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晉書王羲之傳》文言文翻譯 篇一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悦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做過淮南(今安繳當塗、蕪湖一帶)太守。王栽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超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經宣而著稱。他員擅長書法,為古今之冠。人們稱讚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鑑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裏去追究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都鑑説:“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使名鄰,都顯得拘遞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牀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都鑑説:“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贛之。郡鑑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裏。還有孫綽、李充、許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裏建有住宅,與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樣好友在會稻山陰的蘭亭宣集,並親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着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説他要來,競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羣鵝,王盞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説:“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經》,這羣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籠鵝而歸,一路上樂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潔淨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寧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説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説:“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與王贛之齊名,但王蓖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羞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獲之來看望自己,暖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羨之竟然不顧,王述深以為遺憾。”

《晉書·李密傳》原文及翻譯 篇二

《晉書》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晉書·李密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晉書·李密傳》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遊夏①。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徵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陳情表》。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徵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沙②。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温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晉書·李密傳》節選)

[注]①遊夏:指孔子的學生子游和子夏,他們在文學上皆很造詣。②蟲沙:比喻戰死的將士或因戰亂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晉書·李密傳》譯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裏未曾脱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藥,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有空閒的時候就講學忘記疲勞,並且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拜譙周。,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並列(認為是很有才華的人)。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讚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

皇帝看了以後説:“(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問他説:“(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説:“可以與齊桓公相併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説:“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屍蟲流出户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而能抵抗魏國,任用黃皓而亡國,從這可知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又問“孔明的規勸提醒的話為什麼那麼瑣碎?”李密説:“過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談話,所以能夠簡潔高雅;《大誥》是説給普通人聽的,應該具體瑣碎一點。孔明和對話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論教導因此具體瑣碎。”張華認為他的道理很好。

(後來)到外地做温縣的縣令,很討厭下屬官吏,曾經給人寫信説:“慶父這種人不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下屬官吏把他的信上報給司隸,他的下屬把信的內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城的名聲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轉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無人作後盾,於是被調到漢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為不如意而心懷怨恨。等到皇帝在東堂賞賜酒席,讓李密作詩時,他在詩的末尾説:“我這人也有心裏話,説來話長。做官卻朝中無人,不如回家種田。聖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這番話哪會正確啊!”武帝對此很生氣,(識相的)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李密的官職。

《晉書·陶潛傳》原文以及翻譯 篇三

《陶潛傳》,即記載陶淵明生平事蹟的傳記。《晉書》和《宋書》均有《陶潛傳》,都對陶潛的生平、主要活動和文學作品進行了介紹,內容略有不同。 以下是“《晉書·陶潛傳》原文以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晉書·陶潛傳》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來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頃之,徵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鬆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閒,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於坐申腳令度焉。弘要之還州,問其所乘,答雲:“素有腳疾,向乘藍輿,亦足自反。”乃令一門生二兒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賞適,不覺其有羨於華軒也。弘後欲見,輒於林澤間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僕。未嘗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嘗言夏月虛閒,高卧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並行於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顯晦之謂也。出則允釐庶政,以道濟時;處則振拔囂埃,以卑自牧。詳求厥義,其來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編草,誡叔夜而凝神鑑;威輦之處叢祠,衣無全帛,對子荊而陳貞則:並滅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亞。夏統遠邇稱其孝友,宗黨高其諒直,歌《小海》之曲。則伍胥猶存;固貞石之心,則公閭尤愧,時幸洛濱之觀,信乎茲言。宋纖幼懷遠操,清規映拔,楊宣頌其畫象,馬岌歎其人龍,玄虛之號,實期為美。餘之數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論而矯俗,或箕踞而對時人,或弋釣而棲衡泌,含和隱璞,乘道匿輝,不屈其志,激清風於來葉者矣。

贊曰:厚秩招累,脩名順欲。確乎羣士,超然絕俗。養粹巖阿,銷聲林曲。激貪止競,永垂高躅。

譯文: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脱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閒安靜少説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着,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説是實錄。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説:“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説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裏,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説:“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説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歎息説:“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辭是這樣寫的: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麼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着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着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一邊高興,一邊奔跑。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鬆菊還存。我拉着幼兒走進內室,屋裏擺着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看院子裏的樹木,覺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託着我的傲世情懷,深知住在小屋裏反而容易安適。天天在園子裏散步自成樂趣,儘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閒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雲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着孤鬆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遊。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遊有什麼可求?親戚間説説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悦,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時坐着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划着一隻小船。既探尋幽深曲折的山溝,也經過道路崎嶇的小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歎我的一生將要結束。

算了吧!身體寄託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為什麼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地生死?為什麼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裏去?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願,修仙成神是沒有希望的。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扶着枴杖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岡,放聲呼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閒時,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風突然撲面而來,感覺自己象羲皇。陶潛不懂音樂,但卻備有一張琴,琴沒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撫琴和着琴音説:“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勞煩琴絃發出聲音呢。” 陶潛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文集流傳於世。

註釋:

1、環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簡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樣子。

3、適:滿足。

4、融然:和悦快樂的樣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絃與琴徽,琴徽既琴絃音位的標誌。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簡貴:怠慢權貴。

10:白:告訴。

11: 羈 : 拘謹

《晉書·鄭默傳》原文閲讀及翻譯 篇四

原文:

鄭默,字思元。起家祕書郎,考核舊文,刪省浮穢。中書令虞鬆謂曰:“而今而後,朱紫別矣。”轉尚書考功郎,專典伐蜀事,封關內侯,遷司徒左長史。武帝受禪,與太原郭奕俱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屬宜稱陪臣,默上言:“皇太子體皇極之尊,無私於天下。宮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國。”事遂施行。出為東郡太守,值歲荒人飢,默輒開倉振給,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憂國,詔書褒歎,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縣有此比者,皆聽出給。入為散騎常侍。

初,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文帝與袤書曰:“小兒得廁賢子之流,愧有竅賢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詔使默驂乘,因謂默曰:“卿知何以得驂乘乎?昔州里舉卿相輩,常愧有累清談。”遂問政事,對曰:“勸穡務農,為國之基。選人得才,濟世之道。居官久職,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勸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導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後以父喪去官,尋起為廷尉。是時鬲令袁毅坐交通貨賂,大興刑獄。在朝多見引逮,唯默兄弟以潔慎不染其流。遷太常。時僕射山濤欲舉一親戚為博士,謂默曰:“卿似尹翁歸,令吾不敢復言。”默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類也。

及齊王攸當之國,下禮官議崇錫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並立異議,默容過其事,坐免。尋拜大鴻臚。遭母喪舊制既葬還職默自陳懇至久而見許遂改法定令聽大臣終喪自默始也服闋為大司農轉光祿勛。太康元年卒,時年六十八,諡曰成。

(選自《晉書·列傳第十四》)註釋:

陪臣,古代諸侯卿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譯文:

鄭默字思元。初為祕書郎,考訂舊文,刪除多餘浮穢的話。中書令虞鬆對他説:“從今以後,紅紫有區別了。”改任尚書考功郎,專管討伐蜀國之事,封關內侯,升任遷司徒左長史。晉武帝接受魏帝禪讓時,鄭默與太原郭奕同為中庶子。朝廷認為太子官屬應當稱陪臣,鄭默上書説:“皇太子體現帝王的高貴,對天下無私。王公大臣都從朝廷接受命令,不能與封國等同。”建議被採納。出任東郡太守,正碰上年成不好,鬧饑荒,鄭默開倉賑濟百姓,然後住在郡縣治所,上表請求處分。朝廷認為這是憂國之舉,下詔書褒獎他,把他比作汲黯。朝廷還佈告天下,如郡縣有這種情況的,都照此辦理。召入任散騎常侍。

當初,武帝認為宗室子弟應當定等級,鄉里人不敢與他們為同等級,向州里尋求,於是十二郡中正都共同推舉鄭默。文帝給鄭袤寫信説:“小兒得以躋身賢德之流,實在慚愧。”等到武帝在南郊祭天時,下詔讓鄭默陪乘,對鄭默説:“你知道為什麼讓你陪乘嗎?原來州中推舉你同等級,常愧連累公正的評價。”於是問到政事,鄭默説:“勤耕務農是國家的根本,選用賢才是救世之道。任職期限長,有利於政事。慎重進退,以利勸戒。推崇儒家真義,是教化和引導的根本。如此而已。”武帝很贊同。

後來因為父親的喪事辭官,不久起用為廷尉。當時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結、串通賄賂的罪,大力發動刑獄。在朝官員多受牽連,只有鄭默兄弟因潔身自好(廉潔謹慎)而沒有事(不受濁流污染)。升任太常。當時僕射山濤想舉薦一個親戚任博士,對鄭默説:“你好像是尹翁歸,讓我不敢再説。”鄭默為人敦厚莊重,柔中有剛,事情大都如此。

齊王司馬攸將去封國時,讓禮官議論崇賜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違背司馬攸的意思,鄭默沒有深究,因牽連有罪而免官。不久任大鴻臚。趕上母親去世,舊制,葬後就要回來供職,鄭默陳述懇請不回(懇至,誠懇而殷切),很久才獲批准。於是改定法令,聽任大臣服喪期滿,這是從鄭默開始的。服喪期滿,任大司農,改任光祿勛。

太康元年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諡號成。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翻譯 篇五

《晉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悦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本站 …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晉書·王羲之傳》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做過淮南(今安繳當塗、蕪湖一帶)太守。王栽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超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經宣而著稱。他員擅長書法,為古今之冠。人們稱讚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鑑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裏去追究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都鑑説:“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使名鄰,都顯得拘遞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牀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都鑑説:“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贛之。郡鑑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裏。還有孫綽、李充、許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裏建有住宅,與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樣好友在會稻山陰的蘭亭宣集,並親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着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説他要來,競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羣鵝,王盞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説:“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經》,這羣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籠鵝而歸,一路上樂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潔淨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寧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説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説:“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與王贛之齊名,但王蓖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羞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獲之來看望自己,暖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羨之竟然不顧,王述深以為遺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yg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