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企業體系報告多篇

企業體系報告多篇

企業體系報告多篇

【第1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2篇】在不斷創新中推進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集團公司黨委20__年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大力倡導和諧企業理念,鍛造企業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因此,在創新中推進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對於引領廣大幹部職工團結奮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以理念引領構建企業核心價值體系

企業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最能體現企業個性、促使並保持企業正常運作及長遠發展而構建的反映企業經營意識的價值觀體系。大力弘揚企業理念,有利於引導和激勵公司廣大員工心繫企業,勤奮工作;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社會認同度、美譽度和信任度,推動企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徐礦集團作為百年企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靠特有的文化理念,引領企業不斷取得新成就。近幾年,集團公司形成了“百年誠信,以德鑄魂”的企業道德理念,實踐和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守法、貢獻”,發揚“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義利兼顧、德行並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的精神等。形成了以“顧全大局,報國盡責”為己任的“強企報國,造福職工”的價值觀,以及“想幹事就有機會,能幹事就有舞台,幹成事就有地位”的人才理念;“哪怕是沙漠也要把它變成綠洲”的創業理念;“制度至上,精準執行”的管理理念等等。在這些理念的引領下,廣大幹部職工跳出徐礦謀發展、跳出煤炭謀發展、跳出常規謀發展,永不言衰、奮發圖強,職工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推動了企業創業發展。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企業理念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尤其對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企業更是如此。筆者認為,當前我們要按照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求,塑造企業新理念:一是以人為本理念。以人為本在企業核心價值觀念中處於核心地位,是企業的根本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概括地説,以人為本,就是要從職工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職工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職工;二是文明和諧理念,文明是社會主義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核心價值理念。社會主義企業必須以發展精神文明作為精神文化的價值取向,堅決反對、抵制和擯棄落後的、腐朽的、頹廢的、庸俗的、愚昧的精神文化。和諧,是企業總體狀態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所謂和諧,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處於一種協調、和合與和睦的狀態;三是民主管理理念,民主是職工在民主政治方面的核心價值理念。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民主不是“為民做主”,而是人民做主;是在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方面體現職工羣眾的決定作用;四是安全發展理念。安全作為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價值理念。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着社會穩定、企業發展、職工羣眾生活幸福。

在理念的催生和再造過程中,還要注意採取“三種方法”,做到“三個結合”。一是廣泛徵集法,即文化理念源於職工羣眾的工作實踐,由下而上,上下結合,經過層層總結提煉形成;二是管理層提煉法。即企業塑造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模式,往往由企業領導總結提煉並作出決定。通過自上而下宣貫推行;三是專家導入法,即聘請企業文化諮詢策劃專家幫助策劃,按照審計、診斷、企劃、導入、實施等程序進行。“三個結合”是:即堅持繼承傳統與思維創新相結合,堅持彰顯個性與遵循共性相結合,堅持目標引領與立足現實相結合,確保理念整合的優化創新。

二、以精神激勵構建企業核心價值體系

構建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體職工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目前,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企業競爭既有企業市場份額等硬實力的競爭,也有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企業精神作為企業“軟實力”,通過大力弘揚,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對企業核心價值體系的廣泛共識,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形成了徐州礦工“特別能戰鬥”精神,80年代我們形成了“求實、求嚴、求強,愛國、愛礦、愛崗”的企業精神,並大力弘揚了以創業、創新、創優為內容的“三創”精神。在企業處於大開發、大發展、大跨越的今天,我們又形成了新韓橋精神:昂揚向上、永不言衰的精神;堅忍不拔、勇於爭先的精神;精準執行、嚴細成風的精神;忠誠企業、甘於奉獻的精神;情繫職工、以人為本的精神。從內容上看,“昂揚向上、永不言衰”、“忠誠企業、甘於奉獻”體現的創業精神;“堅忍不拔、勇於爭先”體現的是創新精神;“精準執行、嚴細成風”體現的創優精神;“情繫職工、以人為本”是企業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要求。實踐證明,不斷整合和發揚光大企業精神,以精神激勵形成鮮明導向,可以有效促進職工在思想上形成核心價值觀。

企業精神是一個企業優良傳統與適應時代要求的信念、意識、作風的集中反映,是廣大員工先進思想、優良品質的結晶,是羣眾智慧的理性昇華體現,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企業精神將會對企業全面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一個企業應該對精神進行“量體裁衣”。企業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衝破一切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只有不斷提升和大力弘揚企業精神,才能讓一切創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竟相迸發、充分湧流,讓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成為廣大職工意識的主導,讓愛崗敬業、致力發展、做強做大、為國奉獻的職業追求成為廣大職工的不竭動力。

三、以和諧創建推動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開展和諧創建活動要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抓住重點領域、重點環節,豐富內涵、創新手段,在培育和諧理念、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關係、夯實和諧基礎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深化文明創建活動。堅持把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文明單位創建全過程,堅持用企業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紮實開展“三評選四爭創”活動,深入推進“創生態環境、樹文明新風、建和諧礦區”主題創建活動。加強職工日常行為教育、公共場所文明禮儀教育、公務文明禮儀教育,開展“告別陋習、走向文明”等系列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要把企業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職工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從“細節文明”破題,從誠實守信抓起,共創文明和諧氛圍。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公司形成知榮辱、樹新風、講文明、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其次,大力開展和諧企業創建。完善企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平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改革分配政策,建立既體現個體價值、又相對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健全企業發展、領導幹部收入與職工收入增長的聯動機制,讓職工共享發展的成果;建立完善礦區維穩機制。堅持以穩定保和諧和以法治訪觀念,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新矛盾新問題;大力開展“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等載體建設,將勞動合同簽訂履行、各項社會保險參保繳費、勞動保護、勞動爭議調解等有關經濟指標列入創建考核範圍,進一步促進企業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等法律法規。要樹立安全發展觀,建設以和諧管理為特徵的本質安全文化。

第三,大力開展和諧社區創建。要圍繞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全力推進“文明示範區”創建,引導職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努力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大力開展和諧家庭創建,以創建“文明家庭”為載體,把和諧家庭創建的目標要求具體化、形象化,讓羣眾看得見、摸得着,提高家庭成員的自覺參與程度,逐步形成“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寬容民主”的良好風氣。同時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認真實施“資源再生、生態再造”工程,不斷改善礦區環境。通過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和小區住房改造,努力建設環境優美、和諧穩定、人人安居樂業的新型礦區。

【第3篇】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調查報告: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4篇】企業質量體系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能有效針對企業自身的存在的問題,並自我反省和改進,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企業質量體系自查報告,一起來看一下吧。

北京***集團自成立以來視質量為企業的生命,將質量建設作為公司的關鍵來抓,通過二十年努力,集團在水果原漿加工的冷破碎、濃縮果汁加工的超微過濾、飲料灌裝的uht超高温瞬時滅菌、無菌冷灌裝等項工藝、技術,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健全、實施了iso9001、haccp、iso220xx、ohsas18000、iso14001等質量、安全、環境管理體系,並實施體系認證。北京***集團***有限公司自20xx年成立即制定了haccp計劃並嚴格按照該標準進行生產管理,到現在已建立了系統的質量控制體系。通過自查,我們主要做了這些工作並存一些不足,具體如下:

一、質量控制體系建設

注重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積極推行全員質量管理理念。質量管理體系全面覆蓋項目論證、技術裝備基礎建設與管理、原材料供應商的開發、進廠原輔料的檢驗、生產過程質量監控、成品外觀質量的檢查、成品內在質量檢驗、物流和售後服務等全過程。企業並根據客户要求和產品應用領域的不同建立對應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控制規範。

長期以來,在質量建設上,質監、商檢、工商等職能部門給予了公司有力的支持和指導下,質量管理水平取得了穩步上升。

二、堅持技術基礎投入

公司先後斥資數千萬元改造生產和科研試驗設備,為產品質量、生產能力和研發實踐提供重要支撐和保證。

公司先後斥資數千萬元改造生產和科研試驗設備,為產品質量、生產能力和研發實踐提供重要支撐和保證。

果漿(濃縮漿)車間引進目前世界先進的意大利fbr及德國sig生產線。

濃縮汁車間引進意大利fbr生產線,保證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建有16000噸冷藏庫,保證產品的貯存質量。

同時建設50噸的污水處理站,潔淨排污,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

三、堅持檢測中心與能力的建設

公司注重加強各生產環節相關的檢測實驗中心和產品生產現場檢測站的建設,專設原料水果收購小組及原料驗收小組,從源頭嚴把質量關;配備多種實驗設備:環保測試儀等測試儀器。公司還對試驗檢測設備按照iso10012標準進行溯源管理,有效保證了材料基礎研究、產品試製和性能檢測需要,滿足了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出廠各環節的檢測要求。

四、按質量控制的檢驗、試驗流程要求進行把關

首先在原輔材料上,對原料供應基地進行詳細考察,專設原料水果收購小組及原料驗收小組,對農藥殘留、微生物進行嚴格檢測,從源頭嚴把質量關。

在生產過程中,要對生產設備、設備和生產工藝參數、過程中進行反覆抽檢。

成品階段,品控技術人員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標進行檢測,對每一批次的產品留樣,檢驗數據進行檔案分類管理,以保證產品信息的可追溯性。

五、堅持系統的質量專業培訓

健全質量培訓體系,企業全年培訓不少於5000人次,其中關於技術和質量的培訓超3000人次。

六、建立基於數據數溯的售後體系

企業建立售後服務中心,設立24小時售後服務熱線,並以產品工程技術人員為骨幹,在提供售後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對質量追溯後的數據收集,以加強對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分析,初步建立了產品的可靠性指標和產品可靠性制度。

七、存的不足

(一)認識上的誤區

通過自查,公司在質量建設上仍然侷限於狹隘的產品質量管理方面,沒形成全面質量的管理即tqm的高度認同,總認為產品質量是關鍵,沒有將支持產品質量最終形成的與產品生產過程相關的內部資源配置、制度體系、企業和諧等全方位要素全面納入質量管理環節,公司將按照gb/t19580標準創建卓越績效模式,推動公司整體質量建設的提高。

(二)能力建設的不足

公司在培訓體系上雖然已較健全,人員的培訓次數有了一定的保證,但針對性的專項培訓力度不夠,培訓後的結果跟進力度不強,沒有完全達到要求。

(三)資源配置不足

近年來,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幅度持續加大,而產品價格由於市場的接受度偏低,難以支撐人力資源成本,推進全面質量的管理的人力成本難以全面得到支撐。

【第5篇】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考察報告

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考察報告

美國自1991年3月以來連續117個月經濟持續發展、税收穩定增加,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整體經濟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深入研究,原因諸多,其中,小企業功不可沒。而小企業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幫助。在參加領導幹部赴美培訓考察期間,我們着重圍繞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進行了考察。走訪了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局、東部和西部小企業管理分支機構,考察了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小企業發展中心和一些企業孵化器,從網上查閲了大量資料。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供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參考。

一、美國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1、小企業劃分標準和行業分佈。在美國,通常很少使用中型企業的概念美國人所稱的小企業即類似於我國的中小企業。按照美國聯邦政府2000年5月15日最新發布、10月1日正式生效的《小企業規模標準》,美國的小企業是根據不同的行業,按照僱員人數、企業資本金和企業規模來劃分的。一般行業,僱員在500人以下或企業資本金在500萬美元以下的為小企業;特殊行業,如石油加工、航空貨運、海洋貨運等,僱員人數不超過1500人,資本金不超過2750萬美元的為小企業。美國小企業的行業分佈共分19大類,1151項。大約1/3的小企業從事不生產直接產品的服務業,其餘2/3的小企業分佈在農業、漁業、林業、採礦、建築、加工製造、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小企業的行業分佈是動態的。80年代以前,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加工製造業、農業、建築業、商業及服務業;進入80年代以後,小企業逐步從一般的加工製造業退出;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將進入高新技術產業。

2、小企業的組織形式。美國小企業的組織形式是根據企業資本金的構成、股東的權益及股東對債務所承擔的責任以及在繳納税收方面的區別等來劃分的,大體上分為個人企業、一般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大類。這五類企業中,除了個人企業和一般合夥企業要負無限責任外,其餘三種類型的企業對企業債務只負有限責任。小企業主大多選擇個人企業和合夥企業的組織形式,很大程度上出於對税收方式的考慮。如果該類行業中,以公司名義繳納所得税優於繳納個人所得税,就選擇企業法人式的組織形式;若是相反,就選擇個人或合夥制的企業組織形式,以便減少税收負擔。

3、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2000年度報告,目前全美共有小企業2520萬家,佔全部企業總數的99%。近十年來,小企業發展迅速,從1990年至今,小企業數增加了26%,僅在2000年度,新成立的小企業就達88萬家,創下了歷史新高。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發揮着四大重要作用:一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小企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全部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達50%以上,產品銷售佔總銷售額的47%以上,全美97%的出口商是小企業,商品出口佔1/3以上。二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小企業僱主佔全部僱主的99%,僱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近60%,2000年度,小企業共提供了5630萬個就業崗位,從1992年以來,小企業創造了22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三是促進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開創新興產業。據調查,全美5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小企業實現的,在高新技術領域,小企業就業人數達38%,小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2倍,美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中,以品種計,70%以上是由小企業提供的。近十年來,以計算機、網絡、信息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不斷湧現,其中大部分是由小企業創新的。四是為大企業協作配套,填補空缺。在美國,由於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幾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有成千上萬個小企業為其配套,全美500家大公司共有250多萬家小企業為其協作配套、提供零部件。

二、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現狀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但政府在扶持小企業發展中並不是無所作為的。經過長期的發展,美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一起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小企業服務體系,為小企業的創辦、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一) 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務機構

1、統

一、高效的聯邦小企業管理局(sba)

1940年和1941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相繼設立了小企業特別委員會,專門研究小企業發展問題。1953年國會通過了《小企業法》,根據此法,聯邦政府建立了獨立的直屬機構--小企業管理局(sba)。sba是美國小企業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小企業'開辦、發展、成功'。其主要職能:一是作為小企業的喉舌,反映小企業的要求,就小企業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並向聯邦政府提出建議,為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二是協調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和民間機構(如商業銀行、非盈利組織)為小企業發展提供資源;三是為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諮詢服務。sba在全美設有十個大區分支機構,70個地區辦公室,以及向下延伸到縣、市和社區的1000多個辦事處。sba這些下屬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審批由sba提供擔保的銀行貸款,幫助企業獲得信貸資金,幫助小企業獲得政府採購合同和科技開發項目,同時,協調其他社會機構,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諮詢和人才培訓服務。

2、官民合作的小企業發展中心(sbdc)

小企業發展中心是為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諮詢、融資、培訓等全方位服務的非營利性服務機構。該機構由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教育團體共同合作組建。小企業發展中心最早創辦於1977年,當時全美只嘗試成立了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從1980年開始,聯邦政府將小企業發展中心列為一項永久性計劃。目前,全美共有5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下屬還有遍佈全美的1400多個分中心。

小企業發展中心一般設在大學、社區職業技術學院、商會和經濟社團組織內。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只是契約關係。前者對後者的性質、職責、權利、義務以及運作程序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凡具備條件的單位,都可向小企業管理局申請成立小企業發展中心,經審查批准後,聯邦政府提供50%的經費,其餘50%由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如大學、商業團體)提供。目前,小企業發展中心從私人機構得到的資助都超過50%。小企業發展中心通常從專業協會以及法律、金融、商業機構招聘一些專業人員,為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包括:金融財務、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工程技術、項目可行性分析、產品出口,以及幫助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和政府採購合同,幫助小企業參與聯邦政府的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和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同時,小企業發展中心還和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一起,為小企業提供員工培訓以及其他服務。近10年來,小企業發展中心平均每年為6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業務指導和各種幫助。

3、其他各種社會服務機構

上述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是兩個最重要的服務機構。除此以外,美國政府還組織、協調、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有效的服務。

(1)退休經理服務團(score)

score是由sba資助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組織,成立於1964年,全美共有389個地方分支機構,12400個成員,這些成員大多是退休的企業家和公司高層主管,也有一些現任的經理和專家,他們按地區就近開展活動,由sba提供車馬費,以'義工'的形式,自願為小企業免費提供各種管理諮詢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開辦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score每年約為30萬個小企業提供幫助。

(2)小企業信息中心(sbic)

sbic也是由sba和州、地方政府以及商業機構聯合開辦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小企業提供幫助,提供各種資料、信息、數據、參考出版物。目前,全美共有70個地區小企業信息中心,下屬有600多個服務網點,2000年共有12.8萬個小企業得到sbic的服務。

(3)小企業製造技術中心(mtc)

為了支持小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幫助小企業獲得現代製造和生產技術及信息,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與各州及地方政府合作,在全美建立了100個製造技術中心。製造技術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按地區建立和管理,任務是廣泛吸引各種技術來源,轉移製造技術,為聯邦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社會非營利機構和需要製造技術的小企業建立技術轉移的橋樑,為小企業提供技術幫助。製造技術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項目工程技術,協助選擇、安裝軟件和設備,為企業提供現場診斷分析,幫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等等。製造技術中心的經費來自三部分;一部分由聯邦政府通過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撥給,2000年為1.5億美元;一部分由社會非營利機構贊助;其餘的由地方政府及有關商業機構贊助。

上述多層次、全方位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運作高效的服務網絡體系,sba作為聯邦政府的職能部門、處於整個服務體系的中樞環節,它通過全美1400多個小企業發展分中心,12400個退休經理服務團成員,600多個小企業信息服務網點,還有19個全美出口輔助中心(eac)、60個婦女企業中心(wbc),為全美250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服務。由於這些機構遍佈全美、服務周到、信息充分,大大提高了小企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促進了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競爭能力的提升,保證了美國政府扶持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從而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小企業的蓬勃發展。

(二) 完善,周到的全方位服務

1、金融服務

和中國一樣,美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也是資金短缺。按照正常的條件,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美國政府把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作為扶持小企業發展的重點,並通過國會制定法律(《小企業法》、《小企業投資法》),授權小企

業管理局(sba)具體組織實施多種計劃,協調全美8966傢俬人商業借款部門,為小企業提供資金信貸幫助。

sba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為企業貸款提供差額擔保

根據法律規定,sba作為擔保機構,通過全國十大地區分支機構,核准有關銀行的'小企業貸款部'取得'小企業優先貸款(plp)'承貸資格(由於政府擔保的貸款安全、可靠,通常銀行都努力爭取此項業務),然後,sba通過實施法律規定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擔保’7(a)計劃’'和'企業固定資產貸款擔保’504計劃’',為小企業貸款進行擔保。最高擔保比例為80%,最高貸款額度為125萬美元。通常的做法是由小企業向指定的銀行提出貸款申請,並提供企業自有資產(房地產和有價證券等)的抵押、質押,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記錄進行審查,如初步同意貸款,則將申請表和企業信用記錄送給sba,sba如同意對企業資產抵押不足部分進行擔保,出具擔保文件,則銀行給予貸款。sba則根據擔保額度和期限通過銀行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擔保費用。通常一年以下的貸款,收取貸款擔保部分0.25%的費用。一年以上的貸款則根據期限和數額而定,起點是2%。由於上述擔保計劃是法律規定實施的,所以sba的擔保資金由聯邦財政支付。2000年財政年度'7(a)計劃'共為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3%;'504計劃',共提供擔保貸款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1%。在上述聯邦政府所定的貸款擔保額度基礎之上,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都對'7(a)計劃'和'504計劃'增加了各自擔保貸款額度。如加州就把貸款額度標準提高到300萬美元。

(2)實施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sdic)

'sbic'是一項專為小企業提供風險資金和企業開辦資金的投資計劃。該計劃是根據《小企業投資法》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小企業投資公司是私人擁有,由sba批准發照,接受sba監管並由sba提供部分資助的私人投資公司。成立小企業投資公司必須符合兩條標準:①私人資金至少500萬美元以上;②要有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專家、風險投資專家。為了促進小企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大力鼓勵民間建立小企業投資公司,並給予種種優惠,如税收減免、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資金、為小企業投資公司發行債券提供擔保等等。小企業投資公司使用自己的資金加上聯邦政府所提供的優惠利率資金,以股本投資加提供管理服務的方式,對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新辦企業進行投資,並從分享高科技小企業的成功中獲得高額回報。目前全美共有395個小企業投資公司(僅加州就有63家),2000年共為小企業提供資金56億美元,比上年的42億增長33%。自'sbic'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已為小企業提供資金300多億美元。這些資金對高科技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intel、蘋果公司、耐克公司、美國在線、聯邦快遞等數百家世界知名企業,在其開辦初期都得到過小企業投資公司的支持。

(3)其他各種貸款擔保計劃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貸款計劃以外,sba以及各州和地方政府還與銀行合作,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用途,實施了名目繁多、考慮周祥的數十種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如簡易貸款速遞、出口貸款快車、社區貸款快車、救災貸款、技術援助貸款、婦女企業貸款、退伍軍人企業貸款等等。實施上述計劃總的目的是千方百計為小企業提供更充分的金融服務,幫助小企業更快更容易獲得資金。有關如何獲得上述貸款的詳盡資料,在任何一個小企業服務機構、社區經濟發展部門以及金融機構都可輕易地獲得。辦理貸款的時間,最快的36個小時即可辦妥。

2、技術服務

美國政府對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是通過實施兩個重要計劃,以及創辦小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形式來實現的。

(1)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

'sbir'計劃是美國政府根據國會1982年通過的《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永久性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該計劃的主要目的:一是鼓勵小企業發揮技術潛能,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二是把聯邦機構的研究開發活動和小企業創新結合起來;三是鼓勵、資助少數族裔和弱勢羣體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四是促進聯邦機構的r&d成果商品化,在商品化中增加私人部門的成分。'sbir'計劃的參與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有關機構和小企業。

根據《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規定,聯邦政府機構中年度研究開發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農業部、商業部、國防部、能源部、教育部、交通部、衞生部、環保署、太空總署、國家科學基金會以及原子能委員會等11個部門(這11個部門的r&d經費佔整個聯邦r&d經費的98%),必須依法參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每年必須從研究開發經費中撥出一定的比例(1982年是1.25%,1993年提高到1.5%,1997年增加到2.5%,1999年增加到3%),支持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開發活動。

申請參與'sbir'計劃的小企業必須具備4個條件:一是美國人開辦並獨立經營的企業;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工商企業;三是創新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要研究者為企業僱員;四是公司規模在500人以下。

'sbir'計劃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每年由11個聯邦部門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一批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小企業則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出研究開發其中相關項目的申請方案。聯邦部門根據小企業的資格、項目創新水平以及創新開發成果未來的市場潛力,對小企業進行資助。獲得資助的小企業然後開始實行三個階段的計劃。第一階段為起動階段。主要是對項目進行技術價值及市場潛力的可行性研究,在此階段,每個項目可獲得最高10萬美元的資助,時間限定6個月。第二階段為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只有通過第一階段的項目才可獲得第二階段的資助,每個項目資助最高可達75萬美元。第三階段為創新開發成果的商品化階段,主要是將第二階段的成果從實驗室轉入批量生產並推向市場。在此階段,政府部門不再給小企業以資助,主要靠市場來投入資金。由於'sbir'計劃的研究開發主體是企業,所以在第三階段成果轉化比較容易,商品化率也非常高,通常都在50%以上。自從1982年開始實行'sbir'計劃以來,全美11個聯邦機構共為約50000個小企業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的研究開發經費。近幾年來,每年資助經費都在10億美元以上,僅99年就資助了5000多個項目,資助額近12億美元。硅谷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惠於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及官方和民間社會服務體系的扶持。

(2)小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計劃(sttr)

'sttr'計劃也是美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計劃,從1994年開始實行,其目的是推動公私部門、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和小企業合資合作開發科技成果。由於美國許多大學和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有強大的科技研究人才和設備,但常常侷限於理論而非實際應用。而小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新和創業者的沃土,但苦於沒有能力承擔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的風險和龐大的支出。所以'sttr'計劃把兩者優勢結合起來,促進技術和產品從實驗室轉移到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

參與'sttr'計劃的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國防部、能源部、衞生部、太空總署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5個部門、以及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和符合條件的小企業。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包括大學、民間研究機構以及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開發中心。

'sttr'計劃的實施和'sbir'計劃基本相同,也分為三個階段。主要的區別在於:'sttr'計劃的資助對象主要是和小企業合作的研究機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資助金額為10萬美元,時間延長為一年,主要是為了保證充分論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現實可能性;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資助金額為50萬美元。從1995年以來,'sttr'計劃每年資助金額都在1億美元左右,其中40%以上的項目都實現了商品化。

(3)企業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

近年來,隨着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湧現,新企業大量產生,尤其是科技型小企業正在成為新經濟的亮點。與之相伴,一種新的服務形式--企業孵化器就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

根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私人性質的非營利性組織,總部設在俄亥俄州)的定義:企業孵化器是一種設計用來培育新辦企業,為新辦企業在創辦初期的生存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的工具,其目的是把技術、專利、個人才能、資金、管理運作和各種服務結合在一起,催化、扶持、促進企業的創辦和發展壯大。

a、企業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以下幾組數據,可以大致説明美國企業孵化器近年來發展的現狀和作用;

--1980年全美僅有12個聯邦機構創辦的企業孵化器;1999年各種不同主體創辦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孵化器超過900個;

--近兩年來,營利性的'企業孵化器'正以每週新成立4個的速度在增加。[我們培訓所在的加州理工大學pomona分校也正在和美國太空部署(nasa)、空氣推進實驗室(jpl)以及道爾頓飛行研究中心(dryden)合作建設一個佔地39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器]

--企業孵化器不僅僅侷限於孵化高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包括一般性的企業。其中:40%的孵化器是專業型的,即專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服務;30%是混合型的,可以接受不同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一般技術企業;其餘30%是為服務性企業如進出口貿易企業服務的。

--孵化器的孵化能力通常在20-80個企業之間,每個孵化器平均正在孵化企業約為30個。一個企業從開辦到從孵化器畢業,平均孵化時間是2-3年。

--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87%能夠在今後5年內繼續生存發展,而沒有經過孵化的企業通常在3年內有60%左右會失敗。

--由孵化器服務的企業每投入1100美元就可創造一個新就業機會,而在孵化器外新辦的企業需要投入1萬美元才能創造一個就業機會。1980年以來,孵化器畢業的企業已創造近60萬個就業機會。

--孵化期內的新辦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年銷售額為240萬美元,明顯高於沒有經過孵化服務的新辦小企業。

b、企業孵化器通常提供以下各種服務:

為新辦企業提供辦公室和生產、試驗場地;協助辦理各種手續;協助籌融資、引薦風險資金;提供可以共用的生產、測試設備和internet網絡;共享會議室和祕書服務;法律和財務;管理諮詢;技術支持;產品、市場信息;幫助建立銷售網絡以及組織產品展銷、促銷活動;幫助進行員工培訓等等。總之,凡是經營企業所必需的各種服務,孵化器都能提供。這樣就使即使只有

一、二個人的企業也具有一個健全的企業所具備的各種功能。

c、企業孵化器的投資來源及政府所提供的優惠:

由於孵化器能夠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幫助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並給予大力支持,社會機構也非常感興趣。通常孵化器由聯邦機構、地方政府、大學及研究機構,社會非營利組織以及私人公司共同投資創辦,並按企業化運作管理。政府給予的優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投資,但不求回報;二是在一定期限內(一般10-15年)將地產税的增值部分返還給投資的企業。由於政府優惠政策的吸引,再加上孵化器一般都和新開發的工業區結合在一起,畢業企業都會就近在工業區內購置廠房、發展壯大(據統計,84%的畢業企業都在附近發展),私人企業如果把投資孵化器和開發房地產結合起來也能獲取一定的利潤,所以私人投資積極性也比較高。目前,全美75%的企業孵化器是非營利性的,25%是營利性的。

3、創業輔導和信息諮詢服務

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有為小企業提供創業輔導和信息諮詢服務的職能。所有服務機構通過編印宣傳資料、定期出版刊物以及建立網站等方式,為小企業服務。任何人想創辦一家新企業,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都可隨時向小企業服務機構請求幫助。sbdc為幫助有意創建企業或經營現有企業有種種困難的業主,聘請了法律、金融、税務、貿易、管理、技術等專業協會以及退休經理服務團的有關專家,對小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包括如何建立企業、如何制定企業發展計劃,如何經營管理企業,以及如何參與行業競爭、國際貿易和風險投資等。小企業還可通過電腦、電話信息系統免費查詢各種問題,免費查閲sba數據庫中心有關市場、技術、商務等方面的信息資料。sba還免費向小企業提供商務部定期出版的有關國內外市場信息的刊物,免費提供有關創新研究計劃、科技成果轉移計劃以及企業產權交易方面的信息。

美國是電腦最發達的國家,網上信息諮詢服務是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大特色。sba的小企業網站是全美利用率最高最成功的一個網站,全美評比獲得第一,平均每週有1050萬人次點擊。在網站上幾乎可以獲得任何你所想要的有關小企業創辦、發展方面的資料。創辦、經營小企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sba幾乎全部都已整理成規範化的答案,供用户隨時查詢。

4、產品促銷和市場拓展服務

為了扶持小企業發展,促進小企業產品銷售,sba及其服務機構主要採取了以下三種措施:

(1)政府採購合同

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需採購商品和勞務約2000億美元。根據《小企業法》規定,聯邦機構執行採購時,應專門考慮小企業,稱為'小企業單列'。法律明確要求將10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有能力承擔的合同,儘量給予小企業;50萬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標者,必須在二級合同給小企業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項目。為了幫助小企業更多地獲得政府採購合同,sba成立了政府採購辦公室,其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為小企業提供參與聯邦採購的機會。sba採購辦公室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每年和所有的聯邦機構談判,簽訂理解備忘錄,確定給小企業的採購比例。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每年小企業獲得的政府採購合同,佔聯邦政府採購總額的23%,2000年度約為460億美元。二是聯絡聯邦機構的2235個採購中心,監督審查評估這些部門執行採購的情況。三是通過各地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幫助參與採購投標的小企業,為他們出具資格證明和提供合同擔保,幫助小企業獲得合同。

(2)為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牽線搭橋

sba及其服務機構為了幫助小企業,每年都主動與大公司大企業聯繫,簽訂合作伙伴協議,為小企業承攬協作配套業務。如1999年,sba和通用服務管理局簽訂合同,今後10年每年提供10億美元的天然氣利用業務給小企業;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簽訂合同,向小企業訂購協作配套產品70億美元等等。

(3)小企業產品出口服務

1980年,國會通過了《小企業出口增強法令》,並按照此法令制定了'小企業出口推動計劃'。sba在全國設立了19個小企業出口輔助中心,並在sba的70個地區辦公室內設置了出口貿易促進部門,在30個小企業發展中心設置了國際貿易中心,為小企業產品出口提供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同時,sba還和商務部、進出口銀行以及地方政府、商業貿易機構合作,為小企業產品出口提供資源支持。如sba和銀行合作研製了在線出口風險分析工具,幫助小企業儘快地獲得出口貸款。sba還主動和俄羅斯、墨西哥、南非等一些國家簽訂協議,建立貿易關係。sba及其服務機構還經常組織小企業出國參加產品展銷、促銷活動。

5、人才培訓服務

人才培訓是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sba和地方政府及大學合作,在許多大學內專門設立了小企業學院,為小企業經營者提供應用培訓和素質教育。大多數地方政府每年都撥出一定的經費,為小企業的員工提供免費培訓。所有的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有教育培訓職能。據統計,2000年度,各種服務機構共為小企業培訓人員128.7萬人次,其中sbdc培訓了61.3萬人次,score培訓了39.5萬人次。sba及其服務機構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網上開設課程,進行網上培訓。2000年度網上培訓共達30萬人次。(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

【第6篇】xx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考察報告(工商局)

為了落實好市政府轉發市工商局《關於實施誠信企業建設的意見(試行)》,最近我們受領導指派對杭州市工商局開展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情況進行了考察。

一、杭州市工商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及主要經驗

1998年,杭州市工商局與有關部門配合,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圍繞打造“信用杭州”的戰略目標,開展了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一)開展誠信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推進全社會的信用進程。

1、開展爭創“誠信民營(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活動。7月,由市委宣傳部、市工商局、市民營(私營)企業協會、市個協共同組織開展了爭創“誠信民營(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活動和杭州市“百家誠信示範企業、百家誠信個體工商户”認定活動,予以發證和授牌,並在市級有關媒體進行公告。

2、推動全市企業“守合同、重信用”活動。一是充分利用媒體、網絡等載體,大力宣傳企業誠信經營的意義。二是對全市1357家“守重”企業上門走訪,指導督促企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三是開展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全市工商機關分別舉辦了合同培訓班71期,參加培訓2023人次,印製學習資料三千餘冊。

3、廣泛宣傳企業信用建設工程。以“政府推動、羣眾參與、社會關心、道德規範、輿論監督”為基本工作思路,促進企業信用建設。6月,市工商局在杭廣電台開播的“行風熱線”欄目,以“信用工程”建設為題,以杭廣電台熱線為互動平台,進行宣傳,回答羣眾提出的問題,聽取羣眾建議。

(二)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徵集、評估、公示、監管機制,完善管理體系。

1、深化組織制度建設,加強工作調研。市工商局成立了企業信用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下設辦公室,制定了《杭州市工商局企業信用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工作目標,就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機制、開展信息徵集、強化信用監管、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等做出具體的部署。,市工商局牽頭完成了《提升企業信用的對策與思路》的調研報告。

2、以完善企業“經濟户口”制度為重點,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一是制訂並實施《市工商系統企業信用工作職責和信息錄入、修改、刪除操作規範》,明確了系統內各部門開展企業信用信息徵集的職責和任務,規範了信用信息的錄入、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各業務處室、分局、工商所為單位的信息錄入機制。二是加強各職能部門聯動。2003年實現工商、國税、地税、質監四部門聯網,開通了企業基礎信息交換。截止到底,杭州市工商局徵集錄入了全市所有的12萬餘家各類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以及24萬餘家個體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包括登記時的基礎數據、企業經營數據、資產數據、借貸信用記錄、工商日常巡查時的情況記錄,以及企業自行申報的信用資料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的企業信用情況。

3、完善評估體系,實行信用反饋,推行信用公示。杭州市工商局在充分調研和積累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評價數據模型和指標體系,邀請了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次評估,同時多方面徵求企業意見,結合地方實際進行修改完善。2003年,以企業“經濟户口”數據庫為基礎,隨機選擇了600家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的試運行。對整個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加以修改完善。一是將全市所有12萬餘家各類企業納入評價範圍;二是將企業信用監管評價分為aaa、aa、a 、b、c、d四等六級。分別表示信用優良、信用良好、信用穩定、信用波動、信用低下和信用破產;三是將評定結果向企業反饋,徵得企業同意後向社會公佈;四是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將aaa級企業及d級企業進行公示。12月,杭州市工商局對全市的12萬餘家企業進行了企業信用等級評價,126家企業被評為aaa級,依法對8079家未按規定申報年檢、名存實亡、查無下落,或存在嚴重違法行為的企業做出了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並列入信用破產“黑名單”。召開了省市新聞媒體和aaa級企業代表參加的情況通報會,在杭州日報和市工商局紅盾信息網上進行公示。全國各大媒體也進行了後續報道。

4、確立監管目標,強化分類監管。一是以信用監管評價等級為導向,將信用監管評價結果所自動生成的監管意見作為各業務部門、工商所的監管目標。二是實行“頻率監管”制度,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採取不同程度的監管措施。

5、落實獎懲機制,抓好信用培育。對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工商部門實行跨年度檢查、企業年檢免審、優先推薦為“守合同、重信用單位”、“消費者信得過單位”,扶持企業創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等,賦予企業信用資產;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列入重點監管,在單項榮譽授予中實行信用等級一票否決。

(三)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企業信用監管實質上是一個對企業信用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評估、發佈、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通過計算機系統和網絡平台來進行。杭州市是全國4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工商局是全市企業信用建設牽頭單位,其信息中心及互聯網平台是政府信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府將信息化建設列入建設投資計劃, 由市財政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支持。杭州市工商局計算機網絡管理由局信息中心負責,現有8人,全部是計算機專業人員。17個分局、96個工商所全部聯網。幾年來在計算機系統和網絡建設投資近4000萬元。現在的軟件系統包括了工商系統所有的日常工作的辦公自動化,可以實現網上進行開業、變更、註銷登記及年檢。

二、對我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總體規劃,逐年分步實施。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由於我市工作起步晚,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已經很大。我們的起點要高,步伐要快,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

為起步建設階段。制定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內部分工,建立責任制;做好數據的積累,制定數據徵集辦法,制定企業信用信息評價標準;開發企業信用評價軟件,建立互聯網平台。

要初步建成企業信用體系。結合市工商局辦公樓建設,完善工商內部網絡和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實現工商內部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共享;在充分徵集企業信用數據的基礎上,對企業信用進行評估;實現企業信用監管(如市場巡查)的計算機指令化;在互聯網上公佈企業基本信息和部分信用信息,供社會公眾查詢。

——建成比較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完成內外結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建設,實現與相關部門的網絡互聯,實現企業信用信息收集的經常化、制度化;建立科學的企業信用信息評價系統,實現企業信用信息的動態管理;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深入開展誠信企業創建活動。

(二)本着內外有別、先內後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和企業信用信息的公示、運用,以及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1、要完善工商內部網絡,在現有企業登記數據的基礎上,完善企業信息數據庫,整合各類企業信息,實現工商內部的信息共享。評定企業信用等級,推進企業信用分類監管。

2、在互聯網上建設承德紅盾信息網,將企業基本信息、企業信用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在網上公示。在企業信用信息不夠全面、充分,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公示評價結果,做為監管依據。

3、由政府組織建設“誠信承德網”,作為承德市企業信用信息運行的平台。將“紅盾信息網”與“誠信承德網”對接。實現政府各部門的資源互通,信息共享。在充分徵集、整合各類企業信用信息,並且對企業信用評估體系進行充分的論證、試用、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評定結果在“誠信承德網”上進行公示。逐步將企業信用信息的徵集、整合、評價、公示等職責移交企業信用協會。

(三)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內部合力。

成立市工商局企業信用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責任。市場合同科(或成立專門辦公室)負責總體協調和組織工作,企業科、企業分局、個體科、外資科、商標廣告科、公平交易管理科、個私協、消協、市場分局等相關科室,本着誰產出,誰管理,誰錄入,誰審核的原則,負責本科室的企業信用信息的錄入、管理工作;信息中心負責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建設,搭建局域網及互聯網平台等技術工作;法規科負責研究企業信用信息徵集及發佈的法律問題。

(四)把企業信用信息工程(計算機軟硬件、互聯網平台建設)列入政府年度投資建設計劃,給予專項資金支持。

(五)開展誠信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一是繼續開展好“守合同、重信用”活動。二是開展誠信企業建設活動。年底前要完成全市1000户企業的試點工作。三是充分發揮個體私營協會的作用,引導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積極參與誠信建設活動。

【第7篇】調查報告: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8篇】現代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探討論文

現代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探討論文

一、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未設置獨立管理會計部門

當前,大部分企業在會計工作監管方面,將主要精力集中於財務會計報告的審查,忽視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企業內部分領導者與財務管理人員缺乏對管理會計的全面認知,在管理會計這一領域,未設置相應的管理會計部門,導致被分攤相關管理會計任務的部門或個人,既要負責自身崗位主職工作,又要兼顧管理會計的各項事務,往往對兼顧任務產生懈怠心理,最終造成管理會計的各項制度與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管理會計工作效果不佳。

(二)管理會計工作分散

企業內現行的管理會計報告中,普遍存在系統性缺失的問題。在企業的實際管理會計工作中,未能建立健全的報告運行體系,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得不到體現。一些管理會計工作還處於無組織的分散狀態,管理會計工作的各個環節缺乏緊密聯繫,管理會計工作流程沒有統一標準。

(三)系統實用性較弱

部分企業內所實施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還存在實用性差的問題。一些管理會計報告沒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與發展特點進行分析,在報告中過於強調理論性內容,忽視了其報告的可行性,未考慮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並且在報告中,重點突出企業資金與物資的使用狀況,缺乏對人力資源相關信息的蒐集與分析歸納,導致最終形成的管理會計報告無法被應用於現代化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去。

(四)管理會計報告作用難以發揮

在國內,管理會計是一門新型學科,對其內容的研究,還處於摸索階段,因而還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知識與操作體系。管理會計學科的不成熟,直接導致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不健全,其報告體系的作用無法充分體現出來,難以讓社會公眾全面地認識到其重要性。

二、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改進對策

(一)加強企業相關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重要性認知

在現代企業中,企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與方式,直接影響到管理會計工作的效率。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並不具備法律強制性,其應用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講直接取決於相關管理者的認知。因此,必須加強企業管理者與相關管理會計人員對管理會計的認知,組織管理會計技能培訓,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為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實施,提供專業的人才隊伍。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運行狀況,在很大程度受企業制度的影響。企業制度的.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會計體系。因此,為了確保企業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健全與有效運行,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管理需求與發展特點,建立科學的企業制度,創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讓管理會計報告在企業競爭中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設置獨立的管理會計部門

為保障管理會計體系在企業的正常運行,需要在企業中設置專門的管理會計部門,並配置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在管理會計報告的相關制度方面,結合企業實際管理會計需求,制定科學、可行的制度與指導標準,協調企業內部的管理會計工作。同時,相關管理部門可設置相關管理會計師考核部門,評定管理會計師等級,並頒佈一些有利於管理報告體系推行的指導意見,幫助企業更規範地運行管理會計報告體系。

(四)健全管理會計監督考核機制

在管理監督考核機制方面,企業應納入管理會計內容,並將其作為監督考核的重點,要規範管理會計人員的工作行為,督促其嚴格遵循相關標準,填寫相關內容,並認真合適報表數據的準確性,確保報告的真實、有效。同時,還要對報表進行詳細分析,整理、歸納其中存在的影響因素,以供企業的經營決策參考使用。制定相關激勵機制,調動管理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有效運行。

三、結語

當前,管理會計理論在國內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其在企業中的應用存在較多問題。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確保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在現代企業中的有效應用,需要加強企業管理者對管理會計的重要性認知,提高管理會計人員專業水平,規範管理會計工作方法,並制定科學的企業制度,為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運行創造良好的企業環境。同時,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結合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推進企業的現代化制度建設,引導企業建立相關管理會計部門,通過不斷改進與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推動企業的現代化發展。

【第9篇】現代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的設計與應用論文

現代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的設計與應用論文

全面開發財務信息效益,加強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的設計與應用研究,是提升企業財務會計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擬從一些企業實踐,就建立現代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有關問題作一些探索。

一、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特點和設計原則

1、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講究核心競爭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不斷髮展,表現在它能夠提供會計信息,並能及時反饋會計信息的能力。因此,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要鎖定在為企業經營管理各層次相關利益主體,提供快捷靈敏的相關財務信息,以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2、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特點

與對外財務會計報告相比,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具有以下特點。

①靈活性。企業對內財務會計報告可以按照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來決定報告的內容以及報表的種類、格式和項目,不需要拘泥於法律規定;其報送時間和對象也可按照需要而定,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②及時性。及時性是指內部財務會計報告要講求時效,以便使會計信息能及時利用。企業對外報告是有規定期限,按月、季、年編制的。如現金流量表一年只編一次,使有的信息時過境遷,失去時效。而對內報告完全按企業管理實際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全方位多視角把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會計信息,及時、快速地傳遞到企業經營管理決策層,使會計信息發揮更大的效益。

③保密性。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主要揭示企業內部管理動態,所揭露的信息大量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如產(商)品成本、經營謀略、財力籌劃等,一般不宜對外公開、就是在企業內部公開的範圍和程度,應視其管理需要而有所不同。

④針對性。內部財務會計報告是根據企業管理實際需要決定其內容的,並且不斷按照變化的情況,隨時變更所需要的信息。由於所需會計信息的目標明確,因此有極大的針對性。企業經營管理決策層可以據此分析問題,制定對策。

⑤網絡性。有二層意思。一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與提高,為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建立和會計信息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內部財務會計報告可以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以無紙化財務報告予以發佈,加快會計信息的傳遞和運用。二是生成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不僅是財會部門的事,更需要由各單位、各層次的有關人員組成分佈面較寬的工作網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3、內部財務會計報告設計的原則

按照上述特點,為了更好地發揮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作用,對內報告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原則。

①重要性原則。內部財務會計報告提示的信息不應面面俱到,而應反映較為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準確的會計信息。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主要是看會計信息與報表使用者經濟決策的相關程度的大小。重要的會計信息有兩種,一種是經常需要的信息,一種是某一時期特別需要的信息。

②明晰性的原則。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以及報表的種類、格式和項目儘可能做到清晰、簡明、易懂,便於理解和利用。如所用詞語要儘量通俗化,能簡單明瞭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③相關性原則。為了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要求內部財務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關聯,考慮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點。

④可比性原則。同一種內部會計報表的內容、格式、項目和指標在前後期儘可能一致,保持相對穩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信息。

⑤成本效益原則。要區分不同層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成本編制要考慮節約原則,使企業能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當前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需要

重點反映的內容和報告體系的設計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要求,從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來分析,當前有的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停留在編制一些費用、產品(商品)銷售利潤,產品成本等明細表,而對由於財務會計政策變動、通貨膨脹等沒有足夠的反映;對關係企業有無變更能力和償債能力的現金流量狀況沒有關注;對所屬責任單位的.業績反映不完整;內部財務會計報告只有一大堆數字而缺乏相應的財務分析,使決策者難以儘快獲知其中精髓等等。為此,內部財務會計報告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對重點反映的內容和報告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

1、當前需要重點反映的內容。

①現金流量信息。現金流量對企業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內部財務會計報告應及時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狀況,反映企業近期現金支付能力、償債能力,有利於企業加快資金週轉,防範財務風險,保證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轉。

②應收賬款信息。不少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極大地困擾了生產經營,影響了貨款回收。因此要加強應收賬款的控制,企業必須對客户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壞賬風險等進行反映,據以制定企業對客户購銷信用政策,加快資金的回籠。

③分部信息。隨着企業規模擴大、管理的需要,必須定期反映所屬公司、部門和責任單位的經營業績,以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經濟責任制。

④成本信息。成本直接關係着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贏利能力。因此企業必須反映生產要素的利用和資源配置情況,特別是成本具體項目的有關數據,在企業有關部門或班組間、月度間進行對比分析,使之不斷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⑤產(商)品銷售信息。反映主要產(商)品銷售數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況及分地區的銷售情況,有利於確定和調整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生產部署。

⑥綜合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信息。企業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自身實際設置必要的經濟指標,並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反映和評價,使企業決策層能全面地瞭解企業的經濟實力,不斷調整發展策略。

⑦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信息。隨着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因此要求企業重點突出反映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信息,以增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⑧其他重要信息。根據企業一個時期的實際情況,要反映其他重要信息。如反映有關對外投資效益、新產品開發效益、專項工程效益等。

2、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的設計

根據上述需要重點反映的內容,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建立以下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

①報告種類及主要內容。

現金流量報表。可參照年度現金流量表格式,按實際需要,將其中有的項目細化或合併。有現金預算的企業,應設置計劃數和實際數進行對比。

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報表。反映技術和人才等開發、利用的成本和價值、效益、應收賬款報表。按abc分析法要求,將主要客户按地區、金額、賬齡等進行組合排列。

分部報表。按分部和各責任單位,將其資金、成本和利潤等有關情況,進行分單位或綜合反映。

成本費用報表。產(商)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報表,應有成本項目,單位成本報表應有主要材料等耗用數據。費用報表包括製造費用、期間費用等,應按項目反映。成本、費用應有計劃數,與實際數進行對比。

產(商)品銷售報表。按產(商)品類別或主要品種,將其數量、收入和盈利情況進行反映。

綜合經營情況報表。包括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及綜合評價表等。

內部財務分析,包括定期的綜合分析和不定期的專題分析。其內容對上述報表進行重點分析外,特別要關注財務經濟政策的分析。如通貨膨脹的影響、會計政策的調整、國家有關政策如税率變化等的影響,目的是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其他報表。根據自身實際需要,設置必要的內部報表。

②報告時間。至少按月編制一次。

③報告方式。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提高,報告方式採取紙質報告和在企業內部網絡上發佈信息相結合。在信息表述方式上,除了文字與表格方式外,要儘可能運用圖形與音像方式,使信息表達更

直觀,更形象化,易於信息使用者接受和理解。

三、建立內部財務會計報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從企業實際出發;不斷創新。為了實現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並隨着企業經營的不斷髮展和會計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和調整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

2、充分應用先進的技術。內部財務會計報告資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藉助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計算機隨機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實時報告,加快時效。同時,為了使對外報告和對內報告原始會計資料共享,應注重相關軟件的開發和研究。

3、關注非財務會計信息。財務會計信息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但企業信息決非都出於財會部門。企業內部尚有技術信息,物流信息、統計信息、業務信息、人事信息等。為了更好地幫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運用財務會計信息,要在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中納入相關的非財務會計信息,以解釋和輔助説明財務會計信息。

4、建立數據庫。財務會計部門要通過建立數據庫,儲存和維護最原始的數據,以便根據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財務會計報告。

5、增加相對值信息。隨着財務會計信息更多地用於經營決策,而且其揭示範圍不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主體,以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有利於決策層進行決策的需要。內部財務會計報告絕對值信息與相對值信息並存,必將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6、建立嚴格的保密措施。內部財務會計報告大量涉及企業商業祕密。所以要建立保密措施,保障企業經營成果。

7.要建立內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新理念。企業財務會計部門轉軌變型的一個重點,是從傳統的只按制度規定向有關部門報送財務會計報告走出來,在建立和健全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上狠下功夫,要適應企業管理的需要,全面開發財務信息效益,更好地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

【第10篇】關於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

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4.“三公”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尤其是信用評價環節一定要貫徹公正原則,防止由於某種經濟利益而扭曲評價結果;在信用市場監管和對失信行為的處罰方面要堅定貫徹公平、公開原則,以推動企業信用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1.誠信文化建設。企業信用建設的根本環節是對誠信文化的傳承發揚。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必須着眼長遠,把誠實守信作為做人、辦企業的基本準則,不斷培育信用文化,讓誠實守信成為企業的核心文化。

2.法律法規建設。法治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現階段企業信用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信用機制建設的必然選擇。

3.信用評價標準的建立。評判一個企業是否誠信,誠信度又如何,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從實踐來看,一個企業未來是否誠信,我們很難準確判斷。但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其過去的歷史信用記錄,量化其誠信度。因此,建立信用評價標準的目的是通過考察企業的歷史信用記錄來對企業將來的信用行為進行預判。

4.信息平台建設。對於企業信用信息的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暢通的信息系統來了解企業信用狀況,並作出是否能夠履約、履約的能力如何的判斷。因此,只有把企業信用狀況統一集中到同一能夠方便查閲的信息平台上,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5.管理、監督、服務體系建設。監管和服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條件和保障。企業信用標準需要企業的行業主管部門主持並會同行業協會來制訂;信用評價的實施都需要市場中介機構去完成;企業信用建設的全過程都需要政府、中介機構、自律組織、企業員工、消費者、利益相關者和廣大公眾的監督。

6.構建信用促成維護機制。如果沒有“守信者受保障、失信者受懲罰”的機制,企業信用建設將是蒼白的、空洞的説教。因此,企業信用建設中,必須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改變“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受損”的現狀,形成信用資產保全機制,提高信用資產的收益;形成信用風險控制機制,增大失信者應承擔的風險和責任。

7.培養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提高企業素質,增強企業的法治意識和履約能力,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出發點。

8.打造良好的企業信用環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公眾信用三大塊,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就必須提高政府的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提高社會公眾的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政府信用包括執法效率、執法公正、執法能力等;公眾信用又含蓋公眾的基本素質、知情權的保障程度、正義感和維護正義的能力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qg5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