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新版多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新版多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新版多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一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才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説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通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為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為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再次説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説一説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通過學生自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

1、學情及教學內容簡析:

平移和旋轉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從二年級上冊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的靜態形狀,發展到動態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符合兒童的空間發展水平。教材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會,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並通過畫一畫、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平移的特點。認識平移和旋轉對發展空間觀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轉教材沒有下定義,也沒有用語言描述,只要求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在教學安排時,我充分考慮了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是有層次地逐漸遞進的教學。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

(2)通過聯繫生活經驗,使學生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3、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教學難點:能在方格紙上判斷平移,能將圖形進行平移。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對《平移和旋轉》有感性認識,啟發他們的操作能力,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教學。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單是純粹地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體現了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方法,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三、説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我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創設情境,從生活中導入。以生活中物體的運動來初步感受運動特點。第二、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體運動為基點,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能判斷物體的運動。第三、揭示特徵、數平移的距離。按判斷方向、找對應點、數格子三個步驟來體會平移的圖形的特徵,並能根據平移的圖形進行判斷。第四、根據特徵,畫平移的圖形。在感受了平移圖形的特徵基礎上,按平移的特徵對一些簡單圖形進行平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移距離的理解。第五、實際運用,全課小結。學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説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從生活中導入

情境互動:今天,王老師是坐公交車來學校的,那同學們,你是怎麼來學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汽車在行駛,我們都可以説成它們在運動。

小結: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在運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體的運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這一情景互動,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感受到運動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觀察比較,初步感知。

1、出示6個物體的運動現象,火車、電梯、纜車、風扇、螺旋槳和鐘擺。觀察運動特點,能用手進行模仿運動。

2、根據它們不同的運動現象進行分類。

學生先小組討論,怎麼分以及為什麼這麼分,初步呈現分類的標準。

3、交流:以直線運動和轉動進行分類。其中,鐘擺的運動會產生爭議。

4、討論鐘擺的運動。

示範鐘擺運動,感受鐘擺是圍繞頂端的一個點轉動,運動有幅度,因此是和風扇、螺旋槳是一類。

5、小結:像火車、電梯、纜車這樣的運動叫平移,物體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後平移。像風扇、螺旋槳、鐘擺的運動,叫旋轉。同時揭示課題:平移和旋轉。

6、及時鞏固應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判斷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要求學生能關注每幅圖中物體運動的特點,並能清楚表達。平移用直箭頭表示,旋轉用彎箭頭表示。

7、尋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8、回顧平移和宣戰的運動,嘗試用手勢來表示。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出發,讓學生從中找出兩種不同的運動,一方面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能讓他們感受到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並通過小組交流分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的空間。接着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尋找發現自己身邊各種平移和旋轉現象,又進一步突出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設計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示運動的特點,動作的準確性彌補了語言表達的不足,幫助學生建立平移和旋轉的概念。這些學習活動,不僅強化了平移和旋轉的知識,加深了學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們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體會。同時,他們也會在自己親自發現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數學是那麼的有趣。)

(三)揭示特徵、數平移的距離。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轉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後,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變化。

1、首先,出示運動的小房圖,判斷小房圖在做什麼運動。並及時講解,用虛線表示原來的圖形,用實線表示平移後的圖形。

2、提問:小房圖怎麼平移的?平移了幾格?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從而明白通過箭頭可以知道運動方向。並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平移的距離。

3、確定平移的距離

(1)出示幾個特別的點,找到平移後的對應點。

(2)一起數一數房頂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

(3)請一個學生模仿的數左邊屋檐的點移動的距離。

(4)學生在教材上尋找一個或者幾個特別的點數一數。

(5)交流發現:每個點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結:小房圖上每個點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們就説小房圖向右平移了6格。同時觀察發現,平移後小房圖的形狀和大小都沒變。

5、出示金魚圖

讓學生根據剛才的操作過程判斷金魚圖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個。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斷的方法,並以金魚圖上不同的點來進行驗證。

在交流中讓學生髮現,一般選擇一個好數的點來數就可以了,如金魚的嘴巴。

6、獨立完成火箭圖,判斷火箭圖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7、及時應用,挑戰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先獨立完成,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交流時突出怎麼看方向,怎麼數平移的距離的。

8、小結:數平移距離時,找怎麼樣的點比較方便。

(設計意圖:巧妙的設計學生喜歡的小房圖、金魚圖、火箭圖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向對平移距離的探索。在引導學生數平移距離時,從一個點出發,逐漸發現每個點都平移同樣的距離,從而總結出整個圖形都平移了這樣的距離。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師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讓學生思考,對於平移距離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學生也能逐漸的掌握方法並能應用方法。通過簡單的練習到挑戰性的練習,讓學生細化了操作方法,並能把方法內化,使學生對方法掌握得更加紮實到位。最後從學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樣的點更方便)

(四)根據特徵,畫平移的圖形。

在學生已經對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上,當個設計師,進行動手操作實踐。

1、引着學生進行平移操作。

出示試一試的三角形圖,先理解題意,找出題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問:我們該怎麼移?有什麼好辦法嗎?從而呈現出找到點,把幾個點都找到對應的點,再連起來接着畫。

在操作前,要讓學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點:箭頭的方向和距離。

然後進行操作,指導有問題的地方。

在平移好後,同桌説是或自己先畫了什麼,再畫了什麼,最後怎麼做的。按先……再……最後……進行交流,肯定學生的多種畫法。

2、放手讓學生去平移平行四邊形,依舊按剛才的步驟進行操作。想清楚先畫什麼,再畫什麼然後動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討論的方法進行畫圖操作練習,在操作中強調注意點,以學生的彙報展開具體的操作方法,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移距離的理解。)

(五)實際運用,全課小結。

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張練習紙,上面是四個需要平移的簡單圖形和要求,最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畫出的“一帆風順”的小船作為本課的結束,鼓勵學生應用平移和旋轉創造出更多的驚喜,收穫更多的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課堂的學習推向的高潮,學生利用本課學習的知識把原本不相關的圖形通過平移變成一艘美麗的小船,從而更加感受到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這就是我對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第一課時的説課內容,謝謝大家!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十五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由於聾校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所以我在本課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同時針對聾生聽力受損,語言發展相對滯後的特點,在課堂上注重了聾生語言的培養,採用雙語教學,鼓勵聾生自主發言,發展聾生的語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並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本課我採用了實踐操作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示圓柱的實物模型。同時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於生活。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瞭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合教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都有什麼特徵?

2、生彙報,師訂正。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課堂實錄)

(針對聾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並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一目瞭然,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圓柱的側面展開。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的側面剪開,再展開,觀察形狀。

(2)師:你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了一個什麼圖形?

(3)學生操作後彙報,教師通過課件驗證和補充。(課堂實錄)

(該環節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

2、同伴互助,尋求發現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鬆的突破本課的難點。(課堂實錄)

(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鬆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鞏固拓展,延伸應用

課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體是圓柱?

2、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3、實際測量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練習的設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訓練説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自主小結,提升理念

師: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

能告訴老師,對於圓柱你都知道了什麼?

(這既是課堂小結,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重要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教育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而flash課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強大,動畫效果明顯等特點被廣大教師經常所應用。本課我運用了flash課件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動畫演示,課件貫穿了整個課堂。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輕鬆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展開前的關係,讓學生一目瞭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並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紮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位於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四節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來判斷兩個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礎知識,學習本節內容,既鞏固了前面學習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又為後面學習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來判斷兩個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標:通過通過觀察、思考探索,小組合作等活動歸納出有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培養憲政“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敢想、敢説、敢做的學習習慣和團隊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探索活動歸納出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運用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別“對應”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貫穿於本節課教學環節的主線是:觀察---探究-----討論----歸納-----鞏固展示,採用啟發式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方式,同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來突破重難點。

三、學法指導

(1)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全等和多邊形相似,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對“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學過程中要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2)八年級學生總體較好動,且喜歡錶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更多地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流程

1、創設問題,引入新課 (5分鐘)

問題:課本第94頁,思考……………….

在這一環節中老師應注重:(1)複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2)多邊形相似的條件,強調邊對應,角對應。

(3)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

2、學生活動,探究新知 (10分鐘)

學生活動1:課本第94頁,思考:(1)如何畫出三個三角形(2)三角形(1)與三角形(2)全等嗎?由學生表述並書寫。

學生活動2:(1)師提問:根據多邊形相似的條件,你能判斷三角形(1)與三角形(3)相似嗎?引導學生從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這兩方面思考

(2)學生測量、計算、思考、探究……………………

(3)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課知識點1:

如果説一個三角形與另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數學語言:在△A“B”C“與△ABC中,若∠A“=∠A,∠B”=∠B,

則△A“B”C“∽△ABC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學生對“對應”的把握 (2)不斷激發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並適當運用“不錯”“很好”等話語來激勵學生。 (3)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的能力和質量如何。

3、例題分析、講解 (10分鐘)

例1:課本第94頁:例1 例2:課本第95頁:例2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在已知題知中如何尋找兩個對應角相等 (2)進行規範的板書

學生活動3:課本第95頁:思考:……………..

此環節由學生分析並書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課知識點2: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4、趁熱打鐵,鞏固新知 (10分鐘)

本環節設計4小題,為課本第95頁到96頁練習1—4題,由學生單獨思考並書寫推理過程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

(1)深入學生中,觀察學生的分析過程是否合理,書寫是否規範

(2)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並適時表揚書寫規範,説理清楚的學生,通過肯定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學生成果展示 (6分鐘)

展示內容與方法:鞏固練習的4小題,在展台上進行分析過程並強調如何規範書寫,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適當補充和肯定。

6、總結新知,強調數學思想方法 (3分鐘)

設問法,學習了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學習小結的知識內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麼提高和體會,這與“三維目標”相呼應。(3)教師強調數學思想方法:轉化,將陌生的知識轉化為熟悉的,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

7、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在講學稿上,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體現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的理念。

8、板書設計

(1)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文字語言和數學語言

(2)例題講解 例1: 例2:

(3)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五

國中數學圓説課稿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在本節課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的改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欣賞圓、發現圓開始,深深吸引學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教給學生學法:情境中欣賞圓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圓的特徵——介紹中體驗圓的數學文化——實踐中感受圓的數學價值,大膽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不僅學得輕鬆活潑,而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五、説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圖形做了朋友?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説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我會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形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

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第二組就是圓形,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通過課件展示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讓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在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活動一:小組合作探究

(1)以四人為一小組,一起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你發現了什麼?並在小組內交流。

(2)把你們的發現,準備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

活動二:一起動手

1、請同學們在圓紙片上畫出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直徑呢?

2、請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畫出的半徑有多少釐米?你發現了什麼?直徑呢?

3、請分四人小組討論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口答: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我會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都用到了什麼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幣。線 ,筆,圓規等。此時我會裝做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元錢的硬幣呢?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困難。(我在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圓)。接下來我在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道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是讓同學們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2、畫出直徑是4釐米的一個圓。

實際應用: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10米的圓嗎? 我會適時加以鞏固,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圓所藴涵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圓與生活又有很大的聯繫。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快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鞏固練習

1、填空。

(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回顧了本節課所學內容,檢驗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2、判斷,並説為什麼。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圖略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d/2

圓規畫圓:定半徑、定圓心、旋轉一週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六

説教材

“正數與負數”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本節課是學生學過的自然數與分數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後面研究有理數的基礎,因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國中階段的第一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區分正、負數以及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説教法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特點,我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正、負數的概念,瞭解正數與負數是從實際需要中產生的;會列舉出周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並用正負數來表示;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明確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過程與方法:

探索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建立正數與負數的數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際例子的引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説教學重難度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將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瞭解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説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在教法上採用引導啟發法和講解傳授法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這是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個性活潑,學習積極性高。在整個過程中,我將講解和分析與學生自己歸納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説學法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整個過程,對學生的回答與表現給予肯定、表揚,由此保護並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積極性。

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引領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分為五個部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鞏固練習,熟練技能;總結反思,發展情意;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幅圖,通過設置問題串,讓學生複習國小學過的自然數、零和分數,讓學生了解到數是因為實際生活的需要產生的。同時增加一個新的問題:某市某天的最高氣温是零上3℃,最低氣温是零下3℃,要表示這兩個温度,如果都記作3℃,這樣就不能把它們區別清楚。這樣之後學生很容易就發現,用以前學過的數不能簡潔清楚地表示這兩個數,由此需要產生一種新數,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課。這樣的引入,既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又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慾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據學生已經產生的認知衝突及時地給出4個實際例子讓學生練習,幫助他們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環節。我會在學生練習時進行巡視。具體的例題如下:

例1:氣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於海平面8848米和低於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車向東行駛4千米和向西行駛3千米。

我會讓學生對以上例子中出現的每一對量進行討論。由於學生的語文基礎,很容易就發現:零上和零下,高於和低於,收入和支出,向東和向西都是一對反義詞。於是我在學生回答 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點:零上和零下,高於和低於,收入和支出,向東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然後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實例。學生在閲讀課本後很容易就會回答:足球比賽中的淨贏球和淨輸球;花生產量的增長和減少;體重的增加和減少等例子。這樣的舉例,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為新知的展開鋪平了道路。

幫助學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後,我將帶領學生回到創設情境中產生的問題:零上3℃和零下3℃應該如何表示? 一邊引導學生,一邊歸納總結:對於具有相反意義的兩個量,如果其中一種量用正數表示,那麼另一種量可以用負數表示。通常地,我們規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為正,虧損、支出、減少、下降為負。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這裏建立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時,我會特別強調,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同時指出,0不僅僅表示“沒有”的意義,還有確定的意義,比如0℃就是一個確定的温度。

(三)鞏固練習,熟練技能

為了使學生實現由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化,我將通過形式不同的練習,讓學生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如課本上的練習:判斷正、負數以及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在判斷正、負數的時候,我將再一次強調學生的易錯點: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而其中一道練習:如果水位升高3m 時水位變化記作+3m,那麼水位下降3m 時水位變化就可以記作-3m,水位不升不降時水位變化可以記作0m.這裏也要特別強調0表示的意義。由此讓學生加深對正、負數概念以及零的意義的理解。課內及時練習,反饋調整,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

(四)總結反思,發展情意

練習之後,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歸納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1)用正數與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2)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從而起到了對本節課鞏固深化的作用。這樣不但可以梳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記憶,而且可以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側重。

(五)佈置作業

最後,針對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佈置課後練習作業,並將作業進行分層,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適應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各位老師,以上説課只是我在短時間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指導思想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準備時間充分的話,我會在教學過程這一模塊進行更多細節的探討,讓本節課的內容講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七

各位老師:

你們好 !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 , 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

這一節內容是國中《數學》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對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深入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本章內容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 1 )知識目標:

① 對全等、對頂角、對應邊、對應角的定義,能夠熟練掌握,並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

②能夠利用尺規畫出全等的三角形,學生具有一定的作圖能力。

③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 SSS 和 SAS 。

④能夠運用 SSS 和 SAS 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讀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 3 )情感目標:通過的師生共同摸索判斷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

①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運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幾何題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教學手段: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兩探究引出定理,兩個運用定理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探究中主要用尺規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進而得出定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兩個練習鞏固知識。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我採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鼓勵和表揚同學。

3、學情分析:(説學法)

1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 、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 、學生在在討論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討論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4、教學程序:

( 1 )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

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邊叫對應邊,重合的角叫對應角

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

( 2 )探究 1 :

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讓我們知道 AB=A ’ B ’ BC=B ’ C ’ AC=A ’ C ’∠ A= ∠ A ’ ∠ B= ∠ B ’ ∠ C= ∠ C ’,滿足六個條件中這一部分,能確定△ ABC ≌△ A ’ B ’ C ’,先讓學生畫出△ ABD ,再讓學生在畫△ A ’ B ’ C ’過程中明白,確定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下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適當時間的引導探究得出得出,當 AB=A ’ B ’ BC=B ’ C ’ AC=A ’ C ’時,只能畫出一個 A ’ B ’ C ’滿足條件,於是得出定理:三個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 SSS 。

( 3 )得出定理,我通過講解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懂得定理 SSS 定理的運用。

( 4 )探究 2 :

得出:定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 5 )通過解決生活實例,講解三角形全等的運用

( 6 )練習: 在適當的時間過後給出參考答案,並進行簡單的講解。

( 7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 8 )我的板書:我會把複習內容和這節課的定理用紅色粉筆標明在左邊,中間板書探究和例題的內容,右邊板書練習的參考答案。

( 9 )佈置作業: P15, 第 1 , 3 題,預習P10-P12 的內容。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並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實例出發。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國中數學説課稿精選國中數學説課稿精選。鑑於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啟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於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為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實例,並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國中數學説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係,為今後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本節對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説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説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範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着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並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九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為後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從學生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徵轉化成數量關係,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樑;

勾股定理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為主線,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於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聖陶説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學生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藴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鼓勵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導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學生帶着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學生欣賞傳説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係。通過故事使學生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係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儘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裏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1、圖2、圖3,讓學生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後通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係,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於突破難點,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學生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係。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係轉化為邊長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説服力。將圖形轉化為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於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於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並不適用,具有侷限性。因此我引導學生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為下一步探索複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為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於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學生們拼得很好,並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學生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於表揚,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學生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對於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學生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為趙爽弦圖,學生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為學生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學生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瞭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最後、温故反思 任務後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學生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後佈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迴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國中數學説課稿 篇十

寫説課稿一定要有正確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國中數學萬能説課稿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説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從知識的發展來看,學生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數等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説學情

任何一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激發興趣為目的的。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時,他們自然會想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問題。而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上來看,前面我們已經系統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後,這就為我們繼續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應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會正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利用因式分解法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體會“等價轉化”“降次”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體會“降次”化歸的思想,逐步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與積極參與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發現與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啟發式、類比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力求體現“類比---探究-----歸納”的模式。有計劃的逐步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由於學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演示,總結因式分解規律,從而突破難點。

同時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自覺性、活動性和創造性。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課件演示課本中的實例,並應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多媒體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問題1:一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3倍有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這個數是幾?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後,展示三種做法。

問題:小穎用的什麼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對嗎?為什麼?——違背了等式的性質,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對嗎?其依據是什麼——兩個數相乘,如果積等於零,那麼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為零。

問題2:學生探討哪種方法對,哪種方法錯;錯的原因在哪?你會用哪種方法簡便]

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如果a·b=0,那麼a=0或b=0

(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為零,則至少有一個因式為零,反之,如果兩個因式有一個等於零,它們的積也就等於零。)

“或”有下列三層含義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問題3:

(1)什麼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來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關鍵是什麼?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須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嗎?

因式分解法: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0,而另一邊易於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這種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稱為因式分解法。

這是我會提示學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條件是:方程左邊易於分解,而右邊等於零;2.關鍵是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3.理論依舊是“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等於零,那麼至少有一個因式等於零。”

(三)鞏固提高

在這個環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先引導學生練習,練習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嗎?

在學生做練習時,進行巡看,及時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個別題目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後,補充一道習題,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時也起到了分層次教學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最後是小結環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整個過程讓學生自己進行,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考慮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分為必做、選做兩類,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呈現知識的內在聯繫,板書如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pp48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