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新版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新版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新版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一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十九課。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改寫的。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並自歎不如。課文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叫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若學生不會回答,師在點撥一下。學生在讀讀、説説、議議、寫寫中不知不覺理解了課文,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説。整個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瞭解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勝利並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習這課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弄懂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麼,而諸葛亮之所以樂意接受這一任務的原因又是什麼,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周瑜又為什麼自歎不如,從而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真正搞清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三個步驟,其中,我較為滿意的是第三個步驟,這個步驟我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中與課文有關的內容,並邊看邊思考:諸葛亮有膽有識體現在哪裏?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討論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1、有的同學説周瑜假借議軍事、公事,要諸葛亮答應在十天趕造十萬支箭?

2、有的同學説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諸葛亮?

3、有的同學説我計算過了十萬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萬支,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學們各抒己見,都説明自己的看法,從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諸葛亮。

更精彩的是當屬創意表達,實現“文本”的拓展延伸。啟發談話,我設置了三個問題:第一,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説説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説:“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説:“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説:“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着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第二,“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説並沒有説完。‘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後組織全班交流)有的同學這樣寫: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看了同學們的傑作,我脱口而出:“你們真棒,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

第三,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的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繫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麼而“笑”?

生: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幹,笑他設計圈套來陷害自己,結果卻落空。

師: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笑”?

生: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膽小如鼠、生性多疑、這是一種嘲諷的笑、一種鄙視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魯肅,笑魯肅寬厚仁慈、忠心為人,這是一種幽默的笑、寬厚的笑。

師:同學們,諸葛亮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難怪周瑜長歎一聲,説:“(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那麼,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請你把想到的寫下來。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於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閲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部編版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課文《草船借劍》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興趣,就順勢利導:我們來進行課本劇表演,好嗎?好!大家一致同意。於是,我們決定選取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作為劇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後,他們餘興未盡。於是,我請同學們再回頭讀讀課本,體會體會人物的內心。這時,有個同學提問了:老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了,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説呢?你這個問題提的真好!我連忙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質疑,是啊,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説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這位同學點了點頭。那好,我們接下來就根據剛才同學們的生動表演,以及你對課文的理解來把文中的提示語補充進去,好嗎?下面是一個同學們的發言片段。

生:我給第一句加上故意,因為一個大都督怎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讀)

生:我認為用明知故問更好(讀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認為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興。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一定會非常高興。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卻説。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在教學中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課本劇,憑藉生活體驗來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卻暗藏殺機,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從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閲讀這種個性化的活動,教師的講解遠遠代替不了學生的閲讀實踐,一旦學生有了個性化思維,個性化體驗,必然會產生精彩獨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三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1、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草船借箭”為什麼説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2、自主閲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3、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説,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説,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樣,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並鼓勵學生課後閲讀,繼續探究。

4、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部編版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四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一、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為什麼用草船借箭”?為什麼説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到通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最後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的。

三、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採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為什麼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為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草船借箭》一文教學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立刻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着他們走。可今日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簡便,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經過《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本事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僅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悦,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一樣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本事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進取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理解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進取思維的過程。所以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進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本事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教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進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經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僅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僅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六

1.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閲讀過程中的指導,並抓住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

2.在每一個環節的設計中,在教師和學生的一次次對話中,在教師和學生的一次次細細品讀體味中,一個搖着鵝毛扇談笑風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形象躍然紙上,也躍然在學生的心中。

3.這節課在設計上直入課文主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關鍵詞,並以此輻射全文,擺脱多餘的情節分析、煩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等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思為本、寓學生的主動研究於閲讀活動之中的原則。並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地理解課文,感悟鮮活的人物形象。課堂快結束時我拓展相關文章,讓學生對閲讀整部《三國演義》產生興趣。

4.拓展閲讀《借東風》進一步感受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七

今天所執教的《草船借箭》一課,是調兵山市“五環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節課,這種模式,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下面我就説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主題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學目標:是 1.認識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妒忌、擂鼓”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3.感悟作者的敍述特點和刻畫人物的方法。為了達到目標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從聽覺上把學生帶入到三國中,為本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説説,三國都是哪三國,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國的,接着介紹了草船借箭的背景,進而導入了新課。然後,我又用了經典國文中的一句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導出了,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備,天使,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為我校國文誦讀做了一個很好的應用,引導學生多積累國文。然後,出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本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第一個環節,是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裏,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自學生字詞,設計統領全篇的大問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也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自學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裏,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第二個環節,是解決問題,學生首先要自學,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這也正體現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在自學過程當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個環節裏,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點撥,引導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句話讓學生知道,諸葛亮懂天文知識,然後再揣摩諸葛亮,魯肅心裏,感悟去讀,把讀落到實處。然後又讓學生,聯繫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這個句子,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給學生聯繫上文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然後讓學生,比較,兩種表達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在學生的彙報中,我抓住了諸葛亮的笑,以它為突破點,讓學生想,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麼?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讓學生品出曹操、魯肅、周瑜,性格特點,總結出諸葛亮識人心的特點。同時,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去讀,增強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然後讓學生彙報諸葛亮,曉地理,巧安排,隨機解決學生課前不懂的問題。這時,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課件,,讓學生再一次清楚諸葛亮草船借箭的過程。當諸葛亮借箭成功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體會借箭後的高興心情。

第三個環節,是歸納概括,在這個環節裏,我首先讓學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與開篇照應。然後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也正是語文科的工具性的體現,然後又讓學習體會諸葛亮能夠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心胸寬廣的好品質,體現語文科的人文性的特點。接着,我讓學生,品詞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換成別的詞,目的要讓學生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隨機,板書,畫成了知識樹,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化,鮮明化,這也是五環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點。

第四個環節是,鞏固應用,在這個環節裏,我注重是語文科的特點,要多積累,所以,我幫學生們,積累了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成語,讓學生,讀,記。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

第五個環節,拓展創新,在這個環節裏,我讓學生課後準備,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班級準備召開,歷史故事會,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去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繼續學習,也體現了語文科的大語文觀的特點。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時間的分配上不夠合理,應在學生自學的時候時間多些,照顧一下學困生。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時間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八

突如其來的提問

以前,我以為只要上課多提些問題讓學生回答,造成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於是問題不分大小難易,統統搬上課堂,師生之間一問一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於是讓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走入了課堂,但形式主義的簡單提問卻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

今天,我講《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多數學生就圍繞“是誰借”、“為什麼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一隻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一定又是在亂説。可為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為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為之一震,一名國小生居然敢向老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馬上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説:“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學生説:“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説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又一個學生説:“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另外一個學生馬上説:“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説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合適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進行思考。

與眾不同的聲音

由於有了剛才成功的體驗,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特別認真。學習第三部分,我提出問題:“從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一次,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我也參與到當中,場面特別熱鬧。我在設計這個問題時,就想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有的可以從膚淺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從字裏行間深入體會,因此我發現平日裏那些害怕回答問題、人云亦云及比較懶散的學生也把小手舉得很高。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佔據了我的心頭,微笑盪漾在我的臉上。學生的回答令我滿意,課前所準備的“標準答案”一個不少。

我總結道:“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學生點頭稱是,正準備往下進行時,一個平時就很喜歡軍事知識的男生站了起來,我問他怎麼了,他説:“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學生馬上投去了驚異的目光。他接着説:“我認為諸葛亮讓軍士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從大家剛才所説的看,確實可稱得上神機妙算,但你們認真想一想這其實不是一個好辦法,諸葛亮預測到三天後是順風順水,如果曹操此時放的是‘火箭’呢,那樣火借風勢,二十條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這個小軍師,一定不會上當了。”我順勢對他進行了表揚。一隻只小手又如小樹林似的舉了起來,有的説:“課文中明明寫着:這一天江上大霧漫天,這霧一定不會像我們太原市的霧一樣,那在江面上,水氣一定很大,估計‘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滅了。”有的説:“不對,此時諸葛亮的船隊已經靠近曹營,應該不算遠。”又一個説:“這樣看來,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難保了嗎?曹操也非等閒之輩,我們可不能一味地稱讚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當我聽到這個與眾不同的聲音時,我馬上感到了一種欣喜,因為他在肯定曹操,學生能夠看到人的不同側面,這不正體現了“思想大於形象”這一道理?這一次不僅僅是由於我的寬容大度,更是由於我對學生的深入瞭解,對教案的大膽放棄,使得學生又一次地體驗到了閲讀再創造的樂趣。“課下閲讀《三國演義》,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或許還會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辦法。”這一結束語,不僅使課堂內外緊密聯繫起來,而且通過各種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着他們走。可今天課堂上這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悦,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説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一般地説,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二字。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九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時,“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大多數學生就圍繞“誰向誰借”、“為什麼要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郭威的小手舉得異常高,一向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可為了不打消他的進取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為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為之一震,一名國小生居然敢向教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立刻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説:“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A説:“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説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樣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B説:“從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C立刻説:“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適宜!”“‘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日的包容態度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並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説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我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適宜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去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51k5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