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相思》王維唐詩鑑賞【新版多篇】

《相思》王維唐詩鑑賞【新版多篇】

《相思》王維唐詩鑑賞【新版多篇】

王維《相思》古詩鑑賞 篇一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題解

此詩創作年代不詳,但可以肯定作於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前。

題曰“相思”,在古代,相思並不限於男女情愛的範疇,朋友之間也有“相思”之情,如相傳為漢代李陵贈蘇武的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這首詩的另一個標題為《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樂師,也是詩人的多年好友。所以本詩所抒寫的是朋友間的深切思念之情。

句解

紅豆生南國

“紅豆”,顧名思義,它的果實鮮紅渾圓,而且晶瑩剔透,人們常常用它作裝飾物。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丈夫死在邊疆,她知道消息後,在家鄉他們分手的樹下日日哭泣,淚盡而亡,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把紅豆稱作“相思子”。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們常常用紅豆寄託相思之意。

“南國”是紅豆的生長地,也是朋友所在之地。簡單平實的第一句,暗含着深意。接下來,便是詩人親切的問語:

春來發幾枝

詩人記掛着,春天到了,南國的紅豆又新發了多少?詩人為何如此關心紅豆?紅豆不是無情物。借景抒情,寄情於物,是詩人們常用的手法。“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王維的另一首思鄉之詩。詩人面對從家鄉來的人,最急切想知道的是窗前寒梅開花了沒有。這株寒梅已非自然之物,在詩人情思中,它已被提煉成故鄉的象徵,它代表着家鄉美好的一切。同樣,在這首詩中,紅豆是赤誠友愛的象徵。

勸君多采擷

詩人叮嚀遠在南國的友人,要多多地採摘些紅豆。古代詩歌中常有采摘植物的描寫。漢代有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位詩人無盡悵然:我趟過江水去採摘芙蓉,卻不知道該送給誰,因為我思念的人兒在遠方。詩人在採摘植物,也在宣泄着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王維卻緣何要友人多多采擷紅豆呢?

此物最相思

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説,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宋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勸君多采擷”的“多”字寫作“休”字。“休”是“不要”的意思,“不要”是因為“不願”,“不敢”,“不忍”。因為相思,反怕相思,用“休”字説的是相思苦,哀婉低沉。而“多”字體現出的是執著、熱烈與飽滿,熱情高昂。兩個字,兩種情愫,兩種境界。唐人豪放,宋人巧思,這可能與時代風氣有關。

評解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常的素材,提煉樸素自然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意外有意,神韻悠長。這首《相思》就是如此。題為相思,句句不離紅豆,滿腹情思不曾直露,思念之情卻充盈全詩。語言自然明快,卻又委婉含蓄。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的這首《相思》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詞之一。相傳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民間,在一次筵席上再度唱起了這首《相思》,還有王維的另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唱罷,遂昏倒在地,四天後方甦醒過來。一番人事全非後,李龜年重新吟唱友人的詩作,自然難免對王維的一份相思之意,更多的,還是對他們共同經歷過的開元、天寶盛世的無窮追憶與眷念。

《相思》賞析: 篇二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着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説:“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説: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藴。

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註釋 篇三

懶懶設設:懶洋洋。

爇(ruò):點火,加熱。

黃金獸:獸形的銅製香爐。

相思的現代散文 篇四

靜謐夜色

鋪滿天空

獨望窗外

孤獨成一彎明月

閃亮星星懸掛天際

星星陪我

帶着無盡掛念

放響"掛念”的歌兒

放下的人

放不下的情

朝也思念

暮也掛念

掛念的滋味苦苦甜甜

輕柔夾着稍許傷感

伴隨的心飛向遠方

無盡掛念

掛念滲進一份痛

帶着一份蠢

存留一絲的呆

相思人瘦比黃花

掛念許是一種傻

為君消得人憔悴

衣帶漸寬終不悔

掛念許是一種痴

望穿雙眼

夜不能寐

真實的情感

卷卷的思念

不能遺忘

遺忘的聲音

一顰一笑

藏於心底

放飛想的思緒

眷戀思夢鄉

夢裏夢外

情深緣淺

無語凝噎

音樂迴旋

寂寞糾纏

思念的雀巢

相思不知道要品味

品味苦澀

陪伴痴情

有緣無份

心戀難忘懷

也許早已忘懷

走出心的原野

走不出心的牽掛

句解 篇五

紅豆生南國

“紅豆”,顧名思義,它的果實鮮紅渾圓,而且晶瑩剔透,人們常常用它作裝飾物。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丈夫死在邊疆,她知道消息後,在家鄉他們分手的樹下日日哭泣,淚盡而亡,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把紅豆稱作“相思子”。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們常常用紅豆寄託相思之意。

“南國”是紅豆的生長地,也是朋友所在之地。簡單平實的第一句,暗含着深意。接下來,便是詩人親切的問語:

春來發幾枝

詩人記掛着,春天到了,南國的紅豆又新發了多少?詩人為何如此關心紅豆?紅豆不是無情物。借景抒情,寄情於物,是詩人們常用的手法。“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王維的另一首思鄉之詩。詩人面對從家鄉來的人,最急切想知道的是窗前寒梅開花了沒有。這株寒梅已非自然之物,在詩人情思中,它已被提煉成故鄉的象徵,它代表着家鄉美好的一切。同樣,在這首詩中,紅豆是赤誠友愛的象徵。

勸君多采擷

詩人叮嚀遠在南國的友人,要多多地採摘些紅豆。古代詩歌中常有采摘植物的描寫。漢代有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位詩人無盡悵然:我趟過江水去採摘芙蓉,卻不知道該送給誰,因為我思念的人兒在遠方。詩人在採摘植物,也在宣泄着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王維卻緣何要友人多多采擷紅豆呢?

此物最相思

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説,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宋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勸君多采擷”的“多”字寫作“休”字。“休”是“不要”的意思,“不要”是因為“不願”,“不敢”,“不忍”。因為相思,反怕相思,用“休”字説的是相思苦,哀婉低沉。而“多”字體現出的是執著、熱烈與飽滿,熱情高昂。兩個字,兩種情愫,兩種境界。唐人豪放,宋人巧思,這可能與時代風氣有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1e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