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開題報告 >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及國內外研究趨勢分析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產生的.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但是,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説,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基於此便產生了“有效教學”的教育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實施的變革等,過去熟悉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適應新的教學評價方式。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高效地實現這些轉變,將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本課題研究正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研究語文學科方面實施有效教學的因素,為實現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等所做的初步探索。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幾種高中語文課型下的教學形式,使之行之有效,並能構建相應有效的教學模式;找到有效的訓練策略、方法、模式,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建構理論支撐框架,通過對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的研究,實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實驗方案;建構高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3、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及評價體系,轉變傳統教育模式下“高耗低效”的課堂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有效授課方式進行有效探究。

4、形成對高中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教學指導的具體策略,構建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與學的平台;在“探究式,合作式”的課堂教學中去實現教與學的創新,實現課堂活動的思維性、高效性是課題研究的根本目標。

5、實現教師教學的效率與效益的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得以提升,成為高中新課程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為課堂教學效益的普遍提高,為我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辦學整體水平的提升,為學校的科學和諧發展提供保證。

(三)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研究

在國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上海率先提出教學有效性,課程領導力的命題,這是對教育教學本質規律的呼喚。“有效教學” 是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圍繞着對“效”的解析有不同説法,但主要都指效益,有效教學是尋求教學效益的活動,有效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教學效益。有效教學的理念是: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③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④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⑤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包括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三個方面。

2、國外研究

國外關於教師課堂行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標準。(2)教師角色行為的研究主要是將教師角色行為置於角色規範、角色期望、角色背景、角色一致和角色衝突等常用的角色觀念下進行的,並且這些研究幾乎都是與教學效能的關係聯繫在一起的。 國內有效教師行為的專題研究雖然較之國外起步較晚,但研究內容與國外的研究基本相似,只是在具體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它主要集中於教師行為的有效性、教師行為的結構、新課程中的教師行為等問題上,且教師行為的有效性研究。

(四)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1、通過對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能夠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與教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進行本課題的研究,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為目標,以“五大觀念”為理論基礎,運用恰當、科學、藝術的教學手段,實行內涵式的課堂教學,有可能構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和諧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讓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時全面發展。

3、教學實施的策略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而教學行為策略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亮點,通過對語文教學行為的研究,揭示語文教學所特有的價值,使教學行為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其核心觀點是“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時(思維時間)空(思維空間),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即建構主義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反映在數學教學上,就是數學課程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也就是説,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並非一種被動的反映,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學生對數學的思考,都應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

(二)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學、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三)有效教學理論

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班化教育實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主體性理論

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發揮的人的主體活動能力,已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主體性是現代人的基本特點,為了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就需要培養人的創造性、開拓性等特點,這些都與弘揚人的主體性有密切關係,因而如何弘揚人的主體性便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五)人的發展理論

1986年,葉瀾先生根據人發展的特殊性,用動態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了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提出“二層次三因素論”。她認為,以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性質為依據,可以把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分為二個層次,三大類因素:第一層次是對個體發展的潛在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簡稱“可能性因素”,包括個體自身條件(先天與後天兩方面。後天指每一階段發展主體已達到的身心發展水平)與環境條件兩大類因素;第二層次是對個體發展從潛在可能轉化為現實產生影響的因素,簡稱“現實性因素”,指的是發展主體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活動。因此,課題組認為,個體自身條件和環境條件千差萬別,導致個體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質的發展傾向和發展水平等方面表現出個別差異性。這為特長培養提供了可能性。課題組還認為,活動,尤其是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在人的發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積極地、有意識地、系統地開展特長教育將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長的新型人才。

三、課題研究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是“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其具體涵義界定如下:有效的教學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在社會資源耗費盡可能節約的前提下,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教得怎麼樣,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的行為方式,它貫穿教學活動的整個流程,並依據教學進程的三個階段具體分為教學準備策略、教學實施策略與教學評價策略。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為了深入推進新課程,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真正實現減負增效,作為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正在深入研討什麼樣的教學更有效,如何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的成長依賴的是每一堂課的積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重中之重。它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指導我們需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教育目標的預設與生成,關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改進。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課堂上一些顯現的因素,而且更應關注課堂教學的內在因素。

從理論上進行探究,為什麼要大力提倡有效教學。雖然新課程改革已實施了十年多,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行為方式都有所改變。但我們仍然要看到當前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存在着的“教學起點定位不準,教學情境創設低效、教學問題質量不高、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等許多突出問題。尋求有效教學的理論支持,解決什麼才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

從實踐層次來看,探索和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方案,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推進有效教學相關決策提供參考,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實際操作經驗與借鑑。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由於本研究內容多,綜合性和實踐性強,故需要採用多種方法,主要有文獻分析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一)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  

(二)行動研究。要求教師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篩選和研究科學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共同參與,即由研究者和行動過程的實踐者結成一體,共同研究,共同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在實踐活動的進程中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實施方案、評價或有新的發現、再計劃、再實施、再評價或發現的方式不斷進行。這不僅提高了本研究的應用價值,而且促進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三)個案研究法。要求教師確立個案研究的對象,把握個案對象的具體情況及發展趨勢,及時收集教學策略的反饋信息,從而進一步完善策略。

(四)經驗總結法。在科學教育中,進一步加強反思,用現代教育理論總結經驗,形成規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第一階段(2013.7—2013.10):準備階段。主要工作包括對學校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調查,認真學習和熟悉新課程標準,建立課題研究的設想並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2013.10—2013.12):起步階段。主要工作為建立課題研究組織,成立總課題組和各子課題組,各組開始工作,制訂相應的課題研究計劃,學校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並組織進行骨幹培訓。

第三階段(2014.1—2014.5):深入研究階段。主要工作為各課題組根據計劃開展工作,以例會的方式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定期組織評課選優,觀摩研究課、實驗課、示範課。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的交流,撰寫經驗總結和相關論文,不斷修改和完善課題研究計劃。

第四階段(2014.6):總結驗收階段。主要工作為彙總整合資料、數據分析、效果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並報請有關領導和專家及同行驗收,着手進行成果推廣和新一輪研究。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研究階段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完成時間

負責人

中期研究成果

創設情境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論文

2013.8

楊繼武

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論文

2013.11

楊繼武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問技巧

案例、論文

2013.12

楊繼武

最終研究成果

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論文

2014.5

楊繼武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研究報告

2014.6

楊繼武

八、課題主要參考資料

鍾啟泉、張華的《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祖榮的《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洪友的《論新課程背景下發展性教學策略》(語文新課標2004)

鄢遊華的《“兩課”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景德鎮高專學報,2000•3),

蔡淑蘭的《論教學策略研究的現狀與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4)

王春華的《最優化教學策略的制定》(當代教育科學,2004•6)

李水山、王振如的《現階段我國農村教育的認識偏差與對策》(農村職教,2005•1)

甘春陽、朱丹文的《求真務實 讓教師紮根農村教育》

加拿大大衞•傑弗裏•史密斯的《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kaiti/3876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