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藴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藴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藴多篇由本站會員“tntwp”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藴多篇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藴五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思想宣傳範文】一

____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着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為深入學習“四個講清楚”的深刻,深入貫徹____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精神,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本刊自今日起特開設《四個講清楚》專欄,重點圍繞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統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主題刊發系列理論文章。

從文化意義上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歷史選擇,集中體現着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為民族性的規定,“中國特色”內在地藴含着中國所特有的文化傳統的塑造和建構。中國的實際、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土壤,既是廣義的文化本身,又濃縮並表徵着狹義的文化因子。作為時代性的規定,“社會主義”則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在一個東方大國實現的“實踐能力的明證”。世界上並不存在抽象的社會主義,任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都離不開同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傳統及其所決定的歷史背景的內在結合。

從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到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再到今天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和實踐,其中內藴的一以貫之的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885年4月,恩格斯在給俄國革命家查蘇利奇的信中曾説過:“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他強調指出:“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瞭解這些條件。”一個國家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倘若對中國的基本國情缺乏足夠的瞭解或者不尊重,就不可能從實踐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應用。而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又折射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統及其深邃背景。1887年1月,恩格斯在致美國社會主義者弗·凱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又寫道:“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指馬克思主義學説——引者注)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所謂“親身的經驗”,同樣離不開經驗者被歷史的存在所建構着的解釋學意義上的“前見”。作為此在性的存在,經驗者總是遺傳並分享了他所屬的那個傳統的文化,從而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因此,人們在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去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就不能不滲透着文化的變量,這個變量對於這種實踐來説,無疑具有本質的意義。

中國之所以選擇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特定的歷史語境決定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條件包括文化條件成功融合的歷史結果。

隨着人類普遍交往的日益拓展和深化,馬克思所説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得以實現。“世界歷史”的崛起,意味着考量中國社會演變的前途和命運,不能再囿於中國本身,必須着眼於“世界歷史”這一宏大背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説的“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意味着西方對東方的征服及其所造成的不對等,同時也表明中國已被納入“世界歷史”範疇,構成其內在的有機部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演進,其方向和路徑開始作為“世界歷史”現象而被規定。如此一來,中國與世界之間實際的相互改變,就成為“世界歷史”本身的重要建構。這一特定歷史情境,決定了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意識到了“世界歷史”的意義,從而自覺地具有了一種全球史觀的眼光。例如毛澤東、蔡和森、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等等,都強調中國革命的實質和前途需要置於整個世界的座標中加以討論。蔡和森指出:“勞動解放絕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問題,乃是一個世界的社會問題,馬克思社會主義乃是國際的社會主義,我們絕不要帶地域的民族的色彩。中國的階級戰爭,就是國際的階級戰爭。”1920__年6月7日出版的《共產黨》雜誌在《共產黨在中國的使命》一文中指出:“現代的經濟變動是世界的,不是國別的了,大家不要妄信經濟組織及狀況幼稚的國家仍然應採用資本制度,同一起首創造,不必再走人家已經走過的錯路了,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在中國經濟的使命。”東方國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在“世界歷史”背景下才是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一開始是被作為“大同理想”來認知的。這固然是跨文化翻譯的最初階段所難以避免的“格義”,但也的確反映出兩者間的相通和一致。儒家的大同理想,構成社會主義思潮得以在中國傳播的深厚而適宜的文化土壤。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説的科學社會主義,其社會理想同中國古代儒家的理想社會之間具有某種兼容的性質。也正因此,社會主義才能夠在中國的先知先覺者中深入人心。

從文化上説,中國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之間的確存在着某種特有的親和性。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成為中國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的深邃文化背景和重要文化尺度。梁啟超當年就認為,“孔子講的‘均無貧和無寡’,孟子講的‘恆產恆心’,就是這主義(指社會主義——引者注)最精要的論據”。孫中山也是把“社會主義”稱之為“大同主義”,他説:“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蔡元培在為李季翻譯的英人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所作序言中,一上來就把社會主義學説同中國儒家的社會理想作類比,認為“我們中國本有一種社會主義學説”,並從孔子、孟子和《禮記·禮運》裏找出相似的段落加以證明。

隨着“西學東漸”,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紛紛傳入中國,並在思想舞台上競相上演,諸如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等,但歷史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因為只有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才最具有可實踐性,能夠契合並滿足中國社會得以拯救和中國文化得以革故鼎新的緊迫需要。中國後來的實際發展和歷史演變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確在中國這塊土壤上獲得了“實踐能力的明證”。

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道德感召力始終構成革命者持久戰鬥力的文化根基。犧牲和奉獻精神、堅韌而頑強的意志力、革命者的虔誠信念、人民羣眾的道德覺悟……這一切都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中國革命艱苦卓絕,其歷時之久、範圍之大,同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場宏大的革命運動相比都毫不遜色,堪稱歷史的奇蹟。用美國記者斯諾的話説,正是“絕對的信念”才能夠產生出“大無畏的氣概”。以史詩般的長征為例,就像毛澤東1936年在同斯諾談話中所總結的那樣:“紅軍的勝利行軍,以及它的勝利到達甘陝並保持自己的有生力量,首先是由於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其次是由於蘇維埃人民的骨幹的偉大的才能、勇氣、決心以及幾乎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熱情。……它之所以不可戰勝和必然取得最後勝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這種決心。”

強調德性的力量,這既是中國特色,也是在中國大地上成就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優勢和可靠保障之所在。而這一價值取向,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是中國文化得以綿綿不絕地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宣傳範文】二

內容提要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唯有更加堅定理想、涵養道德、砥礪品性、奮發有為,努力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遏制不良學風和學術腐敗,就應建立健全懲戒監督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標準,推動形成實事求是、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鑑、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具備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的愛國精神,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的擔當精神,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風骨,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奉獻精神和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才能成就學術人生,擔當歷史重任。

黨的__大以來,以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____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____強調:“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____的重要講話,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徑,也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期待和要求。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心繫家國天下,身傳道德文章”。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着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心繫國家命運、思索民族未來、憂慮人民疾苦,用鮮血和生命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為推動改革開放從全面探索到全面推進再到全面深化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與力量。

黨的__大以來,在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建設社會主義是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探索,在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更是前所未有的事業,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核心的黨中央有着清醒的戰略研判,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誡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

大國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新興國家用30年左右時間實現跨越式發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但這個時候就到達了一個重要歷史節點,此後將是興衰成敗的關鍵階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節點,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的戰略抉擇期,歷史將接力棒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唯有更加堅定理想、涵養道德、砥礪品性、奮發有為,努力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形成和維護哲學社會科學優良學術風氣和學術生態

“欲事立,須是心立”。學風是學者內心價值追求的外在表現。____強調:“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解決好學風問題。”當前,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浮躁的社會風氣逐漸影響科研學風,學術不端行為有所滋長。這使得學術的道義價值被淡化、弱化,直接導致了學術的泡沫化、空洞化、私利化,也顛覆了公眾對學術淨土的認識,破壞了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心的羣體形象。

不良學風和學術腐敗關乎整個學界的倫理。如果對其漠視不管,不僅是對學術規範的踐踏,更是對良好學術生態的破壞,嚴重者更會形成逆向選擇、逆向淘汰。____指出:“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鑑、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這就需要我們建立健全懲戒監督機制,對於敗壞學術風氣、損害學術發展的行為嚴懲不貸。此外,我們還應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標準,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發揮好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的引導作用,推動形成實事求是、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鑑、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具備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品格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具備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的愛國精神,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的擔當精神,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風骨,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奉獻精神和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以德促行、以行促知,才能成就學術人生,擔當歷史重任。

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的愛國精神。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憂國憂民情懷,自古備受知識分子推崇。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要始終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把學術研究融入我國改革發展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而行,在為時代書寫、為人民做學問中成就“大我”。有的人以學術研究的“個體性”為名,否認學術研究的“公共性”,否認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説到底就是沒有擺正“大局”與“小局”,“大我”與“小我”的關係。毛澤東同志曾説:“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着。”學術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個人的“小道理”服從了國家社會的“大道理”,才能使知識分子深邃的學識素養,在維護國家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中體現價值和魅力。

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的擔當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人告誡我們,君子處世,應該像天那樣保持生生不息的強健氣勢,頑強奮鬥、永不停止。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對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____多次強調要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並明確提出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這就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素養和強大理論思維,進行深刻分析,得出深刻結論。在激流勇進的偉大時代,脱離社會、脱離實踐、脱離人民的知識分子,終將被時代、被歷史、被人民所拋棄。

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風骨。“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不懈追求,並在此過程中展現出“載道”“弘道”甚至“殉道”的精神風骨。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改革開放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那時,哲學社會科學界發起並多次召開全國性理論和實踐問題討論會。此後,在涉及姓“資”姓“社”、姓“公”姓“私”等重大改革問題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進行了認真調研、充分論證、深入研究,為堅持正確改革方向貢獻了智慧力量。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旁觀者、評判者,而是要做行動者、建構者,要在回答時代問題中為黨和人民堅守正道、追求真理。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奉獻精神。追求真理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唯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者,才能超越現實利益羈絆,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遷,獲得真學問、大學問。范文瀾在華北大學時就提倡“二冷”,即“坐冷板凳、吃冷豬頭肉”。他在延安接受毛澤東同志交辦的編寫《中國通史簡編》任務後,全力以赴投入材料和理論準備工作,從中國幾千年來浩若煙海的史書中彙集資料、全面研究。這位近乎失明的學者,在窯洞油燈下,經過一年半辛苦耕耘,最終完成了這部60萬字、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____曾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等。這無不與當前學術界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學風有關。社會發展越快,需要研究的問題越多,就越需要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優良學風,就越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嚴謹治學態度,就越需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唯此,才有可能推出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學術精品。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康德説過:“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敬畏是自律的開端、修身的根本。強烈的規則意識和是非觀念,是生髮敬畏之心的重要力量。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着特殊的道德責任和學術責任。____曾引用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強調堅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用固守是非觀念、堅守社會良知,來回應社會的道德期待。具體到學術研究領域,就是要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嚴格遵守學術研究規範,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學術腐敗,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匯聚起學術界崇德向善、追求真理、積極創新的學術品格和道德精神。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偉大的時代,需要歷史鏡鑑的啟迪,需要人文力量的推動,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守道德理想,共擔歷史使命,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力量。

【思想宣傳範文】三

____指出,我們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鋭意進取、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爭當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實踐者,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改革實踐中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他強調,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集中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時代風采與精神風貌。回眸改革開放40年實踐,揆諸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引領時代潮流的精神動力,並厚植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底色。

思想解放是改革創新精神的邏輯前提。正是在思想解放的精神推動下,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恢復並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在長期實踐中創造性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____強調:“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中,我們無論是發展馬克思主義來提升理論供給能力,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須臾離不開解放思想,也片刻離不開改革創新。脱離思想解放,勢必會弱化新時代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思想基礎;忽視改革創新,勢必會喪失新時代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生機活力。當前,我們高揚改革創新的精神旗幟,首要任務仍是要以思想解放為先決條件,在理論創新和理論運用上有所突破,使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人民立場是改革創新精神的價值取向。我們黨在促改革、謀創新的過程中,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並將之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貫穿到治國理政活動的各個領域,做到人民羣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我們的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人民羣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的改革就防範什麼、糾正什麼。40年來,我們黨既時刻緊扣經濟建設的中心工作,通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蛋糕”做大,又不曾忘卻初心使命,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和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把“蛋糕”分好,造就了人類發展史和減貧史上的奇蹟。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這一矛盾轉化對全社會培育和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入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從而更好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開拓進取是改革創新精神的精髓要義。改革創新所展示的是求新求變、向前向上的精神狀態,它不僅要求人們的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而且要求人們能夠以求真的執着、務實的行動在社會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作為。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勇於開拓進取,堅決破除阻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一切思想羈絆、體制障礙和利益藩籬,成功闖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新路。____強調:“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開拓進取是確保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和勇立時代潮頭的精神密碼。處於新的歷史方位,面對新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人要想開新局於偉大社會革命和強體魄於偉大自我革命,除了時刻保持敢想的闖勁、敢試的拼勁、敢幹的韌勁,始終推進着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引領下的實踐創新,以開拓進取精神宣示改革再出發、創新再加速,別無他途。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想抓住發展機遇,應對時代挑戰,就必須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進一步錘鍊開拓進取的品質和意志,進一步強化開拓精神和進取意識,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制度完善是改革創新精神的重要保障。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從實質上看,中國的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當代中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巨大進步。4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制度自信與改革創新的有機統一,既以制度完善為目標,有效避免根本問題上戰略性、顛覆性錯誤的發生;又以改革創新為導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不停滯、永不僵化。尤其是黨的__大以來,以__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黨內外、國內外客觀實際變化,加大對現有制度改革創新力度,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社會治理體制、司法體制、生態文明體制、黨和國家機構等方面改革,不僅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且還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向新的高度。____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製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應當看到,目前我們在某些具體的體制機制方面仍存有不足之處和亟待改進的地方,而這些體制機制問題,需要在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的基礎上,着力強化制度創新和優化。這樣,才能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為新時代改革創新提供重要保障。

【思想宣傳範文】四

內容提要: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必須以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具體包括: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辯證思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日前,__同志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回顧改革開放40年偉大曆程可以發現,每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到重大歷史關頭,都伴隨着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觀念突破。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改革發展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時代改革開放難題,必須以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科學思想方法。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概括,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論。它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不迴避問題,不迴避矛盾。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正是從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開始的。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加複雜多變,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些都對我們堅持和更好地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__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和推進,都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體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也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正是因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黨才能針對過去一個時期黨內存在的管黨治黨寬鬆軟問題,提出並實施全面從嚴治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創新能力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對外開放總體水平不夠高等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

深入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__同志從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發展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科學論斷,牢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係的特點。從生產力角度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很多商品的生產能力已進入世界前列,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問題已經轉化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體表現為經濟結構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例如,一方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從人民需求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温飽問題已經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把生產力發展新特點與人民生活需要變化聯繫起來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約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基於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把握,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只有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它反對把人當作抽象的人的觀點,主張從“現實的人”開始考察人類歷史。__同志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他還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黨的__大以來,以__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系列頂層設計和一項項改革措施無不折射出大寫的“人民”二字。我們黨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裏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裏就需要改革;哪裏問題突出,哪裏就是改革的重點。還應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詮釋了發展的價值觀、根本立場等基本問題,回答了為什麼人、由誰享有這個根本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從發展質量的角度提出的,它更加註重滿足人民羣眾的更高層次需求,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求等,更加註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跨上一個新台階的背景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強調讓廣大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__同志着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國際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糧食不足、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人口膨脹、貧窮、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層出不窮,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世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聯繫的整體這一系統性哲學思維提出關於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新理念。它超越了相互敵對的霸權思維和零和思維,深受國際社會認同。20__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3月17日,載入安理會決議;3月23日,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為我國擴大開放提供了新指引、新視野。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台。可以説,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推動世界各國和平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以辯證思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辯證法為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__同志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

隨着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改革的認識,迫切需要運用辯證法思維處理好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全面”和“深化”已賦予新時代改革更加豐富的,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必須善於運用辯證思維,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科學地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然會有更大發展,為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提供方法論指引。

【思想宣傳範文】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百年的歷史進程,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社會革命實踐創新相互激盪、相互促進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上的突破深化造就中國社會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國社會革命偉大實踐的變革成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次又一次實現歷史飛躍。已經完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如此,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同樣是如此。40年來,馬克思主義再一次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中國也不斷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出的偉大實踐成果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是以實踐為鮮明指向。正像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強調的:“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着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對了立場、觀點、方法,就會結出實踐的碩果。中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出的實踐碩果。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社會的最大實際,什麼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國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永恆的課題在20世紀下半葉更加突顯出來。通過解放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我國尚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並把它作為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鄧小平講得更明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理論突破與創新,奠定了改革開放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這就需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體現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還體現在制度建設不夠成熟、沒有定型。所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繼續調整、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類體制和相應運行機制,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就是40年來改革開放已經和正在做的事情。

隨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化,束縛中國社會的一些僵化保守的觀念不斷被打破,新的認識、新的政策不斷湧現。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這一思想與實踐相交織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提出一系列精闢論斷: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等等。這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使得中國社會在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最終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

用馬克思主義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對時代主題的判斷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二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經濟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國家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大大增強,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純依靠軍事力量贏者通吃還能全身而退,發生世界大戰的概率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總結歷史經驗,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而且,“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伴隨着“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科學判斷的作出,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大踏步地趕上時代,從建立經濟特區到“三來一補”,從堅定“復關”到成功“入世”,從被動融入到主動引領,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中國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在當代中國的運用與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類社會發展狀態也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實現。於是,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全球化,甚至準備築牆把自己封閉起來的時候,中國社會成為中流砥柱,扛起了捍衞推動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大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5年多來,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全球共識;“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支持和參與,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的國際合作平台。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深刻改變中國的同時也開始深度塑造世界。

改革開放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歷史飛躍

實踐是理論創新不竭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改天換地的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鉅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藴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我們有這樣的理論自覺,更有這樣的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引領改革開放不斷從輝煌走向輝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在改革開放的高歌猛進中實現着自身的歷史性飛躍。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新的實踐基礎上,認識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把書本當教條,不能照搬外國模式,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認識到中國還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歷史階段,不能脱離實際,超越階段,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認識到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等等。這一系列來自實踐的認識不斷深化,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而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形成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繼毛澤東思想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

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發展,也給中國社會和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國共產黨如何在“四大考驗”中保持政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中國社會如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有效避免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發展的可持續,等等。實踐出考題,理論做答卷。通過對“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系統深刻回答,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理論創造自當不斷與時俱進。黨的__大以來,中國社會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讓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讓中國社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更重要的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統攬“四個偉大”的實踐也漸次展開。這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偉大的實踐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在這樣堅實的實踐基礎上,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宏大的戰略眼光勾勒出21世紀中國和21世紀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以其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對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飛躍,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改革開放4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定力與理論自覺

通過梳理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係,認真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規律,講清楚4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對了什麼,既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現實需要,也是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把握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基礎上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前提下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馬克思主義談中國化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____指出:“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落腳點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真正在中國大地上枝繁葉茂,一定要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風格,要能為開闢中國道路,解決中國問題提供理論支撐與思想保障。離開中國的實際,離開中國的實踐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為了裝點門面,不能變成只是拿在手上的箭,連説“好箭”就是不發射。好箭是用來打靶射“的”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拿馬克思主義這個“矢”來射中國這個“的”的。

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有中國形式、中國風格、中國特點、中國氣派,概言之,要有“中國味”。這中國味,就是幾千年來積澱在中華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國情感、中國意志、中國願望、中國思維等等,就是中國文化的精、氣、神。我們不可能離開自己國家與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去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工作。沒有中華優秀文化沃土的滋養,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的發揚光大、生機勃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鍵在於“化”,要化為理論、化為信仰、化為武器、化為實踐。毛澤東指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化”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_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理論武裝轉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為偉大事業不懈奮鬥的堅定信念,轉化為觀察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轉化為指導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行為準則。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要從書本里、文件中、會議上走出來,走進羣眾火熱的生活、走向中國蓬勃的實踐,以簡明的內容、通俗的形式、大眾的思維、普及的方式讓羣眾能掌握、會運用。讓廣大羣眾所認知、所接受、所實踐,才能成為人民羣眾的思想武器,也才能把人民羣眾作為自己的物質武器。

理論的最高目標是指導實踐,理論的最高成就是化為實踐。中國社會的發展實踐都應該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原則的遵循,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要求的踐履,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目標的追求。不能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如果理論上講的與實踐中做的不僅不一致還相互打架,既損害了理論的權威,也會讓實踐走入誤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更不能是改旗易幟的馬克思主義。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結論,也是改革開放再出發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gk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