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加強服務培訓報告多篇

加強服務培訓報告多篇

加強服務培訓報告多篇

【第1篇】最新江西省人大調研報告指出須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

近日,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江西推出《關於鼓勵省屬獨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試點辦法》,在政策方面最大限度地給了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自主選擇權,並指出科研院所處置成果收益無須審批。

“隨着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發展的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知識產權工作將越來越重要,專利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法制日報》記者從江西省人大常委會了解到,去年省人大教科文衞委、省高院和省知識產權局組成專題調研組,歷時8個月對《江西省專利促進條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該條例自xx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全省知識產權事業步入快速上升時期。特別是近兩年來,各項數據指標快速上移,工作成效顯著。但由於工作基礎較為薄弱,江西省知識產權工作在全國還相對落後,與四川、廣西等兄弟省份相比,在經費投入、體系建設、轉化運用以及服務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五年來專利數量穩步增長

據統計數字顯示,截至xx年12月,江西累計申請專利86644件。其中全省1985年至xx年24年間總共申請專利36044件,xx年至xx年5年累計申請專利達50600件,是前者申請量的1.4倍,5年間年均增長率達34.2%。

xx年全省專利各項數據繼續穩步增長,截至9月已逼近xx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量。

記者瞭解到,隨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城市和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專利技術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作用。該省先後有南昌、新餘、景德鎮、上饒、鷹潭被國家局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經過兩年的示範創建期,南昌市和新餘市分別被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此外,該省還開展了多層面的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試點示範工作體系。

通過試點示範,知識產權制度被引入試點單位並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很強的推動作用。初步估計,全省有40%的發明專利、30%的實用新型專利和15%的外觀設計專利在生產實踐中得到運用,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提升了企業和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創新驅動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實施。

“該條例的出台,為我省專利行政執法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專利行政保護力度得到不斷加強,嚴肅查處了一批知識產權侵權和假冒等違法行為。”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xx年xx年全省專利行政執法案件量為587件。

過半數企業沒申請過專利

調研報告指出,企業專利技術產業化實施的程度較高,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截至xx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自有專利技術3347項,佔企業專利擁有量的71.4%。

“xx年,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累計投入30億元,平均累計投入為740萬元;專利累計收益313億元,平均累計收益為7828萬元,其中江西江鈴汽車集團改裝車有限公司專利累計收益達136.5億元。”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高新技術企業以全省專利累計投入6.48%的佔比,獲得了佔全省企業專利累計收益58.07%的收益,專利投入產出比高達1:10.43,是全省企業投入產出比的10倍,專利產業化經濟效益顯著,市場前景廣闊。

“但通過調研發現,截至目前全省仍有過半數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或獲得授權專利。”江西省人大教科文衞委負責人表示,xx年江西企業申請專利7480件,僅佔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44.2%,而發達國家80%的專利申請多來自於企業。

調研報告認為,企業整體上對專利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專利管理制度多數還未形成體系,有的形同虛設;多數企業沒有專美的專利管理機構和人員,即使在省知識產權試點企業,只是產權管理工作也多事由其他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兼管,難以適應專利工作發展的形式需要,企業還未真正成為專利創造主體。

目前全省專利服務能力弱

“我省知識產權工作起步較晚,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少,經費投入不足,行政管理體系、執法保護的服務體系不健全,整個專利工作基礎薄弱。”調研報告指出,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xx年專利申請量全國排名第21位,僅佔國內專利申請總量的1.07%,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墊底。

相關數據顯示,江西省發明專利佔專利總量比例較少,專利質量亟待提高。現有的大量專利被束之高閣,專利轉化率低,轉換運用太少。無效專利造成了創新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必須要重視有效專利的累積,特別是高度重視對全省涉及行業、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核心專利技術的廣泛應用,避免專利的沉澱。

調研報告認為,經費投入的多少直接對專利管理水平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專利管理工作實踐表明,專利事業的良好發展,需保證專利工作經費投入不低於整個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的10%。

與此同時,加大執法維權體系建設,必須參照外省的做法,成立江西省專利行政執法總隊,整合執法資源,以改變執法人員匱乏、執法能力不足的現狀。目前,要保把省、市、縣三級執法體系建立起來,必須保證每個知識產權局有三名專利行政執法人員。建議五年內,在全省設區市法院把知識產權審判法庭建立起來。

調研報告強調,專利服務水平的高低制約着專利事業總體發展水平,是挖掘專利數量,提升專利質量的重要保障,影響着專利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等專利工作各個環節。江西專利服務能力弱,必須大力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涵蓋專利信息服務、代理、交易、轉化、評估等領域的比較完整的專利服務體系。

【第2篇】如何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調查報告

加強精神衞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關係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首要任務,我院作為蘇州市民政系統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擔着對社會弱勢羣體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職能,是蘇州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伴隨着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院的服務職能進一步調整和明確,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務對象,強化管理,認真履行職能,切實服務好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為蘇州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本情況

精神病福利院是蘇州市民政局直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系江蘇省民政系統一級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統最高級),1984年更名為蘇州市普濟醫院為了區別於管辦分離改革的市屬醫院,經市改革領導小組同意和市編辦批准,改稱為蘇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掛普濟護理院牌子;市慈善總會在我院設立慈善病牀15張,至增至110張(實際開放65張),用於城區特困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3月,市殘聯在我院成立蘇州市精神殘疾人庇護中心,為社會特困羣體中的精神殘疾人士提供庇護。

主要職能:負責收養治療市區內三無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軍人、退伍軍人;對市區部分社會特困精神病患者開展慈善醫療;負責治療與護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無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並對其中超過6個月以上的轉為三無精神病患者進行收養治療。

二、加強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隨着蘇州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快速發展,政府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蘇州市社會救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院服務對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的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實施規範管理,嚴格按照衞生行政部門的法規、制度開展工作。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依法執業,誠信服務活動,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多年來,我院始終按照二級專科醫院的標準和要求,認真落實衞生行政部門的相關法規,嚴格執行三級查房、病歷書寫、病例討論等核心醫療制度,聘請上海精神衞生中心等國內知名專科機構專家、教授來院查房授課,指導工作。同時還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取得uks證書(由世界最權威的質量管理認可機構之一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近年又在同級專科醫療機構中率先引入his系統、電子病歷、辦公oa系統等,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我院繼取得市區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質後,已實現了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醫保定點全區域覆蓋。連續多年獲得市社保局醫保定點先進單位。,在接受市衞生局醫療機構年度校驗的145家單位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蘇州市依法執業、誠信服務a級信用等級單位稱號,並且處於獲此殊榮的9家單位前列。

3、全面整合資源,推行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服務模式。把幫助提高服務對象社會功能和自理能力,作為醫療護理康復業務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模式。一是優化醫療質量,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推行團隊服務模式,對病員實施多人(醫生、護士、

社工等)參與、相互協作的小組服務工作,並積極開展音樂放鬆療法、催眠療法、腦電治療、森田療法、心理治療和可視音樂治療等,進一步健全院科兩級質控組織,完善各項醫療制度。二是重視細節管理,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以構建軀體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為一體與援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整體護理援助系統為目標。實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並舉的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個性化護理並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個案護理計劃,分類服務開展率達100%,分級護理率達100%,個性化護理率達100%。針對病員生活能力狀況開展自理能力再訓,並引入互評互比激勵機制,激發病員參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將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復輔助治療體系,嘗試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幫助休養員自行開展小組工作。相繼成立休養員縫紉組、腰鼓隊、電腦之家等11個興趣小組,每天安排病員開展收看電視、下棋打牌、閲讀報紙等活動,每週定期組織書畫、器樂、手工和功能訓練等康復活動,每月舉辦中大型工娛療性趣味活動,如組織生日聚會、放映電影、卡拉ok等,在各大節日舉辦拜年會、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等聯歡、慶祝活動。此外,積極聯繫工療加工活,拓展康復輔助項目,並通過各類途徑將休養員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四是設置特教課程,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將休養員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復服務項目,開設教育培訓課程,開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識。同時,對精神殘障兒童、青少年設置特教課程,開展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生活照料服務。重點抓好病員的膳食供應和飲食營養,聘請專業營養師調配花色品種和科學膳食,對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對象專門供應特殊飲食,每月給三無對象發放零用金,用於在陽光超市內購買零星食品。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添置和更換在院病員服裝,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確保病區空氣流通、地面整潔,盡力保障好休養員的在院生活。

4、積極探索創新,打造蘇精福特色業務工作模式。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和保障好收養收治對象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加大業務建設力度,拓展視野,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四大特色業務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類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一個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別有明顯的差異,對開展有計劃、有步驟並帶有羣體性的康復醫療活動頗為不利。初,我院根據病人生活活動能力,軀體情況等將病人相對分類。這樣就從客觀上為分類管理創造了條件,繼而對全院患者按康復需要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康復措施。分類管理既可以保證不同功能的康復醫療措施能順利展開,又可使羣體性的康復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零亂,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二是模擬社區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數以上為慢性精神病人。長期的住院生活,使這類患者社會功能明顯減退,衰退傾向日趨嚴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院內開設了諸如休養員陽光超市、復康工作坊,成立了休養員陽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擬社區和生活場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強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體現到自身的價值。同時對室內外的牆面及活動場所、病室等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和佈置,努力營造充滿人情味的、儘可能體現家庭式温馨的舒適環境。三是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隨着我院收治對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漸增多,由於他們的醫療、護理、康復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症、抽動症、注意、情緒、睡眠、進食障礙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同時還將逐步向社區拓展和延伸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圍繞老年科的業務工作,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關懷服務。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開展醫療(精神科治療)、護理(生活護理、軀體護理、心理護理、自助、互助或介護等)、康復(肢體康復、心理康復等)或其他服務,側重個性化,做好個案,為我院及蘇州市老年精神科醫療工作提供一個理想的服務模式。

三、特殊人羣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是逆水行舟,艱難行進。就我院近幾年收治對象的現狀和特點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來看,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病人壓牀,牀位週轉緩慢。住院病員病情日趨慢性化,趨向退頓,加之家屬和社會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較難出院(而本院與各區民政部門及家屬鑑定的協議住院期為3個月,我院醫生也經常性敦促監護人辦理出院手續),以致長年滯留院內,長期佔有牀位,影響繼續收治(每個區都有為數不少的慈善對象在排隊等待)。這使得慈善牀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對整個社會特困對象來説,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併發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時轉診治療困難。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於增齡、器官功能減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等原因,併發各種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的情況日漸增多,同時由於社會目前普遍對於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見,一旦這些患者需要轉診時,衞生系統綜合醫院又面露難色,不願接收,以致此類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救治。

4、社會接納度低,家屬、監護人配合不夠。一方面與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關注、關心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家屬也多為弱勢羣體,客觀上根本無力來關心患者,一旦將患者送來我院治療後,則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當被告知患者併發嚴重軀體併發症或傳染性疾病需轉診治療時,也是不予關心,或是顯得無可奈何,甚至表示讓他(們)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對滯後。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勢人員,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大多由於病史不詳,或認知障礙,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難以進行及時、正確的疾病診斷,從而無法確定是否住院監護。而國內目前尚缺相關法律規定,一旦日後家屬起訴,院方利益將難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過程中既保障救助對象的權益,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缺陷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給醫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

6、人才引進困難,技術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於名稱(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對象、醫院條件、工資薪酬等原因,人才引進困難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即便勉強引進,往往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對於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業務技術力量與社會不斷髮展的服務需求帶來壓力和挑戰,所有這些都使單位建設與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甚至對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困難,成為制約民政精神病院發展的瓶頸。

7、對護理人員的規範化教育培訓不足。目前,民政系統的精神科專業人員一般都是依靠衞生系統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訓,而提供精神專科護理員的培訓機構更是幾乎沒有。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江蘇省目前暫未開設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養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組織培訓。

8、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由於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行為異常,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概率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為羣居生活,且傳染病大多有潛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來救助病人交流溝通困難。隨着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為外地來蘇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來自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還有很多為智障病人,交流成為最大的難題。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幫助尋找他們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齡化,護理風險增加。近年來,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自然我們收治的對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老年人佔到65%以上,因此生活護理量較重,與此同時,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培養一些全科護士來應對。

四、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爭取政府重視。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病致貧現象日益加重,特別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為社會弱勢羣體。同時,由於精神病人的社會危害大,反覆發作,需要住院和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對於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醫療救助,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聯合,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要像養老中的陽光計劃,殘疾兒童中的明天計劃那樣,加大對精神殘疾弱勢羣體的資助,使他們感受陽光和雨露。

2、民政部門對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確定位。要正如衞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中殘聯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衞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的那樣:加強分工協作,衞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殘聯、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單位和團體要針對日益突出的精神衞生問題,在各自職責範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務民政保障對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職能。

3、爭取社會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條件,開展多種活動充分進行宣傳,徵得社會的同情和關愛,贏得社會支持。

4、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結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點,逐步將封閉式管理向相對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大力加強人性化服務,把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服務模式轉變;要從重視疾病治療向重視病人身心康復和社會功能全面發展的轉變。

四、民政系統精神病人服務工作與社會支持

民政服務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眾與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1、加強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檔工作。各區、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發現、建檔、管理工作,由專人負責督促實施。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報告、登記管理制度,基層要建立病人檔案,加強分級隨訪管理,並定期向社區管理人員彙報。可藉助我市實施的中央補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工作開展病人的診治、隨訪、健康教育等項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檔案,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資料及開展病人健康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基層醫務人員的隨訪指導工作。為有效實施好醫改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內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各級各部門醫療機構要注重對精神衞生專科醫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專業人員的師資培訓,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和管理培訓力度。適時對社區精防工作人員、民警進行專門培訓普及常識,加強對有危險行為傾向患者進行追蹤隨訪,有效組織實施病人隨訪指導,切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強部門配合,做好肇事肇禍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極主動與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大對肇事肇禍病人的應急處置和精神疾患人員的治療救助管理。建立部門協同制度,各級衞生行政部門和衞生單位要在建檔、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羣安全。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瞭解當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過應急處置、入院就診等方式減少肇事肇禍率。

4、加強心理諮詢,做好人羣心理健康認識和疏導工作。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對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心理諮詢工作,將心理諮詢納入各衞生醫療單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服務,由通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熱線接聽,參照衞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技術指導方案》開展熱線服務。通過認真宣傳教育,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個社區心理諮詢室,着手開展社區精神衞生服務,將我院的專業服務推向社會,服務蘇州地方和諧社會建設。

5、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迴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作為政府機構或市民政精神衞生機構,我們都應向社會做好宣傳,呼籲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應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只有全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為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迴歸創造條件,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羞恥感減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患者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第3篇】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和團結農民的堅強堡壘。XX多萬名農村黨員是帶領農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骨幹力量。因此,如何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全面提升農村黨組織和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新課題。通過採取座談交流、實地查看、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全區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我區各級黨組織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機制,在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發揮服務作用上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服務組織體系逐步健全。各地採取行業統建、區域聯建等多種方式,在維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業園區、產業鏈條中建立黨支部或功能黨小組,不斷優化組織設置模式。對尚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先行建立羣團組織,以羣團組織為紐帶,延伸黨的觸角,實現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探索推行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實現了行政村、責任網格、小組三級組織網絡全面覆蓋。全區農村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農村中心學校、衞生所、防疫站等基層鄉鎮事業單位黨組織覆蓋率達到了99%。

(二)服務幫扶機制逐步建立。把推動各級黨員幹部更好地服務農村、服務羣眾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建立健全上下聯動、民需導向、直面農村的服務幫扶體系。一是建立了以“下基層”活動為主體的多種聯繫服務羣眾機制。全區3.7萬名機關幹部全員下基層,進村入户解民憂、幫發展、促和諧。各地也建立了形式多樣的聯繫羣眾機制,如靈武市“五送兩帶一包”活動、賀蘭縣“兩集中兩優化兩滿意”直接聯繫服務羣眾機制等。二是健全常態化民情收集、辦理和反饋機制。全區“下基層”活動建立以縣為樞紐的工作機制,統籌解決各類問題。各地探索建立了“5188901民生專線”、政務微博等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事辦理制度。三是健全統籌城鄉的服務幫扶機制。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連心工程”,通過“三連”結對方式,形成城鄉基層黨組織整合聯建的新格局。設立農村黨員“雙帶”資金,目前已發放6批800萬元,在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地廣泛開展了黨員承諾、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通過提供資金、項目、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幫扶支持,紮實推進基層組織黨建工作互促、困難黨員共幫、為民實事同辦、和諧社會聯建。

(三)服務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堅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上下聯動,加強農村黨組織的服務平台建設,努力為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開展服務創造條件、提供保障。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設立200萬元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專項資金,以項目化管理的方式,在沿黃城市中選擇試點推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銀川市設立村(社區)為民服務專項資金,市、縣財政每年支出7000多萬元,按照行政村每年不高於20萬,社區每年不高於10萬的標準給予支持,提高基層黨組織為民辦事能力。二是紮實推進黨員活動陣地建設。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社區組織辦公服務用房建設力度,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綜合服務功能。目前,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已建成功能比較齊全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大多數活動場所面積達到100平米以上。三是全面加強黨員服務中心建設。在已有縣、鄉、村黨員服務中心(站、點)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加強黨員服務中心與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的整合,打造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黨員服務和便民服務相統一。四是積極構建農村黨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地着力加強以工作網站為重點的組織工作信息發佈平台、以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重點的黨員教育平台、以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系統為重點的黨內信息互通平台、以微博為重點的黨羣即時互動平台等建設,着力打造功能齊全的黨建工作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網絡黨支部、網絡黨校,大力推廣網上宣傳黨建知識、受理入黨申請、接轉組織關係、開展組織生活等。五是着力打造黨代表工作室。自治區制定了《關於在全區鄉鎮(村)和街道(社區)建立黨代表工作室的指導意見》,並召開現場會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到XX年全區鄉鎮(村)、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都要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規範、運轉有序的黨代表工作室,充分發揮黨代表工作室深入聯繫服務基層黨員和羣眾的作用。六是切實提高村幹部待遇。建立村幹部“兩提三保”待遇保障機制,對連續任職20年以上的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給予一定獎勵補貼,全面落實村幹部任職補貼“不低於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倍”的硬指標。大學生村官待遇比照各地新錄用公務員工資標準發放,並繳納相關保險。

(四)服務考核評價方式逐步完善。在基層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方面,突出羣眾滿意的導向,努力賦予羣眾更大的話語權、評價權、監督權。一是深入推進羣眾評議工作。各地認真總結推廣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羣眾評議的有效做法,在XX年基層組織建設年分類定級工作中,分領域組織黨員羣眾對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情況作出評價、提出意見,把羣眾評議與年度考核、黨員民主評議、行風評議等工作相銜接,推動羣眾評議工作常態化、制度化。二是優化農村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在基層組織建設年考核中,引入羣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滿意度指標,把羣眾滿意作為評價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的關鍵指標。三是注重考核評議結果運用。XX年在全區鄉鎮推行“兩管三評一推優”管理考核機制,加強對鄉鎮領導班子管理考核。開展農村黨員“評星定格”活動,定期對黨員黨性進行分析評議。深入開展“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工作,堅持把服務黨員羣眾情況作為專項述職的重要內容,把服務成效作為黨員幹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切實發揮評議的導向性作用。

二、存在問題

總體來看,全區各地在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方面認識到位,行動積極,開展了有益探索,但工作開展的深度、廣度有限,需要各級黨組織在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和服務作用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和實踐。《調查問卷》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一項,選擇“思想認識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的佔25%,選擇“工作經費短缺,無法開展服務”的佔30.6%,選擇“人員素質、配套設施落後、限制了服務”的佔24.8%,選擇“活動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未形成長效機制”的佔29%;對“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關鍵”的看法,比例最高的是“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基層的服務保障能力”一項,佔25.8%。這些數據反映出目前我區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

(一)服務意識不到位。樹立牢固自覺服務的意識,是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思想基礎。從調研情況看,一些鄉鎮、村黨組織和黨員對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認識比較模糊,服務黨員羣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還存在“官本位”思想意識,以及受計劃經濟時期重管理的工作模式影響,服務意識、服務理念尚未真正樹立起來。

(二)服務體系作用發揮不到位。如在“下基層”活動和各地開展的其他一些聯繫服務羣眾的活動中,如何實現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深入有效地聯繫與服務基層黨員羣眾,及時發現與解決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一些地方羣眾訴求渠道不暢通,羣眾的正常訴求得不到反映、解決,最終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上訪,甚至釀成羣體性事件或惡性案件。

(三)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建設服務陣地、打造服務平台,是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基礎。目前,全區仍有52.87%的村、社區黨組織年度黨建工作經費低於1萬元。此外,農村黨員隊伍年齡普遍偏大,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後繼乏人、知識老化、能力弱化的現象比較突出,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弱、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等現狀也制約着村級黨組織服務能力的提升。

(四)服務標準及評價體系亟需完善。目前,受重視程度、工作基礎、物質條件、黨員隊伍素質等因素制約,各地在探索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方面進展不夠均衡,做法各不相同。如在部分市、縣(區),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化、網格狀的黨組織服務體系,有的還很不完善。目前,由於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準確定位、評價體系尚不統一,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開展服務工作缺乏統一標準和要求,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基本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和層次。

三、對策建議

通過對我區目前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的分析調研,我們認為,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從認識上提高,從功能上強化,從機制上健全,從保障上增強,逐步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聯動,黨組織、黨員、羣眾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讓聯繫服務黨員羣眾成為基層黨組織的自覺行為。

(一)要提高基層幹部的服務意識。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首要任務是提高鄉村幹部的服務意識,明確自身功能定位,把握好做什麼、怎麼做等問題。黨的xx大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明確了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黨的十八大和xx同志一系列講話明確指出,要聯繫服務羣眾、做好羣眾工作。這就決定了基層幹部要將思想認識統一到“服務”這一核心要求上,牢固樹立服務發展、服務羣眾、服務黨員的意識。一是服務大局。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始終把農村黨建工作置於發展大局中來思考、來把握、來推動,努力實現基層黨建工作與科學發展的高度對接、深度融合,把握髮展規律,理清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使農村黨組織真正成為科學發展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二是服務民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富民利民政策,為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創造條件,幫助羣眾解決上學、看病、就業、養老、住房等實際困難,推動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主動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服務羣眾。牢牢牽住羣眾利益這個“牛鼻子”,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規律和特點,不斷增強新形勢下服務羣眾工作能力,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羣眾的意願和要求。四是服務黨員。進一步健全完善關懷服務、素質提升、互助服務等制度機制,保障農村黨員民主權力,使廣大農村黨員真切感受到黨組織關愛和温暖,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全面覆蓋的服務組織體系是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的基本前提。要主動適應城鄉協調發展新形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要求,着眼於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不斷創新農村黨的組織設置,密織農村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羣眾網絡,構建全面覆蓋的服務組織體系,做到黨員全員參與、黨組織全面覆蓋;積極拓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的覆蓋,根據農村村莊規模、產業佈局、組織形式、黨員流向等發展變化,在規模較大、黨員較多的村建立黨委或黨總支,在自然村、村民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把黨的基層組織延伸到農村社會各個層面。

(三)要健全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緊緊圍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這個重點來深化。一是打造功能完善、管理規範、服務優質的一體化服務平台。要加強各級黨員服務中心、農村民生服務中心等有形陣地建設,積極搭建民意表達訴求平台、便民服務平台、助民增收平台、惠民保障平台、安民穩民平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健全遠程教育網、黨建網、手機網等網絡服務陣地,不斷增強服務功能。二是拓展多樣化、便民化的服務渠道。要完善一線工作法、一站式服務、一體化考核和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等有效做法,積極組建以黨員為核心的網格服務團隊,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志願活動。三是完善經常化、制度化的服務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幹部“下基層”及領導幹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制度,不斷完善“蒐集、分類、流轉、反饋、督查”羣眾反映問題五步調處機制,做到思路在一線謀劃、工作在一線推動、矛盾在一線調處、成果在一線體現。

(四)要提高服務保障能力。一要完善農村黨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全面推行“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統籌抓好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工作。建立健全城鄉基層黨組織統籌設置機制、城鄉一體的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機制、城鄉互幫互助機制,推動城市和機關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努力使城鄉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目標相協調、工作部署相適應、工作成效相促進。建立村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拓寬羣眾參與監督評價農村黨組織服務業績的渠道,努力形成組織評價機制,確保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着眼於增強黨組織助推經濟發展的功能,採取“產業+服務”、“支部+協會+基地”等方式,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新型社區、產業鏈條、合作組織上,通過實現共同利益把農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二要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為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村黨務工作者隊伍,鼓勵機關幹部到農村掛職任職,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大學生村官黨組織書記,探索在村級組織配備專職黨務幹部,充實工作力量。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渠道,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自薦公推民主選、跨村任職能人兼等方式,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選拔上來。抓好農村後備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梯次培養使用機制。加強教育培訓,堅持嚴格管理,提高羣眾工作能力;加大考核激勵力度,統籌解決農村黨組織書記幹事動力和創業環境問題,通過辦理養老保險、逐步提高待遇、定期走訪慰問、機關事業單位定向考錄等方式,激勵引導農村黨組織書記熱心服務羣眾。三要加大工作投入,為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提供物質保障。健全和完善農村黨建工作激勵保障機制,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黨建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積極探索建立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各方支持、農村黨組織自我補充的多元化基層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好農村黨組織活動有經費、有場地的問題,確保村幹部報酬待遇增長幅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推動各類資源向農村傾斜、重心向農村下移,為農村開展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拓展村級陣地服務功能,保證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深入發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探索建立經濟薄弱村財政專項扶持制度,“輸血”與“造血”並重,努力實現富民強村。

【第4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 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5篇】如何加強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調查報告

黨的十八大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有效推動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科學發展。這是對新時期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加快發展時期,離退休幹部的結構比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着退休幹部隊伍的不斷擴大,退休幹部的高峯期也即將到來,着眼未來,老幹部工作部門的工作任務,將出現在做好離休幹部服務的前提下,服務對象逐漸轉變到以退休幹部為主的趨勢。如何加強退休幹部管理與服務,已成為當前老幹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針對這一課題,_____區委老幹局將今年六月份確定為老幹部工作調研月,整個調研活動歷時一個月,共分兩個組,每個組4名同志,調研組深入全區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專業公司,通過召開老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認真聽取老幹部和老幹部工作者的意見建議, 本次調研,共深入11個鄉鎮、街道以及60餘個退休幹部比較集中的區直單位,召開座談會56個,參加座談會人員458人,走訪退休幹部300多人,發放徵求意見表400餘份,收集退休幹部意見建議56條,全面摸清了全區退休幹部的情況和問題。

一、_____區退休幹部的基本狀況

二、具體做法

近年來,我區對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高度重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立完善了退休幹部檔案管理和工作制度,形成了組織管理和退休幹部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經常性組織退休幹部開展了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廣大退休幹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以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建設為主要依託,切實加強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建設。為加強離退休幹部黨組織建設,_____區委成立了_____區離退休幹部黨工委,黨工委成立後,注重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加快離退休幹部黨支部組建步伐,及時明確離退休幹部黨員特別是退休幹部黨員的黨組織隸屬關係,使他們組織有歸屬,活動有人管。針對退休幹部的特點,創新退休幹部黨支部的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先後組織開展了創建規範化黨支部活動、爭創五好離退休黨支部和爭當四好退休黨員為載體的創先爭優活動,表彰和樹立了典型,確保退休幹部黨員就近參加黨組織活動,進一步增強退休黨員的榮譽感和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努力使退休幹部黨員離職不離黨,退休不褪色。今年在區委老幹部局專門設立了鄉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活動室,主要供距離較遠的鄉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組織活動學習,為離退休幹部黨建工作搭建一個有力的平台。

(二)以學習、參觀考察為引領,進一步全面落實退休幹部的政治待遇。由於絕大多數退休幹部在職時關心黨和國家的大事,熱心參與政治活動,所以退休後非常在乎政治待遇的落實。由於受政策和經費的限制,_____區委老幹部局因地制宜,組織退休幹部就近就地開展三學活動。一是學理論,組織退休幹部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重要文件,認真研讀了《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等規定書目,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使退休幹部思想上不掉隊,緊跟時代步伐。二是學典型,組織退休幹部學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無私奉獻事蹟,觀看《楊善洲》《焦裕祿》等電影、記錄片,激勵退休幹部見賢思齊,行動上緊跟時代步伐。三是學發展,組織退休幹部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及時瞭解本單位最新發展動態,為本單位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餘熱。

(三)以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為主陣地,使退休幹部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在新時期,隨着離休幹部進入高齡期和高發病期,_____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明確地將退休幹部作為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老年大學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和發展目標,及時調整辦學特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搞活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辦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僅開設了傳統的音樂、舞蹈、書法類課程,而且探索開設照片處理、中醫按摩保健等時髦課程,頗受退休幹部歡迎。老幹部活動中心組織退休幹部成立了夕陽紅藝術團,堅持走出中心、走向社會的原則積極參加省、市等各方面組織的演出及比賽,帶動全區特別是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

(四)堅持組織和引導,積極有效地發揮退休幹部的作用。發揮退休幹部的作用,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晚年人生價值,是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在新的形勢下,要適應離休幹部和退休幹部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堅持離休幹部發揮作用與退休幹部發揮作用一起抓,堅持以退休幹部為發揮作用主體,使退休幹部成為老幹部發揮作用的主力軍。近年來,_____區積極組建兩團一隊積極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深入學校、社區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法制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參與網吧遊戲廳義務監督,為下一代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發揮_____管護老幹部志願者服務隊作用,在湖水監測、制止不文明行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由於對退休幹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需要全面顧及到其住、行、學習、娛樂等各方面,工作量大且範圍廣,工作複雜且難度較大。目前來説,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問題:

(一)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撐。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針對離休幹部的政策,然而在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上,國家則缺乏統一政策的規定和規範。而相關政策的缺乏造成了各地及各單位對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在認知上明顯存在不足,不能明確其服務職能和職責範圍。另外,在一些細節方面,如在退休幹部閲文、參觀考察、訂閲報刊等方面也都沒有作出具體規定。這些都導致了各地與各單位在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工作中往往無章可循、標準不一,工作難度較大。

(二)退休幹部活動經費不足。針對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規定問題,由於國家沒有統一政策的規定,各地執行標準不一,都是根據上級撥款及自身經費來規定活動經費的。基本上除部分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化管理外,絕大多數事業單位在經費上仍實行預算包乾,因此上級所撥離退休人員經費實際上只能滿足實際政策性開支的一半都不到。為了保證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工作能切實服務於這一羣體,且能有較好的工作效果,許多單位都會想方設法調整在職職工的相關經費來落實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的差額。

(三)退休幹部活動陣地建設滯後。一是由於退休幹部居住分散,活動場地很不均衡。有的居住地有不同單位的多個退休幹部活動室,有的居住地沒有活動場所,有的退休幹部居住地離原單位很遠,參加組織學習、活動很不方便?二是老幹部活動中心建設滯後。隨着退休幹部人員的增加,致使活動中心面積遠遠不能滿足退休幹部人數逐年增加的需求,具體到各單位的活動室同樣存在着沒有長遠規劃、組織機構不夠健全、工作經費不充足、活動場所規模小和設施簡陋的實際問題。三是在開展活動時,各單位、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均以自身工作為主。部門之間協調性差、配合性弱,開展活動有時存在項目交叉重複的問題,使退休幹部覺得沒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導致一部分退休幹部厭倦參加活動。

(四)服務退休幹部的機構和隊伍力量薄弱。面對退休幹部羣體越來越大的現狀,現有工作機構和人員已遠遠不相適應。一是老幹部部門力量不足。各級老幹部局至今基本上是成立之初根據離休幹部人數所核定的機構編制和經費,並沒有隨情況變化作調整。二是在部門單位中老幹部工作機構相對弱化。由於體制改革,許多單位雖然牌子仍在,制度上牆,但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使服務管理工作處於一般應付狀態。為離休幹部管理和服務都忙不過來,更談不上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個別單位甚至連老幹部工作機構也已不復存在。

三、對策及建議

(一)儘快研究制定比較完善的退休幹部政策制度。針對我國目前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仍缺乏統一政策的規定,且我國社會已進入老齡化加快發展的時期的既定事實,結合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相關部門應以積累的實踐經驗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為參照,研究制定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退休幹部管理服務相關政策。以此加強各地、各級、各單位間對做好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做到有規可查、有據可依、政策統一,有利於退休幹部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貫徹落實。我國對於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沒有統一政策的規定,各地執行標準不一,且與離休幹部的活動經費相比相差很大。為了能夠給退休幹部開展活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相關退休幹部管理部門應參照離休幹部活動經費的標準,對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做出統一的規定,經費實行歸口管理,明確開支渠道,根據退休幹部資歷、原職務高低規定不同標準,保證退休幹部各項活動的開展順利進行。

(二)拓展退休幹部服務與管理的社會化模式。在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隨着社會羣體由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隨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逐步向社會化服務過渡,為退休幹部羣體服務與管理的功能也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社會化。這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財政、民政、原單位、社區等諸多部門,整合各種資源,集聚多方力量,完善五位一體的運行模式,是有序推進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強化引導,部門盡職。老幹部局要切實履行服務管理退休幹部的職能,以改革創新精神指導、協調和督促供養關係所在單位及其主管部門積極營造退休幹部養、醫、教、學、樂、為的良好環境,確保他們安度晚年。二是要突出主體,單位盡責。原單位要積極為退休幹部排憂解難,關心他們的合理需求,保障他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三是要面向社會,社區盡力。隨着城鎮化建設不斷髮展,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利用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醫療保健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和物業管理中心的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退休幹部開展四就近活動。四是要依託支部,同伴盡心。退休幹部黨支部要把握相互之間經歷相近、語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產生共鳴的特點,採取結對互助、劃片關照的辦法,有效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五是要立足家庭,子女盡孝。按照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單位、社區、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相結合的服務管理體系要求,採取多種方式,引導子女為退休幹部營造生活上照顧、心理上溝通、精神上撫慰等理解與關愛、健康與和諧的家庭親情氛圍。

(三)大力倡導文化養老。隨着我國開始進入老年社會,文化養老正在日益成為當代老年人高雅的生活方式。退休幹部一般都具有高素質、高學歷、高品位的特點,要引導他們努力擺脱待遇養老、享受養老、無為養老的世俗老年生活方式,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文化養老中起骨幹核心作用,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同時也為文明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首先,在退休幹部中大力倡導文化養老,老幹部工作部門及社會各界要主動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比如今年組織開展慶祝建國65週年的各項活動,全區的老幹部積極踴躍參加,_____區舉辦了老少同樂迎國慶、迎國慶、夕陽紅文藝匯演等活動,收到紀念徵文上百篇,創作書畫作品數十件。第二,文化養老要與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結合起來。_____區鼓勵退休幹部走出來、動起來、樂起來,在街頭廣場、社區大院等公共場所,到處都活躍着老年健身、舞蹈、秧歌表演、體育鍛煉等自發組織起來的羣體,他們中的核心骨幹大都是退休幹部,通過文化形式,在建設文明和諧社會中積極發揮作用,同時感受社會和組織的尊重與愛護,在舒適宜人的環境中求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情趣的滿足。第三,文化養老不能只停留在少數文化人的圈子裏,要以多種簡單易行的方式,吸引廣大退休幹部參加。如可以把組織開展讀書活動作為文化養老的一種普遍方式,通過徵集讀書心得體會進行鼓勵和引導,讓老幹部在讀書中堅定信仰、開闊視野、醒腦益智、振奮精神、益壽延年,在知識的陽光雨露中享受快樂、幸福、高尚的晚年生活。

(四)發揮退休幹部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解放思想,從政策上為退休幹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廣開渠道。首先,要鼓勵退休幹部利用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技術特長、人脈資源、社會威望等,主動發光發熱,為社會創造新財富。其次,要有組織地通過社會團體,發揮退休幹部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為此,老幹部工作部門要建立退休幹部人才庫,及時準確地掌握他們的專業特長、身體狀況、心理意願,幫助他們牽線搭橋,老有所為。還可以通過加強對老年團體的組織和管理,鼓勵併科學引導退休幹部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作貢獻。第三,是從服務上提供保障。要進一步加強老幹部活動陣地建設,充分利用老年大學、老幹部黨校、活動中心、老年公寓等陣地,加強對退休幹部的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素質,為迴歸社會和二次就業充電儲能。要在社會上營造尊重老幹部、愛護老幹部的良好氛圍,通過輿論宣傳和引導,使退休幹部的奉獻精神得到社會承認,贏得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社會支持鼓勵老有所為的良好風氣。

總之,不斷改進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既是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老幹部工作發展大局的需要,既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隨着社會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會不斷提出新的課題,我們要在堅持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發展,以實際行動做好這項工作,讓黨組織放心,讓退休老同志滿意。

【第6篇】關於加強市法律服務市場建設的調研報告

為了拓展和規範我市法律服務市場,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促進法律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市政協社法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和專業人員,在齊育華副主席的指導下對我市法律服務市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市司法局及xx區、xx縣司法局關於法律服務市場建設的情況通報,走訪了市中級人民法院並同部分縣(區)法律工作者、政府辦公室領導進行了座談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法律服務市場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法律服務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組成的法律服務隊伍,他們努力做好法律服務與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結合的文章,引導羣眾正確反映訴求,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服務保障民生,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在我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服務機構不斷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律師事務所17個,社會律師140人,公職律師5人;公證處9家,公證員21人;基層法律服務所24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96人;法律援助中心10家,援助律師32人;司法鑑定所3家,執業司法鑑定人20名。在法律服務隊伍穩步增長的同時,今年以來加強了法律援助和司法鑑定機構的建設,以保證特殊羣體的法律需求。在原先創建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並規範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居法律聯絡點的建設,目前,全市已有156個鄉鎮、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佔鄉鎮、街道總數的83.4%,村、居法律聯絡點的建設也全面展開,同時合理規劃和配置鑑定資源,成立了我市首家法醫精神病類司法鑑定所——xx市第二人民醫院司法鑑定所,填補了我市精神病司法鑑定技術的空白,也為當事人就近進行精神病類司法鑑定提供了便利。

(二)服務範圍不斷拓展。20xx年以來,全市有423家政府及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聘請律師和公民擔任法律顧問。辦理刑事辯護案件 1653件,代理民事案件6060件,代理行政案件157 件;共辦理各類公證96436件,其中涉外公證(含港澳台)84928件,國內公證11508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訴訟案件1915件,非訴訟案件 119件,調解糾紛518件;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為困難羣眾提供法律援助3697件,其中民事法律援助2532起,接待來電、來人法律諮詢14824人次;全市司法鑑定機構共接受鑑定委託4182件,各種法律服務數量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優化了我市創新創業的法治環境,與此同時,我市的法律服務已逐步轉變服務觀念,觸角不斷延伸,滿足了社會不同層面的法律需求。一是服務法治政府建設。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司法行政工作的結合點、切入點和着力點,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法律服務職能,主動出擊,積極出力,鼓勵、引導律師參政議政;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推動各級政府建立、完善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政府依法行政;指導工商系統開展公職律師試點工作,現全市有5名工商系統公職律師取得執業證。二是服務經濟發展。繼續引導和鼓勵律師積極介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工業園區開發、重點工程建設、城市建設等重點工作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指導僑資企業法律顧問團開展工作,為華僑要素迴流工程做好服務。三是服務和諧社會。積極參與政府信訪接待和羣體性事件處理工作,選派了政治意識強、經驗豐富的律師,輪流參與市政府的信訪接待工作,為上訪羣眾解答法律問題,協助信訪部門調處涉法涉訴案件,為涉法信訪案件及時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引導羣眾依法正確表達訴求,減少不和諧因素,維護穩定大局。四是服務民生工程。在市區江濱區塊舊城改造等民生工程中發揮法律服務優勢,開展舊城改造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截至到9月28日,由市、區人民調解員、司法局骨幹力量、專職律師組成的5個調解小組成功調處糾紛64起,涉及拆遷户359户,拆遷面積近5000平方;拓寬法律援助的受援範圍,除《條例》規定的範圍外,對黨政領導交辦的、信訪部門轉辦的、工會或殘聯等團體要求辦的、在校大中專學生等青少年羣體合法權益受侵害的和其他確實需法律援助的事項,都擴大為法律援助的範圍,如慶元的法律援助案件從xx年的15件上升到20xx年的163件,使弱勢羣體獲得了必要的法律援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五是服務基層農村。積極搭建法律工作者為基層服務的平台,引導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成立了xx市律師協會農民工維權工作站,建立律師事務所與鄉鎮、街道、村、居結對制度,全市各律師事務所與有關鄉鎮、街道、村、居簽訂了法律幫扶協議,負責涉訟案件,積極為其提供法律意見,為弱勢羣體提供法律援助。開設“法制講堂”,為居民定期進行法律培訓,普及法律知識。全市9個公證處也分別與9個行政村建立了結對聯繫制度,其中有7個公證處還與聯繫村簽訂了書面的法律服務協議,無償提供公證法律服務,開設法律知識講座,協助調解重大疑難糾紛,幫助低收入農户脱貧致富。

(三)服務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市法律服務行業開展了“教育規範樹形象”、“規範建設年”等活動,完善了工作機制,提升了法律服務人員的責任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推進了法律服務市場規範化、制度化建設。一是完善法律服務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法律服務市場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力度,通過信息公開、誠信檔案等方式規範行政管理,加強行業管理,強化自律管理,形成三者有機結合、良性互動的管理機制。二是完善法律服務案件質量監管制度。監督和指導縣(市、區)法律服務工作,落實便民措施,簡化程序,加大辦案力度,通過發放辦案情況反饋表、徵求有關單位意見、法庭旁聽、自查抽查、評選優質案件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三是完善法律服務便民機制。暢通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的渠道,方便農民工就近申請法律援助;採取積極措施,對農民、農民工追討工資和請求經濟賠償的案件,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確保需要法律幫助的農民工及時獲得法律援助;創新服務形式,採取代書、訴訟、非訴訟代理等服務方式,為農民、農民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第7篇】加強和完善政務服務中心工作的思考與建議的工作報告

營山轄53個鄉鎮、658個村,總人口96萬。針對全縣安全工作面寬量大,綜治基層基礎薄弱,企業改制和舊城改造遺留問題較多等實際問題,我們按照市委“兩抓兩促”工作要求,堅持“五變五用”,標本兼治,全力打造平安營山,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刑事案件、信訪案件、安全事故分比下降33?6%、38?2%和39%,公眾安全感達91%;安全工作連續五年獲全市一等獎,連續六年未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不穩定事件,被國家安監總局表彰為“安全生產監管和煤炭安全監察先進單位”,成功創建為省級綜治模範縣和省級平安縣。

一、變強硬推行為全民參與,用宣教增進共識

平安意識淡薄是平安創建的最大隱患,廣大人民羣眾是平安建設的主體,也是我們依靠的根本力量。我們堅持從宣傳發動入手,改變過去強硬推行為全民參與,廣大幹部羣眾的平安意識、參與意識和共建意識不斷增強,羣眾創安知曉率達96%,參與面達95%以上。一是建設宣教陣地,引導羣眾參與。以縣城為核心、以農村為主體、以社區為重點,在營儀、營廣等五條出境幹道公路建設了“百里平安建設宣傳長廊”,安裝牆標、路碑和巨幅廣告等600多處;在縣城大街小巷設立固定宣傳廣告1100多處。二是評選“平安之星”,激勵羣眾參與。每年開展一次“十星級平安家庭”、“平安之星”建設評選活動,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先進,教育和激勵全縣幹部羣眾自覺參與,主動創星;近兩年共評出“八星”以上家庭2?2萬户、“平安之星”60名。三是發佈“平安資訊”,壓濾機濾布提示羣眾參與。通過移動、聯通、網通等,每週向全縣副科級以上幹部發送1-2條平安建設短信;每月向廣大羣眾發送一次平安建設資訊,隨時提醒羣眾參與共建活動。四是開展“專題教育”,警醒羣眾參與。在縣鄉廣播電視台(站)定期播放《關愛生命、安全出行》等專題警示片;每月召開一次平安建設分析會,剖析典型案例,警醒幹部羣眾。通過開展聲勢浩大的宣教活動,在全縣上下形成了“要我平安”為“我要平安”和“共建平安、共享和諧”的濃厚氛圍。

二、變突擊作戰為綜合治理,用聯動夯實基礎

平安建設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民參與,羣防羣治。我們變突擊作戰為綜合治理,狠抓社會治安綜治治理,構建了整體聯動防範體系。一是機構設置聯動。縣鄉(鎮)村和部門層層設立綜治辦公室和調解委員會,企業、學校等建立了治安聯防隊;53個鄉鎮和12個社區建立了警務室,實行民警派駐制或民警趕場制,基層一線民警達到總警力的85%以上。二是社會防控聯動。大力開展城區萬人巡夜、中心集鎮千人巡夜、企業學校等專人巡夜活動;對縣城千餘個商業店鋪實行治安承包,建立15個聯動防範小組;組建覆蓋城鄉的義務“110”隊伍300多個,獎勵平安建設舉報有功人員300多人次,發放獎金60多萬元。三是警民、警企、警政共育共建聯動。強化部門協作意識,大力推進政法部門與學校、企業、機關的共創共建活動,定期交流通報情況,聯合整治各種隱患,確保學校、企業、機關安全穩定。四是毗鄰地區聯動。整合村社之間、鄉鎮之間、鄰縣之間治安防範資源,簽訂聯防公約,每月召開一次邊際聯席會議,構建了職責清晰、渠道暢通、信息共享的邊際聯防網絡。

三、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用真情化解矛盾

堅持把幹部下訪聽民情、解民難、幫民富作為平安建設的切入點,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用真情化解矛盾,把平安建設成果實實在在地體現在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上。一是推行“三訪”。即幹部下訪、幹部導訪、幹部代訪。大力推行我縣城南鎮幹部下訪尋問題解決的做法,鄉鎮幹部每週到村社(社區)排查信訪問題不少於2天,解決實際問題不少於1件;對尋回的問題實行登記造冊,落實專人跟蹤,限期解決。要求首問幹部就是上訪羣眾的導訪員、服務員,對羣眾的合理訴求,進行政策宣傳,解釋疏導;對不屬本單位、本轄區管理處置職責範圍的問題,由首問幹部主動代表信訪人到有權處理的單位或部門反映情況、協調處理,並及時將代訪結果回覆當事人。通過“三訪”,不僅降低了信訪成本,還贏得了廣大幹部羣眾信賴和支持。二是落實“三包”。即包調處、包跟蹤、包反饋。對排查出的不穩定因素和信訪案(事)件,分別由相關縣級領導、縣級部門、鄉鎮和具體責任人包案包乾限時處理;對重大信訪案件和重大不穩定因素,成立調處工作推進組,採取一名縣級領導、一個工作班子、一套調處方案的辦法,一對一調處到位,讓羣眾息訴息訪。三是做到“三嚴”。即對信訪問題故意迴避、“推拖躲繞” 的從嚴追究,對不主動開展下訪的從嚴追究,對工作不落實、引發重大不穩定因素的從嚴追究。濾布近年來,因矛盾調處不力受到責任追究的人和事達30多件(次),15人次受到警示談話,8名幹部被免了職。

四、變隱患排查為經常監管,用制度確保落實

平安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需長期堅持不懈地抓。為此,我們從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在完善制度、碰硬落實上狠下苦功,努力使平安建設常態化、經常化。一是機構網絡化。成立由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8條維穩工作線和15條安全生產執法線,負責對全縣的安全穩定工作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在全縣53個鄉鎮設置54個道路交通安全監督崗,組織600多名鄉鎮幹部24小時輪流值班;在28個有船鄉鎮、34個碼頭修建管船站,公開招聘37名管船員,異地任職,每年輪換,確保船舶監管到位。二是人員專職化。各級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明確一名副職領導和1-2名工作人員專抓安全工作,對專職領導和專職安全員實行單位內每年輪換一次;組織、紀檢、目標管理等部門每半年對專職領導、專職人員的履職情況進行一次考核,成績突出的優先提拔重用,不稱職人員就地免職。三是排查經常化。建立定期排查隱患制度,村(社區)每週一次、鄉鎮和部門每半月一次、縣上每月一次;實行定期掛牌通報制,將排查出的問題分類梳理,登記造冊,通報到具體的責任領導和責任單位,限時處理。四是監督常態化。堅持安全信訪穩定“一把手”負責制、一崗雙責制、問責追究制、倒查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對因工作落實不到位或釀成事故的責任主體給予嚴肅處理。去年,全縣有9個鄉鎮、1個縣級部門共26名幹部受到警示談話,7名幹部受到責任追究。

五、變單一創建為整體推進,用發展體現實效

堅持用平安建設保障發展,用發展成效推進平安建設。着力“三個結合”,實現了平安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融。一是堅持平安建設與幹部作風建設相結合。把平安建設納入幹部作風教育整頓的重要內容,深入查擺推進平安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嚴肅追究平安建設中推拖躲繞、不在狀態和不落實的人和事,營造了“平安創建、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二是堅持平安建設與解決羣眾疾苦相結合。把平安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的重要途徑,大力推進“十大惠民行動”,切實解決羣眾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今年,我縣把農村安全飲水作為第一號“惠民行動”,採取紅層找水打井、建集中供水站等辦法,重點解決38個鄉鎮7?87萬人的飲水難問題。三是堅持平安建設與推進跨越發展相結合。把平安建設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的重要舉措,強力整治安全和穩定隱患,積極推進產業培育,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我縣gdp增速保持14%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40%以上。

【第8篇】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調查報告

加強精神衞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關係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首要任務,我院作為蘇州市民政系統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擔着對社會弱勢羣體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職能,是蘇州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伴隨着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院的服務職能進一步調整和明確,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務對象,強化管理,認真履行職能,切實服務好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為蘇州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本情況

精神病福利院是蘇州市民政局直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系江蘇省民政系統一級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統最高級),1984年更名為蘇州市普濟醫院;為了區別於管辦分離改革的市屬醫院,經市改革領導小組同意和市編辦批准,改稱為蘇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掛普濟護理院牌子;市慈善總會在我院設立慈善病牀15張,至增至110張(實際開放65張),用於城區特困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3月,市殘聯在我院成立蘇州市精神殘疾人庇護中心,為社會特困羣體中的精神殘疾人士提供庇護。

主要職能:負責收養治療市區內三無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軍人、退伍軍人;對市區部分社會特困精神病患者開展慈善醫療;負責治療與護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無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並對其中超過6個月以上的轉為三無精神病患者進行收養治療。

二、加強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隨着蘇州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快速發展,政府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蘇州市社會救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院服務對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的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實施規範管理,嚴格按照衞生行政部門的法規、制度開展工作。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依法執業,誠信服務活動,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多年來,我院始終按照二級專科醫院的標準和要求,認真落實衞生行政部門的相關法規,嚴格執行三級查房、病歷書寫、病例討論等核心醫療制度,聘請上海精神衞生中心等國內知名專科機構專家、教授來院查房授課,指導工作。同時還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取得uks證書(由世界最權威的質量管理認可機構之一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近年又在同級專科醫療機構中率先引入his系統、電子病歷、辦公oa系統等,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我院繼取得市區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質後,已實現了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醫保定點全區域覆蓋。連續多年獲得市社保局醫保定點先進單位。,在接受市衞生局醫療機構年度校驗的145家單位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蘇州市依法執業、誠信服務a級信用等級單位稱號,並且處於獲此殊榮的9家單位前列。

3、全面整合資源,推行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服務模式。把幫助提高服務對象社會功能和自理能力,作為醫療護理康復業務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模式。一是優化醫療質量,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推行團隊服務模式,對病員實施多人(醫生、護士、社工等)參與、相互協作的小組服務工作,並積極開展音樂放鬆療法、催眠療法、腦電治療、森田療法、心理治療和可視音樂治療等,進一步健全院科兩級質控組織,完善各項醫療制度。二是重視細節管理,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以構建軀體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為一體與援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整體護理援助系統為目標。實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

理、康復護理並舉的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個性化護理並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個案護理計劃,分類服務開展率達100%,分級護理率達100%,個性化護理率達100%。針對病員生活能力狀況開展自理能力再訓,並引入互評互比激勵機制,激發病員參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將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復輔助治療體系,嘗試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幫助休養員自行開展小組工作。相繼成立休養員縫紉組、腰鼓隊、電腦之家等11個興趣小組,每天安排病員開展收看電視、下棋打牌、閲讀報紙等活動,每週定期組織書畫、器樂、手工和功能訓練等康復活動,每月舉辦中大型工娛療性趣味活動,如組織生日聚會、放映電影、卡拉ok等,在各大節日舉辦拜年會、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等聯歡、慶祝活動。此外,積極聯繫工療加工活,拓展康復輔助項目,並通過各類途徑將休養員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四是設置特教課程,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將休養員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復服務項目,開設教育培訓課程,開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識。同時,對精神殘障兒童、青少年設置特教課程,開展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生活照料服務。重點抓好病員的膳食供應和飲食營養,聘請專業營養師調配花色品種和科學膳食,對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對象專門供應特殊飲食,每月給三無對象發放零用金,用於在陽光超市內購買零星食品。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添置和更換在院病員服裝,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確保病區空氣流通、地面整潔,盡力保障好休養員的在院生活。

4、積極探索創新,打造蘇精福特色業務工作模式。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和保障好收養收治對象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加大業務建設力度,拓展視野,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四大特色業務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類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一個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別有明顯的差異,對開展有計劃、有步驟並帶有羣體性的康復醫療活動頗為不利。初,我院根據病人生活活動能力,軀體情況等將病人相對分類。這樣就從客觀上為分類管理創造了條件,繼而對全院患者按康復需要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康復措施。分類管理既可以保證不同功能的康復醫療措施能順利展開,又可使羣體性的康復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零亂,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二是模擬社區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數以上為慢性精神病人。長期的住院生活,使這類患者社會功能明顯減退,衰退傾向日趨嚴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院內開設了諸如休養員陽光超市、復康工作坊,成立了休養員陽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擬社區和生活場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強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體現到自身的價值。同時對室內外的牆面及活動場所、病室等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和佈置,努力營造充滿人情味的、儘可能體現家庭式温馨的舒適環境。三是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隨着我院收治對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漸增多,由於他們的醫療、護理、康復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症、抽動症、注意、情緒、睡眠、進食障礙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同時還將逐步向社區拓展和延伸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圍繞老年科的業務工作,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關懷服務。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開展醫療(精神科治療)、護理(生活護理、軀體護理、心理護理、自助、互助或介護等)、康復(肢體康復、心理康復等)或其他服務,側重個性化,做好個案,為我院及蘇州市老年精神科醫療工作提供一個理想的服務模式。

三、特殊人羣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是逆水行舟,艱難行進。就我院近幾年收治對象的現狀和特點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來看,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病人壓牀,牀位週轉緩慢。住院病員病情日趨慢性化,趨向退頓,加之家屬和社會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較難出院(而本院與各區民政部門及家屬鑑定的協議住院期為3個月,我院醫生也經常性敦促監護人辦理出院手續),以致長年滯留院內,長期佔有牀位,影響繼續收治(每個區都有為數不少的慈善對象在排隊等待)。這使得慈善牀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對整個社會特困對象來説,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併發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時轉診治療困難。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於增齡、器官功能減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等原因,併發各種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的情況日漸增多,同時由於社會目前普遍對於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見,一旦這些患者需要轉診時,衞生系統綜合醫院又面露難色,不願接收,以致此類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救治。

4、社會接納度低,家屬、監護人配合不夠。一方面與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關注、關心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家屬也多為弱勢羣體,客觀上根本無力來關心患者,一旦將患者送來我院治療後,則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當被告知患者併發嚴重軀體併發症或傳染性疾病需轉診治療時,也是不予關心,或是顯得無可奈何,甚至表示讓他們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對滯後。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勢人員,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大多由於病史不詳,或認知障礙,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難以進行及時、正確的疾病診斷,從而無法確定是否住院監護。而國內目前尚缺相關法律規定,一旦日後家屬起訴,院方利益將難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過程中既保障救助對象的權益,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缺陷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給醫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

6、人才引進困難,技術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於名稱(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對象、醫院條件、工資薪酬等原因,人才引進困難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即便勉強引進,往往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對於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業務技術力量與社會不斷髮展的服務需求帶來壓力和挑戰,所有這些都使單位建設與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甚至對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困難,成為制約民政精神病院發展的瓶頸。

7、對護理人員的規範化教育培訓不足。目前,民政系統的精神科專業人員一般都是依靠衞生系統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訓,而提供精神專科護理員的培訓機構更是幾乎沒有。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江蘇省目前暫未開設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養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組織培訓。

8、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由於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行為異常,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概率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為羣居生活,且傳染病大多有潛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來救助病人交流溝通困難。隨着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為外地來蘇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來自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還有很多為智障病人,交流成為最大的難題。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幫助尋找他們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齡化,護理風險增加。近年來,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自然我們收治的對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老年人佔到65%以上,因此生活護理量較重,與此同時,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培養一些全科護士來應對。

四、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爭取政府重視。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病致貧現象日益加重,特別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為社會弱勢羣體。同時,由於精神病人的社會危害大,反覆發作,需要住院和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對於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醫療救助,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聯合,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要像養老中的陽光計劃,殘疾兒童中的明天計劃那樣,加大對精神殘疾弱勢羣體的資助,使他們感受陽光和雨露。

2、民政部門對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確定位。要正如衞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中殘聯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衞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的那樣:加強分工協作,衞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殘聯、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單位和團體要針對日益突出的精神衞生問題,在各自職責範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務民政保障對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職能。

3、爭取社會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條件,開展多種活動充分進行宣傳,徵得社會的同情和關愛,贏得社會支持。

4、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結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點,逐步將封閉式管理向相對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大力加強人性化服務,把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服務模式轉變;要從重視疾病治療向重視病人身心康復和社會功能全面發展的轉變。

五、民政系統精神病人服務工作與社會支持

民政服務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眾與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1、加強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檔工作。各區、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發現、建檔、管理工作,由專人負責督促實施。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報告、登記管理制度,基層要建立病人檔案,加強分級隨訪管理,並定期向社區管理人員彙報。可藉助我市實施的中央補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工作開展病人的診治、隨訪、健康教育等項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檔案,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資料及開展病人健康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基層醫務人員的隨訪指導工作。為有效實施好醫改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內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各級各部門醫療機構要注重對精神衞生專科醫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專業人員的師資培訓,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和管理培訓力度。適時對社區精防工作人員、民警進行專門培訓普及常識,加強對有危險行為傾向患者進行追蹤隨訪,有效組織實施病人隨訪指導,切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強部門配合,做好肇事肇禍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極主動與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大對肇事肇禍病人的應急處置和精神疾患人員的治療救助管理。建立部門協同制度,各級衞生行政部門和衞生單位要在建檔、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羣安全。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瞭解當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過應急處置、入院就診等方式減少肇事肇禍率。

4、加強心理諮詢,做好人羣心理健康認識和疏導工作。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對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心理諮詢工作,將心理諮詢納入各衞生醫療單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服務,由通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熱線接聽,參照衞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技術指導方案》開展熱線服務。通過認真宣傳教育,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個社區心理諮詢室,着手開展社區精神衞生服務,將我院的專業服務推向社會,服務蘇州地方和諧社會建設。

5、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迴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作為政府機構或市民政精神衞生機構,我們都應向社會做好宣傳,呼籲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應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只有全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為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迴歸創造條件,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羞恥感減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患者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第9篇】加強市法律服務市場建設的調研報告

為了拓展和規範我市法律服務市場,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促進法律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市政協社法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和專業人員,在齊育華副主席的指導下對我市法律服務市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市司法局及xx區、xx縣司法局關於法律服務市場建設的情況通報,走訪了市中級人民法院並同部分縣(區)法律工作者、政府辦公室領導進行了座談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法律服務市場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法律服務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組成的法律服務隊伍,他們努力做好法律服務與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結合的文章,引導羣眾正確反映訴求,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服務保障民生,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在我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服務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市法律服務行業開展了教育規範樹形象、規範建設年等活動,完善了工作機制,提升了法律服務人員的責任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推進了法律服務市場規範化、制度化建設。一是完善法律服務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法律服務市場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力度,通過信息公開、誠信檔案等方式規範行政管理,加強行業管理,強化自律管理,形成三者有機結合、良性互動的管理機制。二是完善法律服務案件質量監管制度。監督和指導縣(市、區)法律服務工作,落實便民措施,簡化程序,加大辦案力度,通過發放辦案情況反饋表、徵求有關單位意見、法庭旁聽、自查抽查、評選優質案件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三是完善法律服務便民機制。暢通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的渠道,方便農民工就近申請法律援助;採取積極措施,對農民、農民工追討工資和請求經濟賠償的案件,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確保需要法律幫助的農民工及時獲得法律援助;創新服務形式,採取代書、訴訟、非訴訟代理等服務方式,為農民、農民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第10篇】如何加強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調查報告範文

黨的十八大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有效推動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科學發展”。這是對新時期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加快發展時期,離退休幹部的結構比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着退休幹部隊伍的不斷擴大,退休幹部的高峯期也即將到來,着眼未來,老幹部工作部門的工作任務,將出現在做好離休幹部服務的前提下,服務對象逐漸轉變到以退休幹部為主的趨勢。如何加強退休幹部管理與服務,已成為當前老幹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針對這一課題,**區委老幹局將今年六月份確定為“老幹部工作調研月”,整個調研活動歷時一個月,共分兩個組,每個組4名同志,調研組深入全區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專業公司,通過召開老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認真聽取老幹部和老幹部工作者的意見建議, 本次調研,共深入11個鄉鎮、街道以及60餘個退休幹部比較集中的區直單位,召開座談會56個,參加座談會人員458人,走訪退休幹部300多人,發放徵求意見表400餘份,收集退休幹部意見建議56條,全面摸清了全區退休幹部的情況和問題。

一、**區退休幹部的基本狀況

我區現有退休幹部2562人,年齡最大的84歲,年齡最小的56歲,平均年齡63.5 歲。退休幹部黨員1606人,黨員總數佔退休幹部總數的62.6%。退休幹部羣體年齡不是太大,60歲左右佔多數,知識面廣,經驗豐富,自我管理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強烈,他們更加追求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我們的工作思路有新轉變、服務管理有新舉措、工作體制機制有新模式。

二、具體做法

近年來,我區對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高度重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立完善了退休幹部檔案管理和工作制度,形成了組織管理和退休幹部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經常性組織退休幹部開展了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廣大退休幹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以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建設為主要依託,切實加強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建設。為加強離退休幹部黨組織建設,**區委成立了**區離退休幹部黨工委,黨工委成立後,注重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加快離退休幹部黨支部組建步伐,及時明確離退休幹部黨員特別是退休幹部黨員的黨組織隸屬關係,使他們組織有歸屬,活動有人管。針對退休幹部的特點,創新退休幹部黨支部的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先後組織開展了創建“規範化黨支部活動”、爭創“五好離退休黨支部”和爭當“四好退休黨員”為載體的創先爭優活動,表彰和樹立了典型,確保退休幹部黨員就近參加黨組織活動,進一步增強退休黨員的榮譽感和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努力使退休幹部黨員“離職不離黨,退休不褪色”。今年在區委老幹部局專門設立了鄉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活動室,主要供距離較遠的鄉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組織活動學習,為離退休幹部黨建工作搭建一個有力的平台。

(二)以學習、參觀考察為引領,進一步全面落實退休幹部的政治待遇。由於絕大多數退休幹部在職時關心黨和國家的大事,熱心參與政治活動,所以退休後非常在乎政治待遇的落實。由於受政策和經費的限制,**區委老幹部局因地制宜,組織退休幹部就近就地開展“三學”活動。一是學理論,組織退休幹部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重要文件,認真研讀了《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等規定書目,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使退休幹部思想上不掉隊,緊跟時代步伐。二是學典型,組織退休幹部學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無私奉獻事蹟,觀看《楊善洲》《焦裕祿》等電影、記錄片,激勵退休幹部見賢思齊,行動上緊跟時代步伐。三是學發展,組織退休幹部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及時瞭解本單位最新發展動態,為本單位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餘熱。

(三)以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為主陣地,使退休幹部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在新時期,隨着離休幹部進入高齡期和高發病期,**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明確地將退休幹部作為老年大學和老幹部活動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老年大學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和發展目標,及時調整辦學特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搞活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辦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僅開設了傳統的音樂、舞蹈、書法類課程,而且探索開設照片處理、中醫按摩保健等時髦課程,頗受退休幹部。老幹部活動中心組織退休幹部成立了“夕陽紅”藝術團,堅持走出中心、走向社會的原則積極參加省、市等各方面組織的演出及比賽,帶動全區特別是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

(四)堅持組織和引導,積極有效地發揮退休幹部的作用。發揮退休幹部的作用,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晚年人生價值,是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在新的形勢下,要適應離休幹部和退休幹部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堅持離休幹部發揮作用與退休幹部發揮作用一起抓,堅持以退休幹部為發揮作用主體,使退休幹部成為老幹部發揮作用的主力軍。近年來,**區積極組建“兩團一隊”積極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深入學校、社區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法制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參與網吧遊戲廳義務監督,為下一代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發揮**管護老幹部志願者服務隊作用,在湖水監測、制止不文明行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由於對退休幹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需要全面顧及到其住、行、學習、娛樂等各方面,工作量大且範圍廣,工作複雜且難度較大。目前來説,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問題:

(一)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撐。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針對離休幹部的政策,然而在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上,國家則缺乏統一政策的規定和規範。而相關政策的缺乏造成了各地及各單位對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在認知上明顯存在不足,不能明確其服務職能和職責範圍。另外,在一些細節方面,如在退休幹部閲文、參觀考察、訂閲報刊等方面也都沒有作出具體規定。這些都導致了各地與各單位在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工作中往往無章可循、標準不一,工作難度較大。

(二)退休幹部活動經費不足。針對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規定問題,由於國家沒有統一政策的規定,各地執行標準不一,都是根據上級撥款及自身經費來規定活動經費的。基本上除部分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化管理外,絕大多數事業單位在經費上仍實行預算包乾,因此上級所撥離退休人員經費實際上只能滿足實際政策性開支的一半都不到。為了保證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工作能切實服務於這一羣體,且能有較好的工作效果,許多單位都會想方設法調整在職職工的相關經費來落實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的差額。

(三)退休幹部活動陣地建設滯後。一是由於退休幹部居住分散,活動場地很不均衡。有的居住地有不同單位的多個退休幹部活動室,有的居住地沒有活動場所,有的退休幹部居住地離原單位很遠,參加組織學習、活動很不方便二是老幹部活動中心建設滯後。隨着退休幹部人員的增加,致使活動中心面積遠遠不能滿足退休幹部人數逐年增加的需求,具體到各單位的活動室同樣存在着沒有長遠規劃、組織機構不夠健全、工作經費不充足、活動場所規模小和設施簡陋的實際問題。三是在開展活動時,各單位、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均以自身工作為主。部門之間協調性差、配合性弱,開展活動有時存在項目交叉重複的問題,使退休幹部覺得沒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導致一部分退休幹部厭倦參加活動。

(四)服務退休幹部的機構和隊伍力量薄弱。面對退休幹部羣體越來越大的現狀,現有工作機構和人員已遠遠不相適應。一是老幹部部門力量不足。各級老幹部局至今基本上是成立之初根據離休幹部人數所核定的機構編制和經費,並沒有隨情況變化作調整。二是在部門單位中老幹部工作機構相對弱化。由於體制改革,許多單位雖然牌子仍在,制度上牆,但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使服務管理工作處於一般應付狀態。為離休幹部管理和服務都忙不過來,更談不上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個別單位甚至連老幹部工作機構也已不復存在。

三、對策及建議

(一)儘快研究制定比較完善的退休幹部政策制度。針對我國目前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仍缺乏統一政策的規定,且我國社會已進入老齡化加快發展的時期的既定事實,結合老幹部工作轉型發展,相關部門應以積累的實踐經驗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為參照,研究制定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退休幹部管理服務相關政策。以此加強各地、各級、各單位間對做好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做到有規可查、有據可依、政策統一,有利於退休幹部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貫徹落實。我國對於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沒有統一政策的規定,各地執行標準不一,且與離休幹部的活動經費相比相差很大。為了能夠給退休幹部開展活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相關退休幹部管理部門應參照離休幹部活動經費的標準,對退休幹部的活動經費做出統一的規定,經費實行歸口管理,明確開支渠道,根據退休幹部資歷、原職務高低規定不同標準,保證退休幹部各項活動的開展順利進行。

(二)拓展退休幹部服務與管理的社會化模式。在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隨着社會羣體由“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隨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逐步向社會化服務過渡,為退休幹部羣體服務與管理的功能也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社會化。這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財政、民政、原單位、社區等諸多部門,整合各種資源,集聚多方力量,完善“五位一體”的運行模式,是有序推進退休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強化引導,部門盡職。老幹部局要切實履行服務管理退休幹部的職能,以改革創新精神指導、協調和督促供養關係所在單位及其主管部門積極營造退休幹部養、醫、教、學、樂、為的良好環境,確保他們安度晚年。二是要突出主體,單位盡責。原單位要積極為退休幹部排憂解難,關心他們的合理需求,保障他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三是要面向社會,社區盡力。隨着城鎮化建設不斷髮展,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利用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醫療保健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和物業管理中心的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退休幹部開展“四就近”活動。四是要依託支部,同伴盡心。退休幹部黨支部要把握相互之間經歷相近、語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產生共鳴的特點,採取結對互助、劃片關照的辦法,有效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五是要立足家庭,子女盡孝。按照“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單位、社區、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相結合的服務管理體系”要求,採取多種方式,引導子女為退休幹部營造生活上照顧、心理上溝通、精神上撫慰等理解與關愛、健康與和諧的家庭親情氛圍。

(三)大力倡導“文化養老”。隨着我國開始進入老年社會,“文化養老”正在日益成為當代老年人高雅的生活方式。退休幹部一般都具有高素質、高學歷、高品位的特點,要引導他們努力擺脱“待遇養老”、“享受養老”、“無為養老”的世俗老年生活方式,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文化養老”中起骨幹核心作用,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同時也為文明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首先,在退休幹部中大力倡導“文化養老”,老幹部工作部門及社會各界要主動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比如今年組織開展慶祝建國65週年的各項活動,全區的老幹部積極踴躍參加,**區舉辦了“老少同樂迎國慶”、“迎國慶、夕陽紅”文藝匯演等活動,收到紀念徵文上百篇,創作書畫作品數十件。第二,“文化養老”要與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結合起來。**區鼓勵退休幹部“走出來、動起來、樂起來”,在街頭廣場、社區大院等公共場所,到處都活躍着老年健身、舞蹈、秧歌表演、體育鍛煉等自發組織起來的羣體,他們中的核心骨幹大都是退休幹部,通過文化形式,在建設文明和諧社會中積極發揮作用,同時感受社會和組織的尊重與愛護,在舒適宜人的環境中求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情趣的滿足。第三,“文化養老”不能只停留在少數“文化人”的圈子裏,要以多種簡單易行的方式,吸引廣大退休幹部參加。如可以把組織開展“讀書活動”作為“文化養老”的一種普遍方式,通過徵集讀書心得體會進行鼓勵和引導,讓老幹部在讀書中堅定信仰、開闊視野、醒腦益智、振奮精神、益壽延年,在知識的陽光雨露中享受快樂、幸福、高尚的晚年生活。

(四)發揮退休幹部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解放思想,從政策上為退休幹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廣開渠道。首先,要鼓勵退休幹部利用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技術特長、人脈資源、社會威望等,主動發光發熱,為社會創造新財富。其次,要有組織地通過社會團體,發揮退休幹部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為此,老幹部工作部門要建立退休幹部人才庫,及時準確地掌握他們的專業特長、身體狀況、心理意願,幫助他們牽線搭橋,老有所為。還可以通過加強對老年團體的組織和管理,鼓勵併科學引導退休幹部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作貢獻。第三,是從服務上提供保障。要進一步加強老幹部活動陣地建設,充分利用老年大學、老幹部黨校、活動中心、老年公寓等陣地,加強對退休幹部的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素質,為迴歸社會和“二次就業”充電儲能。要在社會上營造尊重老幹部、愛護老幹部的良好氛圍,通過輿論宣傳和引導,使退休幹部的奉獻精神得到社會承認,贏得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社會支持鼓勵老有所為的良好風氣。

總之,不斷改進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既是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老幹部工作發展大局的需要,既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隨着社會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會不斷提出新的課題,我們要在堅持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發展,以實際行動做好這項工作,讓黨組織放心,讓退休老同志滿意。

【第11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12篇】如何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調研報告

加強精神衞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關係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首要任務,我院作為蘇州市民政系統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擔着對社會弱勢羣體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職能,是蘇州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伴隨着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院的服務職能進一步調整和明確,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務對象,強化管理,認真履行職能,切實服務好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為蘇州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本情況

精神病福利院是蘇州市民政局直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系江蘇省民政系統“一級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統最高級),1984年更名為“蘇州市普濟醫院”;為了區別於“管辦分離”改革的市屬醫院,經市改革領導小組同意和市編辦批准,改稱為“蘇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掛“普濟護理院”牌子;市慈善總會在我院設立慈善病牀15張,至增至110張(實際開放65張),用於城區特困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3月,市殘聯在我院成立“蘇州市精神殘疾人庇護中心”,為社會特困羣體中的精神殘疾人士提供庇護。

主要職能:負責收養治療市區內“三無”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軍人、退伍軍人;對市區部分社會特困精神病患者開展慈善醫療;負責治療與護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無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並對其中超過6個月以上的轉為“三無”精神病患者進行收養治療。

二、加強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隨着蘇州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快速發展,政府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蘇州市社會救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院服務對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的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實履行職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養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賦予我院的職能,在認真做好“三無”、“低保”、“優撫”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時,積極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工作,切實抓好“慈善對象”的收治,服務古城區,面向新市區,盡力滿足各類服務對象的收養收治,為各類服務對象提供日常醫療、護理、康復和生活照料等服務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滿足服務對象的疾病治療和身心康復的需求。以來,累計收治各類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無對象21人,低保對象90人,救助對象577人,慈善對象32人。目前在院服務對象達412人,其中三無對象163人,優撫對象2人,低保對象178人,救助對象38人,慈善對象31人。鑑於近三年我院收治對象絕大部分為救助對象,我院每年多次舉辦與公安局精防網絡、衞生系統專科醫院(傳染病院等)、市殘聯、社保管理部門、救助管理部門及民政條線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會,加強同相關單位的聯動,商榷解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存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年來,經我們積極有效治的治療使患者病情好轉,並幫助他們聯繫到家屬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屬及各方的好評。

2、實施規範管理,嚴格按照衞生行政部門的法規、制度開展工作。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依法執業,誠信服務”活動,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多年來,我院始終按照二級專科醫院的標準和要求,認真落實衞生行政部門的相關法規,嚴格執行三級查房、病歷書寫、病例討論等核心醫療制度,聘請上海精神衞生中心等國內知名專科機構專家、教授來院查房授課,指導工作。同時還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取得uks證書(由世界最權威的質量管理認可機構之一英國皇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近年又在同級專科醫療機構中率先引入his系統、電子病歷、辦公oa系統等,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我院繼取得市區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質後,已實現了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醫保定點全區域覆蓋。連續多年獲得市社保局醫保定點先進單位。,在接受市衞生局醫療機構年度校驗的145家單位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蘇州市依法執業、誠信服務a級信用等級單位稱號,並且處於獲此殊榮的9家單位前列。

3、全面整合資源,推行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服務模式。把幫助提高服務對象社會功能和自理能力,作為醫療護理康復業務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醫、護、康、社、教、養“六位一體”模式。一是優化醫療質量,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推行團隊服務模式,對病員實施多人(醫生、護士、社工等)參與、相互協作的小組服務工作,並積極開展音樂放鬆療法、催眠療法、腦電治療、森田療法、心理治療和可視音樂治療等,進一步健全院科兩級質控組織,完善各項醫療制度。二是重視細節管理,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以構建“軀體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為一體與“援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整體護理援助系統”為目標。實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並舉的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個性化護理並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個案護理計劃,分類服務開展率達100%,分級護理率達100%,個性化護理率達100%。針對病員生活能力狀況開展自理能力再訓,並引入互評互比激勵機制,激發病員參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將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復輔助治療體系,嘗試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幫助休養員自行開展小組工作。相繼成立休養員縫紉組、腰鼓隊、電腦之家等11個興趣小組,每天安排病員開展收看電視、下棋打牌、閲讀報紙等活動,每週定期組織書畫、器樂、手工和功能訓練等康復活動,每月舉辦中大型工娛療性趣味活動,如組織生日聚會、放映電影、卡拉ok等,在各大節日舉辦拜年會、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等聯歡、慶祝活動。此外,積極聯繫工療加工活,拓展康復輔助項目,並通過各類途徑將休養員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四是設置特教課程,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將休養員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復服務項目,開設教育培訓課程,開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識。同時,對精神殘障兒童、青少年設置特教課程,開展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生活照料服務。重點抓好病員的膳食供應和飲食營養,聘請專業營養師調配花色品種和科學膳食,對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對象專門供應特殊飲食,每月給三無對象發放零用金,用於在陽光超市內購買零星食品。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添置和更換在院病員服裝,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確保病區空氣流通、地面整潔,盡力保障好休養員的在院生活。

4、積極探索創新,打造蘇精福特色業務工作模式。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和保障好收養收治對象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加大業務建設力度,拓展視野,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四大特色業務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類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一個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別有明顯的差異,對開展有計劃、有步驟並帶有羣體性的康復醫療活動頗為不利。初,我院根據病人生活活動能力,軀體情況等將病人相對分類。這樣就從客觀上為分類管理創造了條件,繼而對全院患者按康復需要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康復措施。分類管理既可以保證不同功能的康復醫療措施能順利展開,又可使羣體性的康復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零亂,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二是模擬社區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數以上為慢性精神病人。長期的住院生活,使這類患者社會功能明顯減退,“衰退”傾向日趨嚴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院內開設了諸如“休養員陽光超市”、“復康工作坊”,成立了“休養員陽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擬社區和生活場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強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體現到自身的價值。同時對室內外的牆面及活動場所、病室等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和佈置,努力營造充滿人情味的、儘可能體現家庭式温馨的舒適環境。三是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隨着我院收治對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漸增多,由於他們的醫療、護理、康復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內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多動症、抽動症、注意、情緒、睡眠、進食障礙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同時還將逐步向社區拓展和延伸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圍繞老年科的業務工作,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關懷服務。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需求,開展醫療(精神科治療)、護理(生活護理、軀體護理、心理護理、自助、互助或介護等)、康復(肢體康復、心理康復等)或其他服務,側重個性化,做好個案,為我院及蘇州市老年精神科醫療工作提供一個理想的服務模式。

二、特殊人羣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是逆水行舟,艱難行進。就我院近幾年收治對象的現狀和特點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來看,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收治對象的快速增加與醫療衞生資源相對缺乏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從我院及兄弟單位近年來的收治情況來看,無論是新入院病人數還是在院病人數均呈快速上升趨勢,如我院在前,衞生行政部門核定的牀位數為264張,但住院病人卻經常性超過300人,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的核定牀位擴大到360張,但收治病人數增長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數達到382人,更達到414人。而醫療資源方面,無論是場地、設備還是人員都難以再有增加。

2、病人壓牀,牀位週轉緩慢。住院病員病情日趨慢性化,趨向退頓,加之家屬和社會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較難出院(而本院與各區民政部門及家屬鑑定的協議住院期為3個月,我院醫生也經常性敦促監護人辦理出院手續),以致長年滯留院內,長期佔有牀位,影響繼續收治(每個區都有為數不少的慈善對象在排隊等待)。這使得慈善牀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對整個社會特困對象來説,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併發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時轉診治療困難。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於增齡、器官功能減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等原因,併發各種傳染病及嚴重軀體併發症的情況日漸增多,同時由於社會目前普遍對於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見,一旦這些患者需要轉診時,衞生系統綜合醫院又面露難色,不願接收,以致此類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救治。

4、社會接納度低,家屬、監護人配合不夠。一方面與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關注、關心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家屬也多為弱勢羣體,客觀上根本無力來關心患者,一旦將患者送來我院治療後,則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當被告知患者併發嚴重軀體併發症或傳染性疾病需轉診治療時,也是不予關心,或是顯得無可奈何,甚至表示讓他(們)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對滯後。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勢人員,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大多由於病史不詳,或認知障礙,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難以進行及時、正確的疾病診斷,從而無法確定是否住院監護。而國內目前尚缺相關法律規定,一旦日後家屬起訴,院方利益將難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過程中既保障救助對象的權益,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缺陷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給醫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

6、人才引進困難,技術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於名稱(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對象、醫院條件、工資薪酬等原因,人才引進困難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即便勉強引進,往往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對於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業務技術力量與社會不斷髮展的服務需求帶來壓力和挑戰,所有這些都使單位建設與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甚至對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困難,成為制約民政精神病院發展的瓶頸。

7、對護理人員的規範化教育培訓不足。目前,民政系統的精神科專業人員一般都是依靠衞生系統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訓,而提供精神專科護理員的培訓機構更是幾乎沒有。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江蘇省目前暫未開設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養班,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組織培訓。

8、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由於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行為異常,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概率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為羣居生活,且傳染病大多有潛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來救助病人交流溝通困難。隨着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為外地來蘇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來自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還有很多為智障病人,交流成為最大的難題。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幫助尋找他們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齡化,護理風險增加。近年來,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自然我們收治的對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老年人佔到65%以上,因此生活護理量較重,與此同時,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培養一些全科護士來應對。

三、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爭取政府重視。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病致貧現象日益加重,特別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為社會弱勢羣體。同時,由於精神病人的社會危害大,反覆發作,需要住院和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對於社會弱勢羣體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醫療救助,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多部門協調聯合,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要像養老中的“陽光計劃”,殘疾兒童中的“明天計劃”那樣,加大對精神殘疾弱勢羣體的資助,使他們感受陽光和雨露。

2、民政部門對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確定位。要正如衞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中殘聯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衞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的那樣:“加強分工協作,衞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殘聯、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單位和團體要針對日益突出的精神衞生問題,在各自職責範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務民政保障對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職能。

3、爭取社會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條件,開展多種活動充分進行宣傳,徵得社會的同情和關愛,贏得社會支持。

4、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結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點,逐步將封閉式管理向相對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大力加強人性化服務,把單純的醫療服務向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服務模式轉變;要從重視疾病治療向重視病人身心康復和社會功能全面發展的轉變。

四、民政系統精神病人服務工作與社會支持

民政服務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眾與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1、加強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檔工作。各區、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發現、建檔、管理工作,由專人負責督促實施。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報告、登記管理制度,基層要建立病人檔案,加強分級隨訪管理,並定期向社區管理人員彙報。可藉助我市實施的中央補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工作開展病人的診治、隨訪、健康教育等項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檔案,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資料及開展病人健康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基層醫務人員的隨訪指導工作。為有效實施好醫改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內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各級各部門醫療機構要注重對精神衞生專科醫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專業人員的師資培訓,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和管理培訓力度。適時對社區精防工作人員、民警進行專門培訓普及常識,加強對有危險行為傾向患者進行追蹤隨訪,有效組織實施病人隨訪指導,切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強部門配合,做好肇事肇禍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積極主動與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大對肇事肇禍病人的應急處置和精神疾患人員的治療救助管理。建立部門協同制度,各級衞生行政部門和衞生單位要在建檔、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羣安全。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瞭解當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過應急處置、入院就診等方式減少肇事肇禍率。

4、加強心理諮詢,做好人羣心理健康認識和疏導工作。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對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心理諮詢工作,將心理諮詢納入各衞生醫療單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服務,由通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熱線接聽,參照衞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技術指導方案》開展熱線服務。通過認真宣傳教育,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個社區心理諮詢室,着手開展社區精神衞生服務,將我院的專業服務推向社會,服務蘇州地方和諧社會建設。

5、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迴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作為政府機構或市民政精神衞生機構,我們都應向社會做好宣傳,呼籲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應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只有全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為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康復、迴歸創造條件,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羞恥感減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患者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第13篇】《中國留學發展報告》呼籲加強對海外留學生的服務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最新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研究顯示:在全球化進程中,留學雖然能夠培養出全球化人才,但也應充分認識到國際留學生,尤其是中國小生在海外求學中將面臨跨文化適應、語言學習等壓力,考慮到留學生尤其是中國小留學生在海外的生存狀況以及心理成長中面臨的種種矛盾。

為了讓留學生在國外生活、學習得更好,《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認為,需要社會、家庭注意以下幾方面以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第一,留學之前做好規劃,特別是要打好語言基礎,通過參加夏令營、培訓班等方式磨練意志,培養獨立性與適應性;第二,中國小留學生需要尋找可靠的監護人或寄宿學校進行監管,幫助其快速融入當地文化,減少所處環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衝擊,提高保險係數;第三,保持留學生與家人(監護人)、留學生組織、使領館等的密切溝通,及時發現問題並妥善解決;第四,充分了解所在國法律法規,尊重並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還特別強調,政府作為外部環境的營造者可通過加強以下三個方面工作的建設,發揮其作用。

一是統籌整合外事部門力量,加強留學前法律意識、基本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結合目前國家、地方外事部門針對出國旅遊、出國留學、出國商務等人士開展的培訓活動,加強外事部門、教育部門與各大國際學校、高校、中學、留學中介等機構的聯繫,積極引導有意向留學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留學生及留學生家長加強學習(意向)留學國家的法律法規學習,提升法律法規意識。同時,發揮領事館的作用,為我國海外留學生提供所在國的基本法律法規諮詢和法律援助;對那些年齡偏小、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不足的留學生,積極倡導海外留學生監護人制度,指定當地監護人,加強風險防範。

二是加快建設並整合出國留學數據庫,加強與留學生的聯絡。目前,家庭幫助以及院系渠道仍是多數留學生在海外尋求幫助的主要途徑,政府及相關領事機構在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建立適合的通道與國內相關部門進行常態化的聯繫。注重留學人員權益保護,首先要整合教育、外事等部門力量,對出國留學生開展備案統計工作,形成部門共享數據庫,建立起與海外留學生聯繫的渠道。

三是充分發揮中國海外留學生組織的紐帶和服務作用。在留學低齡化日益凸顯的背景下,海外留學生組織作為聯絡留學生的重要渠道,將成為國家推進海外留學生工作發展的重要抓手。建議通過駐地大使館加強與海外留學生組織的聯繫,使之成為整合國內外資源,服務海外留學生的重要平台。

【第14篇】關於加強家政服務規範發展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家庭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勞動社會化已呈發展趨勢,城鄉居民要求提供形式多樣、優質滿意的家政服務越來越多。近期,我們對該市家政服務業務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現狀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人民生活和消費水平的提升,我市近年來家政服務業行業發展快速。根據工商登記信息統計,目前我市家政服務的公司10家左右,主要從事衞生保潔、物業管理、保姆、家教、醫療護理、崗前培訓等,從業人員主要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本地下崗無業人員和外來農民工,應該説,家政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等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市在促進家政服務業快速發展、健康發展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工商部門一直積極引導符合領證條件的家政服務人員及時辦理個體執照經營,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家政組織,動員興辦公司,定期開展市場清理整頓,加強市場日常監管,取締無證無照“黑中介”;又如近年來人社局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探索開發家政培訓項目,以學習技能實現就業為目的,以關愛“4050”人員促進社會和諧為己任,聯合**金管家公司合作搞培訓,家政服務員培訓實行全程免費服務。培訓項目涉及職業道德、家庭烹飪、母嬰護理、家用電器使用常識等,截止目前,全市有1118人接受了家政技能培訓並取得了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

二、存在問題

一是服務員權益受侵嚴重。由於家政服務機構、服務員和客户三方的責、權、利不明確,簽訂的服務合同不規範,導致服務員權益受到嚴重侵犯。客户無故剋扣服務員工資、不合理加大服務員工作量,甚至女性服務員受到性騷擾等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家政服務需求量巨大,但從業人員偏少,供遠遠小於求。尤其一到歲末或節假日,家政人員更加供不應求,出現市場嚴重短缺的情況,致使家政服務人員的工資一漲再漲。

三是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目前人社局雖有專門培訓機構,但對家政服務培訓內容還偏少,導致從業人員培訓不足、技能單一、不少從業人員從未參加過培訓就直接上崗,難以保證服務質量。四是管理不規範。家政服務業中介機構運作不規範,大部分超範圍經營,許多機構主業是房產中介,附帶一些家政服務項目,缺乏後續服務。很多中介機構只為盲目佔領市場,對從業人員不進行篩選,直接上崗,導致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質量差、造成家政中介機構誠信度低。市場監管手段比較滯後,家政服務機構無統一行業標準和收費標準,嚴重製約了家政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要建立規範的大型家政服務網絡。根據我市經濟社會及服務業發展狀況,制訂家政服務業發展規劃,建立規範的大型家政服務體系。為有效解決家政供需矛盾問題,提供規範優質家政服務產品,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等,建立健全服務網絡,使家政服務行業形成一定規模,促進更多的人走上再就業崗位,減輕政府壓力,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加強家政服務的培訓和管理。組織從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職業道德培訓,進行統一考核,考核通過頒發從業資格證書,憑證上崗,並定期組織複訓,不合格者吊銷原從業資格證書。對有高級家政人員需求的家庭實行會員管理制度,可對文化程度高,職業技能等綜合素質高和能力水平強的(譬如懂外語,能駕駛,會電腦,懂得營養配餐、善理財並能熟練操作各類家用電器的高級家政服務人員)實行人才儲備庫機制,為需要高級家政人員的會員進行推介。

四、努力方向

一是.抓好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家政服務的技術含量。在實際工作中,家政服務員有無經過專門訓練、是否具有必備的技能,服務的效果大不一樣。現階段,人社局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建設一個家政服務員培訓考核的實訓基地,為培育高素質的家政服務人員,打好基礎。

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和中介機構的規範管理,使家政服務得到規範發展。工商部門將進一步加大行業監管力度,積極引導家政組織由中介制管理向員工制管理轉變,以改變“一間房、一張桌子、一部電話”開門營業狀況,提升家政服務行業的整體運行質態。對以個人名義從事的家政服務、照料服務、病患陪護服務器、家庭教育,可以不辦理登記;依法規範家政服務機構從業行為,對小户散户實行備案制度,保障家政服務機構的正當有序競爭,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家政服務消費糾紛的調解,在服務質量上加以監管和引導。

三是加快家政服務業相關服務標準制定等工作推進進程,規範行業服務體系。充分調研摸底後我委將加快研究擬定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設計的重大產業政策、規劃項目,做好相關規劃、政策的銜接平衡,組織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家政服務行業相關服務標準,同時積極推動家政服務行業協會的成立,逐步形成完整的行業服務規範體系。

四是推進家政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降低家政服務人員職業風險。針對目前家政從業人員工作社會保障低、流動性較大的特點,我委下一步將積極會同人社、民政、工商等相關部門,按照“低收費、廣覆蓋”的原則,研究設計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鼓勵企業靈活參保,推行意外傷害、意外醫療等保險,從而降低家政從業人員職業風險,為其穩定、安全、體面就業提供保障。

五是研究提出發展家政服務業的財税政策,落實相關支持保障措施。研究出台有關扶持政策,引導家政服務單位積極註冊登記並進行規範化經營,鼓勵進一步做大做強。市財政局、國税局、地税局研究相關扶持政策,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各類家政服務單位在各項税費給予減免的同時給予一定的獎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pn1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