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相思》王維古詩通用多篇

《相思》王維古詩通用多篇

《相思》王維古詩通用多篇

翻譯 篇一

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將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紅豆,它最能夠引起人們的思念之情。

《相思》作者簡介 篇二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詩中有兩個關鍵字眼,一個是“相思”,一個是“君”。這兩個詞的外延都十分寬廣。“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相思”具有對象性和專一性,情有所專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深摯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這一詞語內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無論什麼人都會即刻想到男女之愛或與這類感情相通的友誼。似乎愈到後世,內涵愈向前一義凝聚。所有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體內容的前提。

這首詩的表達方式是很別緻的。一個晴朗的秋天,詩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見那一顆顆紅得透亮、晶瑩如珠的紅豆結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兒倏然化作眼前的紅豆。猶如她就立在眼前。一個“勸”字充滿深情,“相思”一語加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本來是詩人懷人。詩人卻遙囑對方“採擷紅豆”,不説人相思。而説“此物最相思”,無限的懷念,感慨,都在這用字的輕重上。“勸”,“最”一經同“君”、“相思”組合,詩人內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達出來。正是這一表達方式,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打動,由此產生聯想,從而把詩的境界變作讀詩人的主觀境界。

這首詩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取象。“紅豆”會使人聯想起一些長期流傳的、具有深厚民俗基礎的愛情故事,如相思木、相思樹之類、這些,豐富了詩的內涵,聯結着歷代讀者的心靈。

賞析 篇三

據《云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玄然淚下。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情況。這首詩,一直傳誦到今天。

早年讀這首詩,覺得沒什麼難懂,也不曾細心尋味。這首詩從字面上確也看不出有什麼深奧的地方。現在重新來讀它,忽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詩是為何事而感發呢?“君”是誰?“南國”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這一連串的疑問、委實有些茫然。既然無術起千年前的詩人於地下。本事也就無從知道。但這終竟是值得玩味的。讀詩如不去作深一層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麼味道了。不是麼?紅豆自是生在南國,它在秋季開花,也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用紅豆表相思,在人們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並沒有什麼新奇。這些意思,又何須詩人寫一首詩?當然不能作這樣的表面理解。這詩顯然有寄託。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正因為無從瞭解詩本事,後人讀詩時往往產生似懂非懂、撲朔迷離的感覺。詩的好處大約也就在於此。一首詩常常隨着歲月的流逝,供讀者馳騁想象的藝術空間不斷嘭脹,以至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教養、經歷和心理狀態的讀者都可以從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各自於理解中創造着自己的藝術世界有的可能和原詩有某些關聯,有的僅把原詩當作一點由頭,有的則同原詩離得很遠。《相思》一詩的魅力即源於此。

然而《相思》畢竟有着自己的獨創。

講解 篇四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相思”成為詩歌的主題之一,它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也出現在朋友之間。比如,唐代詩人杜甫與李白,他們相遇相識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而李白晚年因李璘案件被流放夜郎,杜甫時時就為朋友擔憂,思念不已,積思成夢,寫成了《夢李白》二首。詩歌道出了對一個身為逆犯的朋友的深切思念,表現出寶貴的真誠情誼。又如,宋朝時候的陸凱,他與《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有着深厚的交情,陸凱真折一枝梅花給在長安的范曄,並附了一首詩《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意思是説,手摺剛開的梅花,遞給送信的使者,要他帶給隴頭(代指長安)的朋友,並説,江南沒有什麼可以捎的物產,姑且就贈“一枝春”吧!其中的“一枝春”給予了對朋友的深情與思念。所以,王維《相思》所抒寫《相思》也是眷念朋友的情緒,更何況此詩的還題為《江上贈李龜年》。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詩。詩歌首先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紅豆”又名相思子。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紅豆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樹高丈餘,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半截紅色,半截黑色。有據《廣東新語》記載,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她在樹下傷心極了,哭得死去活來,流下的傷心淚,化為樹子,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也是朋友間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南國”指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春來”即春天,“來”是語助詞。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這句不但暗示着朋友在南方,而且也表明自己對朋友的情感。次句“春來發幾枝”,這是一句問句,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這一句緊承上句“生”字,輕聲一問,好似表明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紅豆也該發芽了,實則藉以這美好的春光,表明了對朋友產生了思念之情。詩人王維的詩歌,很有圖畫感,正如蘇東坡所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因為,王維在詩歌中,特別注重表現詩歌的畫面之美,注重表現景物的空間感。“紅豆”的鮮豔與“南國”大地葱綠結合,眼前春回大地,想到南國春景如畫,在空間延伸和色彩的對照中,表現出“萬綠從中一點紅”鮮明的畫面感。這樣,不當使詩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而且突出了詩人所要表現的“紅豆”,從而暗示着對身處南國朋友的`思念之情。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採擷”即採摘。第三句“願君多采擷”希望對方“多采擷”紅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常見手法。比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而“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説,看見紅豆,想起遠方的我。一個“多”字,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情誼的深厚和對朋友的期望。這裏,詩人卻採用了視角挪移手法,不正面描寫自己是如此想念朋友,而從朋友那邊着手,以此暗示遠方的友人要珍重朋友間的友誼,同時,也表明自己對朋友的情懷深厚。真可謂語言婉曲動人,語意高妙。接着“此物最相思”,其中,“最相思”即最能達到相思之情。詩人以此點題,把“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不但使“紅豆”切切合“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一語雙關。同時,詩句中一個“最”字,真可謂妙趣橫生,不但強化了“紅豆”與“相思”之關係,而且也就表明了“願君多采擷”的深層意藴——對朋友的情感就如這紅豆一樣。這樣,既形象含蓄,有引人深思,同時感受到詩人對朋友無盡之情。

總之,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在描述紅豆的語言中,藴含着詩人對朋友的相思之情。特別是在這意象與情意的妙合無垠中,給人以餘韻綿綿、美不勝收之感。

註解 篇五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2、採擷:採摘。

3、相思:想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81m5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