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

【導語】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gx_ysg”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月光曲教學反思篇2:月光曲教學反思篇3:月光曲教學反思篇4:月光曲教學反思篇5:月光曲教學反思篇6:月光曲教學反思篇7:月光曲教學反思篇8:月光曲教學反思篇9: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0: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1: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2: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3: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4:月光曲教學反思篇15:月光曲教學反思

【正文】

篇1: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並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節,我抓住了“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覆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我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可是隨便説説罷了。”把自我的體會説出來,在帶着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僅有極少的學生説出自我的體會。可能我引導的不夠,活力不夠,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終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我的文化底藴,努力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篇2: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説。文中沒有描述“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經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説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覆地讀,自我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經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雲湧。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可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着急。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教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我感悟出來,應當引導學生着眼於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第9自然段。

午時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讀完以後,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境簡便悠閒,此時心境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裏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於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於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境變成得十分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並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活力頓時而生。)

只是,教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問題設計還應當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着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篇3:月光曲教學反思

後面還有多篇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説。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於這一課的“教學提議”中,提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於這個提議,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於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慄;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傑肝膽碎裂,於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異常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裏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鬚、環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鉅製”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麼,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集古典樂派之大成,並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於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演出之時,她才那麼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併為之歎息。能夠想象,當貝多芬意外地出此刻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麼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異常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瞭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經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瞭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麼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敍述來看,盲姑娘不僅僅愛音樂,並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並且準確地確定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説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正是由於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藴,讓她有本事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麼音樂方面的素養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並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賞音樂,可是,要求學生經過樂曲去感受課文裏描述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經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經過作者優美的文字敍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篇4:月光曲教學反思

我在學校錄播室上了一堂公開課。

下課,我就開始自我反思。因為,我犯了一個最低級的錯誤---下課鈴還沒響,我就組織學生下課了,聽課教師,也是帶着一絲缺憾,離開的……説真的,為了這節課,我也付出了努力。從學習目標入手,到導學案的編排,教學設計的設置,説課稿的整理等等這些,我都是在為本節課做準備。只可惜,我對教材挖掘,還是不夠深刻。以致上課語言組織,異常差勁,對課文資料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對這節課,我將做出認真而深刻的反思:

一、時間安排不合理。

上課前,我本應預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或者,在教室放一塊表,有了時間的保證,這樣,就會使課堂更完整。下次,堅決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

二、課文重點段落,朗讀不到位。

朗讀,確實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是,由於我的疏忽,在進行過程中,沒能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句的內涵。或者説,不會抓住關鍵詞語,來分析句子的含義。更不要説賞析句子了。總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讀指導上狠下功夫。

三、教師語言,不簡練,不準確。[由本站網友投稿]

語文課堂,光有情感是不夠的,還必須認真,準確。在什麼場合,用哪個詞語,哪個語氣,都十分重要。比如“幽靜”這個詞,學生將其解釋成了“秀麗,寧靜”。我卻沒有認真思考,跟着錯下來了。這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忌諱的事。而我,又沒在意,所以,會感覺很失敗。

四、課堂上,缺少學生評價。

是啊,學生評價,在課堂上應當算作一個亮點。可是,我卻不敢嘗試,或者説,不敢放手,把機會還給學生。像生字詞的錯誤,完全能夠經過學生的自查來完成。而我……評價,我以後也要試着嘗試。另外,在書寫板書時,沒有給學生明確的指明,哪個同學設計的對,哪個不對。不對的,應擦去。

五、課件的設計,配樂沒精選。

比如,配樂朗讀部分,音樂應貼合文字。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體。這就必須精心設計。並且,配樂時,聲音不能過大,不能來的突然,等等。

六、感激聽課教師的點評。

感激學生的密切配合。我們每個教師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他們的幫忙下,我會努力提高的。同學們課上都聽得十分認真,無論表演,還是回答,還是小練筆,都很精彩。期待我們共同提高。總之,經過這次授課,我受益匪淺。相信,虛心請教,默默鑽研,會讓我“步步驚心”。

篇5:月光曲教學反思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後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恆、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明白,我在準備這節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覆讀課文,理解着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説明他想把自我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僅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僅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所以,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説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明白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明白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我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僅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那裏能夠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

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經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貝多芬來説,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我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裏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説,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着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説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僅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所以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境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湧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湧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境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着音樂的意境,體會着貝多芬的心境與創作的活力,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閲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我曾説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麼幸福!”“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麼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僅有富有同情心,僅有他懷着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僅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着幸福和喜悦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所以,我更要讓孩子經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着自我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我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在反覆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教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向板着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教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教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教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提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怎樣到達預設的課堂效果?

經過讀感悟,帶着感悟再讀。孩子經過讀課文,能從子裏行間裏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經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我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經過範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我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麼。經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一樣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着自我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説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經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主角。同時,教師僅有自我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必須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再磨課的過程中,我最初設計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原因。”可是,經過幾次試講,都沒有收到預設的效果,舉手回答的孩子寥寥無幾,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讀課文,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我反覆思考這句話,問題就出在那裏。經過教研員的點撥,把問題改成了“到底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讓她為盲姑娘彈曲子?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子裏行間裏去找原因。”再之後的試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狠準確地就找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進取踴躍地舉手回答。這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經過本次講課比賽,無論是我自我的磨課經歷還是聽別人的課,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孩子讀書寫字,語文教學是藝術,要讓孩子喜歡上語文,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會引領其走入文學寶殿。

篇6:月光曲教學反思

教師是課堂中的引導者。學生能否在學習中充滿活力,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及自我的表現。本人在《月光曲》一課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先進教學條件(多媒體技術及FLASH技術),自我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貝多芬的背景及課文環境的內涵,融入自我對課文的理解及自我的活力,讓學生在教師的活力中尋找學習的活力,尋找課文的內涵,以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師充分理解課文,並把自我的感受融入課堂當中。

《月光曲》一文是講述《月光曲》創作的一個傳説。這個傳説中所呈現出來的是貝多芬先生對廣大勞動人民及窮苦家庭的關心及愛護,也展現出來貝多芬的高超的音樂造詣及藝術修養。要理解好這篇課文,就必須深入瞭解貝多芬本人及其創作的作品,以及關鍵在於對《月光曲》的理解。本人為了深入地理解這篇課文及《月光曲》,在網上尋找有關資料,對貝多芬及其所創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必須的瞭解。從資料中,我明白貝多芬相關的生平事蹟及有關作品的情景,(並重點了解了《月光曲》的情景。關在教授之前就讓學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的第十四鋼琴曲,又稱《升C小調奏鳴曲》,寫於1801年。這曲子初版上有“獻給黛莉冉”字樣。黛莉冉是貝多芬的戀人,是一個伯爵的女兒。之後,黛莉冉遵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加路倫彼爾伯爵。這首題贈給朱麗葉塔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寫作於一八一O年。起初只題作「幻想曲風奏鳴曲」後因詩人雷斯達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現「月光曲」的別稱。《月光曲》的起名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1799年—1860年)聽了該曲後聯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説是出版商因為這樂曲的標題不容易引起人們注意擅自定的。而課

文則採用一個傳説來講述《月光曲》的來歷。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充分地瞭解相關知識,有利於對課文及貝多芬這人的理解。也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筆。

二,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向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閲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FLASH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圖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畫出文中相對應的句子、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我在FLASH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讓學生能夠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就這樣,經過指導閲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閲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以自我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本人對《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十分動聽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並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我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活力,讓學生感染到自我情感,從而融入自我的活力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我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到達情感上的昇華。最終,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我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篇7: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敍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説。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為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教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眾口一辭説“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着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為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為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為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為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説,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靠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説,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着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閲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篇8: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人教版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忙他們理解課文資料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這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悦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到達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説:“同學們,最終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能夠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可是透過這充溢着優美意境的字裏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樣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終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説:“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着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説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説,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篇9:月光曲教學反思

遵循教學客觀規律。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麼是學習?

在《月光曲》的朗讀教學中,有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

學習就是不斷提高。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此刻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並因勢利導啟發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堅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後面資料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

篇10: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本事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經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經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美;經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自我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經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説,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藴涵的資料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着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説説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説,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説,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説,看到了漲潮;有的説,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説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篇11:月光曲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異常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藴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導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經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經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經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我的情感。

文中是經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藴涵的資料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着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

篇12: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説。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於這一課的“教學提議”中,提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於這個提議,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於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慄;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傑肝膽碎裂,於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異常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裏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鬚、環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鉅製”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麼,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集古典樂派之大成,並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於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演出之時,她才那麼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併為之歎息。能夠想象,當貝多芬意外地出此刻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麼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異常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瞭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經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瞭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麼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敍述來看,盲姑娘不僅僅愛音樂,並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並且準確地確定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説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正是由於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藴,讓她有本事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麼音樂方面的素養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並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賞音樂,可是,要求學生經過樂曲去感受課文裏描述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經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經過作者優美的文字敍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篇13:月光曲教學反思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後修改了好幾次,我反覆讀課文,理解着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説明他想把自我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僅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僅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所以,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説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明白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明白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我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僅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那裏能夠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

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經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貝多芬來説,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我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裏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説,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着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説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僅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所以即興創作了《月光曲》。在反覆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教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向板着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教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教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教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提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所以我盡力用親切的態度,温和的語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

篇14: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資料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藴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透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透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就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僅有個別地方,如描述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緒,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説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就應讀出其中藴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善提高,以到達夢想效果。

篇15:月光曲教學反思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終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頭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説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終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可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我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可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小編簡評】

月光曲教學反思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月光曲教學反思範文。

【網友評價】

很有帶動他人的氣氛呢。

標籤: 月光曲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vw5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