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淺析前蘇聯解體的原因及歷史教訓【新版多篇】

淺析前蘇聯解體的原因及歷史教訓【新版多篇】

淺析前蘇聯解體的原因及歷史教訓【新版多篇】

蘇聯解體介紹 篇一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瓦解的事件。

在政鬥中獲勝的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連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於1991年12月27日分別繼承聯合國、聯合國安理會和其下屬國際組織中的原蘇俄、原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原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席位。其他12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以新國家身份加入聯合國。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蘇聯解體獨立為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

前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 篇二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無可估量的損失。但是,它也從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深刻思考。在蘇聯解體十幾年之後,對其解體的原因進行認真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從中科學地總結出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發展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是十分必要的,它將成為我們難得的反面財富。

。 一、打擊腐敗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蘇共幹部隊伍腐敗,黨內出現一個特權階層,激起人民的不滿……”這是關於蘇聯解體原因又一觀點首先應當肯定這個觀點有正確和值得重視的一面。執政黨的作風問題,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現在學界一般認為蘇聯特權階層人數約為50-60萬(有的還認為應當加上其家屬,這樣大約為300萬人,這個“特權階層”陣容就相當龐大。但恐怕不應株連家屬)。俄語“特權階層”這個詞原意是“名稱匯錄”,有的譯成“官階名錄”,有的乾脆意譯為“特權階層”。但由什麼人組成?享有什麼樣的“特權”?尚未有人對此做出準確論述。

真正的“特權階層”,是指那些利用職權“以權謀私”的人。他們有多少人?佔所謂“特權階層”50-60萬人的比例多大?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方面材料。當然,不能低估這些人在敗壞蘇共威信、影響黨羣關係、幹羣關係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用“一粒耗子屎壞了一鍋湯”來闡明其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如果我們連“特權階層”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麼估計他們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實際上,在蘇聯社會的分配體制中,一方面確有分配不公問題,如“特權階層”,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鍋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間區別不大,甚至腦體倒掛。1985年,工業部門中工人和技術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00∶110;農業為100∶135;建築業則倒過來,為100∶98。具體説來:運輸部門月均工資220.3盧布,郵電部門為159.5盧布,教育部門為150.0盧布,科研部門為202.4盧布,國家管理部門為166.2盧布。⒁而整個國家行政、經濟部門的職工平均月工資是190.1盧布。可以看出的確全國各個工種之間、在各種領域工作的人之間工資差別不大。

所以,對這個命題的正確解讀應當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蘇共黨內的腐敗、乃至特權階層產生這個弊端的嚴重性,它激起羣眾的嚴重不滿,對蘇聯解體有着深層次影響;同時,這個特權階層到底有多少人?蘇共黨內的腐敗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分配體制中必要的“差別”與“特權”之間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資、待遇等差別當作特權。

二、維護國家統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蘇聯劇變和解體的最重要教訓在於,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為保持社會安定、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本身所決定的,也是由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

在社會主義國家裏,共產黨作為社會先進階級——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先鋒隊,決定着社會的發展方向,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先進的羣眾性政黨,它以各種機構、基層組織聯合了數以百萬計的黨員,成為社會中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完整統一、一體化的政黨,它吸引了各行各業絕大部分管理人員和專家;作為各民族優秀分子的政黨,它將各地區、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發揮着促進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為動員、聯繫羣眾的政黨,它通過對各種羣眾組織的政治領導,通過自己普通黨員的一致行動,努力爭取廣大羣眾對無產階級政權的支持,化解各種不滿和矛盾。蘇聯的教訓正是在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革新”黨向削弱黨、取消黨的方向發展,使國家和社會失去了凝聚力量,導致社會混亂,最終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其結果是在蘇聯這樣一個多民族的聯盟國家裏,由於聯合了各民族先進分子的共產黨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氾濫,使國家陷入分裂狀態。

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國家裏,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關係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關鍵所在。而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進而完善黨的領導。蘇聯長期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影響了政治體制中其他各種設置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蘇共在自身建設上的一系列問題,又使黨處在不斷的蜕變過程中。

蘇共的自行瓦解最後又導致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終結、蘇聯的解體,這一事件證明加強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是何等的重要,黨的自身建設是何等的重要。只有當黨能夠始終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只有當黨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進性、科學性、及時揭示並把握和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實現黨的領導,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羣眾的信任,使之自覺地接受和服從黨的領導。蘇聯的教訓告訴我們,像蘇共以前那樣閉關自守、與外界隔絕是行不通的,像戈爾巴喬夫時期那樣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價值觀,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於必須適應新的情況實現改革開放方針,而這種改革開放的目的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即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

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制度,調動地方積極性

蘇聯劇變和解體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必須承認在國家的政治體制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存在着艱鉅的改革任務。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體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本身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它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蘇聯蘇維埃制度的弊端不僅在於以黨代政使蘇維埃實際上處於無權境地,不能擔負起領導國家的重擔,而且還在於從總體上説未能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特別是未能處理好中央與以各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問題。一切權力集中於中央造成過分的中央集權,其結果是地方的積極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造成新的民族問題,形成民族隔閡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決的民族問題與地方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在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加強和不斷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羣眾參政、議政和監督制度;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使之規範化和法制化;應充分發揮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權各自的優勢,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吸引少數民族參政、議政,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實現民族和睦、維護國家統一的根本保障。同時,對於少數利用民族、宗教問題,製造民族矛盾、民族糾紛、分裂國家的勢力,應毫不手軟,堅決給予回擊。在這方面,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教訓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謂的民主束縛住手腳,對民族主義一味姑息、遷就,對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打擊不力,最終只能造成嚴重的民族衝突和國家的解體。

四、進行經濟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縮小經濟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

“蘇聯社會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影響了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社會進步,導致蘇聯解體”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70年的蘇聯社會一個典型特徵。隨着社會進步、新技術革命浪潮到來,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這就是今天必須對以蘇聯模式為特徵的政治經濟體制實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説由於存在這些弊端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尚缺乏説服力。這個觀點的不完整性是隻注意到這個體制的“弊端”,沒有注意到這個體制還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蘇聯解體多年後,俄羅斯學者痛定思痛,才認識到當時蘇聯的這個體制既有需要改革的“專斷”、“集權”的一面,也有任何國家體制運行都必須的“權威”、“集中”的一面。這兩種成分交織在一起。“集權”中含有必要的“權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極端又成了“專斷”,必須辯證分析這個體制。顯然,僅僅用“專制”等單一特點概括整個體制的實質是不準確的。戈爾巴喬夫等人的錯誤在於全盤否定這個體制,鼓吹“無限制的民主化和公開性”,結果是“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會的混亂。真正要總結出蘇聯這個體制的弊端難點在於: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或經濟體制,應當“民主”到什麼程度、“集中”到什麼程度,這個“度”或者“界限”在哪裏。

蘇聯解體的深刻根源是蘇聯經濟模式的歷史侷限性阻礙生產力發展而又長期未得解決。60年代以前,蘇聯社會經濟高速增長,人造地球衞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何等燦爛奪目,不僅聯盟內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爭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發生了信仰危機。然而自70年代始,隨着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西方發達國家獲得了新的機遇,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而蘇聯傳統體制不適應新技術革命的要求,經濟增長緩慢,逐步進入停滯和衰退時期。經濟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與離心的新變化,蘇聯面臨信仰和解體危機。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和平和發展的時代,經濟發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學的中心,必然是人們嚮往的聖地和聚集的焦點。一個國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歷史上如此,現而今也是如此。經濟的活力同時也是政權的活力、國家的活力和黨的活力;經濟的凝聚力同時也是政權的凝聚力、國家的凝聚力和執政黨的凝聚力。在社會主義消滅剝削和壓迫,實現民族平等的條件下,邊境地區人心的向背和人員的流向,民族地區的向心和離心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的決定性力量,取決於社會生產是否發展、綜合國力是否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要考慮效率,同時也要兼顧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團結的基礎。進行經濟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縮小經濟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

五、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

“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論創新”這也是目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一種説法。同樣不能説這種觀點不對,但似乎僅僅説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蘇共70年的思想領域內,既有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一面,也有背棄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也有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往往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有時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至於什麼時期什麼傾向佔上風,則要具體分析,絕非用“教條主義”一種表現就可以概括蘇共全部思想特徵,更不能把它説成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列寧正是突破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發動的有關具體論斷,成功進行了十月革命,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20世紀20年代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更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大發展。30-50年代,蘇聯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為特徵的社會主義社會。不管後人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但在當時它至少解決了橫亙在蘇聯前進道路上的兩個最主要問題:一是生存,二是發展。它面臨資本主義的包圍、特別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衞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它除工業指標外,所有社會發展指標處於歐洲最落後國家地位,要解決國家現代化的問題。事實證明:蘇聯不僅完全戰勝了法西斯,也較好地推進了國家現代化進程。正如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副院長阿列克謝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將俄羅斯推向現代化和完成現代化,他提出了這個任務,也找到了這條道路。蘇聯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就是具體證明。俄羅斯正是在斯大林領導下融進了世界現代化總進程”。俄羅斯著名學者、農業集體化研究的權威弗。

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 篇三

蘇聯,一個有着兩千兩百四十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橫跨歐亞大陸,人口超過兩點八億。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大廈將傾,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蘇聯解體的原因是紛繁複雜的,縱觀整個蘇聯解體的過程,我們能夠得出一些原因和教訓。

蘇聯解體原因和教訓一,沒有正確認識共產黨的歷史及領導的堅定不移,政黨必須堅定才能保證人們思想不產生恐慌。一旦人們的思想開始混亂,這個國家的公信力就會下降。蘇聯共產黨沒有正確認識斯大林。沒有辯證的看待領導人的觀點,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謹遵這個教訓,個人崇拜是萬萬要不得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其實都沒有認識到蘇聯解體的教訓,全盤否認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歷史倒退的過程,共產黨被妖魔化,引起了本國人民的不滿,也讓外部勢力有機可乘。

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二,沒有認識到經濟的重要性,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八十年代之後,蘇聯經濟方面的弊端就開始激化,長期以來的高度集權影響了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進程,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蘇聯在國際上注重軍備的時候,經濟路子沒有走對。

蘇聯解體原因和教訓三,政治體制改革緩慢,專政壟斷了社會財富、真理,人民羣眾被排除在體制之外,長期下來,官員站到了百姓的對立面。除此之外,短短三年之內領導人相繼離世,領導人頻繁更迭也讓蘇聯產生了恐慌。

蘇聯解體後的國家 篇四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正式解體,由蘇聯便成了綜合體,由俄羅斯、白俄羅斯、蘇聯的東歐劇變開始,慢慢劃分為十五個國家。

蘇聯解體後分為十五個國家,由於蘇聯的面積太大,橫跨了歐亞大陸,因此國際上大致將蘇聯分為四個區域,按照地理位置分為東歐三國,高加索地區,中亞地區五國,還有波羅的海區域。

蘇聯解體前的十五個國家都在觀望,立陶宛的獨立打破了局面,其他共和國紛紛效仿,開始在國際上起草恢復主權聲明,並且制定獨立步驟計劃表。在八一九政變之後,蘇聯解體成崩塌之勢,除了俄羅斯繼承蘇聯本體之外,其他十四國全部宣佈獨立,而俄羅斯由於內部實力紛雜,車臣,西伯利亞也開始蠢蠢欲動要獨立出去,但是最後實現獨立的也就是十五個國家。

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獨立的時間是前後而行,最先獨立的是波羅地海區域的立陶宛,時間是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一日,在蘇聯正式解體之間的東歐劇變時期分裂出去;接下來是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獨立出去的格魯吉亞和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獨立出去的愛沙尼亞;之後幾乎是同一時間,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拉脱維亞,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一亞美尼亞,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三日亞美尼亞,隔日烏克蘭……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實現了十三個國家的獨立,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解體的最後一個國家俄羅斯宣佈獨立,改名為俄羅斯聯邦。

前蘇聯解體的原因 篇五

一、蘇聯自身的原因

蘇聯解體是震撼全世界的大事,學術界普遍認為,蘇聯解體是“諸多因素的社會合力作用的結果”。這其中大多認為蘇聯自身內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以美國為首的外力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諸多內部因素中,多數學者傾向於從歷史根源上去尋找答案,認為“蘇聯傳統體制由於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經進入了死衚衕。蘇共的瓦解,蘇聯的解體,總體來説是幾十年不斷積累下來,潛伏着矛盾惡化發展和總爆發的結果”。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在眾多歷史積弊中尤以經濟上的弊病最為重要。

(一)經濟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這方面主要指蘇聯在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方面存在着嚴重的弊端,經濟建設沒有搞好。有人將它視為眾因之根,認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層建築的因素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結底是決定性的”。

眾所周知在蘇聯建立初期 ,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國家政權,逐漸形成了偏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忽視輕工業和民用工業的發展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在戰爭年代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二戰後,這種經濟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這種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危機。主要表現為:日用消費品嚴重匱乏,質量差,消費者寧願買外國貨也不願意買本國貨;不少集體農莊甚至整個地區的農業處於無人過問狀態,集體農莊的實物和現金收入很少;畜牧業發展不順利,牛欄的存欄數甚至還沒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馬鈴薯和蔬菜方面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仍徘徊在革命前的水平。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在於,這種經濟體制有以下弊端:首先、經濟發展缺乏內在的動力機制;其次、人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發展進步;第四、經濟規模大浪費大,高消耗低效益;第五、與世界脱節。即它的煙囱經濟無法跟上世界主要大國的科技水平。

更為嚴重的是斯大林的繼任者,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卻越改越嚴重。例如:赫魯曉夫在任期間,非科學盲目地在寒冷的蘇聯大面積推廣種植玉米。結果呢?不僅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大豐收,反而大面積減產甚至有的顆粒無收。勃列日涅夫時期,則正忙於全面與美國進行全球爭霸,一直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不可動搖的總路線。在國家機器製造業的全部產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軍事意義的商品,而耐用消費品的比重只佔5%—6%,而且國家75%的發展科學的撥款用於軍事科研的需要。 這種戰備型經濟嚴重偏離了經濟發展的正軌,必然導致蘇聯經濟最終的崩潰。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也沒有很好地改變蘇聯的經濟狀況,依然重、輕、農比例嚴重失調。並且也正是經濟改革走不通,才走上了將蘇聯送進墳墓的政治改革。

嚴重的經濟體制弊病必然造成嚴重後果:首先、經濟危機加劇了民族矛盾;其次、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擴大;再者、人民得不到經濟實惠,滋生了信任危機,有人就説,蘇維埃政權得之於民,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之於民。第四、經濟體制僵化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生機和活力;第五、軍事化經濟極大地消耗了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此可以看出,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已跟不上世界現代科技革命後蓬勃發展的經濟。更嚴重的是蘇聯的經濟問題不僅促使了蘇聯解體,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能夠促使蘇聯解體的因素。

(二)民族問題所起的作用

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歷史研究所所長薩哈諾夫認為,根據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證明,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遲早都會因發展緩慢而解體,蘇聯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帝國解體只不過重複了歷史發展類似的規律性現象。另一學者涅什科認為,20世紀曆史發展的趨勢佔優勢的是多民族國家的解體,所以蘇聯這個最後的在殖民帝國瓦解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如此看來,蘇聯這個擁有100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的覆滅是必然的。但是蘇聯民族矛盾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探討,因為它確實在蘇聯解體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蘇共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失誤。“實際上最後對蘇聯存亡起決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國的態度,而這又直接與民族問題相關。”蘇聯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列寧之後歷屆蘇聯領導人都缺乏科學的民族理論來指導民族問題的解決。蘇聯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各民族和睦相處至關重要,但是蘇共卻簡單地把民族矛盾等同於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把民族進程與社會進程看作是同步的,結果脱離實際,欲速則不達。其次、錯誤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禍根。蘇聯實行了一種失敗的民族政策,旨在維護各民族統一性的民族政策,實際上卻促進了國內民族意識的覺醒。一方面,蘇聯的民族政策承認和鼓勵發展各民族的語言、文化等,允許各民族自治共和國的自治;另一方面,蘇聯的集權和俄羅斯人在國家政權中佔據統治地位的狀況使“大俄羅斯主義”盛行,欺侮少數民族,壓制少數民族,壓得太重,時間太長,一旦爆發使統一的蘇聯四分五裂。第三、蘇聯領導人由於理論上的貧乏和不成熟,導致他們長時間沒有認識到國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蘇聯實際上是一個單一制中央集權國家。但怎樣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國自願留在聯盟內並保證他們行使自己的主權,蘇共領導是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中認真加以解決。這無疑為蘇聯的解體預留了一顆定時炸彈。第四、永遠與民族問題相伴的宗教問題。蘇聯粗暴地用行政手段開展反宗教運動。對宗教組織和神職人員採取過火的政策。而宗教問題往往和民族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錯誤的宗教政策把宗教組織推向反社會主義的方向時,也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地區對聯盟中央的不信任感。

由於以上種種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義忽然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肆虐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民的民族價值和國家主權以及由此而生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等等,統統被瓦解了。如此民族矛盾以及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就是最後將蘇聯撕成碎片的那雙手。

(四)蘇聯解體中的個人因素

雖然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羣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如果這個個人是國家呢?特別是在蘇聯這個施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國家。所以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那幾個個人在蘇聯的發展和改革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大多數學者認為:蘇聯的解體起始於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完成於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但事實上蘇聯解體中的個人因素甚至可以推到斯大林執政時期。因為他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是蘇聯解體的潛在因素。在理論上主要有:他不承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相信自動適應原則,將階級鬥爭擴大化。典型就是30年代的大清洗。在實現社會主義上,走教條主義路線。在實踐上的問題表現為:政體和政權建設方面排斥民主原則,搞個人崇拜;經濟建設上排斥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總之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體制嚴重腐蝕了蘇聯的社會機體,久病不治,終成絕症。斯大林正是給蘇聯解體種下病根的人!

蘇聯生病了,需要名醫醫治。但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不僅沒有將病醫好,反而更加嚴重。赫魯曉夫執掌國家大權時推行的改革是假共產主義,他所追逐的是個人利益,而不是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在他的腦際裏總有一個難以抹去的念頭——如何勝出斯大林。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所作的“論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是對歷史的一整套虛構、歪曲和篡改。赫魯曉夫的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首先他丟掉了斯大林時期的首創精神,沒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二戰後,斯大林試圖在蘇聯建立一種新模式,按照一種新觀念安排生活。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術發展的任務,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術基礎上的創新綱領,這個綱領對蘇聯日後發展十分有益。但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把創新精神喪失了。由於惰性,蘇聯沒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會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

他在蘇共二十大上的報告造成了蘇共黨內的分裂,破壞了國家的穩定與統一,埋下了國家解體的隱患。導致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員大量退黨,失去了如中國、南斯拉夫這樣的重要盟國。另外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共黨風開始敗壞。在他個人身上主要表現為:他的主觀唯意志論,就是使黨和社會服從自己意志的願望,以及形成對他個人崇拜。在國家政治上是,在領導國家中上下嚴重脱節,言行不一,組織重疊,提拔幹部方面有嚴重的裙帶關係和宗派主義,敗壞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

最為嚴重的是,蘇共二十大造就了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等一批蘇共瓦解和蘇聯解體的掘墓人。事實上戈爾巴喬夫世界觀形成的青年時期,正是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否定黨的歷史,提出全民黨和全民國家的時期。這給正處於思想成長過程中的戈爾巴喬夫乃至他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動搖了乃至瓦解了他們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可見赫魯曉夫這個改革者,不僅沒將蘇聯改革好,反而改得一無是處,且隱患無窮!

最後一位是真正將蘇聯推向深淵的戈爾巴喬夫,甚至有學者將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責任全部歸咎於他。這顯然有失公允,但也反映出他卻是責任重大難辭其咎。對於他有以下幾點分析:第一、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態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敗。戈爾巴喬夫是一個激進的改革主義者。他的改革超出了病入膏肓的蘇聯所能承受的程度和範圍。他最失敗的就是削弱、放棄了蘇聯共產黨對於改革的領導。正如俄羅斯教科書所言:的綏靖立場使蘇共領導機構癱瘓,党進一步解體,大大削弱了聯盟中央,因為一個統一的共產黨仍然是蘇聯體制的重要環節。而這個綏靖便直接導致了思想上的混亂、經濟的下降、社會矛盾的尖鋭,民族的分裂國家的解體。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是一位強權型的領袖,能對蘇聯體制中的關鍵之處進行改革。另一方面他是個既願意聽有願意學不夠強硬的領導,優柔寡斷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續,在政變時不能力攬狂瀾。第三、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領導人的獨特性。一方面,雖然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有自己的領袖,但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只有一個——即當時的戈爾巴喬夫。這樣造成他的工作負擔過重,關注的事情太多,以至於他無法對一些事關全局的重大事情進行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指他對蘇聯過去的批評。他倡導要對過去的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這對摧毀共產主義的合法性起了促進作用。

所以從個人作用上説,斯大林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赫魯曉夫使蘇聯病入膏肓,最後戈爾巴喬夫一手將蘇聯給毀了!

二、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因素

美國自二戰後一直是蘇聯的頭號大敵。蘇聯解體與西方的“挖牆腳”行為絕對分不開,與西方特工組織的長期活動也是分不開的。所以美蘇冷戰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大元兇。

所謂美蘇冷戰,即兩大國在幾十年的對峙中並沒有發生真正大的熱戰,而是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雙方暗地裏較勁。首先就表現在所謂的“和平演變”即美國通過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台等傳媒手段,將西方人權、民主思想和西方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蘇聯人的思想。使蘇聯人更傾向於走美國式資本主義道路,從內部瓦解蘇聯。

其次就是美國的經濟戰略。具體來説在軍事上,蘇聯從一個歐洲強國一躍成為世界性強國,正在於它在常規軍備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為了與已經掌握核武器的美國相抗衡,斯大林不顧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反而集中舉國之力研發核武器。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但卻走上了與美國進行核軍備競賽的高消耗道路。勃列日涅夫表現更甚,不僅重視發展核武器也重視發展常規武器。如此70年代蘇聯已經在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趕上並超過了美國。但是長期的軍備競賽也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80年代裏根政府推出了耗資上萬億美元的“星球大戰計劃”把軍備競賽引入太空。目的便是讓蘇聯把力量集中到軍事方面,在經濟上拖垮蘇聯。長期的軍備競賽使蘇聯保持了大國地位,但不計代價地發展國防實力,耗盡了自己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與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極不相稱,造成了蘇聯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除在軍事上消耗蘇聯的經濟實力外。美國對蘇經濟遏制戰略還阻礙了蘇聯對外貿易的發展及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也是蘇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幾乎與資本主義世界隔絕,影響了蘇聯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模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轉變。例如杜魯門政府為在經濟上對蘇遏制,出台了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其主要內容表現為:全面禁止戰略物資、緊缺商品和與戰略物資有關的技術資料,直接或間接輸入蘇東各國。另外美國以石油戰略與蘇聯打經濟戰,通過對石油價格的控制,減少蘇聯的硬通貨收入,從而影響蘇聯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如:美國1985年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生產,使沙特在頭幾周裏石油日產量由不足200萬桶猛增到約600萬桶,當年秋末攀升到每天約900萬桶,這導致了國際油價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油價是30美元/桶,1986年4月跌到12美元/桶。蘇聯一夜之間損失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硬通貨,幾乎是蘇聯全部硬通貨收入的一半。美國還限制了蘇聯天然氣出口數量,更為不恥的是向蘇聯轉讓有誤技術來破壞蘇聯經濟。1982年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大爆炸就是這一政策的體現。爆炸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對蘇聯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國雖然沒有和蘇聯進行大規模的直接戰爭,但卻在冷戰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特別是經濟戰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蘇聯解體的簡介 篇六

蘇聯解體簡介包括蘇聯解體標誌,蘇聯解體時間,蘇聯解體經過等內容。我們一般情況下所説的蘇聯解體指的是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下台,宣佈辭職並將象徵着國家與核權利的密碼箱交給俄羅斯總理葉利欽,這天晚上,克林姆林宮上空代表蘇維埃共和國的國旗緩緩落下,這個橫跨半個世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世界格局從冷戰的兩極格局中走出,國際共產主義遭到重創。

從蘇聯解體簡介得知蘇聯解體從一九八六年戈爾巴喬夫宣佈公開性放寬媒體控制作為開始的標誌,後經歷****年辛納屈主義默許東德和西德統一併宣佈不干涉東歐事變。伴隨着一九九零年蘇維埃多黨制的開始與波羅的海國家撤軍,一九九一年戈爾巴喬夫正式宣佈蘇聯解體,經歷了五年的政治劇變之後,蘇聯走完了解體的最後一步。

從蘇聯解體簡介得知蘇聯解體導致世界格局重新發生變化,十五個國家獨立分裂出去,在政治鬥爭中獲勝方繼承了蘇聯原本的框架,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連同烏克蘭、白俄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國際會議上繼承聯合國及其安理會,旗下國際組織中的所有席位,這就是像世界宣告,俄羅斯代替蘇聯在世界格局上劃分最大的一塊蛋糕,剩下的部分分裂成十二塊,自立門户,用新身份加入聯合國,蘇聯在海外所有的存款財產全部歸於俄羅斯。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什麼聯繫 篇七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時二十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但是這連個事件並不是同一事件,只是一個事件的兩個不同階段。首先,東歐劇變的時間在前,蘇聯解體的時間在後。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標誌性事件不一樣,東歐劇變的標誌性事件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之間簽訂了聯合協議,而蘇聯解體的代表事件是東歐各國紛紛脱離蘇聯綜合體,開始政變。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東歐劇變嚴格意義上指的是蘇東劇變,或者是東歐民主化。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東歐的各個國家開始劇變,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性質變化,社會體制的變化,從斯大林模式轉變為西方資本主義模式,蘇聯解體指的是東歐十五國獨立,在國際社會上開始“分家”,標誌是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蘇聯六十九年的聯合體畫上了句號。

但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同是一條線上因果關係,東歐劇變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從波蘭開始擴大到兩德,最終到華沙條約的其他國家,整個東歐事變就是以蘇聯解體告終。兩者被認為是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實質上是社會性質發生的變化。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是開始於南斯拉夫的冷戰,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沒有因為外界力量的傾倒,卻從內部打碎了堅硬的殼。猜你感興趣:

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 篇八

蘇聯,一個有着兩千兩百四十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橫跨歐亞大陸,人口超過兩點八億。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大廈將傾,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蘇聯解體的原因是紛繁複雜的,縱觀整個蘇聯解體的過程,我們能夠得出一些原因和教訓。

蘇聯解體原因和教訓一,沒有正確認識共產黨的歷史及領導的堅定不移,政黨必須堅定才能保證人們思想不產生恐慌。一旦人們的思想開始混亂,這個國家的公信力就會下降。蘇聯共產黨沒有正確認識斯大林。沒有辯證的看待領導人的觀點,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謹遵這個教訓,個人崇拜是萬萬要不得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其實都沒有認識到蘇聯解體的教訓,全盤否認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歷史倒退的過程,共產黨被妖魔化,引起了本國人民的不滿,也讓外部勢力有機可乘。

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二,沒有認識到經濟的重要性,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八十年代之後,蘇聯經濟方面的弊端就開始激化,長期以來的高度集權影響了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進程,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蘇聯在國際上注重軍備的時候,經濟路子沒有走對。

蘇聯解體原因和教訓三,政治體制改革緩慢,專政壟斷了社會財富、真理,人民羣眾被排除在體制之外,長期下來,官員站到了百姓的對立面。除此之外,短短三年之內領導人相繼離世,領導人頻繁更迭也讓蘇聯產生了恐慌。猜你喜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9d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