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追尋祖先的密語——讀劉逸生《宋詞小札》隨筆

追尋祖先的密語——讀劉逸生《宋詞小札》隨筆

追尋祖先的密語

追尋祖先的密語——讀劉逸生《宋詞小札》隨筆

——讀劉逸生《宋詞小札》隨筆

假期讀《左傳》,看到《子產論政寬猛》一節,孔子為證明鄭國執政子產的政治遺言的合理,引用一段《詩》:“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是,百姓已經辛勞,可以讓他們稍享康樂。賜恩於中原各國,便能使四方安定。

讀到《季札觀周樂》,魯國人為他歌唱《詩經》中的《頌》,季札用一連串的“而不”句,華麗地宣揚了後世遵奉的“中庸之美”:“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

甚至,被視作蠻夷的陸渾戎的酋長駒支,在面對晉國執政大臣範宣子的持強凌弱、無端指責時,也能吟誦《詩經小雅青蠅》中的詩句“愷悌君子,無信讒言”,給對方一頂大帽子的同時,也為自己從容解困。

所謂“詩以言志”,古代貴族説話時引詩成風,言辭優美雋永,出口成章,而今天的許多人,也包括我自己,語言乾癟無味,用詞貧乏枯燥,寫的文章面目可憎,令人不忍卒讀。

原因何在?我認為古代貴族教育中特別重視“詩”的習練,而今人重技術,重實用,久而久之,人們漸漸失去了對語言的敏感,也失去了錘鍊語言的能力,慣於牛飲粗醪劣酒的口舌,是難以體味瓊漿玉液之甘香的。

有鑑於此,利用半年來陪學生早讀的時間,讀了已故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劉逸生先生寫的《宋詞小札》一書,而且,還不是泛泛地閲讀,而是將其中的七十五闕宋詞一一背了下來,在背誦與感悟中,磨練自己對美的語言的敏感度,與古人神交,體會宋詞中的古代中國。

在晏幾道的“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和“淺情縱似,行雲無定,猶到夢魂中”,我看到了一個出身高貴,但情感真摯,甚至帶着幾分柔弱的濁世佳公子。他對別後戀人的追念,纏綿悱惻,深情款款,更堅定不渝,不會因時間和空間距離的久遠,甚至對方心意的變幻而改變心志。

從柳永的“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我認出了那個仕途不順,“奉旨填詞”,流連花街柳巷,與世人輕賤的歌女為伍,又能用動人詞句,摹寫羈旅行役之苦的落魄文人。

遠離西北老家幾千裏,一別故鄉親人又已期年的我,理解的鄉愁應該與柳永一樣吧?何況,在人生的逆旅中,誰又不是負笈前行的過客呢?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又讓我感受到目睹山河破碎,小丑弄權,空有一身本領,卻報國無門的愛國詩人的悲憤心境。既然時代不需要“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那麼,“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人生選擇,畢竟,就像南宋詞人張元幹所説:“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而汝?”飛離眼前的蠅營狗苟,爾虞我詐,放達於江湖之遠,九天之上,也可以“舉大白,聽金縷”,甚至再給跳樑小醜們回一句詛咒:“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而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辛棄疾的“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秦少游的“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又讓人體味到時光飛逝,青春難駐的傷感。

二十歲時,自己也曾奇怪,為什麼古代詩人們對尋常的春風秋雨、花開花落有如此之感慨?春天麼,去了還會再來啊!有什麼值得悲歎的?今天,自己已近不惑之年,鏡子裏的那個人,幾年前還一頭青絲,曾幾何時,白髮卻已從星星點點到漸成燎原之勢,拔不勝拔,只好作罷。

回頭再讀這些詩詞,才明白辛棄疾為什麼説“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愛情與友情,愛國與思鄉,感時與傷春,中國人的情感體驗,或者説人類的最基本的情感體驗,應該是穿越時空的永恆存在吧?今天的人也會有愛人友人之間的離別,也會有去國懷鄉的感傷,也會有家國興亡的悲憫,更會有青春已逝,年華易老的慨歎。

就像李健唱的,這些並非刻在牆上的古老詩句,過去的人追隨它們一路走過,也許你説日新月異,早換了天地,但天還是天,地還是地,你還是你!

我們雖然一身洋裝,滿口洋文,但血管裏汩汩流動的,仍然應該是嫣紅的華夏的血。我們還是需要在步入新的盛世,擁抱新的大時代的同時,時時不忘回望過去,尋找祖先的人生密語,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坎坷時,能從容應對;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時,能有更大的格局,更遠的眼光;甚至,在面對美景時,也能不僅僅來一句“哇!好美。”

而宋詞就是這些密語,如同祖先,星光般存在,我們這些後來者回歸它,才會有未來。

是為讀《宋詞小札》後的體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kkrg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