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經典歷史英雄故事多篇

經典歷史英雄故事多篇

經典歷史英雄故事多篇

英雄人物故事 篇一

戚繼光抗倭

説起中國近代史,世人都知道,那是一條用血液和淚水匯成的河流——由於清政府的軟弱,帝國主義列強都將中國看成是發財的工具,用盡各種手段蹂躪與侵略中國。其實這樣的侵略並不是頭一回了,早在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就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因為在漢代時,日本被稱作“倭國”,所以沿海居民咬牙切齒地稱他們為倭寇。但是倭寇並沒有實現侵略中國的野心,那是因為明朝有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山東登州人。戚繼光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戚景通因為屢立軍功被朝廷封侯賞爵。良好的家庭環境沒有讓戚繼光變成紈絝子弟,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通經史,明大義。父親覺得他是可造之材,對他期望很高,於是更加嚴格地教育他。17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官居四品。位居高官並沒有讓他懈怠,反而更加讓他覺得自己必須實現理想,那就是像父親一樣縱橫疆場,為國效力。

1548年,戚繼光得到了兵部主事計士元的推薦,開始被朝廷注意。當時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整天忙着煉丹而無心國事,國事幾乎是由內閣首輔張居正全權處理。戚繼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權傾朝野的張居正。他們在討論當時朝廷頭疼的倭寇問題時,戚繼光見解獨到,而且提出了明確的方案和對策,從而得到了張居正的信任,成為解決倭寇問題的主要人物。戚繼光在檢閲當時的明朝軍隊後深感失望——由於皇帝不理朝政,軍隊訓練長期荒廢,紀律鬆懈,士兵素質很差,戰鬥力更是低下。於是不久,戚繼光在浙江義烏招募礦工和農民組成“戚家軍”。接着他自創了軍事史上著名的鴛鴦陣,加上朝廷為戚家軍配備了新的戰艦和新式火器,以及嚴格的訓練,戚家軍迅速成長為一支戰鬥力不俗的軍隊,從此成為抗倭的主力部隊。

1561年5月,一萬倭寇兵分兩路大舉進攻浙江,妄圖佔領台州和寧海。戚繼光聞訊,便親自領兵前往寧海迎戰。戚家軍行動迅速,在倭寇還 在桃渚燒殺搶掠的時候,就迅速切斷了敵人的後路,逼迫敵人不得不決戰於雁門嶺。此地易守難攻,倭寇曾在這裏勝過明軍,可是戚繼光的軍隊卻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內全殲倭寇。此時台州因為兵力太少,幾近失守,戚繼光火速回師救援。他身先士卒,士兵們得到鼓舞,個個如下山猛虎,倭寇被打得節節敗退。他們妄圖用搶來的金銀當做糖衣炮彈擊潰戚家軍,可是戚家軍紀律嚴明,士兵個個對倭寇恨之入骨,進攻得越發猛烈。此役,戚家軍只傷亡三人,而倭寇全軍覆沒。有意思的是,出兵的時候,火頭軍開始煮飯,凱旋之時,飯才剛熟,可見戚家軍戰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此後倭寇又幾次攻打台州,但是戚家軍勇不可擋,戰戰皆勝,令倭寇聞風喪膽,從此戚家軍聲名大振。

1562年,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6000人往福建平定倭患。當時倭寇在此十分猖獗,在好幾個島嶼上建立了活動基地,對附近的村落進行燒殺搶掠。戚繼光只用了九天,就全殲橫嶼島上的所有倭寇,收復了這座被倭寇侵佔三年的島嶼。1563年,戚繼光再戰福建,取得平海衞大捷,接着連戰連捷,終於平定了福建莆田地區長達九年的倭患。這年10月,戚繼光升任總兵,統領浙粵閩三省軍務。倭寇賊心不死,集結近三萬人殺往福建沿海,戚繼光率軍打退其先鋒,兵分幾路將其部隊截成數段。第二年2月,戚繼光先後給倭寇殘留部隊兩次毀滅性打擊,肅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勢力,接着又出兵廣東,將倭寇勢力一網打盡,至此基本平定了困擾朝廷多年的倭患。

1568年,戚繼光奉命鎮守薊州。他在薊州16年,加固城牆,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多次打退侵擾的敵人,軍威大振,從此薊州平靜。戚繼光離職之後,戚家軍並沒有解散,而是將優良的軍事作風傳承了下來,成為明朝後期的主力部隊。他們作戰勇猛,紀律嚴明,為當時百姓津津樂道。戚繼光也因抗擊外國侵略者,澤被人民,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事蹟至今被人民廣為傳頌。

英雄人物故事 篇二

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詩體。

屈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十多歲時便學識淵博,能詩善文,年紀輕輕就當上楚國的左徒,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接待各國使臣,深得楚懷王的信任。

屈原生活在各國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後期。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數秦國最為強大,其次是楚、齊等國。秦國憑藉其雄厚的實力,對外擴張,一心想要吞併其他六國。而作為大國的楚國也想實現統一大業,為此,屈原竭力輔佐楚懷王,對內舉賢授能,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屈原因能言善辯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並使楚懷王成為六國聯盟的領袖,制止了秦國的擴張。因此屈原深得楚懷王重用,許多內政、外交大事,都由他做主。然而這讓貴族們非常忌妒,他們明裏暗裏和屈原作對。

一天,楚懷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搶了去看。屈原趕緊收起草稿,冷冷地説:“這是個草稿,還 沒定下來,誰也不能看!”

靳尚自討沒趣,心生怨恨,便去楚懷王那裏陷害屈原,説屈原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專權獨斷,根本就不把楚懷王放在眼裏……楚懷王聽了信以為真,火冒三丈,從此就對屈原疏遠了,不僅聽不進屈原的忠告,還 將他貶為三閭大夫,管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秦王得知這一情況,竊喜,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在六國之中只要離間了齊、楚這兩個最有實力的大國,六國聯盟也就瓦解了。於是秦王派張儀到楚國,先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等人,同時提出以獻商於六百里土地,換取楚與齊的斷交。可是楚懷王並沒有看出秦國的陰謀,竟聽信了張儀、靳尚等人的花言巧語,背棄齊國,結果上了大當,不僅六百里土地沒到手,而且在攻打秦國的時候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楚懷王見形勢危急,不得不重新任用屈原,派他去恢復齊楚聯盟。屈原到齊國後,盡力施展其外交才能,好不容易才恢復了齊楚聯盟。不料秦王聽説此事後,又派張儀來瓦解齊楚聯盟。楚懷王本來想殺掉張儀,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鄭袖替張儀説好話,又稀裏糊塗地把他給放了。等屈原從齊國回來,張儀早沒影兒了。而楚懷王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對靳尚、鄭袖這班人非常寵信,對屈原十分疏遠。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眼看着楚國衰敗下去,悲憤不已。他把滿腔的情感傾瀉到詩句中,寫出了有名的長詩《離騷》。

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他怕楚、齊再次結盟,就設法拉攏楚王,常給楚懷王送禮,還 把女兒嫁給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以為秦國真的要同楚國交好,就同秦國結盟了。對此,屈原竭力反對,可惜楚懷王當時被奸臣所矇蔽,屈原忠心勸説不但無效,反而被流放到漢北地區。

楚國的出爾反爾,惹惱了參加合縱的其他各國。公元前304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違背縱約而攻打楚國,楚國向秦國求救,還 把太子送到秦國做人質。於是,秦國出兵,三國也就退兵了。公元前303年,留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太子因殺了一個和他發生衝突的秦國大夫,逃回楚國。秦以此為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了楚將唐昧,佔領楚國的重丘。這時,昏庸的楚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性,讓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一次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勢“邀請”楚懷王去武關會盟。

屈原此時已從流放地返回,他和昭雎等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可子蘭怕失去秦昭王歡心,竭力慫恿楚懷王前去。結果楚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秦國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不肯,就被押往鹹陽軟禁起來,此時他才後悔沒聽屈原的忠告,但為時已晚。楚懷王在鹹陽被軟禁了一年多,其間幾次逃跑都沒有成功,最終氣惱成疾,死在了秦國。

屈原聽到這個消息,悲憤交加,又寫了《招魂》一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楚懷王被扣於秦國之際,楚國立太子橫為國君,即頃襄王。頃襄王也是個昏君,他讓子蘭代昭雎當令尹,整日被奸臣的讒言包圍,只顧享樂,不問政事。不久,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奪取楚國15城。屈原見朝廷如此腐敗,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不禁憂心如焚。但他仍寄希望於國君,連寫了幾篇奏章,勸頃襄王親賢遠佞,革新內政,以報仇雪恥。但這些奏章卻落到了子蘭等人的手裏,他們更嫉恨屈原,於是又陷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

在流放中,屈原仍時刻心繫楚國的命運,希望頃襄王能召他回去,挽救國家命運。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盼來的只是絕望。

流亡期間,屈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百姓,瞭解他們的生活,又寫出了《九歌》《九章》等優秀詩篇。

與此同時,楚國的形勢越來越危急。不久,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的郢都,毀壞楚先王的陵墓,頃襄王外逃,楚國已朝不保夕。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淪亡,在悲憤交加中,於這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這年他62歲。

當地百姓聽到這一噩耗悲痛萬分,爭先恐後去打撈他的遺體。雖費盡周折,卻仍一無所獲。有人就用葦葉包了粽子,投進江中,祭祀屈原(一説是擔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這種活動流傳下來,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直到今天,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民間還 有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歷史英雄故事 篇三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於書香世家,受酷愛讀書的父親的薰陶,從小也博覽羣書,尤其喜歡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楊邦乂、胡銓這些前輩英雄,立志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二十歲時,文天祥高中狀元,從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當時的南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政治腐敗,外有蒙古人頻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權位低微,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後被外放到地方,擔任負責斷案的官員,一直沒有參與抗擊外族侵略的機會。

1274年7月,年僅四歲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見南宋政權交替,內部動盪,便派二十萬鐵騎藉機進犯南宋。南宋軍隊倉促應戰,根本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猛烈攻擊,城池相繼陷落。蒙古鐵騎很快便打過了長江,南宋都城臨安岌岌可危。朝堂內外一片混亂,官員紛紛外逃,太皇太后緊急下詔,要求各地進京勤王。

然而,宋軍將領都被蒙古軍隊打怕了,如此大的一個王朝,僅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軀挑起了與蒙古鐵騎鬥爭的重擔。他捐獻所有財產,並募集大量軍費,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抗元軍隊,立即開赴臨安。

但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丞相陳宜中及大部分官員都主張議和,連太皇太后都準備攜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對南宋政權徹底失望,他離開臨安,趕往福建南劍州招募士兵繼續抵抗元兵。之後,文天祥協同各地抗元義軍,轉戰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一路收復了眾多州縣。

1278年冬,元軍開始大舉反攻,義軍節節敗退,文天祥戰敗被俘。

元軍將文天祥關押在戰船上,趕往崖山剿滅南宋將領張世傑。抵達崖山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威逼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慘死的家人和沿途破敗的村鎮,憤怒地説:“你也曾是宋朝的將領,投靠了蒙古人,為虎作倀,殺戮了多少百姓?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讓我勸張世傑投降,休想!”張弘範聽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脅強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壯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聽完文天祥的詩,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決心所打動,沒有再為難他,將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元世祖忽必烈見文天祥忠貞不屈,更想將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趙

來勸降。面對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無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時而憤怒,時而悲憫,百感交集。最後,他朝趙

躬身拜了一拜,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忽必烈見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氣,便下令給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鎖,將他關進暗無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這樣,文天祥在獄中一待便是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沒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斷寫出大量的詩作來激勵自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當文天祥來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已在兩邊垂手而立。面對着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懼,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禮。元世祖也不怪責,緩緩對他説:“只要你投靠朕,對朕忠誠,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麼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沒什麼好説的,讓我一死就夠了!”元世祖見文天祥居然敢當着滿朝文武的面頂撞自己,十分氣惱,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殺死在柴市,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不惜犧牲自己,奮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現出的浩然正氣、不屈氣節深深影響着後人。

英雄人物故事 篇四

“南天一柱”冼夫人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英雄不計其數,他們像天上閃耀的繁星,一直閃爍到今天。能夠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定有過人之處。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女性,她們絲毫不比那些大丈夫遜色,在那些**的年代,成為安定天下的巾幗英雄。人稱“嶺南聖母”的冼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女性。

冼夫人家境很優越,家族世代為南越的首領。冼夫人自幼聰穎過人,足智多謀。由於南越部落較多,在隋朝之前的**年代,部落之間常常爆發戰爭。冼夫人自幼沒有女兒嬌弱的性格,而是喜歡追隨父親和哥哥馳騁疆場。她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霸氣,得到高人傳授武藝和韜略之後,不但能夠彎弓執刀與敵人戰鬥,而且對於行軍佈陣也很有自己的見解。經過幾次部落之間的戰鬥之後,她深得同族的尊重和信賴,甚至南海的一些部落都望風歸附。

苗裔首領馮融看中了冼夫人的才華,於是為兒子馮寶向冼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 郡太守,長得一表人才,又是官宦世家,冼氏自然是答應了這門親事。冼夫人嫁於太守馮寶,輔佐丈夫,開始了她輝煌的一生。

548年,侯景在壽陽發動叛亂,樑朝計劃在採石礬抵抗叛軍渡江,以另一支精鋭部隊偷襲壽陽,使得叛軍不能前後相顧,以此瓦解叛軍。但是朝廷誤命通敵的蕭正德為平北將軍,蕭正德表面備戰,暗地卻資助叛軍,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梁武帝被圍困在台城,樑朝岌岌可危。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徵兵火速救援台城,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志,謊稱有病,遲遲不肯應敵。冼夫人看穿李遷仕推脱應敵,一定是有謀反之意,於是和丈夫假裝去送軍資,李遷仕中計,毫無防範地打開城門,冼夫人下令攻城,將李遷仕獨守的空城一舉攻下。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叛軍。

之後,陳霸先擊潰侯景,趁機取代樑朝稱帝,南朝瞬間更朝換代。在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連天,嶺南地區卻安然無事,這是因為冼夫人的治理。這個時候,馮寶已經病逝,陳霸先顧念舊時和馮寶一起作戰的友誼,特命冼夫人的兒子馮僕為陽春郡太守。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陳霸先鞭長莫及,冼夫人就近聯絡百越酋長共同抗敵。歐陽紇誘扣冼夫人的兒子馮僕為人質,冼夫人不顧兒子的安危,立即發兵守境,助陳朝平定叛軍。冼夫人功不可沒,被敕封“石龍太夫人”。

陳朝經過三代皇帝,到了陳後主手中時,終被隋文帝所滅。南北朝時的對峙局面雖然得到統一,但是嶺南地區尚未歸附隋朝,嶺南各族便推選德高望重的冼夫人為首領,維持地方安定,嶺南地區儼然一個獨立國家。此時冼夫人已經六十多歲,當地民眾都稱她為“聖母”。知道陳朝已滅後,為了避免干戈,百姓受苦,冼夫人深明大義,歸附隋朝,從此南北正式統一。冼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嶺南王仲宣不服隋朝,發動叛亂。冼夫人已經接受了隋朝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平亂。可是馮暄戰敗,冼夫人又派幼孫馮盎前往,而且親自上陣,很快就平定叛亂。從此南疆一片安謐,隋文帝大加讚賞,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是隋文帝卻授予冼夫人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而且給予遇到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見機行事的特權。

冼夫人坐鎮嶺南,明大體、識大義,懲治貪官,招撫部族,使嶺南的政務緊緊有條。冼夫人此時已經年逾古稀,但是仍然策馬巡視。

南北朝是我國的大分裂時期,這個時期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了冼夫人這樣一位雄傑。她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增進了民族之間的團結,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她的軍事才華同樣出眾,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運籌帷幄,敵人聞風喪膽。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冼夫人在混亂的年代脱穎而出,做成了許多男子漢也做不成的大事。冼夫人雖然經歷了三個朝代,但是她始終忠於自己的部族,忠於自己的職守,使嶺南地區安定繁榮長達半個世紀,對於一位女性來説,是非常難得的。周總理曾稱讚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英雄人物故事 篇五

蘇武牧羊

公元前121年,衞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以後,匈奴好幾年不敢來犯漢朝邊關。他們雖然表面上説要跟漢朝和好,而實際上仍對中原心懷不軌。

匈奴的單于多次派使者來漢朝以示友好,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扣留了。漢朝為了報復,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想趁匈奴的新單于剛即位,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了使者來求和,還 答應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從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上禮物,送回被扣留的使者,打算等單于寫了回信就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卻出了意外。

在蘇武到匈奴之前,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衞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器重他,封他為王。衞律有一個部下叫虞常,對衞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衞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贊成這個計劃,並拿出錢財支持虞常。沒想到虞常的計劃不但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衞律審問虞常,查問出同謀。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張勝怕受到牽連,到了這時候才告訴蘇武。

蘇武説:“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匈奴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説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常惠眼疾手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了種種刑罰,終於供出了張勝。單于聽了衞律的報告後大怒,想殺死蘇武,但是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衞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衞律叫他投降,就説:“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茍且活下去還 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衞律慌忙把他抱住,但是蘇武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衞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很有骨氣,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便勸蘇武投降,為他效力。

單于派衞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着。衞律當場殺了虞常,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就投降了。

衞律對蘇武説:“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面不改色地説:“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衞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衞律,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説:“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很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榮華富貴。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會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説:“衞律!你本是漢朝的臣下,卻忘恩負義,背叛了朝廷,還 有什麼臉來和我説話?我絕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衞律沒有辦法,只好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這樣有骨氣,更堅定了勸降的決心。他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蘇武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着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啃皮帶、羊皮片充飢。

單于拿蘇武沒辦法,只好送他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而且將他和隨從常惠分開,禁止他們互通消息,還 告訴蘇武説:“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毫無疑問,單于是要長期監禁他。

蘇武來到北海,那裏荒無人煙,只有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是他唯一的陪伴。沒有吃的,他就挖草根充飢。日子一長,旌節上的毛全脱落了,但蘇武還 是緊緊地攥着那根光禿禿的旌節不肯撒手。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

匈奴又跟漢朝進行議和,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單于欺騙使者説蘇武已死,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後來,漢朝使者又一次到匈奴,蘇武的隨從常惠買通監視他的匈奴兵,私下和漢朝使者見面,將蘇武在北海牧羊的詳情告訴了使者,並教給使者對付單于的辦法。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道:“匈奴既然有心同漢朝和好,就不該欺騙漢朝。吾皇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繫着一條綢子,上面明明寫着蘇武還 活着,你怎麼説他死了呢?”單于聽了,大吃一驚。他以為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便向使者道歉説:“蘇武確實還 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時,才40歲,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蘇武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看見白頭髮、白鬍須的蘇武手裏拿着光禿禿的旌節,所有人都深受感動,稱讚他是一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歷史英雄故事 篇六

航海家鄭和

15世紀初,大明王朝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型海船——鄭和寶船,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開啟了中國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遠播到亞非三十多個國家。而完成這一偉大創舉的人,正是明朝的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從小因戰爭被擄入明營成為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服役。刻苦學習、聰明機智的三保深受燕王的信賴,並立下了赫赫戰功。朱棣繼位稱帝后,賜“鄭”姓於三保。從此,馬三保改名為“鄭和”,並升遷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鄭和是回族人,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經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他們經常給鄭和講述跋山涉水的驚險歷程和沿途的異域風情。小小的鄭和被父輩的冒險精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有空就學習航海知識和技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遠航西洋,朝聖麥加。

終於,鄭和等來了這一天。為了宣揚國威和擴展朝貢貿易,明成祖朱棣派遣他最為信賴和賞識的鄭和出使西洋。如願以償的鄭和非常高興,為下西洋做了充足的準備。同時,他也暗自下定決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圓滿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務。

1405年6月,鄭和的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揚帆起航,第一次下西洋。船隊包括官兵、水手、翻譯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浩浩蕩蕩,前往西洋。

鄭和的寶船剛駛出大明海域時,一切還 算順利。雖然有時遇上暴風雨,巨浪如山一般橫劈下來,撲上甲板,但寶船卻絲毫不受這萬丈狂瀾的影響,依然如履平地。

當他們一行來到爪哇島時,正好碰上島內東、西二王在打仗,東王戰敗。西王的軍隊誤以為鄭和的船隊是來援助東王的,便對剛下船的他們發動突然襲擊,明軍死傷近兩百人。面對這一突然變故,明軍羣情激憤,眾人紛紛請命,要為死難的將士報仇雪恨。

鄭和聽聞這一消息,也是震驚異常。但是,鄭和很快冷靜下來。他知道,明軍雖然人多勢眾,但畢竟身處異鄉,行事不能魯莽。而且這件事一旦處理不好,會引起兩國之間的戰爭。眼下遠洋剛剛開始,如果兩國開戰,勢必會影響大明的國威,破壞整個遠洋計劃。想到這,鄭和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他一面吩咐手下人速去探明情況,一面召集手下的大將商量應敵之策。

前去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回來報告,説是一場誤會。西王也知道自己犯下大錯,誠惶誠恐,親自前來謝罪,並送來了六萬兩黃金作為賠償。

面對着不知所措的西王,鄭和有滿腔怒火可發。可他知道,從來外交無小事。正確地處理好這件事,對遠航西洋和明朝來説,都是一件大事。鄭和果斷地將此事奏稟明成祖,並建議化干戈為玉帛,將大事化小。明成祖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後,雖然下旨譴責了西王的魯莽行徑,但為了兩國能永世交好,決定不追究此事。

就這樣,鄭和憑藉着冷靜、沉着、寬容和大氣,和平地處理了爪哇島事件。這讓西王十分敬佩和感動,從此以後,西王每年都專門派遣使者到中國朝貢,兩國和睦相處。

正是靠着這種獨特的勇氣和智慧,鄭和在之後的航行中,妥善處理各種應急事件,圓滿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務。之後鄭和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使西洋。1433年,鄭和率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在印度卡里卡特病逝,歸葬南京牛首山麓,終年六十二歲。

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歡迎,他把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帶到國外,也帶回了許多當地的特產和珍禽異獸,如胡椒、硫黃、象牙、寶石及獅子、金錢豹、長頸鹿、長角馬哈獸、鴕鳥等。鄭和每次回國,都有大批的外國使團隨同來到中國,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鄭和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八十七年,比達伽瑪早九十二年,比麥哲倫早一百一十四年,可以説,他是人類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偉大航海家。

英雄人物故事 篇七

滿門忠勇楊家將

在山西省代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勢的鐘鼓樓,在其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着“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相傳這是人們為了紀念楊家將的不朽功勛而建的。説起楊家將的故事,幾天幾夜 都説不完,滿門忠烈,鬚眉巾幗皆是蓋世英豪。

一説楊家將,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楊業了。楊業自小就善騎射,武藝高強,每次打獵他的收穫總是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説:“我將來帶兵打仗,也要如獵鷹追逐野兔一般。”楊業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善於領兵作戰,所以很受北漢皇帝的信任,官拜侍衞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建議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宋朝,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遭到反對之後,他並未變節投宋,而是報劉氏知遇之恩,捨命保護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仍在城南與宋軍作戰。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覺得他是一員勇將,在將他收降之後,仍任命他為左領軍衞大將軍。於是楊業和潘仁美一起擔負起防禦契丹入侵的重任。實際上,潘仁美只是掛名的將軍,重任都落在楊業一個人身上。

楊業沒有辜負宋太宗的重託,980年3月,契丹十萬大軍來攻,楊業率部一路堵截奇襲,將契丹大軍殺得片甲不留,契丹節度使蕭咄李被斬殺,大將李重誨被俘虜。這一仗讓契丹人魂飛魄散,從此,他們只要一見到“楊”字軍旗,便嚇得膽戰心驚,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

楊業駐守雁門關達八年之久,在此期間,契丹軍始隊終不敢入侵一步。楊業戰功顯赫,難免招來一些同僚的忌妒,有人祕密上奏詆譭楊業,但是太宗皇帝沒有輕信,而是將密摺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986年,宋太宗決定徹底解決契丹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楊業兵出雁門關,出師兩個月就大獲戰果,但是由於其他幾支部隊潰敗,如果楊業孤軍深入敵部,非常危險。楊業本想保護百姓離開戰地,然後再謀攻敵之策,可是主帥潘仁美堅決反對,他好大喜功,執意讓楊業攻打寰州。楊業解釋説這樣會失敗,監軍王銑就陰險地説:“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手握幾萬大軍卻不敢和敵人正面交戰,難道你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憤地説:“我只是為了減少傷亡,好完成皇上交託的使命。”最後楊業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出兵前往。兩場惡戰之後,楊業寡不敵眾,潘仁美和王銑竟然沒有接應他突圍,楊業雖英勇作戰,但最後還 是受傷被俘。楊業鐵骨錚錚,不願屈服契丹,最後絕食而死。

楊業雖死,但是他的愛國血脈卻留傳了下來。楊業的兒子楊延昭即楊六郎深得父親真傳,智勇善戰,軍紀嚴明。楊延昭兒童時代就受到父親的薰陶,喜歡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朋友説:“這個孩子最像我。”楊延昭長大之後,父親就帶他上陣作戰,很快他就成長為一名成熟勇猛的大將。986年,楊延昭隨父親在朔城激戰,手臂被亂箭射中,卻毫不介意,繼續浴血奮戰,大懾敵軍。999年,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楊延昭奉命守衞遂城。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人人自危,楊延昭神情泰然自若。時值寒冬,楊延昭命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契丹軍無法攻城,契丹久攻不下,還 損失大半人馬,只好去攻打別處。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衞北方二十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楊家將裏著名的英雄。他們祖孫三代,在當時的北宋幾乎是家喻户曉,深得民眾欽佩。

楊家將那種盡忠為國、浴血殺敵的愛國主義精神被歷史長河滌盪得閃閃發光。至今,他們的英姿仍然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qo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