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人物故事多篇

歷史人物故事多篇

歷史人物故事多篇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一

鄭和

明朝時候,有個知名的航海家,曾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戰勝過數想不到的困難,先後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過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傳播了我國古老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文化、經濟的交流,這些遠航是世界航海的創舉。這個航海家就是鄭和。

鄭和是雲南昆陽人。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乘着大船,去過很遠很遠的地方。每逢他們歸來,小鄭和都要纏着他們講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紮下了根。他多麼盼望自己也能駕着一條船去遠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駕駛不了大船,他就經常做些小船玩。

小鄭和找來紙,疊了許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讓微風把它們吹向遠方。他目送着順水飄蕩的小船,心中有了遠航的願望。鄭和暗暗下定決心:長大以後,一定要做個航海家,像祖父和父親那樣,乘上船,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漸漸地,鄭和不再疊紙船了。只要一有空兒,他就圍着造船的叔叔、伯伯們轉,問這問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記在心裏。

這一天,鄭和撿了一些碎木條和小木片,在屋後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來啦!

鄭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別的事情都丟在了腦後邊。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沒用多少天,鄭和就造出了三十多隻小木船。

船造好了,鄭和的歡喜勁兒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運到湖邊,用繩子一隻一隻地連起來,鄭重地放到水裏,系在大船後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隊,鄭和高興地又蹦又跳,嘴裏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夥伴們好多天沒看見鄭和了,聽到他的喊聲,都跑過來,一看:“嗬,鄭和造了這麼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個個都高興得拍起手來。

鄭和一本正經地説:“我的船隊就要出發了,你們願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遠航嗎?”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説:“願意!願意!”

鄭和讓夥伴們上了大船,他自己當船長,等夥伴們拿起船槳,就大聲説:“現在起航!”

孩子們一齊划起船來,三十多隻小木船跟在大船後面,像一條長龍似的在水面上遊動。鄭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頭,不斷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這一年,鄭和才10歲。

歷史人物故事 篇二

南宋末年的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歷史人物故事 篇三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在繼位之初:1558年,年僅25歲的伊麗莎白在一場宮廷血腥的權力內訌中僥倖活命,同年繼位。當時英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對立和紛爭,英國隨時都面臨着國家分裂和混亂的危險,同時還受到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威脅。

宗教改革:伊麗莎白將英國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徹底解決國內宗教紛爭,從此徹底斷絕宗教內戰的可能。這是伊麗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國人念念不忘的政績之一。伊麗莎白及之後的英國王室們因此擁有其它歐洲君主無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發展經濟:伊麗莎白一世認為民心最重要。她沒有向自己的百姓橫徵暴斂,而是打造軍艦船隻,鼓勵有勇氣的人去海外聚斂財富。從此以後英國的國庫迅速充盈。英國民間擺脱了苛捐雜税,開始安居樂業。經濟從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海軍力量:伊麗莎白鼓勵海上擴張,擁有了一支經歷過實戰演練的熟練海軍兵源,從而為她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洗雪國家前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588年,她派人率英國艦隊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曾説過一句至今令人震驚的話——“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 她的這句話,在英國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對於英國人來説,她就是都鐸玫瑰的化身。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四

張良

張良常常出遊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着一位鬍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説:"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鬍子、頭髮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説:"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麼也沒説,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着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説:"你這個小傢伙不錯,我願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後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説:"你怎麼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説:"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説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着。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説:"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説:"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麼,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鑽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歷史人物故事 篇五

十九世紀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少年時代便遠離父母,隻身到德國留學去了。孩子出門在外,最使父母擔憂的,就是孩子能不能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因此,在給兒子的第一封信中,父母就問:“你年齡小,又單身在外,不知你是如何安排學習、生活和娛樂方面的時間的?望兒見字,即回信詳告。”

拉姆賽立即回信詳述道:“我每天五點半起牀,六點到七點自修,吃早飯。七點到八點上第一堂課。八點到九點上第二堂課。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在化學實驗室做實驗。下午三點到五點自修。五點到六點又上課。現在是晚上八點了,我又必須開始工作了。”

父母看了來信,心想,這孩子的好學精神固然可佳,但長此以往地這樣晝夜攻讀,會把身體搞垮的。於是,兩人商量一番後,馬上又寫信開導兒子:“你當然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看起來,你已懂得了時間的重要性,可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合理安排的科學性。而不懂得合理安排時間,一旦搞壞了身體,那將會使你失去更多的時間。所以,學習和工作的弦不能繃得太緊,你還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娛樂,這對你今後更有效地學習,肯定會有幫助的。”以後,父母又不斷去信,幾次三番地幫助拉姆賽制訂和修改作息時間表,並再三囑咐他必須嚴格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去做。拉姆賽遵循父母的教導,終於修訂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在裏面加上了跑步、打球、游泳、跳舞等項目。

從此以後,拉姆賽不僅珍惜時間,埋頭學習和研究工作,而且他原來顯得瘦弱的身體也鍛鍊得格外健壯了。這一切為他日後的成才鋪平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歷史人物故事 篇六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歷史名人故事 篇七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後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於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並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裏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鬆!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説:“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於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麼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後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後緊接着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後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八

郭子儀

郭子儀是歷史有名的唐朝大將,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765年,曾為唐朝節度使的僕固懷恩唆使回紇和吐蕃兩族的首領對唐朝發動叛變。十幾萬大軍氣勢洶洶大舉向唐都長安進攻,一直打 到長安北邊的涇陽。長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亂。

這時,郭子儀正在涇陽鎮守,但他只有兩萬多軍隊,與敵軍人數差距太大了。郭子儀下令堅守陣地,不準同敵軍交鋒。

營帳內,郭子儀與將領們商討破敵的辦法,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打探情況的偵察兵報告了一個好消息,説僕固懷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紇已經分開紮寨,鬧得很不團結。郭子儀聽後,心頭一喜,機會來了,回紇與吐蕃內部矛盾極深,他決定採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儀派手下的大將李光瓚去見回紇王,説郭子儀願意和回紇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紇王聽説郭子儀還活着,半信半疑:“先前僕固懷恩説郭公已被_人害死了,你不是騙我吧?如果他還活着,你能讓我見見他嗎?”

李光瓚把情況向郭子儀彙報了。郭子儀聽後,對眾將領説:“眼下敵我力量懸殊,難以用武力取勝。從前我和回紇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説服他們退兵。”

將士們擔心他的安危,主張選500名精鋭騎兵隨身保護他。郭子儀堅決拒絕,“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郭子儀就要動身,兒子郭晞攔住父親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父親是三軍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儀説:“目前要是開戰,不光咱們父子性命難保,而且整個國家也難免遭殃。與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紇談判。萬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軀報國了。”

郭晞不聽,拉住馬韁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在兒子手上猛擊一鞭,喝道:“走開。”躍馬出了軍營,直奔回紇軍營。

看到郭子儀,回紇人大驚,回紇王出來了,彎弓搭箭站立在軍營前。郭子儀來到回紇軍營門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馬,摘下頭盔,脱去鐵甲,放下刀槍,向回紇營中走去。回紇王也連忙放下弓箭走出來迎接。

郭子儀握着回紇王的手説:“你們替唐朝立過大功,唐朝也對你們不薄,為什麼違背盟約,向唐朝進攻呢?”

回紇王原本也不願意和唐朝作對,聽了郭子儀的一席話,答道:“我們是受了僕固懷恩的騙了,他説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_人所害,因此,我們才跟着他進犯長安。”

“僕固懷恩是個叛賊,遭人唾罵,像他這樣不知廉恥的人,能替你們做出什麼好事呢?”郭子儀説。

回紇王有些膽怯了,説:“郭令公説得有道理,我們哪敢與唐軍作對呢?”

郭子儀見事已成,喜上心頭,但仍然不動聲色,勸回紇王道:“吐蕃王不講道義,趁唐朝有亂黨,便搶佔土地,掠奪財物。如果你們肯和唐軍合作,一道打敗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搶去的東西全部送給你們,千萬不要錯過良機啊!”

回紇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話開導了我,我願幫助唐軍,立功贖罪。”

回紇王設下酒宴款待郭子儀,酒席上,兩人舉杯盟誓,一定精誠合作。

吐蕃王得到這個消息,連夜帶着隊伍逃跑。郭子儀派精兵同回紇兵一道追擊,大敗吐蕃軍。

不久,回紇也撤兵西去。

就這樣,郭子儀用他的智慧與膽略瓦解了回紇與吐蕃的聯盟,長安之危也就順利解除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7q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