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道教符咒多篇

道教符咒多篇

道教符咒多篇

符咒的注音意思及造句 篇一

【注音】: fu zhou

【意思】:道教的符和咒語。

符咒造句:

1、他似有符咒護身。

2、這個江湖騙子吹牛説他能用符咒治好各種疾病。

3、似乎在這令人哀傷的字母中有一種枯萎的符咒,她的美麗,她那女性的豐滿和温暖,都象落日般地離去了;一抹灰濛濛的陰影似是落在了她身上。

4、她看着我不曾離手的鐲子,上面有一些符咒。

5、然而,它的符咒的效力依舊,使那可憐的牧師死在上面的刑台和海絲特·白蘭居住過的海邊茅屋都令人望面生畏。

6、每年我的父母都會給我新的符咒以便更換。

7、它現在的涵義源自中世紀,那時產生了許多關於術士的傳説,這些術士能夠以一道符咒,或把字母拼成一個神聖的字或神的名字,而賦予一個雕像生命。

8、代碼覆蓋工具使您可以將單元測試的符咒從“乾淨,綠色”上升為“乾淨,綠色,並且已覆蓋”,這更有利於單元測試的有效性。

9、諸位請看,主日學校的課本中可從來沒有哪一個壞小子詹姆斯能像這位有符咒庇佑、無法無天的吉姆這樣走運,把日子過得如此稱心如意的。

10、符咒、倒鈎咒、八角咒和業力,都是藉由誘惑的行為而從一方轉到另一方身上的。

11、符咒通常是繫上一個咒語來掌握適當的位置中一個特定的夢想,導致信息通過一個或更多的人類流入到虛假神那裏。

12、我設計了這個符咒來增加你的抵抗能力,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意。

13、對符咒的巫婆和史密斯和嚮導。

14、如果凱撒的靈魂可以用符咒召回的話,我不知道它對當今世界會有什麼看法。

15、它也提供了許多新的符咒和想法直接從作者的實踐

16、機械、存有們、符咒、咒語和黑魔法擁有以太體空間中的業力。

(本站☆)

17、在這款遊戲裏你要對你創造的娃娃嘗試各種類型的符咒,保證數小時的刺大頭針樂趣。

18、埃法爾從來不喝酒,亞歷山德拉立刻明白,那必定是他的符咒又施行起來了。

19、歧義在發起,並確定第一期工程項目的管理往往符咒厄運,即使以及執行的項目。

20、這一習俗起源於舊時流浪民族用護身符和符咒保護自己。

21、雖然今天許多巫術崇拜者可以投射符咒和實踐魔法,這些都不能看作為全部巫術崇拜者的主要部分。

22、一項程序是一系列捆綁在一起的思想形態,透過一團符咒而加入他人的能量場中。

23、我認為那女巫在我身上下了一個符咒。我被變成一個青蛙了。

24、其他人可以投射愛的符咒或其它的咒語。

25、瓶子故意這樣放的目的是恢復寄件人上的符咒。

26、她的身體僵硬地挺直着,就像被下了符咒一樣。她開始擔心自己會像剛才一樣,突然發出些什麼聲音來。

27、經常的,正是當接受來自別人的業力或符咒後,你可以看看自己有否在無意識中以類似方式做下同樣的事情。

道教經典 篇二

原文出自求真齋論壇,由板塊的版主pwatx Xevil所撰。特此感謝!

以下是原文:

發到煩了,索性,發個道家經典的電子書。大家自各看好了。

另外,寫一個看書指導,免得新來的小白不知道看什麼。俗話説“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先把道理搞清楚是最重要的。現代人多幸福,什麼資料網上都有,要是古代,光是這一步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功夫。

一、

先看看中國道家學説如老子、莊子、列子、文子、關尹子、大學、中庸、抱朴子(內外篇),這些主要是闡述哲理的。看這些東西是為了改造人生觀世界觀的,只有先把思想扭轉過來,才能談得上修道,也是煉性的一部分。

開始看不懂很正常(看懂了才是不正常),找一本現代白話註解本看吧,主要是領會哲學思想,能看懂多少看懂多少。最好不要看于丹之類的,扯蛋不説,別人嚼過的總歸是變了味道,找一本象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之類的純翻譯版本好了,體會原汁原味的道家思想。另外,看看南懷瑾等高人的解釋也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因此形成定見。

二、看書的時候不要閒着,知行合一嘛,順帶着練習練習真氣運行法和玄意決也不錯。等到你的思想轉變的差不多了,不會懂不懂就和方舟子那羣sb一樣的瞎扯時,你可以更進一步了。丹經道書有個大障礙就是各種術語,所以要先把這一關攻下來。現代很多人比如田誠陽、曾慶餘、胡海牙、陳櫻寧等人都有論述,去看看他們的書,主要是把那些丹經術語攻下來,別陷在那些書裏面了。時刻記住,別人的書只是參考,自己的腦袋才是基礎和根本。另外明清的丹經也可以看看,比那些遠古丹經易懂多了。清靜丹法主要看黃元吉,要看大雜燴就看閔一得的《古書隱樓藏書》。

三、好了,你已經基本上登堂入室了,現在可以看些古人的東西了。《大丹直指》《小週天歌訣》這是入門級的,鍾呂派的《鍾呂傳道集》《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主要是談理法,《呂祖百字碑》《敲爻歌》《指玄篇》這是必看無疑。還有早期的《胎息經》.《入藥鏡》。然後是南宗一條線下來,張伯端的經典鉅著《悟真篇》一定要看(板塊裏有一個薛道光註解版),和他的《金丹四百字》《青華祕文》。南宗一傳石杏林,著《還源篇》;二傳薛道光,著《覆命篇》;三傳陳泥丸著《翠虛篇》。還有張三丰的《無根樹詞》、《大道論》、《玄機直講》 。

媽的一大堆,看上去就麻。不過別怕,大多數都很短,而且這些人沒什麼文采,寫得也不是很難懂。不過雖然文字不難懂但是你多半還是看得糊里糊塗,似懂非懂,這是正常的,我也是這樣,這就是沒有師父沒有真傳的人的悲哀,忍忍吧。先把功夫練着再説。等到你連《黃庭經》和《周易參同契》這樣的天書也看得津津有味時,我估計沒有師父也不要緊了。

四、看完上面一大堆的勞什子,估計也要用幾個月,只要你不是和我一樣的廢柴,基本上就應該把真氣運行法練到通督的境地了。以後的路子就是自己走了,抱歉,我都沒那個水平,所以教不了你。但是我可以給你指上一條路,後面可以和丹法鏈接上了。如果你達到胎息的水平而是穩定下來,那就恭喜你,繼續努力,等待老天爺派個老師來教你。如果你左等右等怎麼等也等不來,那也不要緊,你可以轉到佛家的禪修,也是有前途的。真法是個牛掰的東西,我看它除了不能和密宗鏈接起來,和其他的都可以鏈接,甚至硬氣功也可以„„

當然我這麼説不是讓你去練大雜燴,是讓你真法練好了在轉方向。另外,記得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沒錯的。最後送大家兩句話:讀書不可無定見,無定見則被書所轉,腦子裏任別人跑馬;也不可有成見,有成見則先入為主,視域狹隘,雖賢者不免有誤。

道教 篇三

道教教理教義

道教在東漢順帝時,天師張道陵創教之初,奉老子為祖師,稱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聖經,以老子所説的“道”與“德”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為什麼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為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説: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德經》中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中説:“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唐吳筠《玄綱論》中説:“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老子所説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老子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説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再由宇宙產生萬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中説: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清靜經》説:“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德經》雲:“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説。《太平經》雲:“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道經中雲:“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消魔經》説:“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煉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説: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德”,道經中説: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德經》中所説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都指的是這個“德”。老子在解釋“上德”時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玄德”説:“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解釋“常德”説:“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自然經》中説:“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清靜經》中説:“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積德。老子説:“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説“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唐吳筠《玄綱論》中説:“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羣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 《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的約制,駕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範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繫。唐吳筠《玄綱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説:“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認為:根據“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幫,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陰德”,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佞諂,如此乃為有德。“道”與“德”在道書中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的問題的範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所不同。道經中也有將“德”作為社會倫理規範講的,如“廣修道德”,“積善陰德”,這是繼承了《老子》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慾”、“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 “清靜”是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須遵行的修持方法和處世態度。“清靜”和“無為”是兩個類似的概念。其含義為清心寡慾、無為和靜。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老子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即是“道”之“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説:“清靜為天下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因而把“清靜”作為身心修養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清靜經》中説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道教的修養功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清靜”,就説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認為,修道必須收心,而收心的關鍵在於“守靜去欲”。他説:“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君而慧生”;“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道教認為,人修煉精氣當效法“道”的清靜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海”,“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做到“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最後達到六慾不起,空無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法則。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欲,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認為“有為”者(強所作為)終必失敗,“無為”者(順應自然而作為)則無敗。《老子河上公注》説:“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道德經》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説“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説“道”是“無不為”。道教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忘其形骸”。《元氣論》雲:“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處境不入,內處安靜,則神定氣和”。 “柔弱” 老子説:“弱者道之用”,認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的主張,成為老子重要的人生觀。道教吸取這一思想,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及方法。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説;“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而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辯證方法來説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 “不爭” 是道教教義內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當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認為聖人應效法天道,長育萬物,自然無為,而不強求爭功奪利,如此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想爾注》告誡説:“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強調聖人不與俗爭。道教講求的不爭並非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認為天地萬物以及為人處世都要順乎“天理”而不能強求。《雲笈七籤》中説:“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修道者若能爭此不爭者,就達到了道教的“不爭”的教義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稱“守一”。《道德經》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上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養功夫,簡單地説,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所以説“一”就是“混然一氣”的意思。《五廚經》雲:“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在“一氣和太和注中説:“一氣者,妙本衝用,所謂元氣也。衝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説:“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衝用與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經》説:“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繫屬,眾心之主也”。認為“一”同“道”一樣,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爾注》説:“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太平經》説:“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又云:“子若守一,無使多知,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説:“守一之法,乃萬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説:“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張,修道者若要長生,必須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教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在修煉方法上特別強調“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後且具知善惡過失處,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認為“守一”才能消災免禍,益壽延年,長生通神。

“寡慾” 道教教義內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處世都應嚴格節制個人的私慾,否則修道無成。《道德經》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認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物慾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亂。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對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規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慾”、“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慾”,“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説:“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慾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減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慾觀念與修持實踐相結合,認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過傷的的物慾,傷氣害性,為“兇害之根”,修道者應該斷然加以摒棄。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認為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並非“道”之上還有一“自然”實體的存在。道教主夥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德經》中又説:“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 “玄妙” 《道德經》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和“德”的一種形容。《老子想爾注》説:“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道教認為若主張“無”或主張“有”都是偏執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於中道”,這就是“玄”。認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以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是道教教義以哲學思辨的特徵。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義之一。意思是個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樣,都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氣,返本歸根,就可以與道同在,壽比天長,強調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為樂,重生惡死。所以強調“重生貴術”,追求長生久視。《抱朴子*黃白篇》説:“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決定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認為經過修煉可以延壽,如果修煉有恆,日久年深,可以成為神仙。《西升經》推崇“虛無”和“自然”,認為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氣,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從根本上説,天地與人都為氣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棄智養神,固守本元之氣,就能“與道同久”,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認為道生萬事萬物,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是須臾不離的。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所以強調“仙道重生”。相信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常規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道教在東漢張道陵天師創教時,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為主要理論經典,將“道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為什麼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為所有學道之人對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典論》雲“道士者,以道為事”。 “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論信仰,“清淨為宗 虛無為體 柔弱為用”是“道”的特徵,而所謂“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無處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説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 而有了宇宙,中間的“元氣”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時、五行,由此而生化萬物。《道德經》雲“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又《太平經》雲“夫道者何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玄綱 論》中説“道者何也?虛無之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內無。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題 同是自然規律。《老子想爾注》將“道”神話,雲“一散形為氣,聚氣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體”

道又是“空”,《清淨經》雲“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德經》雲“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難以言表。

標籤: 符咒 多篇 道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owv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