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農村致富項目報告多篇

農村致富項目報告多篇

農村致富項目報告多篇

【第1篇】推進農村婦女增收致富調研報告

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將有利於化解矛盾,鞏固和維護農村的穩定局面。同時也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轉變提供重要契機。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到_____鎮_____村就農民增收致富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情況通過調查、訪談等形式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_____村位於_____市_____區_____鎮東北部,_____河以南,總人口1458人,其中婦女602人,村民居住面積1500畝,現有耕地1188畝,河灘面積586畝。大部分農村婦女在家務農,少數婦女出外打工,主要以作粉刷工人為主。

二、存在的問題

從_____村村民收入情況來看,近幾年呈持續增長趨勢,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就目前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同實現富裕型小康目標相比,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相對較低,農民增收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一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隨着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耕地逐年減少,而現有鄉鎮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使得就業崗位有限,這必將會使部分原來從事農業耕種的農民成為閒置勞動力,而婦女由於受行業需求和自身素質的限制,就業機會相對男性而言則更為困難。二是收入渠道狹窄。農民收入基本依賴於耕種、集體企業安置、臨時工及從事個體經營所取得的收入。

三、措施及建議

通過對_____村現狀的調查,綜合分析了農村經濟形勢,認為今後促使農民收入保持持續增長的主要途徑是:發展特色農業,優化發展空間,增加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

(一)、加強宣傳,營造氛圍。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教育農村婦女樹立市場意識,積極投身農村經濟建設大潮。

(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農業特色基地,實現從糧食作物的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的戰略性調整,促使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

(三)、拓寬發展空間,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解決農民就業的最佳途徑。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熱情為民營企業服務,積極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多措並舉扶優扶強民營企業,促進民營企業的總量擴張和質量提升。

(四)、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採取定期或不定期、請進來或走出去、定向委培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針對農村婦女文化素質低、就業困難的實際,組織開展適合女性特點的技能培訓,如鈎、編、手工藝製作等,教會她們從業技能,鼓勵她們自主創業。

【第2篇】農村脱貧致富調研報告

當前,我縣扶貧開發進入最後攻堅階段,農村脱貧奔小康無疑是這項工作的難點和重點,事關全縣扶貧開發的整體進程。近期,我們對全縣農村脱貧奔小康工作進行了全面調查,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見、建議,以期對全縣脱貧奔小康決策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現狀及特點

我縣自年初被確定為全省“脱貧奔小康試點縣”以後,着眼“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率先建成脱貧奔小康示範縣,率先建成山區新農村建設先進縣”的“兩發展、兩率先”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農村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發展景象。

㈠支柱產業初具雛形,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試點建設一年多來,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建設為重點,立足山區實際,按照行政推動、市場化運作的辦法,着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進展,各類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增加10萬多畝,達到近50萬畝,特色產業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的貢獻份額達到70%以上。同時,繼續抓好剩餘勞動力轉移安置,積極發展農村運輸、加工和餐飲等二三產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補貼、補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長11.8%,今年可望實現更高的增幅。

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面貌逐步改觀。充分利用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機遇,與整村推進扶貧和省市掛點、縣直掛鈎扶貧有機結合,實行規劃銜接一致、項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辦法,千方百計匹配、整合建設資源,年以來,先後投入2億多元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解決行路難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組砂石路140公里,城關、店埡、過渡灣鎮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全縣有213個村通水泥路,佔行政村總數的81.6%;在解決飲水難上,根據各村實際,採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辦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處,解決了7.66萬人的安全飲水難題;在解決特困户住房難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則,對特困户的危房進行改造,已完成農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決農村用電難上,啟動了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改造完善了50個村55個台區的農村電網。同時,大力開展生態家園建設,農村面貌快速改觀,一大批新農村示範典型不斷湧現。

㈢社會事業不斷髮展,民生問題逐步改善。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着力發展各項農村社會事業,多措並舉改善民生,和諧保康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來,新建3個鄉鎮文化站,70個農家書屋;大力開展貧困學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建成比較規範的寄宿制學校55所。大力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改擴建縣、鄉衞生院10家,增加醫療業務用房1.9萬平方米,規範整建村級衞生室402個;將城鎮居民納入醫保範疇,設立了惠民醫院,對城鎮低保對象就醫實行費用優惠或減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養、災後救濟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低保範圍逐步擴大,全縣納入低保範圍對象達到1.6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7.1%。

㈣基層組織不斷加強,村務管理逐步規範。按照“三三”制原則和“五基本”要求,大力實施“雙引雙培”工程,全面鞏固“三級聯創”成果,村級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有效增強了基層組織引領發展、為民辦事的能力,全縣湧現出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對全縣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探索建立了村幹部績效工資、養老保險等制度,建立“大學生村官”等幹部學習培訓制度,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幫助村級組織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村務管理明顯規範,其中全縣村務公開率達100%,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的村達100%,建立了民主理財小組的村達100%,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得到了較好保障。

㈤農民素質快速提高,鄉村文明逐步形成。按照“六進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衞生)為載體,大力實施“三入户”(科技入户、政策入户、信息入户)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政策法律素質和發家致富能力,廣大農民素質能力明顯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深入開展“文明鄉鎮”、“文明村”、“文明小組”創建,全面開展“十星級文明户”創評,廣泛開展“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羣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農村文明程度,湧現出一批文明鎮、文明村、文明户。其中馬橋鎮進入全省鄉村文明建設的先進行列,堯治河、中坪、堰埡等一大批試點村鄉村文明建設全省聞名,黃堡鎮黃堡村鄉風文明示範村建設已初具雛形。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在脱貧奔小康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但是,對照同類先進地區,特別是與仙洪試驗區、夷陵區、興山縣等先進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為“四缺”:

㈠缺資金。農民脱貧奔小康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民生問題,即建房、飲水、修路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農民在短期內全部解決這些資金尚不現實,而且各類政策性補貼、扶持也顯得杯水車薪,成為制約農民脱貧奔小康的首要因素。如當前我縣農民最迫切的願望是推掉土坯房,建新樓房,以每棟樓房12—15萬元計算,一個勞力至少需要積累xx年以上才能實現這一願望,但是依現行的扶持政策,最高也就是五、六千元。而且,農村信用社貸款額度小、期限短、利息高,致使農民人居環境長期難以根本改善。同時,需要集體負責建設的道路、橋樑、水庫、渠道等基礎設施,也因缺少資金、扶持偏少而進展較慢;農村豐富的資源,優勢產業也因缺少資金投入難以快速開發,制約了全縣農村脱貧奔小康的進程。

㈡缺技術。目前,我縣農村缺技術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勞動強度大,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活依然是“苦、髒、累”的代名詞。在種植業上,目前仍停留在牛耕人種的古老水平上,僅在收割脱粒方面基本實現小型機械化作業;而且,測土配方技術、生物防治、化學除草等技術利用率很低。在養殖業上,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這四個傳統產業無論是在繁育上,還是飼養管理上,都還停留在初級水平,飼養效益很低,養殖風險較高,經濟效益一般。在茶葉、蔬菜、煙葉、袋料香菇等產業上,雖然在生產上技術較高,但受加工技術制約,加工增值不多,產業鏈條過短,粘合相關產業不夠。同時,由於技術匱乏,農副產品加工,農村服務業都呈現規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狀況。

㈢缺品牌。當前,經濟發展早已步入了買方市場,一個地方的品牌往往決定着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進而決定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而品牌的確立,需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用優質產品“打出”。我縣農業產業的農、林、牧、漁門類齊全,特色產業眾多,共達10個左右。但是,龍頭企業過小,品牌要麼過多過雜,知名度不高,帶頭作用微弱,如茶葉產業,僅僅10萬畝面積,註冊商標就達4個;要麼沒有品牌,如香菇、生豬等產業,仍停留賣原產品上。作為傳統產業眾多的山區,客觀上需要在一種品牌“旗艦”下,各種產業嫁接融合,形成如同“八寶粥”、“十三香”那樣的態勢,聯合做大,整體對外。但目前,各個產業分散經營,缺少聯合,十多個農業產業,都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都長不大、做不強。

㈣缺人才。一方面,組織領導型人才匱乏。像堯治河、堰埡那樣的組織領導型人才少,大部分村級幹部都缺乏帶領羣眾幹一番事業的領導能力,往往停留在簡單地按上級要求,發展產業,抓好管理上,以致於多數村不能實現自我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各類專業型人才匱乏。農村發展需要一批法律、經管、文化專業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由於農村多數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特別是大部分學生一畢業就外出務工,學習掌握的是城鎮工商業技能,在農村多無用武之地,以致於農村大量缺少專業性、技能型人才,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據調查,我縣各類專業性、技能型人才與正常需求相比,約差5000—10000人。另外,當前農村技工日工價超過城區10—15元/人仍很難僱到,特別是用工量大的月份,這一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三、對策與建議

當前,我縣正處在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進入脱貧奔小康的關鍵時期。在新一輪的競爭發展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生態經濟強縣”戰略,找準脱貧奔小康的定位,解放思想、優化思路,創新措施,紮實工作,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力爭提前實現五年脱貧奔小康的奮鬥目標。

㈠農民是主體,脱貧奔小康要引導羣眾積極參與。在脱貧奔小康工作中,農民是主體,只有堅持廣泛發動羣眾,正確引導羣眾,多方幫助羣眾,才能充分激發農民的熱情,運用羣眾力量打好這場攻堅戰。一是運用優惠政策激勵農民。當前,各項惠農政策格外青睞山區,“脱貧奔小康試點縣”招牌政策含金量高,省直單位幫扶措施安排也都在向山區縣傾斜,要多種方式宣傳對保康發展有利的優惠政策,讓農民自覺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煥發大幹快上的熱情,把開展各項建設內化為精神的意念,轉化成自覺的行動。二是運用返鄉人員帶動農民。充分利用進城務工農民較多的優勢,多種方法引導農民將城市先進技術、加工技能向農村普及,把城市先進經營管理尤其是先進的合夥、合作發展經濟實體的經驗向農村推廣,讓城市居民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向鄉村傳播,使農民快速提高素質,成為脱貧奔小康的能手。三是運用先進典型引導農民。要因時、因地、因情制宜,運用組織農民外出參觀、選派村組幹部考察、聘請模範專家宣講等方法,用典型説服羣眾、啟迪羣眾、提高羣眾,使羣眾與黨委政府的號召相一致,達到引導羣眾端正方向、科學謀劃、創新實幹的目標。

㈡思路是前提,脱貧奔小康要科學進行發展定位。思路決定出路。科學確定發展思路是脱貧奔小康工作的前提。當前,我縣脱貧奔小康的藍圖已經繪就,工作重點也已經明確,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創新思路,改進措施,使各項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實。一要科學謀劃。要科學擬定開發總規,明確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開發重點、區域佈局;制定開發詳規,遴選一批項目,按計劃、分階段、有重點的組織落實。二要創新機制。着眼“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羣眾參與、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的目標,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各項制度,形成羣策羣力、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要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基礎,強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以股份合作和租賃、承包等有效形式,壯大—批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調整經營方向和發展策略,開發精深農產品加工項目。三要突出特色。脱貧奔小康關鍵在於發展特色經濟,而山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立足實際,突出特色,以特色方可立於不敗之地。要依託獨特的土壤、氣候等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利用並以此為依託,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利用豐富、獨特的山水資源,珍稀植物和人文資源,以及原生態農副產品,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業。

㈢產業是重點,脱貧奔小康要建立完整產業體系。要把發展產業作為脱貧奔小康的重點內容,立足區域實際,科學確定項目,構建良性機制,配套政策措施,把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農民脱貧奔小康的經濟支柱。一要發展特色產業。按照突破性發展核桃和生豬產業,穩定發展煙葉和蔬菜產業,提升發展茶葉和食用菌產業的基本思路,加快全省核桃大縣、煙葉大縣、茶葉大縣、食用菌大縣建設,力爭經過3到5年發展,核桃面積達到50萬畝,茶葉面積達到15萬畝,煙葉面積達到8萬畝,食用菌達到1億袋,生豬出欄達到60萬頭。二是抓好農產品加工。重點扶持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改造升級、重組整合,開發核桃、茶葉、食用菌、生豬、桑蠶等系列產品,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農特產品加工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三是抓好標準化生產。要結合國家、省市標準,細化生產標準,抓好核桃、煙葉、茶葉、食用菌、生豬、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建設,探索推廣農產品生產檔案登記制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機制。通過抓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保康農產品質量,以質量佔領市場,逐步培育知名的農產品品牌。

㈣政策是槓桿,脱貧奔小康要用足用活農村政策。要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運用政策促進和推動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脱貧奔小康進程。一要捆綁使用政策。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大各類政策資金整合力度,將政策資金優化配置,用於農村脱貧奔小康建設。當前,要重點抓好招商引資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企業扶持政策與新農村建設政策等政策的整合,使之產生集聚效應,促進和加快農村脱貧奔小康進程。二要完善各項政策。要完善資源流轉政策,突破地域界限、行業限制,允許區域內外各類經營主體,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按照有償、自願原則,通過買斷、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參與農村耕地、山林、河流等資源開發。同時,要按照先發展、後扶持的辦法,對開發、建設符合規定的項目,按質量高低、貢獻大小,進行獎勵性扶持;對開發高科技產品、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名牌產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潛力產品的,通過科技貢獻獎勵、政府特殊津貼等渠道予以適度獎勵,幫助把優勢產品做大做精。三要全面落實政策。圍繞煙葉、茶葉、蔬菜、核桃、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在認真落實上級惠農政策的同時,制定茶園建設補助、煙葉保險、生豬免費防疫、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補貼以及核桃種苗補助等一系列激勵政策,並對產業“空白村”實行部門幫扶、領導包保,落實產業致富項目,推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㈤組織是堡壘,脱貧奔小康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基層組織是脱貧奔小康的“火車頭”,要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脱貧奔小康的重要內容,建設好村支部、村委會班子,使之成為帶領農民脱貧致富的堅強堡壘,不斷為農村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一要全面加強班子建設,形成戰鬥堡壘。要按照“五基本”要求,全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切實增強村級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使之在發展中真正起到示範帶頭作用。要有針對性地抓好農村幹部的教育,使村幹部懂理論、知政策、會科技、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培養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村級班子帶頭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選拔成村組幹部。二要大力開展結對幫扶,密切幹羣關係。把掛點扶貧、結對幫户作為轉變幹部作風、密切黨羣關係的紐帶,組織幹部深入基層,體驗農村生活,察民情、解民難,既讓黨員幹部受教育,又使廣大羣眾得實惠。當前,要實現省、市、縣三級工作隊村級全覆蓋。要創新幫扶方式,改變傳統的給錢送物幫扶模式,將送政策、送項目、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作為幫扶的重點,工作隊員要實行駐村幫扶,住下來、沉下去,為村級發展、農民致富多想辦法、多下功夫,真正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三要倡導時代新風,營造良好氛圍。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用先進事蹟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使農民樹立健康的道德風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產生加快發展的熱情,形成崇尚創業、敬佩富裕、熱愛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3篇】長江三峽農村移民安穩致富調研報告

本網原創文章為你提供以下的內容

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後,就地後靠移民安穩致富的問題日益顯現,已引起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這一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關係到三峽工程的成敗,關係到三峽庫區的長久治安。本文以分析奉節縣就地後靠移民當前的生產生活情況為基礎,淺析這一問題的成因,並提出一些針對性措施。

一、奉節縣就地後靠移民的基本情況

(一)土地量少質差。奉節縣已累計完成農村移民生產安置人,其中就地後靠安置人,人均耕園地.畝,比安置前人均減少.畝。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數是新開墾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質量差,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條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據縣農調隊測算,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後,農村就地後靠移民農業收入人均下降了—元。同時,城鎮移民收入減少引致農村移民務工機會減少,移民務工收入也急劇下降。

(三)致富難度較大。除土地質量差、基礎設施落後、就業渠道少等客觀因素外,就地後靠移民往往還存在思想保守、生存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致富。這部分農村移民過去大多數居住在長江干支流兩岸河谷地帶,交通條件相對較好,佔盡了發展農業的天時、地利和人和,收入來源主要靠農業,生活質量在全縣農村相對較高。面對搬遷後的艱苦條件,他們短時間還難以適應,感到有些無所適從。

二、原因分析

(一)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奉節縣的淹沒區是長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盤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於種植臍橙、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畝臍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間,一畝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間。搬遷後雖然也栽種了果樹和蔬菜,但土質較差對品質、產量影響較大,收入自然也就減少。

(二)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村移民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其中,農業生產性收入一般佔農民收入的%。二期蓄水後,原來的臍橙果園被淹,新的果園又沒有投產,收入主要押在糧食和生豬上,而這顯然是相當有限的。而務工收入中相當一部分在本地移民建設工地上掙來,二期蓄水使移民投資鋭減,本地勞務市場有所萎縮,勞務收入也呈遞減之勢。

(三)生態環境有所惡化。就地後靠移民的土地大多是新開墾的,坡度大,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加上隨處可見的地質災害隱患,對移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

(四)移民政策不夠完善。移民補償政策中對土地等生產資料變化的影響考慮不夠,補償標準不統一,後期扶持啟動不及時等,也是造成移民生產生活出現問題的原因。

三、對策措施建議

(一)努力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善水、電、路、電視、電話等配套基礎設施,加速新開墾土地熟化,改善土質,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移民增收創造基本生產條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廣泛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切實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和長江防護林建設,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加大農村地質災害治理力度,提高移民抗災救災能力,確保移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第4篇】農村脱貧致富經驗與實踐調查報告

地處x省西部地區的dd市cc縣,原是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市縣之一,長期以來,這裏的人們一直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之下。據統計,2000年年底,該縣農村人口平均年收入僅為670元,有7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平均每村約有30户特困家庭,1500多人生活用水困難。而如今cc縣農村,卻讓人刮目相看。標準化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寬闊平整的出村公路蜿蜒伸展,大棚蔬菜、優質超級雜交水稻、股份制養殖悄然落户,行路難、飲水難、脱貧致富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

cc縣何以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在今年七月上旬為期六天(7月5日7月11日)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我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在該縣潭灣鎮、孝坪鎮等地農村進行問卷調查、上門走訪,以及與村委會舉辦座談等方式,我們掌握了一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分析整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該縣農村脱貧致富的一些主要的成功經驗:

第一,抓住機遇,充分把握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等有利條件。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歷來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為切實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緩解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黨和政府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先後頒佈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相關政策法規。例如 2002年春季,國務院正式公佈了全國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單位名單(共有592家,dd市cc縣名列其中),並明確指出要對這些單位予以資金支持、科技扶持和政策保護。為將政策保障落到實處,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上任以後,黨中央又下發了《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一號文件,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繼續做好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一步解決貧困人口和受災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政策實施以來,x省省委、dd市市委和cc縣縣委都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國家政策、下撥扶貧基金、開展科技下鄉等措施,對該縣經濟發展加以扶持,在該縣農村廣泛建立起各類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如大棚蔬菜種植、二元雜交豬養殖等為農民增收創收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切實保障。談到這些,潭灣鎮杉樹村村長歐建國深有感觸地説:多虧黨的政策好哇,讓我們這個邊遠山區的貧困村也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走上了脱貧致富的光明路。

第二,加強組織建設、實行責任到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深入cc農村,我們發現這其中活躍着一支支優秀的基層領導隊伍,他們都是由x省委組織部派專人下基層,深入各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起掛靠於各村支部的黨小組,帶頭負擔起各村的組織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潭灣鎮杉林村村支委就是各村當中湧現出的領頭羊班子的典型代表。自2002年年初開始,他們每年都組織村民開展頗具特色的民主評議選舉活動,讓村民自主評議上任領導班子的業績和表現,並對下任村支委人員進行提名和不計名投票選舉。這樣,能者上,不能者下,保證了幹部隊伍的年輕有為。工作中,他們還結合村情,每年挑選10名具備較強經濟實力和致富能力的黨員與村支部簽訂聯户責任狀,結對幫扶特困户,先富帶動後富,以更好地實現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縮小貧富差距。杉林村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齊抓共管的做法,受到了《x日報》的發文表彰,並被作為表率在全縣範圍加以推廣。

第三,深化制度改革,使扶貧工作做到有理有據、公正公平。

扶貧的終極目的並非輸血,而是要幫助農村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機制,因而,cc縣扶貧工作組在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還注重推進農村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貧制度體系。例如去年年底,該縣扶貧辦與縣信用合作社商定了一項規範農村信用貸款的協議,要求縣信用社在各鎮村中心區域廣泛建立分支機構,方便農民在家門口進行貸款;另一方面,在貸款資格認定方面,他們也配備了一套有效章程,指出扶貧範圍和對象的確定必須經過三個步驟: 首先是農户自行申請,其次是村民大會表決通過,最後要經由扶貧辦和信用社審核確定。扶貧標準為每户信貸資金2000元,利率為每年7.43%,期限2年,若情況特殊,縣財政局還會給予適當的無償補助。在這些制度的規範下,兩年來,該村扶貧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村民也普遍感到滿意。

第四,實施科技扶貧戰略,確立因地制宜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組織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扶貧開發工作還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因此,該縣一開始就重視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發展思路。根據該縣地多田廣、人力充足的實際情況,他們確立了近抓種、遠抓養,形成基地快致富,科技興農闖新路的基本方針,進而明確了近三年需要着力實施的三大扶貧項目:

一是調結構,大力推廣優質稻。每年從省農科院直接引入兩優培九超級稻種,引導農民調整水稻品種結構。

二是走出去,積極發展養殖業。一方面在自願的基礎上,各村確定40-50個重點養殖户,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還與正大集團簽定協議,由該集團提供豬種和飼料,並負責產品的收購與代銷。

三是請進來,向專業人士取經。該縣每年從外地邀請一些農業專家,面向各村鎮帶頭人開展科學技術講座,村鎮幹部負責技術推廣和落實。此外,他們還花重金聘請一些科學種養專業户進村落户,為農民實地示範優質高效農業。

基於上述原因,cc縣人民步步為營,逐漸擺脱了貧困落後的局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當然,cc的改變與當地農民的勤儉節約、吃苦耐勞也是分不開的。近幾年,該縣農民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還走上了發展副業的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即是南下打工,形成了一種農時耕種、閒時打工的年生活作息規律,為農户家庭創收開闢了新門路,同時也為東南沿海地區密集的鄉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目前該縣人民唯一的遺憾就是屬於各村鎮自己的鄉鎮企業還為數不多。cc人民普遍期待,有朝一日,鄉鎮企業能像雨後春筍一樣長滿湘西各地,到那時,他們就不用外出打工,而只需在家門口上班了。相信這個願望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得以實現,也祝福cc的明天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8kw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