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翻譯賞析(多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翻譯賞析(多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翻譯賞析(多篇)

原文 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篇二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⑤浥:濕潤。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⑨故人:老朋友。

⑩盡:喝盡。

⑩君:元二。

閲讀鑑賞 篇三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浥”,濕潤。

善畫風景的王維,在詩的 一開篇,就描畫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圖畫——早晨的一場細雨,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天氣清朗,從長安西去的大道顯得潔淨清爽。“浥”字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洗塵而不濕路,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的。

客舍,總是與羈旅相伴;柳,更是離別的象徵(“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在離別時常常折柳相送,表示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己”。但在王維的筆下,客舍和楊柳並未令人黯然消魂,反而因一場朝雨的洗滌顯得明朗清新。平日裏,塵土飛揚,路旁楊柳不免籠罩上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讓人感覺它變“新”了。又因柳色之“新”,更映照出“客舍青青”來。

朝雨過後,清新的空氣、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一切,讀來只覺風光如畫。這樣的。環境讓人留戀,然而,卻要離別。在這樣的環境下離別,人們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絕句只有四句,詩人沒有多餘的篇幅去敷衍、渲染送行的場面。他只剪取了餞行酒宴即將結束時的一個場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滿含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到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卻濃縮着最強烈、最深摯的惜別之情。

陽關,在河西走廊最西頭,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進入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之地,王維就曾在另一首送別詩中寫過“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的酒,是一杯浸透了詩人全部深摯情誼的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也包含着對朋友的擔憂、關切,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臨別依依,要説的話很多,但千言萬語,一時竟不知從何説起。“勸君更盡一杯酒”,或許便是表達此刻千愁萬緒的最好方式。不需要多説什麼,詩人沒有説出的,要比已經説出的豐富得多。和“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樣,臨別殷勤勸酒,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人們都非常熟悉,在王維之前卻從沒有人用詩句表達過。一經詩人説出,便使人們感到道出了自己想要説而未能説的肺腑之言,遂傳為千古絕唱。明人李東陽説:“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清人趙翼評這兩句“至今膾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送元二使安西》賞析 篇四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安西,安西都護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

本詩為贈別而作,後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南朝江淹專門寫了一篇《別賦》,賦的一開頭就説。“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送別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麴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一語點出詩人餞別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個所在,是餞別的具體地點。並説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陣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別緒。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代人傷心,為人垂淚。本詩寫春朝兩,下“襄輕塵”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濕了地皮。接着又説,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這裏描繪的是一個空氣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種寫法。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然而。詩人心甲已先裝着一個“別”字。雖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流連。別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一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意。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因此,作為文化標誌的一事一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藴。“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別緒的心理映現。“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後二句的關節。

後二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説,由於離別在即,心情複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説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於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別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腸。唐代由於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將出陽關的入,內心無限淒涼。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可謂筆力千鈞。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説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wl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