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一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1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2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3;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4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5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6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註釋

1、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離騷》裏以蘭象徵自己美好的品德。

黃庭堅詩人 篇二

黃庭堅是哪個朝代?

宋代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故事

“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是明朝一位進士袁枚説的,他是説宋朝的黃庭堅(字山谷)的故事,黃山谷是江西省修水縣人,在縣誌裏記載着他的故事,他的詩書畫,稱為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

山谷得中宋朝的進士之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蕪湖的知州,他就任時才26歲。有天他在午睡,做夢走出州衙,來到一處鄉村,看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門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麪還熱氣騰騰,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覺的便端起來吃,吃完回衙,一覺醒來,嘴裏還有芹菜香味,夢境甚清晰,但以為作夢而已,山谷還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夢如昨,口中又有芹香,於是大感奇異,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夢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門外,叩門進去,正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問她有無在門外喊人吃麪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在生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麪,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山谷問:“你女兒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經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歲,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問她女兒在生的情形,家中還有些什麼人?婆答:“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喜歡讀書,信佛吃素,很是孝順,但不肯嫁人,到26歲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她説還要回來。”山谷問:“她的閨房在那裏,我可以看看嗎?”老婆婆手指着那間房説:“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山谷走進房裏,只見卧牀桌椅之外,靠牆有一個大櫃還鎖着。山谷問:“裏面是些什麼?”婆答:“全是她的書。”問:“可以打開嗎?”婆答:“鎖匙不知她放在那裏?所以一直無法打開。”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記起鎖匙的位置,便告訴老婆婆找出鎖匙,打開書櫃,發現許多文稿,山谷細閲之下,原來他每次試卷的文章,竟然全在這裏,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時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這個家只剩老母一人。於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稱母親,説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兒轉世,然後回州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山谷在州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滴翠軒”,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題像贊曰:“似僧有發,似俗脱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從這首像贊,亦可以證明山谷的轉世故事,為真實不虛也。

這故事有五點值得研究:

(一)確實有輪迴。山谷的前生,原是安徽省南部蕪湖縣鄉村的女子,死後轉生到江西省北部修水縣的男身黃山谷。

(二)確實有業力。由前生種因,而來生結果。山谷前生喜好文學,遂有今生的詩書畫三絕,所以明代進士袁枚説:“書到今生讀已遲”。現今的天才兒童,應屬此理。至於由女轉男,且有功名,當為其信佛、吃素、孝順、不嫁,等業力而來,極為明顯。

(三)確實有靈魂。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之有形的肉體,但靈魂則是身體的主宰,乃是無形的,佛學上稱為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山谷在州衙午睡,靈魂仍會回去老家接受老母的芹菜面,因而促成再生的會合。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上他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的,當他離開蕪湖鄉村,飛向修水黃家,千里迢迢瞬息即到,飛行迅速且不談,他何以偏偏找到黃家呢?佛學上説這是由於“業力”,但業力本身會有選擇的能力嗎?這又使人費解了?後來讀了地藏經才知道,原來舉首三尺,便有神明,在虛空之中,有很多鬼神鑑察善惡,人世間一切的一切,無論如何隱祕的事物,他們全都瞭如指掌,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地藏菩薩説:“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可見已經表現在行為上的罪惡,絕隱瞞不了,就連心念初動,也會被鬼神洞察無遺。不過世人不覺,還以為自己心中的事,有誰能知?因此可見業的範圍,應包括有形的行為與無形的心念,由業所產生的力量,便決定此人的趣向,而鬼神再從中撮合,這便是黃山谷出生之所自來了。還有鬼神撮合亦應有所標準,否則便是鬼神作主了,其標準即佛家的因緣,説完全點就是因緣果報,佛家因果通於三世,或超過三世,而為多世。如此説來,則黃山谷之出生,必有其因緣,絕非偶然巧合之事了。

(四)這故事依世間法來講,可以算是成功的,因為善有善報,她不僅保持着難得的人身而且由女轉男,又有功名,與前生相較,有了顯著的改善。但依出世間法講,則不算成功,因為還是在六道輪迴之內,凡輪迴一次,便迷失一次本性,何況有了功名富貴,更因權勢凌人,而容易造業。

試看山谷少年時期,受一般風氣影響,喜好填寫有關男女情愛的哀豔詞章,有一次與同輩少年擅於畫馬的李伯時,同遊佛寺,參訪當代得道高僧圓通秀禪師,秀禪師為了不忍見他迷於豔詞,致遭墮落可惜,所以當他警誡完了李伯時,囑他不要再畫馬,因為畫馬時,心念專想於馬,以致形隨心轉,恐難免墮落成馬身。

然後又呵責山谷:“大丈夫懷有蓋世的文才,難道竟用以寫作無益於世,而又動人邪思的哀豔詞句嗎?”山谷聽了這番呵責,還很不以然反自以為是的笑着説:“據禪師這麼講,難道我也會像李伯時一樣變作馬嗎?”秀禪師聽他這樣反駁,乃特別以威嚴而莊重的態度,很誠懇的開示他説:“李伯時如果為了畫馬,念想在馬,仿真既久,難免墮落成馬而不自知,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撩亂人情思的哀豔詞章,不知會令多少人讀後,動起邪思而貪淫好色,這種誨人的作為,豈只是變馬而已,恐怕地獄正等着你下去哩。”

山谷被那義正辭嚴,因果報應道理的當頭棒喝,深知秀禪師乃一得道高僧,絕不會虛言嚇人,頓時猛悟其間利害關係,遂極為惶恐的向秀禪師謝罪悔過,發誓永不再寫作那哀豔詞章了。

(五)山谷奉母最孝,他的母親喜愛清潔,他就親自為母洗滌溺器,雖然後來他作了官,也還是要親自來洗,這是他行孝的美德,所以他被後人選他為二十四孝之一。若以其少年的行為不檢,幾乎墮落,幸遇善知識指正,後來有此孝行,這都足以證明山谷的善根深厚,山谷曾作戒殺詩:“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由此詩得知山谷終於迴歸佛門,而學佛吃素了。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三

原文: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宋]黃庭堅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着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作品賞析:

據此詞原序所説,這首《菩薩蠻》當是戲擬王安石集句詩之作。

開首二句以極自然輕盈的筆法描繪了一幅閒適悠雅的溪橋野漁圖。在一片氤氲迷濛的山嵐水霧中,是煙是雨,叫人難以分辨,真是空翠濕人衣。在溪邊橋畔,有漁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來驚破他的好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化用杜甫“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西郊》)和“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這句詩。兩句詩不僅從字面看放在這裏十分熨貼,而且從原作的意境看,也與這首詞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過這詩句的媒介,將讀者導向了杜甫的詩境,這些詩境又反過來豐富了這首詞本身的意藴。這樣便活畫出整個風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為作者移用的杜甫《後遊》中的詩句,作者嚮往大自然的美好,卻推開自己不説,而從對面着筆,將自己熱烈的感情移植到無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表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那種人與自然交流相親、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緒。這樣,詞上下片意境相應,只將前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詞意發展為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開隱逸風氣的陶潛,遂又隨手拈來了杜甫的另一句詩“此意陶潛解”(《可惜》),將自己對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實到對這位拋棄榮利的田園先哲的景仰上,從而挑出了全詞隱逸的主題。

杜甫感歎生不逢時,恨不能詞的最後二句“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杜甫《可惜》)詩意,表明自己的態度,他不學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後塵。作者決心歸隱,但到底去何方,卻無可告,不過如隨之而去,一定會明白他的蹤跡。這一結語將上面貫串下來的情志意趣,結束得非常工穩,飄逸而含蓄。

這首詞全靠直接剝錄他人詩句而成,雖非作詞之正道,卻也頗有移花接木之妙。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四

原文: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裏?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那黃鸝千百遍地宛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着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賞析: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裏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裏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着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説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歎。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説”,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作者介紹: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名人軼事: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卧花間,吟誦賞玩。曾於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於是欣然提筆摹寫。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歎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着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湧,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歎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遊韻記卷末》。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五

《書幽芳亭記》

黃庭堅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1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2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3;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4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5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6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註釋

1、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離騷》裏以蘭象徵自己美好的品德。[1]

2、薄叢:貧瘠的叢林。

3、芳:發出芳香。

4、不見:不被人知道。

5、含章以時發者: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6、貴:以……為貴。

譯文

如果一個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過其他的士人,那麼就稱之為國士;如果一個女子的姿色超過其他的美女,那麼就稱之為國色;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花那麼就稱之為國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為貴,並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後,人們才以它為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裏,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後,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説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着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支沒有什麼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説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然而蘭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來的。我放任自己長期流浪四方,於是完全知道蘭和蕙的區別。大概蘭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蘭,《離騷》中説:“我已經培植蘭花九畹,又種下蕙百畝。”《招魂》説:“愛花的風俗離開蕙,普遍崇尚蘭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為賤以蘭為貴很久了。蘭和蕙到處都能生長,即使栽種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葉茂,如果用熱茶水澆灌就香氣芬芳,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等到它們開花,一枝幹上就一朵花而香氣撲鼻的是蘭花,一枝幹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氣不足的就是蕙。雖然蕙比不上蘭花,但是與椒相比卻遠在椒之上,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為“國香”。於是説當權者必須除掉,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隱士紛紛遠離當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賞析

中國古代歷來有“芳草美人”的傳統。這是典型的類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種動植物來類比人的品行。周敦頤建立起了蓮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係,黃庭堅此文則建立起蘭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係。

作者一開始就連用三個類比:國士、國色、國香,將蘭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離騷》裏種蘭、佩蘭、賦蘭:“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以蘭來象徵自己美好的品德。黃庭堅指出蘭與君子十分類似:“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蘭花,從不吹噓自己,也不因無人賞識而愁悶;在遭受外界殘酷的摧殘後,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兩句話的精警,可與“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作者特意點出這兩點,因為在這兩種環境中,最能見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種環境下,君子尚未成名,無人賞識,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種環境下,雖屢遭打擊,而不改其操守。“遁世無悶”句,語出《易經》。《乾卦》《文言》:“初九日: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孔疏》:“遁世無悶者,謂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不見是而無悶者,言舉世皆非,雖不見善而心亦無悶。上雲遁世無悶,心處僻陋,不見是而無悶,此因見世俗行惡,是亦無悶,故再起無悶之文。”《易·大過》《象傳》:“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孔疏》:“明君子衰難之時,卓爾獨立,不有畏懼。遁乎世而無憂,欲有遁難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則不能然,惟君子獨能如此。”可見,只有君子才能在這兩種環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經》。《易經》第六三章雲:“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韜光養晦,保養美德。貞,正。含章可貞:藴含美德,心地守正。時,時機。成,居功。君子應耐心等待最佳時機再行動。含藴秀美,品德堅貞;如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則有善終。黃庭堅在這裏又一次讚揚君子立身處世的特點:一是含蓄,不張揚,不刻意追求。就像蘭花,平時與其他花草混處,香味不明顯。二是把握時機。君子一旦有機會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會盡心盡力地報效國家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如蘭花,一陣清風吹過,香氣芬芳,遠近皆知。

接下來,作者特意比較了蘭與蕙的不同,指出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蘭與蕙的栽培環境相同,但兩者有花之多少與香味遠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則含蓄,不張揚;香味遠,則有真才實學,內藴豐富。作者還指出,“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椒,一種香味濃烈的常見草本植物,此處指庸碌之輩。士大夫雖然品德修養不如君子,但較之庸碌常人,又已遠甚。可歎的是,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為“國香”。“當門”,指當權者。當權者昏庸,不能辨別蕙與椒,更無法賞識那含蓄的、清幽的蘭了。所以,那些品節高尚的“山林之士”,紛紛遠離當局,“往而不返”了。在這裏,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歎。

黃庭堅對蘭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氣節的大環境下提出來的。周敦頤《愛蓮説》就説:“蓮,花之君子者也。”黃庭堅也説:“蘭似君子。”此文寫於他貶居戎州之時。戎州有山名蘭山,上有野生蘭花。他將之移植於院中,建一小亭,名為“幽芳亭”。在北宋黨爭中,黃庭堅屬蘇軾黨,屢遭新黨打擊。但是,他並無怨恨詈罵之詞。蘇軾稱讚他:“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黃魯直書》)評價高得不能再高了。黃庭堅將居處先後命名為“任運堂”、“槁木庵”,表現了他隨緣任運的人生態度。他為人“內剛外和”,有如蘭花,含蓄,不張揚,內藴深厚,講求氣節。他的詩也反覆吟詠了蘭花的高潔品質,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劉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韻答黃與迪》等詩。他還親手書寫了唐韓伯庸的《幽蘭賦》,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行書佳作。

黃庭堅學識廣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廣泛學習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厚積薄發,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點鐵成金”“脱胎換骨”。在這篇短文中,黃庭堅隨手引用《易經》《離騷》,展示了他深厚的學養。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

黃庭堅詩人 篇六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

黃庭堅出身於一個家學淵博的世家,父親為著名詩人,與當時的王安石、歐陽修、梅堯臣都有交往。自小聰慧過人,一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與蘇東坡極為相似,熱衷佛老,也不遜於蘇。《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説:“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脱。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着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着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説:“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歎。”

詩句精選:

1、題鄭防畫夾——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雲,故人言是丹青。

2、晚樓閒坐——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

3、牧童詩——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4、題竹石牧牛——黃庭堅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鬥殘我竹。

5、新竹——黃庭堅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歸閒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6、清明——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7、寄黃幾復——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8、登快閣——黃庭堅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9、病起荊江亭即事——黃庭堅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裏病維摩。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10、清平樂——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1、望江東——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12、水調歌頭——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紅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脣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黃庭堅詩人 篇七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黃庭堅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江西修水縣人。生於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詩人,書法家,詞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於宜州貶所。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八

池口風雨留三日

宋代黃庭堅

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閒心苦一舂鋤。

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

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譯文

孤城三天颳風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飯素菜充飢度日。

煙雨迷濛中遠眺,那浩渺如練的長江水滔滔流向遠方,那巍峨綿延的山嶺,猶如一雙長頸赤目的屬玉鳥,近觀此景,見雨中淋着一隻白鷺。

漁翁從鄰舍出來收網具,而我並不羨慕魚美可口。

轉眼之間一切都變成陳跡,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讀殘書。

註釋

⑴池口:今安徽貴池,在安徽省南部,秋浦河下游,北臨長江。貴池市以城西貴池得名。

⑵孤城:貴池城。

⑶屬(zhǔ)玉:即鸀鳿(zhúyù)。郭璞注:“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

⑷舂(chōng)鋤:即白鷺,以其啄食的姿態有如農夫舂鋤,所以有這個名稱。

⑸臨淵不羨魚:《漢書·苓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比喻只有願望而無行動。這裏反用其意,説雖然面對江灣,而不羨魚。

⑹俯仰之間:王羲之《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一俯一仰,形容極短暫的時間。

⑺陳跡:過去的事情。

賞析

詩的前半在寫景中抒情。首聯從扣題入手,繪出一幅孤城風雨圖:長江邊上貴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風夾着如煙秋雨,綿綿濛濛下了三日,我無奈滯留小城,集市也因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車水馬龍、街市繁榮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飯素菜充飢度日。詩人信手拈來,不假藻飾,富有孤城風雨圖的詩情畫意。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質樸恬靜的小城生活的喜愛。這裏純為寫景,但內心情意已曲曲傳出。

頷聯觸物起興,詩人放眼四顧,無意中有一些景物觸動了他的情懷,於閒適寧靜中見出內心的波瀾。那浩浩江水流向遠方,迤邐的山嶺,看上去像一雙屬玉鳥。司馬相如《上林賦》説:“鴻鷫鵠鴇,鴽鵝屬玉。以上是遠眺。近觀則是:“身閒心苦一舂鋤。”舂鋤即白鷺,這種鳥滿身雪白,給人以清高閒雅的印象,但詩人卻感到它身雖閒而心實苦。這個“苦”字實際是詩人觸景生情,而又將情感投射於外物的結果,這裏意象中含有興起,賦中含有比喻,表面寫白鷺,而實際則是詩人的自喻。當時黃庭堅面臨種種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現實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個閒散無權的學官,只能自歎“少日心期轉謬悠,蛾眉見妒且障羞”(《次韻答柳通臾求田問舍之詩》),“蚤年學屠龍,適用固疏闊,廣文困齏鹽,烹茶對秋月”(《林為之送筆歡贈》)。他不願屈身事人,渴望歸田,但迫於生計,又不得不折腰為官,所謂“嚐盡身百憂,訖無田二頃”(《次韻寄潤父》),“斑斑吾親發,弟妹逼婚嫁,無以供甘旨,何緣敢閒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內心的苦悶。但詩在這裏只點到即止,給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餘地。

詩的後半在記敍中抒情。頷聯以物為比興,頸聯則是以人起興。漁翁剛從屋舍來水邊收網,這一極偶然的景象卻觸動了詩人對世事的感慨。他由網而聯想到魚,於是反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成語(《漢書·董仲舒傳》),表達了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這一造語也是一種巧思。反用典故成語,古人稱為翻案法,如楊萬里説:“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藝苑雌黃》説:“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識學素高,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這種手法受到禪宗的影響,禪宗推重翻卻成案,更進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惠能對神秀以樹、鏡來比喻心的偈語的翻案。黃庭堅此聯從生活瑣事中激發聯想,閃耀出思想的火花,類似禪宗的機鋒,於尋常事物中獲得妙悟。

詩以達道之言作結,表現出超邁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間已陳跡”化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逸少的本意是感歎人生短暫,不覺悲從中來。黃庭堅雖用其字面,其意卻相反:世事瞬息萬變,面對無常的人生,還是退出爭名逐利之場,到書中去尋找樂趣。這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説的:“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記得陶潛歸去來”(《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此詩是作者觸景物即興而作,寫景淡雅風致,用語清新奇峭,用典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將古詩氣脈運用於律詩,一洗刻鏤餖飣,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創作背景

作者曾在北京當了七年的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入京改授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秋天從汴京出發赴江南。赴任途中因風雨而留滯池口(今安徽貴池),觸景興懷,有感而作此詩,抒發自己抱負難實現的抑鬱、歸隱情懷。

黃庭堅原文及賞析 篇九

原文: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户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

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

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騏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

折衝千里雖有餘,論道經邦正要渠。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送範德孺知慶州賞析

這是一篇送人之作。範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範純粹。他在1085年(元豐八年)八月被任命為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知事,此詩則作於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慶州當時為邊防重鎮,是北宋與西夏對峙的前哨,環慶路的轄區,相當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等縣地。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範純仁都曾知慶州,並主持邊防軍政大事。所以詩就先寫范仲淹和範純仁的雄才大略,作為範德孺的陪襯,並寄離勉勵之意,最後才正面寫範德孺知慶州,揭出送別之意。全詩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詩一開始就以縱論軍國大事的雄健筆調,寫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業績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氣勢。“塞垣草木識威名”,用翻進一層的寫法,極寫范仲淹的名震邊睡。草木為無情之物,原本談不上識與不識,此時草木都能識,足見其聲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則更不待言。所以透過草木,實是寫人。同時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對張萬福説過:“朕以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舊唐書·張萬福傳》)據史載,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慶州,為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兵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間,功業卓著,“威德著聞,夷夏聳服,屬户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繩水燕談錄》),人稱為“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名臣傳》)。因而這一句是對他功業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寫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敵人開户玩處女”一句用《孫子·九地》語:“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户,後如脱兔,敵不及拒。”以此形容宋軍鎮靜自着,不露聲色。“掩耳不及驚雷霆”,則寫迅捷的軍事行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裏用“驚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現出黃庭堅對典故的改造與化用。《晉書·石勒載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説,《舊唐書·李靖傳》也説:“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驚雷”對“處女”,不僅有動靜的對比,而且更加有聲有色,形象的反襯更為鮮明。這兩句詩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實寫照。如他率兵築大順城,“一旦引兵出,諸將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令告其地處,使往築城。至於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賊以騎三萬來爭,公戒諸將,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失計,乃引去。於是諸將皆服公為不可及。”(歐陽修《文正範公神道碑銘》)接下二句又是一轉:范仲淹不僅是傑出的統帥,更是治國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國計”就是讚揚他的經邦治國的才能,“百不一試”,即還未來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長逝,沉埋九泉了。這兩句也是寫實。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入為樞密副使,旋為參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稱“慶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敗。

第二段寫範純仁。“兩持慶州節”,指1074年(熙寧七年)及1085年(元豐八年)兩度為慶州知州。“騏驎地上行”襲用杜甫的詩句“肯使騏驎地上行”(《驄馬行》)。騏驎是一種良馬,《商君書·畫策》:“騏驎騄駬,每一日千里。”馳騁廣野的千里馬正用以比喻範純仁。“潭潭”二句寫他戍邊衞國的雄姿。“潭潭”,深沉寬廣,形容他的統帥氣度,如卧虎鎮邊,敵人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邊頭”一句則寫他的惠政:勸民耕桑,撫循百姓,使他們生兒育女,安居樂業。同上段的中間二句一樣,這兩句也是一個對比:對敵人有卧虎之威,對人民則具長者之仁。“折衝”一句承上經略邊事之意而來,是活用成語。《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原指在杯酒言談之間就能禦敵致勝於千里之外,此處用以指範純仁在邊陲遠地折衝禦侮,應付裕如。但下句一個轉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經邦治國之上:範純仁雖富有軍事韜略,但治理國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歸結為送別範純粹,臨別贈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來,銜接極為緊密。“春風”二句描寫儀仗之盛、軍容之壯,幕下諸將士氣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鋒芒。王維《觀獵》:“風勁充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所謂“射獵”有時常用以指代作戰,如高適《燕歌行》:“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照理,順着此層意思應是希望戰績輝煌,揚威異域。但是詩意又一轉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對“羌胡”略施教訓即可。孫子曾經説過:“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馬之杖,語出《後漢書·鄧禹傳》:“赤眉來東,吾折箠笞之。”詩至最後,宛轉地揭出了詩人的期望:不要輕啟戰端,擅開邊釁,守邊之道不在於戰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邊定國。

至此,就表現出這首詩的立意與匠心了。詩中寫韜略,寫武功,只是陪襯,安邦治國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極可玩味,“知國如知兵”,“知國”為主,“知兵”為賓,造語精切,絕不可前後顛倒。“知國”是提挈全詩的一個綱。因而一、二段寫法相同:先寫軍事才能,然後一轉,落到治國之才。詩入突出父兄的這一共同點,正是希望範德孺繼承其業績,因而最後一段在寫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詩意:由諸將的思軍功轉為期望安邊靖國,但這一期望在最後卻表達得很委婉曲折。儘管如此,聯繫上面的筆意可知,如果直白説出,反嫌重複淺露,缺乏藴藉之致。

這首送人之作,不寫依依借別之情,不作兒女臨路之歎,而是發為論道經邦的雄闊慷慨之調,送別意即寓於期望之中。詩人如同在寫詩體的史傳論贊,雄深雅健,氣度不凡。這正表現出黃庭堅以文為詩的特色。這種特色還體現於獨特的語言風格方面。他以散文語言入詩,多用虛詞斡旋,大量運用典故成語,力盤硬語,造語獨特,使詩產生散文一樣的氣勢,好像韓愈寫的贈序,渾灝流轉。如“敵人”一聯,點化成語,別具一種格調,是未經人道之語。“平生”、“折衝”二聯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試”連用四個仄聲字,奇崛頓挫,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的用韻也別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換韻標誌段落的寫法,第一段用“名、霆、驚”韻,第三段用“須、枯、胡”韻,中間一段卻三換其韻,首聯、尾聯分別與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韻,中間一聯則押仄聲的“虎”、“女”。全詩三段,句子安排勻稱,而韻律卻參差有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gg3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