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一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七下P21—P40)

▲蛋白質的作用:

①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生長髮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

②分解供能。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等

▲糖類的作用::

①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日常生活的能量來源);

②構成人體細胞的物質。富含糖類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麥、饅頭、馬鈴薯、紅薯等。

▲脂肪:

①分解供能(一般儲存備用)

②構成人體細胞的物質。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動(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水的作用:

①構成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最多的物質),約佔體重的60%—70%。

②參與人體多項生命活動的完成。

▲無機鹽的作用:

①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

②參與人體多項生命活動的完成。

▲纖維素的作用: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之一,粗糧、蔬菜、水果中含量較高,雖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糞便排出。

探究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

▲在清水中揉擠雙層紗布包着的麪糰,清水變成乳白色。向其中滴加碘液後變藍,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澱粉。

▲在清水中繼續揉擠麪糰,直到無白色物質滲出,紗布包裏剩下黃白色膠狀物質,這是蛋白質,俗稱麪筋。

▲將烘乾的小麥種子縱向剖開後放在白紙上擠壓,有油印出現,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脂肪。

▲用解剖針挑起1粒幹小麥種子放在酒精燈上燒,最後剩下灰白色的灰。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無機鹽。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①牙齒的結構:牙釉質呈乳白色,是人體最堅硬的物質;

②齲齒產生原因:細菌把殘留在牙縫中的糖類分解成酸,腐蝕牙釉質→牙本質(痠疼)→牙髓(疼痛)。日常中預防齲齒: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睡前不吃甜食。

▲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含唾液澱粉酶,能初步消化澱粉(澱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進入胃,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③腸腺——分泌腸液進入小腸,含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④胰腺——分泌胰液流入小腸,含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⑤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流入小腸,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唾液腺、胰腺、肝臟位於消化道外;胃腺和腸腺位於消化道內。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

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定義:在消化道內將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沒有酶的參與。例如: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腸胃的蠕動;膽汁乳化脂肪

化學性消化:有酶的參與。

▲酶: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有機物。也稱為生物催化劑。

探究: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

▲課前準備:準備新鮮的饅頭(或冷卻了的漿糊)、刀片、試管、清水、燒杯、碘液、温度計、熱水;組織各探究小組中的一員收集唾液。

▲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如果有它們各自起什麼作用?饅頭變甜是否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2、做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饅頭變甜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3、觀察實驗現象,並分析。

實驗中用刀片切碎饅頭並攪拌的原因是模擬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結論是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饅頭變甜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小結反思探究過程,總結失敗或成功的需要(表達交流)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二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液具有運輸、防禦和保護的功能,被稱為流動的組織。

2、血液分層後,上層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是血漿。下層是紅細胞,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3、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4、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5、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數量最多,富含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6、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能吞噬病菌,對人體起防禦和保護作用。

7、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2、動脈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彈性大,管內血液流速快。

3、靜脈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輸送到心臟去的血管,管壁薄,彈性小,管內血液流慢。

4、毛細血管是連通於最少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管壁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1、心臟解剖圖

2、心臟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臟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個腔,只有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動脈連左心室,肺動脈連右心室,同側的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都有瓣膜,這些瓣膜單向開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不能倒流。

3、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環的途徑

1、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

2、在體循環中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了物質交換,體循環把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3、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環中,血液與肺泡之間進行了物質交換,肺循環把靜脈血變成動動脈血。

5、動脈血:含氧豐富,顏色鮮紅。靜脈血:含氧較少,顏色暗紅。注意:動脈中不一定流動脈血(如肺動脈),靜脈中不一定流靜脈血(如肺靜脈)。

6、人在安靜狀態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約為70毫升。人體內的血液總量大約為4000毫升。

第四節輸血與血型

1、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德斯坦納把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O型。

2、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

3、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O型。

4、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於本人體重的7%~8%。

5、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6、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餘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

2、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泌尿系統的功能是形成並排出尿液。

尿的形成:

1、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腎單位是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3、尿的形成:

①腎小管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

②腎小管的`重吸收。

4、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質);人體每天形成原尿大約150升。

5、原尿經腎小管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形成尿液,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質);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

6、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7、排尿的作用:

①排出廢物的作用;

②對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8、人體產生的廢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氣體三種途徑排出體外;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三

名詞:

1、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類有機物。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應:酶所催化的反應。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應物叫做底物。

語句:

1、酶的發現: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能使生物體內複雜的化學反應迅速地進行,而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質量並不發生變化。

3、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③酶需要適宜的温度和pH值等條件:在最適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原因是過酸、過鹼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在細胞內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細胞外消化道內起作用的;酶對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與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激素不同;雖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並不被消耗;酶大多數是蛋白質,它的合成受到遺傳物質的控制,所以酶的決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細胞壁的同時不損傷細胞內部結構,正確的思路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酶具有專一性,去除細胞壁選用纖維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温度、酸鹼度都能影響酶的催化效率,對於動物體內酶催化的最適温度是動物的體温,動物的體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主要在適宜條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對蛋白質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環境(最適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隨pH升高,其活性下降。當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時,胃蛋白酶會失活,這種活性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四

1、人體的八個系統名稱和功能P15—17

2、骨的成分與特性:

▲骨的煅燒:用鑷子夾住一根魚骨在酒精燈上燒。最後剩下灰白色的灰(是無機鹽)。輕輕敲打煅燒骨,結果是很易斷裂破碎。

▲骨的脱鈣:將一根魚骨浸泡在鹽酸中。看到骨周圍有氣泡產生。15分鐘後取出骨沖洗乾淨。發現脱鈣骨(含有有機物)柔韌,有彈性。使骨脆硬無機物骨的特性是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彈性。

3、“骨的煅燒”實驗中煅燒後成為了灰白色的灰,是什麼物質?

4、煅燒過程中骨的顏色如何變化?先變黑然後變為灰白色。

5、用鑷子敲打煅燒後的骨會出現什麼情況?鬆軟變碎,最終掉落下來了。

6、“骨的脱鈣”實驗中,魚肋骨浸入的液體是什麼?鹽酸。

7、浸入後骨的周圍會產生氣泡,這氣泡是什麼氣體?二氧化碳。

8、浸入鹽酸中多長時間?15分鐘。

9、為什麼要用清水漂洗?洗去殘餘的鹽酸,以免用手打結的時候傷手。

10、魚肋骨經過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脱鈣以後,是否變軟?變軟了,軟得可以打結了。

11、為什麼脱鈣以後的肋骨可以打結了?因為脱鈣時,脱去了無機鹽(鈣鹽),剩下的是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了。

12、“骨的煅燒”和“骨的脱鈣”兩個實驗分別説明了骨內含有什麼成分?

“骨的煅燒”説明骨成分中有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骨的脱鈣”説明骨成分中有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這兩種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

13、物不足1∕3,無機物超過2∕3;特性是硬度大,彈性小,易骨折。

14、人體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五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既:呼氣和吸氣)完成的。過程如下:

吸氣:呼吸肌收縮→胸廓容積增大→胸廓氣壓↘→肺擴張→肺內氣壓減小→氣體入肺呼氣:呼吸肌舒張→胸廓容積減小→胸廓氣壓↗→肺回縮→肺內氣壓增大→氣體出肺

2、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可通過測量胸圍差來進行。公式如下:

胸圍差=深吸氣的值-深呼氣的值。測三次,取平均值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血液

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血液組織細胞

3、呼吸肌有兩種:分別簡稱為肋間肌和膈肌。

4、吸氣時呼吸肌都收縮(此時膈頂下降,胸廓容積增大)

呼氣時呼吸肌都舒張(此時膈頂上升,胸廓容積減小)

5、肺泡適合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

①數量多

②外包毛細血管網

③壁薄:肺泡壁、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6、人呼出的氣體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説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7、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擴散作用——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

8、人體O2最多的部位是肺泡,CO2最多的部位是組織細胞(產生CO2的源頭)。

9、常見的大氣污染源有:工業生產的排放、車輛、船舶尾氣、秸稈焚燒、地面揚塵

10、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植樹造林是有效措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go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