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11大自然的語言新版多篇

11大自然的語言新版多篇

11大自然的語言新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 篇一

聯繫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冊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説説課文中指的是什麼?

生:小蝌蚪在水裏遊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裏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説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麼?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裏砍伐後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着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繫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颳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説什麼?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麼它究竟對人類説些什麼?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説: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麼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説:“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麼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係,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待續)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二

第一課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引入課題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學習的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祕,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説明文。

二、指名讀“預習提示”,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學習字詞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衰草連天—鬢毛連翹——翹尾巴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播種——耕種

落葉——一丟三落四落枕

萌發翩然孕育簌簌

銷聲匿跡風雪載途

四、在5分鐘之內快速閲讀一遍課文,並寫出閲讀提要

第1至3自然段: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入手,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至5自然段:舉例説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即緯度因素、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五、齊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思考題:

1、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離説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一)先總結三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二)着重評點第1、2自然段的語言,體會寓説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及作用,理解、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簡潔的説明事物的表達技巧。

1、先檢查學生的評點情況,並抽查學生講析第1、2自然段中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的作用。

2、在學生評析的基礎上,教師作些講評或歸納。

3、第1、2自然段詞語評點如下,僅供參考。

寫春:大地甦醒冰雪融化單本朋友谷仔幾次單件改

“甦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

“融化”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暗示着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着報春的熱鬧情景。

這些詞語描寫春天景色很有層次,用詞非常典雅。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美不勝收。

寫燕子“翩然歸來”,植物“孕育”果實,自然過渡,描寫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透露出喜愛之情。

“孕育”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寫秋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準備迎接葉子籟籟落下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無意的天使。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用“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以上這些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把大自然寫得神形兼備,為下文用擬人手法寫大自然的語言作了準備。

這些描寫,精彩紛呈,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動鮮活的四季風花圖畫,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開始並未直接解釋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草木”“候鳥”兩方面舉例説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穀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穀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後才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六、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從中我們體會了説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説明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説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説明於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七、朗讀並背誦第1自然段

八、佈置作業:

1、背誦第1自然段。

2、將第1至3段的有關詞語抄下來,作好詞語的積累。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學習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後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台講課,

聽後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後歸納小結。

自學思考題:(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説明什麼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説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麼?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學生自學15分鐘,討論、交流10分鐘,派代表講課15分鐘,教師歸納小結5分鐘。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説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i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生產。

(二)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説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第5段)

從反面舉例説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更有説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舉例説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3、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第8段)

舉兩例説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4、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舉例説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5、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舉例説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舉例子是常用的説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解説得很清楚。

(三)説明的順序。

第7段至第10段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説明的,順序不能打亂,因為這是按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來説明事理的,否則就會不合邏輯、事理。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四點:

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②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採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並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穫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佈置作業。

課後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説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 篇三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麼:-)

聯繫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冊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説説課文中指的是什麼?

生:小蝌蚪在水裏遊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裏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説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麼?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裏砍伐後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着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繫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颳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説什麼?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麼它究竟對人類説些什麼?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説: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麼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説:“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麼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係,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張廣祥感謝您的登錄

大自然的語言 篇四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2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略)

3.閲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 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説,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説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説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 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 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説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並歸納: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並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並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麼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時間先後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並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説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説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並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説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裏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閲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後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複述課文中關於四季的描述。

(甦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麼説利用物候於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並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説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

討論並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説明?

討論並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説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説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温層”。什麼叫逆温層,逆温層是怎麼形成的?

討論並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逆温層的形成是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並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麼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並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於”、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討論並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説明,使人清楚明瞭,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五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説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説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説説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説説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説説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着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説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説説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説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本課教學意在引起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激發學生查找資料的願望。

大自然的語言 篇六

9 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1. 藉助漢語拼音讀準9個生字:以、仔、細、察、現、道、泳、妙、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描寫“以、泳、妙、習”4個字。

2. 朗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不唱讀、不頓讀。

3. 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體會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學習本課生字9個。

2. 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模仿説一段小詩。

教具學具 錄音機、課文錄音磁帶、生字卡片、媒體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 小朋友,你有沒有留意過,美麗的大自然會隨着季節的變化發生一些改變。在這些改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不信,請看!

2. 出示課件:春天到,桃紅柳綠;夏天到,知了鳴叫;秋天到,大雁南飛;冬天到,雪花紛揚……

3. 交流:你看懂了什麼?

過渡:雖然這些動植物沒有説話,但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知識,這些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4. 出示課題:12  大自然的語言

學習生字:自 言

5. 齊讀課題。

二、 感知課文,學習部分生字

1. 聽老師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現象?

2. 根據交流板書:

白雲 飄得高

螞蟻 搬家

樹樁 圈圈

蝌蚪 甩尾巴

3. 學習生字:搬、圈、甩

搬:“舟”的筆順,豎彎;

圈:大口框,積累大口框的字:團、圓、園、困……

甩:比較組詞“甩—用”。

三、 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1. 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接龍分節讀課文,其他學生聽清字音。

3. 學習生字:準、臨、妙、粗、。

4. 指名朗讀第一節。

過渡:大自然的語言要我們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發現神奇的大自然的語言。

5. 學習第二節(重點)

(1) 默讀,思考:這一節裏哪一句話是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

(2) 齊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理解“準”的意思。

(3) 改變句式説話,促進理解:白雲飄得高高,告訴人們                   。

(4) 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

6. 小組學習第3、4、5小節,學習要求:

(1) 讀一讀課文。

(2) 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什麼?根據句式回答。

螞蟻往高處搬家,告訴我們天要下雨了。

樹樁上的一道圈圈,告訴我們樹的年齡。

蝌蚪甩着尾巴游泳,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臨。

7. 學習第六小節

(1) 齊讀,思考:你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麼樣?學習生字:妙,理解詞語“妙不可言”。

(2) 指導書空:永。

8. 自由讀課文,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讀給大家聽。

9. 學生相互點評後,齊讀課文。

10. 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

四、 複習鞏固,拓展練習

1. 比眼力,比腦力:跳讀生字。

2. 讀詞語:自己 準時 搬家 圓圈

甩動 來臨 奇妙 粗心

永遠& nbsp;雨傘 年輪 蝌蚪

螞蟻 觀察 準確 臨時

妙不可言

3. 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但如果你是個粗心的人,就永遠也看不見。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與同學交流一下。你也來做小詩人,寫一首小詩。

4. 瞭解詩歌的基本形式,並能找找課後自己所喜歡的詩歌,能主動地念或背給大家聽。

五、佈置作業

1. 寫字:自、甩、圈、永。

2. 詞語:語言、搬家、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遠。

3. 讀背全文。

教學板書

9 大自然的語言

白雲 飄得高  晴天

螞蟻 搬家  下雨

樹樁 圈圈  年齡

蝌蚪 甩尾巴  春天

識字教學我避免面面俱到,每一個生字的教學都要有不同的側重,如“妙”用換部首的方法;“泳”和“冰”進行比較識字;“察”上部分用書空的方法;“仔細”找找同義詞和反義詞,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效果不錯。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轉換的練習:白雲飄得高高,告訴我們                  。實際上,該題沒有任何難度,只是把較書面的語言變得口語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也給學生多一種表達的方式。

大自然的語言 篇七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説明什麼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説明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説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着,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裏的説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後形成了照應。文章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説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後兩段,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説,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採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於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並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説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甦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甦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做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説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麼是,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麼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後,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由複習學過的文體導入  説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後議論回答,然後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説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着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説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後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説明的對象是什麼,接着説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説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説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説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閲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説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説,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説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説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後,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説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這篇説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檢查作業 。叫學生回答上節課佈置的作業 。

二、理解本文説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指什麼?課文為什麼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説:“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第三段開頭又説:“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説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説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説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説明

1.導入  :本文在説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舉例説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瞭地説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後補充説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穀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温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説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後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佈置作業 (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4pe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