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精品多篇】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精品多篇】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精品多篇】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著名詩詞 篇一

羌村三首(選一)①

其一

崢嶸赤雲西,日角下平地②。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③,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④。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⑤。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註解】

①至德二年(757),杜甫被肅宗放還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此次還鄉所作。此是第一首。

②“崢嶸”二句:寫黃昏景色。崢嶸,山高峻貌,這裏形容天空中的雲層。赤雲,夕陽把暮雲映得鮮紅,故謂“赤雲”。日角,從雲下斜射到地面的陽光。

③妻孥:即妻子。怪我在:寫出離亂中家人驟然重見,出乎意料的情景。

④遂:遂願,即如願。

⑤歔欷:歎聲詞。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剛到家時家人與鄰居悲喜交集的情景。前四句敍述黃昏到家的景象,雀鳥嗚叫着,似在歡迎歸客。後八句寫初見家人、鄰里時的悲喜交集之狀,景象如繪,情事如見,語言樸素直白,卻句句出自肺腑,真摯而感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遭逢世亂,顛沛流漓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感慨與辛酸。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 篇二

1、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唐代〕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長滿花朵的枝條被壓得低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着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裏,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給人一種輕鬆愉悦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些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3、登岳陽樓

杜甫〔唐代〕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著名詩詞 篇三

戲為六絕句(選一)①

王楊盧駱當時體②,輕薄為文哂未休③。爾曹身與名俱滅④,不廢江河萬古流。

【註解】

①《戲為六絕句》是作於上元二年(761),是一組以詩論詩的絕句。此為第二首。

②當時體:初唐時代文學的風格。

③輕薄為文:時人譏笑四傑之辭。哂:譏笑。

④“爾曹”句:比喻四傑的詩文流傳久遠。爾曹,你們,指哂笑者。

【賞析】

這首詩評論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首句寫四傑的文體是當時的風尚,二句寫對四傑譏笑者至今未休。三四句以“哂未休”者“名俱滅”與四傑文“不廢”對比,對四傑的詩文予以肯定,他們的詩文如江河一樣萬古長流。表述了杜甫的文藝評論觀點:評論作家,不能脱離時代條件。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 篇四

1、登高

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2、春夜喜雨

杜甫〔唐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望嶽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同: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羣峯雲生,彷彿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 篇五

1、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2、月夜憶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著名詩詞 篇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①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②,高者掛罥長林梢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④。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⑥,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⑦,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解】

①茅屋:即成都近郊浣花草堂。

②掛罥:掛結。

③塘坳:低窪積水處。

④惡卧:睡時不安靜,胡蹬亂踢。

⑤何由徹:如何捱到天明。

⑥庇:覆蓋。

⑦突兀:高聳的樣子。見:通“現”。

【賞析】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兩句忽開異境,從切身的體驗,進而想到眾多百姓的貧寒交加,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的出現。寫的是自己的幾間茅屋,表現的卻是詩人寧為天下人的安居而犧牲自我的可貴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感情。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著名詩詞 篇七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選一)①

其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②,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③。

【註解】

①《江畔獨步尋花》組詩作於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郊草堂,此為第六首。

②娘:唐代對婦女的美稱。

③自在:自由自在。恰恰啼:一説着意啼,一説適當之意。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詩。春暖花開的時節,詩人郊外散步,欣賞美景,情隨景生,寫下所見所感。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以人名入詩,頗具民歌風味。次句是寫花之繁茂。第三四句寫花枝上彩蝶翩翩,鶯啼清脆,從側面烘托春光明媚。語言輕靈活潑,讀來令人心醉。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 篇八

1、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石壕吏

杜甫〔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出門看 一作: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敍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敍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牆逃走,到事後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並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敍事,中間用對話,活動着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説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敍述、老婦的説白,處處呼應,環環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3dd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