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品德與社會《家人的愛》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家人的愛》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家人的愛》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家人的愛》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的定位主要是引導學生髮現家人對自己的愛,產生家人的愛無處不在的幸福感。但學生往往不清楚,不瞭解家人的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來自家人的關愛也往往習以為常,因此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家人的愛,正確理解家人的愛,從而讓學生學會運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為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我設置了愛的“百寶箱”、愛的放大鏡系列、疫情期間特殊的愛、愛的温度計這幾個環節,因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整節課以交流、討論為主,引導學生在羣中自由發言。

整節課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環境。在第一環節中,我提前收集學生小時候的照片和家人送的禮物,課堂上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變化和禮物背後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家人對自己各方面的照顧和期盼,體會家人的愛的表現。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此階段的國小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教學開始的階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夠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在此基礎上,之後再進行“愛的放大鏡”環節,讓學生從書中插圖觀察家人的愛,藏在哪裏,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進行適當的鼓勵,引領學生朝着正確的方向思索。

二、利用班級羣和連麥,充分發言。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充分發言,每一個學生都進行思考,投入到課堂中。在“愛的温度計”環節中,更是以繪本書故事《肩頭上的愛》為基點,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例子,充分展開聯想,説説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在“愛的放大鏡”中設置《調查表》,更是引導學生能夠拓展思維,回憶生活中的點滴,説説家人對自己的照顧,對自己的愛。

三、教學目標的實施需要家校之間的有效結合。從這堂課中,我體會到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家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深入瞭解學生的家庭生活,有利於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通過開展這個活動,我的體會是,要想成功得上好一節課,家校之間的有效配合,學習評價具有一致性,對於學生德性以及其他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本節課中設置的有對家人愛的辨析,家人的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愛,同樣,對我們的嚴格要求也是愛,這些需要我們提醒學生正確認識。通過提前瞭解班級學生的家庭情況,也知道有些父母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不能時時照顧,但也是時時牽掛孩子,家人的種種舉動,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通過不同情境的描繪和演示,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家人的愛的表現。

但本節課有一些不足:在“愛的温度計環節中,在學生們只説了與《肩頭上的愛》類似的事例之後,並沒有進行有效的拓展,如果再補充父母家人對自己拼的上的教育的例子,例如,自己犯錯想要説謊掩蓋時,家人及時制止等,如果拓展這些例子,會讓學生更加充分理解家人的愛的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上,我還需要針對性與普遍性相結合,最後還需要學生通過實際行動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道德實踐。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二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後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透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親濃烈的思鄉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忙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着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設一個簡單和協的氣氛,在此環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後我又想到透過讓學生蒐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於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蒐集事例併合作研究自我的彙報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並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透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超多的資料加以説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鍊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潛力,真正到達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裏,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穫。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三

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反思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的燦爛文明,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把握住這一目標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對於教師來説至關重要。而課程改革後、的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偉大的先人》一課時,把收集資料、瞭解歷史等大量的活動放手給了學生,讓學生藉助於書籍、報刊以及網絡等多種知識平台完成預習工作。

在課堂上,為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掌握和消化知識,我參照自己的課本劇輔助教學法,讓學生以“角色”出現,以自我介紹為切入點,把在課前瞭解到的歷史人物事蹟及性格特點展示給大家。這種方式,一方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以學生的“演”代替了老師的“講”,化枯燥為有趣,變講台為舞台,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潛力,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這樣的教學改革,那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五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遊戲、童話永遠是國小生喜歡的話題。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課時讓天天和學生相伴的人物小剛引領學生走進交通王國,通過生動的錄像把人們在常用的交通標誌下的活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把靜態的圖片和文字活動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交通標誌的作用,而豐富的內容又給下文的畫交通標誌、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勢等作了鋪墊。

對於天天接觸紅綠燈、十字路口的城市學生來説,認識常用的交通標誌不是難事,可是對於農村的孩子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在教學常用的交通標誌時,我不僅讓學生進行了連線,又讓學生進行搶答練習,及時對交通標記進行識記,使知識得到鞏固。而小芳的話則把畫面和現實生活連接了起來,並且巧妙地告訴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標誌知識,而且在搶答時情緒活躍,興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學生的參與。

在教學三個基本的指揮交通手勢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畢竟能力有限,我採用了觀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個手勢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難度,使大部分學生能進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不僅如此,學生表演後讓他們談體會,適當補充其他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獲得交通知識,使新課標所要求的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真正落實到實處。

接着生動的課件把沒有安全標誌的岔路口人車混雜,橫穿馬路的危險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想象可能發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後告訴學生把他們設計的安全用語交給警察不是哄騙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感到自己的設計是有用的,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護他人,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動的結束並不等於教育的結束,應該是新的教育活動的開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動結束時,讓學生利用交通標誌牌繼續學習,使課堂教育繼續向課外延伸。最後的過馬路活動使全班的學生都動起來,再一次切身體會怎樣正確過馬路,體會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極自然地點明瞭課題,使本課的教學活動前後呼應,餘音裊裊。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六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啟發。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七

在師生互道感謝中,結束了《説聲謝謝》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動情,從而以情導行。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説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痺。他們往往認為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為常,不以為意。對父母都難説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瞭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人,並以良好的文明行為回報他人。

為了打開孩子的情感之門,課前我鼓勵他們走出校門,走上社會,從身邊的人開始觀察,發現哪些人關心幫助自己,為自己服務,他是怎樣服務的,做好調查記錄;課上,我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説起,説説在日常生活中都對誰説過謝謝。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通過模擬實踐去體驗、感悟,多角度地換位思考,進而認識表示感謝的意義,學習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並表現在行動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會使用禮貌用語,並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用孩子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小組合作競答、模擬實踐、現場採訪、看錄像辨析討論,做感謝卡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繼而在音樂聲中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及時地發現問題,真誠地表示感謝,熱烈地討論,得出用行動表達的結論,整節課隨處可見孩子們被身邊的人和事感動着。在模擬實踐中,孩子們細緻入微的模擬表演,真正體現了由“動情”到“導行”這一教學環節中,説明引導孩子留心觀察,孩子們能觀察得非常細緻;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實踐,他們能體會得十分到位。

不足:教學剛開始的時候,因學生有些緊張,為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的略顯緊張,後來學生放鬆了,教師才顯得自如。作為教師應隨時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在教學中成為一個好的引導者。每節課都應置於大目標下,對學生的回答,點點滴滴都及時給予恰當的、積極的評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knj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