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明德築夢 水木清華——學子的清華夢

明德築夢 水木清華——學子的清華夢

明德築夢 水木清華

明德築夢 水木清華——學子的清華夢

——宜賓市六中學子張敏的清華夢

清華大學,對於大多數山裏的學子來説,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是在2018年的大學聯考中,來自宜賓市長寧縣竹海鎮大山裏的寒門學子張敏,卻以優異的成績圓夢清華,成為宜賓六中百年辦學史上考取名校的第一人,也成就了寒門再出貴子的傳奇佳話。

今年4月,在擁有百年“明德”文化積澱的宜賓市六中讀高三的張敏被學校推薦參加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自強計劃”,通過筆試、面試等環節,獲得加分50分的資格,最終以文科總分655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法學院錄取。

回顧她的求學歷程,國小六年在條件艱苦的蜀南竹海大山裏度過。畢業時,由於成績優異,幸運地被宜賓市六中國中部錄取。國中三年,在學校和老師的關愛引導下,加之自己的努力勤奮,到九年級畢業時她已經變得特別優秀。就在這時,她面臨着人生一次十分重要的選擇,因為會考成績優異,市裏面一些更好的高中用十分優厚的待遇來吸引她,向她拋來了橄欖枝,可她最後還是選擇了留在宜賓六中。她作為學生代表在一次學校的開學典禮上説到:“我感恩這裏的一切,我就想在這裏實現我的夢想。”隨後的高中階段,她變得愈加出色,學習成績穩居年級前三名,年年獲得獎學金,在市裏的大型考試中也表現突出,被列入全市特優生行列。現在回想起來,張敏覺得自己很幸運,正是因為六中的培養、老師的關愛,她才變得更加優秀;也正是因為自己當初的堅定選擇和和後來學校的大力推薦,她才有幸和清華結緣。

從偏遠的竹海小鎮到清華大學的清華園到底有多遠? 從一個農家女孩到莘莘學子嚮往的清華學子,她靠的是什麼?曾經陷入生活窘境的她,在親友師生的關愛中和艱難環境的鍛造下,用堅強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走向了大學聯考的門檻,完成了青春歲月中一次最為華麗的蜕變。

張敏出生在宜賓的一座大山深處,它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蜀南竹海。這裏常年山清水秀,綠竹成蔭,風景優美。然而眾所周知,與山林的自然風景之美相伴相生就是物質的貧乏和思想的滯後,她生長的地方也不例外。從小張敏就感知了山民們生活的艱辛,經歷了山裏孩子求學的不易,更為不幸的是在她五歲那年,家裏的頂樑柱、給予她精神支柱的父親也撒手人寰,這使本來就拮据的生活變得更為不堪。此後,在外公和鄉鄰的幫助下,母親一人含辛茹苦將其撫養長大,供她上學,教她做人。宜賓六中的校長程帆猶記得當年他們一行人去張敏家裏瞭解情況時的情形:張敏和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裏,全家人靠經營一間茶館艱難地維持生計。房屋簡陋,地方不大,幾張桌椅,幾張涼棚,無不透露出山民們生活特有的簡樸。看見來人時,小小的張敏就主動拿板凳,倒茶水,十分可親。交談中,鄰居們都説她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又乖巧,做完功課就幫大人們幹活,端茶遞水、打掃衞生等等。關鍵是她從小就愛讀書學習,平時總能看見她在竹林裏讀書做題的身影。所有這些程校長都記憶深刻,他認為張敏是個讀書的好苗子,一定要將其帶出大山,走出窘境。隨後,張敏就被帶到了宜賓六中,來到了成就她清華之夢的理想新天地。

走進六中的校園,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求學生活。沐浴着“明德新民,經世致用”教育思想的春風,接受着“為善、感恩、創造”育人理念的滋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張敏覺得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學習生活十分充實。回憶三年國中生活時她説:“在這三年裏,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思考,懂得了合作,懂得了感恩;閲讀了很多課外書籍,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獲得了很多獎項,取得了很大進步。最重要的是在課外閲讀中我記住了一個人——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他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作為從大山裏走出的孩子,我向往大學,更渴慕大師,因為我知道,唯有真才實學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山裏的面貌。從此我心中產生了一個夢想——我要上清華!我想在清華園的幽徑上留下我求學的痕跡,我想追隨大師們的足跡來拓寬我的眼界,豐厚我的思想。”可是,她很清楚,當時的自己與理想中的清華園還有很長的距離,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着高中學習生活的推進,她的這一夢想更加堅定,更加清晰。為了清華夢,她更加努力。在學習中總結方法,在知識中發現規律,在考試中歷練心志。張敏的突出優點就是勤學善思。她説:“除了上課認真聽講,關鍵就在於課後的反覆練習。”她的練習本堆了一大堆,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文字。她還有專門的錯題本,把每一道錯題都記錄下來,把相關知識點寫在旁邊,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她平時經常把錯題本拿出來翻看,做到完全掌握。經過大量的練習,再加上反覆的總結,她完全擁有了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學習成績一直穩居年級文科第一名,大市聯考也躍居前三甲,其中數學、政治、歷史成為了她的優勢學科,常常位居全市第一名。而且參加的全國、省級、市級的各項競賽也紛紛獲獎,這些都增加了她對考取清華的信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每年都會組織部分學生去北京、上海進行研學活動,而張敏就參加了去年暑假學校組織的北京研學之旅,參觀了她多年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寧靜的清華園,高聳的明理樓,無不充溢着博大深邃的思想之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大字無不彰顯着拼搏厚重的華夏之氣。她瞬間被深深地吸引,覺得如能在這樣的大學讀書,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當然,在備考的過程中,她也有過失落和挫折。面對老師、家長和學校的多方期待,她有時也覺得壓力很大。在一次市裏的聯考中,她考的不是特別理想,看到她失落的神情,這可急壞了班主任廖麗英和各學科老師,隨之也牽動了學校的其他領導。對於這次考試出現的問題,先是召開學科老師分析會,每科老師仔細分析了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並制訂了應對方案和措施;然後班主任及時的進行心裏輔導,使其走出了心裏陰影,重拾信心;接着學校召開了專門的工作會,專題研究瞭如何確保特優生的學習狀態持續穩定的問題。真正做到了精細周密,科學有序,真可謂舉全校之力,助學子圓夢。這也許就是一所百年老校能夠給予學子的最好承諾!

張敏同學用自己的自強不息,再一次證明了山窩裏也能飛出金鳳凰。她的清華之路,有力的詮釋了事在人為的箴言。她説:“我的成功,離不開上級領導的關注,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關懷,離不開所有老師的關愛和引導。我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學校來實現夢想。感謝所有在我成長中給予我關愛的人!也感謝滋養我成長並賦予我堅韌意志的大山竹林!將來學有所成之後,我一定回報母校,回報家鄉,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做貢獻!”

是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像她一樣,家在農村卻心懷夢想,毅然選擇留在宜賓市六中就讀並最終考取名校的還有很多,比如考取上海交大的劉文學、考取同濟大學的劉煦以及考取“985”、“211”等雙一流大學的諸多學子。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明德”教育的光華---“為善、感恩、創造”,見證了作為百年老校----宜賓六中十年來煥發出的勃勃生機!他們的成功,充分地表明名校並不是寒門學子遙不可及的夢想,也充分預示着新時代的宜賓六中必能大有所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y61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