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魯迅拿來主義説課稿精品多篇

魯迅拿來主義説課稿精品多篇

魯迅拿來主義説課稿精品多篇

拿來主義優秀説課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所要説課的內容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它具體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9課,也是第三單元議論文的第一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閲讀較複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説服力。 而《拿來主義》是一篇雜文,雜文是文藝性的議論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潑,能及時反映社會現實,有很強針對性和戰鬥性等特點。有人將雜文比作是魯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槍。

一、説教材

《拿來主義》是一篇老文,好幾版的教材都沒有將它刪去,而且編者還將其放在單元的第一篇,足以説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實也是如此,《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篇説難不難,説簡單又不簡單的雜文。如果純粹從內容的理解上看,這是篇較為簡單的文章:對待文化遺產的要膽大心細,要學會拿來,要學會挑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這個觀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學,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準備用一節課講解本文的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從第二節課起,我將重點放在對魯迅語言技巧的研究和訓練上。第三節課的重點則是本文的各種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本文中語言的技巧。魯迅的雜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為他雜文的語言。人們稱,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其雜文的語言風格是犀利、幽默、諷刺。如果是一個有生活經歷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魯迅的語言可能不會吃力,但要讓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

分析探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技巧。

指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並應用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而課上的難點則肯定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課文分析,掌握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和觀察生活並能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

二、説學法

2班的學生特點是表現活躍,思維敏捷,出口很快,但總是會偏移主題。在課堂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往往有失偏頗,甚至理解錯誤。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我認為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魯迅先生的看問題的方式,並學着象魯迅先生一樣用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現場片段作文,尤其是議論文類型的作文,對於作文本來就不好的學生來説,很有些難度。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即能鍛鍊學生們臨場應變和即時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發揚團隊的精神,用集體的力量完成較難的任務、目標。也就是説,讓他們合作起來摘桃子。

三、説教法

要理解內容不難,但要理解魯迅豐富而深刻的語言很難。首先,魯迅距今天的學生相隔年代較遠,文白夾雜的語言讓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其二,雜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事件不大瞭解的話,就較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了;第三,魯迅的語言運用十分純熟老練,技法又靈活多變,學生較難把握。那麼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技巧呢?

這堂課的授課重點是三個雜文的語言技巧,要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技巧,我以為可以用“比”的辦法:精析原句,對比修改後的句子,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時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應明白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倒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再借助當代生活中的幾個文化事例,讓學生們站在現在的角度進行仿寫評論,以達到訓練這些語言技巧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部分:

一、從《拿來主義》中拿來

“拿來主義” 就是要善於從別人的文化中汲取精華。而《拿來主義》本身就有許多可汲取之處,可供學生們在今後的作文當中應用。因此,讓學生從《拿來主義》中拿魯迅雜文語言的幾個技巧:

1、貌似廢話連篇卻辛辣犀利。

2、貌似表揚讚賞卻針針見血。

3、貌似無心之筆卻一招致命。

教師對上述三個語言技巧進行精析,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的豐富和深刻,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的風格特點和藝術魅力。

二、學魯迅,做一名能戰的士兵

語言除了用來抒情敍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用來戰鬥。雜文是魯迅的匕首、投槍,同學們在理解了其雜文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像魯迅一樣利用這些語言技巧去“戰鬥”。

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例舉了四個當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四個現象都是同學們熟知的,但同學們卻看不透這些事件後面的深刻意義。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理解事件,同時用商討的方式寫出評論片段。要求是:利用剛才學到的幾個技法。

希望通過及時的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剛才所學到的內容。

最後教師通過及時的點評讓學生明曉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結束此課。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二

一、【分析教材】

《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是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雜文。因為雜文是文藝性的論文,屬於議論文範疇,所以學習本文我們能夠論文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魯迅的雜文具有“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並且善於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所以學習本文不僅僅能夠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能夠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二、【分析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議論文的三大要素已經有所掌握,但是對論證方法的把握還只停留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潛力尚在進一步構成中。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因果論證的寫作手法和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⑶德育目標: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由於高一學生對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邏輯技巧的掌握相對欠缺,以及魯迅先生所寫雜文的特點,再從學生實際狀況出發,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本文的重點、難點設定為:

教學重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四、【教學方法】

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引導法、講授法、提問教學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點撥法。

學生學習方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包括小組討論法、朗讀法,以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堂練習、課後練習貫穿本課的學習中。

五、【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本課將分兩個課時進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1課時: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重點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第2課時:重點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第一課時

1、導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作家馮驥才先生在法國答記者問的故事,激起學生對“拿來主義”的強烈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檢查預習狀況,鞏固基礎知識

作者、背景介紹:由於同學們在國小、國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所以課前要求透過回憶或者找資料的方法對魯迅和本文背景做必須的瞭解。之後讓學生簡介魯迅和本文的創作背景。但是由於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雜文,並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在學生做背景介紹後,我會比較具體的補充講解文章的創作背景。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準備。

3、感知全文: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資料。先要求學生再次快速朗讀課文並思考課文脈絡和按要求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完成第一課時的第一個目標: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

之後重點分析第一部分(1—7自然段)的資料。

A:課堂合作探究:

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它的具體資料又是什麼?

②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

第二個問題採取從“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採用提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點撥法,透過對因果論證法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從而完成了瞭解因果論證的教學目標,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的教學重點和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的教學難點。

此時,我已經完成了第一課時的前三個教學目標,接下來就要完成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的教學目標。

B:語言鑑賞:讓全體學生透過朗讀法,體會1-3段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然後透過引導法來分析鑑賞下邊幾個句子

①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②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説,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③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4、課堂小結:這個時候我就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所有教學目標,課堂重點、難點我將會以板書的形式體現出來。(後附板書)

5、課後作業:下課之前我將會留下課後作業,目的是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a.文章第二部分“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

b.“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下面開始將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由於有了第一課時的基礎,第二課時我將會直接分析8-10自然段,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的難點。對此難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並逐步培養其思維潛力和應用潛力。

1、課堂合作探究題:

為了做到讓差、中、高三個程度的同學在課堂上都有題可想,有事可做,都有所收穫,我精心設計了幾個由淺入深的多層次、多結構的問題:

①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②“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③文章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它和比喻論證有何異同?

第一問主要讓學生針對文本來回答,培養學生的概括和表述潛力,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差的同學。繼而引出比喻論證的知識點的講解,使學生深刻體會魯迅先生對“文化遺產繼承”的態度,突破本課時學習的一個重點。(問題一和問題二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法來完成,這樣學生就做到了“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第三問比較難,重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運用的潛力,主要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此時我將給大家思考討論的時間,如果有同學明白,那麼給他發言的機會,然後我再進行補充;如果學生還是不明白,我將採用講授法來講清楚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異同。

2、課堂訓練:

學以致用,接下來我將透過練習法來幫忙學生實現比喻論證的運用。

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先寫出論據,然後再將論證過程寫在紙上。(任選一個觀點)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2)鐵杵磨成針

一個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只有不斷的努力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就像水只有百年如一日地堅持滴在一處,石頭才會被滴穿。

觀點:①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②要掌握真本領務必勤學苦練

③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④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多出幾個論點,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有題可選,有話可説,才能到達訓練的目的。

之後隨堂指導、檢查及點評。

3、小結:練習完成後我就完成了第二課時的所有教學目標,課堂重點、難點還是以板書的形式體現出來。(後附板書)

4、總結:本課三個教學目標此時已經透過上述兩個課時的學習全部完成,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

①體會到了議論文推理的邏輯性,明白了文章基本環節是先破後立:文章基本思路是:擺症狀——揭實質——析病因——論危害——開藥方②瞭解因果論證方法,並且學會運用比喻論證法。

③體會了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的藝術魅力。

④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六、【板書設計】

拿來主義

魯迅

閉關主義——懼外、排外

因送去主義——崇洋媚外、賣國求榮反語、諷刺破因果論證拋來、送來——進行經濟、文化侵略

果: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大宅子——中國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

孱頭怕

錯誤態度混蛋怒幽默、詼諧

廢物慕

魚翅——精華

比喻論證佔有鴉片——有益有弊

挑選煙燈、煙槍——糟粕

姨太太——糟粕

正確做法

創新新人

新文

立藝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三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重難點:

1、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文本探究(瀏覽8——10段)

1、為了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的三種態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做法,即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論證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細微的體察和揣摩?請指出這些喻體各比喻什麼?

3、閲讀第10段,完成下列四題。

①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②“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③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即“拿來”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④請用一句話歸納段意。

二、開放平台

魯迅先生當時對外來文化遺產是持堅決的“拿來”的態度,時代發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讓人心跳的高新技術,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綠綠的物質世界。對這些,我們要不要“拿來”呢?拿來什麼呢?(點撥:舉其實例,分析。)

三、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四、論證手法

1、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鬆活潑,很有趣味。閲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這裏用了什麼方法,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2、閲讀第3段,這段使用什麼論證方法?

當堂檢測:

常用論證方法有哪些?分別具有怎樣的論證效果?

課後作業:朗讀課文,體味論證特色和犀利幽默的語言

《拿來主義》的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拿來主義》是一篇老文,好幾版的教材都沒有將它刪去,而且編者還將其放在單元的第一篇,足以説明這篇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實也是如此,《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篇説難不難,説簡單又不簡單的雜文。如果純粹從內容的理解上看,這是篇較為簡單的:對待文化遺產的要膽大心細,要學會拿來,要學會挑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這個觀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學,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準備用一節課講解本文的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從第二節課起,我將重點放在對魯迅語言技巧的研究和訓練上。第三節課的重點則是本文的各種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本文中語言的技巧。魯迅的雜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為他雜文的語言。人們稱,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其雜文的語言風格是犀利、幽默、諷刺。如果是一個有生活經歷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魯迅的語言可能不會吃力,但要讓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

分析探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技巧。

指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並應用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而課上的難點則肯定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課文分析,掌握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和觀察生活並能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

二、説學法

2班的學生特點是表現活躍,思維敏捷,出口很快,但總是會偏移主題。在課堂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往往有失偏頗,甚至理解錯誤。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我認為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魯迅先生的看問題的方式,並學着象魯迅先生一樣用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現場片段作文,尤其是議論文類型的作文,對於作文本來就不好的學生來説,很有些難度。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即能鍛鍊學生們臨場應變和即時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發揚團隊的精神,用集體的力量完成較難的任務、目標。也就是説,讓他們合作起來摘桃子。

三、説教法

要理解內容不難,但要理解魯迅豐富而深刻的語言很難。首先,魯迅距今天的學生相隔年代較遠,文白夾雜的語言讓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其二,雜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事件不大瞭解的話,就較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了;第三,魯迅的語言運用十分純熟老練,技法又靈活多變,學生較難把握。那麼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技巧呢?

這堂課的授課重點是三個雜文的語言技巧,要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技巧,我以為可以用“比”的辦法:精析原句,對比修改後的句子,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時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應明白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倒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再借助當代生活中的幾個文化事例,讓學生們站在現在的角度進行仿寫評論,以達到訓練這些語言技巧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部分:

一、從《拿來主義》中拿來

“拿來主義” 就是要善於從別人的文化中汲取精華。而《拿來主義》本身就有許多可汲取之處,可供學生們在今後的作文當中應用。因此,讓學生從《拿來主義》中拿魯迅雜文語言的幾個技巧:

1、貌似廢話連篇卻辛辣犀利。

2、貌似表揚讚賞卻針針見血。

3、貌似無心之筆卻一招致命。

教師對上述三個語言技巧進行精析,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的豐富和深刻,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的風格特點和藝術魅力。

二、學魯迅,做一名能戰的士兵

語言除了用來抒情敍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用來戰鬥。雜文是魯迅的匕首、投槍,同學們在理解了其雜文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像魯迅一樣利用這些語言技巧去“戰鬥”。

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例舉了四個當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四個現象都是同學們熟知的,但同學們卻看不透這些事件後面的深刻意義。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理解事件,同時用商討的方式寫出評論片段。要求是:利用剛才學到的幾個技法。

希望通過及時的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剛才所學到的內容。

最後教師通過及時的點評讓學生明曉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結束此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rz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