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民工調研報告多篇

農民工調研報告多篇

農民工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調研報告

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調研報告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向型企業被迫停產、破產或大量裁員,造成大批農民工陸續返鄉。_____是一個農業大市,是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勞務輸出大市,也經受着農民工返鄉大潮的衝擊,如何緩解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全市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1.基本概況。20xx年,_____市外出務工人數為132.3萬人,年前農民工返鄉人員達50.56萬人,佔38.2%。截至2 009年2月5日,全市再度外出務工人員34.05萬人,失業返鄉農民工在家待業人數達16.51萬人,佔12.5%。

2.返鄉原因。根據在常寧市泥潭鄉的抽樣調查統計,農民工返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世界金融風暴返鄉。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裁員,造成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佔全鄉返鄉農民工總數的75%。二是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佔全鄉返鄉農民工全總人數12%。

3.返鄉動態。調查發現,目前在家待業的返鄉農民工主要動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家務農。這批農民工約佔58%。二是再次就業。這類人約佔12%。基本上都是希望接受駕駛、電腦、焊工、電工、烹飪、旅遊、酒店服務等培訓後等待機會再次外出到內陸地區或本地企業務工就業。三是回鄉創業。這類人約佔15%。其中不少人憑藉資金、信息等優勢,發展規模經營、從事農產品流通等。

二、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分析

儘管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先進的理念、經驗、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仍給_____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壓力。

1.經濟發展壓力。一是直接導致農民減收。農民工非正常返鄉在短期內經濟增收受到影響,各地勞務收入大幅減少。二是給本地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人口與資源、經濟匹配不當,多項承載力相對不足,將構成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負擔。三是影響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效實施。從短期來看,農民工返鄉帶回了少數資金,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然而,農民工難於就業導致減收必然減弱消費需求,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四是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原來將土地長期租賃給他人的農民工,現在回家要依靠土地來生活,從而影響了農村土地的加速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社會穩定壓力。一是心理失衡帶來的社會壓力。無奈返鄉的農民工自尊心受到傷害,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導致過激行為,宣泄對社會的不滿。二是價值認同帶來的社會壓力。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一旦回到較落後的農村,可能會心情浮躁,滋事生非。三是不排除返鄉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隨着返鄉將影響社會風氣。

3.民主建設壓力。一是民主化進程的差異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長期在外的農民工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知識和法律知識,對民權的要求也較高。如果基層幹部依然實施簡單粗放的工作作風,就容易造成農民的牴觸、對立情緒。二是長期積累的潛在問題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農民工回鄉後,對於農村容易出現的土地、山林邊界權屬爭端等問題必將引起關注和重視,從而考驗基層幹部的執政能力,必須有心理準備和應對方案。三是維穩治安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不排除有些農民工蓄意製造事端,或染有賭博、吸毒等陋習,從而滋生一些危害社會安定的行為,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出嚴峻挑戰。四是農民工的更高期望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越是有見識的農民工,對於地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地方幹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農民工的期望,其管理權威必將大打折扣,並伴隨產生執行不力等諸多問題。

三、因勢利導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轉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力”

儘管農民工返鄉將帶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困難和壓力,但是,只要措施得力,因勢利導,完全可以將返鄉農民工轉換成為當地就業創業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完善機制,構建返鄉農民工幫扶體系。

(1)建立監測機制,掌握農民工返鄉的形勢和動態。由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組織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的登記、摸底和就業需求信息,並就返鄉潮的當期狀態、趨勢及可能給社會治安帶來的問題定期報告。

(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社會競爭力。調查顯示,在返鄉人員中,參加各類培訓的僅佔14.6%,因此,培訓農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要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保等相關部門的資源、資金,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儘快 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培訓體系,加大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的鼓勵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創業成功率。要認真分析預測經濟復甦後的市場及返鄉農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術含量高的長線專業培訓。尤其要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需要,積極做好糧食增產增效、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宣傳引導和服務支持。目前,_____市縣兩級依託技工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採取集中培訓、訂單式培訓、農業生產適應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對28歲以下返鄉農民工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就業技能。

(3)健全社保機制,維護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獨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全國統籌,有效解決當前農民工保險續接和續保問題:建立生活狀況的定點監測制度,對生活困難者給予救濟、財政補助等,幫助他們度過失業難關;加強疾病防控、計劃生育、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等,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保障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給予吸納返鄉農民工並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企業以保險補貼,在促使企業儘量多地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鍼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綜合保障辦法,將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捆綁,實施政府託管下的市場化社保經營制度。

2.搭建平台,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1)建立政策支持體系,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一是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政策促進體系。在採取措施保證現有政策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專門研究出台《關於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形成包括土地流轉、融資、税費、擔保、培訓等在內的支持政策體系。加強信貸扶持,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個體經營、合夥經營的企業可作為微利項目,在貸款期限內給予全額貼息優惠。改善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開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完善住房、用水、用電、交通和物流中心等設施,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培育生產大户。鼓勵他們回鄉後,依託本地自然優勢,興建特色種養基地和科技示範園等,發展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羣。三是興辦

二、三產業。利用他們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的經驗、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後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他們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積極參加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成為經紀人或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通過農產品的生產資料購銷、傳播信息以及開展技術承包,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興建特色種植業等。

(2)加強政府就業服務,推動返鄉農民工有序轉移。一是就地轉崗就業。支持、鼓勵中小企業、工業園區、規模養殖、設施農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農業科技企業等,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務工提供崗位。二是轉移輸出重點。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和行業。三是開闢新的渠道。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採取舉辦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為農民工開闢新的外出務工渠道。

(3)深化社會農村各項改革,擴大農村就業容量。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是加快產業化建設。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不斷擴大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載體,讓更多的農民工“離土不離鄉”。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小城鎮、小集鎮,適度集中財力硬化、優化發展環境,讓小城鎮建設與非農產業建設產生互動效應,構築縣域經濟的新格局,把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吸引到小城鎮上來,讓他們有更大的就業空間。三是加快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温總理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依託農田水利建設、沼氣工程、新農村建設等農業項目,增加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引導農民工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讓返鄉農民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3.強化服務,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1)做好農村社會綜治工作。一是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的思想穩定工作,通過開展金融危機的專題知識講座,聘請心理諮詢師對農民工進行就業和生活方面的專門心理輔導,認真化解返鄉農民工心中的疑慮。二要擴大法律宣傳。積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重點開展《婚姻法》、《勞動合同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知識講解和省市幫扶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三要擴大低保範圍。做好既無地又無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安置工作,對他們進行摸底,像城市失業工人一樣納入低保,保障其生活、就醫及子女就學等。

(2)構建健康的鄉村文化。一要擴大公共文化陣地。加大投入,逐步建設起一批合法、高尚、健康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引導農民從事健康的文娛活動。二要開展多彩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三要打造鄉土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支持農村自然旅遊資源的挖掘、保護與修復等,激發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工對農村的價值認同感。

(3)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一要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問題。建立黨政領導幹部掛鈎聯繫返鄉農民工制度,拓寬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聯繫羣眾的覆蓋面,認真收集梳理各種涉訴涉訪信息,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安全生產隱患、食品衞生安全、勞動社會保障以及鄉村幹部違法違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排查,下大力氣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二是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將政治素質好,可塑性強,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返鄉農民工納入重點培養對象,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三是培養農村後備幹部隊伍。實踐表明,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不僅是農村帶頭致富和帶動羣眾致富的領頭人,是農村基層幹部的後備力量,更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動者、開拓者。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後備幹部培訓,選配一批農民工擔任村幹部,引導返鄉農民工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切實加強黨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

【第2篇】農民工創業調研報告

縣農民工外出務工和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情況淺析

一、基本情況

(一)返鄉農民工的人數

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總人口46.6萬人,農業人口有40.8萬人,主要是以養殖業為主,因農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有限的土地上,農村勞動者主要從事傳統農業,很難實現脱貧致富。導致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務工,極少數人返鄉創業。據統計,2022年12月底我縣外出農民工達61293人。截止2022年12月,我縣返鄉農民工總數為3563人。

(二)返鄉農民工的特點

一是平均年齡小,16至28歲佔50%,28至55歲佔50%。二是文化程度底,初高中文化程度佔90%,高中以上文化佔10%。三是返鄉農民工主要從事加工製造、建築、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返鄉農民工在進城務工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資金,學習到了相應的技能,更新了觀念,回到家鄉創業,主要創業的行業有汽車、摩托車、農機、家電維修、種植業(主要種植反季節蔬菜、水果等)、養殖業(主要養殖雞、鴨、魚、生豬等)、加工業(主要加工米粉、蘿蔔乾、米酒等)、服務業(只要是農村客貨運輸、美容美髮、飲食店等)。但目前大多規模小,不能形成產業鏈條。

(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主要模式

我縣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是成立合作社方式,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模式,由公司採取委託的方式,有機地將農民合作社串聯起來,形成一體化運作體系。如平樂鄉以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為“助推器”,加快種植業發展,目前已成立金銀花專業合作社1個,中藥材公司1個,併成立了中藥材合作社,註冊資金達100萬餘元,會員85户,聯繫會員372人,實現利潤收入80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重點創辦農產品加工業、縣域中小型企業、鄉村特色餐飲、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紮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二是培訓提升農民工就業技能。對有培訓意願的農民工,全部納入“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將農民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納入就業再就業培訓補貼範圍。同時,為培訓者免費進行職業技能鑑定,發放職業資格等級證書。

三是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小額貸款支持力度。為拓寬返鄉農民工融資渠道,幫助返鄉農民工通過創業實現就業,我縣20xx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2户,每户貸款金額為5萬元,其中返鄉農民工有21户;20xx年共發放婦女創業貸款344户,每户8萬元,其中返鄉農民工婦女有86户;20xx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220萬元、424户,其中返鄉農民工81户;2022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155萬元、537户,其中返鄉農民工168户。

四是營造寬鬆的創業投資環境,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扶持。

三、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就業問題

我縣返鄉農民工文化技能水平本身不高,更缺乏就業的知識和技能,對市場經濟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掌握不多,有些農民工雖有就業意願,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就業、從哪裏着手創業和怎麼管理企業等等。

(二)創業問題

1、後續投入資金不足。一些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雖然積累了一定資金,但資金量不大,創業時缺乏通盤考慮,將有限的資金一次性投入到項目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後續資金缺乏,貸款十分困難,項目難以為繼。

2、管理知識匱乏,技術力量不足。農民工外出打拼,一般在所從事的行業有一技之長,但是回鄉辦企業,往往缺乏全面的綜合性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大多數採取家族式管理,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同時,農民工回鄉創業,往往進入的並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行業,對生產性技術不太精通,又缺乏技術人員和相關部門的技術支持,經常造成企業損失。如20xx年**縣普坪鎮鴨子井姜春元飼養的一千隻肉雞,由於防疫不當,發生雞瘟後,損失達三萬元,只得再次走上打工的路。

3、創業培訓需進一步加強。我縣由於缺少師資力量和相關資質的培訓學校,目前還沒有舉辦關於創業方面的培訓。

四、建議事項

1、建議加大宣傳,營造環境。建議省、州、縣新聞媒體加大對返鄉創業政策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加強市場化勞務經濟秩序的組織引導,營造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良好環境。

2、建議加強技術服務。有針對性地組織有關專家到**縣指導工作,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進行專業指導。建立掛幫機制,讓創業農民工與有關技術人員建立常態化聯繫,向企業推薦有關技術人才,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3、建議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信息採集力度。縣就業局建立返鄉農民工信息交流、溝通平台,提供政策指引、引導就業方向。建立網絡互聯、信息共享機制,收集農民工就業和企業用工信息,科學、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農民工和企業用工總量、結構、分佈及其變化趨勢方面的信息,加強農民工就業和創業公共管理和服務。扶貧、農業、民政、人社等部門根據創業的需要提供種養殖業在病蟲害、牲畜疫情防治等技術服務;信息部門要根據返鄉創業農民的需要提供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農民工創業調研報告範文

【第3篇】關於農民工回鄉創業的調研報告

下面是為您準備的關於農民工回鄉創業的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大量農民工為尋找財富,謀求富裕,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從貧窮落後的西部地區到東部沿海地區務工經商,他們為城市的繁榮做出了貢獻。但是,這種單方面的人口流動也造成了留守兒童,社會治安,城市貧困化,農村勞力缺乏等諸多社會問題,因此,科學地鼓勵引

導那些資金、技術、信息、理念等創業要素積累到一定水平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我縣優化經濟結構,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政府職能轉變,從而實現率先突破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推動這一工作的進展,我們對勉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現狀。

(一) 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為了鼓勵引導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縣政府出台了《關於鼓勵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實施意見》(勉政發[2022]24號)文件。據統計,全縣外出農民工具有回鄉創業意願的達170餘人,佔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0.002%。截至目前,共有134人在勞動服務局辦理了《回鄉創業優惠證》,計劃投資100萬元以上的9人,計劃投資10050萬元的32人,計劃投資5010萬元的93人。回鄉創業農民工計劃總投資5691.5萬元,自有資金2968.5萬元,新辦企業121家,提供就業崗位1751個,新增就業人數1189人。回鄉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養殖業、種植業、餐飲農家樂、機械加工、磚瓦生產、運輸銷售等領域,其中經營養殖業57户,佔42.5%,經營機械加工和運輸銷售各19户,各佔14.1%,經營餐飲農家樂10户,佔13.4%。投資地點主要分佈在縣城周邊鄉鎮,勉陽鎮32人,佔24.8%,新街子鎮,周家山鎮,黃沙鎮各12人,各佔8.9%。

勉縣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248個行政村,總人口43萬,其中城鎮人口8.3萬,農村人口34.7萬,農村勞動力19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6.9萬,佔農村勞動力人數的36.3%,年創收達5億元。

(二)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基本特徵。

1、回鄉創業與外出務工時從事的行業基本一致。勉縣農民工大多數在江浙,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務工。農民工外出務工時從事的行業比較廣泛,涉及到餐飲、建築、種植、養殖、採礦、運輸、加工等多種行業,而從事這些行業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有着最直接的影響,許多農民工回鄉創業與其外出務工時所從事的行業是一樣的。農民工自己有了專業技術和從業經驗,就免去了政府的項目推介和從業培訓工作。比如勉陽鎮高潮村村民柏志波,06年到江蘇省宜興市宿豫區水蛭養殖基地打工,學會了水蛭養殖技術,08年回鄉自己投資進行水蛭養殖,市場前景良好。

2、外出務工是回鄉創業的基礎。農村經濟貧困,教育落後,勉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不足15%,但是外出務工人員大多利用務工的機會開拓了眼界,參加了各種技術培訓,學到了知識和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這便成為他們回鄉創業的優越條件。比如漆樹壩鄉唐家壩村祝國棟在廣東打工期間,學習了電腦與網絡技術,不但學到了技能,還得到了鍛鍊,並拿到電大學習的畢業證書,回鄉創辦了正大電腦學校,主管電腦維修工作。

(三)根據《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認真做好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的通知》精神,勉縣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鼓勵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實施意見》,這是全市首個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綜合配套政策。該政策在項目服務、政策扶持、資金幫扶等方面着力為回鄉農民工創業解決實際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展項目服務。通過網絡和招商洽談等形式,積極向外出務工人員推介一些投資好、見效快、效益好、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致富項目。主動提供相關項目的諮詢、信息服務,指導幫助農民工選準選好創業項目,對回鄉創業農民工申報的項目優先予以立項審批。

2、進行政策扶持。用地政策規定,外出農民工回鄉從事生產經營需佔用土地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200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縣國土局優先審批建設用地,徵用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規費,屬縣本級收取的採取即徵即返的方式予以減免。從事養殖業發展、興辦農家樂需佔用農用地的,按農業用地相關政策審批,免收相關規費。通過租賃等流轉方式取得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用於種養殖業生產的,其經營年限可適當放寬,具體年限由雙方約定。開發荒山、荒丘、荒灘、荒溝的經營年限可放寬到50年。承包林地的,經營年限可延長到70年。在承包期限內,其承包經營權可以繼承,並可依法採取轉讓、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進行流轉。

【第4篇】2022農民工就業問題調研報告

農民工就業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本文將介紹2022農民工就業問題調研報告。

2022農民工就業問題調研報告(1)

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我省農民工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趨勢,省委農工委聯合省人社廳組成調研組,分赴xxxx、xxxx、xxxx3市6個縣(市、區)實地調研,深入農村,走訪企業,與農民工、企業負責人和基層幹部廣泛交流座談。同時,安排仁壽等16個勞務輸出大縣也同步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調研和材料彙總、部門會商和數據分析相結合,對農民工迴流、就近就地就業、回鄉創業和市民化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民工在xxxx地位舉足輕重

xxxx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歷來都是勞務輸出大省,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保持在2000萬人以上,佔農村勞動力的50%以上,對促進我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農民工轉移就業、大眾創業、技能培訓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22年,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478.9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39.7萬人、省外輸出1136.2萬人、外派勞務3萬人。全省實現勞務收入3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省農村人口人均工資性收入達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289.8萬人,同比增長0.2%,其中,省內轉移1211.6萬人,同比增長2.9%;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外派勞務1.6萬人,與去年同期持平。實現勞務收入930.5億元,同比增長9.8 %;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長141.7元。

二、新形勢下農民工就業呈現出新特點

(一)農民工數量外出略減、返鄉略增。由於受經濟下行影響,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部分企業倒閉停產、工資下降等,對我省外出務工造成一定影響,致使農民工返鄉時間提前、返鄉人數增加。春節期間,全省返鄉農民工有1753萬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70%,與2022年同期相比,數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長3%。春節後,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政策支持,全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略有下降,回鄉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將逐步呈現增長的趨勢。截止2022年3月底,全省轉移和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中,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

(二)農民工就業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況:一是從就業區域看,省內和省外轉移就業平分秋色。省內轉移佔52.9%,同比增長3.3%,主要分佈在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省外轉移佔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西藏、新疆地區。二是從組織方式看,從自主分散逐步向集中統一轉變。政府組織轉移佔0.5%,同比增長0.09%;自發轉移佔74.98%,同比下降3%;民間勞務輸出明顯增加,勞務輸出組織機構的信任度在勞動者心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從行業分佈看,由建築業、製造業等傳統產業,逐漸轉移到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家庭服務等新業態。建築業佔21.98%,同比下降1.5%;製造業佔43.94%,同比下降2.3%;電子商務、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14.05%,同比增長3%。四是從年齡結構看,逐漸實現年輕化。我省xxxx市20歲以下農民工佔5.94%,21-30歲佔26.14%,31-40歲佔24.01%,41-50歲的佔35.61%、增長4%,51歲以上佔8.3%。五是從文化程度看,擁有一技之長的逐漸增多。國小學歷佔16.3%,國中學歷佔71.09%,高中學歷佔10.12%,大專及以上學歷佔1.97%。同時,通過參加培訓後再就業佔比逐年提高,農民工從打工謀生型向體面就業型轉變、從體力勞動型向技能操作型轉變加快。

(三)農民工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從廣安市6縣(區)統計情況看,2022年農民工月均非農收入為2600元左右,同比增長10.8%,其中月均收入1500元及以下的佔6.7%;1501~2000元的佔12.6%;2001~2500元的佔15.5%;2501~3000元的佔14.5%;3001~3500元的佔20.7%,3500元以上的佔30%。月均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農民工佔到了80.7%,比上年增加了9.6個百分點,呈現出收入逐年增長,低收入者比重減少的趨勢。增長幅度的高低正好與絕對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現出差距縮小的趨勢。

同時,加大農民工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權益。在全國率先構建由主管部門欠薪處理責任制、總(專)包企業工資支付責任制和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制組成的欠薪治理體系,實行目標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一地舉報投訴,區域聯動受理,涉案1000元以上的掛牌督辦、追蹤到底。建立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應急週轉金制度和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優先受理、優先開庭、及時裁決、快速結案。2022年,我省未發生一起農民工欠薪羣體性上訪事件。

(四)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數量有所增加。省上先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xxxx省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22~2022年)》等政策,省級財政安排1.7億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創業風險補助,大力扶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歸雁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同時,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採取校企合作、訂單培訓等方式,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一季度省級財政安排2000萬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和創業技能提升補貼。據統計,2022年全省返鄉創業人數約8萬餘人,同比增長10%;創業農民工人數5萬餘人,同比增長12%;回鄉創業企業7000餘家,同比增長20%,帶動新增就業人員40餘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區、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領域;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集中在種養殖、餐飲住宿服務、家政服務、批發零售等領域,逐步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一季度,全省返鄉創業就業人數達3萬餘人,同比增長2.3%。

(五)城鎮企業用工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主要是技工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對xxxx市200户企業調查問卷分析,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傳統制造業、機械、鹽化工等企業,除補充少數技術性崗位外,招工量較小;新興產業和轉型升級的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從節後企業用工需求來看,技能型勞動力需求佔用工總數的26.51%,同比增長8.12%;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等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時間較長、工資待遇不高的企業,出現了大量的用工缺口。與此同時,企業用工成本在不斷攀升,據瞭解,我省城鎮企業今年用工成本同比平均增幅在10%左右,個別企業達到20%,特別是五險一金比例高、融資成本高。

(六)廣大農民工對市民化持謹慎態度。從我省2022年情況看,進城務工人員在市民化意願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不願將農村户口轉為城鎮户口。調查顯示,受訪者中願將農村户口轉為城鎮户口,不想再回農村的比例僅為14.8%,有53.8%的明確表示不願轉户口,目前只是暫時待在城裏,還有31.4%的持觀望態度,視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定。 二是省內中等城市是進城務工人員落户城鎮的首選地 。在被問及如果落户城市,您會首先選擇落户的城市是哪裏,82.4%的受訪者選擇大中城市市區,列首位的是省內地級中等城市市區,佔比達55.7%,其次為成都市區,佔22.7%,選擇省外大中城市市區的佔4%,而願意落户省內縣(市、區)的只有14.9%,反映出進城務工人員看好省內大中城市。 三是進城務工人員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存在較大分歧。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果轉為城鎮人口,您是否願意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同等價值的城市產權住房,受訪者態度不一,分歧明顯,願意者、不願意者和猶豫難定者各佔三分之一左右,不願意者佔比略高,達35.3%,在願意者中還有32.2%的或願用宅基地或願用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總體看,受訪者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態度較為保守謹慎。四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願將農村醫、社保轉換為城鎮醫、社保。調查顯示,有52.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將農村醫保、社保轉換為城鎮醫保、社保,分別比不願意者、猶豫難定者的佔比高了31.5個和26.3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城鄉户口差別不大、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以及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不願落户城鎮的四大主要因素。二是收入低、房價高、就業不穩定,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的三大主要障礙。三是住房、養老、子女義務教育三大難題,是進城務工人員的主要訴求。

對此,我省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在户籍管理上,除成都市外,已經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放開農轉城限制,適當放寬農村遷移限制,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綠色通道。二是在創業就業上,在項目立項、創業場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創業扶持和創業服務等方面對農民工就業創業加大支持力度,落實就業援助、自主創業扶持和職業培訓政策,幫助其在城鎮穩定創業就業。三是在住房保障上,建立了租購併舉體系,堅持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多渠道供給,支持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購買自有住房,並給予財政補貼,同時,拿出部分保障性住房定向分配給進城農民工。四是在社會保險上,暢通城鄉養老保險渠道,實施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轉移和接續,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工全部納入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範圍。五是在平等就醫上,穩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同步提高個人籌資水平,大力實施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城鄉居民均可平等享受省內任意醫療設施設備,全部納入統一衞生防疫體系。六是在子女就學上,統籌保障隨遷子女就學權利,把常住人口,包括隨遷子女納入到區域教育的發展規劃之中,保證所有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就學。七是在社會救助上,進城農民工出現生活等困難的,按照規定提供社會救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臨時救助和城市醫療救助。八是在農村權益上,固化農村權益,把農民的承包地、林地、農房等資源,變為可出租、抵押、變現的資本,成為農民工在城市生活、購房等方面的資金來源,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個別市州還在支持農民帶地進城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三、存在問題及幾點對策建議

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工工資由大幅增長進入穩步增長階段,增幅有所放緩;部分建築業、製造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持續低迷,企業新增用工缺口開始收窄;農民務工工資水平在經過前幾年快速提高後,已處於較高水平,農民工工資水平增幅趨緩;加之我省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總體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更高水平增收。此外,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的影響,可轉移勞動力人數將迎來拐點;尚未轉移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或學歷偏低,轉移的難度較大。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是強化政府責任落實。目前,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分佈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對於如此龐大人羣的管理和服務,各級政府還處於真空地帶,尤其是在解決農民工訴求方面,存在着踢皮球和相互推諉現象。建議具體明確一個綜合協調部門為農民工的主管部門,牽頭成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理順各級關係,聯合作戰,形成合力,系統解決農民工就業創業和市民化問題。

二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農村產村七權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健全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完善產權權能,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等改革措施落地,從法律層面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工帶着權益進城,留得下、能生活。儘快明確土地承包經營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對第三輪土地承包期限給予明確,一方面有利於防止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限結束後產生新問題、新矛盾,另一方面有利於政府、集體和農民儘早作出選擇。

三是加強對農民工技能培訓。加大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經費投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羣體開展精準培訓,着力培育一技之長,扶持就業創業。對於農民工技能培訓,要強化行業協會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充分發揮用工企業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度,以生產帶培訓、老手帶新手,實現就學即就業,避免學用脱節和第二次培訓。對於農民工創業培訓,要從國家層面制定職業農民培養綜合計劃,實施職業培養戰略,提出培養職業農民的戰略性任務、階段性目標和具體舉措,重點培訓一批種養殖大户和經營能手。

四是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從跨出農村的那一天起,就不準備回到農村去,如果無法融入到城市,長期在城市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當前除了關心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外,還要從社會公平公正出發,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權力等,讓他們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當選人民代表和進入政府、社區管理層;要完善相應的人民團體制度,通過加入工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使他們最終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實現新城市人的目標。

五是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加快地方法制建設步伐,健全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督促用人單位抓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現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則,加快制訂和建立適用所有勞動者羣體權益的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厲處罰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用人單位違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剋扣工資、違章盲目指揮生產、逃避社會責任等現象。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農民工維權訴求渠道,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社會羣團組織在維權中的重要作用。

2022農民工就業問題調研報告(2)

據農民工年度監測調查資料顯示,20_____年我市700個農村居民調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農民工 920人,佔家庭人口的比重為39.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平均每户擁有農民工1.31人。我市農民工呈現出男性多於女性、已婚多於未婚、31-50歲年齡者多、國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參加過技能培訓者多等基本羣體特徵;本地就業者多、製造業從業者多、生產或運輸設備操作者多等分佈特徵;從業時間增加、收入顯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縮小等就業特徵。

一、我市農民工基本情況

1、男多女少

從性別看,男性佔 68.3%,女性佔31.7%。男女比例為 2.15:1,比2022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趨勢沒有改變,但近年來呈現出男性務工比重逐年上升趨勢。

表1:農民工性別分組情況表

2、八成以上已婚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人員佔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別為85.0%和87.0%;未婚人員佔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別為13.1%和12.7%;離異或喪偶的人員佔1.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3、近六成農民工年齡在31-50歲

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市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1.3歲,其中男性為42.3歲,女性為39.0歲。

從年齡構成看,30週歲及以下的佔20.6%,比上年降低1.8個百分點;31-40週歲的佔23.7%,比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41-50週歲的佔 34.2%,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50週歲以上的佔21.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31-50週歲的接近六成,是農村居民家庭中非農就業的主體。

表2:農民工年齡情況表

4、文化程度以國中為主

從文化程度看,國小及以下佔13.8%、國中佔67.6%、高中及以上佔18.6%。我市農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國中為主。

從年齡看,年輕人羣文化程度相對更高,30週歲及以下年齡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31.8%,比30週歲以上年齡組高16.6個百分點。

表3: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從性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佔21.5%,男性佔17.2%,女性比男性高4.3個百分點。農村女性勞動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擁有更高學歷才能勝過男性,在競爭中獲得從業機會。

表4: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5、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不足兩成

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市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17.9%。其中只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佔24.2%;只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佔62.4%;同時接受過農業技術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佔13.4%。

從性別看,男性接受過培訓的比例為19.4%,明顯高於女性的14.7%。

從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過培訓的比重越高。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分別佔14.2%、17.5%和22.2%。尤其是參加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的比重分別佔9.4%、13.0%和18.7%,顯著高於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農民工就業分佈狀況

1、近九成以本地就業為主

由於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為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崗位,一直以來都是外地農民工務工的流入地。對我市農村勞動力來説,基本上無需外出就可實現充分就業。調查顯示,在鄉內從業的佔88.9%,是我市農民工最主要的從業地區;在鄉外縣內、縣外市內及國內其他省市從業的農民工分別佔5.8%、3.8%和 1.5%。

從年齡和婚姻狀況看,30歲以上農民工更傾向於在鄉內從業,比重比30歲及以下的農民工高19.4個百分點;已婚人員選擇在鄉內從業的比例比未婚人員高23.0個百分點。

2、五成農民工從事製造業

從產業結構看,從事第一產業的佔0.1%;從事第二產業的佔60.0%,比上年增加1.6個百分點;從事第三產業的佔39.9%,比上年減少1.6個百分點。

從行業分佈看,超過五成農民工從事製造業,佔51.3%,是吸納農民工就業最多的行業;其次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17.8%;再次是批發零售業和建築業各佔8.0%;隨後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7.4%。五個行業一共吸納了92.5%的農民工,比上年增加2.8個百分點。

表5:農民工行業分佈表

3、近四成農民工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等工作

從職業分佈看,經營類、管理類、技術類的從事人員比重較低。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等工作的人員比重最高,佔39.8%;服務業人員佔13.5%;個體經營人員佔8.3%;專業技術人員佔7.3%;辦事人員及有關人員佔4.3%;商業人員佔2.0%;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佔1.2%;私營企業主佔0.6%;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佔0.1%;從事其他工作種類的人員佔22.9%。

表6:農民工職業分佈表

三、我市農民工的就業時間和收入狀況

1、平均從業時間略增

2022 年我市農民工人均從業時間為10.9個月,比上年增加0.1個月,其中本地務工、本地非農自營、本地非農務工和外出從業時間分別為0.5個月、1.4個月、7.9個月和1.1個月。調查顯示,有26.1%的農民在從事非農活動的同時兼顧自家的農業生產,務工務農兩不誤。

2、非農收入顯著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市農民工月均非農收入為2535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佔1.8%;601-800元的佔 2.6%;801-1200元的佔9.5%;1201-1600元的佔14.5%;1601-2400元的佔30.4%,2400元以上的佔 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農民工佔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個百分點,呈現出收入大幅增長,低收入者比重減少的趨勢。

表7: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分佈表

3、男女農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縮小

從性別看,2022年我市男性農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農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齡組的農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從年齡組看,41-50週歲年齡組農民工月均收入最高,為2823元;其次是31-40週歲年齡組,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週歲以上年齡組,為 2224元;最低的是30週歲及以下年齡組,為2205元。70後、80後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羣,他們從業多年,擁有較多的工作經驗,且年富力強,收入水平最高。

從收入漲幅看,漲幅最快的是30週歲及以下年齡組,增長25.6%;其次是50週歲以上年齡組,增長17.2%;第三是 31-40週歲年齡組,增長16.4%;第四是31-40週歲年齡組,增長14.9%。增長幅度的高低正好與絕對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現出差距縮小的趨勢。

表8: 不同年齡組農民工收入分佈表

5、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從文化程度看,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別增長了26.2%、15.5%和20.4%,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表9:不同文化程度農民工收入分佈表

6、本地非農務工收入最低

從就業方式看,本地非農務工、本地非農自營和外出從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別增長了18.1%、14.9%和16.9%,本地非農務工農民工收入最低,自營農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表10 :不同就業農民工收入分佈表

7、交通運輸業收入最高,批發零售業增速最快

從農民工從事的五大行業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別是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建築業、製造業和居民服務業,月均收入水平分別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2047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別是批發零售業、居民服務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分別為29.7%、21.7%、16.7%、7.1%和6.5%。

表11: 不同行業農民工收入分佈表

本文中的農民工是指本市農村居民家庭中主要從事非農勞動的就業人員,但不包括鄉村教師、鄉村幹部、行政事業單位等財政供養人員。

【第5篇】關於農民工教育狀況的調研報告

一、實踐目的:

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提高包括廣大農民工在內的職工隊伍素質、促進職工全面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保障。進一步加大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力度。

二、實踐內容:

20xx年7月11日,我們隨着經管系李老師以及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支志願小分隊出發了。這次我們去的地方湖南省xx縣的xx高速xx段工地上。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對農民工教育以及有些農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2.1首先是對農民工教育方面展開的一系列調查

農民工這一充滿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變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構成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新鮮血液,他們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特別是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3億農民工離開家鄉外出就業,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國中以下文化水平。現在,隨着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金融危機影響之下大量企業訂單減少,用工需求下降,沒有任何技術優勢的“普工”面臨着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嚴峻考驗;這些嚴峻的現實,對工會和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這裏的大多數農民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根據我們調查報告上的數據分析,國小文化水平的有40人,所佔的百分比是17.6%。國中文化水平的有102人,所佔的百分比是44.9%。高中文化水平的有85人,所佔的百分比是37.4%。然而大專以及大學文化的人卻是0人。我們還僅僅只是對着這xx工地上的227名農民工進行的調查,要是在社會上,會不會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工會越來越多呢?可見文化在農民工生活中還是極度缺少的,我們需要給農民工貫徹文化的重要性,讓他們瞭解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不可缺少性。

像那天我們志願小分隊帶去的調查問卷,是關於農民工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小組成員會一個一個的在後面進行相關的幫忙,一起與農民工叔叔,阿姨他們一同完成那份問卷,有些年齡有點偏大的叔叔們還有些不識字的,是通過組員的一片一片的讀解的情況下一同完成這次的問卷調查的。從這裏,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現在社會也在加大對農民工得教育程度。

各級工會要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力度,突出工會工作特點和組織優勢,堅持以職工為本,從農民工的行為方式、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素質等諸多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是,要把渴望與願望轉變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踴躍參加技術技能培訓的實際行動,則還需要工會組織和各級政府等有關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2.1.1.教育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脱節。

“農民工教育培訓”基本包含三個內容:一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培訓;二是擇業和提升職業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三是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目前,農民工教育培訓僅僅侷限於農民進城後的擇業前短時的技術技能培訓,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教育和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嚴重滯後。此外,技術技能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課程與教學與崗位實際需求相脱節的現象;培訓課程的職業分佈侷限在一些低層次的範圍,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培訓難以滿足需要;適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務和培訓項目也不多,影響了教育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2.1.2.教育培訓形式不科學,欠規範,影響教育培訓的效果。

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可見利潤,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工培訓的資金和時間的投入,因此農民工教育培訓往往是即時性、快餐性的,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教育培訓課程設置呆板,缺乏針對性;有的培訓和社會發展要求、企業用工需求相脱節,不少教育培訓機構很少有新的授課形式,缺乏實用性和吸引力;還有部分培訓機構教師缺乏,專職教師不專,兼職教師難兼,業務水平普遍偏低,教學質量不高;教育培訓常常流於基礎性知識的灌輸,而實訓不僅作為職業教育或培訓的主要形式理應加大力度,而且對於農民工來説,實訓中的現場模擬、指導符合其較低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實訓環節的弱化甚至缺失,使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意義大打折扣;部分引導性教育機構沒有按學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就業願望實施分類培訓,故而影響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1.3.教育培訓配套服務不健全

影響農民工擇業、就業。職業證書制度的引入,將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農民工就業准入也將走向規範化。但目前農民工培訓與技術考核、鑑定環節未能聯繫起來,農民工培訓與就業准入資格之間脱節。其次,就業服務不到位,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服務和管理,同時與社會性、公益性的職業中介機構缺乏合作。此外,目前的農民工培訓多為一次性培訓,一期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很少對學員進行追蹤調查和服務,農民工再培訓機會很少,農民工知識與技能難以獲得持續性提高,由此導致對農民工培訓工程的投入缺乏力度,農民工培訓缺乏資金、人員及設施保障。同時,農民工培訓體系不健全,其職能未得充分發揮,農民工培訓質量不高,這又反過來影響了政府、社會及個人參與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這樣,我國農民工培訓陷入了條件不良與效能低下的惡性循環,發展極為困難。

在這裏,我希望農民工叔叔的生活越來越好,文化知識也在社會大眾以及培訓下能夠有着大大的提高。

2.2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展開的調查

那裏大多數農民工叔叔阿姨的子女都在自己的老家,只是他們長年在外打工什麼的。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原因,所以父母親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讓自己的子女能夠上學。根據我之前在網上查閲的數據中,得知農民工子女在校接受教育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下面我舉出來説明一下。

2.2.1.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

各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預算原本不足自不必説,在大量農民工子女進入學校的同時,經費預算、設施添置、師資配備等配套措施並未隨之跟上,導致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據我們調查,由於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大班額問題,一些學校班額嚴重超標,75人以上的班級比比皆是,最多的班學生超過100人,教育管理難度加大;不少學校實驗課開出率很低,“兩操一課”難以保障。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中國小學校對於寄宿學校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負責。班主任負擔極重。而大班教學,也使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落空,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對於孩子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

2.2.2.學校和家庭、學校和社區溝通難度大,教育形不成合力

留守子女父母在外務工,多從事辛苦繁重的勞動,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管教子女,一學期甚至一兩年都來不了學校一次。社區也並沒有把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納入工作範圍,不能給學校提供相關的支持和配合。學校家訪和家長會所能接觸到的不是這些孩子的祖輩就是他們的姑姑舅舅等親戚,而父母很難接觸到。這些都導致教育成了學校單方面勢單力孤的孤軍奮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2.3.安全隱患大,學生人身安全難以保障

這些農民工子女回家後缺乏監管,有的甚至失控,有自己做家務或幫父母打工或自己打工受傷致殘的,也有參加危險活動死亡的,每一學期開學都會有傷殘或死亡的統計報告。

以上這些問題都充分的説出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不是小小的問題,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相信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是不是經常也在會為自己的子女擔心,擔心他們有沒有好好學習,然而那些獨自在家裏讀書的孩子,父母出去做事的,會不會在思念爸爸媽媽什麼時候能夠回來這裏,看看他們。其實他們都不想這樣的,只是被迫於無奈,社會狀況就是這樣,要想自己的子女以後有出息,所以他們也會很努力的賺錢來送自己的子女上學,為的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子女也這樣勞累。

三、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以及建議

適應經濟關係、勞動關係的深刻變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各級工會堅持以職工為本,農民工作為新興的職工羣體,教育培訓問題尤為重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決策部署,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解決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實際問題,政府是關鍵。各級黨委政府應把農民工教育培訓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鎮勞動者素質提高的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在教育培訓經費上,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配合、用工單位、農民工個體共同投入的費用分擔機制。在政府保證投入的前提下,引導用工企業和單位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協調社會資源,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民工教育培訓對企業發展具有顯著的長效性價值。國外統計資料表明,職工教育投資1美元,可以創造50美元的收益。可見,企業教育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國企業必須樹立長效性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規範化的企業教育和員工培訓制度。作為企業教育與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培訓的長遠意義,把農民工培訓納入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要加強監管,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費用必須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

3.1是要在全社會樹立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理念。

對於政府來説,無論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勞動力數量中的較大比重,還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都應將農民工教育培訓置於國家基本建設範疇。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營造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良好社會環境;制定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農民工主動參加培訓,要從上至下加大監督力度,抓好農民工培訓政策的落實。

3.2是要建立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與使用機制。

在農民工培訓經費投入上,繼續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多元投入機制。但政府應強化其主要責任,中央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農民工培訓國家項目;各級財政要切實把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財政經常性預算;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要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民工輸出前培訓補貼,將城市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擴大到在城市就業並參加了失業保險的失業農民合同制工人中;在促進就業資金中,各級財政應增加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補貼資金。政府投入,將是農民工培訓工程健康開展的基礎。在農民工培訓資金使用方面,關鍵是要科學定位使用重點及方向。對於財政性資金,要更多承擔農民工培訓工程的管理、協調方面的投入,農民工“引導性”培訓投入、信息服務和維權服務等公共產品的投入等。對於企業而言,培訓基金應集中投放於設施建設、師資建設等,核心在於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的實效性。培訓資金投入方向合理,重點突出,是提高有限資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3.3是完善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工作體系,整合社會資源。

由於我國農民工培訓多部門共同管理,部門資源過於分散,不僅難以管理,而且不利於發揮規模效益和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將不同部門間教育培訓資源加以整合,統一協調管理,使之發揮整體效益,是推進農民工培訓的基礎性課題。在公共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整合資源還意味着普通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的充分挖掘,農民工培訓走向社會化、市場化,從而增強農民工培訓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培訓效益,這是我國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方向。

3.4是要實現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多元化。

要重視農民工的城市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引導農民工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重視法制觀念教育,幫助其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培養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安全感、話語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在技能培訓環節,要加大實訓力度,通過集中講授和小範圍現場演示、實地操作方式,重在提高農民工的實際動手能力。技能培訓應按技術含量分設不同類型、等次,適應不同文化與技能基礎的農民工的需要,滿足部分農民工提升和發展的要求。對於農民工而言,強化培訓意識,使其基於培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主動參與培訓,適應勞動力市場要求。

在這裏,我想呼籲大眾都來關注教育這個問題,關於農民工教育問題,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希望他們在社會力度的幫助下,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很希望那些出門在外打工的叔叔阿姨能夠常回家看看他們的年邁的父母,看看他們的子女為他們的未來努力的樣子。也希望在大眾的一同幫助下,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和諧,城市越來越美好。

【第6篇】新生代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先到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羣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乃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户籍人口,目前全國約1億人。他們不再是暫居在城市,而是傾向於長期居住。他們是一羣朝氣蓬勃的追夢,是我國的正要力量源泉,這些年輕人將決定中國未來十幾年,幾十年的發展方向與成果。本文就新生代農民工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地位以及面臨的問題做了以下報告。

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着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乃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户籍人口,目前全國約1億人。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幾乎沒有務農的經歷,對城市的認同超過了對農村的認同。他們在心態和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從而形成了這個新的羣體。與傳統農民工相比,他們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權益保護,更注重發展前途嗎„„作為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既和過去的農民工面臨共同的問題,同時具有自身的新特徵和新訴求。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五個現狀:

1、受教育時間較長,但專業技能較欠缺。

新生代農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67.2%比較傳統農民工高18.2個百分點。擁有中專(中技、職高)、大專(或職高)、大學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經歷的比重分別是過去農民工的1.6倍、2倍、2.3倍。儘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長,但絕大多數仍停留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

2、過半未婚,生活經歷簡單。

處於30歲一下的新生代農民工59.9%尚未結婚,而傳統的農民工中已婚比例為93%;武功恰那他們的生活經歷更簡單,74.1%外出務工前“在校讀書”。

3、多在東部、沿海地區就業,外出謀求發展動機強烈。

七成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前往東部就業,高於農民工的整體水平。42.3%的外出務工動機是為了“尋找發展機會”,出來見世面的比重為6%;而傳統的農民工中55.1%的人是為了“掙錢養家”。

4、多聚集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

81.7%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於第二產業。近兩成在第三產業就業。從行業分佈來看,73,9%的新生代農民工聚集在製造業。

5、絕大多數從業於外商投資企業,在國企就業比重近期有所攀升。

新生代農民工在外商投資企業中聚集度最高,為58.2%從發展趨勢來看,20xx年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納能力較2022年有所增強,分別上升了17.9和3.4個百分點。

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個體價值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提升,這種人才素質上的進步,未來將最終決定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競爭的新天地和新成績。這個趨勢國家的主管部門也敏鋭的捕捉到了,在20xx年將有近600萬農民工能得到技能培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農民工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二、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的一部分,與傳統農民工面臨着一些共同的問題,比如:工資欠缺、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職業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勞動權益保障問題。

1、工資收入水平較低,務工地房價居高不下,阻礙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長期穩定的就業和生活。按照自身收入水平,同時對比農民工所能承受的房價與現在農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價,新生代農民工中最終能實現在務工地城市購房定局夢想的比例不超過10%。

2、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剛邁出學校的大門,過多的期盼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美好的夢想,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穩定、身份認同尚未清晰,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確定具體職業發展目標的能力仍舊不足。

3、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欠薪和工傷事故時有發生。共同的經濟社會環境,同樣都是農民工的身份,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權益上雖然比老一代農民工有所提高,但是總體環境相似,仍舊普遍面臨這些基本問題。

4、新生代農民工正處於交友戀愛的黃金時期,由於剛踏上社會,對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強,由於上班時間長、接觸較窄、工資較低,使他們普遍面臨交友沒時間,戀愛沒人選,想傾訴沒對象的困境。

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才造成了富士康13跳的警示與教訓。年輕的生命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的美好,就這樣早早的結束,我們在惋惜這些年輕的生命的同時,也不得不深深的思考現存的社會現狀。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的發展與進步還需要全社會的引導和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多為獨生子女,在相對富裕的物質環境中成長,人生經歷比較順利,挫折教育相對缺失,所以要積極培育他們應對挫折和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除了社會制度需要完善外,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及社會團體也應該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新生代農民工應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不畏困難,不畏艱險,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繼續生活前進的步伐,兢兢業業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相信新一代農民工一定會憑藉自己勤勞的的雙手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第一代農民工逐漸退出城市,返回農村務農,新生代農民工慢慢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在市場的佔有率比重呈遞增態勢,這意味着幾年以後,新生代農民工將取代第一代農民工,完全貢獻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按照前十年的發展速度,新生代農民工將創造中國三分之一的貢獻值。總之,新生代農民工是未來我國的有生力量源泉。

在這個由鋼筋混凝土構架的中國我們習慣了讓農民工兄弟來給城市蓋高樓大廈,習慣了讓他們來幹苦活幹累活,習慣了讓他們來支撐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但現在情況改變了:受計劃生育政策、高等教育普及、更多然選擇創業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數量上存在逐漸遞減的可能。我們的人口還能吃多久?隨着農民工更多的分享社會進步發展的成果,他們在城鎮化過程中轉變了身份,他們在提高社保待遇、增加工資過程中實現了更多的權利訴求,這是一個時代發展的必然。但在 這個過程中,中國也正在告別靠低成本優勢維持中國製造優勢的時代。在去年深圳等沿海地區竟然有勞動人員供不應求的情況,農民工不再是中國可以任意揮霍得到資源。

去年6月份,温家寶總理召開新一代農民工代表座談會,要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年輕的農民工”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羣中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社會,對將來的發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

【第7篇】2022年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

農民工是我國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本文將介紹2022年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

2022年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1)

摘 要:《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實施1年以來,農民工的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月均工資比2022年增加625元,拖欠問題有所緩解,政府給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有所加強。但是農民工收入低、處境困難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比較強烈的市民化願望也遠遠沒有實現。所以必須在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加大相關投入,逐步消除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礙和資金困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最新情況;調查報告

農民工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人口非農化沒有同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羣體。根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的估算,2022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為1.2億,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全國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多人,成為僅次於農民而多於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勞動力羣體。儘管農民工羣體為城市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種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弱勢羣體。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政府在近幾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規定、方針政策,設立了維護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組織和機構,加強了對農民工問題的治理。2022年3月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這是國務院首份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綜合性文件。《國務院意見》將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升到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的高度,明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比較全面地提出瞭解決農民工諸問題的思路、任務和具體措施。一年來,《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如何?農民工的生存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怎樣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些問題,2022年2~3月,武漢大學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在武漢、廣州、深圳、東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農村進行了一次農民工最新情況的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問卷812份,有效問卷765份,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就業地分佈在19個省市、輸出地分佈在28個省市,涉及農民工的各種問題81個。以期通過調查獲得的數據與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中的調查數據和《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中的相關數據以及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及其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對《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做出評價,並提出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1 農民工羣體的基本狀況及其變化

1.1 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略有增加,仍以青壯年為主

在763個樣本中,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16~25歲的佔28.8%,26~30歲的佔12.3%,31~40歲的佔31.4%,41歲以上的佔27.5%。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的平均年齡提高了4歲,30歲以下的農民工比重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4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重增加了近12個百分點。從性別結構看,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低於男性。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1歲,30歲以下的佔53.8%;男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4歲,30歲以下的佔38.5%。

1.2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從文化程度看,2022年初,文盲/半文盲佔3.3%,國小文化程度佔16.6%,國中文化程度佔59.6%,高中/中專文化程度佔18.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0.7%。與2022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17%上升到19.5%。農民工的文化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調查中,農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為8.7年,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達805%。在對阻礙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164%的農民工認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礙,這在所有選項中是最高的。

1.3 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部門有所擴大,但仍以製造業、建築業為主

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就業部門分佈於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部門,但是農民工的就業部門仍然比較集中。在720個樣本中,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農民工人數最多,分別佔42.1%和36.7%,二者共佔78.8%,其次依次是社會服務業佔6.4%,批發零售業佔4.4%,住宿餐飲業佔3.8%,採礦業佔2.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0.8%,其他行業佔2.4%。與2022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2002年佔22%,2003年佔25.2%,2022年佔30.3%,2022年初達到42.1%;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2002年佔16.6%,2003年佔16.8%,2022年佔22.9%,2022年初達到36.7%。

1.4 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增加,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但大部分農民工認為他們在打工地的經濟地位仍然不高

調查顯示,2022年初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8 588元,人均收入4 408元,其中人均務工收入3 314元,人均農業純收入1 094元,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6.7%。根據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2022年,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6 065元,人均收入3 587元,其中人均務工收入2 681元,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4.9%。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有了較快的增長,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成為農民工家庭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源泉。雖然,農民工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並有682%的農民工家庭的經濟情況在當地農村居於中等以上,但65.7%的農民工認為其家庭經濟狀況在打工地居於中下等以下,這種反差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1.5 東部地區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但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數量增加,跨省、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下降

調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東部地區仍然是主要的輸入地。在本次調查中,中西部地區輸出的農民工比例為71.4%,比2022年高出4.4個百分點;57.9%的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就業。雖然農民工的輸出輸入地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但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農民工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比重有所提高。2022年初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比2022年的70%下降了12個百分點,而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則較2022年的14%上升了13個百分點,達到27%。二是跨省、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下降。2022年跨省和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佔全部外出農民工的50%和35%,2022年初,這一比重分別為48.6%和32.4%,分別下降了1.4和2.6個百分點。

2 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積極變化和存在問題

2.1 農民工的工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資水平仍然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2-2022年,農民工月均工資由659元上升到780元,增長18.4%。而在2022年初,農民工月均工資超過1 300元,達到1 305元,比2022年增加了625元,增長801%,可見2022年以來,農民工工資增長速度加快。從各月均收入組看,2022年初月均800元以下的低收入組的農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300~500元的農民工佔29%,比2022年下降了149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500~800元的農民工佔156%,比2022年下降了214個百分點。月均800元以上的較高收入組的農民工的比重則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800~1 000元的農民工佔320%,比2022年提高了156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1 000~00元的農民工佔131%,月均收入在00~1 500元的農民工佔172%,1 500元以上的的農民工佔192%,三者合計,即1 000元以上的農民工達到495%,比2022年提高了283個百分點。

雖然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顯著低於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農民工2022年初的月均工資僅相當於2022年11月全國職工月均工資的854%。此外,2022年初農民工平均每週工作65 h,大大超過了城鎮職工的平均工作時間。如果按2022年城鎮職工每週工作478 h計算,則2022年初農民工小時工資僅為2022年全國職工小時工資的628%,農民工的相對工資水平就更低了(2022年的數據來源於《中國勞動統計年鑑》)。

2.2 工資拖欠問題有所緩解,但一些行業和地區工資拖欠問題依然嚴峻

在此次調查中,654%的被調查對象從未被拖欠過工資,188%的偶爾被拖欠過工資,158%的經常被拖欠工資,人均拖欠工資384元,而且大多數農民工通過與僱主協商等方式已經追回其中的85%。與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數據相比較,偶爾或經常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降低了137個百分點,人均拖欠工資也下降了近600元,追回的工資比例則上升了12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近兩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從行業和地區的工資拖欠情況看,工資拖欠的行業結構基本保持不變,而地區結構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中,建築業的工資拖欠問題仍然最為嚴重,製造業次之,服務業最好。在工資拖欠問題最為嚴重,政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建築業,工資拖欠的比重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調查中,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仍達到445%,比全國平均值高出97個百分點。在服務業,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佔194%,比全國低152個百分點。從農民工輸入地的地區結構看,作為農民工最為集中的東部地區,是拖欠農民工工資最嚴重的地區,因而也一直是政府治理的重點地區。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這種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地區已經超過東部成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東部地區則成為程度最輕的地區。在西部地區,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達到583%,比全國平均高出237個百分點;而在東部地區,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比全國低29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情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比全國高出23個百分點。

2.3 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有所改善,但大部分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徑仍然以非正式途徑為主

調查顯示,有174%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政府組織,70%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職業介紹機構,而這一比例在2022年分別為19%和126%,兩者合計共提高了99個百分點。表明農民工就業的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有所改善。但是農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業途徑仍然居於主導地位。2022年初,756%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沒有使用過政府組織和職業介紹機構,854%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823%的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只有42%的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和政府組織,58%的農民工則是將街上張貼的招工廣告作為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對農民工找到工作最有幫助的信息渠道與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於缺乏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的幫助和政府與職業介紹機構的依靠,仍有116%的農民工認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就業信息和沒有人幫助。

調查顯示,使用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時間,816%的是在1周以內,117%的是在1個月內,66%的是在1個月以上,而未使用過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時間,這一比例分別為704%、176%和120%。雖然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比不使用個人關係能夠更快地找到工作,但是通過政府組織、職業介紹機構、報紙電視等媒體以及人才市場等正式渠道獲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農民工的平均工資,要高於通過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和街上張貼的招工廣告等非正式渠道獲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農民工。在本次調查中,前者的月均工資為1 348元,後者的月均工資為67元,前者比後者高出81元。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了類似的結論。那麼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為打工主要目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為什麼不願意選擇能夠給他們帶來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政府組織或職業介紹機構呢?主要原因是相關組織機構宣傳、服務的不到位以及這兩種方式本身的不規範、不完善,導致農民工不得已而選擇其他的非正式途徑。在本次調查中,68%的農民工認為以上兩種途徑費用太高,266%的農民工對以上兩種途徑缺乏信任,害怕被騙,130%的農民工仍然不知道利用以上兩種途徑,536%是由於有了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的介紹等原因而放棄使用以上兩種途徑。

2.4 農民工超時加班現象依然嚴重,大部分農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

調查顯示,2022年初農民工的勞動時間,每週平均65天,每天平均100 h,比2022年3月的每週平均66天和每天平均1001 h略有下降,但大大高於城鎮職工的平均勞動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超時加班就成為農民工工作的常態。609%的農民工表示他們要經常加班,541%的農民工表示在節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於大部分農民工是在製造業和建築業就業,很多工種崗位具有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特點,超時加班工作嚴重損害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雖然農民工要經常加班,以犧牲健康權和休息權為代價,但是很多農民工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在經常加班的農民工中,有406%的沒有加班費。在節假日的加班中,更有601%的沒有加班費。

2.5 雖然農民工對企業和工種崗位的滿意度較高,但農民工的社會滿意度較低

2022年初,農民工對目前打工的企業和工種崗位的評價較好,滿意度較高。在農民工對打工單位的評價中,對打工單位很滿意的佔52%,較滿意的佔253%,一般的佔525%,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僅佔146%和24%。農民工對目前的工種崗位感到很理想的佔54%,較好的佔297%,一般的佔495%,較差和很差的僅佔128%和26%。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對企業和工種崗位的滿意度都有所提高。從社會地位方面看,657%的農民工認為其家庭經濟狀況在打工地居於中下等以下,476%的農民工認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一般,203%的被訪者感覺社會地位不高,個人尊嚴方面曾經受到過傷害,96%的農民工擔心受城裏人的歧視。

2.6 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與2022年相比,2022年初,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均有所提高。2022年初,有665%的農民工表示願意參加社會保障,比2022年的參保意願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實際參加工傷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分別佔總人數的262%,80%,130%和48%,比2022年分別提高了198,62,112和41個百分點。説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程度依然很低,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都有待提高。

2.7 儘管大部分農民工願意市民化,但他們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礙和困難

只有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才算完成,只有儘可能多的農民工成為市民,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的格局才能改變,農民工問題才能最終消失,三農問題也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大部分農民工願意脱離農村、實現市民化,而且這種願望還在增強,但是他們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障礙和困難。在接受調查的757位農民工中,在條件或政策許可的情況下,678%的希望脱離農村,成為真正的市民,這一比例比2022年提高了133個百分點;不希望脱離農村,成為市民的農民工僅佔322%。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原因主要是城鄉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以及社會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調查顯示,在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裏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民負擔太重、農民社會地位太低,分別佔337%,210%,139%,106%(見表1)。農民工不希望成為市民的原因主要來自城市的工作、生活壓力和風險。農民工不希望成為城裏人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市壓力大,不如農村生活舒適、城市就業風險大,害怕失業後生活沒有保障、城市房價太高,買不起住房、城市生活費用太高,分別佔227%,219%,146%,112%(見表2)。

儘管大部分農民工希望脱離農村,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在694個樣本中,870%的農民工認為還沒有成為市民,58%的農民工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成為市民,只有72%的農民工認為已經成為市民政策性因素是阻礙農民工成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沒有成為市民的農民工中,256%的認為是政策原因造成的,只有113%的是不願意成為市民。此外,雖然有631%農民工的認為是自身還不具備成為市民的條件,但這並不是説這部分農民工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政府對農民工成為市民的條件要求過高,從而農民工也按照政府的標準來審視自身的條件。在農民工認為成為市民的最主要標誌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取得了城市户口和在城市購買了住房,分別佔379%,256%和177%。這些成為市民的標誌或條件本身就是由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設置的,在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背景下,農民工確實很難具備這些條件。在影響農民工成為市民的因素中,923%的農民工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過高的房價,還有66%的農民工認為是農村土地制度。

表1 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主要原因(%)

項 目 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位的原因 合計

城裏人收入高,生活更好 33.7 20.7 10.0 64.4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21.0 22.4 19.9 63.3

農民負擔太重 13.9 9.4 15.0 38.3

農民社會地位太低 10.6 7.8 8.8 27.,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8篇】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論文

2022年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1)

摘 要:《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實施1年以來,農民工的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月均工資比2022年增加625元,拖欠問題有所緩解,政府給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有所加強。但是農民工收入低、處境困難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比較強烈的市民化願望也遠遠沒有實現。所以必須在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加大相關投入,逐步消除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礙和資金困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最新情況;調查報告

農民工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人口非農化沒有同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羣體。根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的估算,2022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為1.2億,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全國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多人,成為僅次於農民而多於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勞動力羣體。儘管農民工羣體為城市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種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弱勢羣體。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政府在近幾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規定、方針政策,設立了維護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組織和機構,加強了對農民工問題的治理。2022年3月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這是國務院首份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綜合性文件。《國務院意見》將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升到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的高度,明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比較全面地提出瞭解決農民工諸問題的思路、任務和具體措施。一年來,《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如何?農民工的生存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怎樣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些問題,2022年2~3月,武漢大學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在武漢、廣州、深圳、東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農村進行了一次農民工最新情況的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問卷812份,有效問卷765份,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就業地分佈在19個省市、輸出地分佈在28個省市,涉及農民工的各種問題81個。以期通過調查獲得的數據與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中的調查數據和《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中的相關數據以及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及其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對《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做出評價,並提出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1 農民工羣體的基本狀況及其變化

1.1 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略有增加,仍以青壯年為主

在763個樣本中,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16~25歲的佔28.8%,26~30歲的佔12.3%,31~40歲的佔31.4%,41歲以上的佔27.5%。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的平均年齡提高了4歲,30歲以下的農民工比重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4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重增加了近12個百分點。從性別結構看,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低於男性。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1歲,30歲以下的佔53.8%;男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4歲,30歲以下的佔38.5%。

1.2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從文化程度看,2022年初,文盲/半文盲佔3.3%,國小文化程度佔16.6%,國中文化程度佔59.6%,高中/中專文化程度佔18.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0.7%。與2022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17%上升到19.5%。農民工的文化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調查中,農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為8.7年,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達805%。在對阻礙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164%的農民工認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礙,這在所有選項中是最高的。

1.3 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部門有所擴大,但仍以製造業、建築業為主

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就業部門分佈於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部門,但是農民工的就業部門仍然比較集中。在720個樣本中,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農民工人數最多,分別佔42.1%和36.7%,二者共佔78.8%,其次依次是社會服務業佔6.4%,批發零售業佔4.4%,住宿餐飲業佔3.8%,採礦業佔2.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0.8%,其他行業佔2.4%。與2022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2002年佔22%,2003年佔25.2%,2022年佔30.3%,2022年初達到42.1%;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2002年佔16.6%,2003年佔16.8%,2022年佔22.9%,2022年初達到36.7%。

1.4 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增加,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但大部分農民工認為他們在打工地的經濟地位仍然不高

調查顯示,2022年初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8 588元,人均收入4 408元,其中人均務工收入3 314元,人均農業純收入1 094元,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6.7%。根據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2022年,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6 065元,人均收入3 587元,其中人均務工收入2 681元,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4.9%。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有了較快的增長,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成為農民工家庭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源泉。雖然,農民工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並有682%的農民工家庭的經濟情況在當地農村居於中等以上,但65.7%的農民工認為其家庭經濟狀況在打工地居於中下等以下,這種反差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1.5 東部地區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但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數量增加,跨省、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下降

調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東部地區仍然是主要的輸入地。在本次調查中,中西部地區輸出的農民工比例為71.4%,比2022年高出4.4個百分點;57.9%的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就業。雖然農民工的輸出輸入地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但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農民工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比重有所提高。2022年初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比2022年的70%下降了12個百分點,而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則較2022年的14%上升了13個百分點,達到27%。二是跨省、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重下降。2022年跨省和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佔全部外出農民工的50%和35%,2022年初,這一比重分別為48.6%和32.4%,分別下降了1.4和2.6個百分點。

2 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積極變化和存在問題

2.1 農民工的工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資水平仍然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2-2022年,農民工月均工資由659元上升到780元,增長18.4%。而在2022年初,農民工月均工資超過1 300元,達到1 305元,比2022年增加了625元,增長801%,可見2022年以來,農民工工資增長速度加快。從各月均收入組看,2022年初月均800元以下的低收入組的農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300~500元的農民工佔29%,比2022年下降了149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500~800元的農民工佔156%,比2022年下降了214個百分點。月均800元以上的較高收入組的農民工的比重則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800~1 000元的農民工佔320%,比2022年提高了156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1 000~00元的農民工佔131%,月均收入在00~1 500元的農民工佔172%,1 500元以上的的農民工佔192%,三者合計,即1 000元以上的農民工達到495%,比2022年提高了283個百分點。

雖然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顯著低於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農民工2022年初的月均工資僅相當於2022年11月全國職工月均工資的854%。此外,2022年初農民工平均每週工作65 h,大大超過了城鎮職工的平均工作時間。如果按2022年城鎮職工每週工作478 h計算,則2022年初農民工小時工資僅為2022年全國職工小時工資的628%,農民工的相對工資水平就更低了(2022年的數據來源於《中國勞動統計年鑑》)。

2.2 工資拖欠問題有所緩解,但一些行業和地區工資拖欠問題依然嚴峻

在此次調查中,654%的被調查對象從未被拖欠過工資,188%的偶爾被拖欠過工資,158%的經常被拖欠工資,人均拖欠工資384元,而且大多數農民工通過與僱主協商等方式已經追回其中的85%。與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數據相比較,偶爾或經常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降低了137個百分點,人均拖欠工資也下降了近600元,追回的工資比例則上升了12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近兩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從行業和地區的工資拖欠情況看,工資拖欠的行業結構基本保持不變,而地區結構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中,建築業的工資拖欠問題仍然最為嚴重,製造業次之,服務業最好。在工資拖欠問題最為嚴重,政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建築業,工資拖欠的比重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調查中,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仍達到445%,比全國平均值高出97個百分點。在服務業,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佔194%,比全國低152個百分點。從農民工輸入地的地區結構看,作為農民工最為集中的東部地區,是拖欠農民工工資最嚴重的地區,因而也一直是政府治理的重點地區。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這種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地區已經超過東部成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東部地區則成為程度最輕的地區。在西部地區,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達到583%,比全國平均高出237個百分點;而在東部地區,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比全國低29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情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經常或偶爾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比全國高出23個百分點。

2.3 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有所改善,但大部分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徑仍然以非正式途徑為主

調查顯示,有174%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政府組織,70%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職業介紹機構,而這一比例在2022年分別為19%和126%,兩者合計共提高了99個百分點。表明農民工就業的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有所改善。但是農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業途徑仍然居於主導地位。2022年初,756%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沒有使用過政府組織和職業介紹機構,854%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過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823%的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只有42%的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和政府組織,58%的農民工則是將街上張貼的招工廣告作為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對農民工找到工作最有幫助的信息渠道與農民工獲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於缺乏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的幫助和政府與職業介紹機構的依靠,仍有116%的農民工認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就業信息和沒有人幫助。

調查顯示,使用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時間,816%的是在1周以內,117%的是在1個月內,66%的是在1個月以上,而未使用過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時間,這一比例分別為704%、176%和120%。雖然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使用親戚、熟人和老鄉等個人關係比不使用個人關係能夠更快地找到工作,但是通過政府組織、職業介紹機構、報紙電視等媒體以及人才市場等正式渠道獲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農民工的平均工資,要高於通過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和街上張貼的招工廣告等非正式渠道獲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農民工。在本次調查中,前者的月均工資為1 348元,後者的月均工資為67元,前者比後者高出81元。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了類似的結論。那麼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為打工主要目的農民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為什麼不願意選擇能夠給他們帶來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政府組織或職業介紹機構呢?主要原因是相關組織機構宣傳、服務的不到位以及這兩種方式本身的不規範、不完善,導致農民工不得已而選擇其他的非正式途徑。在本次調查中,68%的農民工認為以上兩種途徑費用太高,266%的農民工對以上兩種途徑缺乏信任,害怕被騙,130%的農民工仍然不知道利用以上兩種途徑,536%是由於有了親朋好友等個人關係的介紹等原因而放棄使用以上兩種途徑。

2.4 農民工超時加班現象依然嚴重,大部分農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

調查顯示,2022年初農民工的勞動時間,每週平均65天,每天平均100 h,比2022年3月的每週平均66天和每天平均1001 h略有下降,但大大高於城鎮職工的平均勞動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超時加班就成為農民工工作的常態。609%的農民工表示他們要經常加班,541%的農民工表示在節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於大部分農民工是在製造業和建築業就業,很多工種崗位具有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特點,超時加班工作嚴重損害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雖然農民工要經常加班,以犧牲健康權和休息權為代價,但是很多農民工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在經常加班的農民工中,有406%的沒有加班費。在節假日的加班中,更有601%的沒有加班費。

2.5 雖然農民工對企業和工種崗位的滿意度較高,但農民工的社會滿意度較低

2022年初,農民工對目前打工的企業和工種崗位的評價較好,滿意度較高。在農民工對打工單位的評價中,對打工單位很滿意的佔52%,較滿意的佔253%,一般的佔525%,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僅佔146%和24%。農民工對目前的工種崗位感到很理想的佔54%,較好的佔297%,一般的佔495%,較差和很差的僅佔128%和26%。與2022年相比,農民工對企業和工種崗位的滿意度都有所提高。從社會地位方面看,657%的農民工認為其家庭經濟狀況在打工地居於中下等以下,476%的農民工認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一般,203%的被訪者感覺社會地位不高,個人尊嚴方面曾經受到過傷害,96%的農民工擔心受城裏人的歧視。

2.6 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與2022年相比,2022年初,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均有所提高。2022年初,有665%的農民工表示願意參加社會保障,比2022年的參保意願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實際參加工傷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分別佔總人數的262%,80%,130%和48%,比2022年分別提高了198,62,112和41個百分點。説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程度依然很低,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意願和實際參保率都有待提高。

2.7 儘管大部分農民工願意市民化,但他們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礙和困難

只有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才算完成,只有儘可能多的農民工成為市民,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的格局才能改變,農民工問題才能最終消失,三農問題也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大部分農民工願意脱離農村、實現市民化,而且這種願望還在增強,但是他們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障礙和困難。在接受調查的757位農民工中,在條件或政策許可的情況下,678%的希望脱離農村,成為真正的市民,這一比例比2022年提高了133個百分點;不希望脱離農村,成為市民的農民工僅佔322%。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原因主要是城鄉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以及社會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調查顯示,在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裏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民負擔太重、農民社會地位太低,分別佔337%,210%,139%,106%(見表1)。農民工不希望成為市民的原因主要來自城市的工作、生活壓力和風險。農民工不希望成為城裏人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市壓力大,不如農村生活舒適、城市就業風險大,害怕失業後生活沒有保障、城市房價太高,買不起住房、城市生活費用太高,分別佔227%,219%,146%,112%(見表2)。

儘管大部分農民工希望脱離農村,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在694個樣本中,870%的農民工認為還沒有成為市民,58%的農民工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成為市民,只有72%的農民工認為已經成為市民政策性因素是阻礙農民工成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沒有成為市民的農民工中,256%的認為是政策原因造成的,只有113%的是不願意成為市民。此外,雖然有631%農民工的認為是自身還不具備成為市民的條件,但這並不是説這部分農民工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政府對農民工成為市民的條件要求過高,從而農民工也按照政府的標準來審視自身的條件。在農民工認為成為市民的最主要標誌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取得了城市户口和在城市購買了住房,分別佔379%,256%和177%。這些成為市民的標誌或條件本身就是由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設置的,在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背景下,農民工確實很難具備這些條件。在影響農民工成為市民的因素中,923%的農民工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過高的房價,還有66%的農民工認為是農村土地制度。

表1 農民工希望成為市民的主要原因(%)

項 目 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位的原因 合計

城裏人收入高,生活更好 33.7 20.7 10.0 64.4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21.0 22.4 19.9 63.3

農民負擔太重 13.9 9.4 15.0 38.3

農民社會地位太低 10.6 7.8 8.8 27.,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9篇】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今年來,城市出現許多農民工,農民工業餘尊嚴,所以我們也要尊重他們。

關於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一:農民工的維權及管理

一、農民工追討工資的件次及維權方式發生變化20_____年兩節期間,農民工到因農民工工資未及時支付個訪、集訪共20餘件次,涉及金額1201.1萬元。20_____年兩節期間與去年同期相比投訴率上升了15.9%,金額上升10.8%,人數上升51.7%。不包括農民工到區城鄉建設委,區人社局勞動監察大隊投訴的農民工問題,堵高速路口等方式,在城區發生一次。城區堵交通幹道的行為在北環路,三環路數次發生,同邦。國際城數次發生民工拉標語、敲盆子等方式上街遊行。

二、工程領域普遍存在此類現象

其中工程項目有政府項目,也有私營工程,如示範街道及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房地產開發工程,工業園區廠房建設工程,巴渝民居改造工程,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就農民工工資按時發放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會議要求各融資平台,國有公司,行業主管單位等要及時監督,按照業主負責、屬地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等方式保證工資按時發放。層層建立預警排查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制,層層落實專人,籌集應急資金,及時發現和妥善解決工程款及民工工資支付投訴問題。

三、存在的原因

有房地產開發項目受國家政策調控影響,也有融資市場的限制,支付壓力逐漸加大,有個別勞務公司惡意欠薪,或者勞務公司因工程接近收尾,以追討工資為名,僱請民工幫忙追討保證金及工程尾款等行為。

根據20_____年兩節期間信訪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合同履約難度大。按合同約定執行是整個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依據。一方面,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在選擇施工企業,施工企業在選擇專業承包企業或勞務公司,勞務公司在選擇勞務班組的時候,由於這些企業的實力和信譽度參差不齊。實力雄厚和信譽度好的企業都能嚴格履行合同,也能順利應對市場中的各種風險。遇到經濟實力差和信譽度差的企業,他們會以各種形式和方法給建設單位或施工企業或勞務公司施加壓力,逼迫建設單位或施工企業或勞務公司提前履約支付款項。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勞務分包合同、勞動用工合同簽訂不規範,甚至有的工程項目根本就未簽訂書面勞務合同,只有口頭約定。導致爭議、糾紛不斷,給處理這方面的信訪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是項目資金不到位。因銀行銀根一度緊縮,使得資金融資難,籌集資金不到位。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資金跟不上建設的進度,到了支付工程款的時間或結點,建設單位無資金來支付進度款、結點款。由此直接給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以及勞務班組造成巨大的支付壓力,或以各種藉口不及時支付農民工工資,導致農民工工資支付矛盾糾紛增多。

(三)建設秩序不規範。部分項目在施工管理過程中,施工管理人員配備不齊,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未細化不明確。工程項目管理不力,導致工程款結算和農民工工資支付中誘發爭議和矛盾糾紛較多。

(四)工資監管力度差。目前,建設行業農民工工資支付程序主要是建設單位支付給施工總承包方、施工總承包支付給勞務分包、勞務分包支付給民工班組、民工班組支付給農民工。部分建設單位和施工總承包、勞務分包在劃撥工程款時,未遵循優先保證農民工工資的原則。即使建設單位在已按合同給定支付工程款後,下屬分包單位未直接支付給民工,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隱患仍然存在。從中反映出工程項目對農民工工資監管乏力。

四、工作建議

(一)是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為了杜絕和減少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拖欠事件的發生,積極探索防止拖欠的方法及措施。從源頭上防止拖欠。嚴格執行項目資金和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對資金達不到規定比例或後續資金沒有保障的經營性工程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堅決不予頒發《施工許可證》,不批准其開工建設。對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的工程,不予竣工驗收備案。全區各類工程項目的主管部門,要儘快成立處理民工工資應急方案,及時發現和妥善解決民工工資投訴問題。

(二)是落實工程建設信用評價體系。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認真落實建設領域工程建設信用評價體系,利用市場評價、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合同履約、市場行為四個評價體系,重點是參建單位的合同履約情況。採取房屋建築多層不得少於2次評價(即基礎完成評價一次、主體封頂評價一次),高層不得少於3次評價(即基礎完成評價一次、主體完成一半評價一次、主體封頂評價一次);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採取建設進度過半一次,結束一次,加強對我區在建工程項目的動態監管。對存在有農民工工資支付拖欠行為的工程項目,立即責令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力的工程項目,採取建管、質量、安全、造價管理科室、站、所聯動,限制該工程活動的繼續進行。

(三)是健全農民工用工體系。區人社局要積極探索農民工用工實名制管理制度,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用工情況、用工合同簽訂的動態監督管理力度,隨時掌握工程各階段、各工種的農民工用工情況。切實有效地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農民工工資支付實行月結月清制度,農民工工資支付由建設單位和用工單位負責落實專人監管。農民工工資發放情況,每月由用工單位以工資名冊的形式向區人社局勞動監察大隊報送備案。

(四)是進一步規範建築市場。首先相關部門要強化建設工程項目招標投管理,重點是在資格審查中,要確保建設單位擇優錄取實力雄厚、管理規範、信譽度好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堅決打擊掛靠、圍標、竄標行為。其次,建設行政

主管部門是加強對施工合同及履約情況的監管,合同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均表現在對合同的事後監督,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對合同備案後的履行情況進行檢查,及早發現未按照合同進行履約的情況,避免造成承發包雙方的扯皮事件,即時予以糾正,避免更大的損失,維護合同雙方的利益,對不按照合同執行的主體應視情況給與一定的處罰。再次,涉及施工現場的管理部門,要強化施工現場的監管,重點是管理人員的到位情況、從業人員持資格證上崗情況、管理人員的變更情況、現場管理制度落實情況進行監管。

(五)是落實清欠工作責任制。清欠工作在今後幾年的工作中任務非常艱鉅,是關係我區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區委、政府一定要把他擺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來抓。必須進一步完善健全清欠機制,以目前已經建立的清欠機制為基礎,以《刑法修正案》第四十一條規定支撐,以打擊惡意欠薪和惡意討薪為重點,以業主負責、屬地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為原則,層層落實責任,落實專人,繼續推進清欠工作。特別是要加強融資的力度,確保工程項目資金到位,切實維護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關於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二:如何解決好農民工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這就是被稱為農民工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農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農村,進城務工和在當地或異地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者。他們就業流動性強,有的在農閒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有的長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雖然尚未成為城市居民,但與農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已受到城市現代文明的薰陶。農民工的大量湧現,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農民工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國情的產物,將長期存在於現代化事業的進程中。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

一、充分認識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量事實説明,農民工已是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22年全國進城務工和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農民工廣泛分佈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其中在加工製造業中佔從業人員的68%,在建築業、採掘業中佔到近80%,在環衞、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這一比重達到50%以上。農民工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可以説,過去20多年,如果沒有農民工,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就不會有那麼快,沿海地區新興產業和開放型經濟就不可能迅猛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從現實情況看,農民工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資偏低,拖欠工資現象嚴重;勞動時間長,安全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多;培訓就業、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困難,經濟、政治、社會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義。

解決農民工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這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宗旨決定的,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和制度,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使城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實行有利於調動農民工積極性和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措施。農民工促進了市場導向、自主擇業、競爭就業機制的形成,闖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將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協調工農關係,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使全體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權利,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也必然要求解決好涉及農民工權益的一系列問題。

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趨勢。各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進度和方式不同,其社會效果也不一樣。我國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數量也多,又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市中。農民工隊伍的出現和壯大,是我國特色的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正確抉擇和有效途徑。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現象在我國不是短期的,而必將是長期的。我們必須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的客觀規律,並從我國國情出發,正確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能否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國現代化進程和宏偉目標的實現。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並明確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科學判斷。温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要進一步研究制定涉及農民工的各項政策。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為我們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指明瞭方向。我們要從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正確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感和長期性。

二、解決農民工問題需要把握好的指導原則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事物。解決好農民工問題,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確的指導原則。概括地説,既要遵循世界上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又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既要積極解決農民工面臨的諸多問題,又要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既要着力完善政策和管理,又要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統籌城鄉發展,推動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穩步健康發展。進一步地説,解決好農民工問題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原則:

第一,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就是要尊重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規定和體制性障礙,使他們和城市職工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這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具體體現,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必須在全社會營造理解農民工、尊重農民工、保護農民工的良好氛圍。這不僅要體現在涉及農民工的各項政策措施中,也要體現在各地方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還要體現在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和做法中,任何部門、地方和單位都不應有歧視農民工的規定和做法。

第二,強化服務,完善管理。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善對農民工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努力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服務,提供維護合法權益和子女接受教育的服務。在管理方式上實現由防範式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變,在公共產品提供上實現由單純面向城鎮户籍人口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常住人口轉變。要充分發揮企業、社區和中介組織的作用,使農民工享受應有的公共服務和權利,也使農民工更好地適應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

第三,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就是實行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與就地轉移相結合。要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搞好科學規劃,實行正確的政策措施,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我國國情決定了和規定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方針,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既要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務工,又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擴大農村勞動力在當地轉移就業。這樣,才能確保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防止大量農民盲目湧進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避免一些國家出現過的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和貧富懸殊的現象。

第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就是要堅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民工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發展不平衡,解決農民工問題也一定要考慮到各地的差異,不搞一個模式。近些年來,許多部門和地區進行了不少的嘗試,積累了有益的經驗。要加強對農民工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輸出地和輸入地都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民工問題。要積極探索保護農民工權益、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流動的有效辦法和途徑。

第五,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就是既要抓緊解決農民工面臨的突出問題,又要靠改革和發展,逐步解決涉及農民工利益的深層次問題,形成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工權益的體制與制度。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流動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農民工這一特殊羣體也將伴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長過程。解決農民工問題應該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方向性和操作性相統一。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原則、方向和思路,為各地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措施留有空間。

貫徹以上這些原則,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尊重、保護和善待農民工,走中國特色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之路。

三、當前需要着力研究解決的幾個問題

解決農民工問題涉及面廣,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當前,特別要抓緊解決涉及農民工利益的一些帶普遍性和最現實的問題。

第一,着力解決農民工收入偏低和生產生活條件差的問題。這是農民工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問題,也是當前農民工反映強烈的問題,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一方面,要從制度機制上杜絕拖欠和剋扣工資的現象,通過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做到農民工工資發放月清月結或按勞動合同約定執行,切實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處罰力度。另一方面,要規範農民工工資管理,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逐步改變農民工工資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狀況。現在,不少地方在這兩個方面都做了積極探索,要認真總結經驗,推廣成熟做法。同時,要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職業安全和勞動保護監管職責,企業必須按規定配備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護設施,強化用人單位職業安全衞生的主體責任。要依法保障農民工的休息權和休假權,監督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國家關於職工休息休假的規定,對於延長工時和佔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須依法支付加班工資。任何企業都不得壓低或變相減少加班時間的工資支付。要多渠道地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保證農民工居住場所符合基本的衞生和安全標準,通過完善社區文化設施和公共服務,豐富農民工業餘文化生活。

第二,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和勞動合同管理。關鍵是要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管理體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服務。各地方、各部門要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行政收費。各級政府都要把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向農民工開放,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要依法規範職業中介、勞務派遣和企業招用工行為。要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求,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要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對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指導與監督,制定和推行規範的勞動合同文本,建立權責明確的勞動關係。任何單位都不得違反勞動約定損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特別要依法保護女工和未成年工權益,嚴格禁止使用童工,對介紹和使用童工的違法行為應從嚴懲處。

第三,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也是各方面都比較關注的問題。抓緊建立符合農民工就業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這既涉及維護農民工權益,也關係穩定農民工隊伍。要根據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推進,首先着力解決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障問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要適應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大的特點,保險關係和待遇能夠轉移接續,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要兼顧農民工工資收入偏低的實際情況,實行低標準進入、漸進式過渡,調動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各地都要認真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範圍,所有用人單位必須及時為農民工辦理參加工傷保險手續。當前,要加快推進農民工較為集中、工傷風險程度較高的建築、採掘等行業參加工傷保險。各統籌地區要採取建立大病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辦法,重點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的住院醫療保障問題,農民工也可自願參加原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抓緊研究探索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並能夠與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有條件的地方,可直接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

第四,改善對農民工的公共服務。農民工輸入地政府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和管理方式,對農民工實行屬地管理。要在編制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和居住的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要,逐步健全覆蓋農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當前,子女上學是長期在城市工作農民工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輸入地政府要承擔起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列入教育預算,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城市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要與當地學生在收費、管理等方面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向農民工子女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輸入地政府還要加強農民工疾病預防控制和適齡兒童免疫工作;實行以輸入地為主、輸出地和輸入地協調配合的管理服務體制,全面搞好農民工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

第五,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目前,涉及農民工的侵權案件屢屢發生,由於多種原因使得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工作困難重重,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至關重要。要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保障農民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權利。農民工在評定技術職稱、晉升職務、評選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等方面要與城鎮職工同等看待。要依法保障農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嚴禁打罵、侮辱農民工的非法行為。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長期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户籍問題。當然,户籍制度改革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相對複雜的問題,一定要根據大中小城市的不同情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積極而穩步推進。要加大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執法力度,健全農民工維權舉報投訴制度,做好對農民工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應充分發揮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在農民工維權工作中的作用。

第六,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這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我國龐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指導方針。據調查,目前全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在縣域經濟範圍內吸納了65%,主要是在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就業,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省內就地、就近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都達到90%左右。實踐證明,這種就業模式和途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當地轉移就業容量。要努力引導相關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在當地就業機會。要大力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可以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收入,也利於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業。要提高小城鎮產業集聚和人口吸納能力,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到小城鎮創業和居住。特別要依法保護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這是降低農民工在城市失業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七,着力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由於農民工已經並將進一步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支勞動大軍的素質狀況,直接關係到我國產業素質和競爭力,關係到整個工業化、現代化水平。因此,一定要用極大的努力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要在農民工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引導農20_____年初,國務院領導同志就研究解決農民工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務院研究室牽頭,組織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以及部分專家,對農民工問題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在研究成熟後為國務院制定一個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指導性文件。

【第10篇】中國新生代農民工調研報告

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羣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xx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着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為認真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併為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全國總工會成立了由中國工運研究所、全國總工會研究室、基層組織建設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門參加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今年3月至5月,課題組先後赴遼寧、廣東、福建、山東、四川等省的10餘個城市,就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並在廣泛收集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形成此研究報告。

在本報告中,新生代農民工係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户籍人口。本報告所用數據資料,大部分來自國家各部委公佈的統計數據,另有一部分來自當前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的調查數據。

一、新生代農民工概況與基本特徵

(一)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傳統農民工問題的延續和發展 農民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產物,是與農民工現象相伴生並不斷凸顯的社會問題。新生代農民工是在改革開放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羣體,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傳統農民工問題在新階段的延續、體現和發展。隨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他們的就業和生活環境相對傳統農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對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鄉二元社會體制沒有徹底打破之前,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就業結構下,他們與傳統農民工有着類似的社會境遇,面臨一些共同的基本社會問題。總之,這個羣體的出現對我們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概況

1.新生代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xx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3億人,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5億人,其中,16歲-30歲的佔61.6%1.據此推算,xx年外出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在8900萬左右,如果將8445萬就地轉移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羣體考慮進來,我國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在1億人左右。這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在我國2.3億(xx年為2.25億)職工中,已經佔將近一半,他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2.平均年齡23歲左右,初次外出務工歲數基本上為國中剛畢業年齡。

根據當前三項規模相對較大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數據(一項為中國人民大學xx年對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595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一項為珠三角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另一項為全國總工會研究室xx年組織對千家已建工會企業的問卷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3歲左右,這要求我們在認識新生代農民工時,必須關注與其所處特定年齡階段相關的一系列特徵和問題。 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初次外出務工年齡更低,基本上是一離開中學校門就開始外出務工。一項調查顯示,在珠三角,傳統農民工初次外出務工的平均年齡為26歲,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80後平均為18歲,90後平均只有16歲2.16歲、18歲的年齡,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農民工一離開國中或高中校門就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也意味着與傳統農民工相比,他們普遍缺少離開校門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經歷。

3.近80%的人未婚。

據全國總工會研究室xx年的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已婚者僅佔20%左右。國務院研究室xx年發佈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當時農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數據對比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一個未婚羣體,這意味着,這一羣體要在外出務工期間解決從戀愛、結婚、生育到子女上學等一系列人生問題,這與外出期間80%已成家的傳統農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別,這是我們考察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不可忽略的方面。

4.受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水平相對傳統農民工有所提高。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xx年,在新生代外出農民工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歲以下各年齡組均在26%以上;年齡在21-25歲之間的達到31.1%,高出農民工總體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3 .而xx年進行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在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0%。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人員比例達到36.9%,高出傳統農民工14個百分點4.數據對比説明,儘管新生代農民工仍以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職業技能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相對傳統農民工,他們的文化和職業教育水平已有較大提高。

5.在製造業、服務業中的就業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築業中的就業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行業分佈呈現明顯的“兩升一降”特徵,即在製造業、服務業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在建築業中呈下降趨勢。《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xx年農民工在製造業、服務業和建築業中的比重分別為33.3%、21.7%和22.9%;而國家統計局xx年數據顯示,外出農民工中從事製造業、服務業、建築業的比重分別為39.1%、25.5%和17.3%5.數據對比可以發現:5年間,製造業和服務業分別上升了5.8和2.6個百分點,建築業則下降了5.6個百分點。這説明,相對於傳統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顯露出了行業傾向性,開始偏向於勞動環境和就業條件更好的行業。

6.成長經歷開始趨同於城市同齡人。

從成長經歷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沒有經歷過父輩那樣從農村到城市的變化過程,與城市同齡人更為趨同。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自小就跟隨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農村國中(高中)一畢業就到城市“謀出路”,因此他們對城市生活環境比對農村生活環境更熟悉、更適應;即使出生、成長在農村,他們在務工前也同城市裏的同齡人一樣,大多數時間在學校讀書,不熟悉農業生產。據統計,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37.9%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來沒有務工經驗.而且,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城市,在農村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據安徽阜陽市統計,該市無地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26.3%.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這一羣體勢必將越來越大。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隻有一、兩個兄弟姊妹,“較之父輩,生活是優越的,沒有捱過餓,沒有受過凍,温飽問題在他們頭腦裏沒有什麼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這一點與城市同齡職工也頗為相似。

(三)新生代農民工的四大特徵:時代性、發展性、雙重性和邊緣性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中的新生羣體,一方面,因其與傳統農民工同處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中,面臨共同的社會境遇,自然潛移默化了這一羣體共有的一些特徵。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長於改革開放、社會加速轉型的時代背景下,而明顯帶有不同於傳統農民工的時代烙印,同時,他們所處的特殊人口年齡階段又使其身上呈現出同齡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徵。概括地説,新生代農民工身上呈現出四大羣體性特徵——時代性、發展性、雙重性和邊緣性。

時代性的體現:新生代農民工處在體制變革和社會轉型的新階段,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使他們的需要層次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他們更多地把進城務工看做謀求發展的途徑,不僅注重工資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權利的實現;大眾傳媒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使他們能夠更迅捷地接受現代文明的薰陶,形成多元的價值觀與開放式的新思維,成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嚮往者、接受者和傳播者。

發展性的體現: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大多20歲出頭,其思維、心智正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階段,因此外出務工觀念亦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中,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他們絕大多數未婚,即將面臨着結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問題,也必然要承接許多可以預見及難以預見的人生經歷和變化;他們大多剛從校門走出3-5年,雖然滿腔熱情、滿懷理想,但是,職業經歷剛剛開始,職業道路尚處於起點階段,在職業發展上也存在較大的變數。

雙重性的體現:他們處於由農村人向城市人過渡的過程之中,同時兼有工人和農民的雙重身份。從謀生手段來看,靠務工為生,重視勞動關係、工作環境,看重勞動付出與勞動報酬的對等,關注工作條件的改善和工資水平的提高,具有明顯的工人特徵;但是受二元體制的限制,他們的制度身份仍舊是農民,作為農民的後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農民的特質。 邊緣性的體現: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預期高於父輩、耐受能力卻低於父輩,對農業生產活動不熟悉,在傳統鄉土社會中處於邊緣位置;同時,受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與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約,在城市中難以獲取穩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難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會,位於城市的底層,因此,在城鄉兩端都處於某種邊緣化狀態。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觀念轉變

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民工在觀念上存在一些明顯差異,概括起來,集中體現為“六個轉變”。

(一)外出就業動機從“改善生活”向“體驗生活、追求夢想”轉變 傳統農民工外出就業的主要目的是“掙票子、蓋房子、娶妻子、生孩子”,總之,是為了改善比較饑饉的生活狀態。而正值青春年華、職業道路剛剛開始的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動機帶有明顯的年齡階段性特徵,用實地調研中一個26歲新生代農民工的話説,就是“體驗生活、實現夢想”。

一項調查也證明了上述觀點。關於外出就業的目的,選擇“出來掙錢”的,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佔76.2%,70年代出生的佔34.9%,80年代出生的只佔18.2%.同時,在8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中,選擇“剛畢業,出來鍛鍊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學一門技術”,以及“在家鄉沒意思”的人高達71.4%.

(二)對勞動權益的訴求,從單純要求實現基本勞動權益向追求體面勞動和發展機會轉變 上世紀80年代,農民工剛剛在我國大規模出現時,他們外出就業的目的相對單純——掙錢,因而對勞動權益的訴求也相對較低,甚至認為只要能夠按時足額領到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和職業健康等其他勞動權益可有可無。而對於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就業背景、家庭環境和個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為他們外出就業創造了相對寬鬆的環境,他們對勞動權益的訴求向更高層次發展。用他們的話來説,那種工資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籤、保險不上、發展(機會)不大的單位,只有傻瓜才去。他們就業選擇不僅看重硬件——工資,更看中軟件——福利待遇、工廠環境、企業聲望乃至發展機會等。新生代農民工對勞動權益相對較高的主觀訴求,既體現為當所在單位與自己的訴求存在一定差距時“用腳投票”催發的高跳槽率上,又表現為對就業行業、就業崗位和單位正規程度的更高要求上。

(三)對職業角色的認同由農民向工人轉變,對職業發展的定位由亦工亦農向非農就業轉變 新生代農民工所走的從校門到廠門的短暫歷程、從學生到工人的角色轉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情感上疏離農村,從職業角色上認同實際職業身份而非户籍身份,從職業發展定位上傾向於非農職業。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職業身份,在新生代農民工中,認為自己是“農民”的只有32.3%,比傳統農民工低22.5個百分點,認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佔32.3%,高出傳統農民工10.3個百分點;而在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中,這一差異更加明顯,認為自己是“農民”的僅佔11.3%,這一比例幾乎是傳統農民工的五分之一,認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佔34.5%,這一比例是傳統農民工的2倍多。另據一項調查,關於“未來發展的打算”,選擇“回家鄉務農”的,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只有1.4%,而在當前仍舊外出就業的傳統農民工中這一比重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創辦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有27%,幾乎高出傳統農民工10個百分點;打算“繼續打工”的,新老兩代農民工均佔到一半以上。

(四)對務工城市的心態,從過客心理向期盼在務工地長期穩定生活轉變 傳統農民工近似於候鳥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農經歷造就了他們城市過客心理。據1999年清華大學對農民工家庭的一項調查,89.7%的農民工表示將來一定會回到家鄉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鄉定居9.其他學者根據歷年來農村外出流動人口數據估算的結果也大致如此,即在傳統農民工中,大約有10%左右的人逐漸在城市沉澱了下來10.然而,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新生代農民工研究報告,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55.9%的人準備將來“在打工的城市買房定居”,遠遠高於17.6%的農業流動人口整體水平。數據對比説明,相對傳統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務工地長期穩定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

(五)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維權方式由被動表達向積極主張轉變 傳統農民工自我維權意識較弱,維權能力不高,權利被侵犯時往往採取忍氣吞聲或被動懇求的方式解決。而新生代農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強的平等意識和維權意識,對獲得平等的就業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教育和發展權、政治參與權、話語表達權,以及基本公共服務權等方面,都比父輩有更高的期待,並表現出維權態度由被動表達向積極主張轉變。據一項調查,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新生代農民工中因為怕被報復而不向有關部門投訴的只有6.5%,僅是傳統農民工的一半;採取投訴行為時,以集體投訴方式進行的(幾個人一起去投訴),新生代農民工為45.5%,高出傳統農民工17.6個百分點11.

(六)對外出生活的追求,從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轉變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有不同的生活及精神需求。傳統農民工外出務工時年齡較大,大多已婚,他們為了實現掙錢的目標,大多不得不對情感精神生活採取忽略或無所謂的態度。而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年齡為23歲左右,初次務工的年齡不足18歲,正處於婚戀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賴期,他們更渴望在外出就業的同時,愛情能夠有所收穫,思想可以交流,困擾能夠傾訴。據國家統計局的調研報告,xx年,在租賃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農民工只有20.1%;而當前在新生代農民工中,住在租賃房和自買房中的比例已經上升到37.7%,這從另一個方面説明他們對精神、情感和家庭歸宿的更強需求。

三、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的一部分,與傳統農民工面臨着一些共同的問題,比如:工資拖欠、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職業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勞動權益保障問題。同時,由於具有不同於傳統農民工的新特徵和新訴求,新生代面臨的問題又有其特殊性。

(一)工資收入水平較低、務工地房價居高不下,是阻礙其在務工地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生活的最大障礙 據公安部xx年的調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農民工願意承受的購房單價在3000元/平方米以內,有19%願意承受3001-4000元之間的單價,願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據調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縣市及以下城鎮,在農民工集中流入的東部沿海地區,即便是小城鎮的房價也遠遠超過了3000元/平方米。例如,東莞市當前的房價已經接近6000元/平方米,即使房價相對較低的沙田鎮和常平鎮,房價也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大多數建制鎮的均價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對比農民工所能承受的房價與現在農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價,可以推斷,如果按照當前的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們的工資增速能夠趕上房價的漲速(目前來看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價購房,新生代農民工中最終能夠實現在務工地城市購房定居夢想的比例也不會超過10%。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滯後於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阻礙其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的關鍵性問題 據中國勞動力市場網發佈的信息,xx年城市勞動力市場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需求佔總需求的60.2%,對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的需求僅佔39.8%。然而,據當前已有的調查數據綜合判斷,當前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時,城市勞動力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過專門職業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中專、職高和技校水平的勞動力,這部分佔總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説,在知識和技能逐漸代替簡單體力勞動作為勞動力市場選擇標準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獲得比勞動力市場需求更快的發展,按照他們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約三成的人能夠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

(三)受户籍制度制約,以隨遷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難以滿足,是影響其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和生活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基於自身閲歷和切身體驗,對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正是為了讓子女能夠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選擇在務工地就業和定居。據中國流動人口監測報告,xx年農村流動人口子女中,70.2%隨同父母流動,只有29.8%留守農村。然而,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仍相當突出,據教育部xx年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公辦國小就讀的比例,北京為63%,上海為49%,廣州僅為34.6%。學齡兒童中未上學的比例,北京為3.81%,上海為3.56%,廣州高達7.19%。農民工子女半數以上都有轉學經歷,在轉學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辦學校還存在收取借讀費和贊助費等行為,而大城市最突出。隨着新生代農民工年齡的增長,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將步入育齡階段,與此相伴,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也必將越來越成為他們在務工地穩定就業、生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 國際社會的成功經驗表明,社會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農民實現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從農業轉向非農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對於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要想實現在務工地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生活的目標,必須至少享有三個層次的社會保障:其一為解決年老和疾病時後顧之憂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其二為解決失業後暫時生活困難的失業保險;其三為防範淪入貧困境地的最後一張保障網——最低生活保障。然而,據調查,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中,享有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比例分別為21.3%、34.8%和8.5%,且不説企業的繳費標準大多以各地的繳費下線為準,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對象為當地城市户籍人口,農民工基本上沒有享受該項保障的權利。顯然,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實際享有的社會保障水平,與他們企盼在務工地城市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訴求之間,距離還相當懸殊。

(四)職業選擇迷茫、職業規劃欠缺、學習培訓的需求難以有效實現,是阻礙其實現職業夢想不可忽視的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剛邁出中學校門,他們帶着對傳媒中、社會上成功人士的羨慕和崇拜,期盼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美好的夢想。但是,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穩定、身份認同尚不清晰,面對鋪天蓋地、瞬息萬變的信息和複雜的社會環境,確定具體職業發展目標的能力仍舊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帶來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們制定及實施職業規劃的能力更低。同時,他們繼續學習的願望非常強烈,據調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專業技能知識,54.7%的人表示需要學習法律知識,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識,但是,由於閒暇時間較少、下班時間較晚、學習培訓機構距離較遠等因素,導致他們能夠便捷、安全、有效接受專業學習培訓的渠道嚴重匱乏。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目標、就業單位頻繁變換,學習培訓的專業技能缺少可持續性或者不適應市場需求。這既浪費了他們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又不利於其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企業用工的穩定。

(五)情感、精神的強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滿足,是困擾他們的首要心理問題,也是在現實生活中最少得到關注的深層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正處在交友、戀愛、結婚的黃金期。同時,他們剛走出校門,仍處於“半成人”階段,對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強。由於上班時間長、接觸面較窄、工資收入低、就業行業農民工男女比例失調(建築業和製造業男性多、服務業女性多),這就使他們普遍面臨想交友沒時間、想戀愛沒人選、想傾訴沒對象的困境,再加上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的不足,以及社會人文關懷的欠缺,婚戀和精神情感成為困擾他們的首要心理問題。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感情孤獨”已成為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困惑,在北京建築業接受調查的農民工,超過七成將“感情孤獨”作為困難的首選。在實地調研中,透過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略帶羞澀的話語,常讓我們感到其內心閃爍的隱痛和不安。

(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欠薪時有發生、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發生率高等勞動權益受損問題,是其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 共同的經濟社會環境,同樣的農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資本狀況,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基本勞動權益實現上與傳統農民工相比雖然有所提高,但是總體境況相似,仍舊普遍面臨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欠薪時有發生、職業衞生健康保障不夠等方面。據一項在廣東的調查,xx年,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只有61.6%;遭遇工資拖欠的人所佔比例為7.1%;人均拖欠工資1538.8元,差不多相當於人均1.5個月的工資。另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發佈的xx年流動人口監測報告,60%的農業流動人口就業於工作條件差、職業病發生率高和工傷事故頻發的低薪、高危行業。同時,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發生工傷事故時,僅有60%的用人單位為其支付醫療費用。其中,服務業最差,這一比例只有47.3%12.

四、對策與建議

黨和政府對農民工問題始終高度重視,近年來出台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隨着我國進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階段,隨着農民工羣體內部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變化——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並必將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該羣體具有一些不同於傳統農民工的新特徵、新訴求和新問題,這些訴求和問題的積累已經開始顯露出對我國政治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民工家庭幸福及其個人發展的負面影響。這就使有針對性地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成為國家發展中事關大局的緊迫問題。

由於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長期性、城鎮化的過程性、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和社會利益結構的凝固性,使得農民工問題十分複雜。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既涉及農民工的共性問題,又有其羣體特殊性。問題的解決既要着眼全局和長遠,着力完善制度和體制、機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進問題的根本解決;又要從新生代農民工羣體的特殊性出發,以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為目標,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最關鍵的環節——就業培訓、住房、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為重點,以素質門檻、學歷門檻、技能門檻、人力資本積累門檻、社會保險繳納門檻和穩定居住門檻等為主要標準擴大户籍改革的口子,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力爭儘快取得新進展。

(一)以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為重點,將解決農民工問題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納入常住地公共預算之中 要以貫徹中央《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為契機,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作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解決農民工問題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級政府應以常住人口為基礎,把農民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發展目標、細化階段任務、保障資源和措施、落實領導和機構分工、完善人員配備。中央政府各相關部門應重點就新生代農民工最需要的職業教育培訓、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會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並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專項規劃。力爭到“xx”期末使目前已有及新增的“兩後生”(指國中、高中畢業後未考取大中專院校,又不願意復讀的學生)80%以上能免費接受一次職業教育,已經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農民工80%以上接受初、中級職業技能培訓;確保各地90%以上的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入公辦學校和政府委託的普通民辦學校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力爭農民工工傷保險實現全覆蓋,醫療保險達到60%以上,養老保險達到50%以上。解決至少20%的外來農民工進城落户問題。力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所有城市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所有城鎮建立農民工就業-服務-維權-傳染病預防一體化的公共服務中心。

建立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土地、公共設施、預算等公共資源的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常住地公共預算,並逐漸加大對農民工公共預算的存量和增量投入。建立農民工服務和管理工作的經費保障機制,各級財政應將涉及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子女教育、計劃生育、權益維護、治安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等有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提交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並確保用於農民工的預算在存量和增量上逐年科學、合理地增長。將農民工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使之享受與城鎮職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統一政策、統一制度、統一管理和統一服務。多渠道多形式提供農民工居住場所,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建設農民工公寓,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置夫妻房,探索建立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深入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落實以輸入地為主和以公辦中國小為主的政策,加快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益的落實。開展做文明新市民活動,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按照現代城市文明要求規範自身行為,提高文化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二)通過試行新生代農民工城鎮落户制度,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 户籍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頸。中央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決策,要求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户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這為我們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指明瞭方向。各地應積極、穩妥地創新和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對在中小城市、小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創業而又放棄農村責任地的農民工,取消准入門檻;在穩定就業前提下,農民工有條件進行投資或有不低於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的住房,或單位提供相應面積廉租公寓的,准許轉入城鎮户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積極研究放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户的相關政策,採取積分制落户辦法,將教育、技術資格、工齡、社保繳納年限等作為積分內容,優先考慮將農民工勞模、農民工高級技能人才、農民工人大代表等農民工優秀分子轉變為市民。可考慮通過穩定居住、社會保險交納、學歷和職業技術、突出貢獻、人力資本積累等標準,力爭每年解決3%的外來農民工——即300萬人進城落户問題,以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能夠轉入當地城市户口,享有與當地市民平等的待遇。當前的過渡措施是:一是逐步剝離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會福利,引導人口有序遷徙流動和就業。二是普遍推廣居住證制度,進一步清理取消歧視性規定。三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縣城和中心鎮的就業創業條件和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承載能力,促進農民工及其家屬向小城鎮聚集。通過不懈地努力,力爭到“xx”期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0%.

(三)加強對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實和監管,加大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勞動經濟權益的力度 進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創造法制環境和制度保障。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職業技能的不足,研究建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教育制度、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培訓制度,創新農民工培訓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針對性上崗技術培訓;針對惡意欠薪行為,修改《刑法》,設立“惡意欠薪罪”;針對隨遷子女高中階段教育困境,研究制定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方案;針對公共服務享有和傳染病預防的薄弱環節,研究制定農民工城市公共服務中心指導意見等。

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指導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規範企業經濟性裁員。以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城鄉接合部和鄉鎮企業為重點,開展打擊非法用工專項行動,督促企業依法規範用工。促進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推動農民工與企業其他職工同工同酬。督促企業改善管理,強化科學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使廣大職工實現體面勞動。以貫徹落實《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為契機,努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基本社會保險的參保率。加強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職業健康保護,搞好農民工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嚴格執行高危行業農民工持證上崗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工職業衞生和生產安全。

(四)大力提高農民工的社會政治地位,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 加大對農民工的輿論宣傳,宣傳黨和國家關於農民工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及農民工所作的重大貢獻,引導用工單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進一步營造關心、尊重和愛護農民工的良好社會氛圍。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保障農民工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民主政治權利。貫徹落實修改後的《選舉法》有關城鄉居民選舉“同票同權”的規定,制定相關措施切實保障農民工的選舉權。逐步提高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各級黨代會、人大和工會代表大會及企業職代會中的比例,增加其參政議政、權益表達、參與決策管理的渠道和機會。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員,逐年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模範、高級技工技師以及有其他突出貢獻者中的比例。

積極組織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其業餘生活。要深入細緻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訓工作,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技術技能素質,加強企業文化、職工文化建設,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強青年職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服務,加大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開展社會關懷活動,幫助他們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耐挫能力,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戀愛婚姻問題,為他們組織開展交友聯誼活動,為解決婚姻問題創造條件。

(五)進一步探索新生代農民工維權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形成社會化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黨政主導、工會運作、相關部門協作的社會化維權工作體制,賦予工會更多的資源和手段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探索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按照促進科學發展的要求,建立農民工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把農民工就業培訓、收入增長、居住、就醫、子女入學和社會保障等基本生活條件改善,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各地根據實情、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嘗試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教育、住房改善、户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高中階段教育的新機制和新方法。加強農民工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推進農民工工作在相關機構和地方的常規化和規範化。完善農民工信息統計監測調查制度和農民工信息網絡建設,提高農民工就業管理和服務的網絡化程度,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地區之間農民工工作機構的協作機制,使之在勞務對接、權益維護、信息溝通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借鑑國外解決類似“農民工”和移民問題的有益經驗,為創新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提供參考。

(六)各級工會要進一步加大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力度,增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對象,創新農民工組織形式和入會方式,通過源頭入會、勞務市場入會、先入會再組織成建制勞務輸出、加強勞務派遣工入會等措施,推進工會組建和發展會員工作。加強農民工會籍管理,推廣完善農民工“一次入會、持證接轉、全國通用、進出登記”的工會會員會籍管理制度,健全城鄉一體的農民工流動會員管理服務工作制度。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會組織建設,大力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建設,聘用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充分發揮基層工會聯合會在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中的重要作用,擴大對農民工的覆蓋率。進一步推行和探索會員優惠辦法,拓寬優惠渠道,體現會員與非會員的區別,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農民工自願入會的積極性。

加強源頭參與機制建設,積極參與《勞務派遣規定》、《企業工資條例》、《企業民主管理條例》等涉及農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積極反映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提出政策主張,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進一步推進《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勞動法律和制度的貫徹落實,督促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專項檢查。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開展覆蓋農民工的職代會、工資集體協商和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工作,保障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民主權利、工資分配和獲取勞動報酬的權益。有針對性地做好新生代農民工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其依靠工會組織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推廣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模式,積極開展政策諮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小額貸款擔保、跟蹤扶持等農民工就業服務。繼續推動“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家政工程”、法律援助等活動的實施,發揮工會“職工就業培訓基地”、“農民工技能培訓基地”的示範作用,開展有工會特點、符合市場需求和新生代農民工要求的培訓,着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支持企業開展崗位培訓,推動落實企業組織農民工培訓的資金補貼政策。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工會的信息交流和勞務對接。積極開展建設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努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造就高素質的現代產業工人。

【第11篇】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一、實踐目的:

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提高包括廣大農民工在內的職工隊伍素質、促進職工全面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保障。進一步加大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力度。

二、實踐內容:

xx年7月11日,我們隨着經管系李老師以及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支志願小分隊出發了。這次我們去的地方湖南省xx縣的xx高速xx段工地上。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對農民工教育以及有些農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2.1首先是對農民工教育方面展開的一系列調查

農民工這一充滿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變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構成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新鮮血液,他們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特別是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3億農民工離開家鄉外出就業,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國中以下文化水平。現在,隨着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金融危機影響之下大量企業訂單減少,用工需求下降,沒有任何技術優勢的“普工”面臨着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嚴峻考驗;這些嚴峻的現實,對工會和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這裏的大多數農民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根據我們調查報告上的數據分析,國小文化水平的有40人,所佔的百分比是17.6%。國中文化水平的有102人,所佔的百分比是44.9%。高中文化水平的有85人,所佔的百分比是37.4%。然而大專以及大學文化的人卻是0人。我們還僅僅只是對着這xx工地上的227名農民工進行的調查,要是在社會上,會不會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工會越來越多呢?可見文化在農民工生活中還是極度缺少的,我們需要給農民工貫徹文化的重要性,讓他們瞭解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不可缺少性。

像那天我們志願小分隊帶去的調查問卷,是關於農民工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小組成員會一個一個的在後面進行相關的幫忙,一起與農民工叔叔,阿姨他們一同完成那份問卷,有些年齡有點偏大的叔叔們還有些不識的,是通過組員的一片一片的讀解的情況下一同完成這次的問卷調查的。從這裏,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現在社會也在加大對農民工得教育程度。

各級工會要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力度,突出工會工作特點和組織優勢,堅持以職工為本,從農民工的行為方式、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素質等諸多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是,要把渴望與願望轉變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踴躍參加技術技能培訓的實際行動,則還需要工會組織和各級政府等有關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2.1.1.教育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脱節。

“農民工教育培訓”基本包含三個內容:一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培訓;二是擇業和提升職業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三是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目前,農民工教育培訓僅僅侷限於農民進城後的擇業前短時的技術技能培訓,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教育和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嚴重滯後。此外,技術技能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課程與教學與崗位實際需求相脱節的現象;培訓課程的職業分佈侷限在一些低層次的範圍,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培訓難以滿足需要;適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務和培訓項目也不多,影響了教育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2.1.2.教育培訓形式不科學,欠規範,影響教育培訓的效果。

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可見利潤,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工培訓的資金和時間的投入,因此農民工教育培訓往往是即時性、快餐性的,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教育培訓課程設置呆板,缺乏針對性;有的培訓和社會發展要求、企業用工需求相脱節,不少教育培訓機構很少有新的授課形式,缺乏實用性和吸引力;還有部分培訓機構教師缺乏,專職教師不專,兼職教師難兼,業務水平普遍偏低,教學質量不高;教育培訓常常流於基礎性知識的灌輸,而實訓不僅作為職業教育或培訓的主要形式理應加大力度,而且對於農民工來説,實訓中的現場模擬、指導符合其較低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實訓環節的弱化甚至缺失,使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意義大打折扣;部分引導性教育機構沒有按學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就業願望實施分類培訓,故而影響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1.3.教育培訓配套服務不健全

影響農民工擇業、就業。職業證書制度的引入,將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農民工就業准入也將走向規範化。但目前農民工培訓與技術考核、鑑定環節未能聯繫起來,農民工培訓與就業准入資格之間脱節。其次,就業服務不到位,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服務和管理,同時與社會性、公益性的職業中介機構缺乏合作。此外,目前的農民工培訓多為一次性培訓,一期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很少對學員進行追蹤調查和服務,農民工再培訓機會很少,農民工知識與技能難以獲得持續性提高,由此導致對農民工培訓工程的投入缺乏力度,農民工培訓缺乏資金、人員及設施保障。同時,農民工培訓體系不健全,其職能未得充分發揮,農民工培訓質量不高,這又反過來影響了政府、社會及個人參與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這樣,我國農民工培訓陷入了條件不良與效能低下的惡性循環,發展極為困難。

在這裏,我希望農民工叔叔的生活越來越好,文化知識也在社會大眾以及培訓下能夠有着大大的提高。

2.2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展開的調查

那裏大多數農民工叔叔阿姨的子女都在自己的老家,只是他們長年在外打工什麼的。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原因,所以父母親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讓自己的子女能夠上學。根據我之前在網上查閲的數據中,得知農民工子女在校接受教育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下面我舉出來説明一下。

2.2.1.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

各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預算原本不足自不必説,在大量農民工子女進入學校的同時,經費預算、設施添置、師資配備等配套措施並未隨之跟上,導致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據我們調查,由於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大班額問題,一些學校班額嚴重超標,75人以上的班級比比皆是,最多的班學生超過100人,教育管理難度加大;不少學校實驗課開出率很低,“兩操一課”難以保障。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中國小學校對於寄宿學校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負責。班主任負擔極重。而大班教學,也使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落空,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對於孩子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

2.2.2.學校和家庭、學校和社區溝通難度大,教育形不成合力

留守子女父母在外務工,多從事辛苦繁重的勞動,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管教子女,一學期甚至一兩年都來不了學校一次。社區也並沒有把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納入工作範圍,不能給學校提供相關的支持和配合。學校家訪和家長會所能接觸到的不是這些孩子的祖輩就是他們的姑姑舅舅等親戚,而父母很難接觸到。這些都導致教育成了學校單方面勢單力孤的孤軍奮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2.3.安全隱患大,學生人身安全難以保障

這些農民工子女回家後缺乏監管,有的甚至失控,有自己做家務或幫父母打工或自己打工受傷致殘的,也有參加危險活動死亡的,每一學期開學都會有傷殘或死亡的統計報告。

以上這些問題都充分的説出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不是小小的問題,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相信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是不是經常也在會為自己的子女擔心,擔心他們有沒有好好學習,然而那些獨自在家裏讀書的孩子,父母出去做事的,會不會在思念爸爸媽媽什麼時候能夠回來這裏,看看他們。其實他們都不想這樣的,只是被迫於無奈,社會狀況就是這樣,要想自己的子女以後有出息,所以他們也會很努力的賺錢來送自己的子女上學,為的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子女也這樣勞累。

三、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以及建議

適應經濟關係、勞動關係的深刻變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各級工會堅持以職工為本,農民工作為新興的職工羣體,教育培訓問題尤為重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決策部署,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解決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實際問題,政府是關鍵。各級黨委政府應把農民工教育培訓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鎮勞動者素質提高的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在教育培訓經費上,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配合、用工單位、農民工個體共同投入的費用分擔機制。在政府保證投入的前提下,引導用工企業和單位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協調社會資源,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民工教育培訓對企業發展具有顯著的長效性價值。國外統計資料表明,職工教育投資1美元,可以創造50美元的收益。可見,企業教育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國企業必須樹立長效性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規範化的企業教育和員工培訓制度。作為企業教育與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培訓的長遠意義,把農民工培訓納入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要加強監管,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費用必須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

3.1是要在全社會樹立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理念。

對於政府來説,無論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勞動力數量中的較大比重,還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都應將農民工教育培訓置於國家基本建設範疇。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營造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良好社會環境;制定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農民工主動參加培訓,要從上至下加大監督力度,抓好農民工培訓政策的落實。

3.2是要建立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與使用機制。

在農民工培訓經費投入上,繼續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多元投入機制。但政府應強化其主要責任,中央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農民工培訓國家項目;各級財政要切實把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財政經常性預算;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要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民工輸出前培訓補貼,將城市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擴大到在城市就業並參加了失業保險的失業農民合同制工人中;在促進就業資金中,各級財政應增加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補貼資金。政府投入,將是農民工培訓工程健康開展的基礎。在農民工培訓資金使用方面,關鍵是要科學定位使用重點及方向。對於財政性資金,要更多承擔農民工培訓工程的管理、協調方面的投入,農民工“引導性”培訓投入、信息服務和維權服務等公共產品的投入等。對於企業而言,培訓基金應集中投放於設施建設、師資建設等,核心在於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的實效性。培訓資金投入方向合理,重點突出,是提高有限資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3.3是完善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工作體系,整合社會資源。

由於我國農民工培訓多部門共同管理,部門資源過於分散,不僅難以管理,而且不利於發揮規模效益和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將不同部門間教育培訓資源加以整合,統一協調管理,使之發揮整體效益,是推進農民工培訓的基礎性課題。在公共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整合資源還意味着普通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的充分挖掘,農民工培訓走向社會化、市場化,從而增強農民工培訓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培訓效益,這是我國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方向。

3.4是要實現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多元化。

要重視農民工的城市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引導農民工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重視法制觀念教育,幫助其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培養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安全感、話語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在技能培訓環節,要加大實訓力度,通過集中講授和小範圍現場演示、實地操作方式,重在提高農民工的實際動手能力。技能培訓應按技術含量分設不同類型、等次,適應不同文化與技能基礎的農民工的需要,滿足部分農民工提升和發展的要求。對於農民工而言,強化培訓意識,使其基於培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主動參與培訓,適應勞動力市場要求。

在這裏,我想呼籲大眾都來關注教育這個問題,關於農民工教育問題,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希望他們在社會力度的幫助下,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很希望那些出門在外打工的叔叔阿姨能夠常回家看看他們的年邁的父母,看看他們的子女為他們的未來努力的樣子。也希望在大眾的一同幫助下,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和諧,城市越來越美好。

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調研報告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向型企業被迫停產、破產或大量裁員,造成大批農民工陸續返鄉。**是一個農業大市,是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勞務輸出大市,也經受着農民工返鄉大潮的衝擊,如何緩解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全市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1.基本概況。

xx年,**市外出務工人數為132.3萬人,年前農民工返鄉人員達50.56萬人,佔38.2%。截至2 0xx年2月5日,全市再度外出務工人員34.05萬人,失業返鄉農民工在家待業人數達16.51萬人,佔12.5%。

2.返鄉原因。根據在常寧市泥潭鄉的抽樣調查統計,農民工返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世界金融風暴返鄉。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裁員,造成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佔全鄉返鄉農民工總數的75%。二是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佔全鄉返鄉農民工全總人數12%。

3.返鄉動態。調查發現,目前在家待業的返鄉農民工主要動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家務農。這批農民工約佔58%。二是再次就業。這類人約佔12%。基本上都是希望接受駕駛、電腦、焊工、電工、烹飪、旅遊、酒店服務等培訓後等待機會再次外出到內陸地區或本地企業務工就業。三是回鄉創業。這類人約佔15%。其中不少人憑藉資金、信息等優勢,發展規模經營、從事農產品流通等。

二、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分析

儘管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先進的理念、經驗、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仍給**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壓力。

1.經濟發展壓力。一是直接導致農民減收。農民工非正常返鄉在短期內經濟增收受到影響,各地勞務收入大幅減少。二是給本地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人口與資源、經濟匹配不當,多項承載力相對不足,將構成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負擔。三是影響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效實施。從短期來看,農民工返鄉帶回了少數資金,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然而,農民工難於就業導致減收必然減弱消費需求,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四是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原來將土地長期租賃給他人的農民工,現在回家要依靠土地來生活,從而影響了農村土地的加速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社會穩定壓力。一是心理失衡帶來的社會壓力。無奈返鄉的農民工自尊心受到傷害,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導致過激行為,宣泄對社會的不滿。二是價值認同帶來的社會壓力。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一旦回到較落後的農村,可能會心情浮躁,滋事生非。三是不排除返鄉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隨着返鄉將影響社會風氣。

3.民主建設壓力。一是民主化進程的差異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長期在外的農民工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知識和法律知識,對民權的要求也較高。如果基層幹部依然實施簡單粗放的工作作風,就容易造成農民的牴觸、對立情緒。二是長期積累的潛在問題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農民工回鄉後,對於農村容易出現的土地、山林邊界權屬爭端等問題必將引起關注和重視,從而考驗基層幹部的執政能力,必須有心理準備和應對方案。三是維穩治安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不排除有些農民工蓄意製造事端,或染有賭博、吸毒等陋習,從而滋生一些危害社會安定的行為,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出嚴峻挑戰。四是農民工的更高期望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越是有見識的農民工,對於地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地方幹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農民工的期望,其管理權威必將大打折扣,並伴隨產生執行不力等諸多問題。

三、因勢利導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轉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力”

儘管農民工返鄉將帶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困難和壓力,但是,只要措施得力,因勢利導,完全可以將返鄉農民工轉換成為當地就業創業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完善機制,構建返鄉農民工幫扶體系。

(1)建立監測機制,掌握農民工返鄉的形勢和動態。由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組織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的登記、摸底和就業需求信息,並就返鄉潮的當期狀態、趨勢及可能給社會治安帶來的問題定期報告。

(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社會競爭力。調查顯示,在返鄉人員中,參加各類培訓的僅佔14.6%,因此,培訓農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要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保等相關部門的資源、資金,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儘快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培訓體系,加大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的鼓勵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創業成功率。要認真分析預測經濟復甦後的市場及返鄉農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術含量高的長線專業培訓。尤其要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需要,積極做好糧食增產增效、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宣傳引導和服務支持。目前,**市縣兩級依託技工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採取集中培訓、訂單式培訓、農業生產適應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對28歲以下返鄉農民工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就業技能。

(3)健全社保機制,維護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獨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全國統籌,有效解決當前農民工保險續接和續保問題:建立生活狀況的定點監測制度,對生活困難者給予救濟、財政補助等,幫助他們度過失業難關;加強疾病防控、計劃生育、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等,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保障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給予吸納返鄉農民工並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企業以保險補貼,在促使企業儘量多地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鍼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綜合保障辦法,將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捆綁,實施政府託管下的市場化社保經營制度。

2.搭建平台,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1)建立政策支持體系,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一是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政策促進體系。在採取措施保證現有政策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專門研究出台《關於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形成包括土地流轉、融資、税費、擔保、培訓等在內的支持政策體系。加強信貸扶持,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個體經營、合夥經營的企業可作為微利項目,在貸款期限內給予全額貼息優惠。改善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開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完善住房、用水、用電、交通和物流中心等設施,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培育生產大户。鼓勵他們回鄉後,依託本地自然優勢,興建特色種養基地和科技示範園等,發展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羣。三是興辦二、三產業。利用他們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的經驗、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後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他們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積極參加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成為經紀人或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通過農產品的生產資料購銷、傳播信息以及開展技術承包,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興建特色種植業等。

(2)加強政府就業服務,推動返鄉農民工有序轉移。一是就地轉崗就業。支持、鼓勵中小企業、工業園區、規模養殖、設施農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農業科技企業等,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務工提供崗位。二是轉移輸出重點。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和行業。三是開闢新的渠道。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採取舉辦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為農民工開闢新的外出務工渠道。

(3)深化社會農村各項改革,擴大農村就業容量。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是加快產業化建設。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不斷擴大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載體,讓更多的農民工“離土不離鄉”。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小城鎮、小集鎮,適度集中財力硬化、優化發展環境,讓小城鎮建設與非農產業建設產生互動效應,構築縣域經濟的新格局,把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吸引到小城鎮上來,讓他們有更大的就業空間。三是加快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温總理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依託農田水利建設、沼氣工程、新農村建設等農業項目,增加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引導農民工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讓返鄉農民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3.強化服務,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1)做好農村社會綜治工作。一是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的思想穩定工作,通過開展金融危機的專題知識講座,聘請心理諮詢師對農民工進行就業和生活方面的專門心理輔導,認真化解返鄉農民工心中的疑慮。二要擴大法律宣傳。積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重點開展《婚姻法》、《勞動合同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知識講解和省市幫扶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三要擴大低保範圍。做好既無地又無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安置工作,對他們進行摸底,像城市失業工人一樣納入低保,保障其生活、就醫及子女就學等。

(2)構建健康的鄉村文化。一要擴大公共文化陣地。加大投入,逐步建設起一批合法、高尚、健康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引導農民從事健康的文娛活動。二要開展多彩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三要打造鄉土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支持農村自然旅遊資源的挖掘、保護與修復等,激發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工對農村的價值認同感。

(3)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一要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問題。建立黨政領導幹部掛鈎聯繫返鄉農民工制度,拓寬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聯繫羣眾的覆蓋面,認真收集梳理各種涉訴涉訪信息,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安全生產隱患、食品衞生安全、勞動社會保障以及鄉村幹部違法違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排查,下大力氣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二是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將政治素質好,可塑性強,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返鄉農民工納入重點培養對象,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三是培養農村後備幹部隊伍。實踐表明,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不僅是農村帶頭致富和帶動羣眾致富的領頭人,是農村基層幹部的後備力量,更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動者、開拓者。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後備幹部培訓,選配一批農民工擔任村幹部,引導返鄉農民工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切實加強黨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

返鄉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xxxx縣現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外出務工年均6.5萬人左右。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城市一些資本少、技術裝備程度低的企業陸續停產或倒閉,在外務工人員就業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衝擊。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成為影響我縣當前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問題。近期,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就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於發達城市企業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影響,部分企業停產倒閉,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而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三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四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打拼,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資源限制,我縣農業經濟的現狀不能容納,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二是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縣許多農民從高山搬遷到城鎮、社區集中居住,原耕地無法耕種,為這一部分羣眾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三是我縣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原本就近務工的農民必須尋求新的就業崗位。

(三)農民工就地創業人員增多。調查表明,部分返鄉農民工不願再外出,希望在本縣經濟發展中尋找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不想再務農,由於在外務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技術和資金,想在家鄉自主創業,搞一些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各鎮湧現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種、養殖的農民工,以傳統養殖業養豬、雞、羊為主,也有部分從事梅花鹿、孔雀、野豬等特色養殖,這部分人具有創新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積極關注市場和信息,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期望政府能夠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多給予扶持。

二、目前我縣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採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複雜就業形勢,我縣採取多項舉措,幫助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已初見成效。

(一)強化就業服務,讓農民工就業有門路,求職有信息。針對農民工節前返鄉時間提前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勞務合作和交流,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台,強化信息蒐集和發佈工作,舉辦大型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啟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縣共舉辦8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1580名求職人員與企業和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開發縣內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返鄉人員就業。藉助“十大工程”、獅子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建設高潮的機遇,搞好本縣企業和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供需對接,農村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工供需對接,以項目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目前,就地轉移就業近1.3萬人。

(二)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針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需求帶來衝擊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閒”的要求,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解決目前崗位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相匹配的問題,優化勞務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工、電氣焊、電動縫紉、風味小吃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236人。

(三)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台,提供項目推薦、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在資金、場地、證照辦理、經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縣上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健全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和勞務經濟組織領導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從項目論證、項目孵化、項目落實、開業指導等各個方面搞好服務,指導、幫助返鄉農民工選好、選準創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今年全縣已累計發放小額創業貸款2615萬元,扶持創業423户。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節後返城、返廠的時間都比較規律,但近兩年不少返鄉農民工對節後出行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還處於觀望狀態。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有所擴大,但農民工的工資需求與就業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導致一些務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鄉。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現有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有技術的人員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即使失業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術單一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只能回家觀望。從我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屬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專業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競爭中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明顯處於劣勢,農村勞動力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返鄉農民工對政府給予就業方面的支持表現出較高的期待。通過走訪調查,在就業問題上,一是農民工期望政府在就業門路上予以幫助,特別是提供就業崗位。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希望得到來自政府及有關部門權威準確的就業信息和更直接的就業幫助。二是在自主創業上提供支持,特別是資金扶持。調查顯示,考慮返鄉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持”和“提供創業服務指導”是農民工自主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

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規程簡便、資金週轉較快等特點,對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羣眾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府出台了《關於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安政發(xx)9號〕,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從xx 年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 萬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本級1000 萬元、每縣不少於4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以不少於當年新增地方財力的10%逐年補充,到xx 年年度預算達到1 億元以上,並從財政貼息、項目扶持、融資擔保、税費優惠、用地保障、培訓補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來抓,發展好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就業。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就業困局,才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培訓方向,豐富培訓內容,根據農民工自身特點,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農民工轉移、轉崗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就業技能,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一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回爐培訓,提升新一輪輸出人員擇業競爭力;二是組織沒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自主擇業,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三是對有志於迴歸創業和有一定創業基礎的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對有意繼續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不願再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實現科技種養增收。

(三)深挖市場,拓寬農村轉移就業渠道。一要靠血緣、人緣、地緣關係,增加輸出數量、擴大輸出規模。二靠能人帶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能人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為家鄉的勞務輸出獻計獻策,幫助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三靠政府推動,構建農民工輸出轉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勞務輸出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跨區域協作,為勞務輸出尋求新的途徑,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跨區域轉崗轉業。四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水利、生態移民、新農村、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建設就近就地轉移一批。五是支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逐步形成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規範化的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切實為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六是加強就業信息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為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同時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配合,及時溝通農民工就業和返鄉信息,為農民工提供更為周到的就業服務。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依託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區、城市建立勞務信息服務站,廣泛收集、篩選和發佈勞務信息。積極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等媒體向農民工傳播勞務信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範化和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這將是今後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有關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投資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幫助他們把企業辦成、辦好;三是要貼近服務,及時為創業農民工提供生產技術、致富門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四是要典型引路,發掘和報道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好典型,激勵返鄉農民工勇於創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轉換思路,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立足本地資源,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和發展各類經濟實體,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引導他們創辦養殖業、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服務業等項目,實現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各級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招工和行政審批等問題,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

(五)營造全社會關心返鄉農民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思想上、組織上、經濟建設上、文化建設上以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統籌部署,加強指導,多角度掌握農民工返鄉動態。黨政領導、司法服務、勞動保障、農林水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農民工在返鄉潮中實現良性迴歸。

法學院孔一兵 農民工欠薪案件法律援助的調研報告

農民工欠薪案件法律援助的調研報告

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自然的關注着法制的發展和建設,“農民工”是當今比較熱門的話題,同時是值得關注和關心的羣體。xx年10月24日温總理親自為農民工討薪的行動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清欠”大潮。

誠然,工資對於農民工來説是全部的生活寄託,一旦沒有保障,發生拖欠,極易引發社會矛盾,不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影響當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同時,被寄回家鄉的工資,具有外溢效應,是農村最重要的資本積累,一旦被割斷,將不利於農民的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着眼於此,本文將調研目標定為農民工這一弱勢羣體,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為自己伸張正義,這樣一個羣體在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時他們是如何面對的?他們採取了什麼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社會上是否有這種機構援助他們?通過對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在處理農民工欠薪個案的分析基礎上,並採取隨機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農民工欠薪個案調研

(一)案件介紹

xx年4月22日至9月末,肖某承攬了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四處工地的網架工程。隨後,肖某僱用康文泉等23名農民工,並約定了勞務報酬標準。這些農民工在工地如約付出勞動後,卻分文未得。農民工們多次找到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和肖某索要應得的工錢,但對方卻拒絕支付,致使23名農民工生活無着,甚至露宿街頭。

10月25日,瀋陽市總工會的農民工維權車在街上宣傳時,遇到了走投無路的康文泉等人。總工會經協調未果,就將23人介紹到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指派遼寧四洋律師事務所的3名律師及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孫輝、劉越嶺、李靜、張連華四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共同代理此案。

(二)案件結果

苦幹了5個多月,23名農民工的工錢卻遲遲得不到兑現。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這些農民兄弟終於討回了自己應有的權益。12月12日下午,皇姑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被告肖某給付康文泉等23名農民工工資計4萬餘元,被告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至此,拖欠半年的工程款終於有了着落,23名農民工可以回家安安穩穩地過新年了。

二、調查問卷統計結果的分析

1、瞭解法律援助手段

農民工是一個知識含量較低的羣體,他們瞭解社會動向的方式很單一,他們沒有機會看電視。看報刊雜誌,對於他們來説也只是在閒暇時間,互聯網就更不用提了,對於他們來説是天方夜譚。根據調查顯示,他們瞭解法律援助的方式最多的是報刊雜誌,最少的是互聯網,其餘三項所佔比重適中,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沉思,運用什麼手段才能讓這個弱勢羣體瞭解到這種捍衞自己權利的方法,據調查可見應該在報刊雜誌上大肆宣傳,同時增加法律援助中心的宣傳活動,真正做到“服務於羣眾”。

2、法律援助的知曉度

在調查的人中我們統計到有69.4%的人聽説過法律援助,但是在農民工羣體中對法律援助這一概念的理解還存在着較大的偏差,在100位調查對象中,僅有6位(5.4%)正確回答了法律援助所包含的內容。

三、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處理農民工欠薪個案的分析,結合社會問卷調查的結果,本文認為,要想真正解決好“農民工欠薪”問題,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為此,本文從七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普法教育宣傳,突出強調重點

由於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今在維護農民工權益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並非是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而是維權能力相對較低。因此相關部門有重點地加大關於維權能力的教育,如保存能夠證明與僱主存在債權債務關係的欠條、結算單等有效證據,同時要求在書面證據上記載“勞動量”、“應付工資”等必要內容。其次,要向農民工宣傳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有關文件精神,向農民工解釋各級司法機關的審判程序和訴訟風險。使得農民工既能打得起官司,又能打得贏官司。

(二) 要堅持以人為本,靈活處理農民工突出的困難

對於因長期工資被拖欠或突發事故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外地民工,採取先行辦理制度,打破地域和管轄限制,以首問負責形式讓援助工作人員直接介入實施法律援助,幫扶和解救民工出危難後,再補辦相應的法律援助手續。降低法律援助的門檻。

(三)修改並完善現行法律制度,制定專門的有關法律援助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障礙

我國現有的勞動法和民事訴訟法在實現民工合法權益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仍有不適應形式發展的地方。首先,應在修改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解決送達難的問題。通過了解我們發現包工頭在拿到農民工工資後捲款逃走的案例時有發生,而這些包工頭和農民工往往都是同鄉,但是卻要到外地訴訟,既給法院的送達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也不方便原、被告應訴,故應立法許可法院將此類案件在有管轄權的法院之間轉移。第二,勞動法對勞動關係的界定範圍過於狹窄,一是對於個人僱傭個人進行勞動的,不作為勞動關係處理,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動仲裁的使用範圍,既不能充分發揮仲裁機構的優勢,也增加了法院的案件壓力;二是建築企業將工程分給包工頭,而包工頭再僱傭民工施工的案件中難以確認建築企業與民工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給司法過程帶來了不便。因此,應在勞動法中明確建築企業與民工之間的勞動關係,以利於民工權益的維護。

(四)增加人員投入,保證援助需求及時得到滿足

針對農民工追討拖欠工資時間集中、民工集中、工地分散等問題,在每年清欠工作集中的時間段,要加強法律援助工作者值班力量,保證求援民工隨時給予援助,以方便民工諮詢和投訴。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和羣體性事件,還應制定應急機制,以保證及時調處和解決重大事項和羣體性事件。同時,可以發動當地大學生的力量,讓他們投入到活動中來。

(五)政府應大力加強對公益律師隊伍的扶持,並且在政策上給予私人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案件更大的激勵

在美國,從第一代ngo公益律師發展到今天獲得了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在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國,尤其在首都北京這個過程肯定能縮短,只要政府釐清思路,加大投入和宣傳,降低資質認證門檻,並予以税收上的優惠和減免,一定會有大批私人律師加入到公益隊伍中來,為農民工“討薪”維權大開方便 之門。

(六)是要延伸服務到執行,突出法律援助實際作用

為了及時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困難。對外來務工農民因長期拖欠工資或因突發事故身體造成嚴重殘疾致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的法律援助案件,要推行農民工案件協助執行制度,在案件辦結後,承辦者協助受援農民工申請執行,通過積極協調執行機構,幫助查找被執行人及財產,保證案件得到及時有效執行。

(七)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增強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力量

我們認為,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僅靠法律援助、司法救濟是遠不夠的,勞動部門應充分發揮事前監察、糾錯、處罰職能,加大對違規用人單位的處罰力度,同時對於仲裁案件,應提高工作效率和案件的審理質量,切實減輕司法部門的負擔。同時兩者還要合作調動社會輿論,在全社會形成理解,關懷,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嚴密法網,為農民工的血汗錢設立可靠的保障線。

希望可以通過實踐報告的形式,着實的反映一些社會問題,為國家、政府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一些幫助和現實意義,同時衷心的希望農民工這個弱勢羣體,能夠在我們大家的幫助下解決好自己的困難,不再出現走投無路,淪落街頭的慘狀,希望農民工本身可以強大起來,充實自己,拿起有力的武器,捍衞自己的尊嚴和權利。

最後衷心的希望這個調研報告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願我國的法制更加健全,願我們可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運用到實踐中來,理論聯繫實際,為我國人民構建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藍天!

報告人:孔一兵

xx年9月12日

【第12篇】市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糾紛問題調研報告

當前,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羣體的工資支付、社會保障和城市融入等問題已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市住建局積極完善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長效管理機制,妥善處理工資拖欠和糾紛事件,農民工工資拖欠情況已有根本性好轉,但逐步呈現多樣性特點。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去年來我市農民工工資糾紛的基本情況

我市累計施工面積17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新開工面積4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企業資金鍊較為緊張的不利情況下,去年以來我局共受理工地農民工上訪事件103件,同比下降38%,涉及民工1812人,同比下降7%,工資金額889萬元,同比下降50%;“中秋”、“國慶”等節日實現零上訪,春節期間也僅有零星上訪事件,改變了以往重大節日堵門、堵路、堵政府的局面;拖欠行為已大幅減少。

由於對施工企業採取了有效的制約措施,施工單位也從根本上提高了重視程度,當前單純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形已越來越少,但卻呈現多樣性的特點。經整理分析,去年以來的103件農民工上訪事件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因建設業主工程款不到位等原因引發拖欠的18起,佔比17%;

2.施工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隊因訂立協議不明確,在工程後期發生結算糾紛的30起,佔比29%;

3.以討要農民工工資為藉口,實為向建設業主催要工程款的17起,佔比17%;

4.由於施工企業管理漏洞,致使小包工頭攜款逃逸,農民工工資無處着落的5起,佔比5%;

5.小包工頭和農民工以欺騙方式,虛假簽發結算單子,聯合向政府部門施壓進行惡意討薪的9起,佔比9%;

6.其他因素事件24起,佔比23%。

由於對政府項目早作打算,並積極和施工企業溝通,去年以來政府投資項目並未發生較大規模的集訪事件。而一些私營投資建設項目由於片面壓低工程造價,共出現5起農民工反覆上訪事件:

1.太倉市山海建築有限公司承建的太倉鴻潤漂染有限公司車間(新區),因承包負責人逃逸引發農民工集訪。

2.太倉市傅氏機械有限公司車間(港區)因承包負責人逃逸引發農民工工資糾紛。

3.江蘇弘盛建築公司承建的蘇州鋼領置業有限公司廠房(港區),因甲方資金投入未及時跟上引發農民工集訪。

4.由太倉世豪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開發,江蘇通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中高檔住宅項目江南水郡(璜涇鎮),因甲方資金未及時跟上引發農民工連續上訪討薪。

5.太倉恆升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鎮安息堂工程,因企業管理不到位,未及時發放農民工工資引發連續上訪事件。

目前上述事件已經多次協調處理得以解決,未造成惡劣影響。

二、當前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去年以來,我局在成立“局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建立“工資告知牌”、“工資發放計酬手冊”和“工資預留户管理辦法”三項制度,構建勞資管理員網絡,推進農民工業餘學校建設等措施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了預留户資金使用。共收繳農民工工資預留户資金8107萬元,動用資金170萬元,有效解決了因建設方資金緊張造成的工資延遲發放問題。

二是加強了部門聯動調處。加強了與區、鎮的聯動配合,共同協調處理轄區內發生的農民工上訪事件,合力解決矛盾糾紛。

三是加強了節前隱患排查。在元旦、春節等節前提前下發通知,要求企業開展自查自糾,並結合質安監大檢查抽查農民工工資發放情況,督促施工單位提前進行支付,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至農民工手中。四是加強了拖欠責任追究。對發生農民工較大規模集訪、纏訪的企業通過工程建設誠信管理平台採取了更為嚴格的通報、招投標限制和清退等制約措施。

三、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工資管理的舉措和建議

1、合力加大對惡意拖欠行為的處罰力度。

農民工工資糾紛涉及到住建、人社、公安、信訪、總工會等多個部門,各單位應各司其職、加強配合、形成合力,重點突出國慶、春節等節假日前的清欠檢查,把拖欠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對小包工頭逃逸、向政府部門施壓逼討工程款和惡意欺詐等行為將進行嚴肅查處,利用誠信管理平台採取嚴厲限制措施,發生惡*事件的堅決清退出本地建築市場。

2.全面加強對區鎮“bt”項目的監控把關。

當前區、鎮按“bt”模式操作的建設項目較多,此類項目工程量大、資金要求高,有的建設單位因資金不足拖欠工程款並波及農民工工資。因此需對其進行嚴格管控,全面執行項目建設可行性論證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通過政府聯席會議確定按“bt”模式操作方可進行,並從批文立項、二證一書、施工許可證等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在施工企業選擇上,應充分挑選技術水平高、社會信譽好、資金實力強、有較高資質的企業。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加強跟蹤監督,一旦遇到資金壓力問題立即採取有效措施,提前化解矛盾。

3.逐步試點推行農民工實名制管理。

當前,南京、常熟等城市已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農民工實名制管理試點工作。我市也可逐步試點推廣該項工作,通過實名制管理督促施工企業按時支付工資,並避免分包企業截留農民工工資,同時有效解決發生糾紛後農民工“舉證難”的問題,利用信息化手段從根本上破解農民工工資糾紛難題。

【第13篇】關於農民工工資情況調研報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22]1號),就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農民工工資情況調研報告,歡迎閲讀。

農民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我們根據轄區內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2022-2022年度農民工檢查數據分析

2022-2022年度,xx區勞動監察大隊按照市發文件精神,組織多次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行動,並將農民工工資維權貫穿落實在日常巡查中,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兩年來我大隊共主動巡查網格內用人單位565户,涉及勞動者xxxx人次,其中農民工3255人。下達調查詢問書xxx份,下達限期改正指令書12份,督促用人單位補籤、新籤勞動合同xxxx份,兩年來共接待諮詢201起,成功調解簡單勞資糾紛xxx起,為職工追回拖欠工資和押金共計114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轄區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xx區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以追求服務手段多樣化為目標,不斷開拓創新,轉變執法理念,通過實施四大轉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了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轉變監管手段,夯實監察基礎。隨着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是疲於應付。為此,大隊從完善監管手段出發,變突擊應對為常態監控,利用網格化、書面審查、分類監管等手段,充分發揮監察職能,綜合運用日常巡察、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和勞動年檢等手段,全面掌握用人單位基本情況,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管理、保險繳納、工資支付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用人單位隨意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二是轉變服務態度,提升監察水平。對接待來訪諮詢、投訴人員,xx區人社局注重超前思維,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勞動監察大隊建立了心理疏導室,在主動做好勞資雙方情緒穩定工作的同時,探索心理疏導法積極調解勞資糾紛。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熱情服務,按照相關辦事流程及時處置,對於不屬於受理範圍的投訴舉報,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定期召開執法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研討工作中的疑點和難點。對外來農民工維權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不斷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2022年1月16日中午,xx勞動監察大隊接到江蘇淮安來鎮江某服裝廠打工的女職工劉某等8人投訴,反應自己在轄區某服裝廠打工,臨近過年已買好車票急着回家,但工資被被老闆剋扣,請求勞動監察部門幫助維權,接到投訴後監察大隊立即啟用外鄉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當即立案並及時安排上門進行調查,約談服裝廠老闆袁某,教育老闆要自己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約定,以及不及時支付工資的嚴重性,責令其按時足額支付工人工資,經過近3個小時的溝通,當天下午袁某就到銀行取現支付了拖欠職工的工資34580元,使外鄉的農民工於次日安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三是轉變執法理念,塑造監察形象。全面推行133監察執法思路,大力推進柔性執法, 推進柔性執法,積極打造具有xx特色的勞動監察執法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具體説就是樹立一個意識、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樹立執法服務優先的意識;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查處與預防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現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執法監察向執法服務轉變、單一維權向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轉變。堅持把剛性的法律與人性化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缺少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重口頭協議,輕簽訂勞動合同,給投訴、維權、執法帶來相應難度的實際,區人社局堅持開展以一封信、一張聯繫卡、一本勞動保障釋疑手冊等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對違法行為樹立以批評教育為重、整改完善為基的理念,按照幫扶為主,真情服務的要求,變程序執法為柔性執法,對有不規範的企業及時發出監察建議,寓執法於指導之中、於幫扶之中、於宣傳之中、於服務之中,做到既嚴格遵守勞動保障監察各項程序和要求,又注重維護用人單位聲譽和利益。使用人單位和廣大農民工變過去出事找監察為現在事前問監察。xx區勞動監察堅持柔性執法,努力把勞資糾紛解決在企業家門口,實現解決一個爭議,教育一片的目的,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這一做法經《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市級新聞媒體等宣傳後,有效提升了xx區監察執法的知名度。

四是轉變監控模式,創新監察思路。平時,區人社局充分利用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這一新型監管平台,充分調動基層監察力量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網格實時採用企業信息、用工情況。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時,通過電話、短信、致轄區用人單位公開信等形式對用人單位經常進行提醒及常用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結合勞動保障誠信示範企業評價活動的開展,引導用人單位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22年1月27日,勞動監察大隊接到基層網格報告轄區閩鎮建材廠可能在春節前出現工資拖欠的事件後,積極協助蔣喬鎮政府、秀山村級組織,地方公安派出所,通過向閩鎮建材廠負責人林某宣傳勞動法律法規,並現場監督拖欠工資發放全過程,幫助來自四川宜賓的謝某、楊某等39名外來農民工拿到老闆欠他們的23.5萬元工資,讓外鄉農民工在風雪之夜裏踏上回家過年的路。《鎮江日報》、《京江晚報》對此都進行了正面報道。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工要求維權缺乏有力工作證據。目前,大多數農民工在知道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都知道找勞動保障部門,可是他們往往都缺少證據(如不能提供用人單位提供的欠條)。給勞動維權工作帶來很在困難,有時也只能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農民工要求籤訂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工資的意識有待增強。對於一些較複雜、棘手的案件,由於職工只能提供口頭協議,至使自己許多的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是勞動監察的裝備設施配套不足。隨着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要求維權的案件、爭議呈現日益增多的態勢,但目前我區從事專職勞動監察的工作人員只有6人,在外執法檢查服務時分為2個工作組,但由於經費不足,只有一輛舊麪包車用於執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裝備差、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還只是發揮消防員的作用,疲於應付。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是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雖然xx區人社局每年開展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工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意識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整個社會的法制環境,人民羣眾依法辦事的意識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是建議對勞動監察增加投入,改善現有條件。雖然《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但對經費要求並沒有強制性,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但就xx目前的情況投入到勞動監察的專項經費還非常有限。致使目前從事勞動監察人員的服裝、裝備、車輛都無法適應工作的要求。希望全社會能共同呼籲,為xx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配備必備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和攝錄工具等基本的辦案設備,以便更加有效地推進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建議把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的辦公費、辦案費、專項檢查費、裝備使用維護費、人員經費和業務培訓費全額納區級財政預算,保證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正常開展,以更好地維護轄區穩定的勞動關係。

【第14篇】農民工返鄉對我區社會治安影響的調研報告

農民工返鄉對我區社會治安影響的調研報告

農民工是_____區的新型勞動大軍,在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經濟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工成為一個典型的弱勢羣體,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經濟違法犯罪案件屢有發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特別是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對我市的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帶着這些問題,結合愛民實踐大走訪活動,就當前_____區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及因農民工就業困難而可能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傾向性問題進行了分析研判。

一、_____區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目前,在_____區務工的外來農民工約2萬餘人,大多從事建築、加工、服務等勞動強度大、收入報酬低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我區的建築工地、工廠、飯店、娛樂等場所。外出務工人員6萬餘人,主要是在北京、廣州、深圳、珠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從事製造、建築、加工、電子產品生產等工作。

當前,_____區農民工具有以下特點:

(一)經濟上貧困,生活質量低下

當前,我市60%以上的農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30%左右月收入在800~1200元之間,只有少數能拿到1500元以上的工資。經濟上貧困決定了生活質量的低下,農民工衣着簡樸、粗陋,一般都暫住在工地、廠區或合夥租住於城鄉結合部,由於農民工的勞動強度普遍較大,勞動時間較長,閒暇時間少,基本上處於一種工作、吃飯、睡眠的生活狀態。

(二)中青年居多

_____區的農民工中約80%是中青年,留在家種田的大多是老人、婦女。

(三)文化水平普通偏低、職業技能差、謀生能力弱

農民工大中絕大多數為國中畢業,少數為高中畢業,由於文化水平偏低,農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建築業和加工業等幾大領域,從事普通的勞務性工作,對職業技能沒什麼要求,收入不高,在城市生存能力較弱。

(四)法律意識不強

_____區農民工中很多人沒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學校學到的法律知識很少,從各種途徑接受的法律宣傳教育少,法律意識普遍不強。

(五)具有羣體性特徵

農民工一般都是屬於一個地方或區域的,經朋友、老鄉等介紹工作的,很少有單個農民出來打工,呈現羣體性的特徵。

二、農民工返鄉給我市社會治安造成的影響

自20xx年下半年以來,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逐步凸顯出來,一批中小企業倒閉,就業機會減少,_____區外出務工人員逐步迴流,從而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一定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的同時,有一部分不良人員也隨之返鄉,並將外地惡習帶回,給本地治安帶來壓力。

二是外出務工返鄉的人員大多為家裏的“頂樑柱”,失業就等於喪失了經濟來源,特別是_____區的偏遠鄉村,家庭孩子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增大,部分人容易鋌而走險,產生過激行為,做出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事。

三是有的外出務工人員長期在外務工,長達數十年之久,在外務工過程中的現實表現本地公安機關不甚瞭解,可能存在負案在逃或是曾經有過違法犯罪行為人員。

四是今年的就業形勢嚴峻,加之有的單位不講誠信拖欠民工工資,而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機制和相應救濟手段還很不完善,惡化了農民工生存環境,從而誘發犯罪。

三、關於解決農民工返鄉給我區社會治安帶來問題的對策

一是充分認識農民工返鄉給我區社會治安帶來的影響。要深入貫徹全國公安機關領導幹部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深刻領會孟建柱部長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當前嚴峻的治安形勢,特別是中層幹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鋭感和社會責任感對待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做好全體民警的宣傳發動工作,切實增強全體民警對此次金融危機的認知,增強對危機帶來的影響的重視,切實提高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是以“大走訪”活動為載體,紮實開展農民工返鄉情況的調查工作。結合“大走訪”活動,組織民警深入轄區,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入户調查,並召開村(居)委座談會等,全面摸清轄區返鄉農民工情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仔細梳理歸納農民工返鄉原因,並全面掌握返鄉農民工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現狀,瞭解其思想動態;加強同返鄉農民工的溝通聯繫,交心談心,身體力行為其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行動上、言語上正面加以引導。對有不良行為與不良嗜好的人員進行徹底摸排,並積極依託基層羣防組織加強情報信息收集掌握,對重點人員要釘死、看牢,防止其趁火打劫,危害社會。

三是建立情報信息分析研判機制,做好社會輿情的監控工作。對目前尚未出現的但可能會出現的各類突發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制定應對預案,超前採取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力爭把矛盾和問 題解決在當地、解決在萌芽狀態,對轄區的社情進行有效監控,密切關注可能出現的各類影響社會穩定的言論,堅決遏制過激行為,確保轄區社會穩定。

四是強化法制輔導,變盲從為遵從,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遵紀守法意識。加強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的法制宣傳工作,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組織民警將農民工必知的有關法律知識印製成小冊子或卡片發放到農民工手中,讓農民工做法律的明白人,自覺維護其正當權益。建立法制輔導員,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組織農民工開展法律競賽等有益活動。切實提高其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意識,幫助他們牢固樹立“失業不矢志”的理念。

五是加大查處侵害農民工權益案件的力度。積極協助工商、勞動等部門,嚴厲制裁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行為,配合相關部門,為農民工增加就業,並給予有實際困難的羣眾以保障、扶持,緩解嚴峻的社會形勢。加強街面及治安複雜場所的治安巡邏及治安防控工作,保持高壓態勢,遏止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營造一個有條不紊的、和諧的、良好的外部治安環境。

【第15篇】城市農民工就業和社保情況調研報告

城市農民工就業和社保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解我國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今年8月,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次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城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勞動強度大,生活開銷大;文化程度低,社會保障低;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差;文化娛樂少,技能培訓少。儘管如此,但多數農民工仍認可目前生存的現狀,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共分,第為《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第為《城市農民工生活與教育狀況》,第為《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評價和希望》,第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範圍、方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範圍為:全國各級城市(含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中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對象是:年齡在16-65週歲的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包括被企業(單位)招用的在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在社區街道上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採用面訪方式,對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直接深入企業進行調查,對靈活就業的農民工採取街道社區攔截調查和入户調查方式。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勞動就業、獲取報酬、就業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等情況。

(二)調查樣本的抽取

1、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總體,分兩階段抽取城市農民工進行調查。即先在製造業等12個主要行業中抽取一定數量的企業(單位),然後從中選取一定數量農民工進行調查。在抽取農民工時按照該企業(單位)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職業,適當考慮了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在抽取各省級農民工樣本總量時,考慮到東部地區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因此江蘇、浙江、廣東省抽取的樣本不少於1200個,其他東部省份抽取的樣本不少於900個,中部省份不少於650個,西部省份不少於400個。

2、靈活就業的個體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為總體從街道社區中選取靈活就業的農民工,適當考慮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4個直轄市各抽取200名農民工,15個副省級市各抽取30名農民工,各地級市和縣級市分別抽取10名和5名農民工進行調查。

(三)調查的樣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各類農民工29425人。

1、樣本分佈情況

按工作崗位分,固定崗位就業農民工23880人,流動就業農民工為5545人,分別佔81.16%和18.84%。

按從事工作的行業分,在製造業,建築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3.88%、9.75%、8.22%和1.26%;其他農民工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採礦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金融業中工作。

按從事的職業分,主要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築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分別佔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東中西部劃分,東部地區調查農民工13435人,中部地區調查農民工8980人,西部地區調查農民工7010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45.66%、30.52%和23.82%。

2、農民工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男性農民工19027人,女性農民工10398人,分別佔64.66%和35.34%。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數的61.82%和36.51%。

從年齡上看,16-25歲的農民工有8954人,25-35歲的農民工有10553人,35-45歲的農民工有7516人,45歲以上的農民工有2402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30.43%、35.86%、25.54%和8.17%。

從文化程度上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農民工有756人,國小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3750人,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7848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759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情況

(城市農民工就業和社保情況調研報告第2頁

)農民工的求職主要靠親朋好友

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經商前並沒有聯繫好工作,進城後,一般經城裏的親戚、朋友或已在城裏定居的老鄉介紹找到工作。據調查,由定居本地的親屬、朋友介紹的佔28.20%,由同樣在外務工經商的同鄉、親友介紹的佔25.99%,自薦到用工單位工作,佔10.51%。另外,還有部分農民工是通過自主就業,招工廣告,包工頭、老闆招募,勞務市場,招聘會,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找到工作,分別佔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農民工職業涉及城市生活的諸多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有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築工人、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職員、辦事員、管理人員、居民服務人員、商務服務人員、個體業主、小攤小販、家政服務人員、市政環衞工人等。

從性別上看,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築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35.14%、13.27%和10.45%。

(三)農民工工作時間過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城裏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平均每週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時。

從每天工作時間看,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不足8小時的佔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的佔53.26%。每天工作9-10小時的佔26.28%,每天工作11-12小時的佔10.70%。有2.91%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

從每週工作時間上看,46.90%的農民工每週工作7天,36.71%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為6天,15.58%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為5天,只有0.81%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在4天以下。

從調查中瞭解到,造成農民工勞動時間過長的原因主要是: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多掙錢,主動延長工作時間。

三、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情況

(一)農民工所在單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據調查,29425名農民工所在的單位提供工作待遇情況是:簽訂合同或協議的佔54.01%,能兑現工資的佔85.14%,提供加班補貼的佔49.87%,有雙休日的佔11.87%,能提供工傷補償的佔42.84%,可以帶薪休假的佔20.47%,可提供崗位培訓的佔47.23%,有住房補貼的佔7.58%,提供住房公積金的佔4.76%,婦女可以帶薪休產假的佔被調查的女農民工的比重為20.22%。

(二)半數以上的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有15891人,超過半數。其中,簽訂固定期限合同的佔68.27%,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佔10.53%,簽訂臨時合同的佔21.20%。

在簽訂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農民工中,平均簽訂合同期限僅為一年。其中,75.68%的農民工簽訂了9-12月的合同,7.91%的農民工簽訂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農民工簽訂的合同時間超過兩年。

據調查,簽訂過合同的農民工對合同的認知程度相對較高,很清楚所籤合同詳細內容的農民工佔了22.94%,比較清楚合同內容的佔了41.94%,一般瞭解合同內容的佔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內容的只佔9.05%和3.05%。

(三)農民工購買保險比重較低

據調查,農民工沒有購買保險的情況居多,沒有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險由單位購買的比例分別為11.89%、12.61%、8.41%和23.09%,由農民工個人自己購買的比例分別為6.56%、7.23%、2.55%和4.62%,由農民工個人和單位共同購買的比例分別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數單位能夠為農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護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特殊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中,10.93%的農民工有非常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23.74%的農民工有較為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51.47%的農民工有一些勞動安全防護措施,13.86%的農民工沒有勞動安全防護措施。

調查結果還表明,在高温下作業,由單位給農民工採取防暑降温措施的佔60.97%,由農民工自己花錢採取防暑降温措施的佔19.77%,還有19.26%的農民工未採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

注:職業中各類服務員包括餐館、飯店、髮廊美容、保潔等服務員,技術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居民服務人員包括送貨員、送奶工、送報員、送水員、洗衣、洗染、搬運工、人力車伕、廢舊物資收購人員等,商務服務人員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員、快遞員、話務員、保安員等,家政服務人員包括保育員、保姆、小時工、護工等,小攤小販包括賣菜、賣報、賣煙、推銷員、售貨員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gwe1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