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誦讀古詩詞精品多篇

誦讀古詩詞精品多篇

誦讀古詩詞精品多篇

誦讀古詩詞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2、誦讀經典,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直面經典,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4、誦中感悟,感受經典藴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誦讀內容為三部分:

1、古詩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

3、帶“龍”的成語9個;含有“想”意思的成語6個;表示傑出、不一般的成語5個;描寫態度和藹的成語5個;成語接龍一組。

三、教學時間:

1、每週的經典誦讀課及一、三、五的晨間誦讀時間進行誦讀指導。

2、每天語文課上用1-3分鐘進行復習鞏固。

3、學生課外複習背誦。

四、教學策略:

1、教師範讀為主,輔以講解部分知識點。

2、學生反覆朗讀為主,要求背誦積累。

3、檢查落實

(1)開闢“古文誦讀園地”評出每月的誦讀明星 。

(2) 每月統計學生的背誦進度。

(3) 集體展示,評選班級明星。

五、三年級課外閲讀推薦書目

一、必讀書目。

1、《語文經典讀本》

2、《愛的教育》

3、《稻草人》 葉聖陶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寶葫蘆的祕密》 張天翼 農村讀物出版社20xx年版

二、選讀書目。(根據各自愛好有選擇性的閲讀。)

1、楊紅櫻系列

2、《周恩來》

3、《雷鋒的故事》

4、《岳飛傳》

5、《國小生十萬個問不倒》

6、《中國節日故事》

7、《中華美德故事》

誦讀古詩詞 篇二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背景,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通過聯想和想象,賞析詩歌。

3、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朗讀並背誦詩歌,要分清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3、通過想象和聯想品味詩歌的意境和內涵,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目標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很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説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七言絕句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四首七言絕句。

【設計意圖】

本環節用從簡短介紹七言絕句導入,讓學生大略知曉七言絕句的歷史及特點,快速明確學習內容的大體定位及方式。

二、讀四首詩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詩歌,是解讀詩歌的途徑,也是理解詩歌的前提。看看誰能將這四首詩吟誦出詩的味道來!

1、讀準字音

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四首詩歌,沒有把握讀準的字音要圈畫出來。

(生自由讀詩後交流生字)

課件出示: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shù)

夜闌(lán)

潼關(tónɡ)

2、讀出節奏

(1)自由朗讀,體會節奏。

(2)根據指導,讀出節奏。

課件出示:

七言絕句節奏: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一夜徵人/盡望鄉”。也可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唯見/長江/天際/流”;或“二二一二”,如“聞道/龍標/過/五溪”等。

(3)聽讀,明確節奏。

聽名家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學生標註出朗讀節奏,並嘗試朗讀。

(4)齊讀,體會節奏。

3、學習吟誦

古人吟誦是先有曲調的,雖有曲調,但不同於唱歌,因為吟誦的曲調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説,同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曲調來吟誦。我們應先吟準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謂的“字正”,再通過拖音,使聲腔飽滿,做到所謂的“腔圓”,字正腔圓是對吟誦的基本要求,以此來感受詩歌的韻味。

(1)標註韻腳。

課件出示:

①用“○”標示出這四首詩的韻腳。

②寫出每首詩所押的韻。

③韻腳在朗讀的時候,是有拖音的。試讀出每首詩的韻腳的韻味來。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我言秋日/勝春。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巴山夜雨/漲秋。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尚思為國/戍輪。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

潼關

[清]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秋風吹散/馬蹄。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

(2)指名範讀,體會吟誦方法。

(3)學生比賽吟誦,讀出韻味。

師小結:教育家葉聖陶曾對吟誦做出過以下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我們可以通過反覆地吟誦,不斷地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不斷地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逐漸感悟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還可以加深對作者創作情境的體會。

【設計意圖】這四首七言絕句格式整齊,音韻和諧,適於學習簡單的詩歌吟誦方法。本環節從韻腳切入,通過吟誦,體會韻味。適當補充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提高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賞四幅畫

1、描繪畫面

師:通過吟誦,這四首詩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展現出怎樣的畫面呢?試着用語言描述出來。

提示:可以結合詩歌下面的解讀註釋,還可以發揮聯想、想象,運用修辭手法。

(生自由描述畫面)

2、展示交流

師指導:可多角度描述,加入想象成分,但是基本內容必須來自詩歌。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我卻説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飄浮。一隻仙鶴排開雲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雲霄。

《夜雨寄北》: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起坐在家裏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窮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着替國家戍守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聲,就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潼關》:久遠的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吹散嗒嗒的馬蹄聲。那從羣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儘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斷衝擊着河岸;而西去的羣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彷彿也在力戒平坦,一峯更比一峯高。

師小結:詩歌是優美的,語言凝練,我們描摹的語言總顯得蒼白無力,難以透徹地傳達詩中的意藴,更讓我們體會到詩歌的美妙。

【設計意圖】詩歌就是一幅畫。本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描述畫面,達到理解詩意、體會意境的目的。結合第六單元所學的聯想與想象,學生可以有多種描述。核心點是訓練學生結合註釋和相關資料對詩意有自己的理解。

四、明四種情

師: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詩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分析。

(生自由交流,師點評,引導生運用適當的方法解讀詩句)

預設

課件出示:

(1)《秋詞》(其一):

①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樂觀的心境。

②“排”字寫出了飛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

③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作者借飛鶴沖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要積極奮發向上。

(2)《夜雨寄北》:

①詩的開頭兩句用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緒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脈脈的畫面。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做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池中所積之雨。通過寫實的景物,使人彷彿感受到了當時孤獨、淒涼的氣氛。這無盡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漲秋池”的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

②三、四句是虛寫未來。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暱之情態。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①這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②一、二兩句,“僵卧孤村不自哀”敍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卧”字寫多病,寫長期卧牀;“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字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這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詩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讓人肅然起敬、感慨扼腕。

③三、四兩句,詩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衞國壯志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4)《潼關》:

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雖都在寫山水,卻是詩人感覺中的山水,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師小結:古人作詩常精心選擇一些典型物象來體現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詩歌中通過意象表達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長期閲讀中仔細揣摩。通過景物描寫、借景抒情含蓄表達情感,也是詩文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上面詩歌中的“巴山夜雨”“風吹雨”就是這種手法的運用。當然,理解這樣含蓄的情感,得聯繫詩人生平和他寫詩時的處境分析。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國中古詩詞教學要求,適當學習通過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詩歌,學習初步賞析詩歌,品味詩歌。

五、知四種人

師:瞭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經歷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學作品,你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閲讀下面材料,結合我們學習的四首詩歌,你從中讀出了四位怎樣的詩人?

(必要時教師對材料進行解讀,以幫助學生理解材料)

課件出示:

材料一: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劉禹錫《始聞秋風》)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一)]

材料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材料三: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罷官後,閒居家鄉山陰農村。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熱情絲毫未減,日夜惦念報效國家,可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裏,詩人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光緒元年(1875),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產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好。《潼關》這首詩是詩人十多歲途經潼關時所作,當時詩人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陝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背景所震撼,有感而發,寫下了此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獄中題壁》)

預設

課件出示:

材料一(解讀劉禹錫):

《始聞秋風》這首詩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詩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楊柳枝詞》(其一)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深入品讀,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藴。

材料二(解讀李商隱):

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

材料三(解讀陸游):

詩人有着複雜的思想情感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詩歌中展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和無奈: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陸游的詩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材料四(解讀譚嗣同):

《潼關》裏詩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悦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既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又是詩人特有的沖決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而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凌雲志,詩人堅信自己仍頂天立地、絕不服輸,不改少年時的志氣。

結束語: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我們有義務繼承和發揚下去。詩歌傳承的是語言,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精神。願同學們能在詩歌的滋養中茁壯成長!

【設計意圖】本環節提供作者所作的其他詩歌及背景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讀詩方法,拓展詩歌閲讀的視野,培養學生閲讀詩歌的理解分析能力。

六、背誦默寫詩歌

背誦並默寫這四首詩歌。

(師指名生背誦,全班集體背誦並默寫)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點落實背誦。背誦是學習古詩文最根本的方法,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可使記憶牢固。用不同形式背誦,確保當堂成誦,並落實在筆頭上,才能產生紮實有效的記憶。

誦讀古詩詞 篇三

一、指導思想

國小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中華古詩詞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勝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教育活動,吟誦經典詩詞及其名言佳句,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以及對語言的感悟力,挖掘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人文素養。為了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標準中關於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加強學生民族文化底藴的要求,開拓學生視野,培養良好的閲讀和學習習慣。因此,經學校領導班子研究決定,本學期在全校1——6年級學生中間開展“古詩詞誦讀”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二、活動原則

1、面向全體的原則。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一個也不能少,堅持全過程參與,堅持在誦讀詩文的過程中提高人文素質。

2、數量與質量統一原則。正確處理誦讀與理解的關係,不能只單純追求背誦數量,也不能把古詩文誦讀變成學生新的負擔,要讓學生輕鬆的背,愉快的記,提高學習古詩文的質量。

3、速度與效率統一的原則。詩文誦讀,要化整為零,要做到周清月結。

三、實施目標:

1、通過誦讀古詩文,讓學生感受中華古詩文的魅力,增進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瞭解,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健康和向上的道德觀和人生信念。

2、通過對大量經典古詩詞的吟誦和記憶,鍛鍊並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激活並發展學生的思維力。

3、營造濃厚的閲讀氛圍,提升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4、通過天天誦讀活動,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毅力。

四、時間安排

1、利用早讀課的部分時間和課前兩分鐘等時間,採用教師範讀、優生領讀、學生齊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班主任老師要做好安排。

2、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尋找機會讓學生多接觸古詩文,多讀多背從而多用,不增加負擔,使古詩文誦讀活動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樂事。

3、每天回家複習10分鐘,和家長一起讀,營造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

五、主要措施

1、誦讀內容:

學校為各年級段提供經典古詩詞背誦篇目。

2、誦讀形式:

結合語文閲讀課,對本班古詩詞背誦進行輔導,並讓學生將當週所吟誦的古詩詞全面複習,或在班級內進行經典吟誦、演講,分組背、個別背、接龍背、默背等詩文學習遊戲活動,期末要舉行古詩詞測試,檢測學生背誦效果。

3、有力配合

配合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和“書香班級”建設,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語文教師要善於在教學和作文指導上靈活恰當地運用古詩文,引導學生使用古詩文,學以致用。

4、提倡鼓勵學生做好古詩詞學習鑑賞筆記。

學校從領導到全體任課老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全面對學生進行“熱愛、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宣傳和教育,激發學生對誦讀古詩詞的強烈興趣和願望。

誦讀古詩詞 篇四

國小生學古詩方法

【摘 要】國小生階段,如何誦讀古詩詞,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就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國小

國小生階段課本中古詩不論是哪個年級段,都有一板塊是古詩,可見對古詩多麼重視。學生們都要學習古詩,對於國小生又是最難的,國小生知識結構簡單,理解能力有限,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詩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那麼如何誦讀古詩詞,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怎樣學好古詩我總結了幾點:

首先,要了解所學古詩的歷史背景,瞭解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樣有助於瞭解本詩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緊扣詩題,瞭解內容,學習古詩時,要學會理解題目,然後緊緊扣住題目,這樣才能想到作者寫的內容。最後,要自己反覆朗讀,自己體會詩詞中的詩意,這樣在體會到詩詞詩意的基礎上,朗讀出詩句中的感情並理解作者為什麼寫這首詞,或體會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感受。

一、熟讀成誦法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朗讀課文。誦讀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積累要選擇學生易讀易記,提高

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及多讀,朗朗出生的誦讀,低唱慢吟的誦讀,也可“不求甚解”的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發揮國小生的認知優勢,把生澀的古詩轉化為形象的畫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國小生背詩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相信通過畫畫,一定會加深他對詩的理解,提高學習古詩的興趣,畫畫一方面也培養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國小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者如何把古詩轉化為畫面,對於國小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記憶的激發,興趣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即將誦讀過程作為佳作欣賞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邊讀邊思考,想象農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繫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繫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讀其他有關的“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絕句》:“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文章的寫作背景。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就要適時準確地給學生補充作者所寫作品時的年代及當時的歷史狀況,還有詩句所包含的歷史典故。當然這些背景資料亦可放手讓學生去查資料來解決。不管怎樣,只有在準確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資料時,才能正確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理解重點詞語,明確句子大意

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領會句子含義,把握重點句子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邵清石。 國小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探索[d]。 哈爾濱師範大學,20xx-03-01.

[2]王晨。 論國小語文中的古詩與審美教育[d]。 華東師範大學,20xx-08-01.

[3]朱曉娜。 論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與反思[j]。魅力中國,20xx(7)。

[4]孫豔蓮。 國小低年級古詩文教學之我見[j]。 華章,20xx(3)。

[5]王揚。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20xx(5)。

[6]胡虹麗。 堅守與創新:百年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研究[d]。 湖南師範大學,20xx(3)。

[7]張連英。 入經典之門 聞古韻之香——淺析國小語文古詩文誦讀[j]。 中國校外教育,20xx(5)。

[8]郭燕紅。“文”與“言”比翼齊飛,“效”共“趣”長天一色[j]。 中學教學參考,20xx(5)。

誦讀古詩詞 篇五

【教學目標】

1、大致瞭解古詩詞的意思。

2、能熟練背誦古詩詞。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練背誦古詩詞。

【教學難點】

感悟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課時目標】

1、感受此詞所描繪的浙東江南美景,以及詞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在反覆誦讀中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難點】

背誦本詞,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宋代詞人王觀寫的一首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①解題:“卜算子”是詞牌名,它標明瞭詞的調子,詞牌的名稱有很多,如“漁歌子”“蝶戀花”“菩薩蠻”等等。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調子。

②“送鮑浩然之浙東”是這首詞的題目。

浙東:浙江的東南部,鮑浩然的家就在那裏。

送別好友鮑浩然去浙東,題目點明瞭主要事件。

3、簡介作者:王觀,宋代詞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蘇如皋)人。宋仁宗時中進士,在任時作《揚州賦》,宋神宗閲後大喜,大加褒賞。其詞構思新穎,用語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讀詞,正確流利。

1、自由讀。

2、指名讀。(字正腔圓)

3、指名讀。生評價。

4、注意讀出節奏,注意斷句,押韻。

三、理解詞意,品讀感悟。

(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

1、眼波橫:眼波橫流;眉峯聚:眉峯緊鎖。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誰來説説這句詞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起了怎樣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水的明淨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連綿起伏。)

4、眼波橫流,眼裏有淚水,眉頭緊鎖。在怎樣的情緒下會有這樣的表情(離愁)?山水有表情嗎?那這些表情是誰的呢?(這是詞人的表情,是詞人寄託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傷之情。)詞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情呢?我們來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1、欲:想要;行人:遠行的友人;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

“眉眼盈盈處”指的是山水交匯的地方。

2、上闋講了什麼,或寫了怎麼樣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感情?(上闋寫景,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1、才始:方才(剛剛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這裏的“君”是指誰(鮑浩然)。送別時間:春天剛剛過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時。春天是美好的,詞人剛剛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們認為此時詞人內心有怎樣的感受?(傷心,難過)

(四)“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1、這句詞的意思是什麼?(如果到江南可以趕得上春天,千萬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詞人是喜愛春天的,表達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願望。

3、賞析:上闋寫景,間接表達詞人情感;下闋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寫對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離別的感傷,進一步表現出送別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師總結:

友人同春光一樣,將要去江南,寄託了作者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後春光。

四、引導背誦。

1、自讀。

2、引導背誦。

【板書設計】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上闋:寫景

下闋:抒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kp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