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數的順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0以內的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1、在教學時,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寫百數表時,因為學生已經有了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所以我讓學生去獨立填寫,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表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2、通過對百數表橫、豎、斜各方位的觀察,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學生比較活躍,效果較好,但是時間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觀察這一環節花費時間太多,後面有2道習題沒有完成,以後教學時要注意適當控制。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現代交通運輸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乘車是他們與交通運輸發生的最經常的聯繫,因此,課程把這部分內容單列標題,進行比較詳細的講述。這是本課的教學要點。本課由兩部分組成l)學習乘公共汽車;(2)學習乘輪船和火車。課文以一個國小生能夠獨立乘車為標準,從看簡單的交通圖、看站牌、上車後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講述了乘公汽車的常識。關於乘輪船和火車的內容,課文采取了略寫的方式,用了四幅圖,把乘輪船和火車時應注意的、帶有共同性的問題表達了出來。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情境教學為手段,通過合作、探究與自主建構,實現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應該説,乘車對於學生來説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但在長途旅行時,大多數國小生都是在父母的帶領下乘車乘船。如何獨自乘車或乘船對於國小生來説還是有些難度。所以我先讓他們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展示自己體驗、探究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歸納講述。對於學生沒有考慮到的,我適當的用小故事和課件加以引導,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學會乘車和乘船,並獲得成功的喜悦。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兩點反思:

首先,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用估算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並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估算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最恰當的算法,應該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辨別,找出的方法。教師在這裏沒有直接指出該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在體驗、比較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規律,讓學生從剛開始的反對到最後達成共識, 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的尊重,表現了教師對延遲評價的合理運用。以及對於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充分體現。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

我在備課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學線段時,直接給出幾條線段的直觀圖,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線段。我也可以這樣引入嗎?即使真的可以這樣引入,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會給人怎樣的感覺呢?於是,我設計了讓學生玩毛線,從玩引入,在玩中學。

在利用毛線引導學生認識線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放在桌上的毛線,然後讓學生把毛線拉直,用拉直的毛線和沒拉的毛線作比較,讓學生理解線段是直的,我做到了。我在剪毛線時故意剪得有長有短,讓學生知道線段有長有短,我也做到了。在學生拉毛線時,讓他們觀察別人拉的毛線方向有什麼不同,如:斜拉,豎拉,橫拉,讓學生知道線段不一定就是橫的,我也做到了。通過讓學生摸摸拉直的毛線的兩頭,讓學生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並通過板書和跟讀來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多遺憾的地方,最遺憾的是沒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我引導學生從實物毛線中抽象出線段,説説線段是什麼樣子的,竟然有學生説線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這個時候如果能用課件從毛線中抽象出線段,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讓學生找生活中的線段的時候,學生侷限於找教室中的線段,這時候如果能用多媒體輔助一下,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還有在指導學生畫線段時,老師只是在黑板上示範,下面的學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過實物投影。

原來設計的拓展練習,當尺子斷了,0刻度沒有了的時候怎樣畫線段,由於時間的倉促,這個部分沒有完成,只是佈置了任務讓學生到課外去探討完成。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連加、連減前,我與邵麗、馮麗兩位老師商量,學生計算第一步時,要不要在兩個數之間畫上一橫線,在橫線下寫出第一步的得數(即以3+5+1= 的形式),再計算。商量的結果是按以上的格式書寫、計算,這樣做的優點是:

1、有助於學生理清計算順序;

2、對後進生有所幫助;

3、書寫工整。

帶着這些優點我走進了課堂,並把這些優點極力介紹給小朋友。作業時,錢燁問:“老師,會算的也要畫橫線嗎?”我説:“會算的也要畫,等你們熟練了以後就可以不畫了。”他低下頭做起作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老師,會算的可不可以不畫橫線?”一定是小傢伙嫌畫橫線太麻煩了,我問:“你會算,算給老師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麼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應用了加法交換律,使計算變得簡便了,我能説他不會算嗎?他不但會計算,而且方法巧妙,我還有必要讓他畫橫線計算嗎?讓他畫橫線寫得數不是禁錮了他的思維嗎?於是,我對學生説:“如果你們有好的方法計算,可以不畫橫線,但要保證不錯。”季亞男是我班最差的一個學生,他連數手指都不會,計算連加、連減時是在我身邊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寫上得數後,又一個一個的數着手指,真着急,我説:“你也可以不畫橫線了,連着一起數手指。”速度明顯的快了許多。畫橫線再寫上得數,對於優等生來説沒什麼影響,可對於差生來説,影響就大了,寫得數得用手,得打斷他的思維,做第二步時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維,速度明顯打折扣。

基於以上兩種情況,我對畫橫線寫得數作了這樣的規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後的結果,你可以畫橫線慢慢算,這種方法可以鞏固正確的計算順序。依靠手指完成作業的可以不畫橫線。作為教師不能因為要學生書寫工整而禁錮學生的思維,也不能用書寫格式禁錮學生的思維。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計算,只要計算正確就是好的。

國小一年級數學人教版下冊教案 篇五

設計説明

本教案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並能熟練地運用這兩種算法進行十幾減8的計算。基於上述情況,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課前的複習鋪墊。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複習題,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印象,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自然而然地進行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重視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上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對“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有所瞭解。在學習十幾減8的計算方法時,不需要教師再做更多的講解,而是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用各種方式來表示自己的算法,從而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算法,更牢固地掌握算法,達到對這些算法熟練應用的程度。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課件出示複習題。

1.在□裏填上合適的數。

12=10+□=8+□ 15=10+□=8+□

16=10+□=8+□

2.口算。

11-9= 14-9= 13-9=

15-9= 17-9= 18-9=

指名填空或説出得數,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口算練習,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鞏固以前學過的計算方法,為學習新知、實現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探究算法

1.課件出示教材13頁例2情境圖。

(1)觀看課件,説説情境圖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2)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2-8。

2.探究12-8的算法。

(1)提問:你能用學過的算法計算12-8嗎?

預設

生1:我用“破十法”計算,因為10-8=2,2+2=4,所以12-8=4。

生2:我想到了8+4=12,所以12-8=4。

(2)將自己的算法用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預設

生1:我能用小棒擺出自己的算法:先擺出1捆零2根小棒,再從1捆中拿掉8根,把剩下的2根與原來的2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2-8=4。

生2:我能把自己的算法畫出來:先在左邊畫10個圓圈,右邊畫2個圓圈,表示12,然後從左邊的10個圓圈中劃掉8個,剩下的2個與右邊的2個合起來是4個,即12-8=4。

生3:我會用算式表示自己的算法:10-8=2,2+2=4。

生4:我先畫出8個五角星,再接着畫出4個就是12個了,所以12-8=4。

(3)引導學生填空:在□裏填上合適的數。

10-8=2,2+□=4;8+□=12,12-8=□。

3.出示課堂活動卡。

4.回顧算理,總結算法。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你能説説我們是怎樣計算十幾減8的嗎?(板書課題:十幾減8)

預設

生:我們可以運用“破十法”計算,也可以運用“想加算減法”計算。

師:“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計算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這兩種算法掌握好。

設計意圖: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有所認識,所以這節課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兩種算法。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用多種方式把自己的算法表示出來,既有助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算法的理解,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算法的掌握。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這個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無怨無悔地做好工作。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學期很快就要過去了,很有必要反思一番。

最初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一學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我覺得做得較好的方面

1、摸清底細,熟知學生水平。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説,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數學學習的基礎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每一節數學課之前,我總是先了解一下學生的學習基礎,課堂上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不侷限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例如:教學“位置”,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説誰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等,然後讓説中的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説的是否一致。又如:在上“圖形的拼組”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主動手實踐,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人民幣的計算》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在用20元錢買物品時,都列算式為:12+3+5,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5+5+5+5。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這樣呢?”她説:“我最喜歡小人書了,所以我想把20錢都用在買小人書上,所以買了4本下人書。”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説:“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説:“其實通過這道題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想出了多種不同的答案。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小小商店》時,我就模擬超市佈置物品,然後讓一些學生當收銀員,一些學生當顧客,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氣氛相當好。通過此遊戲,確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又學會了人民幣計算知識,又培養了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真可謂一舉三得。

5、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時,我通過猜一猜的小遊戲,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多一些”,什麼是“少一些”,怎樣算“多得多、少得少”等,同時也加深了對數的認識。

6、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認識時間》課以後,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張合理的一天作息時間表,請學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時間。

7、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二、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過了新課程培訓,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

2、像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由於身兼一年級班主任之職,所以有時會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的。

3、一年級這個班學生基礎差異大是令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幾點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於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學前班(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説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3、要轉變家長的觀念,但家長的想法跟不上時代(有溺愛孩子的成分)。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一年級教材難,孩子能學多少算多少,以後再長大點就會知道的。部分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過問,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家長不跟教師配合共同幫組學生。如:幫助學生製作簡單的學具、批改家庭作業,老師顯得很無奈,這樣的局面怎麼辦?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統計》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整理簡單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分類整理數據的方法,並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裏。

這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營造了有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然後去探索、去質疑、去尋找答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主動地構建了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達到了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呈現的獨創性。

能夠用來促進學習的任何正當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於統計實際生活中的隨機性內容在教室裏不便開展,於是,我利用學具中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讓學生體會到“數一數”不能正確地統計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的個數,從而產生了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生自主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用已有的經驗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於是通過觀察、討論、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種記錄數據的方法:有的把各種形狀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分類記錄,有的用畫“☆”表示卡片的個數,有的用畫“正”表示卡片的個數,有的則用打“√”的方法記錄卡片的個數……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動手將幾何圖形卡片的個數統計出來,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數據的整理與歸納的思想得到了發展

三、數學的實用性。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本課通過對幾何圖形卡片個數的統計和分析,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了數學的價值。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由於大部分國小生在生活中已經見過也接觸過人民幣,所以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首先引導國小生們認真仔細觀察人民幣,使學生能夠迅速、準確地辨認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幣。在學生學會認識人民幣的基礎上,嘗試把人民幣分類。

本課的重點是在人民幣的換算上,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難理解的,所以我創設了學生兑換人民幣的遊戲。(人民幣的兑換就是不同的付錢方法,如拿1元,有些學生沒有1張1元時,可以想辦法用5角或2角的湊齊1元。同樣1角的付錢方法也是運用兑換人民幣的遊戲)。從而使學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再以一些練習來鞏固加深對1元=10角1角=10分。

最後創設了購物活動,讓學生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購物,學會自己付錢。在課中我組織了商店購物的活動,讓學生在付幣、找幣的活動中滲透了人民幣的簡單加減法計算。教學時,認幣、換幣、取幣、找幣等活動都做到人人蔘與,有的是個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生們在課堂上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探索知識的方法,並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了更大的學習興趣。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每個學生的回答,都給以熱情鼓勵或表揚,“你真棒!”“你們真了不起!”等充滿激情的話語,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興趣濃厚。總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使得課堂儘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跳繩》是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減法(二)第63頁——64頁的內容。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家知識的含義,主動構築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

課前我設計一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一道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豎式的練習,讓學生回顧兩位數減法的計算和豎式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醒學生在列豎式計算的注意點,也是為這節課後面的學習做好輔墊。使學生能從舊知順利遷移到新知。所以在本節課的新知識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用豎式計算時,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正確的用豎式計算。

我在展示完課本情境中的跳繩產生的數據後,讓學生找完數學信息並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時,有強調學生能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這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教材第一次向學生明確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節課中,學生的估計意識較差,讓他們估計時很多學生直接就把得數算出來了,或者只會説出等於十幾或二十幾,讓他説是怎麼想的,根本就説不來。這時教師沒有放任不管,而是將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給了他們,讓學生明白了什麼是估計,提高了學生估算意識。

但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是在複習時,時間用了比較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進度;二是在讓學生討論算法時,沒有充分發揮好引導的作用,討論效果不理想,流於形式;三是學生彙報豎式的計算過程時,為了趕時間講解得不是很透徹,沒有突出本課的重點。四是我們的估算就是為了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而本節課在計算完62-48的準確得數後沒有回到估算驗證計算的結果,這樣學生對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認為估算是可有可無的了。五是對本課的難點100-48這種連續退位的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介紹的也不是很透徹,可能還有很多學生做不來。六是課堂語言不夠精練,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太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整個課堂學習效率不高。

我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細節的東西,避免出現類似錯誤。要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6l1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