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唐詩宋詞鑑賞(多篇)

唐詩宋詞鑑賞(多篇)

唐詩宋詞鑑賞(多篇)

宮詞 篇一

王建

射生宮女宿紅粧,

把得新弓各自張。

臨上馬時齊賜酒,

男兒跪拜謝君王。

鑑賞 篇二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前兩句即從“江”與“山”關係着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着重寫出浩蕩東流楚江衝破天門山奔騰而去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湧江流。由於楚江怒濤衝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華山與河東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着重寫夾江對峙天門山對洶湧奔騰楚江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長江流經兩山間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湧奇觀。如果説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洶湧,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奇險。有本子“至此回”作“直北迴”,解者以為指東流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精細説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氣勢。可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山峯阻遏時出現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崇尚簡省含蓄特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遠景,點醒“望”立腳點和表現詩人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一片孤帆”。讀這首詩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鮮喜悦之感。夾江對峙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情狀。由於末句在敍www.baihuawen.cn事中飽含詩人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脱、無拘無束自我形象。

這首詩都用白描,緊扣題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見其構思高妙。全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但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充分顯示了李白豪放飄逸詩風。

鑑賞 篇三

大曆元年(766)春,杜甫由雲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閣。閣在長江邊,有山川之勝。此詩是未移寓前宿西閣之作。詩人通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他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開頭兩句點時點地,説明詩人登高遠眺的情景。“高齋”,即江邊閣。

“水門”,指瞿塘峽口。瞿塘峽兩岸對峙,滾滾長江水貫穿於其間,形勢陡峻,遠遠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門。江邊閣就位於這水門之上。它背倚山崖,前俯江水。現在又正是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時候,蒼茫的暮色正漸漸地從遠處的山徑之間漫延開來,這自然牽動了詩人遲暮、孤獨的情緒。這兩句,從詩的佈局上看,是題前之筆,為“宿”作好時間上的過渡;同時它還起着渲染環境、烘托情緒的作用。“暝色”,本來並不能行動,這裏卻以“延”字來形容它的降臨,就更加生動地寫出了它由遠及近,不斷漫延不斷加濃的過程,同時也寫出了詩人高樓久坐孤單寂寞之感愈加沉重。

三、四兩句緊承首聯,繼續描寫高樓遠眺所見的景色。這是一個美麗的寂靜的夜晚,夜色越來越濃了,深藍的夜空,升起一輪明月,山脈、河流、森林、房屋都沉浸在如水般的濃月光之中。遠處高聳的山峯,已經安睡,幾絲薄雲悠然繚繞在山崖之間。樓下的江水,不停息地奔騰着,波濤翻滾,倒映於水中的明月,忽隱忽現起伏不定。上句寫山崖雲宿,承首句;下句寫浪翻孤月,承次句,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這兩句源出於南朝梁詩人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但何詩是寫清晨之景,這首詩則是描寫山城夔州的夜景,意境氣象全然不同。

三、四兩句不但活化了深夜山間薄雲漂浮的情態,大江日夜奔流的氣勢,而且烘托了詩人孤寂的情緒,構成了一種清幽的藝術境界。

五、六兩句由所見寫到所聞。上句寫夜靜更深,白天在江面飛翔追逐的鸛鳥與水鶴,此時也都靜靜地安睡了,沒有一點聲響。下句寫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來覓食,相互爭奪,發出陣陣淒厲的嗥聲。前幾句一動一靜,愈加襯托出夜境的悽哀悲涼氣氛。

最後兩句由“豺狼”而寫到“戰伐”,由寫景而到抒情,間接傳達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憂戰伐”

而至徹夜“不眠”,正面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極度關懷,“無力正乾坤”的“無力”,既指自己病卧滄江,身滯山城,也代指自己一斥不返,有受重用。

尾聯對結。中間兩聯都寫詩人不眠時見聞。這一聯才點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離開成都草堂東下,次年春末來到夔州。這時嚴武剛死不久,繼任的郭英又因暴戾驕奢,為漢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殺。邛州牙將柏茂琳等又合兵討崔,於是蜀中大亂。杜甫留滯夔州,憂念“戰伐”,寄宿西閣時聽到鸛鶴、豺狼的追逐喧囂之聲而引起感觸。

詩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常懷契與稷”的政治抱負,而今飄泊羈旅,無力實現整頓乾坤的夙願,社會的**使他憂心如焚,徹夜無眠。這一聯正是詩人憂心國事的情懷和潦倒艱難的處境的真實寫照。

此詩全篇皆用對句,筆力雄健,毫不見雕飾痕跡。

它既寫景,又寫情;先寫景,後寫情,可説是融景入情、情景並茂的一首傑作。

《望天門山》 篇四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廬山瀑布》 篇五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篇六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山石》韓愈 篇七

韓愈

山石犖确行徑微,

黃昏到寺蝙蝠飛。

鑑賞 篇八

天寶十三年,詩人赴北庭都護府任職於封常清軍幕。這時候是岑參邊塞詩創作最活躍的時期。《趙將軍歌》就是這個時期的名作之一。

詩一開頭先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寒風凜冽的邊塞圖。

深秋時分,在寒冷的天山腳下,北風夾着嚴寒,猶如利刀一般砭人肌骨。這裏用似刀來渲染寒風刺骨,風之勁急,天氣之嚴寒,把風似刀和九月聯繫起來,形成反差,這樣,將邊塞生活環境就渲染得更艱苦了。九月於中原來説,正是秋高氣爽,邊塞就已是風似刀了。城南一句,寫很能耐寒的獵馬,在寒風中凍得縮縮瑟瑟,進一步將寒風凜冽的氣氛,從效應上作了生動的渲染。

賞析 篇九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着香味、空空濛蒙的、帶着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氲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隻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裏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粧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脱,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鑑賞 篇十

詩中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瀑布創造了不尋常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瀑布在“遙看”中形象。第一首詩説,“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給人以想象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藝術風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9r1y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