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人物評價精品多篇

歷史人物評價精品多篇

歷史人物評價精品多篇

歷史人物評價 篇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帶着絲好奇,是怎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閒適場景?

提起菊,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陶淵明。因為,他是如菊一般的隱士。不慕榮利,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談,過上了“種豆南山下”的田園生活。

只是,世間繁花千萬,何必獨愛於菊?隱士,即隱居於山水之間的人吧。這樣的人,不錯,也許是過着一種如詩般的生活。但卻必定是孤獨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歸於自然,其結果只會是“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悲哀。

不得不説,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絕對不會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會使自己存活於幻想的“桃花源”中。畢竟,現實是必須要面對的。我眼中的陶淵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後就只是個懦夫。一面抨擊着黑暗的政治感傷時事,一面卻將自己隱在遐想之中。既為大丈夫,若沒有班超棄筆投戎的英勇氣魄,也該堂堂正正地立於世間,面對面地與黑暗抗爭。即便不能如蓮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該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晉朝,他可以拋棄一切過他的田園生活,但在今天,四處是高樓大廈的鋼鐵森林裏,他還能如舊?只怕到時會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樣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淵明,只可惜,習慣於將自己隱藏後散發清香的菊花永不會讓我喜愛。

歷史人物評價 篇二

多年以前,在我剛剛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泥土時,我還對它無所知曉。腦海裏只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後來看了其中的壁畫,聽了大人們的講述,才知道這個蒙古人一生中的曲折。

老實説,我對那些表現鐵木真生平的壁畫並不感興趣,聽大人的講述也不大認真,因此只記得個大概,知道它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出了那間畫着壁畫的房子,我駐足在山坡之上,俯瞰四周寬闊的景象,一片濃綠帶着凝重的幽深,到了遠處開始模糊了。我深吸了一口氣,舒暢之餘有一些壓抑。我知道這裏有一個勇猛彪悍、奇特而不屈的靈魂,卻不知道這平靜背後昔時的那般景象。

直到近日,鐵木真再次闖入我的腦海。一篇評述鐵木真的文章中説到了他的曲折和殘暴,當然,還有他的那個“嗜血”的民族。我又將先前腦海中那個尚未完全定型的輪廓拾起。我承認鐵木真的個性和心理及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經歷的影響。那種動盪不安的生活,喪親流血的痛苦,還有形勢對他的逼迫,一次次向他證明強大和金錢的重要。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之下造就出的鐵木真註定就要成為他的那個樣子的。

在我眼裏,他是個很情緒化的容易走極端的人。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存在並無特別,然而令人覺得可悲的是文化和生靈在他的征服中被弄的痛苦不堪,無辜者在他的鐵蹄之下血淚滿山。這是因為本該是屬於他個體的東西被放大到了一支軍隊,一支強大的有殺傷力和影響力的軍隊啊!

因而,他的軍隊幾乎成為一羣魔鬼。這些有血性、重義氣、有感情的蒙古人就這樣成了魔鬼?!成吉思汗年輕時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我們無法原諒因此而導致的對生命的殺戮和對文化的摧殘。就連我這個蒙古族人都無法原諒。那麼我們是否因為此而完全否定了元朝呢?

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國的締造者,他的一生都在為征戰而奔波,這是一位開國帝王必然要經歷的。而在他的後人手中,基業得以發展,尤其是到了忽必烈時期。元世祖接受和提倡以儒學為主的漢族傳統文化,各地學校得以恢復和發展。史書上亦記載了元朝的獨特文化。我國文學史上的三座高峯之一——元曲,就產生在這個朝代。

無論如何,成吉思汗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一個人物頗受爭議説明他是值得被人們去探討、去認識的。任眾説紛紜,成吉思汗和他的元朝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而這位譽滿天下而又謗滿天下的蒙古人也已成為塵封的歷史中一個留下深刻印跡的人物。人們到底因為什麼記住了他?我只想説,他的背影並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朝代,儘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着這個民族的驕傲與悲哀。

評價歷史人物小論文 篇三

摘要:瞭解歷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實,探究他們與時代的相互關係,認識歷史人物所進行的各項重大活動既受到歷史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與其個人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把歷史人物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相結合,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法的觀點,這是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方面評價歷史人物。

關鍵詞:評價歷史人物;基本方法;歷史條件;歷史活動

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革命領袖、科學發明家,這些歷史人物都在歷史上對各自的社會發展、民族興衰起了不同的影響和作用。但是任何一位歷史人物,歸根結底,總是時代的產兒,總是和一定的時間、地點、事件相聯繫着。那我們該如何來評價這些歷史人物呢?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必須把歷史人物放在歷史的洪流中,客觀地、全面地、辯證地去評價歷史人物。下面就結合新課程人民版教材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説》在教學中的體會,淺談一下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一、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是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根本標準。例如評價古代中國的政治家,主要圍繞他們的各方面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是否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是否調整經濟措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否推動了科學文化繁榮、民族融合團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等。

二、具體分析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

評價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去評價歷史人物,不是苛求於古人,就是把古人現代化。例如以評價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和地位來説,只有我們面對歷史事實,具體分析時代要求,才會看到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代替分封制、政治經濟統一代替諸侯戰亂紛爭的時代要求,為秦始皇提供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歷史舞台,為他一系列的作為提供了歷史依據。歷史肯定了他順應歷史發展所邁出的步伐。同時也正是通過對當時歷史條件的分析,才使我們有可能揭示秦始皇在順應歷史發展的活動中,為什麼採取了嚴厲殘酷的手段;其中秦始皇的個人因素起了怎樣的作用。這樣我們就能比較切合歷史實際的評價他的歷史作用和地位了。有時還需要把歷史人物放到世界大環境中去認識分析。例如,如何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對處於歷史轉折點上的康熙給予客觀而辯證的歷史評價這個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國歷史的發展也不能孤立於世界。康熙在位時期,世界歷史正在邁向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康熙為古代中國開啟了最後的輝煌盛世,那落日餘暉般的輝煌卻始終沒有使中國趕上資本主義的步伐,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就為中國在19世紀被動挨打埋下了伏筆。這樣,結合世界歷史背景才能更全面、更客觀地看待康熙盛世。

三、“就事論人”,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蹟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例如,對克倫威爾進行功過是非的評價,需要建立在克倫威爾在英國革命中的主要活動史實的基礎之上;而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的卓越功績和領導美國初建過程中的貢獻,則是全面認識分析華盛頓的主要歷史依據;同樣,只有瞭解了拿破崙的主要軍事、政治活動,才能客觀評價拿破崙及其內外政策,等等諸如此類。

四、評價歷史人物要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和歷史作用做出恰當評價。可以通過一些史料,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做出分析評價,如唐太宗識馬周的事例凸顯了他的用賢之風,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成因和內容;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的講話演説,表現了他謙遜大度、無私奉獻、堅韌頑強的美德。還要幫助學生對歷史人物相互之間的評價或後人對某一歷史人物的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分析,從而昇華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理解,更好地分析評價歷史人物。以唐太宗對隋煬帝的評價為例。唐太宗以人為鏡,亡國之君隋煬帝就是他懸掛在自己面前的一面鏡子,唐太宗認為隋朝的滅亡完全是隋煬帝窮奢極欲、驕橫殘暴造成的。既然隋煬帝被唐太宗作為殷鑑的教材,充當賢君唐太宗的鏡子,就只能是個殘暴亡國之君的形象。可是這對隋煬帝的評價就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不是公正和全面的。

瞭解歷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實,探究他們與時代的相互關係,認識歷史人物所進行的各項重大活動既受到歷史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與其個人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把歷史人物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相結合,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法的觀點,這是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全面的看問題,多角度的分析問題,根據歷史的真實面目給予其符合歷史實際的評價。例如,隋朝的隋煬帝以暴君的形象載入史冊,與桀、紂相提並論。可是他在位期間開鑿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派人出使流求、赤土,加強了大陸與台灣及東南亞的聯繫;出兵吐谷渾,打通內地與西域的交通,密切了內地與西域的經濟文化往來;重視文化事業,創立進士科等等。如果只是把目光集中在隋煬帝的缺點和過惡之處,這對隋煬帝的評價就不是公正和全面的了。

歷史人物評價 篇四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禮貌,有過繁榮,有過晦暗,也有過戰亂,每一個時代都有必須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時刻裏,各種人物,時代的偉人,橫空出世,應運而生。俗話説:亂世出英雄。在複雜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當時所謂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曉的名人。而我最感興趣的歷史人物莫屬朱棣了。

《明史》曾這樣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峯,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當然,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某網友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第一,他繼承了明太祖的事業,對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調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業建立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把明朝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他的殘暴不僅僅僅體此刻他奪取政權以後對於政治反對派的殘酷鎮壓和殺戮,也表此刻他奪權以後建立的東廠對於全國政治、官僚隊伍加強控制,同時造成以後宦官擅權的弊病。第四,我們説永樂盛世是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又是一個艱難的盛世,這個盛世是讓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的。

縱觀朱棣的一生,還是可圈可點的。明成祖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航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個人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朱《本站·》棣原本能夠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但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藉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最後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而這豐功偉業背後藴含着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但是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能夠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説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透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血腥的場面可想而知。不管怎樣樣,朱棣的功績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國蒙受巨大的虧損,陷入了閉關自守的狀態。

走進歷史人物,不僅僅加深了自己對古代的禮貌和事蹟的瞭解,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歷史人物評價 篇五

唐宋禮貌為吾泱泱中華五千年禮貌史之顛峯,期間才人輩出。詩詞藝術臻於極致,四座高峯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當然還有諸如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之類的文人騷客不能盡述,以四子之比較一窺管豹對於吾等俗人已經足矣。我很驕傲的是作為李白和蘇軾的同鄉,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詠過的景緻,玩味其意境。

我以為説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還是比較有説服力的(當然之後還要加入佛家(釋家),但是其要義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們夢想的是達濟天下和田園仙界的兼具。這一點其實李杜蘇辛四人都有。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狀況不一樣。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詮釋的是藝術的驚人的想象力和直覺。杜甫是沉鬱頓錯的思考者,他心懷家國天下,是個典型的傳統儒家信徒。蘇軾是儒道兩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於抒發自己不一樣理念的大家。辛棄疾是個歌吟的武將,其豪氣和才智都令人欽佩。

以前年少時,最愛李白的詩歌,以為《行路難》的壯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勇氣,散發弄扁舟的瀟灑,是我最喜愛的。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讀着、讀着,總覺得有一點點牴觸的情緒。我覺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對於社會而言,不僅僅有遊戲規則,還有潛規則,李白能夠説是連遊戲規則也沒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能夠説是個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氣質是道家、釋家的一些。因此,他不為世俗社會接收,一生落魄。其實,中國歷史上,盛唐是很開明的,詩人(或者説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還是他的性格過於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愛杜甫的詩歌。沉鬱中充滿了頓錯的美感。天下間,悲哀人多,更尤在亂世。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個由盛轉衰的時代,社會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飽含一腔熱血,夢想着救國就民。一個悲苦的詩人,“如果世界註定要下沉,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島《回答》)是對杜甫的最好的註解。杜甫是知道遊戲規則的人,但是他能夠説是不明潛規則的,或者説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亂世,因此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説對人的才華欣賞,我是在四個人中最欣賞蘇軾的。蘇軾先生的家離我的家鄉但是數十里之遙(以前算一個市的)。蘇軾琴棋書畫、佛理禪機、時政甚至軍事無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這天的蘇堤上,除了感慨東坡才華外無他。(如果是李杜,我以為是很難做好一個地方行政主管官員的)。蘇軾的詩詞,有發人思索的禪理、有豪邁的大江東去、有婉約的十年生死,無不體現了他的全面。東坡肉也是一道不錯的佳餚。蘇軾的杯具也在於他的才情。他過於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協調。弄的在政治上,先後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終老。如果是在一個現代政治體系下,我堅信蘇軾是會生活的很好,事業上也發揮的不錯的,可惜他是在潛規則,利益協調的中國社會裏生活。

辛棄疾的詞説實話,我不是個性的喜愛,可能是由於很多詞裏用的典故太多,我總覺得不夠自然。但嫁軒先生的武略驚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説,對於未來的是依靠信仰,我覺得嫁軒就是這種信仰很強烈的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頑強的。可惜,嫁軒連成為岳飛的機會也沒有。

按照黑格爾的明白,藝術、宗教、哲學三者共同構成了精神發展的最高階段。三者區別在於,精神到達自覺的途徑和方式不一樣。哲學是“純粹的思”,藝術是“直覺的思”,宗教是“超驗表象的思”。藝術總歸是一種以直覺來體驗生活的方式,因此還是和生活的方式分離的。純粹的思和超驗的思還是不一樣的路徑。在不一樣的路上,我還是比較贊同黑格爾的看法的,哲學作為“純粹的思”是高於其他兩者的。這也是我對東坡評價更高,很喜愛杜甫的緣故吧。

歷史人物評價 篇六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英雄豪傑為守護着我中華民族的領地,而拋頭顱,灑熱血。岳飛、鄭成功、戚繼光、霍去病、楊政忠、蘇武等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歷史上抹不去的痕跡,中華民族的驕傲。其中我最為欽佩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人,字宋瑞,號文山。南宋一代抗元名將,愛國政治家、文學家。他鐵骨錚錚的性格與氣概使我對他起了敬佩之感。

當他被元軍俘虜時,元軍予以高官、俸祿,他拒不接受。當元軍都元帥張弘範告訴他南宋已滅亡,他忠心盡到了,可以換主奉君了,他仍是一身浩然正氣,並提筆寫下了《過零丁洋》的不朽詩篇。詩中最後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記激起過多少胸懷壯志的奮鬥青年的心。為中華千百年來的輝煌盛世做下了完好的奠基。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烈詩詞。也表現出了文天祥的躊躇滿志。詩詞慷慨激昂,體現了文天祥為國獻身的自豪與無畏。又一次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使我又一次肅然起敬。

文天祥我想對你説:“你的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的氣魄,你的躊躇滿志,一身浩然正氣無一不使我敬佩尤深。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揭開了新的樂章。而在當今的社會上又有幾人能做到你這般的忠心愛國,不畏權貴,為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一箇中學生,我應該學習你所有的品質,為我的祖國,我偉大的母親獻上我的一切,為中華民族這一宏偉藍圖添上我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我的國家站在世界之巔。俯視一切,成為世界的最強者。文天祥,我向你致敬。”

歷史人物評價 篇七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讀過《史記》一書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項羽是個英雄。項羽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便可殺敵上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時,他竟然敢説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一位英雄。

但項羽是一名非常失敗的英雄。

其一,項羽不注重學習,只崇尚武力,甚至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的名字會寫就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南征北戰,還是治理國家,武學不知將成為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而且,項羽還不善於用人,不會把握時機。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范增為他效力吧,可他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連范增的才智也浪費了。項羽要麼中人家的計策,要麼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離開了他,是自己徹底失去了謀士。

項羽在臨死之前曾説過“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尋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到死還認識不到自身的缺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實可悲啊!

歷史人物評價 篇八

項羽成功了之後,個人威武膨脹,“不能信人”的弱點就進一步放大了。項羽很多手下都陸續離開他,比如韓信、英布等,都説明了問題。當然,英布離開他,存在個人私利,但和項羽不能信人也有關係!

言而總之,古往今來,想成就大事業的,哪個不是想方設法的增強力量,統一能統一的人,劉邦、李淵、朱元璋等概莫如此!因此,當項羽不能相信別人,不能接納外面的英雄豪傑,那麼他就越來越虛弱,失敗也就屬於必然的了!

歷史人物評價 篇九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對李白才華,性格和愛好的描繪。

李白生性浪漫,不習慣宮廷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不久便離開長安,重新浪跡江湖。李白的詩性格豪放,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想象豐富,語言輕快。

李白的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蜀道難》等,這些詩都是無與倫比的絕唱。李白有堅韌不拔的決心,他從國小習刻苦,青年時就立志做一番事業,他離家漫遊,接觸到各種人物,遍覽各地名山大川,我們應該學習李白那種勇往直前的決心,他的志向遠大,我們必須有遠大的志向,並向目標不繼努力,那樣我們一定會成功,俗話説的好“天才出於勤奮”,我們應該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無論前方會有多少困難,只要我們有決心。信心。耐心就會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敬佩李白,儘管他已經不在人間,但是他的才華,品質永存在人們的心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we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