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一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個“口”),説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説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滿天電光閃,説説它們都告訴我們什麼?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瞭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着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説説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 uawen.c n 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並説説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麼?該怎麼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着尾巴游動)這是什麼?(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麼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説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説説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後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範讀邊展示CAI課件後,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説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

(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並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

(2)在書上描紅、練寫並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

(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

(2)朗讀課文。

(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並記錄下來。

(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

2、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學習過程

方法設計

1、引導複習學過的説明文文體知識。

2、教師讓學生説出需要積累的詞語。(顯示課文重點詞語的音、義以及多音字)

連翹(qiáo)——翹起(qiào) 銷聲匿跡 萌發 翩然 草長鶯飛 衰草連天(shuāi) 落葉(lu)——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風雪載途 觀測(guān)——玄妙觀(guàn) 差異(chā)——差遣(chāi)——差錯(chā)——參差(cī) 孕育

3、走近作者:

教師提示: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即名、時、籍、評、作)

(一)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或者連讀課文,快速準確地從課文中篩選整理信息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3.對照註解①,説説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二)1、(1)説明文要把事理説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2、全文采用了什麼説明順序?

1、在閲讀實踐中,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2、、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3、組織學生交流讀書摘要。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閲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物候的有關知識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相信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1、學生複習學過的説明文文體知識。

2、一生説出需積累的重點詞語,其餘補充。

3、走近作者: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者。

(一)1、(1)學生讀(學生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然後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2)學生討論交流,集思廣益。

(3)學生髮言,其餘補充。

明確: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説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説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説“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二)1、(1)學生劃分段落層次,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2)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説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説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説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學生思考後明確:邏輯順序

1、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閲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2、之後根據教師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3、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教後反思

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然教師的鼓勵也相當的重要,課堂上出現了另我很吃驚的現象,該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而且從來不在課堂舉手發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學都很吃驚的是他竟然舉手了,因此,我當即給予表揚,沒有想到他回答的還真不錯。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對這門學科逐漸有了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⑵ 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

⑶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説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局部説明順序,學習作者説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説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説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説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説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説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閲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閲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⑴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⑵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⑶ 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⑷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閲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⑷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説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説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説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説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説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説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説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收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調查報告的自主創作,設計出圖文並茂的小短文,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採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法,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探究中學習新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探究中獲取成功,在賞析中提高審美意識,陶冶審美情操。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在調查報告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以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圖片版式設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這些技巧設計出富有創意、突出個性的調查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積發興趣

1、教師播放關於海葵的視頻,激起學生想要探究的熱情。

2、師:“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的海底世界,認識了‘海葵’,但是它是動物還是植物呢?課下,老師請一位同學為老師展開了調查。他通過到圖書館查閲科普讀物和利用因特網查找資料,寫了一份調查報告,我們來看一下。”

觀看“調查報告”

引導學生“我們發現小明寫的調查報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據,找到了真確答案。但是他的報告是不是單調了一點?如果給報告添加海葵的圖片是不是會使內容更充實一些。這節課,我們就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二)教授新課

1、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2頁,自學 “插入圖片”部分。

(2)請同學讀插入圖片的步驟試。

(3)課件出示任務一: 在調查報告中插入一張圖(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4)請一位小老師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圖片。

(5)過渡:

師:大家來觀察一下,小老師插入的圖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思考發現:圖片的大小不合適。

師:我們插入圖片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生思考回答:插入圖片的目的是為了直觀形象展示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或者是對文章版面進行裝飾點綴。

師:我們來解決這一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操作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3頁,自學 “改變圖片大小”部分。

(2)課件出示任務二:改變圖片大小(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自學後,教師讓學生到前面演示並講解調整圖片大小的方法。

教師重申:單擊圖片,圖片周圍出現八個黑色的小方塊,這就是控制點。

請這位同學找一找有幾個控制點。請該學生在不同的控制點上調整圖片的大小,學生們觀察都有什麼不同。

(4)師:如何拖動才能保證圖片不變形?

生答:把鼠標放在圖片角的位置上傾斜拖動。

師:因為這是按圖片的比例放大或縮小的。單純的拖動圖片邊框很有可能改變圖片的原始形狀。

(5)課件展示檔,請學生對比一下你的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和老師這份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有什麼區別?

我們發現圖片的位置擺放的不合理,不美觀,下面我們來解決改變圖片位置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這裏有兩張圖片,下面老師把鼠標指針移動到圖片上你們發現了什麼?(課件出示文件)

(6)鼠標指針變成四個方向的箭頭時,就可以移動圖片的位置,哪位同學到前面來試着移動一下他們的位置?(讓學生移動的這兩張圖,一張是設置了圖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動,另一張沒有設置圖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動)

(7)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老師分別選中兩張圖片,大家仔細觀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8)問題就出現在控制點上,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右擊圖片,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設置圖片版式”,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版式”選項卡,我們看到了5種環繞方式,誰來給大家説説這5種環繞方式都是什麼?

(9)圖片插入後默認的環繞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點是小方塊,不容易移動圖片的位置,其它4種環繞方式控制點都是小圓圈,可以任意移動圖片的位置。請同學們試一下這5種環繞方式,看看各是什麼效果。

3、小競賽:教師出題,請三名學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師機上完成版式的設置。

題1:將圖片版式設置為“四周型”並讓圖片左對齊。

題2:將圖片版式設置為“緊密型”並讓圖片右對齊。

題3:將圖片設置為文章的背景。

繼續上述競賽,學生將圖片版式設置為“襯於文字下方”並拖動圖片邊緣使其變大,但發現了一個缺點:圖片顏色太深導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欄將圖片工具調出來,將圖像控制一欄設置為“水印”效果,圖片變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顯露出來。

4、佈置任務,完成作品

師: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將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圖片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插入多個圖片。下面的時間我給大家,結合以前所學(如加入花邊)按照自己的意願繼續來設計你的作品,設計好後老師將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比一比看誰的更漂亮。

5、鞏固新知,自主創作

教師指導學生繼續完成設制調查報告的創作。

為完成任務的同學佈置新的任務,打開教師為學生準備的材料文件夾,課件出示一些題目,如恐龍是如何滅絕的;聲音在水中傳播得快,還是在空氣中傳播快等。

師:大家對這些問題都感興趣嗎?如果感興趣,就快在老師提供的材料裏尋找,寫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誰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評價

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調查報告。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同時給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學生在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同時學習別人的優點。

(四)歸納總結

學生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本節課學到的本領。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從而瞭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2、利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年輪、圓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發現”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3、體會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利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年輪、圓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發現”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3、體會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教法】:談話、引導

【學法】:朗讀、交流、感悟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遊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聽寫《語文天地》內容。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裏找到它的化指名讀第一句。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祕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祕——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麼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後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齊讀全文

四、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後練習第1題。

(1)水裏遊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迴輔導。完成課後練習第2題。

六、堂清檢測

説一説,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jvev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