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精品多篇】

《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精品多篇】

《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精品多篇】

拓展:《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篇一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註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説,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着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着思路走。並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鬥志,通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於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着學生藉助課下註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後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説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於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後,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着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説全的很少,這樣我領着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説了什麼,最後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麼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於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藉此要表達什麼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後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後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後,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於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於創造。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二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漫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益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顱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腦斷款?

11、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為什麼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解析:應先初步感知語意,然後抓住斷句標誌來準確斷句。“水不能衝石”主謂賓結構完整,“其”作代詞,一般位於語句開頭,故應在“其”前斷開;“其反激之力”是“齧”的主語,語句較長,其後應斷開;“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表意明確,且其結果是“漸激漸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後應斷開;“漸激漸深”“至石之半”語意並列,所以中間應斷開。

考點:文言斷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對象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解析:應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語句,然後分析原因並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等語句寫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必倒擲坎穴中”寫出他綜合考慮了石頭的性質、沙的特點及水的作用力,從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的觀點,充分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性格特點。

河中石獸閲讀答案 篇三

河中石獸

①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一寺臨河干()⑵山門圮於河()

⑶閲十餘歲()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⑴如是再齧古義:()今義:()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今義:()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A.聞之笑曰B.當求之於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⑴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翻譯

⑵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

5、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參考答案:

1、⑴靠近⑵倒塌⑶經歷⑷只

2、⑴這樣判斷動詞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學

3.D

4、⑴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⑵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5、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四

文言文閲讀(14分)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乙】河間有遊僧,賣藥於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户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15.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2分)

A.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B.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C.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D.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16下面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求石獸於水中賣藥於市B.以為順流下矣以一銅佛置案上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其佛手必磁石為之D.乃石性堅重其術乃敗

17.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閲十餘歲閲:經過,經歷。

B.是非木杮是:對;正確(跟“非”相對)。

C.舉國信之舉:全。

D.驗之信然信:確實。

18.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記敍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B.甲文中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脱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讓買者先向佛祈禱得到佛的幫助,從神奇現象上欺騙民眾,然後病能否醫治取決於藥丸是否跳入佛手中,從敬畏心裏上捕獲民眾。

D.乙文中騙術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鐵會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銅佛手中去了。

19.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2分)

(2)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2分)

答案:

15.D

16.A

17.B

18.B

19.(1)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2)而旁邊盤子裏存放着藥丸,銅佛做出伸手拿東西的樣子。

註釋: 篇五

1、臨:靠近

2、幹:岸邊。

3、山門:寺廟的大門。

4、圮:倒塌。

5、並:一起。

6、閲:經歷。

7、棹:船槳。這裏作動詞用,划船。

8、設帳:講學,教書。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沒。

13、顛:通“癲”,瘋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齧:本意是“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斷:主觀判斷。

河中石獸閲讀答案 篇六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3.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閲十餘歲閲金經

B.一老河兵聞之陶後鮮有聞

C.轉轉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意將遂入以功其後也

14.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二石獸於水中嘗射於家圃

B.乃石性堅重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C.當求之於上流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擇其善者而從之

15.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寺僧判斷石獸在下游,“順流下矣”,但到下游尋找了“十餘里,無跡”。

B.講學家判斷石獸應在原處,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

C.老水兵則判斷石獸在“上流”,是因為“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懂得用書本知識分析問題有時比實際經驗更可靠。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3.B聽説(A項:經過,經歷;閲讀。C項:停止;已經。D項:於是;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14.A在(B項:表示判斷,“是”的意思;於是。C項:代詞,指代石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無義。D項:代詞,他;代詞,其中的。)

15.D(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16、(1)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2分,意對即可。)

(2)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2分,意對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3r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