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策略研究報告多篇

策略研究報告多篇

策略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4)把握時機——善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主渠道在課堂。而課堂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任務是在對文本的領悟和問題的探索中完成的。質疑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讀文本認識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課堂的全部或重點。讓學生正確把握質疑時機做到善問,在有限的時間中儘可能呈現問題,而又不影響羣體探索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從教學進程看,質疑可有如下時段:

◆課前質疑;

◆課堂階段質疑;

◆隨機質疑;

◆總結質疑;

◆課後質疑;

(5)正確處理問題——護問

學生認知水平是有層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這決定着學生的問題有深淺上的差異和角度、內容上的不同,具有紛繁性。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解決問題紛繁性與時間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課堂教學重點,體現共性,又照顧個別學生,滿足個性化需求,從而保護學生質疑熱情呢?教師應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篩選法: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矛盾集中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

◆重點突破法:對領悟文本起關鍵作用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深入討論,提高認識;

◆個別輔導法:對個別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個別輔導;

◆隨機處理法:部分在深層討論中能解決的“淺表”問題讓學生隨機處理;

◆課外延伸法:對課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組織討論求解途徑,鼓勵課外探究;

3.“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操作模式

制約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探索並推廣了“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讓學生在主動、生動、互動的思維碰撞和深入探究中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結構見下圖)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主體,教師起組織、引導的作用。從教學流程看,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問題提出和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往復循環中不斷推進滾動提高的。上一輪問題解決的成果,是下一輪問題提出的知識基礎和心理動力;下一輪問題提出,是上一輪探索獲得成功體驗的結晶。從學習的系統看,拓展性問題可是本堂課的學習環節,也可是課堂向課外的延伸;課外呈現的具有自主性、發散性特徵的問題又可帶入課堂討論。從而使學習過程打破課內課外的界限,形成課內外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統。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師樹立起了新的教學觀念

在研究、總結和深刻反思中,我們認識到教師必須勇於革除一切舊觀念,建立起敢於超越學科自身價值,追求教學本真價值,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整個人生髮展,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機統一起來的學科價值觀;把學生推向前台,以學生為本位,教師誘導學生問題,組織、引導、參與、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的課堂教學角色觀:教學不完全是為追求某個知識的最終結果,在探索、體驗中獲得生命價值的不斷昇華是過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學過程觀;教學的最佳結果不是追求講深講透,讓學生完全掌握,心中沒有問題,而是讓學生“始於迷惘終於最高層次的迷惘”的課堂教學結果觀。教師對“教材”、“教學”和“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教材”不是聖經,不是死板的教條,是協助師生學習的資源;“教學”是激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師生在互動對話中不斷地建構知識,鼓勵學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體展開多元對話——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自我對話、與自然對話和與社會對話,形成認知性實踐、探究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過程。

2.探索出了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規律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增強學生自信心入手

在實驗中,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信息的擁有程度,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組,各選取一定數量的代表進行追蹤觀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發現:低程度組有65%左右的學生提問的興趣和勇氣增強了。對進步較快的同學進一步訪談:“你們為什麼對提問題的興趣提高這麼快?”80%的學生回答為:“以前提問有人嘲笑,現在沒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師對我們的問題不太關心有時甚至批評,現在不但關心而且還鼓勵提問了。”“以前怕自己的問題提不好,現在不怕了。”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寬鬆、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提問的必要的外部條件;自信是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心理動力。

(2)增強基礎知識,擴大信息擁有量,有利於提高問題的認知水平

在對高、中、低三組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在提問題的認知程度上提高較大的分別為60%、47%、32%。這即是説,高程度組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較低程度組的學生提高較快。再對高程度組提高較快的學生進行訪談,70%左右的學生認為他們之所以能提出較高水平的問題,是因為“掌握了提問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識面廣”“基礎知識紮實”等原因,還有26%的學生認為主要是這眾多原因中的一項,還有4%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原因。

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

3.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增強

實驗前後,我們分別向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並隨機抽取了200份問卷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問題意識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1)樹立起了正確的問題觀 實驗前,學生沒能充分認識到提問的價值,57.5%的學生認為他人提出的自己難以理解和不合常規的問題是“離奇”“古怪”問題,51%的學生對此採取討厭、嘲笑的態度。試驗後,比例分別下降為3.5%和0。

(2)提問興趣和勇氣都明顯增強 實驗前,由於自信心不強、對質疑價值認識不夠及質疑環境不良等因素,僅4.5%的學生敢於課堂提問,3.5%的學生以提問為樂。實驗後,學生的心理障礙得以消除,認識得以提高,環境得到改善,68.5%的學生能自覺提問,是實驗前的12.5倍;64.5%的學生認為發現問題能給他們帶來歡樂,是實驗前18.4倍。

(3)問題的認識水平明顯提高 實驗前期,課堂上90%以上的學生根本不會提問,如果勉強提問,也只能是低認知水平的問題。試驗後,在有記錄的個案中,80%左右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學生能抓住文本的關鍵環節和文本的矛盾之處提出有個人見地的問題。

(4)敢於懷疑權威 懷疑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心理依據。實驗前,大多數學生在心理上迷信權威,不敢懷疑;行為上把權威當作崇拜的偶像,表現為依賴和順從。實驗後,敢於懷疑書本,指出教師、家長及成績好的同學的錯誤的比例較實驗前分別提高了77%、26%、29.5%。這説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已擺脱了對權威的迷信、依賴和順從,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為新課程實施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切人口。

七、問題討論

1.培養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創新精神仍應抓好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問題認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強弱的重要尺度,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一部分。那麼,是否可以説在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認為是振興民族不竭的動力的今天,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我們仍應把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擺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識的要求,我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根據課題研究的情況看來,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不僅不能放鬆,相反,還應創造各種條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具有紮實而廣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技能,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果,應該繼承和發揚。新一輪課改要改變的應是“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①而不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應以培養問題意識為突破口

質疑、批判本身是一種創新性思維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説,培養問題意識就是在培養創新意識。在實驗中發現,不少學生隨着問題意識的增強,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們已不再滿足於現成的方法和途徑,而主動的尋求新的解決策略,同中求異,異中求新的觀念得以樹立。因此,可以説培養創新精神應該以培養問題意識為突破口

3.傳統而單一的課程結構已不再適應培養新時代人才的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真關心的問題不是學科知識問題,而是綜合性問題。縱使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提出的較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也往往超越學科知識本身。因此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⑥的現象,加強多學科整合,課內外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確處理完成課時目標和讓學生自主探索的關係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學習模式不僅能有效地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而且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發展。在對學生的訪談中,80%以上的學生願意這樣學,並且認為,在學習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然而,在對全面完成課時任務,尤其是“雙基”任務中,卻不盡如人意。有些課,由於學生問題“跑”得太遠,造成根本無法完成課時任務。由此可以看出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必將遭遇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與探究活動的無限性,達成“雙基”目標與培養創新精神等之間的諸多矛盾。因而實驗教師也往往面臨着困惑。在對此的深入討論中,有如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問題意識僅是創新精神培養的一個部分,不是其全部內涵,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不宜過大,可做適當調整,教師對學生提問要注意調控,從而凸現“雙基”落實這一層面。

這種認識在對問題意識的歸屬上有一定的正確性。然而這種學習模式的基礎是問題,而核心卻在探究。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注意調控,凸現“雙基”,這勢必又將回到傳統教學的老路上去。

觀點二: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精神的突破口。為此,問題意識培養必須得到強化,基礎知識可以作出暫時的一些犧牲,待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強化後再突出“雙基”。

這一觀點,顯然也不全對。這樣做,雖然有利於照顧眼前利益,但訓練“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諧的統一中才能健康發展。如果把二者割裂開來,這顯然不符合教育規律,必將造成人才培養的左右搖擺。

觀點三:在夯實“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追求相互的讓步,尋求一種平衡,力求讓學生協調發展。

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正確的,“讓學生協調發展”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的價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層面如何把握這個度,目前還難以找到一種恰當的方法。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認識到要正確處理這諸多矛盾,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學本真意義的前提下,敢於“活化”課時目標,允許其相對超前和滯後。其次要追求“雙基”訓練與培養創新精神的協調統一。同時要進一步研究矛盾的實質,尋求妥善解決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龔春燕、何雲山:《創新學習論》,紅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吳克揚:《創造教育》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3.華國棟:《差異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著,《自主課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lindacampbeu、brucecampell、deedickinson著,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第2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提出

隨着社會的發展,國際和國內的聯繫愈來愈緊密,當代教育不再是封閉在校園內,而是與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各國都把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國家未來戰略的高度,以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識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可以説在合作雙贏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個人和社會生存的需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國際上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具體實踐中各國有一定的差異。

我國關於合作學習的系統研究則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後,各學科制定了相應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成為新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歷史學科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歷史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學會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的是課程評價,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力求改變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可以説,合作與交往成為歷史學科最主要學習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學的第三年,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教育的民主性、“四個學會”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終身學習、轉變學習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從課堂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往的問題仍然存在着“流於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滯後,學習指導經驗不足,對理論吃不透,導致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學的意識,但在實施中往往過於隨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統性,沒有給自己確定新的合適位置,所以大多數教學設計是預設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仍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個性差異和全員參與這些真正問題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導致參與的水平和深度遠遠不夠,同時由於多數學生進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課堂合作和交往的實效性更難説了,再加上課時安排和空間限制,大多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嚴格控制着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切;學生間的交往嚴重缺乏,在教學交往中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並且這種交往也只是單向的靜態的溝通,“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交往從本質上説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師壟斷的、獨裁的交往”。由此導致教學目標仍以知識與技能為主,教學評價強調學習的評比和排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關注少數精英而忽視大多數學生,並最終影響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這些顯然與新課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鍾啟泉語),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要講究實效性,越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對教師的指導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説,高水平的學習指導,才能夠帶來高質量的學習。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和評價者,如果只憑激情和愛心,而不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調整和研究,恐怕很難收到預期的實際效果。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最明顯的角色就是教學的促進者,除了把人類文明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良好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讓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

我們期望通過《普高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及其評價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能夠立足本市實際,準確理解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理念,正確掌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策略,適時調控,併科學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構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成教師的實際行為,進而推廣變為全體教師長期的自覺的行動,提高教學質量。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理論依據

1.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是圍繞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針對近幾年普高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出現的一些問題,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理論等知識,積極探索與研究調控教學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普高歷史學科進行教學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鑑的實踐模型。

關於合作的概念定義,我國學者有以下幾種表述:

“合作”:綜合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合作”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鍾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

三位教育學者均認為合作學習具有異質分組、積極互助、分工合作、獎勵體系、資源共享的特徵,主要對象是學生。合作學習並非僅僅是讓學生們圍坐在課桌帝,邊做作業邊説話,真正的合作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們在身體上接近別的學生,而且還要求他們共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相互依賴,小組成員有均等的成功機會。

“交往”:典型的表述當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往與溝通活動,是“對話”關係,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主一一主)通過教學內容(客體)中介的“雙向理解”的交往關係。在這種交往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主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際關係,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際關係、教師間的主體際關係、學生間的主體際關係等。這種多重主體關係實質上體現了師生的交互主體性關係,即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交往就是這種交互主體性的現實表現。反過來,藉助於這種交互主體性,教學才能成為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交往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範疇包含了學生間關係、師生間的關係及教師間的關係,本課題主要方向就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進行研究。

“調控策略及其評價”: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合作與交往中,教師承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組織、參與,並對課堂教學出現的不確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應並適時做好調整和控制,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調控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

2.研究理論依據:

(1)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論(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社會互動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互動的個人組成,他們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度,而是有活力的並不斷變化着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長中但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境不是某種靜態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和塑造着我們,但這本質上也是互動的過程,因為環境正是互動的產物。人有內心活動,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並非一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互動過程首先是一個符號過程,符號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這種我們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關於社會世界的定義以及對現實的感知和反應,均產生於互動過程。”這些觀點告訴我們,合作與交往伴隨着人的成長,合作與交往與我們息息相關,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既促進學生髮展,又能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2)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即知識與理解是由認識主體構建的。這種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作為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腦袋決不是一個空着的、準備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白板,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豐富經驗已經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所以,教師不能無視這種預結構和先經驗,而必須看到這種預結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是不能通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來自於學習者個體內部通過新舊經驗的作用而建構,但這種內部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學習羣體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協調完成的。面對某一知識,某個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者擁有不同思維水平,所以要進行經驗的分享,達成理解的豐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視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進行合作、協商。社會建構主義召喚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動,要重視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結構。

(3)多爾的後現代主義理論

現代課程觀認為知識是預設的、可確定的,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多爾認為後現代課程具有

【第3篇】關於“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範文

國小數學實踐教學中常常出現效果不理想的情形: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接收,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聽,等待教師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自己;在學生心靈深處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學習是為了老師、家長,學生學習是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的;學生學習具有他主性,依賴教師的外在誘導和灌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喪失。處於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要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標》的精神為指導,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使教育真正發揮其促進人發展的功能。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對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實效性進行研究。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於下:

一、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思維習慣,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如何看待課堂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多方面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學習方式,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參考 。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對象:吉子現國小一年級20名學生

方法:採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方法,在問卷後的括號裏填上選項。

三、調查內容和分析

20xx年xx月27,根據實際情況,特制定了《國小一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調查問卷》,分別就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習習慣以及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同,因此教師採取怎樣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學生喜歡怎樣的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在數學自主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生多數喜歡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學生喜歡數學上課的時候經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一些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示願意和他人進行交流。學生希望老師適當參與問題的討論,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對於那種由自己研究,老師提示的數學問題,學生更感興趣。調查顯示,多數學生不喜歡只有唯一答案的數學題,而是經過分析可得出多種答案的題目。當學生面對難題時希望與同伴合作,一起討論,樂意小組合作,交流心得。

對於數學作業,三種選擇的比例相差不大,課後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訪問,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喜歡課內做書上或練習冊的題目,而對於課後的家庭作業,更喜歡有點實踐性的問題。通過本次調查問卷分析,根據本次問卷孩子的情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在自主學習數學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決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應努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表現出色,就給予充分讚賞。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不橫加指責。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的工作中應努力樹立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五、採取措施:

1、引起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習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動機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引起學生參與動機,促使學生想學要學。這就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原動力。

2、努力創造條件,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還需要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學生都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能暗示。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讓全體學生參與認知的過程中來。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把學數學變成做數學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在自由活動中反饋回的零亂無序的信息,抓住實質,認真梳理,

歸類。及時做到位點撥。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僅讓學生全體、全過程參與,而且還要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全方位參與學習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六、總結

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對學生本身數學能力的培養有着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如何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如何採取更有效的教學措施等等。因此通過這次調查分析,我們更要清楚自身需要有哪些提高,要思考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科學使用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自主學習學習的效能。

【第4篇】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一、前言

(一)實踐背景

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人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是閲讀,而閲讀的基礎就是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閲讀,閲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才能主動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那麼,保證課內識字教學效率,是保證低年級學生閲讀的重要保證。

再者,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閲讀寫作能力,還直接關係到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新課標規定:國小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認識常用的漢字1600—1800個。這佔六年識字總量的50%還多,識字量如此之大,怎樣化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字效率的方法,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是我們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符合新課程理念,操作性強,課題圍繞多方面進行調查,容易從不同角度下手進行調查,識字教學是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此課題是解決困擾低年級教師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的瓶頸問題的有效舉措,對於國小低段識字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識字教學理論。綜合以上分析,本次實踐調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實踐過程

通過對xx縣xx二小低年級的部分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國小生關於識字興趣、能力的現狀,並能針對這種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水平。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xx縣xx二小二年級隨機選擇50名學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xx縣xx二小二年級的學生髮放問卷,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率為100%。

2.訪談法: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瞭解一些問題。

三、現狀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待識字的態度。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字的約3%。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願意主動識字的約8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字而識字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只有一少部分學生的識字的興趣比較濃厚,也願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字。但絕大多數學生相對來説就比較被動,識字方法單一,為了識字而識字。

綜上所述,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孩子們缺乏興趣,缺乏主動。

二、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學生識字方法過於單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識字的方法不夠多樣,識字方法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生就沒有別的識字方法了,即使教師嘗試着引導學生,編謎語,講故事,但學生的思維還是放不開,這與學生平日的閲讀量少有很大的關係。

【第5篇】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實驗報告

中期實驗報告

黃德瓊

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曆程,在三年的研究歷程中我們不斷反思、總結、完善、提升、成長。我們研究的內容是喚醒學生學習潛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綠色生長結構,讓學生快樂自信地學習,積極健康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超越自我地學習,培養有自己的主張並敢於表達自己的主張的兒童;會質疑會思考的兒童;積極健康、合作向上的陽光兒童;辦事執着超越自我的兒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滿足,永不退縮,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發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學習性、主動性、發展性的基礎上,突出發展性。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兼有四項特徵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個特徵是塔頂,塔頂需要底座的支撐。之所以選擇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是因為發展性本身已經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的特質,發展性又升了一層,難度又增加了一層。為此確立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撐

領袖兒童教育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方向,是為人的未來指引正確、幸福的方向,而領袖兒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這個方向的過程實踐。面對領袖兒童教育,有人認為它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選拔、精英、領導方面的教育。我們學校對領袖兒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領導特質教育的精華的同時,面向全體,給所有孩子一個領袖兒童教育的土壤,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而美麗成長自己優越的一面,最終讓孩子因優越的一面成為卓越而幸福。

參照多元智能理論,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差異體現了每個人有優於他人的一個面。領袖兒童教育,揚長避短,特別關注孩子長於他人的一面,並施於足夠的養分,孩子優越的一面不斷放大,成為這方面的驕子,給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領袖兒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內容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快樂自信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培養“獨立思維,敢於表達”“學會質疑,學會方法”,“積極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學習品質。形成“人人會質疑”“人人會朗讀”“人人會表達”的發展性領袖兒童。

四、實驗成效

1、在“三模小組化”教學模式中培養追求卓越挑戰自我的領袖兒童

在創境引題環節着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但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中的創境引題不僅僅停留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需要別緻創境。要根據課文特點創設情境,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喚醒學生的閲讀期待,還能觸活學生新的思考,並在情境中自然揭題。它有三個操作要點:一是簡約,二是要有新意。三是與新課學習聯繫緊密。發展性課堂教學中的開課時領袖兒童的潛質就會在這短短的兩分鐘內,慢慢地被喚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樣創境引題在形式上能吸引學生,在心靈上呼喚學生,在情感上震撼學生。顯現的領袖特質:積極投入學習狀態,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潛質從創境引題就有突顯。

第二步先學後教: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設計到學習方法的選擇,都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此,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教學的機會,而不是少數學生。先學,其實就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可以學會自己學,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交流自學收穫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梳理出學點,也就是學生的疑難點,困惑點。接下來就是重點品讀,以讀促悟。到了非講不可,學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問題上,老師現身,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學習活動中,師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動交流,探究閲讀,習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學《扁鵲治病》這課時先學後教的第一步讓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教學,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第二步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從而把課文讀通、讀懂、讀透。精心設計表格,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質疑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勸説?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第三步,質疑討論,強化感悟。圍繞學生針對表格提出的問題。解答疑問,感悟人物特點。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劃、反覆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教師在後教這一環節中,着力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從而加深對人物內心的揣摩。讓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豐滿與深刻,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饋:“展示反饋”環節中的展示,它是最能體現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題研究思想的,因為它的最直接要義是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展示自己的個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描述把它給展現出來,形成一種表達、講解、演講的課堂情境,學生在這情境中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演講,學會了自信,學會了樂意地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見解傳達給其他的人,教會並影響了其他人。這種情境可以把語言激活,把思維激活,把情感激活,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逐步成長起來。它也是對整節課學生的一個檢測,瞭解學生知識、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組全員上台,從不同側面進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組上台展示:就每個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長代表小組發言,可以展示體會、可以展示朗讀、可以展示收集的相關資料、也可以是質疑釋疑等。小組輪流上台主持,每一個小組都有上台主持的機會。教師逐漸隱身,講台不再是老師講解、提問的陣地,而是學生主持、交流的舞台,在學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迴應和評價。每個小組成員先展示自己學習成果,再啟發、組織全班其他同學圍繞自己展示的內容進行廣泛交流。每個發言人展示結束後,用“誰願意和我交流”、“誰願意給我補充”等語言形式,啟發全班其他同學迴應自己的交流內容,其他同學或認同、或強化、或補充、或質疑、或評價。當有同學舉手願意交流時,主持人指定同學發言;該同學發言完,主持人可用“還有誰願意交流?”等問話啟發其他同學繼續圍繞該話題發言……依此類推。這時的展示者既是發言人,又是主持人。當台前一個發言人展示並組織全班交流結束時,後一個發言人再進行展示和交流。用這樣方式調動所有學生加入“小老師”的行列。而且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都有鍛鍊自己的機會,都經歷了一個過程,由不敢説到敢説,增強了自信感,由説不清楚到説得清楚,獲得語言表達的進步。“展示”環節中,學生思維、情感、表達,充分展現。學生充滿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學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進步,人人在自學,人人見收穫,人人展現自我。它的落腳點是提升領袖素養,顯現出來的領袖特徵應該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塑造發展性領袖兒童。

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提倡“合作” 以“小組合作”“多邊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我們班成立了合作學習的小組,自成立小組後,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小組合作,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名學生都有明確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生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協作的小組學習讓學生的被動變為主動,特別是分組討論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組與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潛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學生在相互促進中共同提高。如我執教的《貓》這篇課文時給了學生兩次合作討論機會,第一次是學生自學後讓學生討論貓的古怪性格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討論比較句子體會貓的性格古怪。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不僅深刻認識到貓的性格古怪,更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把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使他們真正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在領袖兒童教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在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還要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在教學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集體合作,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鑑,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成為永不退縮,超越自我的領袖兒童。要解決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性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僅要有強烈的發表自己觀點的慾望,還要有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一種內心需要。第二,要讓小組的每一個同學都關心自己小組的討論合作,達到統一協調。第三、討論合作達到什麼程度,小組成員都要清楚。第四,平時小組各項負責人,都要各盡其責。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探究性問題是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在交流時,結合具體的詞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用朗讀重點的語句來表現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由此落實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

3、在表達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課堂,還是主動性課堂,都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説”的功夫,但,發展性課堂的着眼點更高了些,把説上升為語言表達的較高層次,讓“説”變得精神、變得自主,把“説”提升到自然、流暢、生動、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力、表達力。在發展性課堂裏,學生的表達要有較高的水平,比較精緻。發展語言品格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既兼顧全體,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表達慾望,又激發調動沉默層的學生積極起來,生動起來。一節課只有40分鐘,一個班卻有幾十多個學生,能有多少個學生髮言呢?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的李校長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發揮小組的力量,為了方便學生表達,小組同學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圍在一起,小範圍地講解,也可以幾個小組合在一起,講解,讓學生充分地講解,那些迫切需要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心盡情把想説的話都説出來,那些不愛説的學生都要説,並且也要搶着説,他們在一起自覺地排個順序,人人講,人人講好,説充分,圍在一起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情感的表達需要,大聲點可以,小聲點可以,只要你是發自內心的,只要是你需要這樣講都可以。增加了這樣的表達機會,學生還要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謙讓,學會講的禮儀。最終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小天地裏放飛心靈,開放思維,美化情感,讓表達變得生動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長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他們班上的答問是按開火車或按順序表達。發展性課堂出來的學生能夠在任何場合能夠大方得體擲地有聲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個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學生。()她們班還開展了即興演講活動,她為了培養學生敏鋭的感受力和思維力,把即興演講變成了抽籤式的,並且把時間調到每天午間練字的5分鐘,每次有三個學生演講,他們先到語文老師助理那裏抽籤,略作準備,就依次走上講台面向大家做演講,把抽到的話題講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維、組織語言,開始只能説幾句話,還有點吞吞吐吐,但時間一長學生就能説得流暢,也能説一段完整而順暢的話了。從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過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話題,這個過程是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和説話能力,抽籤演講對學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學生自己調動儲備,喚醒思維的靈感,否則張不開口,講不出話,因為抽籤是不確定的內容,每個同學抽到的內容不一樣,沒有參照和模仿,全憑自己的創造。就這樣學生不斷地歷練,語言表達能力又上了一個台階。為了讓學生善於表達,讓學生的表達吸引小聽眾,她們在班級成立了演講社團,演講社團有三個目標,一是人人會即興演講,人人能寫主題演講稿並且能夠聲情並茂地演講。二是人人都成為節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為辯論家。制定了演講社團的活動規則,活動時間、地點也有具體安排。她們班的學生的表達都能達到比較具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具備領袖兒童獨立思維,敢於表達的特徵。有的學生在表達時能配上自己的肢體語言,臉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緒,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學生表達結束時都能禮節地交代我的演講或表達結束,或是表示感謝。從學生的表達中感受到學生自我挑戰,永不服輸,積極面對,超越自我的良好狀態。

4、實行“單元主題閲讀”教學

李校長的單元主題閲讀研究已經有五個年頭,她通過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她研究的基本步驟是:

1、個體閲讀

第一部分:拼音、字詞基礎過關。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給每一個生字注音、組詞,理解每一個二字詞和四字詞,積累特殊結構的詞,如帶“的”“地”“得”的詞、歸類aabb、abcc、aabc、abb的詞等,然後我們一起矯正寫在隨堂訓練本上。

第二部分,逐課逐段逐句品讀,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一句一句地理解,體會某一個詞在句中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某一種表達方法在句中的表達效果,體會句與句的聯繫,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這些我們都寫在隨堂訓練本上,這本來叫批註,但語文書上寫不下,不能系統地寫,在語文書上只能寫一些簡單的批註。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課的表達順序。知道這課文按什麼順序寫,是什麼結構,以清晰學生的思維。

第四部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精美課文要背誦以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2、小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問題記錄下來,再進行整理,留下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討論的主題。

第二步:討論解決問題。首先,每一個組員根據問題寫出自己的解讀,至少寫出二個理由。第二,小組交流、碰撞、記錄、整理解答的語句,至少有三個理由。

第三步:有層次地寫出來,用上表示層次的詞、關聯詞等,把問題解答清晰有説服力,不能顛三倒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記流水帳,更不能答非所問。組長負責完成。組長責任重大,既要組織好提問、交流,又要引導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準備

展示主持人寫好展示計劃,包括展示的目標、內容、要求。前幾次老師親自細緻地指導。計劃要在全班討論通過。

各小組根據展示計劃做展示前的準備,小組選擇好自己展示的內容,明確展示要求,小組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題目。組長安排好小組成員的發言順序,小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練,

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動交流、補充、提煉的準備,哪些地方需要互動,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怎樣進行提煉,提前做好準備,寫清楚。

4、由學生主持上好展示課

整個展示課都由學生來主持,老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稍加點撥,老師的指導在準備課上,在前置性學習和展示前的準備上。

基本步驟為:

第一,主持人開課,呈現展示目標、內容、要求。

第二,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內容,小組長要善於鼓勵小組成員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達清晰,語言生動,聲情並茂。每一個小組展示之後,主持人要給予評價,老師在關鍵時候做相應的評價或點撥。

第三,如果需要與全班互動,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組,通過語言的交流與全班開展互動。

第四,主持人總結展示情況與效果,小組代表總結展示的新收穫。

第五,為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

5、拓展閲讀

蒐集整理與本組課文相同主題的美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美文藴含的意境和情感,領悟表達方法,賞析優美詞句,積累優美語言。

6、緊扣主題,進行習作訓練。習作前充分準備內容素材,實行現場限時習作,一氣呵成,寫後反覆修改。

王主任這個學期也在大膽嘗試單元主題閲讀教學。這學期她進行了三個單元的嘗試,效果較好。主題單元的閲讀分為四種課型,把一單元的1—14課時分佈在這種課型裏,一是整體感知課,二是單元精讀課,三是拓展閲讀課,四是主題展示課。突破了以往單打獨鬥的教學模式,以帶多篇,以帶一類,為領袖兒童的閲讀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展示活動中她主講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單元整合·拓展閲讀 ”課。整體感知課,不是以往的的讀,而是把一組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讀,一起比較。精讀課突破了以往的細緻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點上着力,在閲讀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領領袖兒童學會閲讀的'方法,從而實現運用課內習得的閲讀方法開展課外閲讀。閲讀課不需要煩瑣的課文分析,也不是遊離於語文活動之外的語文説教,而應該是由“教課文”轉向“教閲讀”,憑藉課文教會學生閲讀,引導實踐,充分經歷閲讀過程。讓學生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大量吸納字詞句篇,依靠人的語言本能及語感,直接去進行由閲讀帶動的聽説讀寫的實踐。主題展示課則是她的學生最喜歡的課型,因為這個課上,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閲讀成果,分享自己的閲讀收穫,在這個課上,學生個性得以張揚,興趣盎然,收穫頗多。相互的影響帶動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以後的閲讀中。同時充分利用長課的50分鐘,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展示,部分學生如魚得水,盡情展現,閲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5、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成就發展性卓越的領袖兒童。

一個語文學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語文書獲得的,語文學得好來源於廣泛的課外閲讀,來源於豐富的語文生活,更來源於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結合生本課堂教學認真落實好前置性學習,在前置性學習內容安排上除了讓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把生字認到,理解詞語外,還要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成語、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這項任務的落實大大豐富了語文實踐活動,再加上課前的經典誦讀,課外閲讀的時間保證、課外讀物的落實,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歷練,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獲得書本上沒有的語文能力,諸如整體規劃構思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學《遨遊漢字王國》這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活動,根據活動建議引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活動計劃中每個成員需要收集的內容非常明確們,學生特別樂意完成自己學習任務、興趣很高,有的學生收集漢字的不規範使用,有的收集漢字的演變和歷史,有的收集字謎、歇後語等,最後彙集成冊,學生通過一週的收集信息,整理資料,分析研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高質量的手抄報和一份高質量的調查報告,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研究,關注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合作向上的能力。為學生後續及終身學習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長所帶已畢業的學生六一班從四年級開始他們都成立了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播報新聞。全班學生有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播一週。新聞大致有三個層級內容:一是校內新聞或鎮級新聞,二是湖北新聞,三是國際國內新聞。新聞主要來源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全面瞭解,把自己認識和感受到的信息彙集成一則一則的。學生既是播報員又是記者,新聞播報小組將採集到的新聞,編輯在word文檔裏,國際國內新聞是在學生在網上查閲下載整理後,與校園新聞組合,分主要內容和詳細內容編輯,成為系統的新聞稿。學生播報新聞,模仿央視新聯聯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時間進行播報,新聞內容呈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既看又聽。播報新聞,有模有樣,有央視播音員的味道。上學期結束,我們將學生播報的新聞內容,彙集成冊,主題是《常青藤新聞發佈》(常青藤是班名)通過新聞播報活動,學生收集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聞播報,班級學生全員參與,輪流進行,每個學生都品嚐到了新聞播報的滋味,很自信,每個同學都感受到播報新聞的好處。大家在新聞播報中增長了見識,把視野放大到鎮、省、祖國、國際,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匠。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熱點、看點、亮點的意識和能力。王主任每週的領素課認真準備,語文活動認真策劃。上屆六年級學生一年中開展了很多豐富的活動,“科技發展利與弊”辯論賽,“畢業之歌”朗誦會、故事會、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賽、古詩大回放、“中國夢家鄉美”演講賽、“再見了母校”演講賽、家鄉民俗展示、製作班級畢業紀念冊“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等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投入,學習成果豐厚,收穫更大。活動展示的精彩,準備的過程更是發展了領袖兒童的多種能力。合理分組,形成合力,小組成員相互補充完善,齊心合力,相互評價促進。小組的力量推動活動,促使活動開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豐富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領袖素養如語文交際能力,創造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動的快樂與成功。無論是有無人聽課,班級學生顯現出領袖兒童“自信大方”“敢於表達”“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質。班級領袖兒童作品集《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和《小荷-優秀習作集》(3本)榮獲學生作品創新獎和優秀獎。集子裏收錄了每一名學生珍貴的作品。本期他們班上的“擁抱秋天”班級社團主題活動把班級多個社團活動有機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動,讓各個社團在主題活動中彰顯領袖潛質,激活領袖潛能。激發班級100%領袖兒童熱愛自然,親近大自然,100%的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展示美,在活動中更加充滿自信,具有審美氣質。在分享成果的同時,開闊視野,發展思維,喚醒兒童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培養兒童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維,學會朗誦、創作、手抄報、手工製作、攝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個人才藝,豐富生活閲歷。通過以社團為單位的準備、排練、展示等系列活動,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斷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向上,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與家長一起走進自然,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長和王主任已經率先嚐試主題單元的閲讀教學。具體做法她們會介紹給大家。我在這裏不再贅述。

五、問題思考

1、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並不明顯,大家可能都在這麼做。“發展性”領袖兒童教育課堂還只是雛形,顯現出來的某些特徵還很粗糙。

2、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還沒有建立;具有發展性領袖兒童氣質的學生還沒有顯現出來;老師還沒有成熟的設想。

3、每一個學生髮展空間還不夠,課堂學習方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六、下一階段主攻目標

1、讓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有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大家都做的,我們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沒有做的標誌着“發展性”特質的課堂:(1)課堂瀰漫濃濃的語文味。(2)百分百的學生積極投入,獨立思維;百分百的學生有合作的需要,講究合作的潛規則,有合作學習的能力;百分百的學生能夠大方自然、清晰流暢、具體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3)80%的學生具有演講、辯論、主持的發展性語文素養。(4)百分百的學生自信、開朗、大氣、永不言敗、追求卓越、不斷超越。(5)小組合作學習有質有序,考核制度持續深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建立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積極投入,活潑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課堂成為學生的主陣地,教師逐漸隱身。

3、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課堂學習方式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努力把“發展性”策略研究做成型。

【第6篇】“英語作文常錯詞彙及糾正策略方案”中期研究報告

“英語作文常錯詞彙及糾正策略方案”中期研究報告

中期報告

本課題“英語作文常錯詞彙及表達糾正策略實施方案”從9月份開始申請立項,10月份確認立項,至今已有4個月有餘。從籌備期到實施的過程中,有收穫,也有不足,下面我將對過去的小課題研究過程進行階段性總結,以便對接下來的研究提出有益的指導和展望。

一,本階段小課題研究內容和完成情況

1.對同學們在平常寫作中出現的詞彙和表達錯誤進行收集。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教的高二27,28兩個班,共完成15次任務型寫作。批閲之後,我對其分別作了記錄和整理。

2.對同學們在這15次寫作中出現的詞彙和表達錯誤進行分析和歸納整理。總體來説,同學們所犯的詞彙和表達錯誤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我根據詞性和語境大致將其分為六個大類,每個大類又都各自包含若干個小類。

3.將這些錯誤編輯成大學聯考必考題型-短文改錯,以這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強化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認識。在過去的幾個月,學生們總計完成短文改錯。學生們反映,這一做法,不僅有利於他們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有助於他們儘快適應大學聯考新題型-短文改錯。知道大學聯考增加新題型之後,我們很快調整了平時訓練的方向。但由於接觸時間不長,老師們和同學們對短文改錯這一新題型的理解和認識都不深。這種讓同學們自己犯的錯自己改正的方式,也誤打誤撞的適應了新的大學聯考題型,這也是本小課題立項之初,我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事。

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資料收集過程中,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和我自己一個人時間和精力的有限,很難將所有學生的詞彙和表達錯誤進行收集,這也使得小課題的資料收集沒有立項之初預想的那麼充足和完整。

2.資料整理過程中,對於眾多的詞彙和表達錯誤,沒有一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系統的分類方法。雖然,我自己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將同學們的詞彙和表達錯誤進行了分類整理,但同學們對於我的分類也不是完全的認同,以至於,也有一些學生沒有很理想的領會我的意思。傳達的效果,沒有之前預期的那樣理想。

3. 資料的分析過程中,缺少對錯誤出現原因的分析和講解。在本課題立項之初,對於同學們常犯的詞彙和表達錯誤出現的原因的分析,是預想的重要任務之一。小課題研究開始至今,對於這方面的研究甚是欠缺,只是簡單地羅列和整理錯誤,修改之後沒有認真科學的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是本階段小課題研究的一個重大失誤。

4.反饋練習過程中,學生們雖然很喜歡改自己的錯誤,但有些同學所犯的錯誤太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很難將所有的整理出來的錯誤很好的做成反饋練習。

三,協議階段的改進和設想

1.下一階段,對於學生們常犯詞彙和表達的錯誤的收集,必須要有個改進。過去的這段時期,主要是學生們進行寫作,我負責批閲和收集學生的詞彙和表達錯誤。下一階段,我將會指導學生自己發現或者相互發現(小組或兩人互換)詞彙和表達錯誤,並將其進行收集。這樣,一方面為我省去了很多時間,另一方面也檢測學生們對自己所犯的詞彙和表達錯誤的敏感度,是個提升能力的良策。同時,我認為,小組修改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同學們不但可以相互提升,還會增加學生們對於寫作和修改作文的興趣,不至於使學生厭煩甚至恐懼寫作。

2.對於資料的分類和整理,下一階段,我計劃使其分類更加精細,更加全面,更加貼近學生們的理解和認識。網絡是個神奇的資料庫,對於詞彙的分類,網絡上也是五花八門。有了上一階段的經驗和教訓,參考網絡上的經驗,加上多多和身邊的同事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我相信會有一個更加科學合理,並且貼近學生的分類方法。

3.對於學生們常犯的詞彙和表達錯誤出現的原因,進行系統的分析,並形成系統的理論,使學生們從根本上理解錯誤出現的原因,以便在以後的寫作中儘量避免再次出現,在以後的短文改錯中更加敏感的識別錯誤。

4.對於反饋練習的形式,短文改錯的形式當然還會繼續沿用,但僅此一種形式,未免枯燥無聊。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也是本課題下一階段的任務。本課題研究的下一個階段,不僅要使反饋練習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而且,反饋練習也必須追求高效性和實用性。形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5.本課題預期效果:(1)學生們對寫作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2)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有比較理想的提高;(3)學生們對短文改錯這一新題型,更加有信心。

6.本課題的呈現形式:

成果主件(調查報告):

《關於英語作文常錯詞彙和表達的研究》結題報告

成果附件(教育隨筆,觀察日記等)

【第7篇】關於“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國小數學實踐教學中常常出現效果不理想的情形: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接收,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聽,等待教師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自己;在學生心靈深處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學習是為了老師、家長,學生學習是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的;學生學習具有他主性,依賴教師的外在誘導和灌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喪失。處於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要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標》的精神為指導,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使教育真正發揮其促進人發展的功能。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對“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實效性”進行研究。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於下:

一、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思維習慣,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如何看待課堂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多方面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學習方式,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參考 。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對象:吉子現國小一年級20名學生

方法:採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方法,在問卷後的括號裏填上選項。

三、調查內容和分析

20xx年xx月27,根據實際情況,特制定了《國小一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調查問卷》,分別就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習習慣以及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同,因此教師採取怎樣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學生喜歡怎樣的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在數學自主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生多數喜歡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學生喜歡數學上課的時候經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一些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示願意和他人進行交流。學生希望老師適當參與問題的討論,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對於那種由自己研究,老師提示的數學問題,學生更感興趣。調查顯示,多數學生不喜歡只有唯一答案的數學題,而是經過分析可得出多種答案的題目。當學生面對難題時希望與同伴合作,一起討論,樂意小組合作,交流心得。

對於數學作業,三種選擇的比例相差不大,課後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訪問,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喜歡課內做書上或練習冊的題目,而對於課後的家庭作業,更喜歡有點實踐性的問題。通過本次調查問卷分析,根據本次問卷孩子的情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在自主學習數學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決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應努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表現出色,就給予充分讚賞。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不橫加指責。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的工作中應努力樹立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五、採取措施:

1、引起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習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動機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引起學生參與動機,促使學生想學要學。這就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原動力。

2、努力創造條件,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還需要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學生都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能暗示。'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讓全體學生參與認知的過程中來。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把'學數學'變成'做數學'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在自由活動中反饋回的零亂無序的信息,抓住實質,認真梳理,

歸類。及時做'到位'點撥。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僅讓學生全體、全過程參與,而且還要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全方位參與學習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六、總結

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對學生本身數學能力的培養有着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如何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如何採取更有效的教學措施等等。因此通過這次調查分析,我們更要清楚自身需要有哪些提高,要思考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科學使用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自主學習學習的效能。

【第8篇】“班主任施行國小生自我教育策略研究”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1. 素質教育要求班主任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素質,讓每個學生獲得全面積極主動的發展,使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提倡鼓勵個性發展。個性發展不僅僅是靠學校,教師將教育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系統建構,提供知識背景和經驗的同時,激發學生進行推理和批判性思考,進行自我教育。蕭伯納曾説:“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因此,身為教師班主任在工作中應提倡鼓勵,施行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基礎上分析自我,嚴於律己,激勵自我,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提高心理素質,發展個性,這無疑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2. 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社會的趨勢。學校是培養新型人才的搖籃,身為教師與班主任更是具體執行的實施者,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加強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當代中國小生是跨世紀的一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多數學生均是獨生子女,隨生活、心理的發育發展,社會競爭力的增大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使學生自我意識方面遇到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及人格缺陷。因此,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調控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3.學生主體渴望自我教育與發展. 通過班級調查,大部分學生都渴望能有自我調控,進行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從而希望來獲得一種自我滿足感。他們不喜歡停留在管制的層面,因此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不必一味的條綱條紋的一一訓導,剝奪學生的自我權利,把教育的過程留給學生在已有的認識上,自己不斷的反思,對照,來不斷規範自己,在體驗中逐漸體察,感悟生成,進行自我教育。

二 研究的策略

1 .集體發展的策略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會永不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自己和集體相連時才會有力量。班集體猶如一個小社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有許多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到學生意識觀念與行為的形成.集體對學生品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有意識地組織和利用班級的環境感染學生,使集體成為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 ① 創設集體心理健康的情境人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觸景生情.據此,我積極創設集體生活的自我管理的情境,並使其具備充實豐富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以喚起學生的情感,發揮更大的教育效果.讓學生把班級視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家中的人”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如“家庭環境”---教室環境的自行佈置,“家務建設”的構建,“責任制” 的自行選擇建立,使學生能置身其中,體驗、實踐、參與、從而受到多層面的薰陶。 ⑴中隊角的設置:彙集了“中隊幹部會議記錄、光榮榜、隊幹部活動記載、隊員成長記錄等.並且中隊幹部每週一次例會,他們羣策羣力,為搞好班級建設出謀劃策。 ⑵小隊板塊的設置:小隊板塊是體現各小隊團隊精神及團隊特色的地方。在小隊長的帶領下,隊員的提議下,各小隊呈現自己的特色,並自行組合,如“多來米”文藝小隊,創文藝特色,根據班級內容情況自排自演;“互助小隊”主要幫助落後的同學;“禮儀小隊”自我監督管理文明禮貌、儀表、禮節;清潔小隊”主要自行維護教室學校環境及衞生。小隊隊員間要團結合作,並在板塊間進行本隊好人好事的及時報導,並展開及時自我檢查批評。此舉極大的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⑶多崗位健全設置:創立多個崗位,由學生毛遂自薦並進行定期崗位的小輪換,崗位建立種類名目繁多如:“語言背誦管理員”、“門窗護理員”、“課下紀律監督員” 、“圖書保管員”、“領唱員”、“小小發報員”、“班級動態彙報員”、“節水節電員”、“錯題糾正監督員”、“好人好事宣傳員”、“板報更換監督員”、“領讀背誦員”……使班內達到人人有崗,崗崗有責。使學生在多崗位中進行自律、自控、自我監督、自我完善。此外在班中開設“書海拾貝”圖書角,為學生們汲取知識營養提供優越條件,學生如蜜蜂般的不斷拓展眼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闢有“冰激淋蛋筒公告欄”、“光榮榜”、“才藝展示欄”等欄目,讓學生自行評選,自行更換,其教育功能不一而足。 ② 班規的完善制定班規由學生制定,堅持民主商議的原則,和有針對性原則。由學生各自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欠缺,存在的問題,來制定一條針對自己缺點的規矩,把眾多規矩全班彙總、綜合。由同學們自己找出普通存在的問題,制定本學期班規。班規條條之後並附與制定人員的名字,這樣實質是促進學生隨時自我督促。班規制定後,教師引導提議制定班訓,由學生推薦選擇成“書寫我們成長的篇章”班風,圍繞自我教育的主題展開。班風的制定為“自立,自強,自律,自勉,自勵。”再由學生投稿,根據班風來設計班徽。學生共同評議選取.班徽最後選取為藍色的小船上有一顆扁心形的紅葉,紅葉上托起五色花,花心是“自”字,五瓣由五色組成,上面分別書寫班風中的“立,強,律,勉,勵”五字.班歌圍繞以上內容亦由同學們羣策羣力,選旋律,填歌詞,演唱。一系列工作後產生活潑歡快的《希望的太陽》班歌,學生們自己唱着意氣風發班規,班訓,班風,班徽,班歌的誕生及精心呵護,“自然的”影響了學生,並指明瞭方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環境中自律,自律中反思,自悟中成長。

2 、活動陶冶的策略活動是國小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班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文藝展演活動等形式開展自我教育可以有效的訓練、陶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① 、定期召開“學法交流會”------引導反思,完善自我. 在班內定期召開“學法交流會”讓學生有意識關注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優勢和劣勢並進行自我調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競爭,競學精神。使學生在生生交流中互相影響,相互教育,此間少了年齡的隔閡,少了説教的成分,少了心理距離,多了份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此過程中,由大家想,大家談,由學生自己選擇所喜歡,認同的學習方法策略,來學習、採納、接受。“夥伴式”的相互引導,促進學生的自我生成和自主建構,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求知慾,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確立不斷追求,創新,自我完善的意識。 ②長期“課前一歌”活動------開發潛能,發展自我學生愛唱歌,從XX年承接課題以來,帶動學生長期開展“課前一支歌活動”即在每月、每週、每天、每節課前唱一首歌,歌曲同學們自選推薦。要求學生坐直,目視黑板一心一意的唱,唱歌的過程中把黑板這個平面想象成一個電視屏幕,唱什麼歌,就如輸入一首歌在腦海裏,眼前呈現其景象。如:“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兒吹動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裏,來到草地上……”黑板上便映出藍天之中鳥兒自由飛翔,我們來到鮮花盛開,綠草鋪地的花園情景。繼而紅領巾在胸前飄動,這歌想象的要有絢麗的色彩。這個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詞美,音樂美,情操得到了陶冶,淨化,而且調解了班級氣氛,使學生放鬆緊張的心情,使大腦得到了短時間的休息,增強了想象力。更使學生處於一種逾越的狀態,使意識下意識,潛意識更好的合作,使潛意識能經常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為提高學習成績服務,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更直接的效益為全身心投入一支歌后,排除了不利於課堂學習的情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課前一支歌的活動,使學生學歌的活動應運而生,《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白船》、《我們的田野》、《同一首歌》、《種太陽》學生陶醉在支支歌中,陶冶了情操,開發了潛能。 ③辦班級特色日報----實際中鍛鍊,糾正自我開展活動之餘,往往餘熱消退,“激動過後’沒有反思,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班級特色日報的開辦是結合班中實人、實事、實情、實景針對班內活動,班內心態而制定,題目自擬,每人一頁,輪流出版,日報分為“每日新聞”“心靈之窗”“自我介紹”“我的未來”“焦點人物”“矬字診斷”等六個欄目,由學生自己設計版面,自己配畫抄寫,自行採訪。通過辦報,學生們不僅鍛鍊了思維,想像,操作能力,與此同時進行了評價與反思,糾正自我。 ④開展五彩繽紛的活動課------體驗感悟、充實自我充分利用學校的每週三節活動課,開展了多項活動,進行自我體驗。如“編織多彩的世界”“感悟誦讀”“貝殼、樹葉、布貼畫”“捏出我的最愛”“拼説玩七巧板”“澳賽羅棋”“自創名言配畫”等活動內容的展開讓學生倘徉在實踐和藝術的天地,使學生的體驗中成長,這項活動不僅能促進發現學生的不同才能,而且經教師的順引巧牽,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設計,自我創意,自我證實的空間。 ⑤特色文藝活動的展開----增強自信、激勵自我文藝活動的全面展開,不僅使學生在學的陶冶中發揮了特長和文藝才能,而且提高了審美,是情感內化,增強了自信,開發了潛能。因此,班內要重視文藝活動的開展與深入,在班內,我開展了多方面的文藝活動;舞蹈、器樂合奏、體操、小品、做節目主持、熱點採訪等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展示了學生豐富的學習及多彩的生活,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學生在活動的開展中歷練中增強了自信,激勵了自我。此外,在每學期中一期一度的“學期生活自理大賽’由三年級的洗領巾,到四年級的釘鈕釦,到五年級的拿手好菜,使學生明白學會自理,能夠自理很快樂。並及時做好與家庭的雙向聯繫,通過設置統一格式的拴相聯繫卡來進行調控,促進自理能力的提高。在班內還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晨跑前二十分鐘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由學生自行制定每週的活動計劃,並主動參與執行實施,踢毽、晨跑、丟沙包、跳皮筋、廣播操小展演等,這些體育活動的長期堅持與開展,使學生不僅增強了體質,而且在體育活動中實施中培養了毅力,合作精神,培養了不怕困難,勇於拼搏的精神。一系列活動在班級中展開使學生們的創造之光在閃耀,新點子,好主意層出不窮,靈感湧動。與此同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事。在學生們在活動中成長得更快樂,變得更團結更有凝聚力了,變得自覺更有自我管理意識了。參與意見,參與管理,主動施行。

3、家校溝通的策略。家庭環境,家長的行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響

【第9篇】關於“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關於“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國小數學實踐教學中常常出現效果不理想的情形: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接收,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聽,等待教師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自己;在學生心靈深處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學習是為了老師、家長,學生學習是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的;學生學習具有他主性,依賴教師的外在誘導和灌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喪失。處於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要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標》的精神為指導,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使教育真正發揮其促進人發展的功能。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對“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實效性”進行研究。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於下:

一、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思維習慣,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如何看待課堂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多方面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學習方式,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參考 。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對象:吉子現國小一年級20名學生

方法:採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方法,在問卷後的括號裏填上選項。

三、調查內容和分析

11月27,根據實際情況,特制定了《國小一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調查問卷》,分別就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習習慣以及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同,因此教師採取怎樣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學生喜歡怎樣的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在數學自主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生多數喜歡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學生喜歡數學上課的時候經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一些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示願意和他人進行交流。學生希望老師適當參與問題的討論,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對於那種由自己研究,老師提示的數學問題,學生更感興趣。調查顯示,多數學生不喜歡只有唯一答案的數學題,而是經過分析可得出多種答案的題目。當學生面對難題時希望與同伴合作,一起討論,樂意小組合作,交流心得。

對於數學作業,三種選擇的比例相差不大,課後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訪問,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喜歡課內做書上或練習冊的題目,而對於課後的家庭作業,更喜歡有點實踐性的問題。通過本次調查問卷分析,根據本次問卷孩子的情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在自主學習數學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決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應努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表現出色,就給予充分讚賞。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不橫加指責。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的工作中應努力樹立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五、採取措施:

1、引起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習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動機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引起學生參與動機,促使學生想學要學。這就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原動力。

2、努力創造條件,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還需要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學生都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能暗示。'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讓全體學生參與認知的過程中來。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把'學數學'變成'做數學'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在自由活動中反饋回的零亂無序的信息,抓住實質,認真梳理,

歸類。及時做'到位'點撥。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僅讓學生全體、全過程參與,而且還要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全方位參與學習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六、總結

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對學生本身數學能力的培養有着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如何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如何採取更有效的教學措施等等。因此通過這次調查分析,我們更要清楚自身需要有哪些提高,要思考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科學使用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自主學習學習的效能。

以上就是我利用這次難得的實習機會整理出來的調查報告,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老師批評指正。

【第10篇】奢侈品市場營銷策略研究報告

奢侈品市場營銷策略研究報告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了全世界的亮點。眾多外國奢侈品廠商被我國的市場所吸引,紛紛進入中國。目前奢侈品消費已經成為我國拉動內需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而且市場空間非常大。中國奢侈品市場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對奢侈品及其相關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奢侈品在我國還是一個新事物,與成熟的西方奢侈品市場相比,我國奢侈品消費市場有其獨特性。因此,系統地研究我國奢侈品市場的現狀及特點,分析我國奢侈品市場存在的問題,對於指導奢侈品企業的營銷活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對幫助我國本土企業培育和發展本土奢侈品牌,也有着重要和緊迫的現實意義。

論文基於營銷組合理論的視角,對中國奢侈品市場的營銷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針對中國奢侈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論文的.第一部分在系統參閲研究了中西方奢侈品研究體系的諸多著作的基礎上,初步整理出一個奢侈品的理論框架,從經濟、社會等角度介紹了奢侈品的定義並概括了奢侈品的特徵和分類。論文的第二部分從經濟、社會人文、消費者心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奢侈品營銷的市場環境及發展趨勢,第三部分在介紹了發達國家奢侈品市場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發達國家奢侈品營銷經驗對我國市場的借鑑。第四部分基於營銷組合理論的視角探討了中國奢侈品市場的營銷策略,並針對中國奢侈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為國內外奢侈品企業在我國市場的營銷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本論文的創新點在於,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國外諸多奢侈品品牌的營銷策略進行研究,並結合實際,對著名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進行分析,並提出中國本土奢侈品品牌開展有效營銷活動的對策和建議。

【第11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結題報告

《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發現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和不足,便於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情緒受抑,思維受阻,造成課堂“冷場”。國外一位教育家曾説過“中國小教師若不諳熟發問技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因此,優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綜述

關於課堂提問,國內外已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比如劉顯國的《課堂提問藝術 》、王俊《課堂提問的“肥”與“瘦”》等論著,對課堂提問的藝術及策略都作出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在課題研究領域,也有許多教育研究者就不同的學科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中,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以及對授課教師的訪談,從有效性的角度來了解和分析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實然狀態,以及教師對於提問的理解,尤其是教師對有效提問的理解和反思,從中發現課堂教學中關於有效提問存在什麼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有效提問的相應策略。

陝西省寧陝縣師訓教研中心的陳自羣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中,更深入地看到現今國小語文課堂上教師提問的低效、無效,並對其進行分析,全面歸納總結國小課堂提問普遍存在的問題;探索提高國小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與技巧,提煉出一套規範語文有效性提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從而探索教師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與策略,將這種理論貫徹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做到“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這一研究,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促使教師優化問題設計,提高教師的提問技巧和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有效提問,使學生與教師、與文本、與同學間有立體互動、有實質內容、有人文內涵、有知識深度,幫助學生構建既有共性又個性的閲讀體驗,最終促進學生知識結構重組的最優化。 通過教師高效率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回答問題的策略,讓每一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裏,都能完成預設的學業目標。 但是,我們學校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教師課堂提問比較隨意,欠缺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問題,沒有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與質疑的時間與空間無效提問現象比較明顯。因此,基於地區的差異、學校的現狀、學生的特點等因素,我們很有必要整理、借鑑他們的策略方法,根據本校實際研究藝術化的、有效性的課堂提問策略,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樑、火種與催化劑,促使課堂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目的

1、通過研究不但教師觀念轉變並認識到位,而且促進教師課堂提效率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通過調查課堂提存在的題,探索出教師有效數學課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設計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過教師各種途徑的培養,提高國小生的數學課堂提問能力。

4、形成各種成果材料,為成果的推廣提供案例。

四、研究的基本內容

1、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存在着很大的隨意性。只有通過深入課堂進行調查,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對課堂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才能為我們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據,指明方向。

2、有效性提問與教師教育觀念的相關性研究。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並能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誤區。所以我們將通過對教師觀念的'相關性研究,提高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教師課堂提問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教師課堂提問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提問藝術。

4、國小生提問能力培養的研究。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提出疑問,充分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成為學習主人”這一新課標的理念。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也提出問題,但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那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將大大激發。所以我們課題組將對國小生提問能力的培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依據

1、中國傳統中“啟發式”的教育理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關於教學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學思結合”,孔子精闢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為“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堂教學論

課堂提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論中指出設計課堂提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題。

3、“有效問題”的心理學分析

有效性題有助於擺脱思維的滯澀和定勢,促使思維從“前反省狀態”進入“後反省狀態”,有效性題的解決帶來“頂峯”的體驗,從而激勵再發現和再創新,有效性題有時深藏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頓悟”由此而生。

六、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獻法等方法進行。

(1)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數學學科進行實驗。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4)文獻法。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來改變教師的課堂提行為。

(2)我們將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國小數學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總結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類型及途徑,構建一套國小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3)我們將為學生提供提的平台,從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二,增強學生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多元認知,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4)我們將從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類型、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特點、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過程、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要求等方面總結國小數學教師課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課題的研究原則

1、課堂中心性原則:不管哪一教學層面的研究,都要以課堂為立足點和歸宿,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逐步優化,推動課題研究的全方位開展。

2、全體參與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有效的途徑。

3、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啟發探索性原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新事物。教師的啟發,目的在於引起(而不是代替)學生探索。

5、求異擇優性原則:引導學生從儘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題、解決題,提出儘可能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並能從“異”中擇“優”。

6、民主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啟發,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緒。

7、評價激勵性原則: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情感,對學生創新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八、課題的研究步驟及措施

本課題將進行為期1年的實驗

1、準備階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主要工作: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

(2)召開課題組會議,學習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查看搜索相關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4)調查教師課堂提現狀及分析(前測)

◆階段成果:形成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

主要工作

(1)課題組教師按實施計劃進行實驗。

(2)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

(3)召開課題研討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論比賽。

◆階段成果:課題小結,中期報告。

3、總結階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主要工作

(1)調查教師課堂提現狀及分析(後測)

(2)撰寫研究報告

【第12篇】216年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16年關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16年關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一、前言

(一)實踐背景

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人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是閲讀,而閲讀的基礎就是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閲讀,閲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才能主動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那麼,保證課內識字教學效率,是保證低年級學生閲讀的重要保證。

再者,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閲讀寫作能力,還直接關係到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新課標規定:國小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認識常用的漢字1600—1800個。這佔六年識字總量的50%還多,識字量如此之大,怎樣化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字效率的方法,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是我們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符合新課程理念,操作性強,課題圍繞多方面進行調查,容易從不同角度下手進行調查,識字教學是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此課題是解決困擾低年級教師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的瓶頸問題的有效舉措,對於國小低段識字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識字教學理論。綜合以上分析,本次實踐調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實踐過程

通過對xx縣xx二小低年級的.部分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國小生關於識字興趣、能力的現狀,並能針對這種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水平。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xx縣xx二小二年級隨機選擇50名學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xx縣xx二小二年級的學生髮放問卷,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率為100%。

2.訪談法: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瞭解一些問題。

三、現狀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待識字的態度。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字的約3%。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願意主動識字的約8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字而識字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只有一少部分學生的識字的興趣比較濃厚,也願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字。但絕大多數學生相對來説就比較被動,識字方法單一,為了識字而識字。

綜上所述,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孩子們缺乏興趣,缺乏主動。

二、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學生識字方法過於單一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識字的方法不夠多樣,識字方法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生就沒有別的識字方法了,即使教師嘗試着引導學生,編謎語,講故事,但學生的思維還是放不開,這與學生平日的閲讀量少有很大的關係。

(二)教師的識字教學方法過於單一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注重看圖學句中識字、歸類識字、隨課文識字等,但在日常的識字教學中,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我們往往採用的更多的是“集中識字”,並把正確的聽寫、默寫生字新詞作為檢測識字效果的最終目標,識字教學的原則沒能很好的在我們的課堂中體現,單調的重複讀、記、寫,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學生們的識字興趣,也降低了學生運用生字新詞的能力。

三、回眸

(一)總結

本次實踐調查,聚焦了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下師生教學行為,分析瞭解了學生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及現狀,使教師明確了以後的教學方向,清晰了教學思路,也是我們明白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

(二)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思考

1.轉變教師教的觀念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應是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潛移默化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成遊戲活動,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2.用好教材,培養自主識字的好習慣

現行教材中,圖文結合,優美的兒歌,但如何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使枯燥的識字課變得生動有趣,是我們應該繼續探索的問題。

3.將識字寫字有機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學生認識常見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和筆順。我們如何能很好的利用課後的描紅字帖,在探究中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並在“描紅”、“仿寫”和“臨帖”中掌握如何寫好漢字的本領,從而提高識字的興趣,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第13篇】“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016年“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016年“一年級數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國小數學實踐教學中常常出現效果不理想的情形: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接收,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聽,等待教師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自己;在學生心靈深處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學習是為了老師、家長,學生學習是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的;學生學習具有他主性,依賴教師的外在誘導和灌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喪失。處於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要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標》的精神為指導,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使教育真正發揮其促進人發展的功能。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對“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實效性”進行研究。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於下:

一、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思維習慣,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如何看待課堂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多方面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學習方式,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參考 。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對象:吉子現國小一年級20名學生

方法:採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方法,在問卷後的括號裏填上選項。

三、調查內容和分析

20xx年11月27,根據實際情況,特制定了《國小一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調查問卷》,分別就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習習慣以及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同,因此教師採取怎樣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學生喜歡怎樣的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在數學自主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生多數喜歡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學生喜歡數學上課的時候經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一些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示願意和他人進行交流。學生希望老師適當參與問題的討論,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對於那種由自己研究,老師提示的數學問題,學生更感興趣。調查顯示,多數學生不喜歡只有唯一答案的數學題,而是經過分析可得出多種答案的題目。當學生面對難題時希望與同伴合作,一起討論,樂意小組合作,交流心得。

對於數學作業,三種選擇的比例相差不大,課後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訪問,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喜歡課內做書上或練習冊的題目,而對於課後的家庭作業,更喜歡有點實踐性的問題。通過本次調查問卷分析,根據本次問卷孩子的情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在自主學習數學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決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應努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表現出色,就給予充分讚賞。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不橫加指責。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的工作中應努力樹立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五、採取措施:

1、引起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習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動機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引起學生參與動機,促使學生想學要學。這就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原動力。

2、努力創造條件,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還需要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學生都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能暗示。'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讓全體學生參與認知的過程中來。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真正的把'學數學'變成'做數學'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在自由活動中反饋回的零亂無序的信息,抓住實質,認真梳理,

歸類。及時做'到位'點撥。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僅讓學生全體、全過程參與,而且還要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全方位參與學習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六、總結

國小數學自主學習對學生本身數學能力的培養有着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如何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如何採取更有效的教學措施等等。因此通過這次調查分析,我們更要清楚自身需要有哪些提高,要思考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科學使用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自主學習學習的效能。

以上就是我利用這次難得的實習機會整理出來的調查報告,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老師批評指正。

標籤: 多篇 策略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lg3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