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一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長大後的葉子引人注目,並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

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二、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一

師:我們來看一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看多媒體),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課文怎麼寫的呢,找一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

師: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

(學生自由讀,動筆畫。)

師:請你把最喜歡的句子在小組裏交流一下,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

(熱烈討論)

師:你喜歡爬山虎的葉子嗎?誰來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

生:因為它的葉子綠得很可愛。

生:因為它的葉子顏色在變化。

生:它的葉子樣子很好看,鋪得也很均勻。

生: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

師:“漾起波紋”是什麼樣子?

生:就像風吹到水面上一樣。

生:就像這樣。

(用手勢表示)

師:請大家看課文插圖。閉起眼睛想一想,那一牆綠油油的爬山虎顏色在變化,一陣風吹來還盪漾着波紋……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種美麗的顏色、那種變化的樣子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學生輕聲自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們讀得很好,讓我也喜歡上這些句子了。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絕大多數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教學片段二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怎樣寫的?(學生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寫腳的句子反覆朗讀)

生:我找到寫腳的句子,我來讀一讀。

生:我也找到了,我也想讀一讀。

屏幕出示學生找到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請你們再讀讀句子,邊讀邊想:從這段文字中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自讀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我覺得他們説得不準確,應該是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這才是腳的位置。

生:我還知道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就像蝸牛的觸角,細細的絲,就是爬山虎的腳的形狀。

生: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師:現在我們再一次來觀察,你認為葉聖陶先生寫出了腳的特點嗎?分組觀察實物。

生: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生:我覺得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顏色是嫩紅的。

師:葉聖陶爺爺觀察很細緻,寫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我們來認真地讀一讀,看誰讀得好

生讀

師:這一段哪一個詞也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

生:注意!

師:對,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學生在學習小組裏合作學習,互相交流(把學習的自主權一步步的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在交流中豐富認知,並體驗合作伙伴的角色,促進學生正確的價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

生:我們小組找到了爬山虎爬的句子。生讀有關句子。屏幕出示學生找到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來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生:我找到了爬的動作詞。

師:請你用“﹒”標出爬的動作詞。學生標註。

師:我還想請你幫個忙,你能把這些動作詞突出地讀出來嗎?(老師帶領學生咬文嚼字,體會文字的美,並且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詞和學生理解的含糊點進行提問,有利於對文章的把握。)

生:能!(生讀)

生:我也能!(生讀)

師:閉上眼睛,再想象一下爬山虎爬的樣子(教師朗讀)

師:你能用自己的辦法演示爬的過程嗎?

生:我來試一試。(生走到黑板前)

生:我的手指看作是細絲,指頭看作小圓片。(學生演示)

該生的表演贏得大家的掌聲。

師:你真棒!

師: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我有一個問題請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麼不同?

生:動物爬走了腳也跟着走了,爬山虎的腳是爬到哪裏就長到哪裏。

師:説得真好。小壁虎的腳是不留在牆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這裏用詞多準確啊!我們在習作時也要注意用詞準確。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生齊讀。

師:作者為什麼會把爬山虎的腳比喻成傳説中蛟龍的爪子?

生:因為腳很多,樣子相似。

師:你是説樣子一樣。除了樣子還有什麼相似?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蛟龍的爪子很硬,又能抓住牆。

師: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呢?

師:請大家自由讀第五自然段。

師: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

生: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師:我們來看看書中的小泡泡:“我從文中看出作者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你發現了嗎?”

(生讀全文)

生: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從“逐漸”可看出作者是連續觀察的。

生: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嫰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不幾天”可看出作者是連續觀察的。

生:“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從這裏也可看出作者是連續觀察的。

生: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過程也是需要連續觀察的。

師:事物的美,事物的奧妙,事物的特徵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長期觀察。你看,葉聖陶爺爺觀察了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特徵。這長期觀察,反覆觀察多麼重要啊!(滲透留心觀察習慣的培養)

教學反思:

1、在朗讀教學中,學生具有獨特內心體驗,教師應做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沒有要求學生用哪一種統一的語氣來讀,而是調動學生情感體驗,讓他們自己尋找、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對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感受。                                             2、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俗話説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説一説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陶行知説: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我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中,我有些太着急了,學生一答錯,就等不及地提醒學生。若不注意,很容易造成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那麼相反的,老師的寬容、等待,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所以,探究時,要在時間上等待,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探究時,還要在評價上等待,等待學生的“眾説紛紜”。學生在互相探討、爭論的互動過程中,才能激活思維。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2、理解重點詞句,指導學生積累語言。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 昨天,我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好不好?(好)請看投影。誰能説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哪些特點?(生回答。)

師:看來,同學們對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掌握地非常好。那麼下面就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沒有人為爬山虎搭架子,它怎麼爬得滿牆都是呢?

生:因為它有腳。

師: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 (配合板書:樣子 怎樣爬)

生:為什麼爬山虎的腳能抓住牆?

生: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

……

師:非常好,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大致歸納一下有這麼幾個問題:(1)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2)它是怎樣爬的?

師:這麼多問題怎麼解決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覆讀書就能解決,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自己動手從書中來找到答案,好不好?(好)

二、教學第三自然段:

師:自由讀第3自然段,然後把你的發現説給小組同學聽。(生自由讀)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的發現?

學生彙報,教師引導出腳的樣子。相機板書:位置、形狀、顏色。

師:現在我們發現了爬山虎的腳原來是這個樣子的。那麼你們願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嗎?

生:願意。(指名兩名同學到黑板上畫,其他人在本上畫。)

畫好後,評議學生作品 師:誰説説他畫的好不好。(適當引導,加深理解腳的樣子。)

師:好,看來同學們都瞭解了爬山虎腳的樣子,那麼誰想把這部分給同學們讀一讀。(指名讀2遍)其他同學在他讀的時候把文中的好詞妙句勾畫一下。

三、教學第四自然段:

師:好,下面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然後小組交流一下你的發現。

師:好了,誰來説一下你的發現?(學生可能讀出爬的過程。師強調觸、巴、拉、貼並板書)

師:説的非常好,那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你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能)來,請你來説説。同學們注意聽。

生:是這樣爬的,爬山虎的腳用細絲扒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是彎的,扒在牆上。

師:誰再來演一演?

師:他們特別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動詞,其他小組也注意到了,你們能在彙報中用上這一系列動詞嗎?

生:能。

師:非常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爬山虎爬牆的動畫,大家想不想看?(想)請大家特別注意它爬的動作,細微的變化。

多媒體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師:好了,課件看完了,同學們是不是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是)剛才老師想了一個問題,想和大家討論一下,那就是壁虎也是在牆上爬的,那麼它的爬和爬山虎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壁虎怎樣爬?(一步一步的爬)

師:那麼,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嗎?(不能)為什麼?

生:動物的腳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腳是爬到哪裏就長到哪裏。

師:誰還想説?

生: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師:説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腳是不留在牆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這裏用詞多準確啊!我們在習作時也要注意用詞準確。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爬山虎是怎麼爬的。同時把文中的好詞佳句劃出來。(生讀)

四、教學第五自然段:

師:好了。下面同學們快速閲讀一下第五自然段,看看第五自然段寫了什麼?(自由讀。)

生:我通過讀第五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的腳觸到牆的和觸不到牆的不一樣。

師:讀得非常仔細。那也就是説爬山虎和牆有一種依賴關係。(板書:與牆的關係)

五、拓展延伸:師: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今後,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並且把平時積累的好詞妙句用到我們的寫作中去。相信我們一定也能寫出和葉爺爺一樣棒的文章,有沒有信心?(有)

六、總結收穫,延伸課堂。

好了,同學們請坐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舉手)先説給你的小組同學聽。(結合板書談收穫)

師:金秋十月,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同學們你們喜歡菊花嗎?(喜歡),那麼,你們想不想也像葉爺爺一樣,認真地去觀察一下菊花,並用自己的生花妙筆也寫一寫菊花的特點呢?(願意)那好,就請同學們課下認真觀察一下菊花並寫一個小片段。(課外作業)

板書設計:

樣子: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怎樣爬: 觸--→巴--→拉--→貼

與牆的關係: 觸着牆 ←-→沒觸着牆的。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三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麼?(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麼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着牆 痕 跡 蛟 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裏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説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説説為什麼選擇紅色。(説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閲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説一説為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五、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 ) ( ) ( ) ( ) ( )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説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 彎

觸 巴 拉 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説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説詞。不過,解説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説什麼。解説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説後指名説)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着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六、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 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

七、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就“萎了”和觸着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1、迴歸課題。學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聖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緻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附:板書

莖上 枝狀細絲 嫩紅

變 彎

爬山虎的腳 觸 巴 拉 貼

萎了 牢固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四

一、教學敍事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8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二、教學反思

這節課明顯地暴露出了學生對內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時也暴露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過高估計的漏洞。試想,如果教學中沒有安排這個自控,教師會以為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已經掌握了,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費時間了,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通過教學實踐,也使我反思了學生畫不出爬山虎的腳的原因: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樣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關於爬山虎腳的樣子的介紹。但是,就是因為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認為爬山虎的腳就是“六七根細絲頭上的小圓片”。

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較少。如: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清楚。對於這一點,課前我沒有了解清楚。

學生沒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仔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的頭上的變化。

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 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 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錄相和投影,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腳》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本課是很好的讀書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典範,在瞭解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等相關段落上,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説、演、畫、議等方式,使學生課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整堂課中,我覺得讓學生拿起畫筆,表現爬山虎爬的過程及一順兒朝下的葉子,這是個亮點。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參與欲很強,而且一些平時不太表現的學生,也用其無聲語言-----畫,向大家展示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來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而動手畫一畫這一環節正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之一。與之同時我還指名一些學生進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但遺憾的是,對於學生進行培養觀察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思想教育落實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爬山虎的腳》反思

這次是到崗二以來,劉校長第一次聽我的課,心裏難免有些緊張。不過畢竟也有了10年教齡,開始講課了,心裏慢慢鎮定了下來。

課的開始進行得還不錯,孩子們配合也很好。可是當開始學習“爬山虎怎樣用腳爬牆”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孩子們對於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過程、位置以及爬牆的整個過程的認識很模糊,讀了半天文章還是有孩子説不太明白。讓他們在書上畫一畫腳的位置吧,也不夠準確,最後只好我親自講解了。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我又找了幾個孩子上前用手來進行了演示,最後還是自己又進行了演示,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辦公室,我就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學校裏就有滿滿兩牆的爬山虎,課前又佈置了觀察任務,孩子們怎麼就不明白呢?估計是都沒有仔細去看!第二節課語文課我到班上了解情況,果然是他們頭一天根本就沒幾個人去認真觀察學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沒有看!唉,這些孩子們呀,光有聰明的頭腦,缺乏踏實的態度!

為了彌補上節課的遺憾,我帶孩子們來到了樓下,結合着實物,把課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這才讓他們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回事。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五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六年制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爬山虎的腳》。

一、説教材。

《爬山虎的腳》這篇精讀課文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這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排列、動態。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巴住牆與沒巴住牆的不同結果。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敍述的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於是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説教法和學法

我結合本課特點和本組課文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徑,以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放全腦為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給學生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上好一節課好的開始。於是我以輕快的音樂和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全身心的放鬆,以飽滿的精神準備上課。(播放上課實錄)通過這個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了起來,個個精神抖擻。接着我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説出馬的腳可以奔跑、烏龜的腳可以爬行、小寶寶的腳可以走路。以此談話導入課題:同學們我們知道大部分動物都長着腳。那你們想想看植物會長腳嗎?今天我們就跟着老師一起去認識一種植物的腳。同時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再出示爬山虎圖片。同學們這一片綠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樣也長着腳。想不想看看呢?通過這樣的設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自學。於是在這節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比一比

我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分隊各組發爬山虎(播放上課實錄),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瞭解,再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按什麼順序觀察的?觀察到了些什麼?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觀察的。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等等。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才會發現沒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一點兒痕跡也沒有了。”通過這樣比一比的環節,同學們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起來了,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2、找一找、讀一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找出文中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並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這幾個重點詞進行分析講解。然後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重音、反覆多讀,在讀中感悟爬山虎葉子的色澤美、整齊美和微風吹拂時的動態美。這節內容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談話導入: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這樣生機勃勃地爬滿牆,跟它的腳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的腳又是怎樣的呢?於是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我同時板書。再讓學生拿起畫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隨後播放課件予以對比。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

(三)、抓重難點、強化認知

在這節教學中,我以演一演、議一議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我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並標出動詞。隨後我出示句子及圖片重點理解觸、巴、拉、貼等詞的準確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它並不是像我們人這樣左右腳交替着前進,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這樣慢慢地爬滿牆。然後再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怎樣改?通過大家的表演和討論,進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滿牆的。接着讓學生從“觸着牆”與“沒觸着牆”入手,找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同時板書)再播放錄象,朗讀全文。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

最後,總結課文。

學生提着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我採用提問的方式來總結全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從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五、説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六

25   《爬山虎的腳》  説課稿

四年級説課人      江巧紅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説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      的祕密》寫片段。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七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基本思想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基本點:

1、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

2、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進行知識重構。

現結合國小語文第七冊課文《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課堂教學實錄,淺談一下信息技術與閲讀教學的整合問題。

《爬山虎的腳》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利用腳爬行的,啟發人們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本課的難點。

【片斷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

(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讀書、彙報。)

電腦屏幕展示1: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電腦屏幕展示2: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麼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麼就請大家試着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片斷二: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牆壁,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

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電腦屏幕展示3: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畫。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裏?(生再次讀句子,思考。)

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的爬山虎的腳由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頭上變成圓片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並試着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片斷三:爬山虎怎麼向上爬】

師: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腳“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讀課文第4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詞語。

四人學習小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

電腦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動畫展示區,播放爬山虎用腳爬牆的動畫;文本出示區,內容為本段文字;移動文本的交互操作區,將相應動詞拖入其中並點擊觀看動畫。

學生從文本中找出6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觸、變、巴、拉、彎、貼,並用鼠標按順序拖至交互操作區。在教師的提示下,分步點擊交互區文本中單個動詞,觀察分解動作,也可完整觀察連續的動畫。

【片斷四:爬山虎的資料拓展】

師:同學們,爬山虎在我們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大家還想了解到更多關於爬山虎的信息嗎?

生:願意。

電腦屏幕展示5:

八組形態、顏色各異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築的圖片;四組反映爬山虎所屬、形態、習性和價值的視頻及文字資料。

教師提議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校園局域網或互聯網上瀏覽、蒐集有關爬山虎的圖文資料,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同學間展開交流、分享成果。

當前,在學校教學中應用的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點的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三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

在教學爬山虎的葉子部分,教師先呈現靜止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形狀,從而感受到葉子的鮮嫩、茂盛。滿牆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描述難以表現的。

二、藉助多媒體呈現內容豐富,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的學習能力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所以在這裏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於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

三、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

在學習爬山虎如何利用腳“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部分時,先讓學生讀書,抓住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並在電腦上將這一組詞語按順序排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腳在攀爬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的動作變化,更為巧妙的則是教師將整個動作過程製成了動畫,分步點擊單個的動詞,可以分解動畫,逐幅觀察,同時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動畫,從而有效地突破了學習難點,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

四、藉助信息工具平台,嘗試創造性實踐,培養學生加工處理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機會,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

對於爬山虎的腳及爬山虎有關知識的瞭解,單靠多媒體呈現幾幅圖畫或播放幾段視頻以及課文有限的文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片斷四的安排實際上是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藉助信息工具平台,通過網絡蒐集相關的信息並進行適度的加工處理。同學間分小組進行交流表達,擴大知識面,也鍛鍊了他們協同合作學習的精神與意識。

總之,在這節語文課中,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整合中來,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在信息技術素養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得到雙重提高,為今後開展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對於教師來説,則有效地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協作者和最終作品的評價者。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八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六年制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爬山虎的腳》。

一、説教材。

《爬山虎的腳》這篇精讀課文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這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排列、動態。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巴住牆與沒巴住牆的不同結果。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敍述的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於是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説教法和學法

我結合本課特點和本組課文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徑,以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放全腦為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 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給學生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上好一節課好的開始。於是我以輕快的音樂和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全身心的放鬆,以飽滿的精神準備上課。(播放上課實錄)通過這個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了起來,個個精神抖擻。接着我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説出馬的腳可以奔跑、烏龜的腳可以爬行、小寶寶的腳可以走路。以此談話導入課題:同學們我們知道大部分動物都長着腳。那你們想想看植物會長腳嗎?今天我們就跟着老師一起去認識一種植物的腳。同時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再出示爬山虎圖片。同學們這一片綠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樣也長着腳。想不想看看呢?通過這樣的設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自學。於是在這節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比一比

我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分隊各組發爬山虎(播放上課實錄),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瞭解,再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按什麼順序觀察的?觀察到了些什麼?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觀察的。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等等。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才會發現沒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一點兒痕跡也沒有了。”通過這樣比一比的環節,同學們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起來了,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2、找一找、讀一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找出文中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並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這幾個重點詞進行分析講解。然後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重音、反覆多讀,在讀中感悟爬山虎葉子的色澤美、整齊美和微風吹拂時的動態美。這節內容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3、畫一畫

談話導入: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這樣生機勃勃地爬滿牆,跟它的腳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的腳又是怎樣的呢?於是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我同時板書。再讓學生拿起畫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隨後播放課件予以對比。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

( 三)、抓重難點、強化認知

在這節教學中,我以演一演、議一議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我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並標出動詞。隨後我出示句子及圖片重點理解觸、巴、拉、貼等詞的準確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它並不是像我們人這樣左右腳交替着前進,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這樣慢慢地爬滿牆。然後再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怎樣改?通過大家的表演和討論,進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滿牆的。接着讓學生從“觸着牆”與“沒觸着牆”入手,找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同時板書)再播放錄象,朗讀全文。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

最後,總結課文。

學生提着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我採用提問的方式來總結全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從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五、説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更明確、更具體地掌握本文的要點。我特以簡單精練的框架形式設計了板書。

位置

腳   顏色

形狀

爬山虎的腳

觸着牆     牢固

沒觸着牆   萎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vv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