經營的商品也只有4000多種,生產和市場脱節的矛盾十分突出。連鎖企業的大批量採購帶動了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而且通過創造自己的品牌和商標,建立了農工商一體化的產銷聯繫,對生產具有日益明顯的引導作用,有利於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因此,在我國發展連鎖經營是密切產銷銜接、增加市場供應的重大舉措。這項工作不僅是流通領域或商業部門的事情,而且需要生產領域各部門的配合,特別是在標準化、條碼化生產方面,更是如此。

2.以滿足大眾化需求為目標,不斷改進經營內容和方式,是連鎖企業常盛不衰的首要內因。在美國這樣的富國,普通的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實惠,大型豪華的百貨商店日趨衰落,除少數實力雄厚者以外,大部分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被各種連鎖經營的折扣店、便利店所瓜分。無論是大型折扣店,還是小型便利店,都在不斷調整經營觀念和手段,以更貼近大眾化消費需求。例如沃爾瑪公司開設了幾家環保示範店,通過樹立社會公益形象來保銷。小型便利店則增加商品種類,提高自動化水平,以更好地發揚其方便、省時等優點。在我國,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開設少量的高檔百貨商店可以適應消費分層的發展,但絕對不宜多建。大眾化消費需求始終是市場需求的主體,而且日益豐富多樣,只有注重面向普通消費者,使他們更多地受益,我們的連鎖企業乃至整個商業才能不斷髮展壯大。

3.連鎖經營投資風險小,市場開拓能力強,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對打破市場封鎖也有積極意義。美國的連鎖店大都是中小企業,由於連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實行統一的科學管理,因而分散的中小企業成本降低,信譽提高,整體實力增強,更加適應市場變化,並帶動為之服務的部門共同發展。1941年以前,美國曾有28個州頒佈過反連鎖店的税收法案,對連鎖店額外徵税。但這並未限制住連鎖店的成長,反而迫使其以正規連鎖、特許連鎖和自由連鎖等多種形式衝破了阻力。60年代發展起來的特許連鎖業,通過取得已成功的商品的經營方式的特許權來降低投資風險,提高經營效益,更加適合中小企業的需要,同時帶動了銀行、律師、會計等服業務的繁榮。當今美國的零售市場已高度成熟,過多的商店導致競爭白熱化,大量商店被淘汰出局,連鎖店卻欣欣向榮。近五年來,美國的非連鎖企業投資成功率50%左右,而連鎖企業高達95%。在我國,應當充分發揮連鎖經營的聯合優勢,為打破市場封鎖注入經濟動力;加緊培育自己的名牌產品和成功的經營模式,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發展特許連鎖經營,為進一步放活國有中小企業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4.現代化配送中心不僅是連鎖店的重要依託,而且成為加速物流、創造利潤的新手段。激烈的競爭和發達的流通設施使商品批零差價十分接近,必須找到新的物流形式,加快信息處理和資金週轉速度,靠降低成本來取得利潤。這就產生了兩種新的物流形式,一種是批零一體化,即大型零售企業運用配送中心搞批發。美國許多連鎖企業擁有十分先進的配送中心,為自己也為社會服務,甚至在擴展業務時先建配送中心再設商店。另一種是專業化配送業取代傳統批發業。連鎖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細化,洛杉磯的專業化配送業正在發展成僅次於電影業的第二大行業。目前我國的連鎖店普遍缺乏先進的配送中心,對連鎖店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很大制約,亟待加強這方面的建設。配送中心的建設屬於企業投資行為,應當由企業自己決定;政府可通過市場規劃、融資政策等予以指導。

5.靈活的融資手段和要素自由流動,是連鎖店迅速擴大規模的關鍵性市場條件。美國連鎖店籌集長期資本最普遍的方式是發行股票,其次是向銀行和保險公司借貸;籌集短期資本的方式則更為靈活,包括商業票據、銀行借款、供應商信貸和發行短期債券等。在美國,發行270 天以內的短期債券不需證券委員會審批,而且利率低於銀行,因此企業大多采取這種辦法籌集流動資金。美國各州在税收、企業註冊、地價等方面存在差別,例如聯邦政府按35%的税率徵收公司所得税,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額外加徵11%,有的州則不再另徵;各州的消費税率也高低不一。由於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這些差別並沒有成為發展連鎖店的障礙,企業可以綜合比較影響因素,自由選擇有利的經營環境擴展業務。而融資渠道不暢,市場割據相當頑固,正是目前我國連鎖店擴大規模面臨的主要難題。我們應當加大改革步伐,通過資產劃撥,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加速折舊等政策,改善連鎖店的融資條件;調整企業隸屬關係和税收上交關係,打破部門和地方利益造成的市場割據,支持連鎖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擴展經營規模。

6.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服務機構,是連鎖店有序競爭、健康發展的可靠保障。以特許連鎖為例,美國比較重要的聯邦法律有《特許權公開交易及消費者保障法》,《特許權公平實施法》,以及《特許權數據和公共信息法》,此外各州還制定自己的有關法律。各州政府均設有小企業管理中心,為已成立和即將成立的小企業提供輔導、諮詢和貸款擔保。聯邦貿易委員會制定規則並審理投訴,商務部執行政策,負責統計並側重開拓海外市場。私人服務機構有優良企業局(專為客户提供有關優良企業和商品的諮詢)、大型零售商協會以及國際特許權協會等。比較完善的法律規則和服務機構,為連鎖店依法經營,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國發展連鎖店的法制條件和服務機構還相當欠缺,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改革進程,將成熟的政策法規上升為法律,對特許連鎖經營,宜加緊研究制定有關特許權公告、轉讓和投資保護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擴大開放、引進外資的新形勢;建立連鎖店行業協會,促進政企分開,滿足連鎖店發展中的培訓、諮詢、協調和自律等需要。

7.發展連鎖店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適應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居民消費需求和社會文化習俗。美國的連鎖店產生於美國的經濟、法律和社會文化背景,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引入連鎖店後,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日本的連鎖店具有自由連鎖與特許連鎖相結合,區域性連鎖和店鋪羣發展快等特點。東南亞國家注重滿足本地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在金融、諮詢、房地產等服務領域加速發展連鎖經營。在對連鎖企業的管理和支持方面,美國政府主要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幾乎不再以其他手段進行干預;而日本和東南亞政府起的作用比較大。日本政府除運用行業規劃和中央金庫引導、支持連鎖店發展外,還運用“大店法”反對壟斷,對外來競爭也有限制,如超過11個店鋪的外國連鎖公司不允許進入日本市場。東南亞國家對連鎖店也採取扶持政策,並進行嚴格的行業管理。我們應當借鑑各國發展連鎖店的成功經驗,把連鎖店的發展同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滿足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服務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以大城市為依託培育有競爭力的大型連鎖公司,迎接服務業逐步開放帶來的挑戰。

【原文出處】財貿經濟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199805

【原刊頁號】32~36

【作者簡介】作者工作單位:國務院研究室

美國考察報告範文(3)

美國林業考察報告

應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全球華人事務研究中心的邀請,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組建的山東省林業科技考察團一行5人在山東省科協組織部部長湯少泉團長的率領下於7月26日至8月8日先後對美國的五個州的林業及硅谷高科技城進行了考察,東營市科協主席馮立軍參與了這次考察活動。考察情況如下:

(一)美國的林業概況

美國的森林資源面積為29800萬公頃,人均森林面積0.84萬公頃,總蓄積量為247.3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98.54立方米,高出世界人均77.07立方米的水平,森林覆被率為35%,這説明美國的森林資源是相當豐富的。考察團十幾天橫穿美國東西部,沿途觀察,無論是高山、平原、沙漠、沿海,均足以證明美國的林業是發達的。

美國林業的開發歷史和我國相比是比較短的。在100年以前土地開發時代,首先在東部沿海一帶,鼓勵人們去開發森林。1878年通過林木及石料法案,開始有部分保護森林的內容,但仍以鼓勵開發為主,森林的大量採伐給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這種“利用”的破壞性後於1891年制定了森林保護法,完善了森林經營管理及森林保護等方案。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議會又連續通過許多法案,強化森林的經營管理。認識到森林不僅是生產木材,提出《森林多目標利用及持續多利用法》,開始從多用途、永續利用着眼。從1982年開始美國注意到森林的生物及環境效應。

我們沿途常看到上百年以上的原始天然林,這些可供採伐的過熟林在美國是不能輕易採伐的。儘管美國西部是一地震活動區,居民住房多為2-3層木質結構的小樓,木材用量很大。但美國多年來寧從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進口木材,也很少採伐自己的原始林。困此在美國我們看到了很多高大鬱閉的桉樹、花旗鬆、雲杉等森林。胸圍幾米粗的濕地松、火炬松、美國香柏到處可見。為了保護和培育好森林資源,美國政府規定,對私有林的人工造林給予財政上的補助,其補助額一般為50%—70%,由政府在各年度通過的《林業鼓勵計劃》中付給,對防火防病蟲給予無償的投資。私有林主造林政府補助種苗經費的1/3。

美國國會於1990年通過了鼓勵私有林主造林的免税政策,每年納税人可免1萬美元的造林投資税,造林當年可退税9%,餘者7年平均退還。國有林免繳固定財產税,此税率為5%,僅此一項等於每年在國有林建設中多投入20億美元。

(二)美國的沙漠造林

在美國的西南部幾個州均有大片的沙漠,我們重點考察了加州、內華達州的沙漠治理情況,兩天行程500多公里,橫穿幾十萬公頃的沙漠地帶。這裏氣候乾燥,年降雨量極少,大約在100—200毫米,夏季炎熱,氣温經常達49℃,1971年最高時達57℃,基本渺無人煙,在這樣自然條件極差的地方,植被覆蓋面積仍能約佔60%以上,主要為山艾、山荊、鮮人掌,以及很多叫不上名的野草和小灌木。其治理辦法主要為飛播,即組織林業專家廣泛選擇草種、樹種,每年抓住有限的降雨時機,多次飛播,並從中選出適合沙地造林的草種、樹種。經過幾十年努力,現在初見成效,在我們行進的高速公路沿途已形成沙漠綠洲。

(三)加州的原始紅木林

美洲大陸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峽谷中,至今還保存着大片茂密的紅木林:那些世界上最高大、最原始的生命羣落,正是我們考察團此次考察的重要目的地。一億四千萬年前,紅木類的植物曾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由於氣候及人為原因,至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保存在加州和俄勒岡的一些國立或州立公園內。我們考察團一行所看到的,穆爾紅木國家紀念林,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片原始紅木林。穆爾紅木林佔地43平方公里,1905年聯邦政府確定為國家紀念林加以保護,並以自然保護主義學者約翰·穆爾的名命名。這片林地是一片以海岸紅木為主,包括各種植物和動物的原始生命羣落。由於未遭受過任何破壞,它不但保存了那些巨大的遠古喬木的種羣,更展現在我們面前一種和諧的紅木林原始生態環境。

進入紅木林我們都不禁要驚詫於它的高大。紅木是世界上最高的樹種,我們所考察林中的一株海岸紅木,高達76.8米,胸圍4.27米,該林地資料記錄最高紅木達112.4米,只是我們沒有見到。紅木的樹齡很長,在林中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樹齡都在1000多年以上,有的樹下標牌簡介已達多年。

海岸紅木在適宜的温度下能迅速生長,並且有十分良好的抗風和抗鹽鹼能力,夏季由於經常的暴雨和濃霧,使得土地變潮濕而堅實,這對紅木的生長是十分有利的。紅木的繁殖方式有兩種,一為樹瘤和樹根上發出新芽,成長為新的樹木,二為種子落地繁殖。紅木有厚達15~30釐米的樹皮,由海綿和纖維狀的組織構成,可以有效的防止火的傷害。

穆爾森林的紅木只是加州紅木林的一部分,但它向我們展示這個神祕世界的一角。

(四)美國的城鎮綠化

美國的城鎮綠化、美化的藝術水平是非常高的,總的特點是,喬、灌、花、草科學搭配的花園式的綠化模式,從我們經過的幾個大城市如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費城、紐約及周圍的鄉鎮,全部為花園式的城鎮,市內除建築物和硬化的地面以外的地方,幾乎看不見裸露的土地。聯邦政府幾處最高首腦機關如白宮、國會山等均淹沒在密林中。城市中街道兩旁行道樹均用2m×2m的方鋼圍繞成保護架。在狹窄的紐約華爾街兩側均用木製大容器植樹、種花。大多私人別墅、莊園、農户都有自己的花園、草地和幾株高大的喬木。總之我們所到之處均為廣闊的草坪、盛開的鮮花、碧綠的河水、高大的樹木,真是芳草如茵,青山綠水。

(五)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與硅谷

因我們是科協組織的科技考察團,所以我們懷着求知願望考察了距舊金山50公里的聖克拉拉谷地,現已聞名世界的科技城硅谷和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是一個四年制的私立大學,成立於1885年,曾被美國新聞媒體評為全美第五名明星級大學,學術排名居全美第一,該校曾連續三年有人獲諾貝爾獎。這所大學並不只是一所教學單位,而是集教育、科研為一體,在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同時,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為社會進步,為經濟發展服務。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合作就是這種“研究密集型”大學的一個成功範例。對於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來説,教學和研究的結合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舉世聞名的科技城硅谷就在斯坦福大學的旁邊,在20世紀30年代末當時的斯坦福大學副校長特曼大膽提出“批租土地吸引投資,轉讓技術,開發成果”。遵照這一精神,20世紀40年代初他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即惠普公司,生產音頻振盪器。從那時開始大學裏的科研成果不斷轉給企業。1955年已有7家公司前來辦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65年斯坦福工業園正式成立時,這裏已經集中了近70家高新技術企業。到20世紀80年代這裏竟雲集了近3000家電子電腦企業,包括聞名遐邇的莫特爾公司、蘋果公司,如果把諸如營銷、諮詢、公關、投資等行業算在內,這裏公司總數超過8000家。

聖克拉拉谷地成了舉世矚目的神奇土地,成了電腦發展的基地,由於這裏的企業大都與晶體管和硅芯片關係密切,自1971年開始人們為聖克拉拉谷地換了一個響徹雲霄的美名硅谷

(六)幾點建議

1.我省是沿海經濟較發達的省份,但又是一個少林省份,全省林木覆被率僅為16.5%,森林資源很少,林業的發展必須制定一些強有力的法律,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增強全民保護森林意識,我省沒有原始森林但我省有不少古樹、名木,天然林風景點,必須強化保護措施。

2.我省宜林荒山荒灘面積很大,造林綠化有很大的潛力,各級政府必須制定造林綠化的強有力的措施,特別是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以調動羣眾的造林積極性。

3.努力提高城鎮綠化水平。由於我省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人口增長很快,城鎮面積迅速擴大,建議在搞城鎮建設的同時加大綠化面積,使我省城鎮都能成為花園式的城鎮。

4.教學科研單位要切實與市場相結合,與企業相結合,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商品,走硅谷的路子。

美國考察報告範文(4)

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學前教育代表團”一行15人,應世界學前教育協會香港分會的邀請,參加了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研討會,並對美國華盛頓、紐約、亞特蘭大、洛杉磯、奧蘭多等六個城市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團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團長,翁亦詩處長任副團長。成員中有市教委領導、華師大教授、區縣幼教幹部、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員等。

在美期間,代表團參加了在佐治亞洲亞特蘭大舉行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參與的美國幼兒教育週年研討會。1000多個專題講座和1000多個展覽室,展現了當代早期幼兒教育發展趨勢、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與教材、教玩具的技術。研討會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學前教育發展動態”報告,朱家雄教授作了“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概況”報告,孔美琪校長作了“香港學前教育發展特點”的報告。與會者(特別是外國人和境外華人)對中國幼教發展的現狀表現出十分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中國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進,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東、西方學前教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大會的宗旨之一。

在美期間,代表團深入美國12個學前教育機構,進行學習與考察。有瑞吉歐學校、High-Scope學校、蒙台梭利學校、Bank-Street學校等,對當今在世界學前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幾種課程類型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較深入地學習。

學習與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記得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曾發表這樣疑惑:“如果説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到了美國都那麼出人頭地?如果説,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那麼,學前教育呢,中美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處在世紀之交,正在建構學前教育課程方案的上海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在美國教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呢?為此,我們將赴美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見聞與思考做一概要的報告。

一 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

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週年研討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理論熱點,便是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學前教育界關注的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雜誌--《新聞週刊》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學校之一)。會議期間,我們有幸觀摩了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exhibit》)。豐富的圖象資料,生動地展現了瑞吉歐的教育信念。

--“會活動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關係。

--“仲夏夜的夢”,用各種色彩去表達孩子對一個事物的理解。

--“腳的故事”,幼兒以兩隻小腳的動態表達,編織了一個有趣的“獨幕話劇”。

--“貓和雨”,反映了兩個2歲半兒童用遊戲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理解。

……

瑞吉歐認為,兒童可用一百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東西,表達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諸如身體、葉子、雞毛、筆頭、叉子等各種替代物。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就是通過符號表徵系統促進兒童的成長,鼓勵兒童運用各種可用作表達的、交流的和認知的語言去探索環境和表現自我。也許,這就是學前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洛杉磯“Evergreen Community College Leb School”,這是一所專門實驗“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園長近十年來,四次赴意大利學習、研究瑞吉歐教育系統,並在自己幼兒園內成功地演繹了瑞吉歐教育思想。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以玩沙與水為主題的“方案”。活動中,孩子們以各自極富個性的“語言”,去探索沙、水及物體坡度之間關係。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個個真實的自我。

兒童是用一百種抑或更多種“語言”來表達、表現的。這也許是兒童的天性。學前教育的價值究意是什麼,是支持兒童的表達,讓其在表達中探索、在表達中發展呢?還是用成人的東西去灌輸經驗、規範行為,以至於幼兒從小班進來時是“一百種語言”,到大班畢業時只剩“一種語言”呢?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與教育效果。瑞吉歐教育系統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 誰是第一位在今天的幼兒教育中,以幼兒利益為先,以兒童發展為本,已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究竟以誰為先、為本,誰是真正的第一位,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又獲得了許多感慨。

在紐約“Bank-Street”幼兒園,一進門,園長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觀摩幼兒活動的規則:每班只能進兩位老師觀摩活動;在教室裏觀摩者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動影響孩子;孩子活動時不能拍照,不能議論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美期間,我們共考察了12所幼兒園。所到之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所幼兒園,接待來訪者的“會議室”、“接待室”都是那麼簡陋。沒有沙發,更沒有豪華的裝修與裝飾,有的幼兒園甚至連專用的大人會議室也沒有。而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幼兒的玩具材料、幼兒的作品物品等,卻能不惜一切代價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 Scope”課程實驗基地,我們看到了幼兒園花了不少錢對孩子們那極不“顯眼”的繪畫作品進行“燒鑄”,使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種被重視的滿足。在“Bank Street”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享受“感恩節”的快樂,幼兒園發動全體教師、家長為孩子製作豐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禮物。在洛杉磯長青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在活動區裏能更自主地探索、學習,幼兒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活動材料。活動材料架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彷彿是一個個專業的小商店:“五金店”、“顏料店”、“書店”、“鈕釦店”、“布料店”等,應有盡有。孩子們在幼兒園裏快樂地、自由地活動着、成長着,他們享受着真實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 創造力能教嗎

在美國考察,所到的幾個城市給我們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城市一種風格:華盛頓的肅穆、紐約的繁華,迪斯尼之鄉奧蘭多的童趣,以及好萊塢之都洛杉磯的風情等等,每個城市都透着個性,藴含着創造的魅力。

城市建設需要創造,教育發展需要創新,人的培養呢,更需要有創造力的素質。那麼,創造力能教嗎?

創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營造了良好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幼兒創造力的種子便會破土而出,會開花結果。在美國的幼兒園中,我們感受到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

紐約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為4-18歲學童而設的私立的好學校,它是美國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着重藝術教育。在那兒,我們看到兒童各種藝術作品,有繪畫、泥塑、剪貼、紙製品等。兒童的作品,沒有範例,沒有“象不象”的標準,每個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師的眼裏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塗鴉、怎樣隨意。在這所學校裏,我們還看到了幼兒在積極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的功能,探索不同國籍的特點。用圖畫、表格、照片、文等來大膽地表達與表現。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幼兒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兒的表徵更是大膽的、富有個性與創造力的。

在紐約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譽的幼稚園中,園長介紹了他們實施課程目標的“三步曲”:學習→應用→創造。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他們課程實施的最終目標。

在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廳裏,我們看到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登峯造極”的表現。幼兒畫的嘴巴千姿百態:唱歌的嘴、説話的嘴、接吻的嘴、説瘋話的嘴、憤怒的嘴、打架時的嘴、爭論時的嘴、能發出高興聲音的嘴……;幼兒畫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時的眼睛、柔和微笑時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夢見好東西時的眼睛、爸爸憤怒時的眼睛……。

我想,當一個民族在思考它未來命運時,不能不把培養一代人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來履行。同樣,學前教育也應當承擔起這樣一種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國小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創造。

回首美國之行,在報告所見所聞之餘,仍留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關於多元化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學前教育中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幼兒園辦園類型多元化,有民辦的、私立的、政府資助的、也有各種類型合資辦園的等等。幼兒園的課程也呈現多元化的情況,有奉行行為主義理論的課程模式,也有尊從人本主義觀點的課程模式;有實施瑞吉歐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語言教育為重的幼兒園,也有以藝術為特色的幼兒園……。正如一位學者所説,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適合各種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學前教育多元化的趨勢,在學習中發展,在借鑑中完善,使多元化與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關於學具與材料的開發問題,曾經多次向美國幼兒園教師請教“你們幼兒園用什麼教材?'美國的同行在一臉驚訝之餘,認真地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兒園的環境與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們理解了為什麼美國幼兒園如此重視幼兒操作的材料,重視幼兒園的環境。在我國,在上海,開發幼兒的學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為的。各級政府,各方面力量應形成合力,做好開發學前教育資源這篇大文章。讓我們的孩子在與豐富的學具、材料及環境互動中,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關於教育策略的問題。未去美國之前,總以為西方的幼兒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説是隻重過程,不要結果的。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對美國的教育有所瞭解:美國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發展目標是非常清晰的,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有時,通過材料投放和環境創設來實現預定目標(如,長青幼兒園老師每天早上要化1小時左右時間在幼兒來園前為孩子們準備大量的操作材料),有時通過語言點撥來指導,也有時通過並行活動等來體現教師的指導策略。只是這種'指導'更隱性、更自然、更體現尊重孩子的特點。當前,我們上海學前教育界,正在新'綱要'

美國連鎖商業考察報告範本

【第5篇】美國考察報告

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報告

9月11日至28日,貴州省工程勘察設計協會組織了有關勘察設計單位、部分建設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和專家赴美國、加拿大進行城市建設及勘察設計方面的考察活動,現將有關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此次貴州省工程勘察設計協會組織的考察活動屬民間

安排,共有32人(含導遊兼翻譯和自費人員)參加,主要考察了美國的夏威夷、舊金山、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華盛頓、紐約和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渥太華、多倫多等9個城市的建設情況。同時與洛杉磯的HCA建築計與室內設計事務所和SIMON建築設計事務所進行了民間座談交流,並瞭解美國的設計及設計責任險方面的情況,觀看了他們的辦公設施和正在進行設計的項目圖紙,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1、節能、省地是長期建設方針。美國和加拿大都屬世界發達國家,國土面積也與中國相差不多,但美國總人口只有中國的1/4(不到3億人),加拿大隻有中國的1/40(僅3000萬,比貴州省人口還少)。如果以國土面積為資源參數,可見我們人均擁有資源比他們少得太多,這對我們城市建設用地應該是一個啟示,即既要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又必須考慮節約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餘地。所以,我國目前所提倡的節約型社會應是今後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節能、省地將是城市建設、工程建設、村鎮建設的長期建設方針,最好象計劃生育政策一樣,納入基本國策。

2、制定政策時注重地區差異性。美國、加拿大與我國政體不同,他們均屬聯邦制,國家大法相當於基本原則,各州(省)在國家大法原則下制定自己的法律,所以在美國、加拿大法律不搞覆蓋,各州(省)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州(省)法律是不一樣的,也不能相互通用,建築法也不例外。舊金山,屬典型的海灣山城,其城市道路坡度很大(估計超過了我國城市道路規範規定),但他們仍然在陡坡上建有很多房屋,我省能否參照這一做法應值得思考。洛杉磯,位於地震帶上,除市中心還有少量高層建築外,城市由80多個衞星城組成,高速公路構成了城市的主要骨架,城市的房屋主要是底矮的小木屋,一般三層以上的房屋必須考慮其他結構形式和抗震措施。紐約是世界最早也是最繁華的大都市,紐約市中心區的曼哈頓島上的房屋建設密度和高度均屬世界第一,狹窄的街道與高密度的超高層建築,構成了紐約市中心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華盛頓、蒙特利爾,渥太華屬典型的疏散型城市,稀少的人口,配上大面積的市區,別墅、草坪、樹木融為一體,應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另外,周圍佈滿一望無盡沙漠的拉斯維加斯應該説是一座典型的政策性城市,如果賭博業在該市不合法的話,拉斯維加斯今天的繁榮肯定不存在。

3、注重發揮規劃的長期效應。美國首都華盛頓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之後,法國自願者皮埃爾?郎方為美國首都選址、規劃提出了最具前瞻性的設想。郎方認為首都不應設在當時比較繁華的紐約、費城和波士頓,而應另選擇。郎方的這一設想得到當時美國領導人華盛頓與傑佛遜的認可,1790年郎方開始對華盛頓首都進行規劃,郎方規劃的主要思想是以國會大廈為最高點和中心(類似於法國巴黎凱旋門),八條大道放射線佈置(巴黎是十二條),縱橫相連,構成城市道路的主要骨架。考慮到首都今後的發展,按80萬人口(當時美國只有13個州400萬人口)控制,留足了發展用地。經過200多年的建設,今天華盛頓的建成區有174平方公里,70萬人口,基本實現了郎方當時的設想,為美國的城市建設打下了先規劃後建設的堅實基礎。

美、加城市基本上是將政治、經濟、文化分開,與我國的城市格局有較大不同。紐約的曼哈頓中心區也是從1810年開始規劃建設的,由南北向大道與東西向街道構成,將曼哈頓島切割成規劃的長方塊,一是為了方便賣地,二是方便建設。曼哈頓島好似一艘航空母艦的甲板,地下管網縱橫交錯,當時預留的管溝可以進汽車,至今仍能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另外,我們在美國、加拿大乘車近1500公里,對美、加高速公路預留路面的做法也頗有感悟。美、加高速公路中間留有很寬的隔離帶,隔離帶也不做任何處理。據一位美國Jacobs公司公路方面的技術主管王大一先生介紹,中間的隔離帶是留着路面加寬用的,也就是説,當現在公路滿足不了車流量要求時,將中間隔離帶擴建為路面,這樣既不涉及二次徵地,也便於公路加寬,同時又不太影響交通。這種做法需首次徵地較多,但為後續發展帶來更多方便。

4、設計時體現精心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美國、加拿大的工程建設項目不多,縱觀我們所到的9個城市,除拉斯維加斯的工程項目稍多以外,其他城市的工程項目較少,但他們十分注意設計細節。據洛杉磯HCA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事務所的Richard註冊建築設計師和Gariel註冊建築師介紹,美國的設計單位多為單一的專業諮詢公司,或建築諮詢、或結構諮詢、或水電諮詢等,小至只有幾名員工,多至幾百人,不過公司的大小並非是衡量好壞的標準,關鍵是老闆的知名度和註冊師的多少及員工的資歷和學歷。同時,各州對建築設計要求較嚴,一般政府管理部門從規劃用地階段開始把關,首先是確定建築用地性質,在美國用地性質是不能改變的,然後是對方案進行審定,方案審定重點在周圍環境協調和功能兩個方面。環境協調重點是考慮該建築建成後對周圍建築帶來的環境影響,如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由著名建築師蓋理設計,該館建築外型好似蓮花,四周花瓣用鋁鈦板製作,但其中有一花瓣在陽關照射下,其反射光對旁邊的一幢建築造成光污染,該花瓣不得不進行糾錯處理以消除光污染。功能方面,注意以人為本。重點是要考慮殘疾人通道和殘疾人停車問題,如我們所到的賓館,殘疾人通道和殘疾人停車位是不準其他人停的,即使是空着也不允許其他車輛停放。除了殘疾人通道和殘疾人停車位外,所有賓館必須進行停車場專門設計,且還必須劃線將車位固定。結構安全方面,非常注意抗震審查。據曾經在美國著名的綜合性工程公司Parsons公司工作的一位結構方面的劉先生介紹,洛杉磯屬四號地震區(美國規範中的最強地震帶),抗震審查是結構審查的重點之一,政府有能力審查的自己組織審查,政府沒有審查能力的,出錢委託別人審查。Richard先生還介紹,美國的設計圖紙做得很精細,其原因在於他們的設計模式與我們有所不同。從出圖功效上看,比我省的效能都低得太多,但其實不然,美國沒有施工圖設計一説,但他們的設計深度有時比我們的施工圖還細得多,在HCA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事務所裏,他們讓我們參觀了他們正在給芝加哥一超市設計的圖紙,其出圖量不下百張,並將各專業的工種全都考慮了進去,真正做到了精心設計。

5、勘察設計企業務必重視誠信與抗風險能力。據Richard、Gariel和Simon建築設計事務所張春曉先生介紹,美國的設計一般不進行設計招標,主要是業主自己委託,事務所與業主之間是誠信關係。政府對事務所的監管主要是回訪制度,也就是説了解事務所與業主之間的後續項目承接情況,並以此作為誠信建設的依據。另外,美國的設計事務所一般不得跨州承接業務,如果一個事務所需跨州承接設計業務,還需得到項目所在地州的認可。因為在美國各州的法律和規範是不盡相同的,承接業務時,首先出示的是個人資格(個人資格跨州時也需項目所在州的認可),其次就是事務所承擔風險的能力(設計責任保險)。如果一個設計事務所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肯定也接不到設計任務。在美國,設計責任保險表面上看是自願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設計責任保險又是缺一不可的。據Richard建築師介紹,美國設計責任保險分兩種形式,項目較多的事務所通常採用的是年保方式,如HCA所,他們每年花1.5萬美元購買了200萬美元的責任險。另外一種就是單保方式,就是僅對所承接的項目購買責任險,如SIMON事務所。但不管採用哪種方式,設計事務所的信譽體系建設是第一位的,這就是市場化的經濟手段制約設計企業重視信用、提高設計質量水平的重要措施。我國的勘察設計責任保險已進行了多年的試點,其方向肯定是正確的,關鍵是完善保險方式和如何將勘察設計單位的信譽體系與抗風險能力,作為承接任務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在法律法規上不加以明確,僅是一種鼓勵和試點,此項工作將寸步難行。

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據HCA設計事務所有關人員介紹,美國充分發揮了行業組織在建築市場準入及市場管理上的作用,許多包括教育評定、技術資格認定、設計質量糾紛裁定等技術的管理性工作都授權相關行業機構負責。行業組織充分發育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結語

此次考察時間不長,也缺乏對美、加深度瞭解,僅憑觀感談點啟示,不一定正確,只願能起到洋為中用之用。

2017年美國考察報告(2)

美國林業考察報告

應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全球華人事務研究中心的邀請,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組建的山東省林業科技考察團一行5人在山東省科協組織部部長湯少泉團長的率領下於7月26日至8月8日先後對美國的五個州的林業及硅谷高科技城進行了考察,東營市科協主席馮立軍參與了這次考察活動。考察情況如下:

(一)美國的林業概況

美國的森林資源面積為29800萬公頃,人均森林面積0.84萬公頃,總蓄積量為247.3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98.54立方米,高出世界人均77.07立方米的水平,森林覆被率為35%,這説明美國的森林資源是相當豐富的。考察團十幾天橫穿美國東西部,沿途觀察,無論是高山、平原、沙漠、沿海,均足以證明美國的林業是發達的。

美國林業的開發歷史和我國相比是比較短的。在100年以前土地開發時代,首先在東部沿海一帶,鼓勵人們去開發森林。1878年通過林木及石料法案,開始有部分保護森林的內容,但仍以鼓勵開發為主,森林的大量採伐給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這種“利用”的破壞性後於1891年制定了森林保護法,完善了森林經營管理及森林保護等方案。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議會又連續通過許多法案,強化森林的經營管理。認識到森林不僅是生產木材,提出《森林多目標利用及持續多利用法》,開始從多用途、永續利用着眼。從1982年開始美國注意到森林的生物及環境效應。

我們沿途常看到上百年以上的原始天然林,這些可供採伐的過熟林在美國是不能輕易採伐的。儘管美國西部是一地震活動區,居民住房多為2-3層木質結構的小樓,木材用量很大。但美國多年來寧從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進口木材,也很少採伐自己的原始林。困此在美國我們看到了很多高大鬱閉的桉樹、花旗鬆、雲杉等森林。胸圍幾米粗的濕地松、火炬松、美國香柏到處可見。為了保護和培育好森林資源,美國政府規定,對私有林的人工造林給予財政上的補助,其補助額一般為50%—70%,由政府在各年度通過的《林業鼓勵計劃》中付給,對防火防病蟲給予無償的投資。私有林主造林政府補助種苗經費的1/3。

美國國會於1990年通過了鼓勵私有林主造林的免税政策,每年納税人可免1萬美元的造林投資税,造林當年可退税9%,餘者7年平均退還。國有林免繳固定財產税,此税率為5%,僅此一項等於每年在國有林建設中多投入20億美元。

(二)美國的沙漠造林

在美國的西南部幾個州均有大片的沙漠,我們重點考察了加州、內華達州的沙漠治理情況,兩天行程500多公里,橫穿幾十萬公頃的沙漠地帶。這裏氣候乾燥,年降雨量極少,大約在100—200毫米,夏季炎熱,氣温經常達49℃,1971年最高時達57℃,基本渺無人煙,在這樣自然條件極差的地方,植被覆蓋面積仍能約佔60%以上,主要為山艾、山荊、鮮人掌,以及很多叫不上名的野草和小灌木。其治理辦法主要為飛播,即組織林業專家廣泛選擇草種、樹種,每年抓住有限的降雨時機,多次飛播,並從中選出適合沙地造林的草種、樹種。經過幾十年努力,現在初見成效,在我們行進的高速公路沿途已形成沙漠綠洲。

(三)加州的原始紅木林

美洲大陸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峽谷中,至今還保存着大片茂密的紅木林:那些世界上最高大、最原始的生命羣落,正是我們考察團此次考察的重要目的地。一億四千萬年前,紅木類的植物曾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由於氣候及人為原因,至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保存在加州和俄勒岡的一些國立或州立公園內。我們考察團一行所看到的,穆爾紅木國家紀念林,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片原始紅木林。穆爾紅木林佔地43平方公里,1905年聯邦政府確定為國家紀念林加以保護,並以自然保護主義學者約翰·穆爾的名命名。這片林地是一片以海岸紅木為主,包括各種植物和動物的原始生命羣落。由於未遭受過任何破壞,它不但保存了那些巨大的遠古喬木的種羣,更展現在我們面前一種和諧的紅木林原始生態環境。

進入紅木林我們都不禁要驚詫於它的高大。紅木是世界上最高的樹種,我們所考察林中的一株海岸紅木,高達76.8米,胸圍4.27米,該林地資料記錄最高紅木達112.4米,只是我們沒有見到。紅木的樹齡很長,在林中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樹齡都在1000多年以上,有的樹下標牌簡介已達多年。

海岸紅木在適宜的温度下能迅速生長,並且有十分良好的抗風和抗鹽鹼能力,夏季由於經常的暴雨和濃霧,使得土地變潮濕而堅實,這對紅木的生長是十分有利的。紅木的繁殖方式有兩種,一為樹瘤和樹根上發出新芽,成長為新的樹木,二為種子落地繁殖。紅木有厚達15~30釐米的樹皮,由海綿和纖維狀的組織構成,可以有效的防止火的傷害。

穆爾森林的紅木只是加州紅木林的一部分,但它向我們展示這個神祕世界的一角。

(四)美國的城鎮綠化

美國的城鎮綠化、美化的藝術水平是非常高的,總的特點是,喬、灌、花、草科學搭配的花園式的綠化模式,從我們經過的幾個大城市如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費城、紐約及周圍的鄉鎮,全部為花園式的城鎮,市內除建築物和硬化的地面以外的地方,幾乎看不見裸露的土地。聯邦政府幾處最高首腦機關如白宮、國會山等均淹沒在密林中。城市中街道兩旁行道樹均用2m×2m的方鋼圍繞成保護架。在狹窄的紐約華爾街兩側均用木製大容器植樹、種花。大多私人別墅、莊園、農户都有自己的花園、草地和幾株高大的喬木。總之我們所到之處均為廣闊的草坪、盛開的鮮花、碧綠的河水、高大的樹木,真是芳草如茵,青山綠水。

(五)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與硅谷

因我們是科協組織的科技考察團,所以我們懷着求知願望考察了距舊金山50公里的聖克拉拉谷地,現已聞名世界的科技城硅谷和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是一個四年制的私立大學,成立於1885年,曾被美國新聞媒體評為全美第五名明星級大學,學術排名居全美第一,該校曾連續三年有人獲諾貝爾獎。這所大學並不只是一所教學單位,而是集教育、科研為一體,在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同時,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為社會進步,為經濟發展服務。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合作就是這種“研究密集型”大學的一個成功範例。對於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來説,教學和研究的結合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舉世聞名的科技城硅谷就在斯坦福大學的旁邊,在20世紀30年代末當時的斯坦福大學副校長特曼大膽提出“批租土地吸引投資,轉讓技術,開發成果”。遵照這一精神,20世紀40年代初他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即惠普公司,生產音頻振盪器。從那時開始大學裏的科研成果不斷轉給企業。1955年已有7家公司前來辦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65年斯坦福工業園正式成立時,這裏已經集中了近70家高新技術企業。到20世紀80年代這裏竟雲集了近3000家電子電腦企業,包括聞名遐邇的莫特爾公司、蘋果公司,如果把諸如營銷、諮詢、公關、投資等行業算在內,這裏公司總數超過8000家。

聖克拉拉谷地成了舉世矚目的神奇土地,成了電腦發展的基地,由於這裏的企業大都與晶體管和硅芯片關係密切,自1971年開始人們為聖克拉拉谷地換了一個響徹雲霄的美名硅谷

(六)幾點建議

1.我省是沿海經濟較發達的省份,但又是一個少林省份,全省林木覆被率僅為16.5%,森林資源很少,林業的發展必須制定一些強有力的法律,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增強全民保護森林意識,我省沒有原始森林但我省有不少古樹、名木,天然林風景點,必須強化保護措施。

2.我省宜林荒山荒灘面積很大,造林綠化有很大的潛力,各級政府必須制定造林綠化的強有力的措施,特別是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以調動羣眾的造林積極性。

3.努力提高城鎮綠化水平。由於我省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人口增長很快,城鎮面積迅速擴大,建議在搞城鎮建設的同時加大綠化面積,使我省城鎮都能成為花園式的城鎮。

4.教學科研單位要切實與市場相結合,與企業相結合,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商品,走硅谷的路子。

2017年美國考察報告(3)

美國社區學院教育考察報告

12月初,由我國北京、成都、深圳三地專業人士所組成的中國社區教育考察團,在國際社區教育協會(ICFA)亞洲理事,全國社區教育委員會主席,全國教育社會學研究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厲以賢教授的帶領下,歷時12天時間,橫跨美國東部和西部,分別到了紐約城市大學畢業生中心、內華達社區學院、洛杉磯山谷學院、東洛杉磯學院等四所學校,比較完整詳細地考察了美國社區學院的教育。

考察團所到之處,受到了美方學院的高度重視,各學院周密安排,熱情接待,賓主交流融洽。在東洛杉磯學院,院方還特別給全考察團成員準備了“美國社區學院教育交流結業證書”,由校長Evnest no(莫文龍)親自給每一成員頒發。

在美考察期間,美國教育同行的務實作風,治學嚴謹的敬業精神,無不使考察團深受感動,體驗深刻,受益良多。在洛杉磯考察時候,當地《世界日報》以《中國社區學院考察團訪東洛學院》為題作了專題的報道。

考察團此行主要是以社區教育為專題,全面考察了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歷史、辦學使命(宗旨)、課程設置、教學組織、經費投入、學生管理等等,具體考察報告如下。

一、美國社區學院概況

美國的社區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集合體,為了區別與其他高等院校,總的而言,社區學院就是一所頒發副學士學位作為最高學位的地區性被認可的高等教育院校。其起源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高等教育改革實驗中。其中一所最早期的公立初級學院是在1901年的時候,從伊利諾伊州的喬利埃特(Joliet)高中演變出來的喬利埃特社區學院,至今,喬利埃特初級學院(Joliet Junior College)是美國的首家並且是最成功的初級學院。

美國社區學院是仿效了公立高中、私立初級學院以及四年制學院與大學,結合了所有這些院校的特性,但卻發展了自己的獨有特色。受到了諸如1890年以後公立高中發展迅速,20世紀初期大學領袖與學者們要求改革美國的教育,GI法案,生育高峯期,工商界對受過培訓的員工的需求,60年代的民權運動,聯邦學生補助計劃以及成千上萬的各州立法者的倡議與法律等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美國的社區學院在美國的歷史中以及對擴展大眾接受教育機會方面有著深厚的根源。今天的美國社區學院秉承了託瑪斯傑弗遜的信念,即教育應該是實際和自由的,並且應該兼顧到服務大眾以及個人需要。

到目前止,在美國大概有1,130餘所社區學院,技術學院,兩年制的學院分部,宗族學院以及獨立的初級學院,加上分校,總數達到1600餘所。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詳見表一)。公立學院每年為大約一千萬學生提供教育—其中五百萬學生就讀學分課程,其餘的五百萬學生就讀學分課程、學習班或學習計劃等等。大概有47%的首次讀大學的學生和有49%的所有少數族裔大學生都進社區學院就讀(可參照表二)。大概有51%的社區學院學生是家中第一代的大學生—他們的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如果不是社區學院的存在以及它們向大眾開放入學渠道,恐怕很多人都永遠沒有進大學的機會。

除了向廣大人民眾提供學分課程與非學分課程外,很多社區學院在其社區中充當了文化、社會與學術的中心。大部分的社區學院都是公立和在經濟上接受公眾税款的支援。基本上社區學院是為非寄宿的學生而設的,大部分的社區學院均沒有住宿設施,這也説明了社區學院大部分學生是非全日制上課的,這類學生佔了63%。

每一所社區學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併為獨特的地理區域與對象服務。然而,這些社區學院本身與學生之間都能共享很多相同的價值觀、目標以及理想。社區學院與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對公開入學和社區建設的重視,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在塑造社區學院的角色和規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表一:以院校管理類別劃分的社區學院數目:(1900至)(未加分校)

年份公立學院宗族學院 獨立學院總數

1900088

192070137207

1930178258436

1940258317575

1950337311648

1960390273663

19708472441091

198010491821231

199012821831465

9951371132

表二:以院校類別劃分的秋季入學人數:1975年到

年份社區四年制大學

19753,970,1197,214,740

19804,526,2877,7570,608

19854.531,0077,715,978

19905,240,0838,578,554

19955,492,5298,769,252

5,497,4208,802,835

二、美國社區學院使命(辦學宗旨)

1、以大眾公平就學為前提,給人人平等學習機會。

美國的社區學院所有活動都來源於自其本身的使命,簡言之,這個使命就是為大眾提供大專教育課程和服務,使社會區變得更健全和更富生命力。首先在入學這一關,其是通過公平入學政策,公平與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來體現公平與平等的。只要是學生年滿18週歲,達到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只要願意,都可以報讀任何一間社區學院的任何一個專業,而且由於所有的區域範圍都有社區學院,大部分的美國居民可以在自己通勤範圍內的學院上學。我們考察團在東洛杉機學院考察時,陪同接待介紹的外語系主任、教授張立禮(lily Chang)博士在談到學生公平入學時,一再引用孔子:“有教無類”這句話,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在平等就學上,一旦學生註冊入學,學院需要提供支持服務,包括輔導,學業指導以及經濟援助等,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同時,社區學院給每個學生承諾提供綜合性大學課程,除了能提供大學學士學位的首兩年課程,滿足了傳統的大學平行功能外,社區學院還可提供其他課程。雖然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使所有社區學院提供所有的課程,但是學生必須有機會選擇他們在社區學院修讀的課程。例如,如果大學生轉學課程是一家社區學院所提供的唯一課程,這所社區學院就算不上是提供公平入學機會與公平就學的院校了,因為學生沒有課程可以選擇。很多來到社工學院的學生沒有具備轉學課程必須的學業資格。因此,如果這課程是他們的唯一選擇,那麼他們通往大學之門便被關閉了。

2、以服務社區為辦學根本,為各階層提供各類教育。

以社區為本的意思是,一所社區學院承諾滿足某一指定地的需要,指定地區通常稱為此社區學院的服務地區或服務區域。也就是説社區學院把向當地社區提供教育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

社區學院所服務的社區及民眾,其需要是多樣化的而且會隨着時間改變,而且他們期望社區學能院能滿足這些需要。大部分的社區都希望所提供的課程能容許學生轉換到學士學位的課程。很多社區都希望社區學院能提供職業與技術培訓課程,通常包括能滿足某一當地行業的需要的培訓課程。他們期望社區學院能提供通往取得證書、學位以及文憑的學分與非學分課程。很多社區希望學院能提供補救課程或啟發性的課程,以幫助學生的學業達至大學水平。還有大部分的社區都希望學院能提供滿足康樂、社會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課程和活動。社區學院也盡其所能去滿足社區的需要要並保持優異的水平。很多社區學院都能與當地僱主緊密合作,設計和提供能幫助迅速就業的課程,而這些行業都被證明是很需要人才的。

雖然文化活動與社會活動不一定是社區學院的正式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這類活動卻使教育內容和社區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很多觀察家都同意,讓社區學院贊助藝術展覽、體育活動、音樂會、話劇製作、健康展覽會、社區論壇以社區論壇以及其他活動等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活動能讓社區學院所服務的人羣的生活變得更豐盛。參與活動贊助的取捨決定可能是社區內存在廣泛需要的結果(例如,健康展覽會),也可能是個人或團體抱着參參與活動贊助的慾望的結果。不論原因為何,社區學院對社區公平表示的需要作迴應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能增強社區學院的教育使命。

3、以獻身教育教學為首任,關注每一學生學習需求

一所教育機構的核心是教職員,社區學院的教職員都以獻身於教育教學為首任。他們的教學是盡公民責任的一個途徑,講台是他們與別人分享知識的論壇,這裏面更多的是他們人生的一個目標追求。我們考察組在內華達社區學院交流的時候,其中一位團友就對學院的副院長Anneli Adams(安莉·艾頓)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在企業公司裏的工資比在學院高得多,為什麼你還要在這裏教書呢?Anneli Adams(安莉·艾頓)回答説:我到內華達學院教書,是因為我喜歡教書,喜歡和學生一起分享我的成功與快樂!而不是為了工資而來的。她的回答贏來了全場的熱烈掌聲。

在美國的社區學院,一位傑出的老師可能是一個忠誠的學者,經常掌握其範疇內的資訊,並與同事和學生們分享最新的發展信息。對社區學院的老師來説,最大的挑戰就是發展自己的能力,因應學生的不同形式以調整本身的教育形式,從而使社區學院的教職員與管理人員對他們在教學與學習方面的獻身感到自豪。

4、以鼓勵終身學習為始終,對全社會倡導終身教育

社區學院對終身學習的承諾包括了提供幾乎是無限的學分和非學分課程、活動、以及計劃等,通過這一切來豐富社區學院所服務地區的人民的生活,只要他們有學習的渴求便可以。很多學生都是成年人,他們重回課堂目的是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現有的技術。新近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完成了碩士課程或其他高等學位課程返回社區於完成了碩士課程或其他高等學位課程返回社區學院繼續進修。

社區學院的其中一個優點是,就學生所註冊選修的課程與學科而言,終身學習者與一般全時間學生沒有多大分別。終身學習者所選修的大部分課程與學科和一般為尋求學位者而設的課程是一樣的。年齡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區學院進修,無論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還是還學新的技術,他們與全時間學生的差別就會縮小。

在東洛杉磯學院考察時,我們在與學生座談會上發現,有一位50多歲的居民帶着他的中國妻子一起在學習,我們問到他年齡那麼大了學習難不難?為什麼要來學習?他聳聳肩很自然輕鬆地回答:學習不難,因為我可以慢慢學。至於年紀嘛,我們這裏學生沒有年齡的區別。由此可見,正因為美國一直倡導終身學習,美國國民的終身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為大眾所接受。

三、美國社我學院(宗旨)的實現

美國社區學院是通過很多的課程、活動和服務來實現其使命。這些包括了大學轉學課程、職業技術培訓課程、啟發教育和社區服務等。而社區服務還包括僱員培訓計劃以及各種技術服務。

1、大學轉學課程

全美國的社區學院大部分都提供大學轉學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學生可以完成大學課程的首兩年。註冊修讀大學轉學課程的學生可以選修與四年制學院或大學課程的學士學位課程所設幾乎一樣的科目。這些科目包括人文學、數學、科學與社會科學。最能使學生受惠的大學轉學課程是能讓他們的學分轉換到符合一般學位要求以及達到計劃程度的課程。

社區學院的大學轉學課程已經獲得極大成功。一些州政府已毫無疑問地接納獲得副學士學位的學生轉到它們的四年制大學系統升學。很多在社區學院念四年制大學的首兩年課程的學生,都能成功地將成績轉換到私立或公立的四年制大學業。美國的教育部研究指出,從社區學院轉到四年制大學升學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足以比得上那些一開始便在四年制大學就讀的學生,具體數據可見表三。

表三:五種頒發最多的主修專業副學士學位:

學位獲得人數

文理科、普通學科和人文科167,448

醫療健康與有關科學工作者76,848

商業管理與行政服務71,766

工程相關技術20,208

保護性服務17,445

2、職業技術培訓課程

職業技術培訓課程自從20世紀年代以來一直是公立社區學院地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於美國將來在國際經濟上競爭以及使美國工人趕上工作場所需要的日新月異的技術來説,也是絕對必要的。這因為為了使美國保持強盛,美國的人民必須獲得教育以滿足二十一世紀僱主的需要。

在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初級大學將其職業課程限制於老師培訓、辦公室技能以及農業科學方面。隨着時間的過去,很多這些課程已經演變成為四年制大學課程,而且在社區學院的課程中被取代為多樣化的科目,如幼兒教育、辦公室管理、激光光學,醫療與電腦技術、汽車板金修理及防火科學等。一系列的聯邦政府計劃包括1963年通過的職業培訓法案,及隨後於1968年和1972年的修訂案,還有1984年的carl ns法案以及後來的重新修訂這一切都已經增強了社區學院發展新的職業技術課程的能力。從表四也可看到前學生選擇職業專業的情況。

表四:五種根據起薪考慮的最熱門社區學院課程:

課程名稱平均開始薪酬

牙齒衞生$31,750

製造加工技術$30,675

電訊/交互 信息專家$29,268

物理治療助理$28,782

註冊護士$28,777

3、提供補救教育

在美國,有數千千萬萬的人基於某些原因,雖然到達成年人階段卻沒有獲得用以競爭高技能工作所需的教育。貧窮、歧視以及在單親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境,是導致兒童與成年人未能發揮潛能以獲得解僱的員工可能缺乏再進入不斷改變的勞動力市場的技能。缺乏英語能力的移民也可能要努力掙扎尋找工作。現在,不需要技能的工作已日漸減少而要求高技能的工作卻與日俱增。如果人們繼續於達到成年人階段時沒有獲得二十一世紀工作所需的教育的話,則沒有技能的工人的失業率將會上升,從而帶來貧窮與社會衰退的問題。

社區學院具備有幫助迴應這種教育危機的條件,所有的社區學院均提供補救教育或是啟發教育,目的是把學生提高到具備符合參加大學本科程度課程或獲取有生產價值的工作所需的能力。不論學生以前未能達到要求的原因為何,社區學院為他們提供一個渠道,讓他們能改善其本身技能。雖然社區學院的學生必須具備某些先決條件才能踏入學術課程階段,但是缺乏這些先決條件的學生仍然可以在社區學院內佔一個席位,並在學習獲得多樣化的選擇機會,從而使自己具有進一步上升的能力與空間。另外,從下表五來看也足可説明有學識民眾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重要,所得到的待遇也很高。

表五:18以上人士根據學歷程度獲得的中間收入:

最高學歷收入

沒有高中文憑$17,148

高中畢業(包括同等學歷)$22,502

部分大學課程,沒有學位$26,090

副學士學位$29,457

學士學位$36,525

碩士學位$45,053

專業學位$65,916

博士學位$56,758

4、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或是延續教育,是社區學院所提供的最具彈性和範圍廣闊的服務,它包含了一般由參與者支付而非由税款支付的課程和活動。所設課程由個人興趣班,如插花藝術或汽車維修,以至信息技術培訓或醫療急救等都一應俱全。

例如,工商界均指望社區學院為其服務地區的各行業員工提供切合需求的技能培訓課程,而承包培訓更是社區學院具有迅速回應工商界的培訓需要的彈性,部分原因是社區學院與其服務而設的課程不需要管理董事或州政府協調機構的批准。很多社區學院與其服務地區內一些著名公司建立了良好關係。例如內華達社區社區學院和sprint電話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sprint電話公司捐助了50多萬美元最新技術遠程通訊設備,對學院提供工程和課程的支持,學生享受有償實習的待遇等等。

5、支援服務

社區學院對學生提供支援服務包括了道德與教育兩方面的意義。假如註冊入學的學生能儘自己的本分的話,社區學院有道德上的義務讓他們得到良好的機會以取得理想的學業成就。如果要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學生通常需要在課堂以外參與一些支援服務。考慮到這個需要,社區學院經常維持好像藏有圖書、膠捲與錄像帶的學習資源中心以及其他任何能促進學習的材料與設備。

此外,社區學院還提供廣泛的支持服務,是專門為專注於學業的學生提供協助而設的。這類協助可以通過以下形式提供,如寫作實驗室、學業輔導、個人與職業輔導、就業輔導,替有意完成學士學位的學生傳達信息、事業計劃、經營承包濟援助輔導以及任何可以幫助實現社區學院的開放之門政策的諾言的服務。

四、美國社區學院的學生與教職員

1、學生來源的多層次,身份的多角色。

社區學院由於貫徹高教開放的招生政策,特別是有免試入學政策及低學費標準兩項措施。因此,社區學院學的成分反映了美國國民的豐富多樣性,社區學院的學生具有各種不同的年齡、種族文化淵源、及社會經濟背景。

學生的陣容可能包括希望跟上行業內最新技術的醫療技術員,希望提高本身技能的工廠工人,希望學習或增強進電腦知識以便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的退休人士或主婦,或是已註冊就讀轉學課程的傳統大學生。全國各城鎮的人們的需要、渴求和夢想有多大,這個陣容就有多大。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們已經發現了社區學院並且已利用它來滿足自己的教育需要。

社區學院的學生中,有百分之六十年齡在二十一歲以上。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預計今後將大量增加。由於許多人都是成年人,有工作和家庭負擔,所以很多社區學院學生,尤其是那些人數超過了四百萬的部分時間學生,他們擔任的角色是公民­-學生,與學生-公民角色剛剛相反。他們所擔任的公民角色比學生角色更顯著。這些學生-公民是要肩負交税、全時間工作、養家、支付抵押貸款以及其他與全時間公民每天生活有關的責任。對一過些公民角色明顯的學生來説,念大學固然是重要,但也取決於能使用的時間和金錢。從表六和表七我們也可以看出社區學院學生來源的一些情況。

表六: 首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新生比例

表七:以年齡劃分的社區學院秋季入學人數比例

2、教職員兼職為主、職級責任明確

教職員是一所教育機構的核心,不論他們是專職還是兼任的。社區學院僱用超過104,000名專職教職員以及大約190,000名兼任教職員。一般來説,社區學院三分之一為專職職員,三分之二為兼職教職員但大部分的課程是由專職員教授的。社區學院大部分的教職員都持有碩士學位,而且越來越多教職員(16%)擁有博士學位。

很多社區學院都設有與四年制大學類似的大學生教職員級別(如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及講師等)。有些社區學院所採用的制度,是以年資、表現和其他因素來決定教職員的等級和薪酬。很多社區學院都授予教職員終身職位。如沒有終身職位制度的社區學院卻有重新任命教職員的方法,例如多年任命制度或一個好像公務員制度而能保證職位延伸的制度。還有些社區學院的教職員是隸屬工會的。

社區學院的教職員的基本責任就是教學,教職員平均每星期都保證一定時間用於辦公室工作或為學生進行學業輔導,協助他們計劃自己的學習課程。教職員也協助學生參與學會贊助、社區項目、報紙製作、學術出版以及其他課外活動。我們在洛杉磯山谷學院瞭解到,其教師每學期至少教授五門科目(15個學分小時)每週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15個小時在課堂上課,15個小時在辦公室給學生解難答疑,另外5個小時參加學院班或學科的教研或其他活動,平均每天至少6個小時在校工作。

有很大部分的社區學院的教職員是兼任的。兼任的教職員從事教學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盡公民責任之外,與別人分享知識,並促進自身學習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大部分兼任的教職員每學期只教授一門科目(3個學分小時)。詳情可見下表八。

表八:社區學院教職員的僱用情況:1977-

五、美國社區學院的經費與管理

1、經費來源的多元化

正如社區學院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特點一樣,其經費資助的特色是也是多樣化的,而各州的情況亦不盡相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處於同一個州的社區學院也有不同的經費來源。一般來説,美國社區學院的經費主要是從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當地税收而來,其中最大的的支援是來自州政府以及當地税收。全國平均來説,各項經費來源見表格九。

表九:社區學院經費來源

州政府39.8%

地方政府20.5%

學費17.3%

PEEL基金7.3%

其他聯邦基金5.0%

其他9.2%

學費與雜費在不同程度上為社區學院提供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全國平均來説,公立社區學院的每年學費與雜費約為1,300美元。然而,各社區學院所收的學費與雜費也有很大差異。在各州社區學院之中,學費較昂貴的是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新罕布什爾州及德克薩斯州。有關學費與雜費詳見表十。

表十:平均每年學費與雜費

社區學院也從其他資源獲取經費,例如,很多社區學院通過社區服務及延續教育來開設非學分課程和活動,這些課程或活動一般由參加者自付費用。有時這些課程的費用會由與社區學院簽訂合同為某些工作培訓或再培訓員工的企業支付。合同形式的培訓課程為社區學院帶來的收入將會不斷增加。另外,很多社區學院正在開始以教育基金的形式來補充收入。

2、管理董事會下的組織管理

在美國社區學院,對學校管理具有最重要內部影響的是經選項舉產生的,或經委任產生的學院管理董事會。在法律上,管理董事會負責社區學院的福利。管理董事會所訂立的措施由校長執行與監督。有時管理董事會負責預算案、計劃與人事的審批,有些則將職能指派給校長。一般來説,實際的管理董事會不參與學院的日常運作,只要對僱用、評估和終止僱用學院校長等方面負責。在挑選校長時,管理管理董事會在學院的管理方法和領導方向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社區學院與其他的公司與大學一樣,有正式的組織結構。學院的校長,作為行政長,需要負責學院的每天運作。此外,社區學院設有副校長、教務長、系主任以及其他為教職員與學生提供組織與監督行政支援的職位。各種委員會、學院論壇、學院理事會等代表了學院的不同層面,而校長的內閣則協助改善管理過程。學院的教職員通過在委員會與理事會的參與以及在公開論壇發表意見來參與管理過程,很多社區學院的輔助職員都有分參與管理過程,在某些校園,輔助職員與教職員都是工會會員,這些工會能影響學院的管理形式。

六、美國社區學院的新世紀思考

社區學院是美國的獨創發明,其要旨是將公立高校設在靠近居民的地方。從其成立至今100多年以來,社區學院就一直是不分高下貧富、財產狀況及學歷程度,敞開大門,歡迎一切有志向學者的唯一教育機構。此行引發我們的美國對社區學院新世紀的思考主要表現下面幾個方面:

1、定位準確

社區學院的定位非常恰當,就是教育全國的大部分勞動力,尤其在一些不需要學士學位但需要高中文憑以上學歷的工作上。由於國家的經濟越來越需要具有更高工作技能的勞工,才能在全球的市場上具有更佳的競爭力,社區學院必須在勞動力的發展上繼續發揮其卓越表現。

2、途徑最佳

踏進21世紀,很多人都在關注美國的社區學院,而且對社區學院的期望也很高。每一家社區學院仍保持其獨有的承諾,而眾多社區學院也繼續尋求革新的途徑以增強其教育服務,並與社區保持緊密的關係。進入社區學院就讀,將繼續成為一些市民獲取大學教育的最佳途徑。

3、高度靈活

社區學院強調為社會上各階層提供服務,讓幾乎每一個追求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求而得之。在21世紀,社區學院的成功將繼續取決於其是否有能力迴應不斷改變的環境需要。除了保持靈活性和作適當反應之外,社區學院必須維持公開入學招生政策以及提供綜合性課程來服務不斷演變的人羣,包括擴大其角色,提供學士學位課程,增加遠距離科目等等。正如美國必須維持實現提供全球性高等教育的諾言一樣。

2017年美國考察報告(4)

赴美國考察報告

歲末,我們廣西區政府經濟發展與政策諮詢考察團,一行11人乘飛機到達了美國。對美國紐約、費城、華盛頓、舊金山、拉斯維加斯、洛杉磯、夏威夷等城市進行為期17天的考察學習,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聖地亞哥世界貿易中心進行訪問交流,現將我們考察交流的情況作一個簡要報告。

一、美國專家論中國經濟

12月2日,我們來到了位於舊金山市的斯坦福大學進行公務考察,該大學的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霍查.尼克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我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到斯坦福大學的訪問學者陳學銘女士接待了我們。我們就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與他們進行了交流,尼克先生就下列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

(一)中國的私營企業資金困難,如何促進銀行與企業進行融資?

尼克先生原是世界銀行負責亞洲區域的官員,來自澳大利亞,現在是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這些年來他潛心於研究中國的問題。他認為:十年前他曾到中國國家計委進行訪問,也認識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也知道這個問題,請了不少外國專家去幫助制定政策,應該説政策是不錯的,關鍵是政府要講信譽,幫助私營企業建立誠信制度。他認為,中國私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私營企業不講信譽。中國的私營企業財務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企業做帳都是做虧損的帳,喜歡做手腳,銀行看見企業虧欠肯定不會借款,因為銀行不會做虧本的投資借貸。二是西方銀行與中國銀行貸款擔保要求不同。西方銀行可以是實物、商業票據、合同等第三方作擔保,而中國金融擔保主要是土地、建築物等不動產。三是中國的破產法不利於私人企業的融資。在西方美國,破產法規定破產後的企業破產抵債者,還債給對方的順序是第一為借款人,還錢給企業職工是由社會、政府負擔。而中國的破產法規定還款順序先要考慮職工、税收、持股人,最後才是借款人(銀行)。尼克先生認為,美國的破產法是一個靈活制度。他評價中國的破產法最大的不足是:一是法官在執行破產法時,不懂執行,不懂如何運用破產法。二是不知道怎麼劃分私有財產,也就是在中國私有財產分不清。三是黨政領導的講話可以改變現在的法律(即人大於法)。他認為黨政領導應支持法律的實現。

(二)美國金融、企業是如何看待在中國的投資及趨勢。

尼克先生認為:中國為了吸引外資,採取了許多優惠政策,特別是各地政府竟相提供政治、經濟優惠條件,中國並不富有,這對中國並不利。美國金融、企業投資中國關注更多的是:假如投資的私人企業有立法保護,即法律保證、有勢力、講信譽,他們就願意投資;假如沒有立法保護,他們更喜歡與政府合作做項目、投資。另外,美國商品生產的特點是研究開發和銷售產品兩頭在國內,而大量的生產製造基地在國外。因此,美國企業或金融投資更願意投向產品成本低、利潤高、質量好的國家,中國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在美國許多紡織品是中國製造的,這些年由於中國企業的生產率低,能耗很大,特別是生產成本在增加,美國的一些金融、企業把眼光投向了印度等更貧窮且生產成本低的國家,這對中國的招商引資也是一個挑戰。同時,投資中國,必須要與中國企業採取合資形式,而企業效率低,又是低水平的競爭,利於美國資金的進入,這也是美國投資者的一個擔心。

在聖地亞哥考察學習期間,我們參觀聖地亞哥世界貿易中心,該中心的亞洲部總監王迅先生接待我們一行。雙方進行了情況磋商,他談到中國發展的機會點時認為,中國的一個機會點是要增加科技含量,知識產權要保護好。知識產權保護不好,企業就不願投資在研發上,沒有研發的成功,產品缺乏知識產權就缺乏競爭力。在聖地亞哥,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資佔產品銷售收入的1 0—2 0%,而廣西只有4%左右。中國共產黨的中央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建立創新型國家,非常切合當前中國國情。過去中國東西賣不動,主要靠賣原材料,靠產品的初加工,靠資源的開發。現在知識產權這一塊就是中國發展的機會。中國發展的另一個機會點在服務業。因為現在中國的產能過剩,生產企業之間靠價格戰,而大量銷售在香港、台灣和國外,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高,存在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對企業來説就是加工廠,中國服務業開放不夠,發展服務業正是一個機會點。

二、美國之印象

美國是一個政治獨立、經濟強大的國家。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生產門類齊全,集約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值佔世界首位。汽車工業和建築業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領域的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步。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佔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佔世界的五分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貿易國,美國主要出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墨西哥、日本、中國。主要進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日本、墨西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02081億美元(按時價時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843美元(按時價時算)。

當我們在美國之時,無論是紐約、費城、華盛頓還是舊金山、洛杉磯,汽車最為壯觀,美國是一刻也不能離開汽車,美國朋友形象稱之為美國人的鞋子。晚上的高速路上是,過來一條白龍(汽車前燈發白光),過去一條紅龍(汽車尾燈發紅光),情景蔚為壯觀。當我們考察紐約市夜景時,翻譯介紹説,只是時代廣場上的商業廣告每年收入就達3 0多億美元。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是美國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象徵,也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大本營和金融寡頭的代名詞,這條長僅5 4 0米的狹窄街道兩旁有2 9 0 0多家金融和外貿機構,這裏到處是摩天大樓。我們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這裏是美國的政治中心,白宮、國會、最高法院以及絕大部分政府機構坐落這裏。翻譯介紹説,華盛頓市的居民7 0%是政府公務員,大街上不允許有商業廣告,市容市貌非常整潔,整座城市就象一個大花園,建築物鑲嵌在花草樹林之中。美國是年輕的國家,歷史不長,在華盛頓有兩個地方是重要的歷史象徵,那就是獨立鍾和華盛頓紀念碑,人們參觀時在議論,美國是買歷史的國家,到處去買歷史文物,不象中國有古老的故宮、長城等歷史古蹟一。

舊金山是美國西部文化和金融中心,是華人最多的城市。據説是1906年一場大地震,毀掉了市內的許多設施和建築後,由於華工的勤勞才被美國政府所重視,正是那時,廣大勞工才能加入美國國籍,真正融入美國社會。但華人多數從事經濟工作,政治上地位不高,這些年才有一些人進入政界。據説,市區的唐人街稱為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舊金山是一座文化都市,共有18所高等院校,這裏有著名“硅谷”高科技產業園,過去幾年,在這裏每天都產生3—5個百萬富翁。

位於內華達州東南角的拉斯維加斯是美國最大的賭城和娛樂城,也是一座旅遊城。它是沙漠上建起的新城市。城市經濟主要依賴旅遊業,旅遊業集中全市就業人口30%。每年接待遊客1000星期六照的多萬,這裏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級的度假酒店,佔10箇中的9個,每個酒店耗資在幾十億美元不等,酒店中的博彩機晝夜不停,夜晚燈火輝煌,政府的財政每年從賭場拿到幾十億税收。

坐落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洛杉磯是僅次於紐約的美國第二大城市,以其旋漪的風光,大都市的氣派,集繁華與寧馨於一身,是美國西海岸邊一座風景秀麗、璀璨奪目的海濱城市。這裏除擁有發達的工業和金融業,還是美國的文化娛樂中心。一望無垠的沙灘和明媚的陽光,聞名遐邇的“電影王國”好來塢、引人入勝的迪斯尼樂園、峯秀地靈的貝佛利山莊……使洛杉磯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電影城”和“旅遊城”。

夏威夷是美國50個州中最後一個州,這裏目前總人口有110萬人居住,白人佔1/3,日本人佔1/4,中國人、韓國人、菲律賓人、西班牙人、波里尼亞人均佔相當比例。第二及第三代移民已全部美國化。同時,各種族通婚的結果也出現大批的混血新生代。夏威夷的州府檀香山市,這裏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教育基地,1 9 4 1年被日本軍襲擊沉沒的船隻至今還在水中,當年陣亡的1 7 00多海軍將士的冤魂成為現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當我們1 1位考察隊員和美國民眾一道進入當年珍珠港事件歷史回顧的放映廳時,整個能容納500多人的放映廳一片鴉雀無聲,美國人非常嚴肅,可見他們的民眾是多麼愛國的,他們不會忘掉那段歷史。

美國之行,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高、區域發展各有特色。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結合廣西實際,總結和思考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我們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廣西解決私營(民營)企業的投融資問題要建立誠信制度。一是企業要有誠信的財會制度。自治區政府在創建“誠信廣西”上作好文章。加強金融部門對企業的瞭解,建立銀企對話交流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把守信用的私營企業推薦給銀行;銀行也要建立守信企業的檔案。二是各企業要產權明晰。特別是國有企業改制,必須做到產權明晰。對於破產法要深入理解,保證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害。三是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私營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步伐,從社會這一塊保證破產企業職工的補償和安置。

(二)廣西的招商引資,關鍵要做好引資平台,搞好環境建設。廣西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搭建了政府引導,企業唱戲,建立中國一一東盟博覽會等許多平台和引資形式。此外,還應做好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建設,特別是要加強法律環境的建設,從法律上給予外商投資者利益上的保證和保護。抓住機遇加快合作,承接美國的資金和產業轉移,加速富裕廣西建設。

(三)廣西經濟的發展必須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借鑑美國西海岸地區在淘金熱之後靠發展特色經濟和科技創新,迅速趕上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經驗,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廣西必須突出抓具有資源、區位優勢的產業發展。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路子。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企業產品的研發力度。要針對廣西煤電油不足,而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又必須發展資源型產業的實際,努力降低鋼鐵、冶金、水泥等產業的能耗,儘快使廣西經濟發展走上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加大服務業的改革力度,使廣西的服務業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要把握外商投資將側重於服務業的趨勢,加快服務業改革創新的條件,積極利用外資發展廣西的商業、服務業以及教科文衞等事業,發展有很大增長空間的精品文化和會展業,使之成為廣西經濟發展中的亮點。(覃炳坤、趙志伯);

美國連鎖商業考察報告範本

【第6篇】英國考察報告

前不久,由國家經貿委經濟法規司牽頭組團,對英國政府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的基本情況和好的做法進行了實地培訓和考察。赴英期間,培訓團組先後走訪了英國貿工部、國際貿易署、競爭委員會、牛津郡政府、工商聯合會、公務員管理學院和倫敦高偉紳律師行等部門和單位,與英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座談和交流,取得了較大收穫。 一、關於英國政府行政的基本情況 在過去五十年中,英國政府隨着社會發展和職能變化,通過多次改革,公務員人數逐步減少,行政方式不斷調整、完善,行政成本逐步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通過培訓考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國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其隊伍建設公務員管理的法制化、行政過程政府部門法律機構的諮詢與把關、行政方式合同管理的有效運用以及重視發揮獨立機構的作用等,無一不體現出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英國政府部門自覺依法行政的強烈意識和較高水平,其規範並富有特色的做法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一)英國公務員的法制化管理 十九世紀中期,為加強英國公務員的法制化管理,有人提出:(1)公務員應該是一個穩定的終身職業;(2)公務員應該保持中立性,政黨的變更不能影響公務員隊伍穩定;(3)公務員不應承擔任何決策責任,只是執行決策。這三個觀點成為英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1931年英國通過《公務員總則》,明確“公務員的工資由議會提供”、“英國首相是英國公務員的最高領導”。1968 年英國成立了公務員管理部,由首相兼任部長。在撒切爾夫人任期內,英國現代公務員管理體系逐步形成。目前,英國的公務員基本上是實行終身制,多數人員是大學畢業後通過公務員錄用考試,加入公務員行列,直至退休。 1.公務員的人員範圍和級別劃分。英國公務員的範圍,僅限於中央政府範圍之內,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只是當地政府的僱傭人員,不具有公務員身份。1979年撒切爾夫人執政之初,公務員的人數為79萬,經過近20年的改革,1997年為48.3萬人,其中高級公務員為3000人。關於公務員級別劃分,首相是公務員的最高領導,對議會負責,內閣大臣接受首相領導並對議會負責。各部門均設永久第一部長、第二部長,第一、第二永久部長初任時由首相指任,是永久公務員,以後各屆政府一般在無空缺時不做更換,第一、第二永久部長的職責是負責對所屬部門內部公務員進行指導、監督。英國公務員一般分為高級公務員和一般公務員兩類,高級公務員又分為3級,一般公務員分為8級。 2.公務員管理的法律制度。根據英國《公務員準則》及《部長工作程序規定》,各部門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公務員法律制度。(1)公務員行為規範。如規定公務員應當忠於政府,保持正直、誠實、公正、客觀,幫助政府制定政策,執行決定,管理公共事務等。(2)公務員義務。如必須對議會負責,向議會和公眾通報儘可能多的關於政府政策、決定和活動的有關信息,不得欺騙和故意誤導議會和公眾,不得以任何方式從事與公務員準則相沖突的活動等。(3)公務員的錄用。公務員的錄用、包括其內部調動均適用《就業法》,採用與社會其他機構、單位相同的錄用程序。英國議會設立公務員服務委員會直接對議會負責,高級公務員的錄用必須得到該委員會的認可。 3.公務員的績效評價及監督。公務員績效評價首先是由本人對前一段工作進行總結,對照檢查工作計劃完成情況作出評價,並與直接上司討論同意後,報部門負責人審核,最後將評價結果報人事部門。每3個月或者6個月考核一次,年終由部門負責人作出評價報告,評價結果直接影響公務員本人收入。公務員晉升不僅僅根據工作年限,同時根據工作表現,通常由上一級主管推薦,越級提拔必須經過難度較大的考核。 (二)政府部門法律機構的地位和職責 在培訓考察中我們瞭解到,英國政府部門都設有專門的法律辦公室,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政府機關對外簽訂的各種合同的審查;公司登記、商標註冊的有關法律事務;根據本部門的不同職能所具有的相關法律事務。 1.法律辦公室的專業人員組成。該辦公室的專業人員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即成為政府高級專業人員,不屬於一般公務員序列。但其級別設置與其他公務員一樣,基本工資是固定的,享受特殊津貼。即使這樣,其收入與社會律師的收入還是有明顯差距(一般而言,比倫敦當地律師收入低、比外地律師收入高),其優勢主要是工作較為穩定。辦公室的編制人數根據政府機關法律事務的需要設定。在法律辦公室之外,英國政府部門通常還設有一個專門機構,負責受理公眾的投訴,類似我國的行政複議。但這個專門機構及公眾投訴的受理程序,並不是專門法律規定的,而是英國行政機關的通行做法。受理投訴專門機構的名稱不一,有的稱為“直接聯絡部”,有的稱為“公共請求辦公室”。 2.英國貿工部法律辦公室的情況。該部設有部長1人(內閣成員)、副部長7人、常任祕書1人,下設12個部門主任,有4000多人在總部工作,還有6000多人在分屬部門工作(有些人屬於代理人)。該部法律辦公室下設三個諮詢處和一個調查訴訟處,其中負責諮詢的法律工作人員有96人,負責調查訴訟的有22人。法律辦公室的工作是保證貿工部依法履行職責。從法律諮詢服務上看,其主要對象是貿工部所屬各部門、部長級官員、政府其它部委法律機構等,法律辦公室要在政府制訂政策之初及時提供諮詢服務。比如,英國公司儘管享有很大的經營自由,但在以下三個方面仍然受到政府監控:(1)國內角度,如公平競爭、特殊行業的管制(電力、電信、液化氣、水、郵政、電訊、電子設備、原子能等)、消費者合法權益、進出口管理、標準化等;(2)歐盟角度,涉及私有化、企業兼併和與政府有關的法律案件,可直接提交歐盟審理;此外還包括與wto的關係,英國公司要遵守有關規定;(3)涉及其他公共事業角度,如土地、衞生健康、金融保險等。法律辦公室通過法律諮詢服務,為決策人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論證,防止越權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從而確保貿工部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對上述三個方面作出決定,依法行使職權。 從行政訴訟上看,法律辦公室的工作重點是保證行政執法中法律程序得到遵守。比如,英國行政法律程序強調:公

司、個人提起的訴訟必須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爭議部分確實存在;原告、被告均要求提供書面材料;開庭時要有2-3名法官參加,當事人雙方就證據、法律依據等展開辨論。如何遵守並做好這些程序要求,需要法律辦公室嚴格把關。在涉及歐盟法律時,法律辦公室還要特別關注英國企業商貿權益的維護。在與wto的關係上,貿工部是作為英國的主要決策部門之一開展工作的,法律辦公室的職責是依法維護英國公司和國家利益。 (三)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合同方式 英國政府在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的過程中,為了把公共服務職能更好地推向市場,在政府內部廣泛採用了合同方式,保證了行政管理的規範和完善。英國的學者、官員乃至行業協會均對此做法給予肯定,有的人甚至讚譽有加,這是我們在培訓考察中感受特別突出的一點。 1.合同方式在行政管理中的運用範圍。英國是高税收、高福利國家,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0%是由政府投資產生的。國家的宏觀調控除採用税率、利率等經濟槓桿外,主要由政府部門制定政策來實施。而政府機關落實這些政策以及對一些公共事業(如高速公路、國家級供水、供電系統、石油管線的鋪設等)的管理,一般都通過與企業簽訂合同的方式來實現。從高速公路的監管到英中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共同舉辦“深圳高科技活動”,他們均按照嚴密的法律運作機制,與當事人簽訂合同,進行規範化管理。這種合同的簽訂是政府作為平等民事主體與企業之間發生的經濟法律關係。政府通過合同明確規定企業的義務和責任,確定項目所應達到的指標,並根據嚴格的監督和檢查,分階段履行自身承擔的付費義務。 2.運用合同方式的特點。政府行政機關通過採用與企業簽訂合同的方式,合理使用公共資金,同時加強管理、監督。其特點是:第一,政府機關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公開、透明。對於國家重點扶持或者重大公共項目,通過合同規定了明確、具體、公開的項目指標,公務員只是執行合同,基本沒有自由裁量權。第二,對公務員要求較高。公務員不能僅是“通才”,而應當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法律知識;不僅要知曉企業是否符合條件,而且應當懂得企業如何能實現項目指標;此外,合同的談判和制定,本身就是一種法律行為,公務員要依據相應法律進行。第三,有效運用招標體制。政府採用招標方式選擇企業,企業通過競標爭取項目合同。為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會千方百計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從而在政府財政資金的運用中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機制。第四,有利於實施有效的監督機制。一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合同談判與合同簽訂職能分設,分別由不同崗位的公務員實施,避免了暗箱作,同時責任明確;二是行政機關對合同項目的監督。行政機關按照合同條款對項目的質量和進度實施監督,公眾也可以對項目進行監督和舉報,行政機關根據監督結果和公眾的舉報,對項目採取分期付款方式進行有效控制。第五,有利於對公務員的考核和評價。在項目合同管理中,公務員不僅負責合同的簽訂,而且要負責合同的履行,項目的最後落實情況,直接反映了公務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成為考核和評價公務員業績的硬指標。 總之,英國政府和公眾普遍認為,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實施和公共事業管理中,通過合同方式增強了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對公共事業的管理能力和對市場運作的監督能力。 (四)政府部門之外的獨立機構 在英國政府組織結構中,政府部門之外的獨立機構是一個非常特別、作用突出的序列。目前,英國有130多個獨立機構,大多設立於90年代,這些獨立機構規模不大,專業性較強,人員精幹,效率較高,成為英國政府行政的一個特色。 1.獨立機構的起源及性質。1968年英國工黨的一份剖析國防部組織結構的報告提出,國防部部長是通才而不是專家,由於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影響了國防部行政管理效果,因此建議增加專家管理。撒切爾政府採納了這個建議,在調整經濟政策、推進政府管理方式轉變時,將工商界專業性人士吸納到政府中,同時將各部門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業務獨立出來,按市場化模式運作,成立具有一定特殊職能的獨立機構。獨立機構的性質屬於行政機構,其主管人員由所隸屬的政府部門的部長(或大臣)任命,其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公務員,也有一定比例的非公務員。獨立機構的經費由議會提供,以保證獨立機構區別於政府部門的相對獨立性。 實踐中,鑑於獨立機構的主管人員由所隸屬的政府部門的部長(大臣)任命,因此其應向部長(大臣)負責。但長期以來,由於獨立機構業務的專業性,在議會問及獨立機構業務範圍的問題時,一般是由獨立機構直接向議會報告,而不是由其隸屬的部門報告,因而在議會、政府部門、獨立機構之間產生了矛盾,英國議會也對此有一定爭議。因為按照英國政府的管理體制,應當由部長向議會報告(大臣)工作。為了解決這類矛盾,英國最近規定,獨立機構不能出席議會會議,所涉及問題一律由政府部門部長(大臣)向議會報告,政府部門同時對獨立機構的運營負有監管責任。 2.英國貿工部的獨立機構情況。該部主要設有6個獨立機構:公司協調機構,負責公司註冊、收集法定文件、向公司提供有用資料等方面的工作;僱傭法庭服務機構,對企業和僱員向法庭起訴提供行政幫助;破產服務機構,負責破產、清算方面的事務、為制訂破產政策提供建議;國家計量、測量辦公室,負責貿易方面的計量、測量、標定工作;專利辦公室,負責專利、商標、設計等知識產權的管理;無線通信機構,負責管理有關無線電訊業務。 二、關於英國行政法律制度和維護公平競爭的行政機制 (一)英國行政法律制度的特點 英國傳統法學中行政法不是一個單獨的部門,它雖然屬於公法的範疇,但這種公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相比,具有濃厚的私法色彩,既缺乏明確而獨立的公法體系,也沒有統一審理這類公法爭議的行政法院。我們在培訓中瞭解到,英國法院在受理行政訴訟時適用一般的法律規則,即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的法律關係適用公民之間法律關係適用的法律。長期以來,英國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一樣,都由普通法院管轄。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着行政管理的專業化和政府職能的法定化,英國法院成立了行政法庭,並明確了較高的層級管轄。 英國行政法的淵源包括:

憲法原則,普通法精神,大量的習慣法和司法審查判例、國內成文法和歐共體(歐盟,下同)法。歐共體法中有關條約、法規可以直接適用,如《羅馬條約》、《歐洲共同體法1972》等,而歐共體的法令則不能直接適用,必須按其精神制定國內法。 英國法院的組織結構主要有治安法院、郡法院、巡迴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上議院(最高法院)以及歐共體初級法院、歐共體法院。其中行政案件一律由高等法院的行政法庭負責審理(類似於我國的一審),當事人對審理結果不服的,可以上訴至上訴法院,再不服還可以上訴至上議院。 英國行政司法審查制度,比較典型地體現出其行政法的特點。在這次培訓考察中,我們通過了解其具體內容和做法,對英國行政法治的基礎、特別是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有了一定的瞭解。 (二)英國行政司法審查制度 英國行政司法制度是指英國公民、企業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其他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或個人侵害時,向法院請求司法救濟的法律制度。其中司法審查是英國行政法的核心問題。 1.司法審查的基本情況。英國行政司法審查是由高等法院對負責行使公共職責或權力的團體或個人進行的司法監督,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或法院作出決定的過程,而不是看其決定本身。高等法院有25名專職法官負責處理行政案件,具體由行政法庭進行審理。行政法庭每年審理的行政案件有5300多件,其中4400多個案件與司法審查有關。 2.司法審查的條件、依據。司法審查的條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司法審查的對象必須是行使公共職責或職能的團體或個人。同時,如果存在其他法律救濟方式,法院通常不會准予司法審查。二是司法審查的申請人要有“足夠的利害關係”。提出司法審查有四個依據:(1)不合法。行政機關或法院在行使權力或履行職責時違反了法律規定,如無權作出決定或超越職權範圍行使權力均為不合法。(2)程序不當。即違反自然公正法則、程序不公或不符合法定程序要求。自然公正法則包括由不具偏見的機構進行公平審理,為每一方提供足夠機會陳述自己的觀點。(3)不合理。一般情況下,如果這個決定是合理的,法院不干涉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4)違反~。行政機關或法院的決定不能違反歐洲~公約和英國~法。 3.司法審查的程序。(1)提起訴訟。起訴人必須遵守訴前行為議定書,根據英國民事訴訟程序規定,民事訴訟開始前,必須經過一個程序,即雙方當事人相互交換信息,協商、和解。如果通過該程序能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訴訟。申請人在提起司法審查訴訟前,也應寫信給政府機關,告訴其起訴的依據和理由,使行政機關有時間作出解釋或改變其決定。(2)許可。法官一般在審查申請人提交的文件後(未聽取口頭陳述前),決定是否給予提起司法審查的許可。實際上很多司法審查案件在這一階段就被終止了,每年4400多司法審查案件中只有XX多件正式進入審查過程。如果法院拒絕給予許可,或所給予的許可附帶一定條件,申請人可以要求法院開庭聽取口頭陳述,重新考慮其決定。如果法官聽取口頭陳述後仍拒絕給予許可,申請人可以在7天內向上訴法院上訴。如果上訴法院仍拒絕許可,申請人就不能再上訴了。一個案件從提起到許可大約要8個星期時間。(3)審理。司法審查案件一般由高等法院一名法官公開開庭審理,法官主要審查雙方提交的書面文件及證據,聽取雙方代理律師的陳述。如各方同意,法院可決定以不開庭方式審理案件。一個案件從許可到審理結束大約要20個星期時間。 (4)上訴。上訴法院在審查上訴申請時,只針對原審法官是否有法律適用錯誤進行審查,而不再審查案件事實本身。 (三)英國市場競爭立法和競爭委員會(copetition commission) 英國是一個判例法國家,區別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但在反壟斷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方面,英國成文法已有50多年的歷史。 1.反壟斷的政府機構。194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專門法案,成立了調查壟斷和企業合併問題的機構――壟斷與合併委員會(mmc),專門負責調查公共事業管理機構提出的有關壟斷與其企業合併的案件(如有關通訊、燃氣、水、電力等方面),並向政府和有關管理機構提交調查報告,由政府作出決定。九十年代又在此基礎上改組成立了專門的競爭管理機構。 2.維護公平競爭立法。1998年英國通過了競爭法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將英國競爭法律制度與歐洲委員會的有關法律相銜接;二是賦予政府競爭管理機構新的權利,如有權調查卡特爾和優勢企業阻礙競爭的行為,有權對被認定有阻礙競爭行為的企業處以年營業額10%以下的罰款等;三是成立了競爭委員會上訴法庭。此外,競爭法案還規定,競爭委員會由政府提供經費,向議會負責。 3.競爭委員會。英國新的競爭法案把mmc和新成立的上訴法庭合併成立了現在的競爭委員會(cc)。其主要職責是:對政府、公平貿易辦公室和公共事業管理機構提出的的有關壟斷和有礙公平競爭 的企業合併等案件進行調查,並提出報告。該競爭法案同時明確規定,由英國貿工部對競爭委員會進行監督。競爭委員會委員有50名,任期3年,可重複連任,由國家貿工祕書負責任命。競爭委員會的最高權利機構是董事會。董事會下設三個機構:一是由董事會主席直接負責的調查機構,負責對各案件的調查和報告的起草、提交、公佈與出版;二是由董事會成員負責的上訴法庭,負責審理對公平貿易辦公室及其他管理機構作出的有關卡特爾和優勢企業阻礙競爭行為處理決定不服而上訴的案件;三是由董事會成員任行政長官的行政管理機構,主要負責專業組、案件組、戰略計劃、上訴案件的日常管理和後勤服務。 4.競爭委員會工作程序。(1)對每個案件組成專門調查組,委員會工作人員分別參加各調查組的工作;(2)進行事實調查,包括由相關利益團體提供證據、聽取被調查主體的陳述;(3)根據調查的有關情況、事實、證據進行綜合分析;(4)就是否有損公眾利益作出結論;(5)提出糾正措施,包括禁止合併、要求拆分業務、價格控制等;(6)起草、提交調查報告;(7)出版、公佈調查報告,並接受議會、媒體的質疑。被調查對象和相關利益團體如果對競爭委員會的結論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如果認為競爭委員會報告不合理、行

為違法或者報告的措施不當,有權推翻報告結論。 除競爭委員會外,英國還有公平貿易辦公室作為處理競爭與壟斷一般性問題的行政機構。一般説來,競爭案件首先由公平貿易辦公室進行審理,只有在案件比較複雜時,公平貿易辦公室才提交競爭委員會進一步調查。2001年,公平貿易辦公室涉及的企業合併案件有300多個,其中只有5個案件提交競爭委員會處理。 據瞭解,英國將於明年4月出台新修訂的競爭法案。屆時將依法賦予競爭委員會對所調查案件的決定權,而不僅僅是提交調查報告。同時,對調查內容和標準也將作出新規定,重點是調查認定企業合併是否會導致實質性的減弱競爭;調查認定是否存在阻礙、限制或者扭曲市場競爭的可能等。 三、幾點啟示與建議 英國政府的行政方式,特別是在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儘管我國的國體、政體、所有制結構、法律體系以及所處的發展階段與英國相比有很大不同,但從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和手段來看,他們的許多做法和經驗,為我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經貿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推進經貿系統依法行政等,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啟示。 (一)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應該結合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政府管理經濟的新方式 近年來,英國政府廣泛運用合同方式規範行政管理的做法是很有創意和特色的。我國在進行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和制度改革時,從上至下都把精減行政審批項目作為主要目標,這在近期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應該看到,我們還未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因此,在下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對經貿領域取消47項行政審批後,如何有效地保證政府對經貿活動的必要調節和監管,需要進行新的探索。借鑑英國政府多種手段並舉的經驗,我們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決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量大面廣的政府管制、審批的陳舊方法,樹立市場經濟的新理念,使經貿行政管理職能轉變的重點,以是否符合和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衡量標準,真正集中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維護公平競爭、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上來,主要依靠經濟、法律手段的靈活運用,在產業政策和經貿立法引導、税收槓桿調節、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以及政府採購、合同招標等方面探索新途徑。 (二)加強經貿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應該高度重視公務員的隊伍建設 借鑑英國公務員管理的經驗,加強我國經貿系統公務員隊伍的培訓與監督,不斷提高經貿執法隊伍政治、業務素質特別是法律素質,這是做好經貿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的組織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務員知識更新和專業培訓制度,尤其是對具有行政審批、審核、核准、備案等職責的行政執法人員,要實行培訓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強對公員務執法隊伍的監督,通過建立經貿行政執法責任制,明確各級行政管理人員的執法責任;確立內部機構的執法權限,執法責任及執法目標;制定對內部機構和執法人員完成執法職責的考核辦法,舉報、控告的受理、查處辦法等。三是應建立行政責任追究制度。 (三)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應該重視強化執法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 英國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完備,各方面形成監督合力,很值得借鑑。結合我國經貿行政的實際情況,建議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內部監督方面,注意發揮行政部門內法律機構的執法監督作用。要儘快制定《經貿委系統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工作的指導意見》,切實推進經貿系統的依法行政,保證經貿法規、政策和領導決策的合法性和科學性,做好行政複議、行政應訟工作;二是在外部監督方面,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司法監督。經貿行政執法必須經得起司法審查,同時還應設立並公佈舉報電話和舉報信箱,明確專門的工作程序,及時處理行政執法相對人和社會公眾的投訴。英國行政法庭是一個獨立系統,不隸屬於任何地方法院,這樣更有利於保證法院行政審判的公正性。我國行政案件數量大、情況複雜,為了搞好司法審查,建議有關部門研究並推進司法改革,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行政法院系統。三是~監督方面,要重視現代社會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和特點,適應政務公開的要求,允許新聞界更多地介入經濟行政管理領域,加大新聞~監督的力度,褒正抨邪,反腐促廉。 (四)合理設置政府管理經濟機構,充分發揮行政支撐體系的作用 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必須做好反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工作,這是包括英國在內的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重要經驗。在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下,建議儘快出台專門的反壟斷立法,並借鑑國外的普遍做法,合理、科學地設置政府管理經濟的機構,特別是依法設立統一、高效的反壟斷專門機構,以保證其履行好法定職責。此外,儘管目前我國行業協會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行業協會工作重心仍以“內聯”、“自律”為主。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行業協會的建設,借鑑英國獨立機構的類似做法,建議加快我國行業協會立法,依法明確行業協會的地位與職責。

英國考察報告(2)

建設部赴英國、西班牙、法國關於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的考察報告

建設部建築市場管理司組織的“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考察團”於10月13日赴英國、西班牙、法國考察,歷時半個月。這次考察的目的,一是瞭解英國、西班牙、法國工程建設領域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管理框架;二是瞭解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基本情況;三是借鑑建造師執業資格管理的經驗,提出建立我國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的建議。本次考察,訪問了英國建築業理事會(CIC-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英國MACE公司、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學會(CIOB-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uilding)、西班牙TECPLAN公司、法國國家建築師總工會(CIAF-Conseil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 Francais),考察團按計劃完成了考察任務。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英國、西班牙、法國建設領域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管理框架體系

(一)英國

英國建築業年總產值550億英鎊,佔其GDP的10%,建築業從業人數約150萬人,其中具有各類執業資格人數約50萬。

1、執業資格制度的管理方式

英國對建築業進行管理的政府部門是英國貿易與工業部(簡稱DTI),它不直接管理建築業各類人員執業資格,英國執業資格都由相應的學會負責,並根據協會章程對會員進行管理。執業資格設置的有關情況由學會負責向英國政府設置的資格管理機構(Qualification Curriculum Authority,簡稱QCA)報告。英國執業資格不是強制的,不取得執業資格也可以從事相關的工作,但是在業主選擇時需要經過多項、複雜的考察手續,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在社會上信譽好,從業比較容易。

2、英國建築行業協會、學會概況

英國建築業戰略論壇(簡稱SFC)是英國建築行業最高級別的聯席會性質的組織,研究建築業的戰略發展問題,負責建築業各協會或學會之間以及協會或學會與政府之間的協調和聯繫。英國建築業理事會(CIC)是負責建築業執業資格管理的組織,它也是SFC的成員。CIC成立於1988年,當時只有5個會員,現在已發展成為涉及建築業各方面的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團體,英國負責建築業人員執業資格的學會基本上是CIC的會員。

英國建築業理事會(CIC)主要工作是作為政府和工業組織的協調人,進行信息交流和傳遞,參與制定執業資格標準和人員培訓標準,解決公司和客户爭端。主要目的是提高專業學會工作效率和質量,改善專業學會對客户的服務,鼓勵公司團結一致以國家利益為重,加強個人會員的執業道德建設。CIC在英國各地已成立了6個分支機構,還將成立6個分支機構,工作範圍將涵蓋英國所有地區。CIC由建築企業、諮詢公司、研究制定標準和政策的機構、院校等團體會員和從事建築、諮詢、標準制定、政策研究、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個人會員組成。

英國建築業戰略論壇(SFC)和協會或學會間的相互關係如圖所示:(圖略)

3、建設領域執業資格設置總體情況

英國建築業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分為七類,皇家特許測量師、皇家特許建造師、皇家土木工程師、皇家建築師、皇家結構工程師、皇家建築設備工程師和皇家規劃師。

這七類執業資格分別由七個學會負責管理,成為學會的會員,就具有了相應的執業資格。這七個學會分別是: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皇家特許建造學會(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uilding)、土木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s)、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結構工程師學會(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皇家建築設備工程師學會(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皇家城市規劃學會(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人員執業資格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學歷教育,二是畢業後的實踐經歷。每個學會對會員的培養都和大學的教育緊密聯繫,大學課程的設置需經學會評估、同意。在校學習規定課程的學生可以申請成為學會的學生會員;學滿規定課程的畢業生,接受學會的培訓、考核,合格後即可成為學會的正式會員。各專業學會負責各自相關專業的評估,其相互之間是互認的。如英國皇家建造師學會負責建築管理專業課程評估,並給該專業畢業生評定專業積分,作為其成為會員的一個條件。來自土木工程、測量、設計、建築設備工程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成為建造師學會會員,這些畢業生的專業積分由各專業學會評定,其積分效力相同。

在英國,法律未對建築業各類執業資格人員的從業有任何限制性要求,學會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分工,各有側重,人員從業要求主要是依據社會的認可和人員自身的實踐經驗。如皇家特許建造師側重建築管理方面,大多數會員從事施工管理工作,但是其會員也可以從事工程項目設計或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管理。

4、學會會員標準

學會會員資格標準都遵守英國國家職業資格標準(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簡稱NVQ)(在蘇格蘭,稱為SVQ)。在英國,國家標準的管理工作由副首相辦公室負責。一般是先由協會提出新的標準,經國家標準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在企業中成立案例組進行試用,經政府認證機構評估後由副首相辦公室負責頒佈。關於建築業標準由原國家專門負責標準制定的組織CISC制定,該組織資金由政府提供,1999年該機構合併到英國建築業理事會(CIC)中。

NVQ/SVQ標準涵蓋了所有的行業和所有的級別,它是個人工作能力考核的依據,是人才培訓、選拔、任用的基礎標準,標準分五級。各學會依據這一標準制定了自己專業的會員標準。例如英國建造學會(CIOB),準會員(ACIOB)對應的是NVQ3(三級),合作會員(ICIOB)對應的是NVQ4,會員(MCIOB)對應的是NVQ5。

(二)西班牙

近五年來,西班牙建築業呈發展勢頭,建築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9%,建築業總產值為93.4億美元。按用途劃分,住房佔37%,民用工程(鐵路、公路、市政、高速公路)佔22%,樓房改造佔30%,其它佔11%;按投資來源劃分,私人投資佔78%,政府投資佔22%。

1、執業資格總體設置情況

西班牙建設領域執業資格分為五類:建築師(Architects)、技術建築師(Technical Architects)、土木工程師(Civil Engineers)、技術工程師(Technical Civil Engineer)和工業工程師(Industry Engineers)。西班牙建築行業具有執業資格人員約有10萬多人,

建築師(Architects)負責工程項目的設計,同時可以負責監督工程按設計意圖施工,但二者也可以不是一個人,建築師都是個人執業。技術建築師(Technical Architect)有43000人,負責工程項目施工監督管理,要求具有建築管理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既可承擔施工承包商的項目管理,又可以受僱於業主實施工程施工項目監督管理。

土木工程師(Civil Engineers)、技術工程師(Technical Civil Engineer)和工業工程師(Industry Engineers)分別從事有關工程項目的結構計算、施工圖設計和專業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等。

投資者完成工程項目一般需要籤三個合同,三個合同的對象分別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的建築師、負責對工程項目施工進行監督管理的建築技術師以及施工承包商,其合同各方的關係在《西班牙建築組織法》中有明確規定。相當於我國建設工程管理中的投資方與設計院、監理公司、施工方之間的合同關係。

2、執業管理方式

建築行業執業資格分別由各自的行業協會負責管理,成為協會的會員也就具有了執業的資格。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向學會提出申請,經考核合格後獲得會員資格,不需考試。如:通過城市規劃或建築專業5年大學學習,畢業後加入該協會即成為建築師;通過建築管理和建築技術專業4年大學學習,畢業後即成為建築技術師;土木工程師是5年大學畢業;技術工程師3年大學畢業。

(三)、法 國

法國建築行業只有一種執業資格,由法國文化部管理。獲得建築師執業資格,必須經過指定大學的專業學習,目前法國有3所學制為6年的大學可以頒發建築學專業的文憑。建築師實行嚴格的個人執業,在公司中工作的具備建築師執業條件的人員,不能在協會註冊獲得建築師資格。法國現有27000名註冊建築師,有19000名將來可以取得建築師文憑的在校學生,有8000名有資格但未註冊的建築師。

法國法律規定:建築面積為17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築項目必須由建築師完成,專業工程項目需由相應工程師完成(對工程師沒有執業資格要求)。政府投資的房屋建築項目需要進行方案競爭選擇建築師。其中,小型工程由市長或項目負責人根據文資料選擇建築師,大中型工程由成立的委員會進行審查,只是大型工程分為初審和再審兩個程序。工程項目施工由工程師負責,相關專業大學畢業後就可以成為工程師,對工程師不設執業資格。業主可以同時和建築師、工程師籤合同(工程師由建築師推薦),也可以全權委託建築師完成工程項目。

二、英國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的基本情況

比較這三個國家執業資格制度情況,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建立時間久,管理制度健全,因此,僅將英國執業資格制度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英國建造師稱為特許建造師(Chartered Builder),執業資格由皇家特許建造學會(CIOB: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uilding)負責管理。

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會的基本情況:

該學會是一個由從事建築管理的專業人員組織起來的社會團體,成立於1834年,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特許資格。它主要從事教育、科研和會員的管理,是非盈利的組織,沒有政府資助。學會會員分五級,即學生會員(Student)SCIOB、準會員(Associate)ACIOB、合作會員(Incorporated)ICIOB、會員(Member)MCIOB、資深會員(Fellow)FCIOB。其中:準會員(Associate)ACIOB、合作會員(Incorporated)ICIOB屬於專業技術人員類別;會員(Member)MCIOB、資深會員(Fellow)FCIOB屬於專業管理人員類別。

學生會員(SCIOB)、準會員(ACIOB)和合作會員(ICIOB)屬於非正式會員(No-corporate)。學生會員(SCIOB)由在校相關專業學習的學生通過申請獲得,準會員(ACIOB)和合作會員(ICIOB)學歷和工作經驗都相對較低,由相關專業畢業學生或相關工作經驗者申請獲得;非正式會員在學會中不具有參加選舉等權利。會員(MCIOB)和資深會員(FCIOB)屬於學會的正式成員(Corporate),在學會中享有正式權利,並參加學會的選舉。

對於各類會員資格的管理都是由學會統一負責,並由其派往學校、企業的專職人員具體落實完成。管理工作包括會員的培養、考核、註冊、培訓、繼續教育等方面,其中會員的培養是學會的一項相當重要工作,並嚴格執行職業開發項目PD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簡稱PDP)。目前,各類會員人數為40000人,其中會員(HCIOB)約有2.5萬人,資深會員(PCIOB)1000人。

建造師學會職業開發項目(PDP)簡介:

對象: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實際工作的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

方式:大學畢業後,在實際工作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完成各項考核指標,每項指標必須提交報告,並由CIOB的專門人員進行評測。

時間:三年時間內完成9個單元,並達到所有要求,但在完成順序上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自行安排。

具體內容:決策制定(decision making)、溝通(conmunication)、信息管理(managing information)、制定工作計劃(planning work)、工作質量管理(managing work quality)、安全管理managing healthy and safety)、材料管理(managing resources)、風險管理(assess environmental constaints)、造價管理(managing cost and valuation of work)、自我管理能力(personal management at work)

2、英國建造師不劃分專業。對於英國來講,一般不存在跨專業執業的情況。由於加入CIOB是一種自願行為,並非強制,在實際工程項目中主要看個人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業績,因此在該領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在實際工程項目管理中很難得到認可。

3、英國建造師劃分為二個等級。會員(Member)MCIOB、資深會員(Fellow) FCIOB。

4、建造師資格條件

會員(MCIOB):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在實際工作中通過CIOB的職業開發項目(PDP)訓練,並經過CIOB專家組織的專業面試合格後,方能獲得。資深會員(FCIOB):具有5年MCIOB資格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領導者可以獲得。

5、繼續教育:獲得MCIOB後,CIOB通過其分支機構,利用社會辦學的方法實施專業繼續開發項目(Continu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CPD),每年最少為會員提供30小時的培訓。

6、註冊:學會會員註冊期為兩年,如不及時進行註冊,需要再次進行專家專業面試後方予以重新註冊。

三、對建立我國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幾點建議

通過考察,我國的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應立足於我國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同時借鑑國外在人員執業資格管理方面的有益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1、建造師定位:建造師應是具有建築管理專業及其相關技術、經濟專業的學歷和工程項目管理實踐經驗、負責組織工程項目施工或工程項目總承包(包括勘察、設計)的專業技術人員。

2、建造師的等級和專業:為便於人員培養和管理,建造師應分等級和專業,國外雖然對專業沒有明確劃分,但據瞭解,具有執業資格的人員很少跨專業執業,大家都很遵守行規,重視信用,市場也非常重視人員以往的業績。但在我國目前個人執業不規範、個人信用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專業劃分來規範個人執業行為,保證工程質量。專業劃分,不宜過多,以更好發揮管理者的作用,合理使用人才。

3、建造師資格的取得應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建造師資格考試應結合其在校學習的專業、學習的時間及從業後的實踐經驗,對考試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並注重其實踐能力的測試。專業以建築管理專業為基礎,可以涵蓋與建築技術和經濟等有關的專業。目前我國組織進行的大學建築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教育評估互認,也為以後進行執業資格的國際互認創造了條件。

4、考試製度:建造師執業資格應通過考試獲得。我國目前執業資格都實行考試註冊制度,建造師執業資格也應進行全國統一考試。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統一考試試題庫、統一錄取標準、統一註冊管理辦法。

註冊建造師的執業不應受地域的限制,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經註冊後應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執業。各級管理部門不應再設置任何附加條件,干預業主對符合條件人員的選擇。

5、註冊管理及其它事項:借鑑國外執業資格人員管理的辦法,我國建造師也應由行業自律組織管理,包括培訓、考試和註冊等方面的管理。如組織成立註冊建造師學會,實行會員制。開始時,可以由政府牽頭成立,並促使其逐步發展成為行業自律組織。

四、幾點體會

1、英、法等歐洲發達國家很重視對建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行業管理,結合本國實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個人執業資格大都是由行業學會管理,政府予以確認。有的資格是強制的(國家法律中有明確規定)、有的沒有強制。從本質上看,國外的這項制度是一種專業人才社會評價、市場準入制度,是與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與建設體制相適應的一種制度。該制度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制定科學和嚴格的執業標準,並引導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貫徹落實,吸收符合標準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其會員。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法律的要求和市場的變化,不斷改進評估標準、執業標準,達到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目的。

2、英、法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制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所有執業資格都和大學的在校教育相結合。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後,學會按照會員培養計劃,給予專門培訓,定期考核,培訓計劃結束,個人也就取得了執業資格。或者將培訓計劃納入大學教學中,畢業後直接獲得相應執業資格。在這種制度下,有志於工程建設事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能更快的成長,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充分發揮才幹。

3、個人的執業信用和執業保險是個人執業的基礎。英、法等歐洲發達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制度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誠信原則。這幾個國家在執業資格制度方面共同的特點是都建立了個人執業保險制度,由於個人的差錯給工程項目施工帶來的損失都通過保險賠付。對於以個人名義成立的機構,人員必須具有所從事業務相應的執業資格,並經註冊後方可開展工作。

個人信用在執業中非常重要,個人執業時,其以往的經歷是業主重點考察的內容。個人執業的情況由各個學會負責記錄,以定期註冊的形式進行管理,在兩次註冊期內要接受學會的繼續教育。學會對會員的管理有嚴格的規定,如果會員出現問題,學會的聲譽也受到影響,由於制度完善、管理嚴格,會員很少發生違規行為。

4、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應當處理好與現有建築類執業資格的關係。譬如與註冊建築師、註冊結構工程師、註冊土木工程師(巖土)、房地產估價師、註冊監理工程師、註冊造價師的關係,特別是在考試人員在大專院校的學習專業、考試製度(考試模式、時間)、註冊制度、執業管理方面應統一協調、有機結合。同時,要研究和國際上其他國家執業資格互認的問題,為我國開拓國際建築市場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建設部赴英國、西班牙、法國建造師

執業資格制度考察團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英國考察報告(3)

英國、法國著名連鎖企業專業考察報告 [-1-19]

為學習借鑑國外發展連鎖經營的先進經驗,我們應邀赴英、法進行了連鎖經營的專項考察。先後訪問考察了英國的TESCO、百安居(B&Q)、英國家庭商店(B r itish H om e S to re s,縮寫商標為BH S)和法國的家樂福(C a rre fou r)、歐尚(A u ch an)等世界著名連鎖企業。

合理收費

連鎖企業注意建立與供應商的良好關係———合理收費。英、法兩國的連鎖企業認為他們與供應商是夥伴關係,有共同的利益,注重與供應商進行協商溝通。英、法連鎖企業也向供應商收取一些費用,但收取的費用都是為了幫助供應商進行促銷,並與供應商進行協商。他們向供應商收取新產品費、促銷費包括市場宣傳費等費用,如英國百安居收取進店費、新開店折扣、銷售折扣、宣傳廣告費、額外運輸費(在供應商不送貨到商店情況下收取)等。僅對於銷售位置有指定要求的供應商,英、法連鎖企業對供應商的貨款付款期一般為一個月左右。

講究合理經營定位

英、法兩國流通業很發達,連鎖企業對各種業態的細分、研究也比較深入。英國BH S的經理將商業零售中心分為:商業街、大型購物中心、郊區商業中心、大型商店、休閒中心,其它單體商店分為:市場、家庭雜貨店、專業店、精品店、超級市場、百貨商店、巨型超級市場等。他們十分注重企業的經營定位,對選擇到上述的哪種商業中心和業態進行經營都做深入研究分析,實行差別化經營,如英國的TESCO在本國的超市側重食品經營,BH S的商店側重於女士服裝的經營,着重面向三、四十歲、中等收入的中年婦女顧客,商品價格、質量中等。百安居(B&Q)的商店一般在3000~18000平方米之間,以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和中小裝修承包商為核心顧客。注重提供裝修服務,銷售額中的15%是伴隨裝修服務或因提供裝修服務而帶來的商品銷售。法國歐尚專門致力於發展巨型超級市場(或稱為大賣場、倉儲式超市)和標準超市兩種類型的超市。他們的超市都有停車場,並有加油站。法國家樂福則是大賣場(即巨型超市)、標準超市、便利店、折扣店、倉儲式超市等綜合發展。合理定位,差別經營的做法使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地位。

積極發展自有商品品牌

英、法的連鎖企業比較注重自有商品品牌的發展和經營,作為流通企業,直接貼近消費者,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實行定牌生產。發展自有商品品牌,收益高,效果好,也有利於樹立連鎖企業形象,擴大影響。如英國BH S都是採用自主品牌經營的,他們經過對生產企業的深入考察,提出商品標準、質量、成本等方面的要求,生產企業定牌生產,他們經營的幾乎全

都是自有品牌。現BH S商標品牌已經成為英國的知名品牌。英國TESCO也在食品上選定一些大路商品,由生產可靠的企業甚至是知名企業為其定牌生產。這些冠以TESCO商標的食品,價格低、質量好,他們稱之為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商品,重點促銷,效果很好。法國的家樂福等也有許多定牌生產的商品,尤其在折扣店中自主品牌的商品佔很高的比例。

物流配送系統配套發展

物流配送是連鎖經營企業良好運轉的核心業務之一。英、法連鎖企業物流配送系統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連鎖企業自身建立的物流配送中心;第二種是利用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第三種是前兩種方式結合,一部分自己建設,其它利用第三方物流。英國TESCO主要是依靠自己建立的物流配送系統,它擁有22個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之間資源可以調劑共享。巴黎附近的一個倉庫面積65000平方米的非食品配送中心,有員工1400人,自有160個大貨車,3000多個托盤,其投資按現置價格約為1500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億元),它負責為周圍160個連鎖店配送商品,配送半徑為150-200英里(約241~322公里)。這個配送中心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較高,搬運作業都用電動叉車、傳送帶等,倉庫內全部實現了信息連通,工人搬運存取商品都按照手臂上攜帶的小型移動信息系統所顯示的指令操作,誤差少,效率高。另外大規模的小件商品傳動分揀配貨流水線,猶如大型生產企業的生產流水線,都給人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BH S的物流配送業務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為其服務。法國家樂福的法國物流總部負責統管所有物流配送業務,在法國擁有98個物流配送中心,8800名員工,年配送食品金額達170億歐元。家樂福的物流配送是自建與外包相結合的方式,自有物流配送中心約佔20%,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約佔80%。位於巴黎附近的一個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就是利用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尼古拉斯的物流配送服務。家樂福只派幾個人負責銜接、商品檢驗和監督,其餘所有物流業務全由尼古拉斯負責。這個配送中心負責31家連鎖店的配送,早上接受連鎖門店的食品訂單,當天晚上就要將其所訂食品包括肉、水產品等送到商店,以保持食品的新鮮、安全,這其中包括了向供應商的要貨時間等。物流配送中心都是24小時運轉。對於是自建物流配送中心,還是利用社會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採用哪種方式好?家樂福的管理人員認為兩種方式各有優劣,自己建立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得更細緻一些、放心一些,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外包物流配送業務,則可以不用一次性投資很大去建設物流配送中心,不用負責企業的管理,尤其是人員的管理,會更省心一些。

努力建設良好的連鎖企業信息系統。連鎖企業的信息系統將各連鎖店和總部、物流配送中心密切連接起來。家樂福的生鮮食品配送中心的運作情況足可説明信息系統的重要性,他們的連鎖店從發訂貨單到採購中心,採購中心向供應商下貨單,供應商備貨並送貨到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按各連鎖店訂貨要求在當天送到店鋪,這一系列環節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系統支持,在24小時內是難以做到、做好的。英國TESCO自己研發了存貨系統、倉庫信息管理系統等。他們認為信息系統對於連鎖經營的有效運作至關重要,尤其是可以合理控制存貨量,並提供充足的商品給消費者。他們信息系統的成功應用使其商品價格比效率低的企業低5%-10%,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折扣店發展勢頭良好

折扣店給人們的最大感覺就是商品價格低,這是與其它業態的顯著區別點,那麼它是如何做到低價的呢?主要措施:一是選擇的商品是居民常用的日常食品等,流量大,每類商品如礦泉水不搞很多品牌,只有一、兩種,品牌、規格選擇範圍窄,以量大品種少來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和採購成本;二是自有品牌佔很大比例,由其採購系統直接向生產廠家定牌生產,產品量大,無中間環節,成本低。三是採取減少成本的管理方式,如將商品帶着原來的包裝紙殼箱直接展示在貨架上或堆放在托盤上,以減少人工成本。迪亞(D ia)按區域設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運用對物流倉庫的實時管理和對自有品牌商品的品質控制技術,保證每天的食品配送,既保證食品新鮮,又有效地避免了斷貨現象。在歐洲的挪威、德國、比利時、丹麥、奧地利等國家,折扣店的市場份額在各業態中佔20%以上,挪威達到43%。而英、法兩國折扣店的市場份額在各業態中比例約在8%左右。

樹立真正的服務理念

在我們考察英、法兩國的連鎖企業過程中,經常聽到他們講服務理念,一切為了顧客,如英國的BH S十分強調他們的商品質量價格比,給顧客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務,創造顧客滿意的購物環境和氛圍。他們認為質量不僅包括商品本身,還包括情感,他們所説的情感具體指購物環境和服務,從而吸引回頭客前來購物。在TESCO他們對自有品牌商品也是大力宣揚其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在我們考察過程中陪同我們的高級管理人員突然遇到顧客的詢問也是耐心解釋,並不因為陪同我們考察或自身職位較高而怠慢顧客。在百安居商場中,向陪同我們考察的店長詢問某種商品在哪裏時,他對我們説,對不起,我們這兒的規定是當有顧客需要幫助時,要先回答顧客。就帶顧客先去找到所詢問的商品,然後再回來繼續接待我們。令人感到他們真的將服務放到了第一位。

英國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第7篇】一個農民的出國考察報告

一個農民的出國考察報告

9月25日至10月5日,俺訪德國,途經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4國,曾在法蘭克福、達姆斯塔特、波恩、科隆、阿姆斯特丹、布魯賽爾、海德堡等7個城市逗留,在貝多芬誕生的房子前站站了很久......

行前,領導特別囑咐,要帶着問題去,回來後上交“農民眼裏的歐洲”考察報告,否則,往返機票自理。

俺當然不敢不從。

俺是以農民的眼光看問題,但俺又不可能代表其他農民。

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於是,有了這麼不倫不類的文章。

此為序。

算是考察報告之一吧。

笨老頭即日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二:請客吃飯)

請客吃飯

據導遊介紹,歐洲人的午餐比較簡單,原因是早餐和晚餐比較豐盛,所以午餐就“湊合”着。當然,這湊合,只是當時湊合,隨後如果餓了,也會再劃拉一點東西給肚子的。豐盛也好,湊合也罷,所到之場合,所見之情景,我沒見到浪費現象倒是真的。

最難忘的,是在德國一家公司吃飯。當日談完工作後,午餐由公司老闆出面招待。規格不可謂不高,領導不可謂不重視。坐定後,服務員首先給每人上了一份工作餐。

工作用餐的盤不小,比國內餐館裏普通菜用的盤還大。盤內,放了一塊魚,魚塊的大小,接近煙盒的一半,卻不到煙盒厚度的一半;幾根煮熟了的葱絲,與家庭炒一道菜時用的佐料的多少不相上下,不夠夾一筷子;還有一點紅顏色的米飯,大約不到磁湯匙的一匙半。桌子上,放了幾片面包片,如果把一個饅頭切5片的話,其中每片的大小,與擺放的麪包片屬同一重量級。每人平均大約2片。

主人説可以隨便喝酒。

當然是啤酒。在國內,德國啤酒名氣不小,價格不菲,聽説在燕莎商場,一杯賣40元。我沒能力試。在德國,類似於我説的一杯大小,約合人民幣30元。同去的朋友説“值”,曾私下約我喝過。4個人,只是嚐了嚐,離“盡興”遠了去了,但200多元人民幣已經沒了。 這當口,主人説如果想喝酒可以隨便喝,我能不想?這可是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好機會喲!

主人只是説説,並沒真提出喝,他人也沒提出,我自然不敢了。於是,客隨主便,喝了飲料,同國內的橙汁區別不大。 可以隨便喝飲料,只要一喝完,服務員就會再添加。盤內的那麼點玩藝,用不了幾下就被消滅光了。 同去的,包括我,都眼巴巴盼着下一道菜或主食或甜點什麼的。離“飽”還早點呢,能不盼嗎? 盼星星,盼月亮,最後結果是離席。席間氣氛不錯。絕對不是攆我們。等於什麼都沒吃,卻還得背上已經吃了的名聲。這是一頓工作餐喲。 我們呢? 國內的招待飯,你吃過,她吃過,我當然也吃過。無論是在餐館,還是在家裏;無論是接待內賓,還是招待外賓;無論是在最困難的年頭,還是目前這種情況;無論是有工作單位的體面人,還是似我一樣的老農民,絕對不會有人這麼招待客人。怎麼着也會讓人吃飽吧?但我確實沒吃飽。同去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無一人不感到還缺點什麼。當然,國內招待客人時的那種擺闊,也是萬萬要不得的。 我以農民的心情呼籲:我們真的不能越窮越大方了!這樣下去可使不得喲!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三:電源插座)

電源插座

走了4國,見到的電源插座都一樣。當然,我們用不了。如果想用,必須帶上一個轉換電源插頭。經同事提醒,我帶了2個,算是為他人備了一個。到後才知道,人家那兒的插座孔是圓的,而我帶去的插座的前半截是方的,根本不能用。我曾拍過照片,但現在無法上傳,只好免了。在那張照片上,不能用的那個,是我帶去的。我需要用時,只能找同去的其他朋友借。

我以一個農民的心態在想:一個小小的插座,全世界就楞是不能統一?還説全球化呢,連眼前的這麼個現實小問題都解決不了,説那麼遠、那麼大幹啥?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四:敬業精神)

敬業精神

曾聽説德國人做事很認真,因從未接觸過,沒有感覺,接觸後感慨頗多。

這次出去,由中國一家旅遊公司接待,該公司安排一名德國人駕車驅駛4國。這司機年齡在60歲上下,男性。從進入德國的第一天起到我們離開德國為止,自始至終均由他駕車陪出訪團。一路上,我們的住宿地點曾變換過5次,每次都要搬運行李。同行共14人,這些人的所有行李,都是這位先生在出發前一件件放入車內,到達目的地後再一件件搬出來,從無怨言。

近10天時間,當我們與機構交流時,他坐在車內等;當我們出去遊玩時,他依然坐在車內等;當我們用餐時,他依然坐在車內等。期間,他隨團活動時的每頓飯都是由導遊從餐館帶的盒飯,而我雖然一直在觀察,竟始終沒發現他是何時吃飯的。是謂遺憾。

我不解。曾就此私下詢問導遊,導遊説:“德國人講究的是小人物認真做好小事情,否則,怎麼可能幹得了大事?” “小人物認真做好小事情”,這話耐人尋味。而在國內,在相當多的個人身上,缺乏的,恐怕正是這種精神。

農民在“種好自家的地”方面,似乎又與德國人的這種敬業精神不謀而合。我以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身份説,我好像覺得還是農民實在一些,你認同不?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五: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

9月28日下午1:50分,我們如約到德國某局造訪,該局副局長在致歡迎詞時的開場白中,第一句話是:“你們竟像軍人一樣準時”。據瞭解,德國老闆普遍要求員工提前10分鐘到崗,而員工幾乎沒有不按要求做的。我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德國上班是否守時,但在德國期間,所造訪的幾個機構中,無一不是提前做好了接待工作。

這使我想起了80年代的武漢柴油機廠。當時,該廠聘請了一名德國人任廠長,這“老外”只是要求中國員工按工作時間上班,沒要求提前,但中國人剛開始不習慣,遲到現象時有發生。為此,他斷然下令:只要一到上班時間,門衞立即鎖門,遲到者當天不必再上班,視為曠工,曠工3次自動除名。此舉實行後立見成效。在他任廠長期間,該廠的效益是歷史上最好的。

由此,我又想起了90年代時所在單位領導的要求,也是要求提前10分鐘到崗。這位留蘇8年的領導説,就做好工作來講,對上班時間的要求,是所有要求中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都做不到,何談做好工作? 看來,中國人的想法,也有和德國人一致的時候。遺憾的是,國人當中,像我這位領導一樣時間觀念如此強的還是佔少數。當然,我們農民的時間也不夠強,可能在這方面比有工作單位的各位差得多,是吧?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六: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

走了4國,逗留了7個城市,過馬路時自然會遇到紅綠燈。每次過紅綠燈時,導遊生怕我們像在國內一樣,見沒人就闖,多次提醒。他是擔心丟中國人的臉。

在歐洲,過人行橫道時,人、車均自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據我觀察,沒發現德國人違犯,倒是遊客中不時有人闖紅燈。如果只有人行橫道而無紅綠燈,沒警察,也沒戴袖標的協管員,但車讓人,秩序井然。

德國人重視產品的質量。明碼標價,貨真價實,無砍價之説,這與在國內常見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情況有着天壤之別。德國人建造的房屋,大多經久耐用,百年普遍,二三百年的也不少,甚至還有六百年前的房屋。

人家修路、蓋房,搞一件是一件,沒見到人家貼過“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標語,可人家的質量楞是叫你説不出啥。我們呢?都聽説過“豆腐渣工程”,我就不説了吧?我一個地地道的農民在心裏想了很久很久卻找不到答案:我們的那“工程”為啥就不能絕跡?我們為啥就不能在這方面好好向外國學學呢?

我們總説沒錢。

我們經不起折騰。

問題是,我們昨天剛修好的路,卻能在今天就給刨了;去年剛蓋的房,今年就得推倒重新來過。這方面的事,你不比我看得少,我還囉嗦個啥?莫非是錢太多了燒的?莫非是這麼做的次數多了,就可以給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創造機會? 作為農民,我真搞不懂。你懂不?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七:城鄉差別)

城鄉差別

這一次,我們住的地,大多都在鄉村。大概與我們的鄉鎮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吧。可住在那地,我看不出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人家一個家庭在鄉村蓋的房,我住進去後,才稀裏糊塗地發現是個四星級賓館。去那兒住的,我不知道是些什麼人,但我在住地的門口,發現了6輛車,從車牌照看,其中竟沒有兩輛車是同一個國家的。

我們呢?農村的這種賓館多不?真的多了,怕是也沒人住。沒人住,恐怕還得恢復目前的樣子。這是人家的城鄉差別。 我們呢?你比我更清楚。 你不一定比我更清楚的,是我們農民在城裏打工時所享受到的待遇。 那待遇,想想就讓人心涼。 當然,沒親身經歷過的人,是不知道農民的那顆心會涼到什麼程度的。 即便是過來人,我也不便在此敍説。存疑成不? 歐洲的菜價,倒是讓我動了發財的心思。從自選商場的標價上看,一斤白菜,就是農民剛從地裏砍的、還帶着一些沒用的菜幫子的那種,在德國的價格,每斤摺合人民幣12元。我們在農村,即便再窮,總吃得起大白菜吧?一天下來,去掉菜幫子,一個人總不止吃2斤吧?把它弄熟了,再來點主食什麼的,一天是不是就吃了30元錢?

我要是早知道,出發前帶上幾棵大白菜,怎麼着也能換點零花錢吧?想到這一層,我又突然覺得,如果我種的菜也能換這麼個價錢,自己挺富有的呢。當然,這只是“如果”,離現實遠着呢。作為農民,我在想:我們那麼多的城裏人,怎麼就不多琢磨琢磨如何讓農民種的白菜變成錢呢?每斤不必10多元,1元就知足,剩下的都讓你們城裏人賺,成不? 我説的可是真的喲!

農民眼裏的歐洲(之八:結束語)

不時聽到有人説“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總感到不對勁,但又説不出啥。這次轉了一圈以後,發現歐洲雨水不少,幾乎2天下一次雨。這雨,説下就下,可一會就停了,路上很難看到積水。有人説,歐洲的雨,挺夠意思的,需要雨水了,天就下雨,不需要時,它就停了。絕對不像我們這兒,要麼乾旱,旱得農民顆粒無收;要麼排澇,澇得部隊不出面已經解決不了問題;更奇怪的是,此處抗旱,彼處防洪。我用農民的眼光看,恐怕這一切與綠化好有關。那兒的綠化真不錯。處處都可見綠洲。

到了這份上,我得如實説,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但比中國的亮。人家那兒,空氣的污染沒有我們嚴重,月亮怎麼可能不亮? 轉了一圈,拍了不少照片,但我無力上貼。只能等以後有機會再説了。 就此打住。

【第8篇】美國考察報告

美國農業技術推廣考察報告

6月30日-7月21日,全國農技中心'赴美農業技術推廣培訓考察團'參加了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進行的農業推廣技術培訓,訪問了密西根州萬比倫縣推廣站、馬里蘭大學推廣站,參觀了兩家綜合農場和芝加哥穀物期貨市場,最後拜訪了美國農業部負責推廣工作的研究教育推廣局。

一、美國的農技推廣工作

(一)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推廣模式。1855年美國國會通過'贈地法',根據該法案,每個州均設立有贈地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即是全國第一所根據贈地法成立的大學。1887年第43屆國會通過漢奇法案,在贈地大學建立農業試驗站(相似於農科院),主要開展動植物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研究、試驗作物和果樹對氣候、水土條件的適應能力;分析土壤、水份、天然和人工肥料的化學成分;研究各種草及飼料作物的適應性和價值;研究各種家禽飼料的成分和可消化性;開展有關奶油、奶酪生產的科學和經濟學研究等。1914年美國農業部提請第63屆國會通過史密斯和勒沃爾法,規定在州立大學建立合作農業推廣站,通過田間示範、發行出版物等形式,向農民提供農業和家政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以上三個法案,形成了美國以州立大學為依託,教育、科研、推廣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推廣模式。

(二)健全的推廣體系和高素質的推廣隊伍。美國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縣政府都設有專門的推廣機構。聯邦政府推廣機構設在農業部,有500多人從事推廣工作;州一級的推廣機構設在州立大學的農學院,由農學院院長或副院長任站長,設副站長3-4人,並設立主席、副主席、祕書等職。同時州推廣站一般都設有專家顧問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對推廣項目進行決策,對推廣工作進行監督和評估,並對下一年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美國州一級有推廣專家4000多名,均為大學的博士或教授;州立大學在各縣均設立有農業推廣站。縣級推廣站由州立大學的推廣站直接管理,推廣人員由大學推廣站組織評審小組,按聘用條件擇優聘用。縣推廣站直接、間接地(農業協會、合作協會或自願者)向農民推廣最新科研成果,傳授科技知識。全美共有縣級推廣人員1多人,其中25%是博士學位,碩士學位佔絕大多數。密西根州83個縣,有推廣員445名,70%為碩士,10%為博士;馬里蘭州23個縣有推廣員300多人,80%為碩士,10%為博士。縣級推廣員由大學推廣站直接培訓。

(三)明確的推廣工作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美國農業推廣工作的宗旨是:通過教育向農民傳播知識。推廣工作的指導方針是:通過高素質的推廣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項目,幫助農民改善生活。

推廣工作的目標是:使農民有一個幸福、穩定的家庭;使青年人有遠大的理想;提供更多的有活力的社區,擴大就業機會,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美國的推廣工作面向整個社會,包括農業的全程和家庭,以及農民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係協調等。重點推廣領域是:農業與資源管理、社區經濟發展與旅遊、食品與安全、兒童青年教育、家庭家政管理五大領域。

通過以上領域的推廣,教育農民應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發展優質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並不斷開發新的農產品;教育農民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食品衞生安全;合理正確投資,改進生產設施和條件,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教育兒童青年通過'四健'活動,培養從小愛學習、愛勞動的思想,向他們傳授終身可用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婦女怎樣帶好孩子、增加食品營養,改善家庭經營管理等。

(四)成功的推廣工作經驗。美國推廣工作內容的確定主要有三種方式法:一是自下而上,以縣站為基礎,收集農民所需要的知識、技術等彙總到州推廣站,州站組織擬定全州及各縣的推廣項目內容;二是由各專業組的專家自上而下確定推廣項目,如畜禽防疫、農作物病蟲防治等;三是成立專家領域推廣隊伍,成員包括州農學院的推廣專家、農牧場主、農資經銷商和縣推廣員,共同研究決策推廣項目。這樣決定的推廣項目針對性較強,有利多方協作共同完成。據密西根州立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州推廣站副站長GaleArent先生介紹,該方法作為密西根州的推廣經驗,得到了農業部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全美和有關國家推廣。

在多年的推廣工作中,GaleArent先生總結出了8條搞好推廣工作的經驗:一是每人都有向上的目標;二是推廣站的人員構成以最終要達到的目標組成;三是推廣人員必須競爭上崗,講求工作實效;四是所有推廣人員必須有搞好推廣工作的承諾;五是有一個團結、協調、合作的工作環境;六是有一個較高的工作目標;七是推廣站及其成員的工作必須得到的社會的承認,受農民的歡迎;八是有原則性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領導。

(五)現代化的推廣手段。美國農業推廣除有健全的推廣體系和龐大的、高素質的推廣人員外,還擁有現代化的推廣設備和手段。首先,各級推廣站均配有計算機系統,並與國內外聯網,設立有多個網站、網頁。密西根州的83個縣推廣站都是聯網的。推廣人員可以隨時獲得大學推廣站數據庫中的資料,也能瞭解到世界各地農業的發展動態和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等(在萬比倫縣推廣站,我們即在網上找到了'中國農業信息網')。其次,各州推廣站設立有電視台、無線廣播電台,定期向農民播放農業信息和技術知識。三是運用衞星系統向農民提供農業氣象、病蟲防治等方面的服務,開展技術培訓等。縣級推廣站電視機、錄像機、幻燈機、衞星接收處理系統等設備齊全,有土壤、肥料等質檢儀器,圖書資料室、會議室、培訓教室等設施齊備,農民不出家門就可瞭解所有農業信息。

(六)穩定的經費渠道。以1996年為例,美國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60億美元。其中科研經費40億美元,推廣經費20億美元。近年達到84億美元,其中14億美元用於食品和農業安全及質量檢驗,40億美元用於科研,30億美元用於推廣。密西根州大學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7500萬美元(-預算),其來源,聯邦政府佔15%,州政府佔38%,縣政府佔25%,特定項目佔19%(該部分不固定),植物安全項目佔3%。在7500萬美元的科研、推廣經費中,用於人員工資的開支佔85%。近年來,縣政府對推廣工作越來越重視。在密西根州,各縣近3年用於推廣的經費從1200萬美元增加到2400萬美元。萬比倫縣是密西根州經濟'欠發達'縣,人口7.5萬,耕地20萬英畝(120萬畝),縣推廣站有16名推廣員,每年推廣經費40萬美元。

美國聯邦政府規定,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隨國民經濟增長的比例增減,聯邦政府用於各州的推廣經費,要求按1:4配套,即聯邦政府支持100萬,州政府必須投入400萬。州縣政府同樣通過財政預算來保證農業科研、推廣經費的落實。同時吸納私人企業、農牧場主等的自願資助。密西根州近年接受資助的推廣費佔推廣經費的1.5%。

(七)推廣人員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

在美國,包括縣農業推廣站的推廣人員,都是國家公務人員。人、財、物管理權屬州立大學推廣站。縣推廣站經費由大學推廣站核定,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由大學推廣站按規定比例解決;辦公費費用、交通工具等開支由縣政府解決。科研、推廣經費統一由州立大學按項目及支出預算撥付。縣推廣站與縣級政府及部門之間是合作伙伴關係。一般縣推廣站長的年工資收入4--5萬美元,大學本科畢業的推廣人員年工資2.8萬美元,碩士推廣員年工資3萬美元。推廣人員的年收入平均可達4.5萬美元以上。推廣人員的福利、保險、退休基金、推廣獎勵基金及職工家屬的保險等全部由政府及州推廣站承擔。保險金個人承擔5%,州推廣站承擔10%。同時享受國家公務人員的其他待遇。

二、美國農技推廣工作啟示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勞動生產率、國民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美國作為移民國家,'以農立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隨着工業的發展,農業在美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政府對農業採取的支持和保護政策,使農業成為美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由於管理體制、經濟基礎等方面的差別,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照搬美國的推廣模式是不可能的。但美國政府重視農業、保護資源、保護農民利益等做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一)依法治農。'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喊了幾十年,但'基礎'依然不穩。農業'靠政策、靠科學、靠投入'還僅體現在政策上,且政策在落實過程中時有偏差,農業科技含量不高、投入嚴重不足問題始終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業法》規定的投資比例實際中難以兑現,《農業技術推廣法》、《種子管理條例》等法規貫徹落實難,'權大於法'的現象仍十分普遍,利用行政手段擠佔、挪用基層推廣站的資金、資產,限制農業部門執法,拖欠農技推廣人員工資等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要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做好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強化農業法規、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全面推行依法治農。要象抓'農民負擔管理'一樣,下大力氣抓好農業法規、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教育、推廣體系的有機結合。美國政府一直把農業的教育、科研、推廣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位一體'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是美國農業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儘管我國過去曾推行過'農、科、教'三結合的體制,但實踐效果難盡人意。

目前我國農業的科技水平還不高,生產勞動率仍然很低,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由於國情的不同,在我國套用美式的'三位一體'是很難的。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相互脱節問題,我認為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體制,二是經費。美國農業部的職能用一句話概括,即'從田間到餐桌',而從田間到餐桌這一過程,我們是由多個不同部委管理的。體制問題是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不僅僅體現在'三結合'上),短時期內這種利益格局很難打破。同樣,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經費的嚴重不足,不同資金渠道對其資金使用上的限制,也難使二着象美國那樣結合到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我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者的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唯一的途徑就是在農業內部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專項資金的作用。通過項目,把科研、培訓、推廣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制度允許的範圍內,支持實用技術的研究,培訓推廣骨幹,加大推廣力度。目前我們管理的'科技跨越計劃'、'棉專資金'等專項資金均在這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三)不斷增加農技推廣經費,改善推廣人員待遇,穩定基層推廣隊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農業推廣工作是農業發展的保證。我國農業推广部門經費嚴重不足,'缺錢養兵,無錢打仗'問題相當突出。目前,市(地、州)、縣正在進行機構改革,'脱勾'、'轉制'呼聲很高,推廣隊伍士氣低下,推廣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作為主管部門的農業部,一方面應積極向有關部門呼籲,力保各級推广部門在地方機構改革中不受衝擊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努力爭取資金,加大農技推廣資金投入,逐步實現推廣手段的現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廣體系人員的待遇。應學習、借鑑美國的經驗,參照國土、工商、税收等部門的做法,將基層推廣人員納入國家公務員系列管理。各級政府要為農技推廣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其社會地位,鼓勵推廣人員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及農村經濟發展拓展服務領域,開展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要對推廣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獎。在職稱評定、職務聘用中,要向縣及縣以下傾斜,激勵基層推廣人員深入農業第一線。要認真貫徹中央、國務院有關農業的方針、政策,在地方機構改革中,農業推廣系統不能搞'脱勾'、'斷奶',不能'轉制'為企業。

(四)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推廣隊伍綜合素質。美國的農業推廣人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州大學推廣站進行在職培訓,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能。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成立時間相對較短,推廣人員大多在推廣工作第一線,受教育程度、環境及信息等影響,知識普遍老化。為此,應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推廣隊伍業務技能的培訓,包括現代化推廣手段的培訓,觀念、知識的更新,農業法規、政策的培訓等。培訓形式可多種多樣,既可以考慮利用大專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培養農業推廣學士、碩士、博士,把縣以上推廣人員培養成專家型人才;也可以通過短期培訓,提高基層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

二OOO年八月

美國考察報告(2)

美國、加拿大兩國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6月29日至7月14日,校黨委副書記牟思倫帶領黨辦主任甘建青、組織部長姜少華、宣傳部長馬可、統戰部長李恆進、工會副主席兼婦委會主任許豔雯、後勤處黨總支書記張務華、財金學院黨總支書記王昱慧、統計與數學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建香、燕山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陳常森、對外交流合作處副處長王麗娟一行11人,對美國、加拿大兩國的部分高校進行了考察訪問。通過積極誠懇的工作,熱情廣泛的協商,使有關合作交流項目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新的進展,與國外有關高校達成一致,並簽訂了合作協議書和合作意向書,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基本情況

為了避開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和加拿大國慶(7月1日)考察訪問採取了美國——加拿大——美國的路線。

(一)美國高等教育概況及考察情況

1、美國高等教育概況。美國屬於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非常普及,水平也處於世界的前列,共有3300多所大學,其中公立院校1700多所,私立院校1600多所。擁有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其創辦必須獲得州政府頒發的執照,建校章程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方面,屬於分權類型,即國家教育部只負責宏觀調控,各州自行管理教育事務。各州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各成體系,沒有統一模式。

美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兩年制學院、四年制大學(學院)、研究生院和有些大學同時也是研究中心四種類型。高等教育各層次都有相應的學分標準,無論要拿到哪一層次的學位,都必須上滿與其學分標準有關的必修課,並參加規定的考試。各大學之間的學分相互承認。

(1)兩年制學院:約有1200多所,多為技術專科學校和社區學院。開設兩種課程,一種是與職業有關的技能培訓課;另一種是轉學課程,學習一些與人文、自然科學有關的知識,這兩種課程攻讀完畢並取得學分後,可獲取證書或準學士學位,並可轉入四年制大學(學院)攻讀學士學位。

(2)四年制大學(學院):約有多所,主要為文理學院,獨立專業學院和綜合性大學,代表着美國科研和教學的最高水平。學生學習4年後可獲得學士學位,有些院校也開設研究生課程,授予碩士學位,並接受外國學生攻讀學位。

(3)研究生院:讀碩士學位需要1-2年,讀博士學位需要2-3年,美國的研究生院不僅招收本國學生,而且招收大量外國學生。

2、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考察情況。代表團於6月29日當地時間22時抵達華盛頓。第二天上午訪問了喬治城大學,該大學語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Deanna先生、副主任Bennett女士接待了我們,熱情地介紹了該大學語言培訓中心的職能及正在開展的培訓項目。牟思倫副書記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表達了與該校合作交流的願望,雙方就合作培訓教師、管理人員及學生等問題進行了協商。喬治城大學成立於1789年,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聲譽最高的綜合性私立大學,位於華盛頓特區中心,該校在全美三千多所大學中,綜合排名第23位,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一起被公認為全美最好的大學。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南非大主教圖圖、德國外長費希爾、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等都是該校著名的校友。該校師資力量雄厚,世界許多著名的教授、專家在此校任教,美國前國務卿奧布利克特曾為該校教授。該校下設喬治成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外事學院、國際學院、法學院、麥克道諾商學院等九個學院和一個職業發展中心。該校畢業生目前在全球各領域佔據着重要位置。

代表團從加拿大返回美國,於7月8日當地時間9時40分,到達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訪問。聖荷西大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舉世聞名的“硅谷”,是美國西岸第一所高等教育公立學府,具有高質量的教育水準,在理科、工科、商科享有很高的聲譽,最受歡迎的前十大科系由計算機科學、信息管理、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藝術與設計、管理、行銷、會計、幼兒啟發心理學系。該大學國際部國際領導人才培訓中心主任石德祺(Peter Sterlalli)、中國項目首席顧問王昕接待了代表團,石德祺採用口頭講解與計算機屏幕顯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學校的概況及教學、培訓、相關的硬件設施情況。聖荷西大學創建於1857年,是美國西部地區設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校,現有69個學士學位授權點,6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生超過3萬人,學校設有八個專業學院,即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學院、人文科學與藝術學院、社會科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科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該校的國際領導人才培訓中心主要從事對來自各國的高層次管理人員培訓的工作,已經為我國湖南、雲南、貴州、西藏、山東濟南等省市組織了多期高級管理人才培訓,青島大學曾組織29人蔘加了該校進行的為期三個月的培訓。

在美期間,代表團還考察了斯坦福大學、夏威夷州立大學等學校,參觀了學校的校園及部分教學設施,瞭解了這些學校的發展狀況、辦學特色及辦學模式,開闊了眼界。

(二)加拿大高等教育概況及考察情況

1、加拿大高等教育概況。加拿大沒有聯邦教育部或類似機構,高等院校除私人創辦者外,都是省屬大學,各省教育部組成一個協調組織——教育部長理事會,負責溝通和協調各省的教育工作,該理事會在聯邦政府的授權下,具體承辦與其他國家進行教育方面的交流工作。加拿大沒有全國性的統一教育政策和規章制度,各省在學制、課程、考試等方面都不完全相同,大學行政系統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校董事會、學術方面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校評議會。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居世界前列,共有高等院校200多所,可分為大學、社區學院、專科技術學校或私立學校等三種類型。 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的經費全部由各省負責提供,私立學校除依靠學費和私人捐款外,不足的數額也有省裏支付。

(1)大學:全國共有大學90多所,有的也稱學院,通常指有權授予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全部為省轄公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其中70多所可授予各類專業學位。有十幾所大學無學位授予權,但可委託與其有聯繫的大學授予學位。大學基本上都實行學分制,保持全國統一的高水平。

(2)社區學院:也稱應用藝術與技術學院,是一種兩至三年制大學,全國有200多所,只授文憑,不授學位,社區學院還提供1-3年的職業培訓課程,便於學生直接轉入其他大學繼續學習。

(3)專科技術學校或私立學校:主要進行傳統職業專業和專門技術培訓課程教育。

2、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考察情況。7月3日,考察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參觀了學校的校園及部分教學設施,瞭解了這些學校的專業設置及發展狀況。7月5日,當地時間12點30分,代表團抵達加拿大維多利亞,考察皇家路大學。該校校長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陪同代表團共進午餐。下午雙方就教師、學生培訓等項目舉行會談協商,牟思倫副書記代表我校與皇家路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書。晚上,皇家路大學舉行隆重的晚宴招待代表團,該校校長及宣傳、學生管理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出席晚宴。

7月6日代表團乘船抵達温哥華,當地時間下午4時40分,訪問菲沙河谷大學。該大學是加拿大國家批准的公立大學,創建於1974年,在校生7千多人,外國留學生200多人。該大學副校長魏偉詩(Wayne Welsh)博士帶領該校計算機信息系統系主任範保羅(Paul Fanklin),人文學、社會科學、美術學院院長孫文鋭(Virginia ),國際教育系主任史定慎(Karola Stinson)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與代表團進行了誠摯熱烈的會談,魏偉詩副校長簡要介紹了該校的情況,表示,他曾經訪問過山東經濟學院,回來將訪問情況通報後,學校的各系對與山經合作表示了很大的興趣,他希望與山經在教師、學生培訓及其他領域展開全面合作。牟思倫副書記介紹了我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實施開放式辦學的思路,專門提到學校實施“313”成才工程,強調與國外高校的嫁接,為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創造機會,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在誠摯友好的氣氛中,牟思倫副書記代表我校與菲沙河谷大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隨後,代表團參觀了該校的教學設施、體育館、國際教育系辦公場所,辦公場所中擺設着從不同渠道收集的中國工藝品、清朝服飾、書畫作品,體現出該校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二、主要收穫

代表團在14天內,輾轉美、加兩國,考察參觀訪問了7所大學,簽定了兩項合同,增強了與國外高校的交流,開闊了眼界。

(一)簽定了兩項合同。

1、與加拿大皇家路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主要包括本科學位項目、碩士學位項目、學習參觀、文化與學術交流項目四項內容。本科學位項目:兩校共同建立2+2合作模式本科項目,學生前兩年在山經學習,後兩年在皇家路大學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習。專業包括應用交際學、企業管理、酒店管理、領導與管理科學。山經將於派送20——60名學生進皇家路大學學習。碩士學位項目:兩校共同建立4+2碩士學位合作模式,即學生的本科學習在山經完成,而後在皇家路大學學習兩年取得碩士學位。主要專業包括跨國文化交流、領導與培訓、環境與管理、知識管理等。學習參觀:山經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到皇家路大學參加高級教育管理培訓、英語指導、參觀相關大學。文化與學術交流:兩校共同尋求學術出版和信息交流研究合作。

2、與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意向書。雙方積極開展培訓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合作,並在學術交流等方面探索合作的形式。

(二)加強了與國外高校的交流,為開放式辦學拓寬了渠道。通過對美、加兩國七家大學的考察、訪問、參觀,增進了雙方之間的相互瞭解,宣傳了我校辦學思想、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擴大了我校的國際影響。達到了瞭解合作辦學信息,探索合作辦學模式,開拓合作辦學空間,奠定合作辦學基礎的目的。在訪問中,我們深切地感到,美、加兩國的一些大學也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夥伴,對於我校合作辦學表示出強烈的願望,特別是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學表示,雖然目前雙方開展全面合作的時機還未成熟,但菲沙河谷大學願意與我校開展積極的接觸,加深彼此的瞭解,最終實現全面合作。喬治城大學在商談中表示,願意根據我們的實際需要,修改正在實施的培訓方案,或者專門為我們制訂新的培訓方案,表現出真誠的合作願望。儘管由於雙方的條件有一定的差距,此次訪問簽訂的合同不很多,但通過此次訪問,打開了與更多大學交流合作的大門,隨着今後相互間的訪問交流,雙方進一步加深溝通了解,必將找到合作的最佳結合點,形成不同領域、不同方式的多種合作。

(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美、加兩國訪問期間,大家親眼看到這些國家繁華的城市、高水準的生活、整潔的環境,親耳聽到身處異國的華人“祖國強大,我們海外華人腰桿也直”的呼聲,使大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這一論述的無比正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黨的基本路線的無比正確。正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才有了大幅度提高,才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復興振興的必由之路。

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繁華的景象下也存在着陰暗面:有的城市街區垃圾遍地、無人打掃;流浪漢經常可見,倒卧在公共綠地上休息;紐約鬧市街頭,站立着行乞的乞丐;有的公務人員和少數人對中國人抱有成見。這表明,西方世界並非一切都好,在經濟發達的同時也有落後的方面。這使我們對美國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減少了妄自菲薄,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過訪問考察,看到了差距,增強了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在參觀考察了美國、加拿大兩國的一些名校後,大家深為這些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藴、厚重的歷史積澱、濃郁的人文氛圍、優美的校園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所折服,感到了我們的差距,激發起貫徹學校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和第五次教代會精神,努力實現學校發展戰略目標,把我校建成高水平財經大學的鬥志。

三、啟示與思考

(一)堅持以人為本,把育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

“以人為本”是美、加兩國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在辦學中突出提高學生的質量,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學校的教育和一切工作都圍繞學生這個主體進行。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高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學生和教師為本,特別是以學生為本,最終體現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本質特色。為此,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在辦學中,以育人為根本,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用育人的效果作為衡量學校工作得失成敗的唯一標準。在謀劃學校發展時,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宗旨。當前,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學校確立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努力實現學校的發展戰略和各項具體目標,全面落實學校關於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工程、後勤保障服務、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形成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綜合體系,使育人工作始終保持高水平運轉。

在管理上,要以服務體現管理,通過熱情周到的服務,體現正確的管理導向。學校的綜合部門、管理人員,要樹立服務意識,克服管人觀念,不斷探討在新形勢下,改進工作作風、完善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的措施和辦法,全心全意地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優質服務。

(二)深化教學改革,實現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

美國、加拿大高校的課堂教學主要採用引導啟發、問題研討、課堂互動的方法。一是注重對學生表達、溝通能力的培養。教師講課時,鼓勵學生提問,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與教師進行對話交流,他們提出了“教師不是萬能的,學生沒有愚蠢的”教學理念。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每門課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個課題。這種課題,要求學生根據課程內容自己提出一個實驗項目,經認可後自行查閲圖書資料或進行實驗論證,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動手完成。

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其效果

如何不僅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在轉變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知識的做法,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儘可能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研討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去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他們善於獨立思考,富於開拓創新。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理論知識並在分析、解決問題時加以靈活運用,要加大實踐性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同時,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時間、內容、標準上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完善我校校外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這些基地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三下鄉”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實踐,加強與人民羣眾的溝通,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實際,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濃郁的人文氛圍

美國大學非常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良好環境。校內外教授、學者、面向本科生開設的大量講座及專題討論會,其內容涵蓋科技、文化、政治、經濟、心理、衞生、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在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生能很好的擴大知識面,激發求知的興趣和創造力。一些設有藝術學院或藝術系的院校基本上每週都對全校學生演出較高水平的文藝節目,使學生能夠感染藝術的薰陶,活躍思維。菲沙河谷大學的體育館內,陳列着學校參加大型體育比賽獲得的獎品、獎盃,懸掛着獲得榮譽的學生運動員的照片。他們認為,體育運動隊的訓練與比賽,能夠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增強競爭的意識。每個學校都有經正式註冊登記的各種各樣的學生團體組織,通過組織校內外的活動,各學生團體的學生一方面鍛鍊了才幹、培養了能力,另一方面為其他同學不斷提供在一種娛樂的氣氛中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有利於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校要繼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着眼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系列活動,比如,生動活潑的藝術表演、體育比賽,豐富多彩的娛樂遊戲、形象設計,多知識領域的演講辯論,高知識層次的學術報告,高實用價值的生活技能展示等。尤其是舉辦好我校的“十佳百強”系列比賽、基本技能大賽、英語節、電腦節等傳統活動,形成教育品牌。學校注意引導並在各方面支持幫助學生社團、學生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校園文化活多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開闊視野,開拓知識面;在參與和組織集體活動中增長才幹,完善個性,增強團隊意識;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昇華。

(四)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努力實現校園與自然的和諧

美加兩國高校非常注重加強校園環境建設,許多學校綠樹遮蔭、花草簇擁;松鼠、鴿子等小動物在校園草叢中嬉戲,根本不懼怕行人;校園內整潔美觀,勝過公園。特別是加拿大皇家路大學,校園內古木參天、森林成片,孔雀在校園道路、草地上悠閒自在地散步,行人與汽車自覺地給孔雀讓路。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校園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高度和諧。

我校在建設和諧校園中,要注重校園環境建設,一是要有環境意識,把校園環境建設作為辦學的重要工程之一,把在應有的位置,納入學校發展建設的總體規劃,而不是當作辦學的附屬工程,不能以損害環境提高辦學效益。二是重視校園景觀建設,充分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特別要做好綠化美化工作,留出充分的空間種植花草樹木,使校園的山、水、林、路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用優美的校園景觀激發大學生的熱愛自然、熱愛學校的感情,培養學生關愛自然、愛護環境的意識。對能體現學校發展歷史的樹木、建築、設施要有意識地加以保留、保護,增加學校的歷史積澱。三是教育師生員工提高愛護校園環境的意識,從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損壞公物,愛護花草樹木等基本道德行為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營造人與自然、學校與環境的融洽和諧的關係。

(五)堅持開放式辦學,走國際合作辦學的路子

我校制定的開展國際交流,實行國際合作辦學的方針是十分正確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全球化,要求大量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這種人才只有通過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培養出來,加強國際合作辦學是提高育人質量,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複合型高級人才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辦學具有和強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考察訪問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具有與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的高度積極性,非常希望有機會與我們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加拿大的高等學校如此,美國的高等學校也如此。加強國際合作辦學存在着很強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正確分析形勢,權衡利弊,從有利於培養高素質人才,有利於維護本校的根本利益,有利於減輕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等方面,慎重考慮,正確決策,選定最有利的合作伙伴,採取最有利的合作方式,爭取最有利的合作效果。重點應加強同與我校處於同一層次或略低於我校層次的國外高校的合作,因為這類學校要價一般不很高,在某些利益的取捨方面更易於做出讓步,便於雙方優勢互補、雙贏雙勝。對發達國家著名的大學,合作中我方付出的代價相對要高,可採取聘請其教師來我校擔任外教,或講學的形式合作,以提高我校的聲譽。合作項目可採取我校單獨與發達國際高校合作的形式,也可採取我校聯合國內其他高校與國外大學合作的形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總之,應當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國際合作辦學的效果。

美國考察報告(3)

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考察報告

美國自1991年3月以來連續117個月經濟持續發展、税收穩定增加,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整體經濟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深入研究,原因諸多,其中,小企業功不可沒。而小企業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幫助。在參加領導幹部赴美培訓考察期間,我們着重圍繞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進行了考察。走訪了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局、東部和西部小企業管理分支機構,考察了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小企業發展中心和一些企業孵化器,從網上查閲了大量資料。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供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參考。

一、美國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1、小企業劃分標準和行業分佈。在美國,通常很少使用中型企業的概念美國人所稱的小企業即類似於我國的中小企業。按照美國聯邦政府5月15日最新發布、10月1日正式生效的《小企業規模標準》,美國的小企業是根據不同的行業,按照僱員人數、企業資本金和企業規模來劃分的。一般行業,僱員在500人以下或企業資本金在500萬美元以下的為小企業;特殊行業,如石油加工、航空貨運、海洋貨運等,僱員人數不超過1500人,資本金不超過2750萬美元的為小企業。美國小企業的行業分佈共分19大類,1151項。大約1/3的小企業從事不生產直接產品的服務業,其餘2/3的小企業分佈在農業、漁業、林業、採礦、建築、加工製造、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小企業的行業分佈是動態的。80年代以前,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加工製造業、農業、建築業、商業及服務業;進入80年代以後,小企業逐步從一般的加工製造業退出;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將進入高新技術產業。

2、小企業的組織形式。美國小企業的組織形式是根據企業資本金的構成、股東的權益及股東對債務所承擔的責任以及在繳納税收方面的區別等來劃分的,大體上分為個人企業、一般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大類。這五類企業中,除了個人企業和一般合夥企業要負無限責任外,其餘三種類型的企業對企業債務只負有限責任。小企業主大多選擇個人企業和合夥企業的組織形式,很大程度上出於對税收方式的考慮。如果該類行業中,以公司名義繳納所得税優於繳納個人所得税,就選擇企業法人式的組織形式;若是相反,就選擇個人或合夥制的企業組織形式,以便減少税收負擔。

3、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度報告,目前全美共有小企業2520萬家,佔全部企業總數的99%。近十年來,小企業發展迅速,從1990年至今,小企業數增加了26%,僅在度,新成立的小企業就達88萬家,創下了歷史新高。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發揮着四大重要作用:一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小企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全部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達50%以上,產品銷售佔總銷售額的47%以上,全美97%的出口商是小企業,商品出口佔1/3以上。二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小企業僱主佔全部僱主的99%,僱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近60%,度,小企業共提供了5630萬個就業崗位,從1992年以來,小企業創造了22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三是促進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開創新興產業。據調查,全美5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小企業實現的,在高新技術領域,小企業就業人數達38%,小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2倍,美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中,以品種計,70%以上是由小企業提供的。近十年來,以計算機、網絡、信息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不斷湧現,其中大部分是由小企業創新的。四是為大企業協作配套,填補空缺。在美國,由於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幾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有成千上萬個小企業為其配套,全美500家大公司共有250多萬家小企業為其協作配套、提供零部件。

二、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現狀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但政府在扶持小企業發展中並不是無所作為的。經過長期的發展,美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一起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小企業服務體系,為小企業的創辦、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一) 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務機構

1、統一、高效的聯邦小企業管理局(SBA)

1940年和1941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相繼設立了小企業特別委員會,專門研究小企業發展問題。1953年國會通過了《小企業法》,根據此法,聯邦政府建立了獨立的直屬機構--小企業管理局(SBA)。SBA是美國小企業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小企業'開辦、發展、成功'。其主要職能:一是作為小企業的喉舌,反映小企業的要求,就小企業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並向聯邦政府提出建議,為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二是協調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和民間機構(如商業銀行、非盈利組織)為小企業發展提供資源;三是為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諮詢服務。SBA在全美設有十個大區分支機構,70個地區辦公室,以及向下延伸到縣、市和社區的1000多個辦事處。SBA這些下屬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審批由SBA提供擔保的銀行貸款,幫助企業獲得信貸資金,幫助小企業獲得政府採購合同和科技開發項目,同時,協調其他社會機構,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諮詢和人才培訓服務。

2、官民合作的小企業發展中心(SBDC)

小企業發展中心是為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諮詢、融資、培訓等全方位服務的非營利性服務機構。該機構由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教育團體共同合作組建。小企業發展中心最早創辦於1977年,當時全美只嘗試成立了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從1980年開始,聯邦政府將小企業發展中心列為一項永久性計劃。目前,全美共有5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下屬還有遍佈全美的1400多個分中心。

小企業發展中心一般設在大學、社區職業技術學院、商會和經濟社團組織內。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只是契約關係。前者對後者的性質、職責、權利、義務以及運作程序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凡具備條件的單位,都可向小企業管理局申請成立小企業發展中心,經審查批准後,聯邦政府提供50%的經費,其餘50%由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如大學、商業團體)提供。目前,小企業發展中心從私人機構得到的資助都超過50%。小企業發展中心通常從專業協會以及法律、金融、商業機構招聘一些專業人員,為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包括:金融財務、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工程技術、項目可行性分析、產品出口,以及幫助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和政府採購合同,幫助小企業參與聯邦政府的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和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同時,小企業發展中心還和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一起,為小企業提供員工培訓以及其他服務。近10年來,小企業發展中心平均每年為6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業務指導和各種幫助。

3、其他各種社會服務機構

上述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是兩個最重要的服務機構。除此以外,美國政府還組織、協調、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有效的服務。

(1)退休經理服務團(SCORE)

SCORE是由SBA資助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組織,成立於1964年,全美共有389個地方分支機構,12400個成員,這些成員大多是退休的企業家和公司高層主管,也有一些現任的經理和專家,他們按地區就近開展活動,由SBA提供車馬費,以'義工'的形式,自願為小企業免費提供各種管理諮詢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開辦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SCORE每年約為30萬個小企業提供幫助。

(2)小企業信息中心(SBIC)

SBIC也是由SBA和州、地方政府以及商業機構聯合開辦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小企業提供幫助,提供各種資料、信息、數據、參考出版物。目前,全美共有70個地區小企業信息中心,下屬有600多個服務網點,共有12.8萬個小企業得到SBIC的服務。

(3)小企業製造技術中心(MTC)

為了支持小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幫助小企業獲得現代製造和生產技術及信息,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與各州及地方政府合作,在全美建立了100個製造技術中心。製造技術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按地區建立和管理,任務是廣泛吸引各種技術來源,轉移製造技術,為聯邦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社會非營利機構和需要製造技術的小企業建立技術轉移的橋樑,為小企業提供技術幫助。製造技術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項目工程技術,協助選擇、安裝軟件和設備,為企業提供現場診斷分析,幫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等等。製造技術中心的經費來自三部分;一部分由聯邦政府通過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撥給,為1.5億美元;一部分由社會非營利機構贊助;其餘的由地方政府及有關商業機構贊助。

上述多層次、全方位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運作高效的服務網絡體系,SBA作為聯邦政府的職能部門、處於整個服務體系的中樞環節,它通過全美1400多個小企業發展分中心,12400個退休經理服務團成員,600多個小企業信息服務網點,還有19個全美出口輔助中心(EAC)、60個婦女企業中心(WBC),為全美250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服務。由於這些機構遍佈全美、服務周到、信息充分,大大提高了小企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促進了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競爭能力的提升,保證了美國政府扶持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從而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小企業的蓬勃發展。

(二) 完善,周到的全方位服務

1、金融服務

和中國一樣,美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也是資金短缺。按照正常的條件,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美國政府把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作為扶持小企業發展的重點,並通過國會制定法律(《小企業法》、《小企業投資法》),授權小企

業管理局(SBA)具體組織實施多種計劃,協調全美8966傢俬人商業借款部門,為小企業提供資金信貸幫助。

SBA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為企業貸款提供差額擔保

根據法律規定,SBA作為擔保機構,通過全國十大地區分支機構,核准有關銀行的'小企業貸款部'取得'小企業優先貸款(PLP)'承貸資格(由於政府擔保的貸款安全、可靠,通常銀行都努力爭取此項業務),然後,SBA通過實施法律規定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擔保’7(a)計劃’'和'企業固定資產貸款擔保’504計劃’',為小企業貸款進行擔保。最高擔保比例為80%,最高貸款額度為125萬美元。通常的做法是由小企業向指定的銀行提出貸款申請,並提供企業自有資產(房地產和有價證券等)的抵押、質押,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記錄進行審查,如初步同意貸款,則將申請表和企業信用記錄送給SBA,SBA如同意對企業資產抵押不足部分進行擔保,出具擔保文件,則銀行給予貸款。SBA則根據擔保額度和期限通過銀行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擔保費用。通常一年以下的貸款,收取貸款擔保部分0.25%的費用。一年以上的貸款則根據期限和數額而定,起點是2%。由於上述擔保計劃是法律規定實施的,所以SBA的擔保資金由聯邦財政支付。財政年度'7(a)計劃'共為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3%;'504計劃',共提供擔保貸款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1%。在上述聯邦政府所定的貸款擔保額度基礎之上,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都對'7(a)計劃'和'504計劃'增加了各自擔保貸款額度。如加州就把貸款額度標準提高到300萬美元。

(2)實施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SDIC)

'SBIC'是一項專為小企業提供風險資金和企業開辦資金的投資計劃。該計劃是根據《小企業投資法》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小企業投資公司是私人擁有,由SBA批准發照,接受SBA監管並由SBA提供部分資助的私人投資公司。成立小企業投資公司必須符合兩條標準:①私人資金至少500萬美元以上;②要有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專家、風險投資專家。為了促進小企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大力鼓勵民間建立小企業投資公司,並給予種種優惠,如税收減免、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資金、為小企業投資公司發行債券提供擔保等等。小企業投資公司使用自己的資金加上聯邦政府所提供的優惠利率資金,以股本投資加提供管理服務的方式,對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新辦企業進行投資,並從分享高科技小企業的成功中獲得高額回報。目前全美共有395個小企業投資公司(僅加州就有63家),共為小企業提供資金56億美元,比上年的42億增長33%。自'SBIC'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已為小企業提供資金300多億美元。這些資金對高科技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INTEL、蘋果公司、耐克公司、美國在線、聯邦快遞等數百家世界知名企業,在其開辦初期都得到過小企業投資公司的支持。

(3)其他各種貸款擔保計劃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貸款計劃以外,SBA以及各州和地方政府還與銀行合作,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用途,實施了名目繁多、考慮周祥的數十種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如簡易貸款速遞、出口貸款快車、社區貸款快車、救災貸款、技術援助貸款、婦女企業貸款、退伍軍人企業貸款等等。實施上述計劃總的目的是千方百計為小企業提供更充分的金融服務,幫助小企業更快更容易獲得資金。有關如何獲得上述貸款的詳盡資料,在任何一個小企業服務機構、社區經濟發展部門以及金融機構都可輕易地獲得。辦理貸款的時間,最快的36個小時即可辦妥。

2、技術服務

美國政府對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是通過實施兩個重要計劃,以及創辦小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形式來實現的。

(1)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

'SBIR'計劃是美國政府根據國會1982年通過的《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永久性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該計劃的主要目的:一是鼓勵小企業發揮技術潛能,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二是把聯邦機構的研究開發活動和小企業創新結合起來;三是鼓勵、資助少數族裔和弱勢羣體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四是促進聯邦機構的R&D成果商品化,在商品化中增加私人部門的成分。'SBIR'計劃的參與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有關機構和小企業。

根據《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規定,聯邦政府機構中年度研究開發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農業部、商業部、國防部、能源部、教育部、交通部、衞生部、環保署、太空總署、國家科學基金會以及原子能委員會等11個部門(這11個部門的R&D經費佔整個聯邦R&D經費的98%),必須依法參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每年必須從研究開發經費中撥出一定的比例(1982年是1.25%,1993年提高到1.5%,1997年增加到2.5%,1999年增加到3%),支持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開發活動。

申請參與'SBIR'計劃的小企業必須具備4個條件:一是美國人開辦並獨立經營的企業;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工商企業;三是創新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要研究者為企業僱員;四是公司規模在500人以下。

'SBIR'計劃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每年由11個聯邦部門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一批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小企業則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出研究開發其中相關項目的申請方案。聯邦部門根據小企業的資格、項目創新水平以及創新開發成果未來的市場潛力,對小企業進行資助。獲得資助的小企業然後開始實行三個階段的計劃。第一階段為起動階段。主要是對項目進行技術價值及市場潛力的可行性研究,在此階段,每個項目可獲得最高10萬美元的資助,時間限定6個月。第二階段為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只有通過第一階段的項目才可獲得第二階段的資助,每個項目資助最高可達75萬美元。第三階段為創新開發成果的商品化階段,主要是將第二階段的成果從實驗室轉入批量生產並推向市場。在此階段,政府部門不再給小企業以資助,主要靠市場來投入資金。由於'SBIR'計劃的研究開發主體是企業,所以在第三階段成果轉化比較容易,商品化率也非常高,通常都在50%以上。自從1982年開始實行'SBIR'計劃以來,全美11個聯邦機構共為約50000個小企業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的研究開發經費。近幾年來,每年資助經費都在10億美元以上,僅99年就資助了5000多個項目,資助額近12億美元。硅谷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惠於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及官方和民間社會服務體系的扶持。

(2)小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計劃(STTR)

'STTR'計劃也是美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計劃,從1994年開始實行,其目的是推動公私部門、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和小企業合資合作開發科技成果。由於美國許多大學和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有強大的科技研究人才和設備,但常常侷限於理論而非實際應用。而小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新和創業者的沃土,但苦於沒有能力承擔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的風險和龐大的支出。所以'STTR'計劃把兩者優勢結合起來,促進技術和產品從實驗室轉移到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

參與'STTR'計劃的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國防部、能源部、衞生部、太空總署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5個部門、以及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和符合條件的小企業。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包括大學、民間研究機構以及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開發中心。

'STTR'計劃的實施和'SBIR'計劃基本相同,也分為三個階段。主要的區別在於:'STTR'計劃的資助對象主要是和小企業合作的研究機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資助金額為10萬美元,時間延長為一年,主要是為了保證充分論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現實可能性;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資助金額為50萬美元。從1995年以來,'STTR'計劃每年資助金額都在1億美元左右,其中40%以上的項目都實現了商品化。

(3)企業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

近年來,隨着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湧現,新企業大量產生,尤其是科技型小企業正在成為新經濟的亮點。與之相伴,一種新的服務形式--企業孵化器就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

根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私人性質的非營利性組織,總部設在俄亥俄州)的定義:企業孵化器是一種設計用來培育新辦企業,為新辦企業在創辦初期的生存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的工具,其目的是把技術、專利、個人才能、資金、管理運作和各種服務結合在一起,催化、扶持、促進企業的創辦和發展壯大。

A、企業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以下幾組數據,可以大致説明美國企業孵化器近年來發展的現狀和作用;

--1980年全美僅有12個聯邦機構創辦的企業孵化器;1999年各種不同主體創辦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孵化器超過900個;

--近兩年來,營利性的'企業孵化器'正以每週新成立4個的速度在增加。[我們培訓所在的加州理工大學POMONA分校也正在和美國太空部署(NASA)、空氣推進實驗室(JPL)以及道爾頓飛行研究中心(Dryden)合作建設一個佔地39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器]

--企業孵化器不僅僅侷限於孵化高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包括一般性的企業。其中:40%的孵化器是專業型的,即專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服務;30%是混合型的,可以接受不同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一般技術企業;其餘30%是為服務性企業如進出口貿易企業服務的。

--孵化器的孵化能力通常在20-80個企業之間,每個孵化器平均正在孵化企業約為30個。一個企業從開辦到從孵化器畢業,平均孵化時間是2-3年。

--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87%能夠在今後5年內繼續生存發展,而沒有經過孵化的企業通常在3年內有60%左右會失敗。

--由孵化器服務的企業每投入1100美元就可創造一個新就業機會,而在孵化器外新辦的企業需要投入1萬美元才能創造一個就業機會。1980年以來,孵化器畢業的企業已創造近60萬個就業機會。

--孵化期內的新辦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年銷售額為240萬美元,明顯高於沒有經過孵化服務的新辦小企業。

B、企業孵化器通常提供以下各種服務:

為新辦企業提供辦公室和生產、試驗場地;協助辦理各種手續;協助籌融資、引薦風險資金;提供可以共用的生產、測試設備和INTERNET網絡;共享會議室和祕書服務;法律和財務;管理諮詢;技術支持;產品、市場信息;幫助建立銷售網絡以及組織產品展銷、促銷活動;幫助進行員工培訓等等。總之,凡是經營企業所必需的各種服務,孵化器都能提供。這樣就使即使只有一、二個人的企業也具有一個健全的企業所具備的各種功能。

C、企業孵化器的投資來源及政府所提供的優惠:

由於孵化器能夠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幫助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並給予大力支持,社會機構也非常感興趣。通常孵化器由聯邦機構、地方政府、大學及研究機構,社會非營利組織以及私人公司共同投資創辦,並按企業化運作管理。政府給予的優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投資,但不求回報;二是在一定期限內(一般10-15年)將地產税的增值部分返還給投資的企業。由於政府優惠政策的吸引,再加上孵化器一般都和新開發的工業區結合在一起,畢業企業都會就近在工業區內購置廠房、發展壯大(據統計,84%的畢業企業都在附近發展),私人企業如果把投資孵化器和開發房地產結合起來也能獲取一定的利潤,所以私人投資積極性也比較高。目前,全美75%的企業孵化器是非營利性的,25%是營利性的。

3、創業輔導和信息諮詢服務

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有為小企業提供創業輔導和信息諮詢服務的職能。所有服務機構通過編印宣傳資料、定期出版刊物以及建立網站等方式,為小企業服務。任何人想創辦一家新企業,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都可隨時向小企業服務機構請求幫助。SBDC為幫助有意創建企業或經營現有企業有種種困難的業主,聘請了法律、金融、税務、貿易、管理、技術等專業協會以及退休經理服務團的有關專家,對小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包括如何建立企業、如何制定企業發展計劃,如何經營管理企業,以及如何參與行業競爭、國際貿易和風險投資等。小企業還可通過電腦、電話信息系統免費查詢各種問題,免費查閲SBA數據庫中心有關市場、技術、商務等方面的信息資料。SBA還免費向小企業提供商務部定期出版的有關國內外市場信息的刊物,免費提供有關創新研究計劃、科技成果轉移計劃以及企業產權交易方面的信息。

美國是電腦最發達的國家,網上信息諮詢服務是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大特色。SBA的小企業網站是全美利用率最高最成功的一個網站,全美評比獲得第一,平均每週有1050萬人次點擊。在網站上幾乎可以獲得任何你所想要的有關小企業創辦、發展方面的資料。創辦、經營小企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SBA幾乎全部都已整理成規範化的答案,供用户隨時查詢。

4、產品促銷和市場拓展服務

為了扶持小企業發展,促進小企業產品銷售,SBA及其服務機構主要採取了以下三種措施:

(1)政府採購合同

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需採購商品和勞務約億美元。根據《小企業法》規定,聯邦機構執行採購時,應專門考慮小企業,稱為'小企業單列'。法律明確要求將10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有能力承擔的合同,儘量給予小企業;50萬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標者,必須在二級合同給小企業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項目。為了幫助小企業更多地獲得政府採購合同,SBA成立了政府採購辦公室,其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為小企業提供參與聯邦採購的機會。SBA採購辦公室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每年和所有的聯邦機構談判,簽訂理解備忘錄,確定給小企業的採購比例。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每年小企業獲得的政府採購合同,佔聯邦政府採購總額的23%,度約為460億美元。二是聯絡聯邦機構的2235個採購中心,監督審查評估這些部門執行採購的情況。三是通過各地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幫助參與採購投標的小企業,為他們出具資格證明和提供合同擔保,幫助小企業獲得合同。

(2)為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牽線搭橋

SBA及其服務機構為了幫助小企業,每年都主動與大公司大企業聯繫,簽訂合作伙伴協議,為小企業承攬協作配套業務。如1999年,SBA和通用服務管理局簽訂合同,今後10年每年提供10億美元的天然氣利用業務給小企業;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簽訂合同,向小企業訂購協作配套產品70億美元等等。

(3)小企業產品出口服務

1980年,國會通過了《小企業出口增強法令》,並按照此法令制定了'小企業出口推動計劃'。SBA在全國設立了19個小企業出口輔助中心,並在SBA的70個地區辦公室內設置了出口貿易促進部門,在30個小企業發展中心設置了國際貿易中心,為小企業產品出口提供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同時,SBA還和商務部、進出口銀行以及地方政府、商業貿易機構合作,為小企業產品出口提供資源支持。如SBA和銀行合作研製了在線出口風險分析工具,幫助小企業儘快地獲得出口貸款。SBA還主動和俄羅斯、墨西哥、南非等一些國家簽訂協議,建立貿易關係。SBA及其服務機構還經常組織小企業出國參加產品展銷、促銷活動。

5、人才培訓服務

人才培訓是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SBA和地方政府及大學合作,在許多大學內專門設立了小企業學院,為小企業經營者提供應用培訓和素質教育。大多數地方政府每年都撥出一定的經費,為小企業的員工提供免費培訓。所有的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有教育培訓職能。據統計,度,各種服務機構共為小企業培訓人員128.7萬人次,其中SBDC培訓了61.3萬人次,SCORE培訓了39.5萬人次。SBA及其服務機構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網上開設課程,進行網上培訓。度網上培訓共達30萬人次。(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

美國考察報告(4)

關於美國、阿根廷種子檢疫情況考察報告

去年以來,美國等地油葵、玉米種子大量引入我國,種子檢疫任務艱鉅。為全面瞭解其種子檢疫情況,做好進口種子檢疫風險分析,應孟山都全球種子公司邀請,4月7日至22日,我們對美國和阿根廷的種子檢疫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參觀了孟山都迪卡阿根廷分公司的種子研究所、加工廠,孟山都迪卡總部和杜邦先鋒總部研究所,拜訪了阿根廷動植物檢疫局和農業研究所、美國動植物檢疫局及其國家植物種質隔離檢疫中心,並就植物檢疫技術問題交換了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簡報如下:

一、美國的種子檢疫情況

美國植物檢疫行政管理機構是農業部(USDA)下屬美國動植物檢疫局(APHIS),其植物保護與檢疫管理部(PPQ)具體負責起草檢疫法律法規,制訂方針政策,進行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發放進口許可證和出口檢疫證書。

(一)出口種子檢疫

出口種子檢疫,各州情況不盡相同。在伊利諾伊州,APHIS將檢疫工作委託州農業局,設一名專職檢疫人員,對APHIS負責,具體田間檢疫由中介組織州作物改良中心(ICIA)完成,並出具檢疫報告(如遇特殊問題,也請州立大學專家進行病蟲害分析),州農業局專職檢疫員根據ICIA或大學的檢疫報告,簽發出口檢疫證書;在夏威夷,APHIS委託州立大學實施田檢工作,由APHIS根據田檢報告簽發出口檢疫證書;在印第安娜州,APHIS委託州立大學,依據中介組織田檢報告,簽發出口檢疫證書;在其他一些州,APHIS委託州農業局直接負責田間檢疫工作,並簽發出口檢疫證書。

在伊利諾伊州,ICIA為種子公司承擔兩項工作:一是出具種子質量證書,二是出具田間檢疫報告。當種子公司向州農業局申請出口檢疫時,州農業局委託ICIA依據進口國檢疫要求實施田檢,如種子公司未申報進口國檢疫要求,ICIA則要對所有病蟲害進行調查。田檢一般5?次。由於工作量大,除6?名ICIA專職技術員,還外聘70多名臨時田檢人員參加調查,為保證田檢準確性,每年都請檢疫專家對臨時田檢人員培訓指導。田檢期間,一旦發現問題,將取樣送州立大學做病理分析,ICIA和大學的檢疫報告均送州農業局和種子公司,作為簽發出口檢疫證書的依據。

(二)進口種子檢疫

1、進口隔離檢疫設施與制度

美國十分重視引種隔離檢疫設施建設。為廣泛收集、引進國際種質資源,確保美國農業和環境安全,本世紀初農業部就在馬里蘭州建立了引種隔離檢疫設施。近兩年,為進一步加強國外引種檢疫,農業部又在馬里蘭州新建起裝備現代化的“國家植物種質隔離檢疫中心(NPGQC)”(舊的引種隔離檢疫設施被關閉),專門負責有害生物的風險分析、各地抽樣送檢樣品的病理分析和雜草檢疫,禁止進口的種用植物的隔離檢疫等。此外,APHIS還指定5所州立大學承擔隔離檢疫試種任務,其中加州州立大學負責柑桔、紐約州、密蘇里州和加州州立大學負責葡萄、華盛頓州立大學負責果樹的隔離檢疫任務。對於特殊病蟲害,APHIS還委託其他州立大學進行其隔離檢疫。

2、普通種子進口檢疫程序

一般種子進口檢疫程序主要是:進口許可、確定貨物、去掉土壤、進境前檢疫、進境前處理、限制使用、限制目的地、進境後檢測及對病蟲害的檢測等。進口檢疫審批主要基於風險分析,一般沒有數量限制。APHIS要求進口種子的公司在其全封閉的温室內進行冬季隔離試種。期間,由APHIS或州農業局檢疫人員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地進行處理。

3、特別限制種苗進口檢疫程序

對於特別限制性種苗,如禁止進口的種子,必須由馬里蘭國家植物種質隔離檢疫中心和華盛頓州立大學進行隔離檢疫試種。當進口商申請進口需隔離檢疫的種苗時,當地檢疫部門發給進口商一個標籤,其上註明進口貨物是植物性的,需要檢疫,並要求由指定的機構進行。進口商將標籤發至出口國,由出口國檢疫部門按照標籤上的要求檢疫出證。進口商獲得引進許可後方可進口,並將標籤及出口國的檢疫出證送到國家植物種質隔離檢疫中心進行隔離檢疫試種,一般試種一年,果樹類試種兩年。如無問題,予以放行。美國對雜草檢疫很嚴格,為了提高檢疫效率,APHIS租有專用傳輸線路,口岸檢疫人員可隨時將貨物中檢出的雜草種子用電子顯微鏡拍成數碼像片,通過INTER網在幾分鐘內從口岸傳到國家植物種質隔離檢疫中心,可立即判斷是否屬於檢疫性雜草。

(三)關於美國玉米細菌性枯萎病

19世紀末,美國伊利諾伊和紐約州首先報道玉米細菌性枯萎病發生危害,在甜玉米上引起20?00%的損失。由於當地存在傳播蟲媒玉米葉甲,致使該病成為美國玉米產區一種普遍發生的病害。只要玉米葉甲能越冬的地方,一旦且暖冬,翌年病害發生就比較嚴重。本世紀以來,美國主要通過防治當地傳播蟲媒玉米葉甲成功地控制了該病為害。

一般認為,玉米細菌性枯萎病國際間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種子帶菌。因此,許多國家禁止從美國進口玉米種子。為此,美國作了大量研究,特別是近些年,隨着科技發展和檢測手段提高,以依阿華大學McGee教授為首的專家應用酶聯檢測方法,檢測了近20噸的玉米種子樣品,種子帶菌檢出率極低,由此得出種子不能傳病的結論,並認為該病傳播主要通過玉米葉甲,在無玉米葉甲分佈的地方不會發生玉米細菌性枯萎病。目前,美國種子貿易協會希望由McGee教授等專家,與中國檢疫專家合作,依照FAO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準則》,從技術角度對美國玉米種子進口到中國進行風險分析。

二、阿根廷的種子檢疫情況

(一)種子生產情況

阿根廷是一個自由貿易國家,農業以玉米、油葵、小麥、大豆和高粱生產為主,1998年起糧食產量6150萬噸,其中出口佔60%,玉米、大豆主要出口到巴西,油葵主要出口到日本、台灣、新加坡等地。阿根廷的食用油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為此,阿根廷的種子生產發展較快,孟山都迪卡、杜邦先鋒及瑞士諾華等種子公司均在阿根廷設有分公司。目前,迪卡的品種在阿根廷種子市場佔有34%的份額。與此同時,轉基因技術廣泛用到其品種選育過程中,轉基因品種已開始大面積推廣,1999年,預計其種植的大都品種中有75%是轉基因品種。

(二)油葵種子生產情況

目前在我國大面積推廣的油葵G101是迪卡阿根廷分公司的Anibal博士培育的高產雙低品種,現已在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大面積種植,為了提高制種產量,迪卡公司不斷改進其制種栽培技術,選擇新的制種基地,制種產量已由6年前23公斤/畝提高到95公斤/畝。同時該公司嚴格控制種子質量,從選地、隔離到去雜、田間純度檢測等均採取嚴格措施。對於出口種子,按照ISTA標準進行種子質量檢驗,此外,還進行芽勢檢測,以確保種子質量。

阿根廷迪卡公司介紹,阿根廷油葵生產上,主要有菌核病、黃萎病、紅袖病、褐斑病、白鏽病和霜黴病發生。該公司已培育出抗菌核病、紅袖病和霜黴病的轉基因品種G101B,已投放市場。

(三)種子檢疫情況

阿根廷的植物檢疫工作由農業部農產品健康檢疫局(SENASA)負責。內設植物檢疫、植物保護和國內監測部。植物檢疫部主要負責制定檢疫法規、政策,與國外檢疫部門進行談判;植物保護部主要負責檢疫法規、政策的執行,對進出口種子實施檢疫;國內監測部主要負責國內疫情的監測工作。SENASA共有工作人員3500人,其中,在40個口岸和邊境站工作的有400人,其餘分佈在全國23個省的植物檢疫部門,對於農業重點省下設縣一級植物檢疫機構。此外,SENASA還建有獨立的實驗室,對於農產品的質量和檢疫性病蟲害進行檢測分析,並出具檢測報告。

對於進口種子,SENASA根據其風險分析報告進行檢疫審批,主要依據FAO《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準則》要求,首先對原產國的有害生物情況進行分析;其次是判斷有害生物是否可以隨種子傳入境內,以及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大小;三是根據分析結果,對於不帶有檢疫性有害生物,或雖帶有檢疫性有害生物,但可以採取措施控制的進口種子,出具進口檢疫許可證。對於已許可進口,但在口岸發現疫情的,或禁止進口,或採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對於出口種子,SENASA按照進口國的檢疫要求,根據制種田的田間檢疫結果,簽發出口種子檢疫證書。

三、考察體會及建議

(一)我國急需加強檢疫的基礎性工作

通過考察,我們感到美國、阿根廷的基礎性工作做得非常紮實。特別是美國,不僅擁有先進的檢疫裝備,而且有一套完整的、根據新情況不斷完善的檢疫數據庫,對任何國家各種作物的病蟲發生分佈情況和檢疫要求等均有記載,並對新發生病蟲都能及時分析。與之相比,我國目前的檢疫基礎性工作顯得十分薄弱:一是對目前我國境內病蟲害種類及發生情況家底不清或不太清楚;二是對其他國家有害生物的種類及發生情況掌握不夠;三是缺乏對國外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風險分析,從而很大程度制約了檢疫工作的發展。隨着我國復關臨近,中國農產品貿易市場不斷放開,檢疫任務更加艱鉅,為了科學、準確、及時對有害生物作出判斷,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我國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檢疫工作的領導和財政支持,加快國內外檢疫性病蟲的調查、收集和整理,加強對檢疫性病蟲害的風險分析,建立“中國農業有害生物疫情信息系統”,為宏觀決策和經濟貿易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加快檢疫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配套

在硬件上,國外基礎設施建設搞得很好,有一套先進的檢疫設備、現代化的檢疫隔離試種設施和能與其檢疫工作相配套、高效快捷的傳輸系統,可以及時準確地對新發現的病蟲害作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而目前我國的檢疫審批工作還是手工操作,信息傳遞還是通過電話、信件,缺乏引種檢疫隔離試種設施,檢驗手段落後,極不適應進口種子逐年增加的需要。為此,急需加強檢疫隔離設施的基本建設,建議部裏儘早啟動植保工程中引種檢疫隔離設施建設項目。

(三)理順檢疫體系

美國的檢疫體系建設比較完善,APHIS植物檢疫人員共有3000人,其中包括口岸植檢人員、聯邦檢疫行政管理人員、每州特聘一名植檢人員和檢疫研究單位科研人員。APHIS只負責管理和基礎性研究,其運轉費用由國家財政撥款;大量的田間檢疫工作委託中介組織和大學完成,其檢疫費用依靠有償服務。應該説,美國這套檢疫體系是精幹、高效的,很值得我們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借鑑美國的經驗,理順檢疫體系。

(四)對基因工程材料引進應採取相應的措施

目前,轉基因技術已應用於作物品種選育中,在棉花、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上獲得成功。這些作物的轉基因品種在全球的推廣面積已從1996年的1900萬畝發展到今年的5.5億畝,特別是在拉美和日本等國大面積推廣,其中美國1998年大豆轉基因品種的種植面積已達1.4億畝,佔全美大豆播種面積的25%。根據孟山都公司介紹,該公司第一代轉基因品種選育目標是高產、抗病蟲害和抗除草劑,使農民受益,其第二代轉基因品種選育目標為高蛋白、高維他命含量,使消費者受益。

儘管歐盟等國家目前極力反對轉基因品種,但可看出,轉基因技術應用將是農業發展的趨勢。美國的研究者和公司把獲得未來成功放在基因工程植物和植物產品,為了改進美國農業的質量,許多公司和研究者需要引進基因工程植物材料,但必須事先提出申請,由APHIS

生物技術、生物和環境保護部(BBEP)工作人員進行全面分析,確證基因材料對美國農業和自然資源不構成威脅後,才出具進口許可。目前,我國雖已育成轉基因品種,但其性狀表現較美國的轉基因品種還有一定距離,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還很不夠。而且我國尚缺乏對轉基因品種安全性的測試手段。因此,有必要加快這方面的研究與投入,建立健全基因工程植物和植物產品進口許可制度。

美國連鎖商業考察報告範本

【第9篇】領導出國考察報告

同志們:

我這次到國外考察,是有很大收穫的。特別是對我們徹底粉碎“崇洋媚外”的思想是大有教育意義的!在這方面我最有深刻體會的是:洋鬼子都很傻,都沒有我們中國人聰明!下面我就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

比如説:法國人自稱很有文化,可取個名也是怪怪的,偏要倒着來!明明是泥巴,他們取個巴黎,明明是賽馬,他們偏偏叫馬賽!這不是存心跟人鬧彆扭嗎?

再比如我到澳大利亞考察期間,正值他們國家發生森林火災。救火這本來是消防隊員的事吧!可偏偏有許多人專門請假或是利用休假從老遠趕來救火!這些人圖個啥呢?我問了一下,什麼都不圖!你看這些人多傻呀!就説不要獎金、工資,總該蹭頓飯吃吧!可那些人救完了火還自己上餐館,這不是倒貼錢嗎?

洋鬼子傻,那是有目共睹的!有一次,我們到阿爾卑斯山去玩,看見很多人都拎着一個塑料袋往自己的小車裏裝。我以為他們是撿的什麼好山貨,仔細一瞅,都是垃圾!嗨!是垃圾就丟在地上唄!自有環衞工人來掃呀!再説又沒戴紅袖章罰款的,怕個啥呀!把垃圾拎幾百裏甚至上千裏帶回家,不是太傻冒了嗎!

洋鬼子傻還表現在古板不靈活。有一次,我們到一個旅遊點去玩,車行在半路上時,突然停住了。我往窗外一看,前面停了一排小轎車。我以為是出了車禍,跑到前面一看,原來是一頭豬正在路當中大搖大擺地晃盪着哩!那些開車的洋鬼子居然還傻乎乎地等着豬自覺地讓路,這不是見鬼嗎?我靈機一動,在心裏説:“傻洋人們,看我們中國的官員是怎麼機智靈活果斷地處理這事吧!”我衝上前只三腳兩腳,就把那頭豬蹬得嗷嗷直叫,乖乖地讓到路邊去了!

有一次,我為了證明他們的呆板,也為了捉弄他們一下,為上百年來受過洋鬼子欺負的同胞出口氣,特地在柏林街頭兩個相挨的電話亭上一個貼上男字,一個貼上女字。結果,正如我預料的那樣,那些男洋鬼子寧可排着長隊,也不到貼着“女”字空着的電話亭上去打。

因為洋鬼子傻,我們這些聰明的中國人去了總可以佔很多便宜,比如外國人什麼都愛排隊,我們不想排隊,只要衝洋鬼子撒個謊,説有點爭事,他們就被哄住了,還要笑臉相迎地請我們到前面去。

在歐洲乘火車,那就更可以佔便宜了。歐洲的火車上一般都不查票,下車出站也不查票。我買一張十元的短途完全可以大搖大擺地乘上幾百元的車。還有歐洲的一些城市,市政當局在街頭放了一批自行車讓遊人自己騎着玩,你説這傻不傻,我完全可以把自己家自行車的破內胎換它個好內胎,還不會被人知道嘛!

醫用高壓氧艙安全技術出國考察報告

【第10篇】中瑞合作管理培訓項目出國考察報告

出國考察報告

高潔

9月2日至9月22日,我作為中瑞合作管理培訓項目四川子項目第一期培訓班成員,前往瑞士、法國、德國參加了為期20天的學習考察。此次培訓聽取了三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大學、科研機構的20餘次講座。重點考察了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現結合所從事的環保工作將考察中的主要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幾個理念

瑞士及德國、法國美麗的自然風光世界聞名,被稱為“歐洲的公園”。但是做到這一點不僅靠“天生麗質”,而是他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保護自己的天然家園的重要性,採取相關措施,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學習考察中感受到了許多先進的環保理念,至今仍記憶猶新。

1、“我們不會砍掉長蘋果的樹。”

這個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特別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永續利用對發展進程的重要性。在瑞士、德國和法國,節約資源和能源,轉變消費模式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建立在現行的各項合理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政策及計劃的基礎之上的一個具體行動過程。學習考察時,無論在政府、在企業、在研究機構還是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無處不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並從一種理念轉化為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動。

我國環境問題的根源是我們扭曲的發展觀。我們一直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就等於發展,只要經濟發展了,就有足夠的物質手段來解決現在與未來的各種政治、社會和環境問題。然而現實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如果政治文明不跟進、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保護不落實,經濟發展將會受到更大制約,因為經濟發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為所欠的生態債而付賬,為滯後的體制而付賬,為加重的社會矛盾而付賬。因此當前中國直面現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順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規律去發展。”

這是瑞士及歐洲各國自然保護工作者的理念。他們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是自然規律的客觀反映。“不要規劃自然”是其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自然保護的定位不是使自然按照我們的主觀意願去改變,而是認真去做一些研究和恢復工作。

德國在19世紀曾因航行、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在萊茵河上修建了各類工程,如河流兩岸的水泥護坡、引水工程以及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使萊茵河河道縮減了80多公里,導致水流加快、沖刷加劇,加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威脅,並且使河道的蓄水能力與生物量大大降低。後來德國認識到了恢復天然河道的重要性,認識到河道人工化後不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因此陸續開始逐步拆除一些河岸的水泥護坡、磚石護坡,還原於灌木、草本等植物。並且對曾經裁彎取直的人工河段,恢復自然彎曲的原貌,讓我們在考察中看到了今天充滿天然生機與活力的美麗的萊茵河。

在德國巴法利亞州,國家公園的保護目標是使森林逐步自然化,努力恢復森林的歷史特徵。國家公園內,培育森林的經濟目的已經消失,狩獵絕對禁止,樹木的生長和死亡完全按照自我的規律運行。國家公園將6000公頃最有科學價值的森林劃為核心區,置於嚴格保護之下,杜絕了一切人為的干擾。另外一些遭受過破壞的森林地區,就採取謹慎的措施使其向半自然化轉化。1983年一場雷暴,在幾分鐘內摧毀了數以千計的大樹。如果以通常的價值觀念來衡量,這是一個巨大的災難,但是德國人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認為這是森林自然化的一個契機。

巴伐利亞州環保局官員在講課中談到,在他們國家公園內,枯枝、枯樹和落葉掉落在河中,不會去人為清除,即使是一棵巨大的樹木橫倒在道路上或河流中央,也要順其自然,因為那些擁有枯枝、枯樹和落葉等眾多自然之物的河流,正是各種生物生存的最好棲息環境。這些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當前我國的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的定位,如何定位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把保護的主觀願望變為大自然所能接受的客觀效果。

3、“企業的目的是贏利,不能指望企業主動增加環保投入,也不能僅靠強制手段,而要讓企業自身從環保中受益,感受到環保與企業興衰息息相關。”

瑞士、法國、德國各級政府均制定了全面的環保法律和法規,並且建立了有利於環境生態的市場經濟體系。政府強調企業要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嚴格的環保立法並沒有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負擔,因為嚴格的環保立法使工業企業在早期就被迫適應總的環保潮流,使之在後來的競爭中處於優勢,並着力採取了富有生態效益的解決辦法,最終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從短期看成本較重,但從中長期看,則是對未來競爭力的投資。競爭力是基於對資源更有效的使用,和在全球市場上對質量的分辨。因此在歐洲這些人工成本很高的國家,產品的競爭力在於質量而不全在於價格。

瑞士及法國、德國政府非常重視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環境保護的發展。經濟手段包括增加能源消費税、頒發消費許可證和補貼等方式。引入經濟手段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污染大,花錢多”的原則,使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將環境保護置於其成本中,從而達到自願減少污染的目的。在法國聖戈班企業的考察中,管理人員告訴我們環保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企業的環保政策直接影響其股票價格。他們不斷研究和採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術,最近為工人降低噪聲的防護項目投入就達每人1000歐元。聖戈班的經驗告訴我們,嚴格的環保措施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成本負擔,反而能促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

考察中我深切體會到各國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發揮的主導作用。環境保護是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和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不能只靠部門、企業和民眾在環境和經濟利益之間去權衡、去取捨。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公共管理部門的職責,有效運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經濟手段進行主導和調控,使得工商企業和民眾積極投身環保並從中受益,進而成為環保的鼓吹者和積極參加者。

一點體會

我在整個學習考察過程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瑞士項目組的孟德先生也在授課中向我們對照列舉了許多東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我認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性的存在,但不能固執地各自站在差異的兩端。我們應該從中去思考、去感悟。有些差異不是絕對的,有些差異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我想如果我們適度地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將在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找到一個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最佳結合點。這也算是這次學習考察的一點意外收穫吧!

【第11篇】赴韓國考察學習報告

8月份,我們參加了縣委組織部組織的為期四天的赴韓國考察學習活動,考察組成員都是鄉鎮領導和“雙強”村黨組織書記。在出國考察前部裏專門進行了培訓,要求大家帶着問題去學,帶着結果回來。通過這次組織有序、安排周密的考察,大家一致認為,從一定程度上既感受了異國風情、人文習俗,又學到了先進理念、經驗方略。

一、關於韓國積極的一面

韓國這個小巧玲瓏的半島國家,吸引了世界上無數羨慕的目光。它面積只有9.96萬平方公里,而且70%為山區,三面環海。離我們鹽城很近,只有一個小時二十分的機程。總人口只有4800萬,人口主要集中在幾個中心城市,首都漢城就有1027萬。

愛國。韓國人十分愛國,國歌名就叫《愛國歌》。我們無論到那裏,都發現韓國到處飄揚着國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路燈上都專門留有兩個插孔,一盞路燈上插兩面。漢城、大邱、釜山等幾個中心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是國旗飄飄。我們考察韓國的那天恰逢是韓國光復節,全國放假,各地都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市民非常踴躍,氣氛非常熱烈。韓國是單一民族國家,具有很強的民族精神。為了趕走日本侵略者,他們精誠團結,不屈不撓,不惜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他們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力求使國家不斷強大。50年代由於戰爭經濟瀕於崩潰。60年代推動外向型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行列。80年代發展為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進入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為支柱產業,世界十大電子國之一,it產業相當發達。韓國人非常愛國,基本上各種產品都是自給自足,高度普及的電子產品和家庭轎車,都是自己的民族品牌。韓國人以消費本國的產品而引以自豪。

文明。經濟越發達,國家的文明程度越高。韓國是世界上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着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韓國人彬彬有禮,見人就鞠躬,一臉微笑,温文爾雅地施以問候,使你感到非常和藹可親。韓國和我們中華民族是同根同祖,唐朝時還是中國的一個小國。韓國也是一個禮儀之邦,受我國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深厚的中華民族文明鑄就了韓國禮儀之邦的精髓,養育了韓國儒雅國風,養成了謙遜禮讓的民族個性。韓國人的服飾穿戴都和我們中國基本一樣,使人感到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彷彿置身於國內旅遊一樣。韓國的社會治安極好,偷盜、搶劫現象很少發生,有的地方基本達到夜不閉户的程度。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嚴密的防範和保衞措施,譬如,仁川國際機場部署了三層警力,一是內衞護警,二是警察,三是特警,兩人一組,荷槍實彈,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巡邏值勤。韓國的警察不但年青威武,而且有求必應,樂於助人。城市街道雖然不太寬闊,但都很乾淨,沒有人隨地吐痰和亂扔煙蒂雜物。一些公共場所,專門有人不間斷地趴在地上擦樓梯地板,非常講究認真。

環保。韓國是一個典型的山國,資源比較匱乏。我們乘巴士從漢城到最南端的港口城市釜山,幾百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穿行於起伏連綿的叢山峻嶺之中,滿眼綠水青山,看不到一點荒山禿嶺。韓國重視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使環保素質成為每個公民最基本素質。韓國人環保意識很強,十分愛護環境,嚴禁濫砍濫筏樹木森林,發展工業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林木資源和水資源都保護得非常好。韓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一日三餐都喝一杯清涼的生水,主要因為水質很好,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們喜愛吃冷菜,基本不吃熱的,節省了大量能源,同時也減少了環境污染。韓國基本上不用一次性生活用品,我們住的酒店看不到一次性牙刷、拖鞋之類,餐具都是鋁合金做的。韓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把環境保護得這麼好,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二、關於韓國消極的印象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韓國雖然有很多好的一面,同時也有陰暗的一面。我們在學習好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甄別不好的一面,這樣才能有選擇地吸收,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習經驗,汲取教訓,才能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我。

壟斷。據給我們導遊的沈小姐介紹,韓國實質是一個財團控制的國家,像現代、三星、lg(現改為gs)、起亞等十大財團,不但操縱着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還左右和影響着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財團控制的產業幾乎無所不包,大到國家基礎設施、軍工企業,小到碗筷、鑰匙扣之類。如lg在我們國內,很多人知道是電視機、電腦、空調品牌,而在韓國,它基本壟斷了加油站、商店超市。不像我國,商店到處有,人人可以開,在韓國是不行的。對韓國城鎮居民來説,有自己的房子簡直是一個很大的奢望,一般人是很難購得起房子的。房產都是一些大財團控制開發,房價高得非常驚人,通常以租賃的方式供居民使用。國家也採取措施鼓勵扶持發展中小企業,但成效不大,所以近年來一些中小企業者都向國外發展,中國就是他們一個很喜歡的投資場所。壟斷已成為韓國的一大特色,它拉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社會矛盾。

高消費。韓國是一個發達國家,國民收入水平很高,去年人均是16000美元。咋聽起來,這個數字是我們中國的近20倍,那麼他們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比我們要高出20倍嗎?事實並非如此。通過我們的所見所聞,韓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好,衣食住行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高檔。他們的物價高得驚人,他們的這種發達只是一種相對的發達,他們的富有隻是相對的富有。普通的一隻雞蛋是6000韓幣,摺合人民幣是5元,普通一瓶飲料13元人民幣左右,一瓶啤酒50人民幣左右,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價格基本上是我們國內的5-10倍。公園裏的一張門票正常是三四百元人民幣,一桌招待客人的酒席至少要四五千元人民幣,其它電器之類的商品價格也很高。農村裏的房屋也很普通,並非家家住的是別墅洋房。在繁華的都市,也見到乞丐。有的人一下子能變為富翁,一下子又能變為窮光蛋。韓國人對生活普遍感到有壓力,每天必須掙錢,維持日常生活。物價上漲現象也嚴重,我們也看到工人職員罷工遊行要求增加工資現象。

金錢至上。韓國是一個典型的美式國家,實行的完全是資本主義。在這個社會上,金錢是他們永遠的主題。許多人都説,處在這個國家,錢才是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較淡薄。我們這個團的導遊,執意把我們帶到幾個固定的消費點勸導購物,那裏的物價非常之高,是通常價格的幾倍。導遊對我們説,由於歷史原因,韓國人其實很恨日本人,但我們國民太愛日本人的錢了,所以我們還是很樂意和日本交往。夫妻雙方結婚時,財產不共,各自所有,非常獨立。韓國是很開放的,酒店裏的閉路電視一天24小時都播放着充滿*情的錄相片,讓我們這些中國人很不適應。另外,韓國對婦女還有一定程度的歧視,在同樣的單位,幹同樣的工作,往往男的工資比女的高出許多,不少婦女結婚以後成為全職太太。韓國而且很注重以貌取人,半成以上的青年男女都接受不同程度的整容手術。

三、考察韓國的心得體會

為我們服務幾天的男導遊在送我們去機場時説的一席話對我們的印象很深,其實你們中國什麼都比我們好,因為我在中國生活了十年,我是中國華僑,再過一個多小時,你們就回到無限温暖的家了。我們基本都是平生第一次出國,大家都思考很多,感慨萬千。

倍增愛國之熱情。有不少人崇洋媚外,認為國外什麼都好。有的人生在福中不知福。通過這次考察,我們都深刻認識到,一切還是祖國好、家鄉好。韓國雖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但也不是什麼都好,我們國家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不是什麼都不如人家。相反,我國比着其它國家有不可同日而語的絕對優勢,地大物博,物阜民豐。出國之後,我們更加由衷地覺得我們的國家非常好,我們必須要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這正是一種民族精神,也是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人的最重要的支柱。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在韓國幾天來,我們一直被他們這種愛國精神和愛國熱情所感動,有了這股民族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他們民族才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才會實現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飛速進步。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光榮的愛國傳統,這一點我們要世代相傳,不斷加強。目前,各層各級必須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集聚人心,激發活力,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個永恆的主題。只有愛國的力量強大了,民族的精神強大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才有堅實的保障。

倍增發展之決心。我們這次出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考察學習,學習先進的理念和經驗。韓國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工業和農業都在全世界獨樹一幟。韓國工業最主要的特色是科技含量高,他們的鋼鐵、汽車、電子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看到許多高速公路、大型橋樑都採用鋼架結構。這個汽車王國基本家家都有汽車,電子產品做工精細,質量上乘,式樣新潮,堪稱一絕。他們早已對工業進行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發展到現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農業方面也致力於發展高效農業、精品農業、創匯農業。韓國的高麗人蔘種植很講究,既有傳統歷史,又有獨特的種植加工經驗,上等品國人捨不得享用,全部用於出口,給國家賺得了鉅額外匯。全面建立了農業標準化體系,重點實施綠色食品基地和無公害產品的集中規模種植。我們正處於工業化提升期,一定要大力實施工業主體戰略,加快項目建設,並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培育特色產業,嚴格控制“兩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項目。農業要進一步提高市場化、集約化水平。其它方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啟動經濟騰飛的強大引擎。鄧**説過,發展是硬道理,只有我們一門心思抓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迅速富強,我們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才能永不被人欺凌。

倍增和平之熱愛。我們專門到了韓國和朝鮮分界的三八線,參觀了統一瞭望台。僅隔了一個臨津江,只有400多米寬,把曾經骨肉相連的一家人隔了半個多世紀。南北朝現在是世界上唯有的兩個處於休戰狀態的國家。兩岸不和諧的氣氛還是比較濃的,到處都是一些邊防軍人和軍事設施。專門有一個大的陳列室,裏面都是朝鮮的展品,意在顯示朝鮮的貧窮和落後,同時也充滿了分離的痛苦和對和平的期盼。韓國和朝鮮現在都是我國友好鄰邦,我們真誠地希望他們能順應潮流,順應民心,早一天和平統一。和為貴,和平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和主流。我們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兩岸人民也會實現和平統一。作為我們每個公民,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珍愛和平,尊崇和平,創造一切條件維護和平。一定要珍惜今天這個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我們要在這個安逸美好的環境中,多努力,多拼搏,多作貢獻,使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使我們的人民更加富有。

(完稿於XX9月)

【第12篇】赴美國考察報告

赴美國考察報告

歲末,我們廣西區政府經濟發展與政策諮詢考察團,一行11人乘飛機到達了美國。對美國紐約、費城、華盛頓、舊金山、拉斯維加斯、洛杉磯、夏威夷等城市進行為期17天的考察學習,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聖地亞哥世界貿易中心進行訪問交流,現將我們考察交流的情況作一個簡要報告。

一、美國專家論中國經濟

12月2日,我們來到了位於舊金山市的斯坦福大學進行公務考察,該大學的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霍查.尼克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我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到斯坦福大學的訪問學者陳學銘女士接待了我們。我們就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與他們進行了交流,尼克先生就下列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

(一)中國的私營企業資金困難,如何促進銀行與企業進行融資?

尼克先生原是世界銀行負責亞洲區域的官員,來自澳大利亞,現在是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這些年來他潛心於研究中國的問題。他認為:十年前他曾到中國國家計委進行訪問,也認識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也知道這個問題,請了不少外國專家去幫助制定政策,應該説政策是不錯的,關鍵是政府要講信譽,幫助私營企業建立誠信制度。他認為,中國私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私營企業不講信譽。中國的私營企業財務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企業做帳都是做虧損的帳,喜歡做手腳,銀行看見企業虧欠肯定不會借款,因為銀行不會做虧本的投資借貸。二是西方銀行與中國銀行貸款擔保要求不同。西方銀行可以是實物、商業票據、合同等第三方作擔保,而中國金融擔保主要是土地、建築物等不動產。三是中國的破產法不利於私人企業的融資。在西方美國,破產法規定破產後的企業破產抵債者,還債給對方的順序是第一為借款人,還錢給企業職工是由社會、政府負擔。而中國的破產法規定還款順序先要考慮職工、税收、持股人,最後才是借款人(銀行)。尼克先生認為,美國的破產法是一個靈活制度。他評價中國的破產法最大的不足是:一是法官在執行破產法時,不懂執行,不懂如何運用破產法。二是不知道怎麼劃分私有財產,也就是在中國私有財產分不清。三是黨政領導的講話可以改變現在的法律(即人大於法)。他認為黨政領導應支持法律的實現。

(二)美國金融、企業是如何看待在中國的投資及趨勢。

尼克先生認為:中國為了吸引外資,採取了許多優惠政策,特別是各地政府竟相提供政治、經濟優惠條件,中國並不富有,這對中國並不利。美國金融、企業投資中國關注更多的是:假如投資的私人企業有立法保護,即法律保證、有勢力、講信譽,他們就願意投資;假如沒有立法保護,他們更喜歡與政府合作做項目、投資。另外,美國商品生產的特點是研究開發和銷售產品兩頭在國內,而大量的生產製造基地在國外。因此,美國企業或金融投資更願意投向產品成本低、利潤高、質量好的國家,中國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在美國許多紡織品是中國製造的,這些年由於中國企業的生產率低,能耗很大,特別是生產成本在增加,美國的一些金融、企業把眼光投向了印度等更貧窮且生產成本低的國家,這對中國的招商引資也是一個挑戰。同時,投資中國,必須要與中國企業採取合資形式,而企業效率低,又是低水平的競爭,利於美國資金的進入,這也是美國投資者的一個擔心。

在聖地亞哥考察學習期間,我們參觀聖地亞哥世界貿易中心,該中心的亞洲部總監王迅先生接待我們一行。雙方進行了情況磋商,他談到中國發展的機會點時認為,中國的一個機會點是要增加科技含量,知識產權要保護好。知識產權保護不好,企業就不願投資在研發上,沒有研發的成功,產品缺乏知識產權就缺乏競爭力。在聖地亞哥,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資佔產品銷售收入的1 0—2 0%,而廣西只有4%左右。中國共產黨的中央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建立創新型國家,非常切合當前中國國情。過去中國東西賣不動,主要靠賣原材料,靠產品的初加工,靠資源的開發。現在知識產權這一塊就是中國發展的機會。中國發展的另一個機會點在服務業。因為現在中國的產能過剩,生產企業之間靠價格戰,而大量銷售在香港、台灣和國外,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高,存在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對企業來説就是加工廠,中國服務業開放不夠,發展服務業正是一個機會點。

二、美國之印象

美國是一個政治獨立、經濟強大的國家。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生產門類齊全,集約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值佔世界首位。汽車工業和建築業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領域的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步。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佔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佔世界的五分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貿易國,美國主要出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墨西哥、日本、中國。主要進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日本、墨西哥、中國。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02081億美元(按時價時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843美元(按時價時算)。

當我們在美國之時,無論是紐約、費城、華盛頓還是舊金山、洛杉磯,汽車最為壯觀,美國是一刻也不能離開汽車,美國朋友形象稱之為美國人的鞋子。晚上的高速路上是,過來一條白龍(汽車前燈發白光),過去一條紅龍(汽車尾燈發紅光),情景蔚為壯觀。當我們考察紐約市夜景時,翻譯介紹説,只是時代廣場上的商業廣告每年收入就達3 0多億美元。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是美國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象徵,也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大本營和金融寡頭的代名詞,這條長僅5 4 0米的狹窄街道兩旁有2 9 0 0多家金融和外貿機構,這裏到處是摩天大樓。我們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這裏是美國的政治中心,白宮、國會、最高法院以及絕大部分政府機構坐落這裏。翻譯介紹説,華盛頓市的居民7 0%是政府公務員,大街上不允許有商業廣告,市容市貌非常整潔,整座城市就象一個大花園,建築物鑲嵌在花草樹林之中。美國是年輕的國家,歷史不長,在華盛頓有兩個地方是重要的歷史象徵,那就是獨立鍾和華盛頓紀念碑,人們參觀時在議論,美國是買歷史的國家,到處去買歷史文物,不象中國有古老的故宮、長城等歷史古蹟一。

舊金山是美國西部文化和金融中心,是華人最多的城市。據説是1906年一場大地震,毀掉了市內的許多設施和建築後,由於華工的勤勞才被美國政府所重視,正是那時,廣大勞工才能加入美國國籍,真正融入美國社會。但華人多數從事經濟工作,政治上地位不高,這些年才有一些人進入政界。據説,市區的唐人街稱為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舊金山是一座文化都市,共有18所高等院校,這裏有著名“硅谷”高科技產業園,過去幾年,在這裏每天都產生3—5個百萬富翁。

位於內華達州東南角的拉斯維加斯是美國最大的賭城和娛樂城,也是一座旅遊城。它是沙漠上建起的新城市。城市經濟主要依賴旅遊業,旅遊業集中全市就業人口30%。每年接待遊客1000星期六照的多萬,這裏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級的度假酒店,佔10箇中的9個,每個酒店耗資在幾十億美元不等,酒店中的博彩機晝夜不停,夜晚燈火輝煌,政府的財政每年從賭場拿到幾十億税收。

坐落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洛杉磯是僅次於紐約的美國第二大城市,以其旋漪的風光,大都市的氣派,集繁華與寧馨於一身,是美國西海岸邊一座風景秀麗、璀璨奪目的海濱城市。這裏除擁有發達的工業和金融業,還是美國的文化娛樂中心。一望無垠的沙灘和明媚的陽光,聞名遐邇的“電影王國”好來塢、引人入勝的迪斯尼樂園、峯秀地靈的貝佛利山莊……使洛杉磯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電影城”和“旅遊城”。

夏威夷是美國50個州中最後一個州,這裏目前總人口有110萬人居住,白人佔1/3,日本人佔1/4,中國人、韓國人、菲律賓人、西班牙人、波里尼亞人均佔相當比例。第二及第三代移民已全部美國化。同時,各種族通婚的結果也出現大批的混血新生代。夏威夷的州府檀香山市,這裏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教育基地,1 9 4 1年被日本軍襲擊沉沒的船隻至今還在水中,當年陣亡的1 7 00多海軍將士的冤魂成為現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當我們1 1位考察隊員和美國民眾一道進入當年珍珠港事件歷史回顧的放映廳時,整個能容納500多人的放映廳一片鴉雀無聲,美國人非常嚴肅,可見他們的民眾是多麼愛國的,他們不會忘掉那段歷史。

美國之行,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高、區域發展各有特色。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結合廣西實際,總結和思考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我們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廣西解決私營(民營)企業的投融資問題要建立誠信制度。一是企業要有誠信的財會制度。自治區政府在創建“誠信廣西”上作好文章。加強金融部門對企業的瞭解,建立銀企對話交流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把守信用的私營企業推薦給銀行;銀行也要建立守信企業的檔案。二是各企業要產權明晰。特別是國有企業改制,必須做到產權明晰。對於破產法要深入理解,保證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害。三是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私營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步伐,從社會這一塊保證破產企業職工的補償和安置。

(二)廣西的招商引資,關鍵要做好引資平台,搞好環境建設。廣西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搭建了政府引導,企業唱戲,建立中國一一東盟博覽會等許多平台和引資形式。此外,還應做好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建設,特別是要加強法律環境的建設,從法律上給予外商投資者利益上的保證和保護。抓住機遇加快合作,承接美國的資金和產業轉移,加速富裕廣西建設。

(三)廣西經濟的發展必須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借鑑美國西海岸地區在淘金熱之後靠發展特色經濟和科技創新,迅速趕上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經驗,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廣西必須突出抓具有資源、區位優勢的產業發展。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路子。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企業產品的研發力度。要針對廣西煤電油不足,而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又必須發展資源型產業的實際,努力降低鋼鐵、冶金、水泥等產業的能耗,儘快使廣西經濟發展走上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加大服務業的改革力度,使廣西的服務業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要把握外商投資將側重於服務業的趨勢,加快服務業改革創新的條件,積極利用外資發展廣西的商業、服務業以及教科文衞等事業,發展有很大增長空間的精品文化和會展業,使之成為廣西經濟發展中的亮點。(覃炳坤、趙志伯);

【第13篇】德國考察報告

經國家外專局批准,由陝西省林業廳組織省、市、縣有關林業管理技術人員20人,於XX年9月13日至10月2日赴德國進行了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培訓。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赴德培訓基本情況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201.2萬人,全國劃分為16個州。此次培訓主要在德國中南部的黑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巴伐利亞州進行,具體地點主要是賓根大學、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自然保護區、黑森州森林保護協會總部和巴伐利亞州林區。培訓內容主要是研究學習德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特點與方法,德國森林多功能利用的結構與範例,德國森林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機制與途徑等。培訓方式主要是集中聽課、現場考察、與德國專家共同座談討論等,先後考察的林地現場有40多處。這次培訓受到德國黑森州和巴伐利亞州森林保護與經營協會的大力支持,通過培訓考察,使全體成員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許多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圓滿完成了培訓考察任務。

二、德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主要特點

1、私有制林業為主體,國有、社團、私有多種林業經營形式並存

德國自然條件優越,南部為阿爾卑斯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漬平原,北臨波羅的海和北海,境內河流、湖泊星羅棋佈,海洋性氣候和內陸性温帶氣候並存,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風調雨順,林木生長的極端立地條件很少,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十分有利於林木的生長髮育。德國森林面積1080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3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約為30%,而且林木生長立地條件好,森林分佈均勻,林份質量高,生態功能十分明顯。這些森林,成為支撐德國林業生態環境的主體。

德國的森林所有制形式有三種,一是私有林地,全國共有46%的森林為公民個人所有。二是國有森林,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都有所屬的森林及林地,共佔34%。三是社團包括教會、公司團體、市鎮政府所有林,佔20%左右。所以,德國的森林私人經營保護佔主體,全國私有林林主人數130萬,佔全國人口的1.6%,其人數是從事農業生產人數的兩倍多,但私有林林主人均林地3.8公頃,因此,德國的森林總量大,林主多,林地分散,除山地森林、四通八達的公路綠化、城市綠化外,其他大量的林木多是成片栽植、分散分佈,佈局合理,分佈均勻。其生態環境景觀是各類林地遍佈山區與平原,遍佈城市與農村,森林與草地、林木與農田、林地與城鎮美麗相間,相互映襯,形成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加上藍天白雲,顯得分外生機勃勃,清爽宜人。

2、林分質量高,林地產出多,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明顯

德國森林,既有數百年曆史的遺留,又有近代不斷的人工營造,人工林佔全國森林面積的79%。近40年來,德國淨增森林面積400萬公頃,造林樹種有云杉、冷杉、橡樹、山毛櫸、樺木等,造林成活率95%以上。現有林分,針葉林、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均有,其中以針葉林與針闊混交林為主,約佔整個森林面積的60%。德國林分的主要樹種組成是,西部,雲杉佔45%,松樹類佔54%,山毛櫸24%,橡樹9%;東部,這些比例大體是西部相應樹種的一半。所營造的林分,針葉純林,栽植與生長密度大,枝條自然稀疏明顯,林木鬱閉早,樹幹通直,林相整齊,林地對光熱水土等自然因子利用充分;針闊葉混交林,樹種搭配合理,栽植排列有規律,上下林層清晰分明,無明顯病蟲害。因此,德國林地生產力高,林分質量穩定,林木出材率高,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明顯:

(1)木材工業生產與貿易方面,全國立木年生長量6000萬方,年採伐木材4000萬立方米,年增林木蓄積XX萬立方米;

(2)森林生態與社會效益方面,德國設自然保護區5000處,其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8%,設風景保護區6000多處,佔國土面積25%,有國家公園13個,佔國土面積2%,有面積較大的自然公園67個,其較為直接的保護與利用面積佔國土面積的28.8%,與30%森林覆蓋率相比,可以説是“全林”保護與利用。

這些森林,分散各地,連綿不斷,淨化空氣、涵養水源能力很強。世界著名的多瑙河境內全長650公里,萊茵河865公里,以及其他眾多河流湖泊等,水量豐富,水質清澈。空氣質量,以德國西南部的賓根為例,空氣總懸浮物含量小於20微克/立方米,僅為我省十大環境監測區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可以説,這是德國森林生態功能較為強大的最有力的説明。在這樣一個空氣潔淨清新、氧氣與負離子等含量充分的環境裏工作生活、休養休閒、度假旅遊,宜人方便,森林的社會效益很大。如黑森州有一森林公園,面積700公頃,年進入林區修養休閒的人數超過100萬。德國的森林,現已成為提升本國文化和產品品牌,保持後工業化高度物質文明社會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手段。

3、林業生產與管理體系完善發達

主要體現在,一是林業法律地位高。德國將林業行政部門管理權利納入了憲法和法律條文,由憲法和法律賦予林業部門管理林業的職能,賦予各州保護生命、保護森林的神聖職責。德國林業工作人員的年度用工與費用開支計劃、木材採伐計劃要經過議會審批,批准之後,林業局才能在這個大框架內安排批准各林主採伐申請。對私有林,法律規定一年只能採伐1公頃,採伐1公頃必須新造1公頃;所伐樹木,必須是超過一定樹齡的林分,如雲杉,採伐樹齡必須大於80年。另外,聯邦政府與各州州政府等,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林業宣傳、培訓和教育,提高全民、特別是森林所有者的守法意識,使德國的林業及生態環境保護完全進入了一個法制的軌道。二是林業管理務實高效。德國的林業管理,機構簡單,職能明確,工作人員少而精,簡捷高效。同時,德國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許多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由林業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完成,完全是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以黑森州為例,森林保護協會有會員4500名,每人年費25歐元,供協會及協會工作人員各項開支,保證協會正常開展相關技術與市場營銷服務。州政府也設立林業技術宣傳與推廣機構。如巴伐利亞州XX年在瑞根設立了州立林業技術宣傳推廣站,為林區森林經營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該站在建設中,專門設計配備了太陽能發電與供電設備、燃木渣供熱鍋爐,用以加強生態型能源利用的推廣與示範,是今後能源利用與林木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德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可以借鑑的經驗

(一)堅持封山禁牧。二戰後,德國森林恢復很快,重要原因是造林地的保護上,繼續實施了封禁措施。據介紹,德國的封禁措施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已實施。現在,樹林成林後,牧草發展起來了,即使部分解禁,牛羊等牲畜也多在草地上取食,很少危害樹木。可見,封禁措施在地域與時間上具有普遍性,我省的這一舉措,也必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繼續堅持,定會取得顯著成效。

(二)堅持營造混交林。混交林抗病蟲害、利用生態因子充分、能增加林地生產力等,其優勢顯而易見,其理論與實踐均很成熟。因此,應加大政策與投資力度,堅持設計混交林,營造混交林。

(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力度、宣傳力度。我們與德國在林業上的差異,重要原因是觀念與認識上存在差距。德國國民的環境觀念強烈,自覺保護意識明顯,可以看到,不論是村莊周圍、公路兩旁、河流岸邊,成林的林木整齊,林地無生活垃圾,成行的中間沒有空缺,單生的枝下高很低,樹冠上下圓滿,其對一草一木的愛護程度顯現得淋漓盡致。德國人認為,森林是國家的生命。由於經濟體制思想等原因,我們在採伐與日常保護林木方面,儘管較前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是,需要加強與改善的潛力還很大,還需要在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認識方面下大力氣,促使生態環境保護既成為依法治國的內容,又成為全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自覺行動。

(四)繼續加快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建設步伐。我省現有森林面積636.8萬公頃,其中天然林467.9萬公頃。天然林禁伐後,這些林地,主要由六個省屬林業局和234個國營林場經營管護。天保工程之後,我省天然林的保護與利用,仍將既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投入,更離不開保護性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離不開通過社會與市場解決經費、服務於社會等。其有效途徑仍將是設立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並舉,既有目標的進行保護,又積極開展森林的休養休憩開發利用,增加收入,改善保護條件,增強保護能力。我省現有自然保護區25個,總面積74.5萬公頃,僅佔全省國土總婊?.6%,截止目前,全省已批建各類森林公園69處,經營面積25.8萬公頃,森林公園佔全省林地總面積的1.2%,不考慮重疊因素,兩項合計也僅有4.8%。如能在不斷完善、提高現有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保護與旅遊設施水平的基礎上,繼續加大這一步伐,必將為我省森林保護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通過此次培訓,學員對德國林業的發展現狀、人們對森林及林業的認識與態度、森林與林業在社會發展與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德國大面積造林的主要技術與方法、德國森林經營利用的理念和現代化手段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和掌握,對德國森林經營的政策法規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為今後指導本地區、本單位的林業各項建設工作增加了更廣泛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德國考察報告(2)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

為了充分了解和借鑑歐洲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經驗,加強政府部門和骨幹企業在企業技術創新領域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工業經濟在新國際環境下健康快速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全國新技術開發推廣協作網的協助下,組織了部分省市經貿委和大型企業集團負責技術創新工作的25名同志,於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國和法國進行考察。組織單位對整個考察活動作了周密的安排,擬定了具體的考察提綱,確定了企業級研究與開發體系建設為本次考察的主題,有針對性地聯繫了德國工業聯合會、法國達索系統公司等6家相關社會機構和大中型企業作為主要考察對象。考察團的全體成員本着虛心學習、認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態度,積極參加每次考察活動,其認真、嚴謹、充滿熱情的工作精神及對相關業務和專業知識的深入瞭解,給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動順利結束,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動基本情況

根據考察內容的安排,考察團重點訪問了德國工業協會,考察了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奔馳汽車公司)、BASF公司、P+S國際公司、DLZE公司和法國達索系統公司。通過雙方情況介紹、被考察單位的專題報告、考察團成員提問及相互交流、專題座談、研發與生產現場參觀等方式,使我們對歐洲主要工業國家的行業協會、技術服務機構和典型類型企業的運作模式、發揮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

1、德國工業聯合會(BDI)

德國工業聯合會是德國工業界最大的社團組織,是連接德國政府和工業企業間的橋樑,尤其是與德國大中型企業有着密切的聯繫。德國工業協會為中德工業界技術合作與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國的考察活動,也是由協會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國工業協會負責人在柏林熱情接待了考察團的全體成員,並由負責協會有關法律、資產和專利事務的菲根女士作了關於德國企業技術專利的專題報告。在德國,專利申請和專利保護已成為熱門話題,得到了政府和工業協會的高度重視。從觀念上看,德國政府推動企業專利的目的,其一是獎勵企業技術發明,其二是為了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專利是對技術發明者(企業或個人)的一種獎勵措施,是保護髮明權被他人非法盜用。同時,專利作為可立即投入生產的技術(不能僅僅是一種理論),應具有獨創性、實用性和新穎性,可為其他企業使用,以促進全社會的技術進步,但必須花錢。在專利申請方面,德國具有較完備的組織體系,企業可在德國、歐洲和國際上申請專利。德國在慕尼黑設在專利局,工業企業每年申請約有5至6萬件,集中在汽車、電子等領域,其中,西門子公司是德國專利最多的企業,約2.5萬件。歐盟對企業專利也十分重視,歐洲專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蘭海牙等地設有專門的審查機構。德國公司每年有2至3萬年直接在歐洲申請,企業還可在歐洲的某幾個國家申請,通過後在相應國家生效。國際上有120多個國家籤認同的相關國際專利協議,其中包括德國和中國。德國企業對申請國際專利很積極,可通過國家有關機構直接向國際申請。在專利申請改革方面,為了簡化程序,縮短時間,減少費用(德國企業在歐洲申請專利費用較高,約5萬歐元,而美國、日本只有1~1.5萬元),德國和歐盟正在進行專利申請及保護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歐盟有望在前出台統一的歐洲專利法規。

在報告後的座談中,雙方就兩國專利申請程序、保護措施、法制建設、政府及協會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同時也反映出兩國在觀念、政策等方面的差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團應邀訪問了總部位於德國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馳汽車公司),由公司機械系統研發部經理Thomas Hirth和負責東北亞市場開發與項目部總經理蔣仁才博士較完整地介紹了奔馳公司的發展情況、技術研發機構和項目組織模式等,詳細回答了考察團成員所關心的問題,並進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車集團、克萊斯勒集團(儘管兩公司合併,但克萊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為一個單獨的業務部分)、商業用汽車部分、服務部分、其他業務活動部門、戰略伙伴等部分組成,銷售收入為1600億歐元,其中汽車及其相關的服務收入佔99%,是德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十分重視技術研發,“技術和創新領域中的領導地位(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是公司經營策略四個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現有員工36萬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國的總公司的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為人。研發投入為80億歐元,佔銷售收入的5.0%。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門主要包括:車身和動力研究部門、電器和機械研究部門、信息和通訊研究部門和公司環境管理部門。研究部門的主要任務是:1、跟蹤(monitoring),跟蹤當今世界上與公司業務有關的先進技術,跟蹤競爭對手的技術進展;2、技術應用可行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feasibility),針對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的基礎性研究進行分析,判斷哪些是有應用價值的,可轉化為實用技術的;3、應用技術的發展(application development),對於有應用價值的技術進行研究、開發,並與開發部門一起把該技術最終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4、服務(service),對應用的新技術進行服務。

公司在具體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1)、公司的年度研發計劃由各研究部門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會上進行評審,一旦通過,即納入公司財政預算,研究經費由董事會進行分撥;(2)、研究部門年度研究經費中的50%是通過本部門提項目計劃,由董事會分撥的,另外的50%經費是從開發部門的經費預算中獲得,這樣確保了該項技術的研究最終將應用的實際生產中去,而不是僅侷限於實驗室;(3)、研究部門與開發部門通過項目、預算等來聯繫起來,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都包含在每個研究小組中,共同確定該技術是否與生產有關。在項目開始階段,一般由研究部門的人員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員,待項目進行到一定階段,項目研究的指標達到了預定的目標,經過評審後,項目轉由開發部門的人員負責,雙方共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最終把該項技術完全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4)、公司研究部門與大專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較明確的分工。大專院校主要進行的是基礎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門主要進行的是應用性研究,當然,在各自的研究過程中,技術上可能會出現交叉。大專院校的科研經費是由國家撥給,公司有時會提供部分經費,但也是少量的;(5)、在與大專院校的合作過程中,知識產權視各個項目具體情況在合作前由雙方約定,有的擁有完全產權,有的共同擁有產權,有的只擁有一小部分產權;(6)、在科研人員的激勵方面,他們是按照公司的整個激勵體系來對科研人員進行激勵的,並沒有單獨設計一套激勵體系。對科研人員除了物質方面的激勵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勵,激發他們創造的動力,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發明創造、研究能夠被戴姆勒-克萊斯勒這樣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種無上的光榮。

3、德國BASF公司

德國BASF公司成立於1865年,開始主要從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產,通過技術創新,公司發展為具有5大類產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氣為原料的各種有機、無機化工產品或中間體)的世界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公司銷售收入達到320億,屬世界500強企業。

公司以技術創新為基石,重點考慮競爭對手情況和市場需求,大力推進企業技術研究開發。公司設有三大研發機構,另外還有眾多的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部門。公司每年用於研發的投入10~12億歐元,約佔銷售收入的3.5%。公司研發投入的分佈主要在四個方向:用於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約佔36%;對現有技術和產品的改進約佔22%;對現有工藝改進約佔32%;實施新方法、新工藝約佔10%。BASF公司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在德國大型企業中具有代表性。項目的提出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公司根據戰略發展需要,提出並下達相關的研發課題,而更多是由下屬部門或公司根據競爭對手和市場情況提出,構成整個公司的項目計劃,遇到困難或成果應用不上時,由公司決策層決定課題是否進行下去。項目經費也主要由下屬部門或公司投入,項目成敗也由其負責。

作為國際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較完整的研發機構外,還十分注重同大學、研究機構和其它企業合作開發,僅在歐洲就有800多個合作伙伴,在亞洲也有30多個,從而大大增強了公司的創新能力,使其一直處於世界化工技術的前列,而且不斷開拓生物化學等新的技術領域。

BASF公司同中國的合作有了良好的開端,如與同濟大學合作研究化學廢水處理技術,在上海也有合作生產項目,在南京的揚子乙稀項目已投資30億美元,在中國研究性投入18.3萬美元。這次考察團的到訪,BASF公司非常重視,公司負責人表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計劃到,公司70%的營業收入來自於中國或亞洲市場。

4、達索系統公司(DASSAULT 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團興致勃勃地考察了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法國達索系統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熱情的接待。CATIA軟件設計者、達索系統公司創始人佛朗西斯.貝爾納(Francis Betrnard)先生親自為考察團介紹達索公司的發展情況、主要產品和發展戰略等,安排參觀了研發部門和虛擬現實實驗室。

1981年法國馬賽達索飛機公司(Avions Marcel Dassault-AMD)決定成立達索系統公司,以便開發新一代的CATIA設計軟件,佛朗西斯.貝爾納受命成立新公司,並與IBM簽定了合作伙伴協議,在全球商業化銷售及推廣CATIA軟件。達索系統公司通過與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開發人員全力投入到CATIA軟件的深入開發,極大地豐富了該軟件的功能,使其成為模塊化開放式架構軟件,能整合相當數量的尖端應用程序。九十年代初,達索系統公司成業全球航空及汽車製造業最著名的專用設計軟件供應商,擁有福特、豐田、寶馬、奔馳、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用户。通過不斷的合作與收購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機械設計軟件開發企業,大大地擴大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開發人員從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斷升級面市。同IBM合作,在全球範圍進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系統銷售,並被評為世界領袖型企業。

達索系統公司在短短的20年裏,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發展成為銷售額達7億歐元、在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軟件企業,公司成功經驗有:(1)、具有極具明確的戰略,制定了不同時期的軟件開發目標,從3D到虛擬仿真技術;(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如CATIA V5等;(3)、具有強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斷擴大研究開發隊伍,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5、P+S國際公司(Pickhardt+Siebert GmbH)

9月22日,考察團應邀參觀了位於德國漢諾威市附近的P+S國際公司。P+S國際公司是德國以生產壁紙為主的中型規模的企業,也是本次考察活動考察的唯一中小企業。公司生產壁紙有125年的歷史,現在發展為能生產區3大類1800多種、7500萬平方米壁紙、年銷售額3500萬歐元的專業壁紙生產企業。

在德國有100多家各類壁紙生產企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P+S國際公司的產品卻能在德國市場佔有20%的份額,屬於德國壁紙生產三大公司之一,而且產品大量銷往西歐,是東歐壁紙的主要供應商,在歐洲各大專業建材市場均有產品展示,是歐洲著名的壁紙品牌。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P+S國際公司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關鍵是公司具有明確市場定位、專有的工藝技術和很強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公司是根據市場的需要確定產品結構,針對用户住房卧室、客廳、廚房、衞生間、走廊的各種需求信息,開發出不同花色品種和適應不同居住條件的產品,從而保持着較高的市場佔有率。P+S國際公司作為中型企業,仍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公司設有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每年直接用於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的資金70萬元以上,約佔銷售收入2%,從而保證了新產品研發的進度和壁紙生產技術在歐洲的領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餘種新產品推向市場,基本做到所有產品每兩年更新一次。不斷保持和擴大公司在較專門的產品市場的技術優勢,始終擁有專有技術,是百年老企業不斷髮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 Emmerke)

德國DLZE公司是一家專門為企業提供各類技術服務的中小型諮詢公司,本次考察活動將此公司作為重點考察對象,對於剖析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中介服務機構的運行模式,通過借鑑其成功經驗,建立起符合我國企業實際的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具有重要意義。

DLZE公司的服務範圍十分廣泛,公司下設技術維修服務、服務熱線及法律諮詢、培訓等10多個部門,利用他們對市場、各類企業及產品十分熟悉的優勢和信息資源,開展各種產品和設備的技術維修、市場諮詢、代客户管理營銷合同、物流及工業化生產過程專家諮詢服務、電子商務等多種業務。公司運用網絡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製開發的資源管理系統,每年接受10萬個音頻、視頻及家用電器、電子設備的維修、維護項目,發送8萬件客户委託的物品,組織流轉100萬件貨物,接受7萬個電話諮詢,僅技術修護和諮詢每年為公司創造450萬歐元的營業額,服務業務的利潤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經驗在於:其一,能站在德國乃至歐洲市場的高度,把用户的點滴需求彙集成公司系統的有規模的業務,不和大企業爭市場。例如,我們在現場看到,有些連國內很多維修部門也看不上的電子設備,DLZE公司卻將此做成很大的業務(佔公司營業額的50%);其二,整個技術服務業務十分繁雜,DLZE公司充分發揮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證了服務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創造了較大的利潤空間。

二、考察活動主要收穫

歷時14天的考察活動是在不斷地瞭解、觀察、交流、諮詢、思索,甚至是觀念的碰撞中進行的。全體成員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觸頗多,得到的啟示也不少。主要收穫有:

(一)、促進了相互瞭解

在考察團的25名成員中,大部分人從事較為專業的技術工作或技術管理工作,均是本單位的骨幹,日常任務繁重,很少有機會到國外相關單位考察學習。本次考察活動安排在與中國工業界合作項目較多的工業發達的國家,考察的主要單位中,既有國際知名大型企業,也有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小企業,既有工業協會這樣的專業機構,也有為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很有代表性。通過實地參觀、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團成員對西方工業化國家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的基本結構,企業級技術創新項目組織模式,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對研發項目的理解及各自職責,企業技術研發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方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建立及運作情況等等,有了較為直觀、深入的瞭解,對歐洲國家的工業經濟及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也有初步的瞭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動中,各位成員表現積極認真,思想活躍,主動地介紹我國或本單位技術創新方面的情況和做法,恰當地提出了許多有深度的問題,甚至是專業性較強的問題,使德、法工業界的朋友對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對我國工業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情況,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學習的同時,許多成員同對方商談進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國工業聯合會與中國工業聯合作初步商定,將在今年內在北京組織一次工業領域的技術專題交流活動;達索公司初步接受重慶市經委的邀請,在虛擬設計製造技術及CATIA V5軟件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共同組織一些活動。考察活動結束了,但進深的交流與合作還在繼續。

(二)、獲得了有益的啟示

儘管德國、法國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業發展水平與我國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對於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來説,其工作對象和追趕求的目標相同的,外國新的觀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對我們很有啟發,有利於我們的政府有關部門和廣大企業學習、借鑑,改進工作。初步歸納,有如下幾點:

1、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企業專利工作對於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保證我國工業經濟在國際大環境下健康快速發展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不僅僅要面上號召和引導企業申請專利、保護專利,而且要學習德國政府的做法,重點做好三件事:健全機構,完善法規,加強服務。即利用法律的力量,營造良好的專利發展環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規和服務效能,減少企業申請專利的成本(人力、資金和時間)。另一方面,工業企業,尤其是大型骨幹企業,要將專利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先決條件之一,作為培育國際性的現代企業的必備素質之一,予以足夠的重視,抓好抓實,切不可遊離於專利保護之外,更不能借專利法規縫隙而生存。

2、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導、引導和督促企業重視和抓好技術創新工作。其一,不能誤認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企業對技術創新和重要性及其內涵認識已經明確了,政策體系已經完備了。我們屬於後發展國家,現代工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要掌握,先進適用技術需要開發應用,這就要求我們比德國、法國等工業發達國家予以更大的重視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們瞭解到,德、法企業研究開發組織體系十分嚴密完善(如奔馳公司、達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國政府投入200多億歐元,直接用於企業技術研發。對於這一點,我國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決策者都應用清醒的認識,行動的遲緩只會帶來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國企業競爭能力的減弱。其二,不能誤認為只有大型企業才需要特別重視技術開發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業只需作一些產品或工藝的改進。實事上,企業不分規模、所屬行業,只要參與市場競爭,就必須有其存在的技術條件,有其核心技術、專有技術或相對優勢技術,以及技術所附加的新產品。例如,我們考察的P+S公司僅生產各類壁紙,不應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其壁紙生產工藝及廢料處理技術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相關企業也要採用他們的一些技術。這一點對於我國許多傳統產業的中小型企業,尤其值得深思。

3、我國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內部技術開發項目的組織,應借鑑國外企業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更有利於激發企業科技和管理人員潛能的新的企業研發項目管理模式。國內企業組織技術開發類項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達項目計劃及資金計劃等,研發部門組織項目的實施,完成後再上報告,上層部門予以考核驗收並配套以相應的獎勵措施等。在考察中,當有的考察團成員詢問對方有何獎勵與懲罰措施時,對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後來才瞭解到,在德法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屬部門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項目是下面根據市場或技術發展需要提出),但最終是下屬公司或部門更關心自己承擔的項目的成敗,有的項目的失誤會導致一個部門的撤消,可謂生死悠關,又何須更多的獎勵和懲治呢?從這裏我們可得到更多的啟發,我們的企業級的技術研發項目組織,應更多地引進市場經濟特性的、非權力與精神因素操縱的新機制,應該認真審視一下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推行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進行的十分嚴格的企業技術中心評價制度。

4、產學研聯合開發是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倡導的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們在考察德國、法國著名企業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的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術實力越強的企業(如BASF公司、奔馳公司、達索公司等),產學研聯合及企業間的實質性的合作越廣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與同濟大學,達索公司與IBM等),不能理解為“企業技術力量不強,才找大學研究所來幫忙”。因此,我們應總結我們成功的經驗,繼續做好產學研聯合工作。

5、德國工業聯合會對於構建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樑,促進國內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們的工業聯合會及眾多的行業性質的協會、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學習借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我們努力在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難,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是,服務於市場經濟,必須首先自己走向市場,必須具備足夠的市場生存能力。政府部門在指導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時,就是要幫助相應的服務機構和組織增強這種生存能力。

(三)、增強了工作的信心

在歷時14天的考察活動中,我們既看到了德、法等歐洲國家的發達和工業的強大,同時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國在近二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國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工業經濟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感受到中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們充滿信心: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只要我們繼續艱苦奮鬥,紮實工作,抓好改革與創新,一個嶄新的、開放的新型工業化國家必能在不遠的將來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執筆:李銀國、黃學工、趙蘇慶、李峻海、周明慧 )

德國考察報告(3)

瑞士德國生態農業考察報告

應瑞士、德國農業部的邀請,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剛副司長為團長,部國際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種植業管理司、上海市農委、山東省農業廳等單位組成的中國生態農業考察團一行6人,於8月19日至9月3日對瑞士和德國的生態農業進行了考察。考察團在當地農業官員的陪同下,先後考察了有關生態農業科研、教育、生產、加工、流通等60多個單位,並與瑞士聯邦政府農業局的官員進行了交流。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瑞士是一箇中立國家,國土面積4.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佔25%,牧場佔25%,森林佔25%,高山、湖泊、河流佔25%。總人口約700萬,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古羅馬語4個語區。勞動力384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的佔4.7%,工業佔26.0%,服務業佔69.3%。1999年GDP3770億瑞郎,其中農業40億瑞郎,佔1.1%。瑞士有7.8萬個農業生產單位,其中5.5萬個純農業生產單位,每個農場平均種植面積18公頃。目前生態農場已發展到5000多個,包括種植、養殖等,有機農產品的面積佔8%左右,有機農產品比例居世界各國之首。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萬公頃,森林1039萬公頃,草場560萬公頃。人口810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占1.5%。農業人口人均佔用耕地10公頃。德國的生態農業興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德國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機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目前德國共註冊生態農場8400多家,面積40多萬公頃,佔農用土地面積的2.5%,有機農產品產量約佔總產量的2%。

二、瑞士、德國農業的主要特點

(一)改革促進了瑞士農業特別是生態農業的發展。1992年,瑞士聯邦政府農業局針對農業發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長過快、國內農產品市場佔有率下降、農業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面臨加入WTO等問題,頒佈了第7個農業發展報告,決定對農業進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項改革目標,即增強瑞士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放開農產品市場;建立更有效的生產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革分兩步推進,第一步從1992年開始,主要是把價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開,減少政府定價的範圍,同時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進行機構改革。第二步從1995年開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直接支付制度。通過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農民收入趨於穩定;政府取消了農產品保護價;政府對生產的干預減少;政府支出趨於穩定;有效地履行了國際組織的義務和承諾。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與直接支付有關,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標準是生態農業。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態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須達到以下六條標準,①養畜要給生畜創照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如豬舍要有獨立的進食間、睡覺間和活動間,我們形象地稱其為“三居室”。②種植業必須進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當比例的生態補償。④必須實行定期輪作休耕。⑤必須進行土壤保護。⑥選擇、定量、科學施用農藥。生態支付必須農民自願,選擇生產有機產品,並達到有機產品的標準,才能得到。生態支付的標準要高於一般支付。德國也同樣實施了生態農業的激勵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農民的環保意識極強。92年以前,瑞士農產品自給率很低,92年之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入,積極扶持優勢產業的發展,如畜牧業及其加工業,尤其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使瑞士農產品的自給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是環境問題,通過農業改革,增加生態農業的補貼數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而且促進了環境的改善。國民的環境意識很強,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自覺行動。我們所到之處農民普遍反映,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在我們考察的30多個農户中,已經進行有機農業種植的,多數表示要進一步擴大規模,而沒有達到有機農業標準的,也要採取措施爭取儘快達到有機農業標準。同時,消費者也非常認同有機食品,儘管市場上有機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銷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經建立了穩定的消費羣體,並不斷壯大。我們看到有的消費者寧願驅車近百公里專程到有機農場去購買有機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國政府對生態農業也有較高的補貼。

(三)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職業教育,有高度發達和健全的農民教育和培訓諮詢機構。瑞士的農民教育分工比較明確。農業教育分三個層次,即高等教育、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和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這些任務由不同的機構承擔。瑞士有兩個聯邦技術學院,主要負責農業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礎研究;有六個研究站(實用技術學院),主要負責實用技術研究;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實用技術培訓學校,主要負責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不管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技術學校,都有完善、先進的教學設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礎理論,職業學校側重實際操作。如葡萄釀酒專業,有葡萄園、小型釀酒廠及各種化驗檢測設備,並配有各種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學生品嚐、鑑別。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凡是在生產中需要的技能學校都教,學生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能直接應用。如農業實用技術學院規定,招收的學員必須具有兩年農場工作經驗,並經技能考試合格者方可入學。教學內容除了品種和栽培技術外,還有農機修理、農機駕駛、木工製作等。在瑞士要從事農業生產必須拿到培訓學校的畢業證書。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各種服務組織比較發達。瑞士的農業產業化分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較大的農場都有自己的加工企業,如乳奶製品加工廠、果汁廠、氣調庫、蔬菜加工保鮮等,農產品要經過加工後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業除了加工自己的產品外,還帶動周圍比較小的農户來發展生產。如我們這次參觀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廠,該廠生產1134種產品,年產量17萬噸,產值4億瑞郎,其生產原料由周圍60公里內的農户提供,從而帶動了當地蔬菜生產的發展。同時,企業為農户提供種子等各種服務,規定農產品質量標準,按訂單收購,對有機產品和一般產品實行分類加工和銷售。二是市場帶動型。瑞士的農產品市場有連鎖店、批發市場和小型農貿市場,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們參觀的Migros超市是瑞士兩個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額在150億瑞郎以上,佔社會總零售額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國農產品銷售協會,各地區設有分會,會員由生產者、銷售者參加,定期召開會議,協商近期農產品價格並公開發布,生產者可以根據其發佈的價格來確定生產。瑞士和德國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都有明顯的標識,有機產品和一般產品分開銷售。三是合作社(行業協會)。據我們在德國波登湖地區考察,該地區有兩個蔬菜、水果協會(MABOWLZ),當地農民都是協會會員,協會的資金由農民按產值的2%上交,協會為農民提供物資、技術、信息和銷售服務,年終有利潤再返還給農民。當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農業合作社銷售的。

(五)政策法規健全,措施落實到位。瑞士、德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對環境保護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如為治理冬季農田施用廄肥引起硝酸鹽的淋溶而導致地下水污染,德國於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農民於每年11月15日至來年1月15日在農田施用廄肥。為了保障土壤養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蟲害,瑞士規定農場必須實行定期輪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動時間必須在50天以上,豬舍必須具備“三居室”等。同時在政府補貼上向生態農業傾斜。如度德國農業部的財政預算為110.2億馬克,其中用於生態農業和提高產品質量方面佔總經費的66%。農民生產有機產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頃補貼1000馬克,生產綜合防治產品政府每公頃補貼300馬克。瑞士、德國政府注重法規的制定,更注重法規的監督實施。如瑞士政府委託聯邦試驗站對波登湖的水質進行定期監測,通過水質的變化了解環境狀況。對農場每年至少進行5次檢測,兩次全面檢測,三次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收穫和體會

在為期兩週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結合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瑞士、德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主要的收穫和體會有: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生產進入新階段後的必然選擇,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要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業不能只重視經濟效益,還要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農業產地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產品產量、質量和食物安全,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關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農業環境形勢相當嚴峻,農業環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臨即將加入WTO的形勢,亟待改善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應當看到,我國現在的狀況與瑞士、德國20年前相似,我們應該汲取“發展-污染-治理-發展”的教訓,本着對子孫後代生存和發展負責的精神,從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農業環境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發展生態農業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體系。瑞士、德國的生態農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與其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分不開的,兩國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標準規範,涉及水、土壤、大氣、耕作制度、生物多樣性、農產品質量等各個方面。目前,我國雖然也頒佈了一些有關的法律法規,但與瑞士、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表現在法律體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質量標準不統一、執法隊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儘快完善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體系,健全執法隊伍。

(三)發展生態農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基礎研究、實用技術、科技推廣相配套。我們在瑞士、德國考察中看到,兩國的科研、教育、推廣體系十分健全,儀器設備比較先進,部門分工比較明確。我們參觀的有機農場各種機械設備十分齊全,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作物輪作、生物防治、草藥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種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在這方面我國還有一定差距,應該加快我國農業科研教育體制改革,儘快建立起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適應的科研、教育體系,加強對適應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重視對學生和農民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發展生態農業要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完善各種中介服務組織。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是瑞士、德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要發展生態農業就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一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二是要拓寬流通渠道,通過建立有機食品專賣店、有機食品專賣區(專賣櫃)、直銷店等,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三是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各種專業協會的發展,建立和完善各種中介服務組織,通過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物資、信息、技術、銷售等各方面的服務,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五)發展生態農業必須提高全社會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尤其要提高農民的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前提,農業生態環境涉及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必須提高全社會的認識,增強全社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在這方面瑞士、德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農民是發展生態農業的主體,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廣大農民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今後要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使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四、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一是加強對各級領導和綜合部門的宣傳,提高他們對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緊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強對生產者、消費者的宣傳,提高他們生產、消費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產品的自覺性。

(二)加強部門配合與協調,形成抓生態建設的合力。生態農業建設涉及多個部門,農業部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爭取有關綜合部門的支持,組織有關活動,加強溝通,協調一致,在安排有關計劃時向生態農業建設傾斜。農業部有關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責,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有關部門要儘快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有關法律法規,抓緊制定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建設指標、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儘快頒佈實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執法隊伍。要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滿足檢測工作需要。要有計劃、分步驟、分區域地進一步加大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的建設力度。同時,要健全執法隊伍,加強技術和管理培訓,提高隊伍素質。

赴瑞士、德國生態農業考察團

魏百剛科教司副司長

劉中蔚國際合作司歐洲處副處長

高尚賓科教司生態環境處處長

王小兵種植業管理司經作處副處長

昂金蓮上海市農委外經處副處長

蔣石寶山東省農業廳生產處副處長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德國考察報告(4)

德國、瑞典、法國基層選舉的模式不盡相同,甚至在一個國家內也有所差別(德國)。但是,作為歐洲國家,其基層選舉的歷史都比較長,選舉的過程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一、德國、瑞典、法國基層選舉制度及其運作 (一)選舉機構 選舉機構是保證選舉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組織載體。在瑞典、德國和法國的基層選舉中,一般都設有非常設的選舉機構。瑞典設有專門的國家選舉機構,負責組織4年1次的選舉工作,並負責省和市鎮議會選舉的輔導和培訓。在市鎮設有非常任的負責選舉工作的組織,在選舉前1年每個市鎮有2人專門負責選舉工作。在德國,地方設有選舉局(隸屬於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選舉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製作所有有選舉權的選民名單、印製選票、確定投票點、通知選民投票、負責信件選舉等,以保證選舉正常進行。 (二)選民登記 在選舉開始前,各國都依法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公民進行登記,一般在選舉日前年滿18週歲即享有選舉權。選民登記並經相應機構確認後,都要通過各種途徑如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公佈選民名單,以便於查驗和監督。 (三)候選人的產生 西方國家的選舉一般是建立在政黨政治基礎之上的,候選人一般由黨派提出。當然,在一些小的市鎮,選舉的黨派傾向不是很強烈,有的國家也允許以個人名義參加選舉,但從總體上講,其制度設計還是以政黨政治為基礎的。每一個政黨在提名候選人的同時,內部也有一個排序名單,作為分配議席的順序。 (四)競選宣傳 在選舉之前,參加選舉的各個黨派或候選人一般都要進行競選,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和宣傳畫等宣傳政黨的綱領、政策和候選人的情況等,候選人更是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競爭演説或自我介紹,以提高選民對本黨候選人的信任,得到選民更多的支持。競選的宣傳費用一般由政黨或個人負責。 (五)選舉 選舉日投票是選舉工作的重要和核心環節,因此,各國對選舉日的選舉工作都按照法律規定進行了充分準備、精心組織和周密安排。在選舉投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主要有宣傳投票選舉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公佈投票時間和投票站地點;辦理委託投票和信件投票手續,解決不能到投票站投票而又不願放棄選舉權的選民的選舉投票問題;印製選票;建立祕密寫票間;培訓選舉工作人員;準備投票用品等。在選舉期間,要做好引導、説明和監督工作。如瑞典市鎮議會選舉中,每個選舉站不少於4名工作人員。德國市鎮議會選舉中,每個政黨都派一名代表進行現場監督。 (六)計票和議席分配 根據得票情況和一定的規則分配議席和確定當選人,是選舉工作的最重要的環節。在這方面,瑞典、德國、法國的當選規則各有特點,是選舉環節中差異較大的地方。 1、瑞典。在市鎮議會選舉中,先根據各個政黨在每個選區中所得選票進行分配,獲得總票數3%以上的政黨才能取得分配席位的資格。市鎮議會的選舉採取比例代表制,應選席位的分配方法是:首先把1.4作為第一除數,獲得相對多數票的政黨獲得第一個席位,之後,這個政黨的總票數除以3後再與其它政黨的得票比較,當這個政黨獲得第二個席位後則除以5,獲得第3個席位後除以7,這種方法被稱為奇數法。 根據這種計算方法,b黨獲得3個議席,a、e、g黨各獲得1個議席。(材料來自瑞典國家選舉委員會 election in sweden XX年) 確定市鎮議會具體人員時,在每個政黨所獲得的議席數內,個人得票率超過5%且得票超過50票的候選人,可依得票多少順序自動當選。未達到上述要求的候選人,如果該黨還有議席,則根據該黨預先排好的名單依次分配,而不再完全看其得票數量。 2、德國。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其市鎮議會的選舉辦法,各州也不盡相同。以北萊茵-威斯特~州特羅斯多夫市為例。該市有7萬5千人,有選舉權的約5萬人。該市議會共設50個議席(市鎮議員一般非全職,一般每月開一次會),根據選舉辦法,選舉時劃分為25各選區。在選舉中,黨派可以提名候選人,個人也可以報名參選,個人參選需徵得一定數量得公民簽名。每一個公民投一張選票,在25個選區中,每個選區誰的得票多,就進入議會;另外25個議席,則根據各黨派所的選票,按比例進行分配。 3、法國。市鎮議會有兩種不同的選舉方式。在3500人以下市鎮以兩輪多數選舉制產生,在3500人口以上的市鎮採取多數制(給予第二輪獲多數名單半數席位)與比例制(剩下的一半席位按各參選名單獲票多少進行比例分配)相結合的混合選舉制選舉產生。人口在3500以下的市鎮議會選舉中,選舉不側重黨派,選舉人將票投給某一候選人名單,並可以修改候選人名單,選票的計票按候選人進行,第一論得票率超過50%的候選人直接當選。如果議席尚有空缺,則進入第二輪選舉,在此期間候選人名單可以改動。第二輪選舉後,按得票多少的順序確定當選人(得票率不必一定超過50%)。人口多於3500的市鎮,則必須選擇名單,選舉人不能改變候選人名單。第一輪選舉中低於5%得票率的不能進入第二輪,得票率在5%-10%的可與其它名單合併。在第二率選舉中,得票率列第一位的獎勵總席位的50%,剩下的一半席位按參選名單得票多少進行比例分配(示例見下表,共60個議席)。 二、瑞典、德國、法國基層選舉制度的主要特點 瑞典、德國、法國三個國家體制不同,其基層治理和選舉制度也各有特色,從選用的模式和方式都不盡相同。但是,上述三國同處於歐洲,政治制度相同,文化理念相近,因此,其基層選舉制度也呈現了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政黨政治仍然是地方自治組織選舉的基礎。政黨政治在西方國家有較長的歷史,特別是選舉中,政黨更是扮演着特

殊的角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離開政黨的參與、配合、領導,選舉將很難開展。瑞典在地方選舉中,選民必須把選票投給某個政黨的成員;法國在地方選舉中,則是把選票投給某個政黨提出的名單;德國在地方選舉中,選票上註明了候選人的黨派,以作為另一半席位分配的依據。雖然在市鎮選舉特別是一些人口較少的市鎮選舉中,政黨的色彩不如國家選舉或大的市鎮選舉那幺突出,但其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一般而言,大部分候選人都是由政黨提名的,當選的也主要是政黨提名的候選人。 (二)注意培養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在這次訪問中,我們所接觸的人無論是政府官員、市鎮議員還是普通公民,絕大多數都對市鎮議會選舉比較關注,對其民主體制比較推崇,不少人甚至感到自豪。在參加選舉並非義務的情況下,市鎮議會選舉的參選率都是比較高的。究其原因,一是市鎮等基層組織與公眾的聯繫更為直接和廣泛,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二是社會注意培養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這種意識是積極和正確行使選擇權的基礎。在培養公民政治參與意識方面,這些國家的做法有的是有意識的,有的則是潛移默化的。主要有:(1)重視青少年民主和參與意識的培養。有意識地組織青少年參觀國家議會和地方議會,使其瞭解國家和地方的權利運行,瞭解國家和公民(公眾)的關係,使其增強對民主及權利義務的理解。(2)通過宣傳和競選強化公眾的參與意識。在選舉之前都要進行大量的宣傳和動員。參加競爭的政黨或候選人更是通過各種形式和機會向公眾展示其見解和主張,提高選民對其的信任和支持。(3)通過議會的公開辯論,強化選民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上述國家,議會討論或辯論都是公開進行的,特別是市鎮議會開會,都允許公眾旁聽,有條件的甚至進行廣播或電視直播,使公眾能直觀地瞭解其選舉的代表如何和能否代表其意願。由於選舉與公眾有較強的利益關切度,加之長期民主意識的培養和薰陶,公眾的民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比較強。 (三)比較重視選舉工作的組織和設計。上述三個國家的法律都比較健全,選舉工作根據憲法或選舉法進行。同時,在選舉的組織、時間、過程、經費、計票、監督、申訴等方面也有比較完備的制度和程序。在選舉過程中,一般體現瞭如下原則:一是便民原則。在投票點的設置上儘量方便選民投票。二是普遍原則。為無法到投票點投票的選民和外地選民設計投票方案。三是簡便原則。選票及規則的設計儘量簡便易懂,不使選民發生誤解。四是經濟原則。在保證選舉質量的前提下,儘量控制選舉的費用。如瑞典的選舉把國家、省和市鎮議會的選舉安排的同一時間,以節約人力、物力和費用。五是祕密投票原則。即要準備祕密寫票間,並在祕密寫票間中無記名做出自己的選擇。如瑞典的選舉程序為:(1)選民持選民卡到投票站;(2)核對選民卡後進入投票間;(3)投票間的桌子上清楚地放着不同顏色的選票(分別代表國家、省和市鎮),選民領取選票後到祕密寫票間;(4)在祕密寫票間中填寫選票,並分別裝入信封;(5)再次核實身份並在選民名冊上註明,同時把選票交工作人員;(6)選民監督工作人員把選票投入票箱;(7)離開投票站。以上程序被印製成圖示提前發給選民(間附圖)。 (四)選舉的制度和規則選擇符合實際。從對瑞典、德國、法國的基層選舉的介紹不難看出,三個國家的選舉制度和選舉方法各不相同。選舉作為一種政治實踐,選擇什幺樣的選舉方式,既基於一定的歷史傳統和政治理念,更是基於實際的需要。以法國為例,法國在不同時期採取了不同的選舉辦法,同時,不同層級的選舉也有不同的選舉方式。如大區議會的選舉以前採取比例代表制,結果是很多大區議會產生不出多數派別,得票相對較多的政黨只能聯合其它黨派執政(如社會黨和綠黨聯盟),但聯盟的政黨內部常常意見不一,結果許多重要的問題得不到通過。這種情況要求對此方法進行改革,於是引入多數選舉法,對第二輪選舉獲得簡單多數的政黨給予總席位25%的獎勵,形成混合選舉制度。在人口多於3500人的市鎮議會選舉中,獎勵的幅度更是達到總議席的50%。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不盡合理,但在法國卻是現實可行的,改革後選舉取得了明顯效果,提高了議事決定的效率。 由於時間較短,加之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政治理念都不盡相同,我們對上述三國的基層選舉情況只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所瞭解的深度也相當有限。不過,這次訪問也給了我們較大的啟發,三個國家基層選舉的一些做法和理念也有可以借鑑之處。當然,選舉作為一種政治實踐,沒有也不可能有超越時空、適合各國的固定模式,而是一定要結合本國國情,制定和選擇既符合民主和選舉的本義,又符合實際、切實可行且能為公眾接受的選舉制度和辦法。

【第14篇】德國考察報告

這次赴歐考察,德國、瑞典、法國的有關專家學者給我們介紹了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大量關於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聽取介紹和實地考察過程中,由於國內所從事工作的原因,我們對上述三個國家基層治理體制格外關注。它們規模各異的市鎮建制,形式多樣的市鎮自治組織體制,較為明確的權力職責,有保障的經費來源,以及令人矚目的發展新動向,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規模各異的市鎮建制。 如同歐美其它發達國家一樣,德國、瑞典、法國在中央(聯邦)級、省(大區、州)級的各種權力配置及其運行已十分老道,併為世人所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國在中央(聯邦)、省(州)層面保持一套完善而又相互制衡的公共權力體系的同時,在基層還保持了規模多樣的建制市鎮。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國家政權分為三級:聯邦級、州級(16個)和地方級(8,000多個)。在德國,1,120萬居民的巴伐利亞(bavaria)州有2,056個市鎮,250萬居民的布萊登伯格州(brandenburg)有1,700個市鎮, 600萬居民的漢森州(hessen)有426個市鎮,46萬居民的撒克斯尼亞州(saxonia)有968個市鎮,760萬居民的萊登撒克遜(niedersachsen)州有1,031個市鎮,而350萬居民的柏林(berlin)本身也是一個市鎮。在我們到訪的北萊茵-威斯特~州共有396個市鎮,其規模也是各異,其中有30個人口超過10萬人,最大的是科倫市,人口達100萬,小的市鎮人口只有幾千。 瑞典既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也是一個單一制的地方分權型的國家。國家政權分為三級:中央級、省級(21個)、市鎮級(municipality,290個)。在瑞典,全國總人口只有近900萬,但市鎮建制卻有290個,平均每個市鎮有居民30,900人,大的像首都斯德哥爾摩人口達761,000人,小的市鎮只有2,600人。歷史上瑞典的市鎮更多,從1862年地方自治改革後,市鎮不斷合併,到1952年市鎮數量已由早期的2,500多個減少至1,100個,到1974年再減少至278個,今天全國市鎮數量穩定在290個。 法國是一個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型國家。國家政權分為:中央級、大區級(22個)、省級(100多個)、城市(市鎮)聯合體級、市鎮級(36,000多個)。在法國,市鎮建制早在1884年就正式確立了。目前市鎮數量已達36,000多個,據説比原歐盟15國市鎮數量的總和還要多。有2萬個市鎮的人口不足2千。由於許多市鎮人口太少,法國中央政府曾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一項法案,允許市鎮之間進行合併(但不是強制),但推行的結果,大約只有500市鎮之間願意相互合併,更多的市鎮不願意合併。 二、市鎮自治的組織體制 三個國家的市鎮均實行自治體制,但由於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在體現和實現自治的組織建設上,三個國家之間甚至一國內部又有不少差別。 在德國,鄉鎮是德國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單位。它不是州政府的下屬行政單位,而是組成縣的自治團體。德國基本法規定,在州、縣(市)和鄉(鎮)中必須設立經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祕密選舉產生的機構代表人民。這種代表機構在鄉(鎮)一級可由鄉(鎮)民大會代替之。由於多種原因,德國各州的鄉鎮自治體制有所不同。從組織建設的角度來看,大體上有四種類型的鄉鎮自治組織體制:一是北部德國的鄉鎮議會體制。這種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選舉或任命鄉鎮總監;鄉鎮長只是議會主席和鄉鎮禮儀上的代表。鄉鎮總監是行政首長,具體行政事務由鄉鎮總監負責。這種組織體制類似於歐美許多國家的市鎮經理制。二是德國南部的鄉鎮議會體制。這種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鄉鎮議會和鄉鎮長都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控制一些鄉鎮事務;選民選出的鄉鎮長是鄉鎮議會的當然主席,同時又是行政機構的首腦。鄉鎮長領導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通過的決定由以鄉鎮長為首腦的行政機構負責執行。三是萊茵河流域的鄉鎮長制。這種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鄉鎮長既是鄉鎮議會的主席,又是鄉鎮行政的首腦,既領導鄉鎮議會,又領導鄉鎮行政機構。四是市自治機關體制。這種體制的主要體制是:選民選舉鄉鎮議會;由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並監督行政工作;鄉鎮長只是鄉鎮行政事務的首腦,並不是鄉鎮議會的領導人,只負責鄉鎮行政事務,不領導和主持鄉鎮議會。至於基層自治體的日常運作,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全國沒有統一規定,據我們訪問的北萊因-威斯特~州內政部的介紹,該州是每5年選舉一次市鎮議會的議員,各市鎮議會議員的規模在20-45人之間(除波恩市67名外),市鎮議會一般每月開會一次,或每年至少召開10次會議。市鎮議會的準備工作絕大多數要由市鎮長負責,市鎮長還有幾個助理,大城市的市長還有2-3個副市長。市鎮議員絕大多數都是榮譽性的, 工作很累、很辛苦,所以,他們現在討論像波恩這樣的大城市,市議會的議員能否實行專職。 在法國,市鎮是最基層的自治體,它由市鎮議會和市鎮政府組成。市鎮議會任期6年,由選民普選產生,議員人數根據居民人數而定,由9名(居民少於100人)至69名(居民達到或超過30萬)不等(但三個城市例外:巴黎163名,馬賽10名,里昂73名)。市鎮議會每年至少舉行4次例會,應共和國專員、市鎮長或三分之一市鎮議員的請求,可以召開臨時會議。市鎮長由市鎮議會選舉產生,是市鎮的行政首長,但一旦選出市鎮長又不對議會負責,在其任職期間市鎮議會無權罷免。根據規模大小,市鎮可以設置市鎮助理,負責市鎮長交辦的事務。市鎮助理由市鎮長提名,議會通過,任職期間如不稱職,市鎮長有權向市鎮議會提出將其罷免。市鎮長、市鎮長助理與議會市鎮議會議員任期相同。市鎮長具有雙重身份:既是中央在地方的代表,又代表基層市鎮議會執行機關。市鎮長主要受中央政府和共和國專員的監督,總統有權將其罷免,中央政府內政部有權停止其職務

3個月,設在大區和省的共和國專員擁有停止其職務1個月的權力。 與德國、法國比較而言,瑞典市鎮自治的組織類型要簡單些。全國290個市鎮政權基本上都實行的是議會-行政合一的組織體制。全國每一個市鎮都有一個由31-101名議員組成的議會,選民每四年選舉一次市鎮議會。我們訪問了人口有182,000名,在瑞典號稱第四大城市的烏浦索拉市(uppsala),該市議會領導人説,市議會是烏浦索拉的最高決策機構,其81名議員是由選舉方式選出,與國會、省議會選舉同時舉行。現在81名議員分別來自社會民主黨、現代黨、左派黨、自由黨、綠黨、~教民主黨和中央黨。由15人組成的烏浦索拉市市政委員會,就是烏浦索拉市的政府。它負責全市的發展、財經和管理工作。市議會內設了14個專門委員會,並在市政委員會下面也設定了14個辦公室,以便與議會專門委員會相對應。這14個委員會(辦公室)分別是:青少年、教育與就業、區街服務委員會(辦公室);發展與規劃委員會(辦公室);房地產委員會(辦公室);娛樂與生命委員會(辦公室);街道和交通委員會(辦公室);文化事務委員會(辦公室);環保與健康、證照許可委員會(辦公室);成年人殘疾事務委員會(辦公室);救助服務委員會(辦公室);老齡市民委員會(辦公室);衞生委員會(辦公室);治安委員會(辦公室);烏浦索拉市直接服務委員會(辦公室);烏浦索拉市關懷與教育委員會(辦公室)。瑞典的市鎮議會每年至少召開10次會議。所提出的動議將首先由各專門委員會進行討論,然後再提交市政委員會討論,然後再交市鎮議會進行表決,市鎮行政管理部門或公司的工作人員執行議會通過的政治決議。市鎮議會開會時對公眾和新聞媒體開放。 據有關專家介紹,德國、瑞典、法國基層自治的組織體制在歐洲是很有代表性的。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甚至匈牙利、俄羅斯都有與德國相似的組織制度;北歐許多國家像挪威、芬蘭、丹麥的基層自治組織與瑞典的情況大體相似;法國的經驗和做法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以及法國在亞非前殖民地都有很大影響。 三、市鎮的主要職責 與我國鄉鎮等基層政權組織不僅要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衞生、體育和城鄉建設事業,而且還要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有所不同,德國、瑞典、法國三個國家市鎮的職能比較單純,自治的權限主要體現在地方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 在德國,雖然聯邦基本法第28條專門規定:“必須保證各鄉在法律範圍內擁有獨立負責地處理地方性事務的權限。”但由於聯邦基本法只規定了地方自治的原則,沒有具體的規定,具體的規定只能依賴於各州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作出了。這樣制度安排的結果是,一方面,各州的法律規定為市鎮行使自治職權,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依據,同時,又由於各州立法不同,從而也使市鎮實際享有的自治權力有所不同。在我們訪問的北萊茵-威斯特~州,該州法律規定市鎮政府主要在一些公共事務管理領域承擔職責,進行活動,像中、國小的學校管理、幼兒園、廢水收集、青少年幫助、男女平等、住房補貼等。 在瑞典,由於省政府的權力主要體現在提供醫療和牙醫服務上,因此,大量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工作就落到了市鎮政府的頭上。據瞭解,全國一多半的公務人員是在市鎮工作,而市鎮這個層次也承擔了大部分的社會事務。據介紹,瑞典的市鎮政府普遍承擔以下事務:學前教育、國小教育、中學教育、老齡人的照料、殘疾人的照料、社會服務,另外還擔負市鎮規劃、房屋建造、市鎮道路與公園管理、救援服務、垃圾和廢棄物的收集與處理、水的供應及污水處理、體育與娛樂、圖書館與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 1982年3月,法國《權力下放法案》實施後,中央政府調整了對地方的領導體制,並根據該方案規定了各級地方政府的職權。其中,市鎮議會的職權是:選舉市長和市長助理;討論和表決市鎮預算並監督執行;決定市鎮公共工程及實施方式;建立公益公共設施;管理市鎮公共機構;批准市鎮長簽訂的合同;討論和徵收不動產,接受遺產;制定市鎮公務員章程;負責社會福利和公共救援。目前,市鎮的預算已在法國大區、省、市鎮等地方行政總開支中佔去了三分之二,而市鎮工作人員,則佔地方行政公職的90%。4月30日,我們專門赴位於奧爾良市西南7公里的聖希萊-聖美滿鎮(st hilaire st mesmin)考察。該鎮提供的材料對我們理解法國市鎮的職權很有幫助,現將有關資料摘抄如下:聖希萊-聖美滿鎮有人口2407人,鎮議會有18名議員,鎮政府有1名鎮長、5名副鎮長,共有22名工作人員。他們從事的公務是:1人是政府的祕書長;1人主管財務;1人負責財務執行;1人負責學校、社會上的慶典工作;2人負責户籍、城市規劃、選舉、鎮長祕書處以及接待事務;1人負責田園守護;5人在技術部工作(負責道路、綠地、建築);4人在學校食堂工作,負責每天準備160份餐食;3人在幼兒園工作;3人在託兒所在半工。 鎮政府既代表國家對公民辦理某些行政手續(如户籍、選舉、普查等),又自主行使地方職權。鎮長提醒我們説,在鎮政府的地方職權中有兩項尤為重要:一是城鎮規劃,政府通過規劃來實現領土整治,維持農業經營,保護自然景觀,把握城鎮發展;二是提供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務,如飲用水、市鎮警察、幼兒園、國小校等。此外,鎮政府還根據自身的能力情況,在社會救濟、支持經濟發展、發展體育文化、支持社團等方面發揮補充作用。 必須指出的是,不管是聯邦制的德國,還是單一的瑞典和法國都它們都強調:市鎮行使自治權力必須接受上級政府的監督。在德國,市鎮在地方事務領域行使職權時,必須遵守歐盟法律、聯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監督。否則,州政府就會到法院控告市鎮政府。對於州政府委託或轉移動事務,市鎮政府不得拒絕,但市鎮政府如認為州政府侵犯了市鎮政府的權力,可以依法到憲法法院控告,以尋求公道。在法國,中央政府更是通過行政監督、財政監督和技術監督等三條途徑,

對市鎮政府進行監督。根據介紹,法國每年都有“不聽話”的市鎮議會被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代表解散的消息在報紙上公佈。 四、保障市鎮自治的經費來源 要自治,履行職責的經費從那裏來?有關專家不斷地告訴我們,市鎮政府當年要做的每一項事情都有經費保障,每個市鎮都有經當地議會審議通過的預算。 在德國,市鎮財政收入的來源有以下幾條途徑:一是聯邦財政補貼。每年聯邦政府向州政府分配一批資金,州政府再將其中的一部分給市鎮政府;二是市鎮政府與州政府分享税收。各市鎮分享的數量因納税人的多少而不同,總體上,納税人交納到州政府各種税款的15%要回到納税人所在的市鎮,被市鎮政府分享;三是市鎮自行徵收的税。各州的法律規定,市鎮可以向市民徵税像消費税、娛樂税、飲料税、養狗税、第二居所税、狩獵税,等等。對於市鎮的徵税,市民不能進行訴訟,當然,市鎮徵税的底線,是不能讓當地居民破產。四是借債;五是出租房屋、土地等收入;六是社會捐款。 在瑞典,市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居民的納税、市鎮經營性收入和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瑞典地方政府聯合會從市鎮政府財政支出的角度,給我們提供的數據也很能説明問題:市鎮政府的支出,65%靠居民的納税,20%靠市鎮政府出租土地、房屋等經營性活動得來的收入,15%考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這次考察,我們對瑞典居民交納的税也瞭解了一些情況,使我們認識到瑞典的高工資、高福利是與其高税收緊密相連的。在瑞典,每個市鎮政府向有工作,有經濟收入的人,平均徵收的收入税是20,80%;省政府向有工作,有經濟收入的人,平均徵收到收入税是10,71%。這樣平均一個人的收入中有31,51%的部分成了税,交給了兩級政府(就全國而言,最低的是28,90%,最高的是34,04%)。此外,高收入者除了要向市鎮、省政府交納收入税外,還要向中央政府交納收入税。具體比例是:0-308,800克朗,税率是0%;308,801克朗-458,900克朗,税率是20%;458,901克朗以上,税率是25%。當然,在中央政府的税收中,個人所得税收入是小部分的,僅佔3%,中央税收收入主要靠xx(33%),健康保險(18%),營業税(11%),能源税(10%),財產税(4%)。 在法國,市鎮的財政收入來源如下:一是與省政府分享以下四種税:非建築土地税、建築土地税、居住税、營業税,市鎮政府得大頭;二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三是借貸收入。在實地考察的聖希萊-聖美滿鎮(saint hilaire saint mesmin),財務部門給我們提供了該鎮XX年收入預算,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市鎮的經費來源提供了感性材料。一個只有2407人的市鎮,卻有着300多萬歐元的預算,經費相當充足,是可以辦很多事情的。現摘抄如下: 收入名稱 金額(歐元) 國家撥款和補貼 811,000歐元 借貸 693,885歐元 日常管理收入(税收) 655,000歐元 運轉費用轉帳(鎮預算) 277,950歐元 服務收入 258,700歐元 設施補貼 106,000歐元 以前贏餘 105,180.26歐元 其它收入 71,400歐元 xx退税 60,703.81歐元 設施地方税 30,000歐元 固定資產折舊 29,972.89歐元 特別收入 14,803.81歐元 土地出售 6,500歐元 總計 3,121,095.77歐元 五、令人矚目的發展新動向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隨着經濟全球化、歐洲一體化進程度加快,上述三個國家的基層自治體制也在積極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呈現出新的發展動向,歸納起來,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市鎮聯合與合作已成為趨勢。在德國,聯邦基本法鼓勵市鎮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並規定,聯合的市鎮也應按照法律並在法律賦予它們的職能限度內擁有自治的權力。不過,在市鎮的聯合與合作上,法國和瑞典已走出了更成熟的路子。 法國用發展城市(市鎮)聯合體的辦法,來解決單個市鎮無力解決或解決起來不經濟的問題。城市(市鎮)聯合體,是由早期的市鎮工會演變而來,起初是市鎮之間就某一個和幾個問題進行合作,經費由合作的市鎮交納,後來合作的範圍和領域越來越寬,合作市鎮不再直接交納,而由市鎮聯合體徵税來解決經費。在我們訪問的奧爾良市鎮聯合體和聖德尼(saint-denis)市鎮聯合體,前者有22個市鎮組成,後者有6個(XX年將達到8個)組成,它們分別有自己的議會,有自己的年度預算,有為數不少的工作人員。每年都直接徵收一定數量的税。現在,各個加入市鎮聯合體的成員,都把垃圾收集與處理、水的淨化、道路建設與維護、綠地保護等事權移交給了聯合體。從XX年6月起,聖德尼市鎮聯合體成員還將就業、土地整治與規劃等事權交給聯合體行使。在法國中央政府積極推選權力下放的背景下,市鎮自己又願意把權力交給市鎮聯合體去行使,這是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對此,聖德尼市市長解釋説,保留市鎮非常重要,但現在的市鎮治理越來越複雜,市鎮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一些小的市鎮沒有實力去談發展,辦教育、辦基礎設施。市鎮聯合體的產生,既保留了市鎮這個基礎,又把有關事權收集起來,解決了市鎮想辦而辦不到的問題。 在瑞典,全國地方政府聯合會把全國290個市鎮政府組織起來,發展地方自治,推動合作,提供服務,提高市鎮政府的效率和質量,走出了自己的聯合與合作之路。到XX年,全國地方聯合會與全國省政府聯合會合併組成一個共同的聯合會,進一步推動地區發展、民主自治和社區建設。

;二是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即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形成一種新的供給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實行合同出租,就是説在不擴大政府規模、不增加公共財政支出的情況下,政府按照投標者的競爭和履約行為,將原先壟斷的公共產品生產權和提供權向私營公司、非贏利組織等機構轉讓,完成公共服務提供的“準市場化”,進而改善公共服務的提供質量,提高行政效率,增強行政能力。在這一方面瑞典一直走在前面。據瞭解,20世紀90年代之前,出租合同在瑞典市鎮政府整個支出中所佔的比例一直是穩定的,大約在6-7%。然而,在不同服務領域中,這一比例不一樣,如學校交通大約是80%,垃圾清潔大約是50%,建築物清潔和高速路養護大約是25%,公園養護大約是6%,老年人和兒童照顧大約是1-3%。到20世紀90年代,在大多數服務領域中,這一數都有了提高,尤其是在社會服務領域,據統計,在90年代末,將社區照顧老年人的任務外包出去的平均比例,已從90年代初的1%上升到8%,個別城市甚至上升到30-40%。 三是參與式民主不斷擴大。15年前的1989年,法國聖德尼市在調整市鎮規劃時,為了聽取居民的意見,成立了帶諮詢性的機構――街道諮詢委員會,後來在一個小區改造中,市政府領導人發現這個街道諮詢委員會能夠很好地溝通市議會議員、居民和政府的意見,密切關係。1999年,聖德尼市就把這一機制推廣到了全市。他們把全市分為14個片,每一片由1名副市長負責,每一月開一次會議,每次會議的議題由議會議員和居民自己定。這種機制度進一步的推行,對市政府產生了很大影響,使政府要面對居民,要有傾聽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協調動能力,居民也有了發表意見的機會,也阻止了極右勢力在基層的滋生。XX年,市鎮選舉後,除巴黎、里昂外,全國大多數市鎮議會都由左派改為右派控制。當時的總理諾斯潘推動出台了一個叫“貼近基層法案”,要求30萬人口的市鎮實行參與式民主,要求每一個市都建立街道諮詢委員會,加強與居民的聯繫與溝通,阻止右派的發展。目前,法國不少市鎮在實驗參與式民主,聖德尼市還拿出一批預算項目選民供居民討論,幫助政府科學決策。

2017年德國考察報告(2)

赴德國農機化體系現狀考察報告

農業部赴德國農機化體系建設與管理培訓團一行16人,於3月3日至3月22日,先後到德國黑森州農業協會、DLG農機檢測中心、巴伐利亞州農林部、巴伐利亞州農機培訓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柏林歐盟農業代表處進行了培訓,到GRIMME、AMAZONEN等農機生產企業和3家農業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當於我國的農場、農户)進行了參觀和考察。通過培訓交流及實地參觀考察,培訓團成員對德國的農業服務體系、農機檢測程序、農機培訓體系、農機科研開發及農機生產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學到了不少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新的理念,取得了較大的收穫。

經過歸納總結,現將有關學習考察情況分述如下:

一、德國的農業機械化體系

德國現有耕地面積1730萬公頃,約佔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約290多萬公頃。在農業生產中,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農業企業經濟收入為430億歐元,其中約一半為畜牧業收入,在畜牧業中,牛奶的收入佔90%,是農業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戰以來,德國的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企業每户經營的面積呈增長勢態,企業數量則表現為一直在下降,農業企業數量從1949年的160多萬個下降到目前不到100萬個,其中面積2公頃以上的農場為41萬多個(平均每個農場規模為41.4公頃);農業從業人數從1949年的481.9萬人下降到的94萬人,農業從業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1950年為24.1%,1900年為38.2%,到則只有2.5%;每一個農民供養的人數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的128人,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機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國的農業與農機管理與服務機構

德國的農業管理部門主要是各州的農林部,我們考察的巴伐利亞州農林部(Bavarian State Ministr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由管理漁業、種植業、農業工程等8個協會(State Institutes),5個教育與研究機構、1個技術發展中心、3個科研管理部門、1個培訓中心和1個農場,以及7個地區政府農業部門和農村發展部門,47個縣農業辦公室、61個農業學校組成。主要負責有關農業的政策建議及政策實施、農業保險及補貼等農業支持、成人職業教育及繼續教育以及農業科研應用等。德國農業服務功能主要由農業協會(The 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來承擔。農協是一個自上而下組成的民間團體,由基層農協、區域農協、州農協及全國農協4級組成。如:全德農協由16個州農協組成;而在我們考察的黑森州,農協則由24個區域農協、2370個基層農協組成,代表了本州3.3萬農業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當於農場和農户)的利益,約佔全州農業企業的90%。農協幫助農企解決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問題,把農業企業的問題反映給政府,通過影響立法來解決問題。在農業機械化服務方面,過去德國各州農林部都設有負責農機組織協調和質量監管的技術辦公室,主要負責直接與農業企業溝通,及時向農機生產企業反映農業機械的質量、性能等問題。隨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還有6個州有這方面的機構,其中的3個為州農林部下屬機構,80%的經費由州政府支付,20%由農業企業支付,另外3個為私人企業。

農協與政府沒有直接關係,其經費來源主要靠會員會費收入,沒有財政支持。在黑森州,農協會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會費,每户農業企業50歐元,第二部分則按農業企業土地面積大小收費,約8-10歐元/公頃。隨着德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農協也面臨着一些問題:一是由於農業企業數量的減少和耕地面積的減少,會費收入也在逐年減少。二是由於為了增加社會就業崗位,規定農民年滿65週歲退休,把農場交給年輕人經營,目前退休人員數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壓力很大。另外,德國農業還面臨農民工資在增長,麪包價格在增長,而原料(小麥)的價格卻一直在下降的尷尬狀況,從度開始,德國農民的收入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二)德國的農機檢測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國農協)由4個主要部門組成,其中的一個部門即是從事農機、電子檢測及動植物產品測試的部門。德國農協農機檢測機構總部設在法蘭克福,有工作人員50多名。德國農機檢測機構還與歐洲12個國家的農機檢測機構聯合成立了歐洲農機測試網絡(ENTAM),在農機檢測上形成專業分工的框架,如德國的大型農機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進行檢測,而是送往丹麥的一個農機檢測室進行檢測,通過這樣的專業分工,使每個國家的檢測機構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國法蘭克福檢測中心目前主要從事拖拉機、聯合收穫機及養殖設備、草坪設備的檢測。

DLG農機檢測中心是非盈利機構,在政治上與經濟上獨立於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來自成員應付、服務收費和社會補助等。通過檢測的產品,可貼上DLG質量保證的標識(類似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這既可以看作農機生產企業質量過關的標識,還可以認為是農民可以認可購買的標識。DLG對測試結果,以Intetnet、專業雜誌和測試報告的形式向社會公示。

DLG農機檢測按照ISO、CE等公用標準進行檢測,對暫時沒有標準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檢測內容分三類:一是全面測試。包括安全測試,保養測試和可操作性測試,從而使農民可以放心購買。這個測試的程序是實地檢測和使用檢測後,由測試委員會提出檢測報告。二是部分性能的專項測試。三是代企業對新產品進行性能測試,對提供企業出具測試報告,同時為企業提供諮詢和技術支持,供企業進行產品改進。該機構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檢測和多個專項檢測。

在德國,企業所有的農機檢測項目都不是強制性的,農機檢測機構所有檢測項目也是收費的。DLG的部分檢測能夠得到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是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針對機械噪音檢測等,通過在檢測設施設備建設上也給予一定的資助的形式給予經費補助。

(三)德國的農機職業培訓

由於歐盟的成立,農業政策趨於統一,各州政府對農業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調查,供歐盟協調,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各州政府現在更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的交流與應用服務。

巴伐利亞州的農林部設有農業培訓中心,中心又分為3個學院,其中之一是農機技術學院。在德國,年輕人在基礎教育通過後,在就業前,需要進行類似我國職業技術培訓的一種培訓。分為3年,四個層次,一是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二是實踐操作技能;三是管理應用能力;四是專業技能培訓,這個階段屬於進一步深造的過程,可以選擇。

巴伐利亞州農機技術學院建主要進行農機操作、維修方面的培訓。經過基礎教育之後的青年人(16-19歲),自己提出申請,由州政府下達計劃和資金資助,到學院進行培訓,學習結束後,經過考核頒發證書,這些學生畢業後90%到農業企業從事其與其培訓相關的工作。同時,該中心還承擔短期的農民技能培訓,培訓是基本免費的,農民自願參加,每年大約有500-600人接受這項培訓。

學院教學設施齊全,教具豐富。學院有很多非常先進的農機具作為教具使用,這些都是各生產企業提供的資助。學員在學習的同時,又進行了機具的選型,對農機生產企業而言,這實際上起到了培訓與選型推廣的結合。

(四)德國農機科研及開發生產情況

慕尼黑工業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工業技術院校,該院校設有專門的農業機械研究所。所長.雷鈕斯博士介紹,該研究所1/3的工資由政府支持,其餘2/3經費由承攬項目來支持。該研究所每年可獲得政府、企業共計1200萬歐元的項目經費。

進入該學院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前2年(1-4學期)為基礎學習,不分專業,這期間1/3的學生要被淘汰(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生源質量良莠不齊)。5-9學期進行分專業學習,第10學期進行畢業答辯,如通過技能、管理能力培訓的還可獲得Master稱號(類似我國的某專業職稱稱號)。

目前,德國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在印度,按德國技術進行中型(45馬力)拖拉機生產。德國農機專家針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農機企業運行方案,包括8個部分。一是建立私營體制;二是企業與高校、專業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科研開發;三是與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統籌發展;四是生產要有規劃,引進技術不要貪求技術的高新,而要注重適用;五是要重視安全保護(產品質量)。政府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六是企業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七是要有比較好的圖書刊物等技術資料來源;八是建立員工培訓、項目管理、外語等支持系統。

在慕尼黑大學進行培訓後,我們先後考察了位於下薩克森州的兩家德國農機制造企業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擁有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培訓、市場銷售與服務多部門的綜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設備十分先進和專業化。該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機械生產商,產品涵蓋了從種植、收穫到儲藏的各類機械,產量佔到歐洲總產量的60%,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規格型號從2行到8行,售價從0.35萬歐元到8萬歐元不等。該公司的2行播種機及2行和4行的收穫機等小型的土豆生產機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國內蒙、甘肅(定西)、河北(張家口)、廣西(北海)等土豆生產區。

AMAMZONE公司是生產耕作、播種、施肥、農藥噴施等農業機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貿於一體,有自己的科研隊伍,還與大學合作進行技術開發,擁有1000公頃的產品試驗基地。該公司1883年創建, 產值達到1.8億歐元,在德國農機企業中排名第四,產品60%出口。公司的市場銷售部門設有中國出口部,有專人負責,,通過在北京的代理商麥爾西公司新疆進口了該公司一些耕作機械。

最後,我們參觀了兩個農場,這個兩個農場耕地面積均為120公頃左右,主要種植土豆和洋葱。整個生產過程,從整地、種植、植保、收穫、分級、運輸、存儲等都實現了機械化。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方面,這些農場主要依靠自己的機械,在作業高峯,也可以相互調劑機械,合作經營,大大提高機械的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

二、主要體會

通過20天的學習和參觀、考察,我們認為,德國在農業、農機服務管理體系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研究,通過學習這些好的東西,可以使我們在農機化發展中少走彎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強對我們農機化的管理服務,使我國農機化能在先進國家的經驗基礎上快速健康地發展。

(一)德國在二戰後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機(農業)管理服務體系

在整個農業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蓋90%以上農户的農協組織,該組織可代表農户利益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協調各種關係,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農户提供法律、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使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組織化和有序化。在農機管理、服務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體系,有隸屬政府的農業機械辦公室,進行組織協調、質量監管和維權,還以政府統一組織形式,向農企提供技術培訓,強化了從業人員的上崗培訓,提高其技術素質,從而使從業人員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進的農機,並掌握一些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DLG農機檢測,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關,從生產者和用户雙方的利益出發,架起了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保證了雙方的利益。在農業機械維修方面,完全實行了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建立了由銷售商負責的售後維修服務體系。

(二)在農機化發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備的財政支持

在德國,農機職業技能培訓是由政府按需下達培訓計劃,並提供經費;在科研、檢測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很大的財政支持,這對農機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政府對農業企業修建庫房等基礎設施有一定的補助。對於農業機械使用的燃油,德國規定每升柴油國家免除0.21歐元的税,即農業企業憑購油發票和申請,由政府部門以環保税的形式返還。目前德國柴油市場價格每升約為0.95歐元,燃油補助相當於與市場價格的22%。在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

(三)在農機化發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新理念

德國專家認為,只有農業勞動力減少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其他服務性行業。而轉移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從業人員,主要靠工程技術。不能認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就會使農業勞動力失業增加,其實,工業生產的同時,勞動力也在減少,很大一部分人員轉而從事了服務業,並不是發展就必須產生失業。他們還認為,不能因為農業勞動力減少了,就説農業不重要了,農業對社會貢獻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後的生產方式來留住農民,以減少就業的壓力。德國在歷史上,曾經試圖通過限制農業的發展來控制農業勞動力的流失,但是實際上幾乎沒有產生作用,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仍然是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過程。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有一些問題還不能説透徹,對農機化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四)農業發展政府調控十分重要

從歐盟農業政策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一是農業問題與工業問題不一樣,農業是一個特殊的部門,不能完全由市場來調控,需要政府適當調控,特別是在農業還不發達的階段,政府的干預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調控除了為了保護和調動農户的生產積極性目的外,還應強調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尤其要把生產與銷售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三是政府調控應在WTO綠箱政策的框架內進行,主要採取直接補助的方式,投入基礎設施項目,促進結構調整和平衡發展(發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購方式來保護農民利益),另外,還對新技術研究開發、推廣進行補貼。四是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在總支出中佔較大比重,整個歐盟每年1000億歐元預算中,其中50%,即500億歐元用於補助農業,以政府幹預的方式來使農民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的學習與研究

短時間的學習、參觀,要深入透徹的瞭解德國的農機化發展狀況、先進技術、理念是不可能的,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膚淺的,要較透徹、準確地把握其發展政策、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等問題,必須有更多的時間。德國農機的發展有很多好經驗,也同時存在許多問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對我國農機化健康發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議國家派出這方面的研修生進行專題研究。

(二)積極促進中德農業機械化合作與交流

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農機產品大量採用其工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如發動機技術、變速技術、安全防護技術等,因此,應加強與德國在農機工業技術方面的交流,使我國農機工業能跟蹤、跟隨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技術,以實現與國際的同步發展。可以採用派留學生的方式,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另外,德國農機企業和研究單位對與中國合作生產農業機械、向中國市場銷售德國產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願望,我國農機部門應邀請德方企業、院校、科研單位到中國交流、考察,建立合資、獨資企業,把德國技術引入中國,提高中國農機產品的水平,再將產品推向世界。

(三)強化政府對農機化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建立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促進政策體系,從法制、財政等方面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繼續強化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制度,搭建起我國農機企業與農户的信任橋樑,維護雙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對農機職業培訓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業機械設計製造的安全性能、環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證農業機械的安全使用。要從財政方面增加對農機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加快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加快對國外農機化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消化,全面提升我國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

3月27日

附考察團成員:

劉倫才(貴州農機局)、黃聿頌(青島農機局)、王衍(農業部農機化司)、胡伯印(農業部農機鑑定總站)、胡偉(天津市農機局)、田繼來(河北省農機局)、韓戰省(山西省農機發展中心)、舒偉軍(浙江省農機局)、孫員(江西省農機局)、祝培禮(山東省農機監理站)、程雙進(河南省農機局)、王友根(湖北省農機辦)、李友華(湖南省農機局)、譚仁忠(湖南省農機局)、羅守軍(重慶市農機局)、楊柳(四川省農機局)

2017年德國考察報告(3)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浦東新區職業教育考察團

(執筆 唐水明)

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東新區社發局教育處領導陶國強為團長,高橋職校校長尤慶華、羣星職校校長顧曉光、新陸職校校長陳野弟、教發院教研部主任唐水明為團員的考察團,赴德國考察職業教育。考察團着重考察了2所國立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並和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進行座談。

短暫的考察,收穫頗豐,從中可獲得許多發展我區職業教育的借鑑。

一、本次考察我們所瞭解的德國職業教育

1.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告訴我們,他們的學制一般是孩子三歲進幼兒園,六歲入國小,國小學制是四年,國小後實行第一次分流,多數學生一開始升入國中,就初步確定了今後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國中(五年或六年制)畢業後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意願而定。較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必須以接受過較低層次的職前教育為基礎,並應有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經過職業教育的人員,既可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從事相應的職業,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從事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是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即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勞動就業部門既管理就業、救助失業,又管理培訓工作;各行業協會、各同業公會、各州政府、各企業為實施《職業教育法》各司其職,政府實行宏觀管理和協調組織工作。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還告訴我們,德國高中學生需學2-3門外語,完成學業方可進入大學,高中生上大學所佔比率僅約佔30-35%,其餘學生選擇高等職業學校,比率65-70%以上。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相當於我國的“中職”,校長在回答我們問詢時説:“我們的學生畢業後也可以上大學,但只能進入對口的專業,即不能進綜合性大學,只能進技術學院(高職)。”他還介紹説,德國人特別喜歡職業學習,高會考上大學的,有的也先到港口學習三年再讀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既使絕大部分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訓練,直接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僱用,同時又能提供有志於繼續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德國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

在德國,約有70%的職校屬於“雙軌制”。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軌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國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學員或定期或分期在企業裏接受實踐教育、在職校裏接受理論教育。職校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

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軌制”的主體。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佈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佈的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大類、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佈實施。各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作為學徒工,企業發給學生每月500-600歐元的生活費用。

職業學校的教育是服務於企業培訓的,職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並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

雙軌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考核內容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崗位上的合格技工。

據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介紹,在巴伐利亞州,約有70%以上的國中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中的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同時進入各類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基礎知識。這種體制,有利於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有動手能力的生產技術工人。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另一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按照德國聯邦政府職業教育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企業內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

3.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兜售什麼,因為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相關法律法規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企業根據產業需要招收員工,對新招收的員工,企業必須依法送至國立職校學習培訓。“企業根據產業需要送出培養對象,企業會找上門來。對於不瞭解我們學校的企業,學校才安排去做點宣傳,讓它們知道我們的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如是説。

4.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項目。

德國是16個州聯邦制國家,每州有自己的教育體系,為使職校培養的人才國家通用,職校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都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專業和培訓項目。職業教育,都針對整個經濟政策而言,作為國家經濟範疇,宏觀的。

考察中我們瞭解到,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5.從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看德國職校的2個組成部分:“正規部”和“準備部”。

漢堡共有50所國立職業學校,其中19所是工業產業技術學校,其中5所學校全招女生;其他31所均是商業方面的。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建於1870年,是漢堡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它發端於船舶油漆工的培養。該校現有61個班級,1343位學生,70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50名、非專職教師10名、從其他學校來兼職的10名),45個授課點(教室),6個計算機教室,1個自學中心(利用電腦等做功課),1個餐廳實習點,1艘港口實習船。

國立職業學校一般都包含“正規部”和“準備部”2個部分。

該校“正規部”有港口、倉庫、船廠三個領域的專業,承擔着為漢堡360家企業培養學生的任務。學生都由港口和造船類企業與學校聯手培養,學制3年至3.5年。三個領域,各設一個科長,科長與企業有聯繫、溝通。

港口領域培養11種與港口有關的職業,如:倉庫管理技工、倉庫經營技工、倉庫搬運技工、倉庫包裝技工······“倉庫”行業在漢堡很重要,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一年為港口培養701人,包括港口船長(內河船長)等人才。

造船領域的專業有:船舶結構機械工(船定單800條船、600條為與朝鮮訂購)、板金工(智力不是很發達的學生)、造船工(主要建造體育用船遊艇等)。

該校還培養來自鐵路、銀行等單位需要的保鏢、保安、安全人員。

學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但需要他們的企業都在漢堡。

學生或定期集中一段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或分期每週2天在校上課,3天在廠裏工作。定期與分期,根據企業需要決定。這是典型的德國職業教育“雙軌制”,一軌在用人企業,一軌在國立學校。

企業都想知道學生在學校裏學些什麼,學校也想知道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情況。因此,學校主管部門的教師常常到360家工廠去了解情況,並聽取對教學的要求。

該校“準備部”為紀律差的、學習差的學生就業做準備,學生自己還不知道從事何種職業,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專業。德國中國小12年教育制,紀律差學習差的學生,後2年到準備部,由學校幫助他做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教育的學生還在學習期內,由學校情報中心推薦過來。學校努力培養,2年後推薦,讓其能就業。如果找不到工作,學校把他們交到勞工部,勞工部把他們當作失業人員登記。

職業準備部在建設工地也有教學點,學習泥瓦匠等。

職業準備部還在監獄設有教學點,幫助失足青少年及社會成員作出獄後的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部的學習採用項目制,讓學生在學習項目過程中形成興趣(學生都有特強心理)。學校還對他們加強現實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當然,對有些學生,學校對其無能為力。

6.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見聞。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

這所學校已有100多年曆史,校舍歐洲味的古色古香,原先曾是某公爵的宮殿,當今是慕尼黑的文物保護單位。該校創辦之初只是為宮廷貴族夫人服務,指導她們各種場合的服裝搭配、着裝禮儀,培養她們設計製作自己喜歡的各類服裝的情趣。現在,她是一所只要願意人人可以免費進來的學校,學生只需買些材料。

為了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教學不僅僅停留於二維,還進行塑泥人、剪裁、服裝、造型設計等三維動手實踐,通過製圖製版、立體剪裁、造型設計,培養動手能力。學校還經常為學生提供參觀時裝展覽、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學生參觀的視野從本城、本州、本國,一直到米蘭、羅馬等地。我們一一參觀了學生正在動手操作的課堂(與其説是課堂,不如説是工場),參觀了學生完成的服裝創意設計的展示室。學生的作品,樣式豐富多彩,構思新穎獨特。這些作品,曾由藝術總監送至製衣廠的服裝設計部作為廣告展示。

據介紹,服裝設計學習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項目組織學習,圍繞一個主題、一項任務,把學生組織到一起。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並充分展示自己。

7.德國對職業教育從業人員的要求嚴格。

考察中,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對我們都有如下介紹:德國對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職業學校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有教育學背景,有一門專業,至少有2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准入的過程是:經過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2年(試用期);2年試用期內,既有教學實踐培訓,又有專業進修;試用期結束再經過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學校成為正式教師,政府終身僱用。月收入為3500歐元,與其他學校教師工資基本相同,也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高校教授月收入約4500歐元)

“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幹過這一專業才能執教此專業,唯此,學生學習才有信心。我們學校教師都有職業頭銜,均是漢堡市行業技術學會成員,參與各種考試命題、立法……還到博覽會做產品專業介紹。”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以強調的口吻對我們説。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畢業於藝術院校,且有造型設計經歷,有位上海師大藝術系畢業的服裝設計碩士、高級服裝設計師張女士,在此已執教15年。我們進入教室時,她的學生正在以“我”為題設計姿態各異的造型。

8.學校的管理系統簡潔,人員精幹。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擁有60多個班級、70多名教師、1300多名學生,管理系統只有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下設4個部門(正規部、準備部、協調科等),各部門一名負責人。每週校長與四個部門負責人舉行例會,佈置具體工作。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管理系統大體也如此。

二、德國職業教育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1.同生產緊密結合。相對於學校制職業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並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2.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除學校與企業密切結合外,還發動社會力量(包括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持辦好職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擔義務,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

3.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

這對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4.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5.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特點。通過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職教師資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這對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有普遍的借鑑意義。

結束語:德國的職業教育發達,早有所聞。德國的產品,結構合理,加工精密,外觀講究,質量上乘,性能優異,這是他們重視職業培訓、員工持證上崗,人人關心質量的結果。德國產品質量之所以馳名世界的祕訣正在於此。據説農民也要持證上崗,因為他們農民使用的主要農具,早已不是鋤頭、釘耙,而是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耕作、施肥、除蟲、灌溉、採收也已採用一整套科學的辦法,多數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種養殖業、種植業也按照先進的種養方式來完成,未經培訓的人難以勝任。在德國,不論擔任那一種工作,完成那一種任務,“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普通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資格”,決不是單純的一種學歷文憑或證書,除一般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應用,有動手能力。因此,在德國各行各業都重視職業,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德國考察報告(4)

赴德國、匈牙利醫療保險考察報告

8月27日至9月7日,我分會就科研項目《醫療保險籌資與醫療費用宏觀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組團赴德國、匈牙利進行考察。先後拜訪了德國衞生和健康保險部,德國醫院協會、德國保險認證醫師協會、AOK保險公司以及匈牙利衞生部,瞭解了兩國醫療保險制度現狀,並就我國醫療保險基金徵繳和支付存在的問題與兩國進行比較和分析。

德國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情況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目前該國醫療保險由法定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兩大運行系統組成。絕大部分德國人都有義務上保險,其中小部分人可以在私人或法定保險中進行選擇。這主要是根據其工作性質和收入多少來決定:公職人員及自由職業者(包括私營業主),以及收入超過一定水平的僱員(税前月收入超過3862.5歐元)可以在法定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之間進行選擇,也可以同時參加兩種保險。從目前來看,88%的人口(7200萬)參加了法定醫療保險,其中有11%的人是在兩種保險中自由選擇了法定醫療保險,另外還有9%的人蔘加了私人醫療保險。

法定醫療保險保費由僱主和僱員共同負擔,所有保險機構的平均繳納數額大約為收入的14%,原則上勞資雙方各負擔一半,但近幾年比例有所改變,實際上僱主承擔少於僱員的費用。繳費基數設封頂線和保底線,封頂線為3350歐元,調整為3525歐元,保底線在為325歐元,調整為640歐元。對符合條件並參加了法定醫療保險的僱員,其家庭成員(包括無業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一起享受醫療保險的各種待遇。

在德國醫療保險管理職權從兩個角度劃分: 執行者及分級管理。從執行者角度來説,德國的醫療保險由政府部門和自治管理機構共同管理。國家政府部門為各級衞生和醫療保險部門,負責制定酬自己提供醫療服務的法律法規,並對醫療保險管理進行國家監督;自治管理機構為各級聯邦共同委員會、法定保險機構協會、醫院協會、保險認證醫師協會,負責具體實施各項法律規定,制定和完善醫療服務項目目錄,保險服務價格、數量和質量的協商、監管。立法者通常給予自治管理機構在法規實施方面較廣闊的自行安排組織的空間,由衞生及醫療保險部門對其進行監督。從分級管理角度上説,聯邦、州及區的政府部門和自治管理機構責任、權利也各不相同,國家級部門、機構制定政策和目錄;各州也參與決策,並統一執行政策和主要管理制度(如醫療服務項目目錄)。

在醫療保險管理中有很多技術性問題需要處理,如藥品性能和價格比較,確定支付標準,審核診療規範,處理醫療糾紛等,為此,德國衞生與健康保險部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從事藥品經濟學、衞生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為處理技術性問題提供學術依據。

保險機構的競爭異常激烈,其數量由於合併而一直在減少。1989年德國有超過1家法定醫療保險機構,到只剩下250餘家,而且還在不斷減少,預計到將剩下不到50家。參加法定保險的人可在各保險機構間進行自由選擇。主要在四個層面:價格(保險費),質量(醫療服務),保險程度(範圍),服務(熱線、分支機構、便捷程度等)。然而保險機構與醫院不單獨簽訂協議,而是與醫院協會和保險認證醫師協會簽訂協議,因此在醫療服務質量上差別不大;醫療服務項目目錄涵蓋範圍很廣,因此在保險程度(範圍)上差別也不大。主要是在價格和服務上競爭。保險費根據個人收入進行計算——每個保險機構都有自己的繳費比例。

德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把門診和住院嚴格分開的國家。門診基本是醫生自己開設的診所。醫院則有國家、公共福利和私人性質的。在德國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部門都有專科醫生及專家,被稱之為雙重專科結構。比如在德國既有自己開診所的心臟專科醫生,也有在醫院心臟科工作的心臟科專家,通常在醫院工作的心臟科專家為被聘用的。目前德國衞生體制也正在進行改革,允許開診所的醫生去醫院服務,醫院的醫生出門診。醫生必須在成為醫療保險認可醫師協會的成員後,才能夠救治醫保患者並得到基金支付。

德國法定醫療保險基金徵繳、支付

法定醫療保險保費由僱主和僱員共同負擔,原則上勞資雙方各負擔一半,但為了減輕企業負擔,有益投資環境,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近幾年負擔比例有所改變,實際上僱主承擔少於僱員承擔的費用,僱主平均約為6.6%,僱員為7.4%。

醫保按照總額控制來支付門診費用:一個地區所有的門診醫生有一個總額預算,但對每個診所或醫生不作具體限制。住院費用按照定額辦法支付,每個醫院根據住院病例數有單獨的預算。

最初患者在看病過程中,只要在醫療服務項目目錄範圍內,就不需要掏一分錢。但近年來政策作了調整,德國開始嘗試費用共擔機制。患者每開一種藥品,將會承擔不同程度的費用。根據藥品的單價和數量,每種藥品個人負擔在0至10歐元之間。

醫療保險支出達到1311億歐元,其中住院支出佔最大比例,達到36.3%,

(Mrd為十億歐元)

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德國醫療保險同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由於德國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廣,保障範圍大,導致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缺乏控制。同時,高科技醫療技術和新藥品不斷誕生和廣泛使用,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等,已使各大醫療保險機構每年收取醫療保險費的增長速度明顯低於醫療保險支出的增長速度。1993年以前,醫院所有支出都由疾病保險機構負擔,93年以後,保險費收入增長低於支出增長,限制了醫院費用報銷的情況,醫院也開始出現赤。

為此,德國衞生和醫療保險部會同相關自治管理機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辦法來擴展籌資渠道、緊縮基金支出。

退休人員繳費。德國是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國家,老齡人口的醫療費用也佔了全部醫療費用的大部分,因此德國實行退休人員繳費制度。繳費比例為14%,基數為其養老保險金。費用的一半由老年人負擔,另外一半直接從養老保險金中扣除。如果原來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的無業家庭成員,達到退休年齡後也必須要繳費才能夠繼續享受醫療保險;

加強對僱員收入的稽核力度。不僅將工資收入計入繳費基數,其他非工資性收入也同時一併計入;

適度提高籌資比例。根據醫療保險支出情況,適度調整籌資比例,最高時達到15.8%,後逐步回落,目前穩定在14%;

結算方式逐步向DRGs過渡,以更科學、合理的結算方式控制醫療費用。1996年以前,保險機構與醫院按照定額結算,確定每家醫院的平均住院牀日費用;1996年至屬於過渡階段,75%的疾病患者採取定額結算,25%的疾病按病種付費,並輔以特殊補貼(急診或重症的附加費用)。預計到-將全面實施DRGs系統按病種付費。儘管病例數量增加,通過合理化改革還是取得了牀位的減少和住院治療時間的縮短。與1990年相比,病例數增加了27億(18.5%),但平均住院天數縮短了5.8天(39.5%),牀位數減少了144,000張(21%);

縮短專利藥品的專利保護期。把原來的15年專利保護期縮短為10年,大大降低了藥品費用支出。僅一種藥品“利比多”,其節省的費用就高達近5千萬歐元;

經過以上措施的實施,以後,德國的醫療保險結餘赤情況才得以扭轉。

德國的私人醫療保險

德國私人醫療保險作為法定醫療保險的有力補充,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公職人員、私營業主和高收入人羣的醫療需求。與法定醫療保險人人相同的繳費比例不同,私人醫療保險需要審核確認參保個人的疾病風險,從而確定繳費數額。而且權利與義務對等,繳一人,保一人。

私人醫療保險公司與法定醫療保險機構一樣,通過醫院協會與各家醫院簽訂協議。但他們不能直接介入醫生診斷過程中,為了防止醫生的過渡醫療行為,保險公司行業協會成立了監管委員會,對簽訂協議醫院的醫療行為進行監管、抽查,並對醫生進行信用評估。

由於私人醫療保險公司風險很大,為了能夠在保險公司之間形成一個互濟制度,保險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個行業風險評估組織——RSA,每年每個私人保險公司上交全年保費的13.8%給RSA作為保險公司的風險調劑金。如果哪傢俬人保險公司出現風險,RSA將會動用這筆風險調劑金來支援該公司。

匈牙利醫療保險基本情況

匈牙利在1990年以前實施基本國家醫療補貼,此後開始進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至今已經運行15年。

匈牙利實行法定醫療保險。通過法律規定公民要參加醫療保險。1990年起建立社會保險基金。1992年,社會保險基金明確分為兩部分,即養老保險基金和醫療保險基金。醫療保險費用作為一個特殊税種,約佔工資的11%左右,由税務部門進行徵收,然後劃撥至醫療保險管理部門。無業人員的醫療費用,由政府預算另行列支。

參保人主要分三類:

1. 正常繳納保險税的居民

2. 除保險税外,3. 還要購買商業保險的高收入人羣

4. 不5. 繳納保險税、由國家補貼的困難人羣

目前,匈牙利醫療服務主要有3個層次,第一層次:全科醫師與家庭醫生;第二層次:綜合性門診和專科門診;第三層次:住院醫療。每個醫生都在衞生部和醫師協會備案。家庭醫生作為“守門人”的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由家庭醫生來決定患者是否應去門診或住院。醫院由國家、地區、教會和私人性質,醫療保險根據醫院的治療水平,與醫院簽訂協議。

醫療保險對這三個層次的醫療服務,有着不同的支付手段。對於家庭醫生,按照其負責的居民數量領取費用;門診根據接診量按病種付費;住院按病種付費,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難度係數,類似於點分制付費法。

匈牙利醫療保險基金徵繳、支付情況

醫療保險籌資比例為15%,單位承擔11%,個人承擔4%,自由職業者參加醫療保險要個人全部負擔15%的保費。目前全匈牙利約有1000萬人,基本都享受醫療保險待遇,但只有390萬人繳費。18歲以下兒童、18歲以上大學生以及退休人員可以免費享受醫保待遇。無業家屬由親屬代替繳費。參保患者發生在醫療保險服務項目範圍之內的就醫行為不需要承擔費用,但按照西方習俗,需要給醫務人員小費。除了正常的醫療服務報銷外,醫療保險基金還承擔以下費用:

2. 14歲以下兒童生病,3. 父母有權利留一位在家照顧,4. 期間工資由基金支付;

5. 婦女懷孕期間,6. 前後半年由保險補貼個人收入的70%;

7. 婦女生育時如果已參保超過6個月,8. 等孩子兩歲時可得到保險支付每月不9. 超過8.3萬10. 福林(約合830美元)的兒童養育補貼;

11. 參保人病退又未達到62歲退休年齡,12. 其參保費用由醫療保險承擔,13. 超過62歲後費用由養老保險部門負擔;

由於繳費人少,享受人多,每年支出已達到150億福林(約合1.5億美元),單純的依靠參保人繳費已經無法滿足支出的需求。因此匈牙利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開源節流。

1. 中央預算對醫療保險進行補貼。每年約40億福林,2. 佔到醫療保險支出的25%以上;

3. 製藥企業的某一藥品銷售額和銷售量達到一定程度後,4. 要返還一部分收入給醫療保險基金;

建議

醫療費用的控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取決於保險方、供方、需方內部及相互之間的協調,還需要來自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

國內在試點和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於1998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納入國家宏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之中,並且制定具體政策付諸實踐。但就我國國情而言,尤其在目前醫療服務市場由供方壟斷、人口老齡化、經濟水平差距明顯等現實情況下,上述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需要進一步研究。每年我國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增長速度都收入高於增長速度。這是否是規律,如果是,那麼目前的籌資方式將不能使醫療保險做到收支平衡,必須要參考和借鑑國外的做法。

德國作為世界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並有着較為完備的醫療保險體系,匈牙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程與我國較為接近,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也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這些無疑會對我們進一步推動醫療保險事業發展、完善醫療保險體制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

依法管理。兩國均通過立法來確立主體醫療保險制度,因此在基金徵繳、費用支付等有法律作為保障,有法可依,擴面、徵繳力度也較大,能夠真正做到應保盡保,應收盡收。

退休人員繳費。退休人員的人均醫療費用遠遠高於在職人員,且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退休人員佔全部人口比例越來越大,實行退休人員繳費大大緩解了基金的壓力。

國家財政補貼。匈牙利的國家財政對沒有能力參加保險的困難羣體承擔責任,同時對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給予補貼。既體現了政府責任,又保證了醫療保險基金持續穩定運轉。

緊縮費用支出。如縮短專利藥品保護期、逐步採取更科學合理的DRGs結算辦法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專設機構從事衞生經濟、藥品經濟的理論和技術研究。通過專門的研究機構評估藥品性能、價格,研究徵繳和支付等問題,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充分發揮社區醫生“守門人”的作用。充分利用衞生資源,兼顧社區和各級醫院,有效分流病人,減少患者盲目就醫和住院,同時加強了疾病預防,有效控制了費用。

鼓勵競爭。德國對醫療保險管理實行統一制度,分散管理,鼓勵競爭。無論是法定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均由投保人自由選擇,促使每個醫療保險機構搞好服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醫療保險制度良性循環。

團長:郝春鵬(中國社會保險學會醫療保險分會 科研培訓部副主任)

團員:高光明(衞生部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 副處長)

謝新兒(江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副廳長)

曹慧昌(山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助理巡視員)

黃志剛(陝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醫療保險處 副處長)

黃貴權(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 副主任)

徐 瑋(杭州市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 副主任)

史 雲(安徽省宿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副局長)

9月16日

【第15篇】關於赴德國、瑞典、法國考察的情況報告

關於赴德國、瑞典、法國考察的情況報告

在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辦公室(以下簡稱項目辦公室)、德國icon諮詢公司的協調下,20xx年4月18日至5月2日,民政部組團赴德國、瑞典和法國進行了考察。這次考察是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活動的組成部分,也是自該項目執行近3年來,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赴歐洲考察的團(組)。

代表團成員的選定是民政部與項目辦公室協商進行的,具有多樣性。民政部內既有項目業務主管部門的代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也有教育培訓業務主管部門的代表(人事教育司),還有具體實施項目單位的代表(民政部培訓中心);地方上既有試點省的代表(遼寧、雲南),也有非試點省的代表(貴州、青海)。

項目辦公室對這次考察活動,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代表團啟程前,項目辦公室專門安排一天會議時間(4月16日),介紹歐共體、歐洲聯盟等國際組織的有關知識;介紹德國地方政府的體制及其運作程序,向代表團成員提供了一些介紹法國、瑞典國情的中文材料,從而為在歐洲考察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幫助。

在歐洲期間,除了旅途時間外,我們先後在德國工作了3天,在瑞典工作了5天,在法國工作了3天,最後又從法國返回德國進行總結和評估。在德國,我們參觀了波恩附近的swistal-miel農場,向農場主詳細瞭解他參與社區事務及其農業生產的情況;觀摩了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所屬波恩市的社會民主黨黨內提名波恩市市長候選人的提名大會;訪問了座落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布呂爾市的聯邦公共行政管理學校,瞭解了德國公務員的培訓情況;訪問了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內政部,聽取有關德國聯邦制、地方自治運作情況的介紹;訪問了特羅斯多夫市,與市長候選人、黨派領袖等見面,瞭解該市即將開始的選舉程序、選舉組織管理等情況。

在瑞典,我們聽取了瑞典地方政府聯合會國際發展部負責人關於“瑞典基層治理體制”的介紹;聽取了中央政府前文化部長關於“瑞典民主”理念的講演;參觀了瑞典議會大廳,並聽取議會運作規則介紹;拜訪了瑞典選舉事務局,聽取關於選舉制度、選舉方法、選舉管理等情況的介紹;參觀了斯德哥爾摩市政會議大廳,並瞭解議會運作情況;聽取瑞典地方政府聯合會高級官員關於地方政府聯合會演變發展歷史及其地位作用的情況介紹;聽取中央政府公共調查官制度的介紹;到烏浦索拉市(uala)聽取該市市政會議組織結構、具體運作以及城市規劃情況介紹;旁聽烏浦索拉市市政會議有關問題的討論;實地考察烏浦索拉市一所社會福利院,聽取他們關於老人、殘疾人照料情況的介紹;參觀烏浦索拉市市政會議自己決定上馬的垃圾轉化為沼氣的工廠。在法國,我們聽取了法國最高行政法官jean-louisdufeigneux先生關於法國行政建制的介紹;聽取了最高行政法官didier-petetin先生關於地方政府選舉制度和市鎮政治生活運作情況的介紹;參觀考察了聖德尼市,並聽取該市市長、副市長關於市鎮合作和地方參與式民主情況介紹;參觀了聖希萊·聖美滿市(sainthilairesaintmesmin),聽取有關市鎮間合作、市鎮聯合體的情況介紹。

總的來説,雖然在每一個國家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由於具體接待單位的精心安排,加上我們自身的刻苦努力,使考察活動達到了的預期目的。每一位參加考察的同志都認為這次考察有許多積極的影響,都對這次學習考察印象深刻,感受很多,收穫很大。

第一,大家認為,這次考察的內容豐富,加深了我們對部分歐盟國家地方自治、基層民主和人員培訓情況的理解和了解。所到的三個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民主規則的運用各有不同。

就國家結構形式而言,德國是聯邦制國家,瑞典是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法國是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國家。在國內時,我們對它們的情況多少也知道一些,但不具體。

這次,通過聽、看、問,增進了認識,對三個國家地方自治、基層民主等情況的歷史由來、發展演變、運作規則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為我們今後借鑑基層治理中的他山之石,提供了幫助。有關專業考察報告,請參閲附件。

第二,參加考察的所有同志,都能遵守紀律,認真聽取介紹,主動提問,贏得了國外專家學者的尊敬。這次考察中,向我們介紹情況的三個國家,不管是官方機構的人員,還是非官方機構的人員,他們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水平都很高,對我們的問題百問不煩。

我們參加考察的同志,也非常珍視這次難得的機會,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有的同志還錄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音像資料。每次情況介紹會都超過規定的時間。

這次考察,雖然整個日程安排非常緊張(包括星期六在內都安排有公務活動),但我們很快克服了時差等困難,每次活動,大家都準時、整齊參加。我們謙虛、認真的態度,贏得了各方的好評。

瑞典的接待方――瑞典地方政府聯合會國際發展局(salaida)的官員説,他們接待過不少國家的訪問團組,但像我們中國這樣認真考察的團組還不多見。法國國家行政學院的教授們評價説,我們這個代表團的不僅討論問題積極,而且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水平。

第 三,這次考察活動為今後執行好項目在歐洲的其它學習培訓活動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根據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的財政協議文件,今後還會有幾個包括師資、省以下有關人員參加大培訓考察活動將要在歐洲舉辦。

由於本次考察活動是項目第一次組織的海外活動,所以有關經驗十分珍貴。我們就下一步培訓考察在內容安排、考察重點、交通保障、翻譯以及地陪人員的支持等方面,都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在從法國返回德國科隆市進行考察小結會上,考察團已將有關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了為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也是具體協調組織這次考察活動的德國icon公司的代表susacludwig小姐。希望我們的意見能為icon公司改進工作提供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jd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