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學札記多篇

教學札記多篇

教學札記多篇

教學札記 篇一

高中語文新大綱提出,在教學中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當前的語文教學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採用學生自編自導的方式表演課本劇,則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好方式。筆者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就採用了這種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孔雀東南飛》一課的教學中,我確定該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分別是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及課本劇的研究,使學生準確、全面、深刻地理解劉蘭芝、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深刻認識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以及人生觀。

二、通過課本劇表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準確、全面、深刻地理解劉蘭芝、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深刻認識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以及人生觀。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劉兄、焦母的形象。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 ,突破教學難點 ,我主要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  新課。

二、看幻燈片《丘比特》,問:同學們説這是誰?

三、師:丘比特是愛神,千百年來,人們都希望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是被他的鉛箭射中,飽嘗了愛情的辛酸苦辣,演繹了一出出的愛情悲劇。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其中一出悲劇《孔雀東南飛》(同時打出課題幻燈)

四、播放朗讀磁帶。

五、學生自讀課文,查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

六、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及時代背景,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七、學生分組探討、研究課文,將其改編為課本劇(每組只改編課文的一部分,可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最後整理成完整的課本劇,見附錄)

第二課時

一、學生表演課本劇《話別》、《殉情》。

二、學生分男女兩大組辯論

問題一(同時打出幻燈)

女生是檢察官,認為焦母、劉兄是殺害劉蘭芝、焦仲卿的兇手,要求判處他們死刑。

男生是焦母、劉兄的辯護律師,為他們辯護,爭取減刑。

學生辯論後,教師小結

小結:

1.焦母、劉兄表面上看是殺害劉蘭芝、焦仲卿的兇手,實際上他們也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2.拆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並非其本意,他們主觀上的願望還是希望維護自己親人終身幸福,但是,客觀上他們失敗了。

3.問題的深刻性在於:蘭芝、仲卿畢竟是通過他們的手直接害死的。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成了封建禮教的幫兇。

4.這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時封建制度罪惡本質的必然反映。

三、表演課本劇《私奔》

四、學生辯論

問題二

你是贊成劉蘭芝、焦仲卿私奔,還是贊成他們殉情,請分別闡述理由。(同時打出幻燈)

學生辯論後,教師小結

小結 :

1.私奔有其合理性。畢竟生命是最可寶貴的。既保全了性命,又得到了愛情,何樂而不為。

2.殉情也有其必然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私奔者恐怕很難有美好的結局。

3.殉情能堅守住愛情的誓言,能贏得人們對他們的同情尊敬,成為後代反對封建禮教、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

4.殉情能獲得文學上和美學上的悲劇意義,成為流傳千古、永垂不朽的藝術形象。

五、學生討論

問題三

假如你在戀愛時遇到焦母、劉兄式的人物,愛情遭到橫加指責時,你將怎幺辦?(同時打出幻燈)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好處。

首先,通過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課文內容, 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學生要改寫好課本劇,就必須充分熟悉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為此,學生就會自覺、主動地去熟悉課文內容。這就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目的。學生分組編寫排演課本劇,就必須團結協作,深入鑽研,才能把課本劇編寫排演好,這樣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目的。

其次,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刺激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過排練表演課本劇,由學生扮演劇中人物,演繹劇中故事,不僅符合人們對變化和運動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的要求,更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採用這種方法上課,與平時以老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很強的新奇性,這就極大的刺激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最後,通過對課堂提問的深入研究,培養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精神。

對這堂課的問題,筆者採取分組討論的方式來研究。對第一個問題,分男女兩大組,對第二個問題,分贊成私奔和不贊成私奔兩大組,對第三個問題,分選擇愛情、選擇父母、選擇愛情和父母三大組。學生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研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討論時情緒高昂,思維靈敏,爭辯激烈,形成了很強的對抗性。通過上述爭論,有效地鍛鍊了學生思維的靈敏性、條理性,培養了學生組織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

教學札記 篇二

其 一   談讀 書

書是什麼?書是前人或今人用文字寫成的話。它是人的經歷,是人的經驗,是人的感受,是人的思想,是人的幻想,是人的嚮往和追求。

為什麼讀書?後人借鑑了前人的經驗,就不會走錯路。後人應該比前人更聰明,在前人的基礎上構築理想的大廈。走錯路或彎路,只會貽誤人生。在借鑑中提高,在理論指導下從事有目的的實踐,事半功倍。社會的發展最終用文化總結,社會的進步起源於文化的積累。後人學習前人,師承的是書本,是多少年的文化積累。

如何讀書?首先理解它説的是什麼,然後探討它為什麼這樣説,最後認識到:它説的我懂,我也能這樣做。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要做“有心人”。

其 二   背 書 説

書非讀不能解也。名篇佳句必熟讀而至背誦。誦其聲,辨其形,始能解其義,識其體,因一而三,存乎胸臆,達於運用之妙。少年敏思,腦力正旺,蓋讀書之良時也。此時多背,終身受益。童子之功,是練功者日進之基礎也。“三更燈火五更雞”, “青春不負少年時”,乃至理名言,願諸生識之。

其 三   貴 在 寫 作

學語文,貴在寫作。在閲讀中受到啟發,在生活中有所體驗,在心靈上頓生感悟,自然就形成了寫作的願望。觀自然之景,察人物之貌,明社會之態,動肺腑之情,曉正義之理,筆下也就有了文章。初學寫作,不求高深,只需有話可説,前後連貫,扣住一個話題就行。寫景宜描形狀物,記人應突出特點,敍事必理順脈絡,述理要言之有理。在寫作中體會審題立意的妙處,在寫作中錘鍊行文表達的技巧,在寫作中加強思維的邏輯性。熱愛寫作的人,會珍惜生活,會尊崇勞動,會創造奇蹟。用好一支筆,我們可以征服世界。

其 四   説 “嗯”

聽小清同學朗讀作文,幾乎每一句都有一個“嗯”字。這種情況值得思索。

“嗯”,是一個感歎詞,或表示某種感情,或表示一種默認,或表示一種難於回答的支吾。如果在表達時用多了,就顯得不倫不類。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準備不足,表達時辭不達意;二是平時不注重朗讀,致使表達能力差;三是在公眾場合怯場,藉此為自已壯膽。

口頭表達,是人類社會交流思想、交際活動的需要。在交流交際過程中,人的思想、感情、才華都必然是自然流露。不具備一定的素質,交流與交際活動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的讀書過程,就是鍛鍊能力和素質的過程。少説“嗯”,必須多讀書,多寫作,提高自己的才能。

其 五   語文教師要“背”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與保證。語文教師的備課,除編寫翔實適用的課時計劃外,重要的一環就是“背”課。語文教師不會“背”課,手不離教參,眼不離課本,講起來一定支離破碎,辭不達意,學生聽起來也如同嚼蠟,索然無味。

“背”課背什麼?  當然是名篇名段﹑名人名言﹐還有成語﹑俗語﹑對聯﹑警句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 文化積澱深厚, 許多詩詞歌賦﹑散文小品歷千年而不衰,經百載而彌新。語文教師時常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做到。現代當代,中國文壇上明星薈萃,名家層出,其詩文神采飛揚,睿智啟人。多背名篇,豈不是獲益無窮?人們常説,要倒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準備一桶水。這“一桶水”就來自“背”。不會“背”的語文教師決不會是一個稱職的(更談不上優秀的)教師。

會“背”課的教師,內力充實,講起課來旁徵博引,妙語聯珠,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學生就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下進入文學殿堂,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心領神會。不會“背”課的教師,只在課本上打圈圈,意境不開闊,詞語也貧乏,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必然不能進入佳境。久而久之,學生厭倦聽老師的課,也不愛學語文了。語文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才能,都在“背”上體現。會“背”才會“教”,會“背”才能受學生歡迎。

如何“背”課?主要是擠時間多讀書,養成習慣,特別是要克服那種淺嘗輒止的毛病。最好是每學期制訂一個讀書計劃,定好“背”的任務,按時落實。其次是多做筆錄,歸類整理,摘要編目。第三是適時交流,與其他老師交流,也可與學生交流,隨時檢查“背”課的進度與鞏固程度。如果堅持了三五年,“背”課就會有成效。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背”不出名堂。

“背”課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不會“背”課,備課也是形式。“背”出才智,“背”出學問,“背”出效益。一孔之見,願得到同行們的認可。

教學札記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教育在線論壇    點擊數:125

、《三顧茅廬》教學札記

■第一課時

[教學情況回放]:

上個星期,我們一直學習的是關於創造力的一組文章,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走進古典小説的世界,本單元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些歷史人物,講一些故事,如諸葛亮、祁黃羊等,為什麼要學習這些故事呢?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正如古話所説,我們以《三顧茅廬》、《祁黃羊》等故事為鏡子,我們能學到如何做人,這將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們聽我這麼一説,感覺到來了勁頭。

接着講三顧茅廬的意思。這不難!講完我問點難度係數大些的——茅廬就是茅屋,可是這裏為什麼不用茅屋,而用茅廬呢?

孩子們夠聰明,有的説茅廬是山上,有的説茅廬比茅屋好好聽點,還有的説比茅廬聽起來比較高雅,呵呵,還知道高雅一説,夠可以的!

在最後,我告訴了孩子們茅廬的意思是簡陋的草屋,這下孩子們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們初讀後,請任意選擇一個任務進行評價,答案還是比較好玩:

張飛太粗魯了。

劉備很重視人才

劉備很狡猾,他為了統一中國,他去茅廬請諸葛亮,我想他真的統一後,一定會將諸葛亮殺死,這就是狡猾。(孩子們不同意)

關羽性急。

劉備以大欺小……

這真是有意思!

分段讀時孩子們更有意思。

第一小節

讀“諸葛亮”,理解“統一”,有説歸一個人管,有説不要羣龍無首一樣,幾個國家要有一個帶頭的,有説佔領中國,這需要糾正,我總結——劉備正因為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才要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統一中國。

滑“邀請”兩字,想象前兩次是怎麼邀請的?

劉備去前一定要想想怎麼講?

諸葛先生,我劉備久仰你大名,我想統一中國,可是正是因為沒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還沒有統一中國。

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來拜訪,是想請你出山助為我統一中國。

諸葛先生,早聞你足智多謀,此次前來,是想請您出山,助我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我提醒注意誠心誠意,學生再説,要將你改成您。

第二小節,張飛嚷着的那句,我請學生讀,讀得較好。我介紹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這下學生再讀的時候就好了許多。姜軍讀時,幾乎要尖叫起來,實在有些恐怖,過了!

後來劉備生氣了,他們就不再無禮了,我問為什麼怕?孩子們猜想有意思。其中還講到“怕”是因為他們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節,蔣昕讀,自讀,再談感受。

抓住兩個“輕輕”、“恭恭敬敬”等詞,通過親身模擬體驗來體會當時的情景。

還體會山岡周圍的環境,尤其是山岡如卧龍,學生體會很有意思。

第四小節,對“三分天下、最後取勝”進行補充閲讀。第五小節。

最後,問最愛者是誰,最討厭者是誰?學生回答好玩。

--  作者:彭峯

--  發佈時間:-4-6 21:53:00

--

(接上)

戴天成説:我喜歡劉備,因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禮貌。“

生:我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

生:我喜歡劉備,因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聰明,人有長得帥。

師:是的,剛才我讀到了,諸葛亮確實很有風度,很優雅!

黃達願:我喜歡童子,因為他有禮貌,因為他對先生説,外面有劉皇叔已經等待多時。這還説明他很體貼劉備。

王成成:我喜歡關羽,因為他興子很直率,武藝高強。

生:我喜歡張飛,他技壓羣雄。

師:那你最討厭是誰?

生:我討厭張飛,因為他沒有禮貌,很兇!

生:我討厭劉備。他把不想出山的諸葛亮求出山。

生:我討厭諸葛亮……

蔣雨雯:我討厭張飛,他沒有弄清楚,劉備都去請求了兩次,他就反對,還想用粗魯的辦法來‘求’諸葛亮,這實在是不好,按理説他跟了劉備很多年了,應該知道劉備的心思呀。

張飛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諸葛亮讓劉備乾等了好幾天,(其實是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

黃達:張飛,我比較討厭他,因為他要將諸葛亮捆起來,很不禮貌。

師:甚至可以説是粗魯。

生:我喜歡諸葛亮,又有點討厭他,我喜歡他是因為他的足智多謀,我討厭他是因為劉備來了,他竟然有本事還在哪裏睡,打扮還要那麼多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發表了這麼多意見,我為你們自豪,説明你們讀書愛思考了,這很好,但是評價一個人,最好還是將整本書都讀一讀,這樣評價起來至少會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確一些。我向大家推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請同學們好好讀讀,然後在來評價你關注的人物。下課。

轉載教育在線論壇

提供  彭峯

教學札記 篇四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二小龍 軍

如何以教材為載體,較好地實現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編者的意圖呢?我們在探索《語文園地》課的教學中,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研究:

一、注重各種形式的複習以鞏固語文基礎知識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各種豐富多樣的複習鞏固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的練習,這些練習的目的明確,而形式生動活潑,可以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完成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例如:《語文園地(四)》中的“我會認”,教材中將前面學過、帶有“木”字的漢字歸為一類,並以一個“轉盤”形式排列出來。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相應地設計了一個“玩轉盤——找祕密”的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過程中,藉助圖片,調動其對生活已有的感知,探究為什麼轉盤裏的每個字中都有一個“木”字。使學生不僅識熟了已學的漢字,還初步瞭解了漢字的構字規律,併為以後自己學習漢字的字形、字義打下基礎。

二、力求體現向生活的擴展與延伸

《語文園地(四)》中的“我會讀”,讓學生認牌匾字,就是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無處不有,也沒有什麼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區別。教學時,我們讓學生進行小組間互相交流、展示識字成果,交流識字體會。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們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的漢字,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主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

三、重視規範書寫,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

新課程標準對於識字寫字提出了具體要求,更強調寫得規範、端正、整潔。因此人教版實驗教材在每一課以及語文園地中都着重安排了指導寫字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把這些雖然學過,但容易混淆的漢字認真“比一比”,讓學生自己發現易錯字的異同點,加深學生對這些形近字的瞭解,把這些漢字寫對寫好。教師要指導學生先認真仔細地觀察這些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別是重點筆畫如何起筆落筆,然後再讓學生照着樣子寫,最後通過學生互評互改,互相幫助,在自主探究中學會評價,也學會怎樣把字寫端正、寫好看,從而初步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

◆[2005

教學札記 篇五

“四季雨”的色彩──《春雨的色彩》教學札記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校 應佳萍

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有時,教師在課堂上只須給孩子提供一個思維的平台,創造一個想象的空間,就能讓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在執教《春雨的色彩》時,曾在課將結束時提了一個問題:小朋友眼中,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孩子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説: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到梨樹上,梨花白了;春雨落到蘿蔔菜上,蘿蔔花也白了。有的説:春雨是五顏六色的,春雨落到花園裏,五顏六色的花開了。

我不禁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喝彩。於是,趁着孩子們興致高漲,我又提出:“夏雨”、“秋雨”、“冬雨”分別是什麼顏色的?

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孩子説:夏雨是紅色的,夏雨落到美人蕉上、美人蕉紅了;夏雨落在荷苞上,荷花紅了。有的孩子説:秋雨是金黃色的,秋天,雨灑在稻田裏,稻穀變金黃色的;灑在山角下,野菊花變金黃色的了。也有孩子説:秋雨是紅色的,青蘋果、李子喝了秋雨後都變成了紅色。還有孩子説:冬雨是白色的,冬雨一下,便把白白的雪花引下來了……

一個個精彩的答案讓我不得不對這羣一直被認為視野狹窄的農村孩子刮目相看。孩子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生活經歷。我們需要的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他們熟悉的想象範圍,創造一個思維的契入點。

有時,空白也是一種美──《春雨的色彩》教學札記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國小 李 曦

所謂“空白”,就是指空着,沒有被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繪畫藝術中就有一種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有一種方法能以此為鑑,稱之為── “空白”藝術。特別是伴隨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課堂上,我們要儘可能地多留一些時間、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使他們在適當的引導下發揮創造性、盡情展示,描繪出屬於他們的精彩。

記得在教學《春雨的色彩》的過程中,有一隻小手突然舉起來,打斷了我的教學──“老師,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全班學生頓時沉寂了,60雙渴求的眼睛齊唰唰地投向了我──他們在等待我給予他們正確的答案!“同學們,春雨其實是……”我正準備告訴他們,但欲言又止了,為何不聽聽學生們的意見呢?“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你們自己想想看!”我把一個“空白”留給了他們。學生們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過教室裏馬上又沸騰了起來,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

──老師,我知道!

──老師,我來告訴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為春雨落在紫羅蘭中,紫羅蘭花就變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變白了。

──春雨是無色的,因為我們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無色的。

多麼富有獨到見解和想像力的對話啊!我感到很滿意,因為我並沒有講解,但是學生已經正確理解了課文的主旨。在這個小小的“空白”中,學生們各抒己見、主動發展,這不正是我們的新課程理念的生動體現嗎?春雨是什麼顏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能從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見,只要課堂空白留得恰當,不僅不用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而且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

1、整堂課都是知識的傳授,極易導致學生產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勞,引起學生的“分心”現象;而留下空白點,學生可以從中得到積極的休息,由聽轉為思。

2、從記憶原理看,“滿堂灌”的教法,學生並不容易記住,因為缺乏學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點的課,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了主動的參與者,實際記憶效果好。

3、從創造和想像原理來説,留下空白點的課更容易使學生蕩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漣漪。大量教學事例也證實,空白效應會增進教學實效。

但並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應的。一是説,留“空白”是一門藝術,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設計,找到引與發的必然聯繫,並在點撥之後,使學生有聯想,有垂直思考與平面思考的交*點。然後以“發問”、“激疑”等方式激起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之上下聯繫,左右貫通,新舊融合,用所思、所慮、所獲填補思維空白點,獲取預期的效果。

當然,這種“空白”藝術也可以運用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學生犯了錯誤,我們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批評、指責。批評之後最好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被“窮追不捨”之感,逆反心理就會鋭減。

“錯誤”也美麗──《春雨的色彩》教學札記

山東省威海市長征國小 王敏洋

這節課,我同學生一起走進了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這篇優美的課文。在熟練地朗讀之後,我正要引導學生回答課文中這樣一個問題──“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時,劉江濤冷不丁地站起來提出:“老師,我發現課文寫錯了。”

正準備回答問題的同學們刷的一下把目光轉向了這位同學。我停止了提問,好奇地問道:“你説説,哪兒錯了?”

他撅着小嘴,皺着眉頭説:“老師,春雨是無色的,可是課文中説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

本來有點奇怪的我,突然笑了,眼睛一亮,呀!這是多麼好的一個發現,多美的一個“錯誤”,多好的一份學習資源呀。孩子們幼稚的“錯誤”,閃爍着孩子們智慧的火花。於是就這一問題我讓全班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生説“春雨是無色的,可是它落到草地上,小草喝了雨水,就長得更綠了;花兒喝了春雨,紅花開得更紅了,黃花開得更黃了……。”

“春雨還可以説是紫色的,白色的,因為春雨讓大地五顏六色呀……。”同學們七嘴八舌的爭論着,這時的同學已經對課文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在討論中已經明白,春雨雖然是無色的,但它卻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聽着孩子們的爭論,我真的感謝這位敢與説“錯”的同學。教材究竟錯了沒有,這顯然並不重要,打亂我的教學思路這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能在發現“錯誤”中探究,是一種學習經驗。我們的教育教學中,無處不存在着“錯誤”,有時是教師的,有時是學生的,有時是教材的,“錯誤”也是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能學會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善於發現錯誤背後隱藏的教育價值,“錯誤”也是美麗的。

學生不出錯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學生不出錯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只有基於這種理念,我們的課程才是最美的,教學才是最活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學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學札記

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國小 蔣曉黎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文質兼美,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雨色彩斑讕的特點,滋潤萬物的作用。

在課前我便有意創設情境,請學生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成語,在導入時,請學生相互交流自己蒐集到的描寫春天的成語,如:鳥語花香 、山清水秀、綠草如茵、春暖花開、翠色慾滴、鶯歌燕舞 、春光明媚 等把學生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課前的準備為課中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進入課文的角色:我就是那隻回來的燕子,我就是那隻可愛的麻雀,我就是那隻歌聲優美的黃鶯。因為我們就是美麗的春天的其中一員!

在教學中,每個孩子喜歡的角色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的理解也不同,給自己的定位也有差異。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擬人化,對話。因此,我將朗讀做為本課的重要教學手段,並附以表演。《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請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朗讀,而後進行分角色表演,我自認為這樣做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為學生提供了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實踐機會,通過角色扮演,又能潛移默化地將書中的語言內化為個體語言,從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也的確收到了這樣的效果,學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麗,春雨的細柔……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還沒説在你眼中“春雨是什麼顏色的?”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説:“老師,不對,不對,春雨的顏色是彩色的。”

“為什麼?”

“因為我看到春雨落在大地上,草兒綠了,桃花兒紅了,油菜花黃了,水更綠了,天更藍了……有很多很多的顏色。”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欣賞每一個學生的感悟。學生的感悟有深有淺,有多有少,但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我們都要加以保護。

因此,我大大地表揚了這位同學:“你真棒!你真會觀察,也會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就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一起討論。你是個會學習的孩子!”

有了不同的感悟,帶動了孩子的靈感,有了教師的鼓勵,激發了孩子的慾望。學生就接二連三地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春天是……”

根據教材特色和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上努力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札記 篇六

一提起備課,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只不過是看看教材,翻翻教學用書,甚至什麼都不看就直接抱着一本現成的教案書進課堂。不言而喻,這樣的課不僅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乏味無窮。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而這種創造基於文本本身。《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教師不去細讀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教師沒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麼去跟學生對話?

就在兩週前,校長通知我上一節公開課。根據當時的教學進度,上的課文是《禮物》(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翻閲了教材與教學用書後,就去網上搜尋,想從網上找到一點借鑑與參考,可是網上居然沒有相關的資料,我大失所望。怎麼辦?是換課文,還是挑戰自己一回?思索再三,我選擇了後者。

挑戰自我的第一步當然是細讀文本。我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地讀文章。此時此刻,我暫時忘卻自己教師的身份,我把自己當成作者,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當成一個學生放鬆的欣賞,獲得自然的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文本細讀關鍵在潛心涵詠,涵詠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葉聖陶先生説得好:“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於是我一會兒默讀,一會兒快速瀏覽,一會兒在頭腦中浮現文中所述的場景,一會兒放聲朗讀……就這樣,讀着讀着,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可敬的父親與一位懂事可愛的女孩形象,他們在我的心中活了起來。我完全被文章所感染,一個個生動的字眼在我的心中跳蕩,我幾乎能把課文背下來了。

眾所周知,現在提倡多元解讀,但是提倡多元解讀不等於可以完全棄作者的創造意圖而不顧,而且,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考慮教學的主導傾向。於是在擬定教學設計之前我還得再次認真閲讀教師教學用書,瞭解本課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這樣一方面能把握教學導向,另一方面能避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

與此同時,我要求學生也做好預習工作。預習的目標就是把課文讀通、讀熟,讀得流利。在讀的同時可以旁註讀書心得等,從而確保師生對話與文本的對話。

在第一課時,我主要檢查學生的自讀效果,理清文章脈絡。當我根據學生的彙報把文章的四部分內容(買自行車-買車原因-回憶往事-送自行車)板書在黑板上時,我讓學生思考:按照常規,本文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寫作?經過我的點撥與引導,結果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了本文寫作上的倒敍及插敍的特點,我隨後簡單向學生介紹“倒敍”。由於我在備課時還習慣瀏覽相關的教輔資料,我發現基礎訓練冊上有一篇有關“倒敍”的文章,於是告訴他們要想知道此方面的信息,可以課後閲讀。從孩子們的眼神裏,我看到了他們對課後閲讀的期待與喜悦。

第二課時我結合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文中禮物指什麼?是誰送給誰的禮物?你們收過親人送的禮物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高興)可是文中的小女孩收到爸爸送給她的“安琪兒”時卻怎麼了?孩子由剛才面帶笑容一下子轉變成了一臉驚愕。是啊!小女孩卻是落淚了。這是為什麼呢?接着我設計了第二步:讀中悟。這一步我又分兩步:(1)悟女兒接受禮物的心情。(2)悟爸爸送禮物的心情。在這整個過程中緊扣文本進行生生交流、師生對話。圍繞重點我設計了幾個讀文填空,並進行朗讀指導。這是語文課中的語文味。孩子們幾乎都沉浸在一種感動中,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三步:課文重組,重温細節。我根據文本設計了一組角色朗讀,由課件出示,男生讀文中爸爸的話,女生讀文中女兒的話,一些過渡性的串連性的語句由教師聲情並茂地引讀。在讀之前,我還用了一句名言――只有會讀書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心靈,進入另一個人的心靈,去傾聽另一個的心聲。快速將孩子引入情境朗讀,課後聽課的老師們都覺得孩子們真正進入了文本,沉浸在這對父女的感動之中了,基調把握得很好。這樣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幾個往復既讀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語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我想課堂上之所以有這種遊刃有餘與創新,完全歸功於的文本細讀。正像於永正老師所説:文本細讀,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學會打開細讀的視角,讀教育教學雜誌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種文本細讀的方式。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最近我讀了《國小語文教師》上於永正、王崧舟等大師的精品課堂實錄,我覺得他們的課堂樸實、清新、實中有趣、趣中有味(語文味)。是啊,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智者對話,讀一本好雜誌,又何嘗不是和許多智者對話呢?

總而言之,統兒言之,語文教育是一門專業,構成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素很多,文本細讀無疑是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想提高文本細讀的能力不能只看幾本理論書,主要還得靠自己實踐。“操幹曲而後曉聲,觀幹劍而後識器”,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內容和形式都不一樣,讀得多了才能摸着門道。從眼前看,細讀文本是為了上好課,而從長遠看,文本細讀可以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乃至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

教學札記 篇七

孫天紅

本學期教學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低年級學生分析能力差,在後半段的課文教學中,我主要以“讀”帶“分析”。

例如在教《兩隻小獅子》一課,我先讓學生説説看了課題你想到了什麼。學生有的説想知道兩隻小獅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有的説想知道課文寫了哪些人物,有的説想知道兩隻小獅子是不是可愛。於是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在文中劃出不懂的生字詞,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讀懂了什麼,沒讀懂什麼,等。學生在這部分訓練中提問題找答案。彙總後播放課文錄象,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並進一步瞭解的課文,前面的一些問題已找到了答案。然後我讓學生説説你喜歡哪隻小獅子?在學生的敍述中,引導學生説説為什麼。這就將整篇文章的內容穿成了線,使學生初部理解了課文。接着再針對能體現思想感情的地方訓練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感情,這就還需要理解課文,例如懶獅子的話,要讀出依仗爸爸媽媽是林中的大王所以不學習本領;小樹的話,要讀出關切;獅子媽媽的話,要讀出諄諄教導的語氣。這些句子語氣讓學生説説怎麼讀好,學生之間比着讀,商量着讀,體驗着讀,進一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運用這種方法,感覺對理解課文很有幫助。

教學札記 篇八

淺談低年級學生造句的指導──《識字二·自選商場》教學札記

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太和鎮第二國小 塗桂華

由於低年級的孩子受年齡、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所限,造出的句子形式、內容單一,或千篇一律,應怎樣指導孩子造句效果才佳呢?我從以下兩方面談起。

一、創設情境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類語言的源泉是生活,有了生活才有語言。兒童從嬰兒期牙牙學語到學會説話,沒有老師也沒有教材,完全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會語言。我順應這一規律,有意創設一個些情境,使孩子置身於真實有趣的情境中。

如:指導用“越……越……”造句。我給孩子讀了《自選商場》這篇課文,我讀的速度讓生好好體會。讀後提問:孩子們覺得 老師剛才讀這篇課文的速度怎樣?誰能説一説,要用上“越……越……”這個詞。生説:“老師讀課文時越讀越快,很有感情。”

二、交換角度

孩子小造句時常會出現“一呼百應”的現象。如果一個學生説“花兒好看”,那麼後面的孩子就是“草兒好看”、“樹兒好看”……不是就是一種通病,要麼句子內容乾癟。我在指導造句就“對症下藥”,防治這兩大通病。在指導“越……越……”造句時,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寫在後的減慢,邊寫邊讓生用“…… 越……越……”説句子,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説起來。“老師在黑板寫字越寫越慢。”老師創設不同的情境,使學生説出具有不同意思的句子,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引導低年級學生説完整話──《識字二·自選商場》教學隨筆

北京市大興區榆垡第一中心國小 李豔梅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沒有經過系統地訓練,所以説話總喜歡説幾個字或接話或説半句話,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表達能力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一年級學生要想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要先學會説完整話,這就需要教師教學生怎樣説。剛開始學生很費勁,記不住把話説完整,老師就要發反覆教,反覆提醒,有時一句話要教很多遍。不過,學生年齡小,沒有形成自己的語言格式,所以老師教什麼他們就會學什麼,沒有其他干擾。開學一個多月以來,我班學生對於同學説錯的答案會説:“你説錯了,我幫你糾正……請你照着我的樣子説一遍”;“你説的不完整,我幫你補充”等。

為了讓學生記住説完整話,每次在學生回答前一定要説出回答的方法。

如:提問圖上畫了誰?提示學生回答時説“圖上畫了……”

他們在幹什麼?提示學生回答時説“誰誰在幹什麼……”

你是怎樣想的?提示學生回答時説“我是這樣想的……”

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如何説完整話的滲透與指導。而且效果不錯,表面看沒有什麼缺憾。但是當課後學校領導進行監控時我才發現,自己在課上只注意了對學生順向思維的訓練。因此,當問到什麼是日用品時,學生就不會順着這樣的問題説完整話了。可見缺少逆向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只會按照教師的訓練直來直去地説話。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可塑性比較大,教師向什麼方向引導,學生就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成為拓寬學生思路的指引者,另外,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完整性,善於聽學生説話,時刻引導學生説完整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訓練,確實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學札記 篇九

作者:吳懷林    轉貼自:江西省餘江縣第一國小    點擊數:105

《司馬光》教學札記

作者:吳懷林   文章出處:江西省餘江縣第一國小

換角度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感謝您瀏覽第一範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第一範文網)網址是

創造想象是不依靠現成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它不但具有新穎性,還具有首創性和獨特性。在教學《司馬光》時,我使用變換角度、啟發想象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我是司馬光”

學生讀懂了課文,我問學生:“假如你是司馬光,會用什麼方法救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

“我是司馬光,就叫小朋友過來,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撈月亮那樣,把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拉出來。”

“我是司馬光,用一根繩子放進缸裏,套住那個小朋友,把他拉上來。”

“我是司馬光,就叫來另外兩個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國小生好勝心強,為了證明自己比司馬光更聰明,都踴躍發言。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閃爍着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

“我是司馬光用的石頭”

看見學生思維如此活躍,我突來靈感,給學生出了個説話練習題:“現在,小朋友們成了司馬光用的那塊石頭,請大家説説你的故事。”

這一問好似投入學生思維長河中的石塊,激起陣陣漣漪,小朋友們興味盎然,積極討論,自編故事。有個小朋友和大家討論後編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是一塊不大也不小的石頭,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腳下。我和大水缸是好朋友,經常説悄悄話,人們誰也聽不懂我們説的話。有一天,司馬光和他的小朋友來我們這兒玩,一個小朋友踩着我的頭頂扒上了大水缸。我和大水缸同時喊:“快下去,快下去,缸裏有水,很危險!”可他聽不見我們的話,一不小心就掉進缸裏了。我和大水缸乾着急,都沒有辦法。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這時,司馬光把我搬起來,高高舉起,朝大水缸使勁砸去,幾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個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臉腫,頭昏眼花,可我們都很高興,因為那個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我是司馬光砸的那口缸”

學生以司馬光所用石頭的身份講了“司馬光”這個故事,我又突發奇想,何不讓小朋友當一回司馬光所砸的那口缸,再換個角度編故事,進行口頭説話練習,於是,我便説:“假如你是司馬光所砸的那口缸,你的故事又會怎樣呢?”我的話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或低頭沉思,或抬頭苦想,或悄悄商量,過了一會兒,便小手如林,其中有一個小朋友説得最精彩:

“我是一口大水缸,住在司馬光的花園裏。我的旁邊有一座假山,有一天,司馬光和小朋友來到我身邊玩,有個頑皮的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進我的大肚子裏。這可不得了了,我的肚子裏滿是水,一下子就把這個小朋友給淹沒了。這時司馬光跑過來,舉起一塊大石頭朝我身上砸來,把我砸得快疼死了。我咬着牙,忍着痛,對司馬光説:‘你砸吧,朝一個地方使勁砸,就把我的大肚皮砸破。’‘嘩啦’一聲,司馬光把我砸了個大窟窿,我肚子裏的水流出來了,掉進我大肚子裏的那個小朋友得救了。” 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因此,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藴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感謝您瀏覽第一範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第一範文網)網址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15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