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簡介(通用多篇)

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簡介(通用多篇)

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簡介(通用多篇)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代表作介紹 篇一

關漢卿一生比較長,寫出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拜月亭》就是其中之一,《曲品》將《拜月亭》列為“神品”第二,僅次於《琵琶記》,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之一。其關目、語言向來受到歷代劇評家的讚美,有評論家給《拜月亭》作序稱“此記關目極好,説得好,曲亦好,真元人手筆也。首似散漫,終致奇絕。”

《拜月亭》講述了王尚書的妻女在戰亂中走散,而書生蔣世隆與其妹蔣瑞蓮也走散,王尚書之女王瑞蘭途中與窮書生蔣世隆相遇,並且與蔣世隆在逃難過程中互相照顧,互生情愫,結為夫妻。在一家客棧瑞蘭巧遇王尚書,王尚書不同意瑞蘭嫁與蔣世隆,強硬的拖走了瑞蘭,與其母還有蔣瑞蓮一同回京,丟下了處於重病之中的蔣世隆。後來蔣世隆中得新科狀元,已經貴為宰相的瑞蘭父親看中了新科狀元要將瑞蘭許配給他,新科狀元一口回絕,恰巧瑞蓮出現認出了新科狀元正是自己的哥哥,於是瑞蘭與蔣世隆夫妻團圓,而瑞蓮也與哥哥的拜把兄弟新科武狀元成婚,大家都皆大歡喜。

在《拜月亭》這部戲中,關漢卿抨擊了統治階級的鼠目寸光,謳歌了真摯的愛情,在這部作品中關漢卿將人物的內心刻畫的淋漓盡致,讓很多觀眾都大呼其描寫的精彩絕倫,至今這部戲還經常作為保留劇目在各地演出,穿越幾個世紀仍然散發出耀眼的藝術魅力。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代表作介紹 篇二

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賈仲明《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朱簾秀,説明他與演員關係密切。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馬致遠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青衫淚》。

鄭光祖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

白樸(1226--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牆頭馬上》。

中國古代元曲四大家是誰 篇三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我國戲曲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到宋金時期漸趨成熟,元代雜劇興盛,成為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

關於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羣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後,又有盛讚鄭光祖而貶低其餘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説》説:“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藴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談》中則認為“關、白、馬、鄭諸家”。

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説:“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説。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喬(吉)、鄭、白”之説,但未見流行。

白樸 篇四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

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歷史傳説,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脱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説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yg9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