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學生閲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後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基本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一起探討“少年為什麼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説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説、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把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學生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學生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在讀中瞭解“不堪設想”的後果,可在學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着去告訴他答案;當學生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學生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藉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着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2

《螳螂捕蟬》一課是六下第三單元第10課的內容,講述的是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執意要攻打楚國,一個侍奉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圍繞中心國小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首先、學習寓言,明白寓意

文章故事性較強,螳螂捕蟬的故事説得清楚明白,又配有插圖,學生一讀就能讀明白,重點是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所以教學時我就讓學生先讀一讀這個故事,並結合文言文的敍述幫助學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用簡單的示意圖説説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並感悟故事藴含的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藏的禍患哪。吳王從這個故事中悟到了什麼。

其次、讀文質疑,明確重點

課文的難點是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説方式。吳王通過寓言故事領悟到的其實就是大臣們勸説的道理。問題就有了“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和少年都進行了勸阻,同樣是勸,少年的'勸阻成功了!由此,我們會想到什麼問題呢?”

第三、思考問題,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先讀讀大臣們是怎麼勸阻吳王的,再讀讀少年又是怎麼勸説的,比較起來思考,你認為少年為什麼能勸説成功,最終讓吳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這個道理。

第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少年是怎麼講這個故事的?問什麼要這樣講?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2—4小節,讀讀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為什麼這麼做,能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麼?劃出有關的詞語,組內交流。

第五、展示彙報:你讀出了怎樣的一個少年

最後,總結提升:學了這課你有什麼收穫。

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己學寓言説寓意,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老師更多的是引導,體現了“讓學”的思想。不足之處在於讓得還不充分,導得不夠流暢,前面拘泥於知識目標的達成,在彙報交流時時間有些緊,討論得不夠深入。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3

《螳螂捕蟬》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誡吳王大笑了工打出國的念頭的故事。全文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全文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對於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並結合故事背景資料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理解成語的含義,領悟文章告訴人們的道理。在這節課中怎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自己質疑自己解疑中學習課文,明白道理呢?在教學中我嘗試以朗讀貫穿始終,以學生的質疑、解疑為主線進行教學。

一、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找準生長點。

學生已經進行了初讀課文,結合書下註解將文言文譯成了本站。並且瞭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定為理解文本藴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並且在分析課文的同時滲透擴寫點。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能夠有新的收穫。

二、讀書貫穿自始至終,並且體現層次。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作為學習文言文的開始,堅持了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指導學生的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首先,讓學生自瀆,為讀通、讀懂古文奠定了基礎。

然後在分析的基礎上理解讀,通過仿照榜樣讀,加深對於課文的理解。最後,在理解古文的基礎上,指導讀出語氣。這樣,把讀貫穿於學習本課的始終,既培養了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讀中自讀自悟。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脱離語言環境。

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就很想弄明白這樣兩個問題;

1、吳王為什麼非攻打楚國不可?

2、那位少年為什麼講了這個故事後,吳王就放棄攻打楚囯?要弄明白這兩個問題,瞭解當時春秋時期的每個國家都有吞併對方,使國家更強盛的野心,但倘若輕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險這一社會背景是關鍵。

如果教師講,學生能明白,但紙上得來總覺淺。於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尋找資料,探究答案。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進行質疑,然後帶着問題再去讀書學習。學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語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在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後,老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三種小動物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麼?從而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的含義。之後,結合故事背景資料和藉助多媒體課件春秋戰國形式圖理清蟬、螳螂、黃雀、與吳王伐荊之間的關係,明白吳王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麼?

使學生清楚明白的認識到:吳國就好比是這三個小動物中的螳螂,而楚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蟬,它身後的越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黃雀。學生聯繫吳王的固執,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機智、能幹,善於採用旁敲側擊的策略來個敲山震虎,從而讓吳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險性,不得不考慮事情的後果。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在教學中學生收集的資料得到了利用。這樣學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課標的提倡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感悟也是鮮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還在探究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搭起了橋樑,真是一舉而多得!

四、自己質疑,自己解疑,體會學習方法。

通過對比讀,讀出吳王開始態度的堅決果斷敢有諫者死和最後對少孺子的誇讚善哉,乃罷其兵時,態度的轉變。讀前一句時,讓學生質疑,學生在瞭解了吳王固執、驕橫、決心大後,提出:吳王為什麼堅決要攻打楚國?學生結合課外資料的瞭解解決了問題,自學自解疑,進而讓學生知道通過背景資料的查閲、瞭解也是一種學習課文的方法。再有通過對比兩句讓學生質疑,是什麼使吳王態度有了這麼大的變化呢?自然而然成為學生的疑問,自然引到文本重點。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悟到質疑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總之,課堂上以學生的質疑,自主釋疑為教學主線,以不同形式的讀書貫穿教學始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氛圍。由此而產生的在生生、師生、生本的對話中可以激起更多學生的思維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討論,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當然,課堂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課堂結尾有些囉嗦,圖示出示有些滯後,沒有起到引領學生的作用,情感投入還不夠等,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鍛鍊,爭取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gl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