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代寓言故事 (優選15個)

古代寓言故事 (優選15個)

【導語】

古代寓言故事 (優選15個)

古代寓言故事 (優選15個) 由本站會員“成了”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古代寓言故事篇2:古代寓言故事篇3:古代寓言故事篇4:古代寓言故事篇5:古代寓言故事篇6:古代寓言故事篇7:古代寓言故事篇8:古代寓言故事篇9:古代寓言故事篇10:古代寓言故事篇11:古代寓言故事篇12:古代寓言故事篇13:古代寓言故事篇14:古代寓言故事篇15:古代寓言故事

【正文】

篇1:古代寓言故事

拔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莊稼種到地裏後,農夫每一天到田裏去看。他覺得禾苗長得太慢了,十天半個月過去了,才長出一點點嫩苗。

又過了半個月,禾苗仍舊只長高了一點兒。農夫嫌地裏的禾苗長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裏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將所有禾苗拔高後,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高興地對家裏人説:“今日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忙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兒子聽了,感到很納悶,就趕快跑到地裏去看,發現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陽曬蔫了,全都枯死了。

【説明】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物的發展都有自我的規律,僅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違背了客觀規律,即便有良好的願望和熱情,也必然會失敗。

篇2:古代寓言故事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隻老虎正在深山老林裏轉悠,突然發現了一隻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日的午餐又能夠美美地享受一頓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明白今日被老虎逮住以後,前景必須不妙,於是就編出一個謊言,對老虎説:“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

老虎對狐狸的話將信將疑,便問:“你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狸趕緊説:“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能夠隨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讓你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貌。”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就讓狐狸在前面帶路,自我尾隨其後,一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一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一圈之後,狐狸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説道:“此刻你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並不明白百獸害怕的正是它自我,反而所以相信了狐狸的謊言。狐狸不僅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並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風。對於那些像狐狸一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篇3:古代寓言故事

後面還有多篇古代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齊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説:“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説,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説:“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説呢?”魏王説:“那我也不信。”龐恭緊之後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説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説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説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説:“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那裏!事實上,人虎相怕,各佔幾分。具體地説,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比較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説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説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説出這點疑慮,期望君王必須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説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説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我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矇蔽。

篇4:古代寓言故事

哀溺

古代的永州在今日的湖南省零陵縣,那裏的老百姓都很會游泳。一天,永州的河水突然暴漲,有五六個人乘着小船,正在橫渡湘江。行到河中央時,船漏了,所有的人都落入水中,在水裏遊着。

其中一個人竭盡全力地遊着,但不像平常那樣遊得快。

他的同伴説:“你平時是游泳最好的,為什麼今日落後了?”

他回答説:“我腰裏纏着一千錢,太重了,所以遊不快。”

他的同伴説:“你為什麼不扔掉這些錢?”這個人顧不上答話,只是搖搖頭。[由本站網友投稿]

過了一會兒,他遊得更加吃力了。

已經游上岸的同伴們向他大聲喊道:“你真是太蠢了。性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要那些錢有什麼用呢?”

這個人還是吃力地搖搖頭,不肯丟下腰間那捆錢。結果,他被淹死了。

【説明】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過分貪圖錢財,甚至為了錢財不要性命的人。

篇5:古代寓言故事

阿豺論折箭

吐谷渾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這一天,阿豺對他們説:“你們每人給我拿一支箭來。”然後他把兒子們拿來的箭放在地上。

過了一會兒,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過來了。阿豺對慕利延説:“你拿一支箭折斷試試。”慕延利毫不費力地折斷了。阿豺又説:“你再取十九支箭來把他們一齊折斷。”慕延利竭盡全力,怎樣也折不斷。

阿豺意味深長地説:“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單獨一支容易折斷,聚集成眾就難以摧毀了。只要你們同心協力,我們的國家就必須牢不可破。”

【説明】這則寓言説明了“單者易折,眾者難摧”的道理。

篇6:古代寓言故事

衞人嫁女

衞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白頭到老),幸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衞國有個人,當他的女兒出嫁時,教導她説:“(到了婆家),必須要多積攢些私房,做人家的媳婦被遺棄回孃家,是常有的事。不被遺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這是僥倖的。”

他的女兒到了婆家後,果然拼命積攢私房。婆婆嫌她私心太重,於是把她趕回孃家了。這個女兒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帶的嫁粧還要多一倍。她的父親不責怪自我教女不當,反而自以為聰明,認為這樣能夠使家裏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當中那種貪贓枉法聚斂錢財的,正是和這類行徑一樣呀。

《韓非子.説林上》的這篇寓言,主要要説明,人性自利,過度的為自我的利益研究,於是就忘了自我應當扮演的主角。從而揭露貪官污吏惟利是圖、寡廉鮮恥的醜惡面目和內心世界。

它也説明另外一層意思。寓言裏的這位父親,如果真的為女兒幸福,就應當研究,怎樣讓女兒婚姻幸福,閤家美滿;而不是讓女兒多聚攢錢財,防止被休。由於衞人教導女兒的出發點自私、錯誤,導致女兒“一向偷偷地積攢私房錢”,最終真的被休掉了。這則寓言也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期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極大。

篇7:古代寓言故事

涸轍之魚

莊子家已經貧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了,無奈之下,只好硬着頭皮到監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糧。

監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爽快地答應借糧。他説:“能夠,待我收到租税後,立刻借你300兩銀子。”

莊子聽罷轉喜為怒,臉都氣得變了色。他忿然地對監河侯説:“我昨日趕路到府上來時,半路突聽呼救聲。環顧四周不見人影,再觀察周圍,原先是在乾涸的車轍裏躺着一條鯽魚。”

莊子歎了口氣之後説:“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據稱,這條鯽魚原住東海,不幸淪落車轍裏,無力自拔,眼看快要乾死了。請求路人給點水,救救性命。”

監河侯聽了莊周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鯽魚。

莊子白了監河侯一眼,冷冷地説:“我説能夠,等我到南方,勸説吳王和越王,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到你這兒來,把你接回東海老家去罷!”

監河侯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樣行呢?”

“是哇,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説眼下斷了水,沒有安身之處,只需幾桶水就能解困,你説的所謂引水全是空話大話,不等把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市上的乾魚啦!”

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是人們的常識。這篇寓言揭露了監河侯假大方,真吝嗇的偽善面目。諷刺了説大話,講空話,不解決實際問題之人的慣用伎倆。老實人的態度是少説空話,多辦實事。

篇8:古代寓言故事

古時候,人們每到必須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着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那人回答説:“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説:“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貌,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説:“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樣能夠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之後説:“這樣貌吧,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隻可是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篇9:古代寓言故事

強取人衣

宋有澄子者,亡緇(黑色)衣,求之。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吾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繟緇也。以繟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譯文是這樣的。宋國有個名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尋找。他看見一個婦女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過來,説:“剛才我丟了一件黑衣服。”那婦女説:“先生雖然丟了黑衣服,可我穿的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我做的呀!”澄子説:“你還是趕快把你穿的衣服給我。我剛才丟掉的是件紡綢黑夾衣,你穿的可是是件黑布單衣。拿單衣換夾衣,難道不是便宜你了嗎?”

人們常説的強盜邏輯,大概也就是這樣。但不明白澄子這個人,到底是強盜,還是無賴。佔別人便宜,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胡攪蠻纏,編造荒謬邏輯。澄子之所以這樣,表面來看,好像邏輯思維混亂,實際上是強烈的私有欲、佔有慾使他發了瘋。這和阿Q偷了尼姑庵裏的蘿蔔之後對小尼姑説“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你……”,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兩個人的角度不一樣罷了。

篇10:古代寓言故事

酒徒遇吝嗇鬼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慳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詣貴府一敍,口渴心煩,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賤寓甚遐,不敢勞煩玉趾。”嗜酒者曰:“諒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啟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備,無有杯盞。”嗜酒者曰:“吾與爾相知,瓶飲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訪友畢即呼爾同歸。”嗜酒者目瞪口呆。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個極端吝嗇的人。嗜酒的人説:“期望到你家和你談談心,又口渴又心煩,茶也能夠酒也能夠,只求解渴罷了。”友人説:“我的家離這很遠,不敢勞煩您的腿腳。”嗜酒的人説:“料想只可是二三十里罷了。”友人説:“我家十分簡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嚴。”嗜酒的人説:“只要門開着就能夠了。”友人説:“只是沒有準備器皿,沒有杯具。”嗜酒的人説:“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説:“暫且等我半天,我拜訪完朋友就來叫你一齊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這兩個人都異常執着,一個是堅決要佔小便宜、步步緊逼;一個是堅決不讓佔便宜,步步為營。一個嗜酒如命,一個愛財如命。最終的結果,讓人啞然失笑,確實是高人遇見高人。兩人的高妙之處在於,一個是俺就想佔便宜,不佔便宜決不罷休;一個人俺就摳門、吝嗇,想佔便宜痴心妄想。真是老中醫遇上老中醫,就給你開偏方;最上心的貪小便宜者遇到如此出類拔萃的鐵公雞也徒喚奈何。

篇11:古代寓言故事

魯國少人才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説:“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確定,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説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

“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説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

“我聽説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斷。”莊子見魯王認真聽着,之後表示自我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必須穿儒服,着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提議:“您如果認為我確定得不正確,能夠在全國範圍發佈命令,宣佈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採納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可是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於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立即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瞭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後,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於回答問題。於是他發表自我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説人才濟濟嗎?”

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着來裝扮的,形式不能代替實質。一種思想、學説或職業吃香與流行後,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藉以謀取私利。

篇12:古代寓言故事

鮑君神

有一個人到野地裏去打柴,在沼澤地附近意外地捉到了一頭麋鹿。他十分高興,但沒有立即把麋鹿帶回家去,而是把麋鹿拴在一棵樹上,準備砍完柴再去牽麋鹿。

這時,有幾輛客商的車子從這附近經過。車上的人看見一棵樹旁拴着一頭麋鹿,而周圍沒有人,就把麋鹿牽走了。但他們覺得白牽走了一頭麋鹿過意不去,就另外留了一大塊鹹魚幹,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作為補償。

過了一會兒,打柴的人回到那裏,發現拴在樹旁的麋鹿不見了,卻有一塊鹹魚幹拴在那裏。他覺得十分奇怪,四周沒有一個人,附近也沒有水塘,麋鹿怎樣會變成鹹魚幹呢?這個人想,剛才必須是神靈顯現了。

回家後,打柴的人把這件事説給村裏人聽。很快,這件事便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奇。人們紛紛到沼澤地邊的小樹下求福消災。之後,村裏人湊錢建了一座廟,將鹹魚幹供奉在裏面,並稱它為“鮑君神”(“鮑”就是“鹹魚”的意思)。從此,“鮑君神”廟內神帳高掛,香火不斷,方圓幾百裏內都有來求神求籤的人。

幾年過去了。有一天,一支車隊走過那裏。車上有個人看到香火繚繞的場面和廟門上“鮑君神”的匾額,感到十分奇怪,就下車打聽原因。有人向他講了“鮑君神”的神奇來歷。

這個人聽後,不禁大笑道:“幾年前那棵樹上的鹹魚幹是我留下的!哪來的什麼鮑君神呢?真是太可笑了!”

廟裏正在虔誠祈禱的人們聽説後,個個哭笑不得。從此以後,再也沒人來拜這個“鮑君神”了。漸漸的,廟的四周長滿了野草。又過了一些時候,這座廟也破舊倒塌了。

【説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遇到問題不認真思考、仔細確定,對神話盲目迷信,是愚昧可笑的。

篇13:古代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齊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説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我説:“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貌,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明白命令後都進取練習,想一展身手,僅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可是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可是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僅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篇14:古代寓言故事

悲心更微

有個燕人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到老年,他才有機會回到出生地燕國。

他在經過晉國時,他的同伴哄騙他説:“那裏就是燕國的都城。”燕人一聽,立刻神情悲傷起來。走了一會兒,同伴指着路邊的一座社廟説:“這就是你們鄉里的社廟啊。”燕人聽了,立刻長吁短歎,感慨萬分。

走着走着,同伴指着一間屋舍説:“這就是你的先輩以往居住的地方。”燕人聽了,眼含熱淚暗自哭泣。同伴又指着一處隆起的墳堆説:“這就是你先輩的墓地啊。”燕人一聽,立刻跪地嚎啕大哭。

這時,同伴忍不住笑了起來,説:“我剛才都是騙你的,那裏其實是晉國呢!”燕人一聽,趕緊從地上站起來,覺得十分羞愧。

等到他們最終到了燕國,真正見到燕國的社廟,見到了先輩的墓地時,這個燕人的悲悲痛境反倒變得很淡薄了。

【説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當受到強烈的刺激和悲痛過後,人的心理反應反而會越來越小。

篇15:古代寓言故事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着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麼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説:“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隻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説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先,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説:“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着説:“你到此刻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説:“我早就畫完了,此刻是趁時間還早,可是是給蛇添幾隻腳而已。”那人説:“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隻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着本屬自我而此刻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我,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小編簡評】

古代寓言故事 (優選15個)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古代寓言故事範文。

【網友評價】

真心推薦這篇好文章。

標籤: 寓言故事 優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m9o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