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農民工培訓報告多篇

農民工培訓報告多篇

農民工培訓報告多篇

【第1篇】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考察報告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民流入城鎮務工,不但解決了自身就業問題,有效地增加了收入,而且推動了全社會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農民工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的侷限性,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收入待遇差的簡單工作,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的長期穩定就業。因此,加強務工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對於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區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現狀與特點

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始於XX年。自XX年以來,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先後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計劃,其中勞動部門主要針對進城登記求職的農民工開展培訓,扶貧部門的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村貧困家庭的勞動力,稱為“雨露計劃”,教育部門培訓對象主要是初高中畢業生,稱為“人人技能工程”。目前,我區的務工農民技能培訓工作,主要由農業、教育、扶貧、人勞四部門組織實施,其中雨露工程每年完成1000人,人人技能工程每年完成1200人,人勞部門每年完成4500人。主要特點是:

1、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早在XX年,區委區政府就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實施意見》,對農民工培訓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XX年8月,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先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通知》(商政勞社發〔XX〕176號)和《關於貫徹執行〈省就業再就業資金管理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商財辦社〔XX〕55號)兩個政策性文件,為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XX年省委趙樂際書記來商視察時關於“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講話和全省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電視電話會的召開,把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推向了新的階段。去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緩解就業壓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啟動實施了《特別職業培訓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使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農民工培訓工作還被列為區政協XX年重點提案。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區級各相關部門都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目標責任考核,精心安排部署,採取得力措施,認真抓好落實,確保任務完成。

2、齊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根據省、市統一要求和部署,人勞、教育、農業、扶貧部門以農民工培訓“四大工程”為重點,落實領導,落實責任,落實人員,落實措施,狠抓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青年、婦聯、建設、殘聯等部門也按照各自安排,針對農村青年、農村婦女、建築工人、殘疾人等特殊羣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財政部門為培訓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各鄉鎮辦事處結合工作實際,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宣傳,搞好求職登記、就業核查等配合服務工作。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在我區已基本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3、培訓內容豐富方式多樣。我區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涉及到農業、礦山、建築、加工、電子、機械、服務、旅遊等多個行業,設置了辦公自動化、電腦維修、電子裝配、電焊車工、針車縫紉、養殖種植、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美容美髮、汽車駕駛、市場營銷、導遊服務、刮痧理療、手繡等十多個專業,內容涉及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勞動保障法規、安全、衞生常識等多個方面,並且突出了技能操作訓練。培訓方式有訂單培訓、定點培訓、技能提升培訓、上門培訓等,學制從半月到二年不等,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培訓需求。

4、培訓機構得到較快發展。由於我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區兩級均有培訓機構的審批權力,目前區內共有十八家培訓機構從事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其中區人勞局管理的有六家。公立培訓機構以市技工學校為龍頭,民營培訓機構以新潮學院為龍頭。區級公立培訓機構以教育部門管理的兩個職業學校為主體;民營機構由人勞局管理,從XX年的兩家發展到目前的六家。這些培訓機構共同承擔着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

5、培訓工作體制機制比較健全。經過近幾年多努力,我區的農民工培訓工作已基本成了政府宣傳引導,培訓機構組織實施,相關部門督促檢查,農民工自願選擇的體制機制。特別是人勞部門組織的農民工技能培訓,經過XX、XX年的探索和XX年的完善,先後下發了《關於農民工培訓有關問題的通知》(商政人勞發〔XX〕69號)和《農民工培訓班管理規範化要求》(商政人勞發〔XX〕30號)兩個規範性文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職責分工、責任落實、工作考核、質量管理、資金審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多頭管理標準混亂。農民工培訓工作目前儘管已形成了全社會高度重視齊抓共管的格局,但也存在着條塊分割管理無序的弊端。農業、扶貧、教育、人勞四個主要部門各自都有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質量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資金渠道,不同的補貼標準和不同的運作程序。雨露計劃實施機構由省扶貧部門認定,而人人技能工程和人勞部門的培訓實施機構則按管理權限分別由市、區兩級認定。這種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的做法,不利於培訓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難以堵塞重複培訓的漏洞,造成培訓資金的浪費。

2、培訓對象難以組織。必備的文化素質和充足的培訓時間是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基本條件。而我區是勞務大區,儘管農民工技能培訓是免費的,但培訓時間要求至少一個月以上。對於參訓人員來説參加培訓意味着少掙錢,況且一個月時間能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還是一個未知數。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和發家致富的願望,絕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年農民都把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用在打工掙錢上,不願意擠出時間參加技能培訓。留在家鄉的勞動力多為文化低、年齡大、身體差的婦女或老人,這些人自身條件差,又有家庭拖累,沒有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積極性來參加一月以上的技能培訓。於是各個培訓機構都把目光盯在了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身上,使得培訓生源十分緊張。各培訓機構之間互相競爭,關係緊張,培訓成本提高。缺乏合格的生源,已成為影響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重要因素。

3、培訓機構條件較差。儘管市、區兩級共有二十多家培訓機構,但由於市上也有培訓任務,與我區開展培訓合作的潛力十分有限。所以,承擔我區農民工培訓工作任務的主要是區人勞局管理的六家民辦培訓機構。這些民辦培訓機構都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場地、校舍都是租來的,普遍缺乏合格穩定的師資隊伍,培訓所需教師多為臨時聘請,場地小,設施設備缺乏,管理方式落後,辦學條件差,資金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根本沒有實力改善辦學條件,也沒有能力搞好培訓。而勞動部門由於培訓任務大,無奈之下只能將培訓任務交給他們,從而為培訓質量管理埋下了隱患。

4、培訓組織方式不合理。以人勞部門開展的培訓為例,按照有關規定,正常的組織方式應是:鄉鎮勞保所宣傳政策,願意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到鄉鎮勞保所履行求職登記手續,取得求職登記證明,憑登記證明自願選擇培訓機構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要履行就業安置義務,並憑培訓對象的身份證複印件、求職登記證明、免費培訓證明(須由培訓對象簽字認可),就業安置合同或靈活就業證明到勞動部門申報補貼。由於缺乏合適的培訓對象及培訓機構自身原因,按此方式運作很難完成任務。無奈之下,培訓機構為了掙錢生存,只能到農村去利用空置校舍開展一些簡單的技能培訓。在組織過程中,培訓機構往往付給村、組幹部一定組織費用,依靠村、組幹部半動員半強迫的方式把羣眾組織到一起。這種方式,一方面羣眾沒有積極性,另一方面參訓人員也極難管理,培訓時間根本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5、培訓質量難以保證。農民工培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培訓,促使農民工學習到實實在在的技能,通過技能的提高來增加務工收入。從這幾年培訓工作的實踐看,培訓質量很難令人滿意,培訓與就業的關聯度比較低,培訓機構直接安置的比例更低。其原因:一是培訓時間不足。以人勞部門培訓為例,按照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時間只要達到240個學時(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時間),且培訓合格,就可獲得補貼,多培訓補貼不增加。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專業技能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是很難學會的,需要長期大量的練習。實踐中,培訓機構特別是民辦培訓機構是以掙錢為根本目的,它的目標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培訓機構往往都熱衷於辦一個月的短訓班,而不願意辦長訓班。二是技能鑑定機構建設滯後。勞動部門設立的勞動技能鑑定機構是檢驗培訓質量的權威機構,全市只有一家。區上雖然設立了鑑定工作站,但只能做一些輔助工作。由於機構設立晚,缺乏專業人員和設備設施,鑑定工作量大,許多項專業技能鑑定工作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精力去開展。培訓質量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培訓機構為主導的結業考試。勞動部門的質量監管僅僅侷限於對培訓人數、時間的檢查和教學計劃的落實,而無法也沒有能力對培訓質量做出權威性的判定。儘管我們不斷從制度上來規範農民工培訓管理工作,但仍難以保證培訓達到應有的質量。

三、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民工已經成為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工人來支撐。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實質上就是培育適應現代工業發展需要的產業大軍。同時,農民工技能素質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增加收入,實現穩定就業,反過來推動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重大戰略意義,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總體工作規劃,不斷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規政策體系,實現專業學制、培訓教材、教學要求、監督管理、質量評估五統一。在培訓資金管理上,應該加大補貼額度,細化補貼標準,簡化補貼程序,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效應。同時要嚴控短訓班,鼓勵長訓班,嚴控鄉下班,鼓勵校內班,把好培訓對象審查關,對培訓過程實行全方位監督,真正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這一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2、整合培訓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一要改變資金分散,多頭管理,標準不一的現狀。建議成立專門培訓管理機構,統籌管理全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進一步落實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加大監督力度,強化責任追究,促進工作落實。同時可以有效克服重複培訓,浪費培訓資金的弊端。二要加大投入,搞好培訓基地建設。要學習、借鑑渭南等地先進經驗,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創建工作為契機,以職教中心為龍頭,整合全區各類職業教育資源,擴大職業教育能力規模,搞好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訓場地設施建設,創造一流的培訓環境,形成以職業中學為主體,以民辦機構為補充的培訓體系。三要大力整頓民辦培訓機構。要適當提高農民技能培訓機構准入門檻,淘汰一批條件較差的機構。對那些條件較好有發展前景的培訓機構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促其儘快上台階、上水平,為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奠定基礎。四要儘可能動員市上管理的實力雄厚、信用良好的培訓機構參與我區的農民工培訓工作。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開展培訓。一要突出抓好新生勞動力這個重點。對於國中畢業生不升高中及高中畢業於不升大學的農村新生勞動力,強制實行六個月以上的職業技能強化培訓,並突出實踐操作訓練,確保每名培訓對象都能熟練掌握一門專業技術,並持勞動部門統一頒佈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外出務工。二要抓住實用技術這個重點。要圍繞農村產業化發展和一村一品建設要求,對不經常外出務工的農民,積極開展果樹科管、畜禽養殖、中藥材生產加工、大棚蔬菜、食用菌生產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這類培訓應針對農民特點,結合農村實際,在培訓時間上應突破市上相關規定,以3-5天為宜,並強化實踐操作訓練。在培訓補貼上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核定。三要抓住在崗培訓這個重點。鼓勵培訓機構與用工單位合作,對全體職工大力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實現持證上崗,從而促進各類企業和用工單位提高員工素質,達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

4、加強監督管理,提高培訓質量。培訓質量是培訓工作的生命。民營培訓機構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他們的根本目標,與政府部門開展務工農民技能培訓的目的與培訓機構的目標存在天然的分歧。在目前以民營培訓機構為主體的情況下,如果在質量管理上放任自流,必然使培訓工作流於形式,失去意義。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質量監督,一要對辦班條件嚴格審核,看培訓機構是否具有必備的專業教師、理論教材、實習訓練場地及設施。二是對培訓對象嚴格把關,參訓人員一般應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50歲以下。三要對培訓過程加強監督,採取明查暗訪的方式,督促培訓機構嚴格實施教學計劃。四要認真搞好結業考試考核工作,應逐步建立完善各個專業的試題庫,成立相對獨立的專業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專門從事農民工技能培訓班的結業考試、閲卷工作,並實行批班權、管理權和考試權三權分離,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提高質量。

5、加大硬件投入,強化技能鑑定。能否通過勞動技能鑑定,是檢驗技能培訓效果的重要標誌。按照有關規定,各類農民工技能培訓班結業學員只有通過勞動部門組織的技能鑑定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得到規定的補貼。由於市、區兩級勞動技能鑑定機構設立時間不長,均存在人員少,條件差,缺乏相應的鑑定設備和手段的問題,能夠鑑定的專業只有26種,絕大部分專業的技能鑑定根本無法開展,給培訓質量管理帶來了難題。因此,應該把勞動技能鑑定機構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組建專業化的相對獨立的鑑定機構,充實專業人員,購置專業設備,改善鑑定條件,提高鑑定水平,不

斷擴大技能鑑定覆蓋面,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健康發展。

6、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培訓方式。一要着力營造人人學技能的社會風尚。通過開展勞動技能大賽,勞動能手錶彰評選、大幅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方式,提高務工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的自覺性,從而變“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改變政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狀。二要改進培訓補貼方式,變補貼培訓機構為補貼參訓農民工。對自覺參加技能培訓,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農民,由政府直接予以補貼,並要加大補貼數量,這樣可以改變培訓機構“吃政策飯”的現狀,把培訓機構直接推向市場,迫使其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吸引務工農民參訓,實現培訓機構的優勝劣汰,良性發展,同時也可以減少職能部門的工作量,提高培訓質量。三要認真落實企業對員工開展教育培訓的法定責任,認真執行國家關於職業資格准入的法律規定,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以法律手段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四要把技能培訓與創造勞務品牌結合起來,出台優惠政策,加強資金扶持,鼓勵各培訓機構圍繞市場需求,發揮自身專長,辦好特色優勢專業,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培訓品牌的創造推動勞務品牌的形成。五要大力組織訂單培訓。切實加強與用工單位聯繫,做到培訓一批,輸出一批,就業一批,把培訓與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培訓與就業的良性互動。

【第2篇】強化農民工培訓問題調查報告

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總也明確提出,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工會的學校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筆者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

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並試着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一些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並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比例,而用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農民工培訓保障體系,一些企業也不願培訓。

二、問題及原因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財力、物力,各級工會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然。據調查,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其次,從農民工分佈情況看,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往往為民營、外資企業,其中不少企業認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產任務能幹、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大,使不少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級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

第三,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這使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1.一些農民工受自給自足思想束縛,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

2.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很難擺脱心理上的自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形態之間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對農民工懷有偏見,使其在城鎮尋求自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受到挫傷。又由於其在城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而其對城市也懷有一定戒備和恐懼。

3.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雖然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仍需支付車票、伙食費、住宿費等費用。

4.由於城市企業在用工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以及農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還沒有謀取固定工作,甚至連勞動合同都沒簽過。這種短暫的工作狀態,使他們只能選擇得過且過方式。很難激活其潛在的培訓需求和培訓熱情。

5.一些培訓課程的設置不符合農民工就業的實際需要,按規定每個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而根據農民工擇業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門技術的農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願有較多投資。一些企業以農民工缺乏穩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這就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技能方面並無長進。所以,一遇企業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科技和生產水平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於是出現了一邊是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一邊是用人單位發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三、對策及建議

農民工培訓將是我國今後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各級工會來説,既是艱鉅的任務,也可能是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各級工會應有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在儘快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會在農民工培訓上的特色之路。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級工會不但要充分重視,而且要轉變過去工會搞職業培訓的觀念和模式。農民工的培訓不是把物質條件創造好了等其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來參加培訓,要教育和吸引農民工認識到接受培訓的好處,激發其參加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熱情。真正實現讓農民工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讓政府滿意的目標。同時,要積極協調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儘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

(1)辦學形式要多樣化。對農民工的培訓應當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採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在工地、車間。在開課時間上可採取脱產和業餘相結合,節假日、休息日、八小時之外,只要有需要就開班開課。學制上也可以採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的成果一點一點積累。在教學手段上傳統的教學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光盤,使農民工在業餘時間自學。

(2)辦學對象要層次化。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層次進行因人

施教。對於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於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範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於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當前培訓的重點是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築、家裝、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3)辦學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合作,舉辦針對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二是與農民工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向用人單位的農民工推薦結合起來;三是和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合作,送教師、教材到企業。企業參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素質的一條重要渠道。應當逐步建立起定單培訓,企業參與的機制,走先培訓後輸出,以培訓促輸出、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的路子。

(4)辦學內容要實用化。在教學培訓過程中,要既不拘泥於教材,也不脱離教材,始終本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尊重對象、適應環境;故事案例、提問解疑。擺脱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使農民工的培訓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探索實踐,搞好結合,調動積極,實現雙贏。

(1)培訓和考證結合。根據一些行業農民工分散性、流動性、季節性,工作時間長、不固定的特點,採取課上授課和課下自學結合,長訓和短訓結合的辦法,分階段教學,累計學時,逐步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礎和能力的農民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並允許培訓學校通過考核將農民工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認定為學分,學校可以將這類學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學習的學歷學分,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只要累計達到所需學時,或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通過階段的考試)即可頒發證書。同時,為激勵農民工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工會或聯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舉辦農民工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對農民工進行技能等級考核認定,並頒發證書。只有這樣,培訓才有吸引力,培訓後的農民工在就業中才具有競爭力,才能體現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和用人單位的三贏局面。

(2)免費和收費相結合。政府對農民工的免費培訓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針對每個農民工的一次性免費培訓,而對於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穩定還有技能升級需求的農民工,培訓就可收取一定費用。另外,還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根據企業需要,對有一定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先免費招聘和培訓,合格上崗後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逐步扣除。

(3)培訓和就業信息、維權服務相結合。就業信息服務還應包括職業趨勢分析,引導農民工正確選擇技能培訓方向。把培訓、勞務輸出、信息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會在專業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4)農民工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培訓、教育結合。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而關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與培訓則是從更長遠的眼光來推動這個轉移。同時,要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發揮工會職業和學歷教育的優勢。工會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照顧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與接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參加中職教育。

總之,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這種系統性表現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更真實的瞭解。許多農民工表達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訓內容,更多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對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會尤其是城市居民改變對他們的歧視。與培訓農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質(如公共場合禮儀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識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系統性表現之二就是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農民工培訓。

【第3篇】某市農民工培訓問題調研報告

全球性經濟危機造成了我國出現了大量返鄉農民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受到了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訓的覆蓋面也逐年增廣。據悉,僅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一項,中央財政截至底就已累計安排補助資金40多億元,同時帶動地方投入培訓資金30多億元。我市也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計劃組織培訓農民工40萬人,為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各5萬人。對就讀中職學校的返鄉農民工,每人每年給予2000元學費和生活補貼,對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的農民工,技能鑑定費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費財政補貼標準由50%提高到80%。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門對這樣大的培訓指標非常頭痛,原因是很多農民工對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並不買賬。深入探討當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辦法措施,無疑有助於解決農民工“厭學”的問題,更進一步做好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

一、現象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各級部門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 從農民工的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着強烈的渴求和迫切的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像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免費培訓農民工就會排着隊來。現實並不是這樣,據調查瞭解,許多地方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是很高,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幹部動員來的,有的甚至只培訓幾天就不來了,還有的需要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發誤工補貼。而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二、主要原因

(一)農民工自身缺乏長遠性思考,思想觀念需要跟新

首先,農民工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束縛,較少考慮今後長遠的發展。其次,不少農民工對未來缺乏規劃,對以後外出打工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即便想學一點東西,也不知道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雖然參加培訓的農民工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他們還得出車費、伙食費、住宿費,再想一下這段時間如果不培訓而去參加工作還得掙點錢,就近期利益,算下來還是不划算。農民工自身思想上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導致農民工主觀上缺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現有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設施分佈不合理,覆蓋面狹窄,不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

無論是公辦培訓機構,還是民辦培訓機構,只要是具有培訓資質、具有一定規模的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區,鎮、村一級基本是空白,而絕大部分農民工都是集中在鎮、村,農民工如果要參加培訓就必須要到城區,這就增加農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而且還耽誤農活。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

(三)培訓課程設置與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由於培訓資金短缺、培訓條件不完善、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確等多方面原因,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與農民的需求有差距,既與實踐相脱節,更不能讓受

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前大多數培訓都集中在計算機、電焊工、廚師、美容美髮等專業,培訓項目和培訓時間都根據培訓經費來制定,短期培訓很難讓生手熟練深入掌握一門技術,中長期培訓又無疑增大培訓費用,致使參加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普遍感覺培訓內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夠。

(四)農民工培訓工作政出多門,難掌握較全面的信息

返鄉農民工培訓倍受政府的關注,各部門也都相繼推出與之相關的各種培訓項目,如勞動保障、農業、移民、建設、扶貧、共青團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出發,開展了針對農民工的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轉移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沒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不能形成合力。結果使培訓不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結合,培訓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複培訓,為培訓而培訓,為完成任務而培訓,為應付檢查而培訓,使培訓與就業嚴重脱節。

(五)培訓經費短缺、落實難度大,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按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即農民工自己掏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現實中農民工沒有承擔費用的能力,而企業又沒有承擔費用的意願,所以農民工培訓主要由政府在賣單,有些地方為了增強農民工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還給參訓人員補貼交通、食宿等費用,真正用在培訓學習上所剩無幾,培訓內容嚴重“縮水”。

三、進一步強化培訓,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領導、形成合力、整合資源

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儘快成立一個以地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培訓領導小組,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理順關係,明確由人力社保部門牽頭,負責整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協調、組織和管理,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所能、各盡其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現象,建立一個組織、法規政策、投入、師資、資源“五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將農民技能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秩序、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要利用在鄉鎮、村設立社保工作機構,加強鄉鎮、村一級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整體推進,重點依託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面,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

(二)加強信息引導,完善信息服務

缺乏城鎮用工信息,培訓機構不知道該開展哪些項目培訓,農民工不知道參加什麼工種培訓。培訓後不能就業,是目前農民工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培訓與就業脱節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業機構應建立用工信息庫,實現市、縣、鎮、村級聯網,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工資價位分析、預測和發佈,將市內外用工需求及時向農民工發佈,使農民工方便了解市場需求信息,並根據自身條件和意願,有選擇地參加培訓項目。另外就業部門還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根據農民工的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採取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走農業技術培訓和二、三產業技能培訓並舉的路子。

(三)規範與拓寬農民工培訓市場

一是規範培訓市場秩序,對現有的培訓機構依法進行監管,在依法整頓改造的基礎上提高其質量和水準;二是拓寬培訓市場,打破培訓市場由政府壟斷的格

局,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承辦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這樣才能夠為農民工培訓開闢更大的空間;三是靈活設置培訓場地,積極構建縣級、鄉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並以此為主體,將培訓場地延伸和輻射到村社,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安排培訓項目,使廣大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職業技能培訓,既能節省時間、節省交通、食宿等費用,又不耽誤農活,既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又提高參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並完善農民工培訓投資分攤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首先,政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負有重要職責,因此,政府應預留足夠的培訓專款,並保證專款能及時、有效的用於農民工培訓。其次,農民工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增強能使所在企業直接受益,因此,培訓應以企業的需求為主體,同時,也應該根據企業的招工情況收取一定的培訓費。再次,農民工參加培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培訓、鑑定、招工聯動機制,引導農民工積極投資參加培訓,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提供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工在就業前接受職業培訓。

(五)加強農民工培訓督導

主管部門應建立農民工培訓效果評價機制,定期對開展農民工培訓的各類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課時安排,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鑑定合格率、就業率、培訓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調查統計,並及時向社會公佈,以構建評價制度為契機,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督導檢查。防止培訓時間,內容和人員不落實、培訓走場,培訓與就業不對路,甚至借培訓之名,套取政府培訓補貼經費,損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等問題發生.

【第4篇】強化農民工培訓問題調研報告

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總也明確提出,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工會的學校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筆者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並試着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一些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並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比例,而用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農民工培訓保障體系,一些企業也不願培訓。

二、問題及原因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財力、物力,各級工會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然。據調查,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其次,從農民工分佈情況看,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往往為民營、外資企業,其中不少企業認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產任務“能幹”、“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大,使不少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級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

第三,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這使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1.一些農民工受自給自足思想束縛,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

2.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很難擺脱心理上的自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形態之間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對農民工懷有偏見,使其在城鎮尋求自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受到挫傷。又由於其在城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而其對城市也懷有一定戒備和恐懼。

3.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雖然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仍需支付車票、伙食費、住宿費等費用。

4.由於城市企業在用工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以及農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還沒有謀取固定工作,甚至連勞動合同都沒簽過。這種短暫的工作狀態,使他們只能選擇得過且過方式。很難激活其潛在的培訓需求和培訓熱情。

5.一些培訓課程的設置不符合農民工就業的實際需要,按規定每個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而根據農民工擇業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門技術的農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願有較多投資。一些企業以農民工缺乏穩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這就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技能方面並無長進。所以,一遇企業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科技和生產水平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於是出現了一邊是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一邊是用人單位發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三、對策及建議

農民工培訓將是我國今後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各級工會來説,既是艱鉅的任務,也可能是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各級工會應有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在儘快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會在農民工培訓上的特色之路。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級工會不但要充分重視,而且要轉變過去工會搞職業培訓的觀念和模式。農民工的培訓不是把物質條件創造好了“等”其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來參加培訓,要教育和吸引農民工認識到接受培訓的好處,激發其參加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熱情。真正實現“讓農民工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讓政府滿意”的目標。同時,要積極協調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儘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

(1)辦學形式要多樣化。對農民工的培訓應當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採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在工地、車間。在開課時間上可採取脱產和業餘相結合,節假日、休息日、八小時之外,只要有需要就開班開課。學制上也可以採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的成果一點一點積累。在教學手段上傳統的教學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光盤,使農民工在業餘時間自學。

(2)辦學對象要層次化。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層次進行“因人施教”。對於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於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範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於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當前培訓的重點是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築、家裝、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3)辦學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合作,舉辦針對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二是與農民工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向用人單位的農民工推薦結合起來;三是和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合作,送教師、教材到企業。企業參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素質的一條重要渠道。應當逐步建立起“定單培訓,企業參與”的機制,走先培訓後輸出,以培訓促輸出、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的路子。

(4)辦學內容要實用化。在教學培訓過程中,要既不拘泥於教材,也不脱離教材,始終本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尊重對象、適應環境;故事案例、提問解疑。擺脱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使農民工的培訓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探索實踐,搞好結合,調動積極,實現雙贏。

(1)培訓和考證結合。根據一些行業農民工分散性、流動性、季節性,工作時間長、不固定的特點,採取課上授課和課下自學結合,長訓和短訓結合的辦法,分階段教學,累計學時,逐步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礎和能力的農民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並允許培訓學校通過考核將農民工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認定為學分,學校可以將這類學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學習的學歷學分,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只要累計達到所需學時,或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通過階段的考試)即可頒發證書。同時,為激勵農民工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工會或聯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舉辦農民工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對農民工進行技能等級考核認定,並頒發證書。只有這樣,培訓才有吸引力,培訓後的農民工在就業中才具有競爭力,才能體現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和用人單位的三贏局面。

(2)免費和收費相結合。政府對農民工的免費培訓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針對每個農民工的一次性免費培訓,而對於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穩定還有技能升級需求的農民工,培訓就可收取一定費用。另外,還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根據企業需要,對有一定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先免費招聘和培訓,合格上崗後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逐步扣除。

(3)培訓和就業信息、維權服務相結合。就業信息服務還應包括職業趨勢分析,引導農民工正確選擇技能培訓方向。把培訓、勞務輸出、信息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會在專業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4)農民工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培訓、教育結合。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而關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與培訓則是從更長遠的眼光來推動這個轉移。同時,要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發揮工會職業和學歷教育的優勢。工會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照顧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與接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參加中職教育。

總之,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這種系統性表現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更真實的瞭解。許多農民工表達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訓內容,更多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對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會尤其是城市居民改變對他們的歧視。與培訓農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質(如公共場合禮儀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識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系統性表現之二就是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農民工培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9r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