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暮春滻水送別》詩詞鑑賞(精品多篇)

《暮春滻水送別》詩詞鑑賞(精品多篇)

《暮春滻水送別》詩詞鑑賞(精品多篇)

《暮春滻水送別》詩詞鑑賞 篇一

《暮春滻水送別》

唐朝: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官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暮春滻水送別》古詩簡介

《暮春滻水送別》是唐代詩人韓琮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暮春季節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現了濃重的滄桑之感和淒涼的年命之悲。這種衰颯情調,是中唐日趨沒落的政治形勢的反映

《暮春滻水送別》翻譯/譯文

綠葉繁密春花稀少的時節離開京城,暮雲低垂樓閣高聳藴涵着古今幽情。

遠行之人千萬不要聽那宮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間悠悠歲月的正是這水聲。

《暮春滻水送別》註釋

滻水:亦稱為產水,發源於藍田縣西南的秦嶺,號為關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匯合後流經當時的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

綠暗紅稀:綠葉茂密,紅花減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鳳城:指京城長安。西漢時長安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説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築,長安因此又稱鳳城。

古今情:思今懷古之情。

行人:指詩人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指滻水。

年光:年華;歲月。南朝陳徐陵《答李顒之書》:“年光遒盡,觸目崩心,扶心含毫,諸不申具。”

《暮春滻水送別》賞析/鑑賞

這首詩大約寫於韓琮在朝任中書舍人時期。

送別,歷來是文人騷客們吟詠良多,在不斷求真、求情、求意的過程中常作常新的題材,就送別詩的整體情感內藴而言,既有灑脱曠達之作,亦不乏深情綿邈之歌,但多針對一時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韓琮此詩別具一格之處正在於其獨具匠心,斷然避開古已有之且漸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從所有離愁別恨中提煉出送別時的共有情態。

“綠暗紅稀出鳳城”,“綠暗”“紅稀”緊扣詩題“暮春”二字。鵝黃明麗、遠有近無的嫩綠,只屬於東風輕拂中萬木復甦的早春,晚春風光,便是詩人在紅綠色調鮮明對比中拈出的“暗”和“稀”。兩詞一方面如實描畫了詩人眼中的景物:時序推移,草木的綠意在漸濃的春氣裏變深變暗,繁花滿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即使不曾“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亦註定要在晚春時節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數量的孤單,來映襯送別之際主客同有的惆悵之情。

“暮雲樓閣古今情”,送別,本就暗生愁緒,更何況是在最易觸痛感傷的黃昏。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此刻,在這繁華至極的帝都,無數高樓畫閣沐浴在落霞暮雲之中,眼前景不經意間勾起了詩人無窮無盡的心中情。於是,契闊別離之情、壯志未酬之情、感懷傷時之情……跳躍着,翻滾着,一齊湧上心頭,再融入生命體驗中不可排遣的滄桑感,一時間,詩人恍然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中,讓古往今來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鳴,似乎從中獲得了一種可以超越時光的永恆。這大概就是韓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兩句,則由次句“古今情”牽引而來。面對不可回返的流水,人們總是抱以時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無奈與遺憾。“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烏夜啼》)又何嘗不是如此?詩人苦心告誡,讓人“莫聽”,卻不曾言明其中緣由,是同於古人?異於古人?他將一個貌似平凡的懸念之花,選擇在詩尾綻放。“流盡年光是此聲”,原來“莫聽”只是詩人情有所感之後對朋友發自內心的善意勸告。往日或許無妨,別人或許無妨,然行人不可聽,別時不可聽。只因送別的憂情,本就無法承受這潺潺水聲惹起的無邊之愁。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晚七絕上》雲:“何仲德:為熔意體。敖英曰:日暮途窮之客,聞此詩不無愴然。”此“意”,即為送別之情,感懷之意。則“古今情”三字實為全詩靈魂所在。此詩首句隱筆蓄勢,次句妙筆輕點,第三句轉筆再蓄,末句合筆濃染。詩人於情、景之間自由出入,巧妙運用“綠暗”“紅稀”“宮前水”等契合送別氛圍的黯然意象,曲筆道盡衷腸,實現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諧美感。《唐詩解》卷三〇曰:“水聲無改歲月難留,望宮闕而感慨者幾人矣。人生過客,別離豈足多悵?”此説固然灑脱,但面對別離,心生愁意終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江淹《別賦》)之説。而這首內涵深廣、情韻悠揚的作品,正是得益於其別具新意的藝術魅力,才在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傳為絕唱。

《暮春滻水送別》作者簡介

韓琮[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後在世)字成封,(唐詩紀事作代封,此從新唐書藝文志注及唐才子傳)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後在世。有詩名。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初為陳許節度判官。後歷中書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觀察使。琮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生卒不祥,於唐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後,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此後失官,無聞。

《暮春滻水送別》詩詞鑑賞 篇二

歷來送別詩多寫離愁別恨,這首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着重抒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新穎別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

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

流盡年光是此聲。

鑑賞

綠暗紅稀出鳳城。時值春暮,京城已是葉茂枝繁,故説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説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詩人依依惜別,心情起伏不平。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西沉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着帝京的繁華,自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詩人此刻腦海中翻騰着種種激情 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扭結在一起的複雜情緒,又都從京都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滄桑百感,一時彙集,湧至筆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藴其中。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眼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云。這川流不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説: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

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虛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乾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廊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成千上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華,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説的: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渾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歎,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捨棄了歧路沾巾的常調,把錯綜複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統括為 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敗景象襯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抹。詩意內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3v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