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多篇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多篇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多篇

婺源縣,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1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的故鄉——婺源旅遊觀光!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嚮導,希望通過暢遊覽勝,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瞭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婺源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北角,它的東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與瓷都景德鎮相連,北部靠着皖南旅遊勝地黃山,南部接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全縣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轄11個建制鎮和15個鄉,人口33萬。縣城就設在紫陽鎮。婺源建縣於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縣名婺源,則是因為“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內有一條河流稱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頭”。縣境內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小縣。

説到婺源就一定介紹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產,這四大特產特別用四種顏色來代表的,分別是“紅、綠、黑、白”:紅指的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魚,它肉嫩鮮美是我國淡水魚的良種,被選入國宴。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都品嚐過婺源的荷包紅魚。我們各位團友的口福也不淺,在你們今天用餐的時候就可以品嚐到這道味道鮮美的'地方特色菜;綠指的是“婺源綠茶”,它在唐朝時就已經被記入《茶經》,宋朝時被稱為“絕品”,明清時期曾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點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黑則是“硯國明珠”——龍尾硯,早在唐朝就以“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名揚天下,南唐後主李煜誇為“天下冠”;白是江灣雪梨,果體大肉厚、鬆脆香甜,屬於果中上品。

婺源古時屬於“吳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縣以後,文分風昌盛,先後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清代經學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説。

那麼我們今天去婺源參觀遊覽的主要是當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築,説到這裏我們各位團友可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用安徽的“徽”字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唐朝建縣的時候婺源本屬江西所有,但後來的改朝換代中曾被劃到安徽,不過近代又重新劃回了江西。地方雖然是劃回來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還是外省的遊客還是習慣性的把這些建築和生活習慣稱為徽派建築和徽派文化。我們要參觀的這些徽派建築的特點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個基本的風格“粉牆黛瓦,飛檐戧角”。白色的牆,黑色的瓦,兩邊是高高的封火牆,又稱為“馬頭牆”。而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官的”,徽州自古讀書人多,地方窮就必須讀書。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後多數為官者會在家鄉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種就是商人。因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歲很多會外出謀生、經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禮,自古多名人。他們從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薰陶,在外經商非常講究誠信,兢兢業業,很多人都發家致富了。他們發財以後,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修建房屋,並把自己多年夢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設當中。但在古時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話説“人分三教九流”,商人連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們的房屋就是建得豪華氣派,與當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大門口就可以讓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這些我們都留到景點裏再一一講解。講到這裏,有一個問題要問我們各位團友了。前面説婺源自古官吏多,那麼誰做的官最大呢?這個人是我們各位團友非常非常熟悉,經常從電視中看到的人——我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書記。你們一定會很奇怪得想:江書記不是江蘇揚州人嗎?這個話題還得從江書記的爺爺的爺爺説起。當時他的這位祖先考取功名後,到揚州走馬上任就一直留在揚州沒有回來了。但在20_年5月29日,江書記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婺源,視察了這裏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並且去了江灣,看望了許多江氏本家親戚。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2

各位遊客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源頭古村觀光旅遊,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願大家在這裏玩得開心、快樂。源頭是一個集古村落小橋流水人家、紅豆杉古樹羣、婺源水口、深山峽谷、古代書屋為一體的原生態人文景區,也是一個養生休閒度假的福地。從景觀風光上來看,它稱得上是一個濃縮的婺婺源婺源旅遊,從源頭開始!

據《吳氏宗譜》記載,源頭古村始於明代洪武年間,休寧縣查山吳伏陽雲遊到此,有感此地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土地肥沃,彷彿看到了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所描述的夢裏老家,便決定舉家遷移,在此定居,取名-------源頭,這就是源頭村的來由。綿延40里長的山脈有青山、綠樹,更有清泉,眼前這條蜿蜒小溪,就是從40里長的山脈中流出的天然好水。這泉水清澈見底,口感甘甜、清冽。是流向婺源河流的水之源頭。

【許願樹】“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請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婺源的山川秀麗、綠樹成蔭、古樹成羣都有賴於婺源人有着熱愛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意識。在婺源,村民都喜歡在水口林種植一些名貴樹種,象香樟樹、銀杏、羅漢松、紅豆杉、楠木等等。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這棵樹大家猜猜看是什麼樹呢?對!它就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

別看它不是很粗大,但它卻有上千年的樹齡了,也不知它見證了多少代源頭人的生命輪迴。在婺源,老百姓相信這種能活過千年的古樹都是有靈性的,被他們作為神樹膜拜。俗話説的好:“樹下走一走,活過九十九,樹上摸一摸,活過一百多。”婺源人家中有大小事情都喜歡來這裏拜拜樹神,大家拜了以後用手摸着古樹轉三圈,第一圈求官運,第二圈求財運,第三圈求桃花運,保你全年好運連連哦。

【古樹羣】源頭古村無一不有古樹,參天古樹,鬱鬱葱葱,樹影婆娑,它們撐死這裏的“長”展示這裏的“茂”高擎這裏的“美”使源頭古村古樸與新生並存,歷史與現代交融。有香楓,紅豆杉,香榧、桂花樹。最值得稱道的是源頭古村存着千年樹齡的紅豆杉羣,其中一顆紅豆杉王更是樹齡上千年,直徑超過一米四,需要好幾個成年人才能環抱。

還有一顆更為罕見,我們都知道紅豆杉是單一主幹生長的植鐵,而這顆卻是分叉生長的,左右兩根主幹所生長的葉子各不相同。關於這棵奇樹村民們還口口相傳着一個傳説:相傳從前源頭村居住着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但因為家境貧寒,為了讓妻子過上富足的生活,婚後不久丈夫就外出獨自經商去了,立志不成功便不回家。一別經年,兩人過着兩地相思的生活,數年後,丈夫終於有所小成,託同鄉提前帶話給妻子,説當年的除夕一定回家團年。一轉眼,除夕便到了,一場大雪讓村子顯得格外的寧靜,妻子在村口等着丈夫回來已經一天一夜了,天氣寒冷卻也不忍離去。此時的丈夫也在雪中艱苦的跋涉,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和妻子的約定,終於在天亮之前趕到了,但是迎接他的卻是倒在雪地裏的妻子,就這樣,因為一場早來的大雪,夫妻兩人天人永隔。後來丈夫將妻子葬在了村口她倒下的地方,並在上面栽上一棵相思樹,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説的紅豆杉。

因為這件事的發生,做丈夫的一直怨恨自己,怨自己為什麼不早一些啟程,為什麼不能早一些到家與妻子團聚,不久也鬱鬱而終,臨終前他囑託家人將自己與妻子葬在一起,希望下輩子再續未了緣。丈夫下葬不久後,留心的村民就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之前栽下的那棵相思樹長出了兩根枝,並且還是一雄一雌的兩根,我們左手邊這根枝就是雄枝,是不結果的`,右手邊的則是會結果的雌枝,如此雌雄同體的情況,連科學家恐怕都很難去解釋它吧。

【源頭水口】在源頭村,有一道亮麗的風景是不容錯過的,那就是古村落我們現在所處的水口。説到水口,大家可能還比較陌生,大家看,水口有石拱橋橫跨於溪水之上,兩邊各有一座山頭拱衞着這裏,更有樟、楠、檀、紅豆杉等名貴古樹爭奇鬥豔。

水口,位於整個村落的下游出口處,既是村落的出口又是入口,古時被認為是村落的地之門户,關係着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更是村民命運前程的精神象徵,承載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理想和追求。在婺源,幾乎所有古老村落的入口處,都擁有集自然風光與人工補缺於一體的這種鄉村園林,這種具有獨特鄉土審美韻味的景觀也體現了源頭人對人居環境的追求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源頭村水口在選址上極為嚴謹,講究既有來龍,又有去脈,風水極佳,古橋、名木、水口林、石碣、茶亭等都是源頭水口完美的組成部分,稱得上是婺源水口的典範。

遙想當年,一代代源頭村先民,或赴京趕考、或闖蕩商海,揹負家人的期望與重託離開故鄉。離開水口就意味着離開了家鄉,一步步走出茫茫大山,連故鄉的事物也逐漸模糊在記憶裏。而當這些在商海博弈的商人、赴京考取功名的子弟回鄉時,看到水口就意味着家已近在咫尺。無論他是成功還是落魄、高中還是落榜,欣喜也好,悲傷也罷,故鄉的那種親切感、安全感,都會在見到水口的的一瞬間噴薄而出。水口是源頭人的精神傍依,是源頭人的根!

在水口,可以觀樹影婆娑,濃廕庇地;可以看綠水蜿蜒,橋亭吐月;可以讀厚重的歷史文化。源頭古村的水口,是當地人在恆久的時空裏創作的美麗畫卷。它將人文色彩與自然山水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精緻地展現在時光長河中,以它亙古未變的內涵,山高水長地散放出歷史的靜遠與幽香。

【鎮火池】據説在明末清初時,當時村莊裏莫名起了幾場大火,正巧有個道士雲遊至此,給這個裏算了一卦,説在對面的山上有個小火龍經常竄到村中做惡,需在此地修個鎮火池來鎮住小火龍,並在池底排了八卦,才得己保村莊平安無事。

【源頭進村】走進源頭古村,有一條順着山勢流淌下來的溪流從村中穿越而過,給這個村落帶來了美景如畫,數十座徽派民居錯落有致地分佈於溪水兩岸。在這裏不變的是老屋的飛檐翹角,是村民們隨着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樸實生活,是先人們一代代為後照看的鎮火池,彷彿感覺到時間的步履停駐在這裏........

【窺月樓】這個吳中源大夫很怪,他所建的亭子,除龍泉溪谷中的路亭外,都喜好將亭子起名“月”字頭,如剛才的“詩月亭”,這座“窺月樓”等。這個大夫為什麼對“月”字情有獨鍾?原來,他小時候被父親關在那座遠離村莊的探源書屋讀書時,常常夜晚對月發呆,望月出神,看月傷心。但婺源有關吳剛鍥而不捨砍欏樹的故事給了他立志做好人,做有用之人的極大啟發。在他功成名就後,特意建了這兩座以“月”命明的亭子以明志。

【潤福樓】潤福樓是景區重金打造在婺源環境第一的度假休閒別墅,當時也是為香港影帝周潤發先生而打造的休閒別墅。別墅選址依山傍水,在竹海與溪水的環繞中,竹影搖曳,溪水潺潺,環境優雅、清淨,樓內配套有會議室、KTV包房、餐飲包廂、徽派廳堂、冷水魚塘,這裏有豪華套是間兩套,標準間四個,更有為兩個豪華套件配套的茶亭兩座,在茶亭中可以煮水品茗,可以吟詩作畫,可以將心情放逐于山水間……

【圖片展示廳】大家在參觀完潤髮居後,不知道想過沒有,周潤發為什麼會在婺源的大山裏面有這樣壹棟度假別墅呢,這就要提到發哥的最佳攝友,也就是打造這個景區的老總…施景福。施總和發哥的緣分來自他們共同的愛好,攝影。而且這二位都是當之無愧的攝影發燒友,從攝影引出了很多的共同語言,從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這些年發哥一有空都會來婺源,每次都是由施總全程安排和陪同,這個施總是個從事文化產業發家的文化人,是典型的中國儒商,也是景德鎮和婺源兩地攝影家協會的副主席,他在多年的景區經營經驗中鍛煉出了獨到的旅遊景區、景觀設計能力,連發哥對施總的前一幅作品“嚴田古樟景區”也是讚不絕口,每次來婺源都指定要住在施總打造的“六房太太屋”裏。近幾年隨着企業經營逐漸規範化,這位董事長也能抽出時間來從事自己心愛的文化事業了,先後出版了婺源攝影畫冊三本,婺源風光影視DVD光盤,婺源風光撲克牌等文化產品,讓各路攝友在施總的帶領下能更全面的理解婺源的美、俊、秀,因此施總也被眾攝影同仁尊稱為施老師,台灣東森的電視台也曾與施老師合作了一期走進婺源的節目,由施老師帶領海峽那邊的同胞一起領略夢裏老家的秀麗風光。

接下來我們即將參觀的就是大家在這邊看到的木屋展示廳,這裏長年展示了婺源一年四季最美的風光,大家到婺源旅遊的時間不過幾天,但要想領略婺源山水的美,卻需要轉過一輪四季才能完全領略,因為婺源的美,四季都不同。特別是在一些交通很不方便的深山老林,那裏才能看到最生態,最古樸的婺源,沒有被半點現代文明所沾染,才成就了婺源脱塵般的美麗。就讓我們隨着施老師的鏡頭,走過婺源的四季,轉過婺源的山水,領略婺源最美的一面,這裏有深邃的歷史遺產,古樸的民風民俗,秀麗的山水風光,一定讓您美不勝收,留連忘返。

【龍泉溪谷】現在我們即將進入的就是之前屢次提到的龍泉溪谷。各位,溪谷不同於峽谷,峽谷呈“W”字型,太陡峭、險峻,遊玩太費氣力。溪谷卻不同了,它是呈“U”字型,平坦、舒緩,一路走來,如行雲流水,似公園小徑漫步;看看山,聽聽水,瞅瞅鳥兒,聞聞花香,太詩情畫意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城市人成天為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而糾結,在源頭村,人們在為能吸入多少空氣負氧離子而自豪。

【枕溪亭】在這座枕溪亭,它的得名就來自於小溪對岸的那塊枕溪石,大家看見它就一定體會到當時那位吳中源大夫為什麼將此亭取名“枕溪”了把,一個“枕”字,不是將這龍泉溪谷的神韻都表達出來了嗎?

一路走來,不知各位發現沒有,這龍泉溪谷像這樣攔水的石碣有許多座。源頭古村像這樣的石碣共有14座,其中13座都在村子上游,只有一座在村外。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在村子上游建這麼多石碣?

大家知道,碣,又叫堰,是用來引水灌田,防洪蓄水的。而源頭村上游這13座石碣邊,見到水田了麼?沒有!這種小石碣建在村子上游,既不是用來引水灌田,又不能防洪蓄水,那古人花那麼多銀子建造這麼多石碣幹什麼?當然不會是吃飽了撐的。前面我講過,這些石碣都是姓吳的大夫捐資建造的。吳大夫是個環保主義者,他建這麼多石碣目的只有一個,過濾這龍泉溪谷的水!

大家看吧:一座石碣就是一個沉澱池,池底是起過濾作用的碎石,砂巖。你想:從大山深處流出的水,每過一座石碣就被過濾一次,到了村裏,這水還有雜質嗎?我想,什麼瓶裝礦泉水都抵不過源頭村這天然水的潔淨吧。您也許會擔心:那什麼可促進生男生女的礦物質元素會被過濾掉了。先生:礦物質只是一種元素,誰見過元素可以被石碣過濾嗎?應該説,源頭村上的這13座石碣的每一次過濾,都是對礦泉水的一次提純,難怪乎村民喝了經過提純的、擁有礦物質的山泉水,男女出生比例就嚴重失衡呢。

【探源書屋】一路上,我多次向大家提到一個名叫吳中源的大夫吧。這個吳大夫改村名,改方塘,建亭台樓閣,造石碣。我還説過這個吳大夫是個有故事的人。他小時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探源書屋裏。

所謂探源書屋,原來並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叫“耕讀堂”,只是在吳中源成就功名後,村裏人才這麼改的。

原來,這個吳中源生於一個富殷的書香人家,在家人的期盼中,漸漸長大了,長到十來歲時,不曾想成為了一個太頑皮的孩子,經常搞得四鄰不安,雞犬不寧。眼看到自己的兒子將要成為另一個王林號或王跳鬼。於是他的父親狠下心,在這遠離村落的山裏建了這棟“耕讀堂”,還請了專門的私塾先生,派了專門的傭人伺候,把自己的兒子“關”在這裏讀書認字,學本事。這位私塾先生是個朱子理學的崇拜者。從《朱子家訓》學起,先生向吳中源灌輸的都是朱熹的思想,讀的都是朱熹的著作,如《太極圖説解》、《通書解》、《四書集註》、《八朝名臣言行錄》等等。

在這幽靜的環境中,吳中源過着遠離俗世紅塵的隱士生活,潛心鑽研學問。8年過去了,他終於不負眾望,第一次參加鄉試就考取了秀才,進而在三年後的殿試上考取了進士,被委派到江蘇某縣任縣尉,隨後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步提升為吏部侍郎,告老還鄉時又被誥封為一品銜光祿大夫。此後,這幢“耕讀堂”就被村人改叫“探源書屋”了。

這幢探源書屋在土地革命時期,還住過紅軍游擊隊。後來,在1938年吧,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國黨不去抗日,卻把這幢探源書屋當做清剿“X匪”的臨時指揮所,清剿活動在附近四十里長崗的紅軍游擊隊。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皖南遊擊隊支隊的戰士,一把火將這幢“剿共”指揮所化作了廢墟。今天我們看到的探源書屋,是後人在原地復建的。

大家看,二樓的左右大梁上分別雕刻了文武題材的歷史故事,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吳中源父母大人對他的期望呀,希望他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有用之人。兩邊的門板上則分別雕刻的是八仙題材和“福、祿、壽、財”的人物畫,來大家這邊走,這裏是吳中源上課的書齋,這裏是他的書房,還有卧室。那邊是私塾先生的起居卧房,還有傭人的住處。

各位朋友:源頭古村的講解到此結束,祝大家旅途愉快,歡迎下次再來源頭古村。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3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裏的老人説: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裏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

因為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

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説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藴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説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説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

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

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

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

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飾。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

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説,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徒弟,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説是黃色的,李祈福説: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長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對於李坑的介紹就到這裏,接下來請大家自由欣賞,下午兩點半準時集中茶法下一個景區。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4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温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於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現裏面很乾淨。説它乾淨,因為它被褥整齊,牆壁乾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牀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現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着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現嚮導已經等在那裏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現這裏賣花環的人家頗多:花環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蔔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豔。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裏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鬆開,泥土又會複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

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遊詞範文5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一首秋思不知打動了多少遊子渴望回家的心,家鄉的古風古韻已儼然成為人們心中那最柔軟的地方,勾起人們的記憶。

我的家鄉——婺源,是坐落在江西東北部地區的一個小鄉村,這麼多年過去了,古樸的氣息仍然沒有改變。

走出去,看看那座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言論在婺源身上得以很好地體現。至今,婺源仍是綠樹遍佈,隨眼望去,滿山的翠,滿山的綠,翠得那般青葱,綠得那樣耀眼。這一座“綠的天堂”帶來了財富,帶來了收入。隨着環境事業的紅紅火火,服務旅遊業也創辦得轟轟烈烈。名氣大了,享譽全國,來的遊客自然多了起來,婺源又用美景征服了他們,來此處旅遊的人絡繹不絕。

走出去,看看那古典建築。婺源的徽派建築是有名的,粉牆、青瓦、黛瓦,那角角落落中無不散發着古樸的氣息。來到朱子大街上,兩旁的建築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夜幕悄然降臨時,這古樸氣息中透露出現代化氣息,充滿活力與生機,更託映出古典之美。

外在的美終究會朽爛,內在的美才是永恆。

這麼多年來,人們那淳樸的品格仍沒發生改變。俗話説“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的氣氛仍未變化。雖未有“將相和”的美談,也沒有“八尺巷”的故事,但細發微處見真情,老人們總喜歡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用食,時不時地閒聊兩句,一個又一個的年輕人也加入了他們的陣營,一切安好。我甚至可以驕傲地説,我是吃“百家米”長大的,這是因為鄰里間的互相幫扶,不計得失。這個小鄉村並不會出現廣場舞擾民的現象,因為包容在每個人的心中。

不知不覺,我已伴你走過十四載了,經歷過,感受過你的變化,你的發展,也目睹、見證了你的不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也許,惟有你的風韻猶存,才是對古色古香的最好詮釋吧!

願你風韻永存,在這個世界上以傲人的姿態走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k9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