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曾國藩格言(經典多篇)

曾國藩格言(經典多篇)

曾國藩格言(經典多篇)

曾國藩名句 篇一

1、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於其間,又其次也。

2、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3、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4、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5、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於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於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6、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間言語。

7、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9、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10、或謂才子多傲,餘曰傲便是不才。

11、小人如虎狼蛇蠍,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蠍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蠍,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12、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13、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防。即來思隱,即動思防,如火熾水溢,障之甚難。

14、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15、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

16、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17、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18、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誘人為善。聖賢所以為聖賢,只是欲引天下後世之人皆入於善。

19、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20、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21、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22、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禍。

23、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24、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25、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説,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於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26、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27、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

28、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為樂。小人滿腹人慾,故以得欲為樂。欲無時可足,故樂不勝憂。理無時不存,故隨在皆樂。至樂順理。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29、凡權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30、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題唐本説文本部應莫朗亭孝廉 篇二

朝代:清朝|作者:曾國藩

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莫君一卷殊瑰奇,傳寫雲自元和時。

問君此卷有何珍?流傳顯晦經幾人?君言是物少微識,殘籌黯黮不能神。

豪家但知貴錦被,陋巷誰復傳案巾?黔縣令君持贈我,始吐光怪幹星辰。

許書劣存二百字,古鏡一掃幹裏塵。

祭文已與流俗殊,解説尤令耳自新。

乾嘉老儒耽蒼雅,東南嚴段並絕倫。

就中一字百接討,詰難蜂起何齦齦!暗與此本相符契,古轍正合今時輪。

乃知二徐尚鹵莽,治誤幾輩空因循。

我聞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指馬疥。

我昔趨朝陪庶尹,頗究六書醫頑蠢。

四海乾戈驅迫忙,十年髀肉消磨盡。

卻思南閣老祭酒,舊學於我復何有。

安得普天息欃槍,歸去閉户注《凡將》。

曾國藩格言 篇三

1、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

2、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

3、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4、人亦不可閒慣,閒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

5、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6、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7、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順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馬牛為人穿着鼻孔,要行則行,要止則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為馬牛者幾何?哀哉!

8、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9、古時成就大業業的人,規模格局上的遠大與綜核管理上的。密微,兩方面缺一部不行。

10、想起天道有三惡外,又覺得好表現太精明而不能含渾,也是天道所惡的。

11、忍耐冷清忍耐艱苦,忍耐勞累忍耐寂寞。

12、君子想要有所建樹,必須自不胡亂求人知曉開始。

13、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曾國藩書信》。

14、細思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曾國藩書信》。

15、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見。——《曾國藩書信》。

16、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日知人善任,二日善覘敵情,三日臨陣膽識,四日營務整齊。——《曾國藩書信》。

17、用人極難,聽言亦殊不易,全賴見多識廣,熟思審處,方寸中有一定之權衡。——《曾國藩書信》。

18、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趨於平實,頗不易矣。若能事事求精,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曾國藩書信》。

19、善戰,其得訣在“不輕進不輕退”六字,弟以類求之可也。——《曾國藩書信》。

20、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曾國藩家書》

21、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曾國藩家書》

22、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恆,二日懲忿,三日節慾,四日每夜臨睡洗腳,五日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曾國藩家書》

23、人性本善,自為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則本性日失,故須學焉而後復之。——《曾國藩家書》

24、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曾國藩家書》

25、位高而資淺,貌貴温恭,心貴謙下。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見。——《曾國藩家書》

26、常守“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戒,不稍涉驕矜之氣,則名位日隆矣。——《曾國藩家書》

27、蓋君子之孝,尤重於立身,內之刑家式鄉,外之報國惠民。凡吾行事,足令人欽仰者,皆吾所以敬吾親也;凡吾德意,足生人感戀者,皆吾所以愛吾親也。推此以求,則尊顯之道,事業無窮,未可酷於一哀,限生滅性,不達繼述之義,翻蹈細人之行。——《曾國藩家書》

28、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檢之意,則福澤悠久,餘心大慰矣。——《曾國藩家書》

2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傳長遠之家規;不待一二入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曾國藩家書》

30、凡諸弟及吾妻子吾諸女侄女輩,概願儉於自奉,不可倚勢驕人。古人謂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曾國落家書》

31、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家書》。

32、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國藩家書》。

33、清則易柔,惟志趣高堅,則可變柔為剛;清則易刻,惟襟懷閒遠,則可化刻為厚。——《曾國藩家書》。

34、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志即丹也。——《曾國藩家書》。

35、諺日:“好漢打脱牙和血吞。”此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曾國藩家書》。

36、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曾國藩家書》。

37、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曾國藩自箴聯》。

38、越自尊大,越見器小。——《曾國藩家書》。

39、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曾國藩

40、盛世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41、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國藩

42、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曾國藩

43、凡有用之物,不宜拋散也。——曾國藩

44、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曾國藩

45、不隨眾從之喜懼為喜懼。——曾國藩

46、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則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曾國藩

47、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曾國藩

48、仁言不如仁心之誠,利近不如利遠之博,仁言或失於口惠,利近或失於姑息。——曾國藩

49、凡人皆不可侮,無用人尤不可侮。

50、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願後世之譭譽,是有待於外也。

51、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曾國藩

52、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

53、聖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曾國藩

54、學而廢者,不若不學而廢者。學而廢者恃學而有驕,驕必辱。不學而廢者愧己而自卑,卑則全。勇多於人謂之暴,才多於人謂之妖。 ——曾國藩

55、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得,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子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做主。——曾國藩

56、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譭譽中磨鍊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曾國藩

57、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曾國藩

58、責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曾國藩

59、諺雲吃一暫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

60、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

61、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來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62、責己厚而責人薄耳 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之時。

63、勤儉節約,未有不興。 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64、嘲戲人自事惡事,尤不可入一二壯語,入壯語則戲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規人過失,不可入一二戲語,入戲語則真者畢戲。每令人玩,失規人之旨矣。

65、善果證前因,願斯世無災無害;拈花參妙諦,惟神功能發能收。

66、蓮香入座清,筆底當描成這般花樣;湖水連天靜,眼前可悟到斯道源頭。

67、聖代褒崇邁古今,生而旗常,歿而俎豆;忠臣精氣塞天地,下為河嶽,上為日星。

68、大筆橫飛,顛張醉素;名山高卧,鶴骨鬆心。

69、歸去來兮,夜月樓台花萼影;得不得也,楚天風雨鷓鴣聲。

70、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71、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曾國藩

72、服金石酷烈之藥,必致損命。即坐功服氣,往往損人,人能清心寡慾,自然血氣和平,卻疾多壽。——曾國藩

73、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曾國藩

74、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眾斷之貴獨。——曾國藩

75、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曾國藩

76、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於盛矣。

77、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家書》

78、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國藩

79、天下事當於大處着眼,小處下手 ——曾國藩 《致吳竹書》

80、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於盛矣。 ——曾國藩

81、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曾國藩

82、讀經要就情事參理道,讀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曾國藩

83、嘗自慮執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採天下之善,礦不敢執一律求之。雖偏長薄善,敬其有裨於吾,示嘗不博取焉以自資益;其有以讜言急論陳於前者,既不必有當於吾,未嘗不深感其意,以為彼之所以愛我者,異於眾人泛然相遇情也。

84、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情願人佔吾便宜,斷不肯吾占人的便宜。

85、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曾國藩名句

86、凡人皆不可侮,無用人尤不可侮。——曾國藩名句

87、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時事不聞不問,只將艱鉅付兒曹。——曾國藩語錄

88、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出處:曾國藩家書

89、他此時尚有三種選擇:一是起兵反叛清朝, 二是儘量示弱維持現狀,三是裁撤湘軍以明心志。曾國藩思來想去,最終選擇了第三條路,他本想將湘軍全部裁撤掉,後經人勸諫提醒,才保留了約兩萬嫡系精英。自古擁重兵之人,要麼問鼎皇權,要麼被打敗擊潰,像曾國藩這樣主動裁剪、自行解散的並不多。

90、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曾國藩

91、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92、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曾國藩

93、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94、立品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反面不行以接物,不嚴不行以馭下。

95、忠信耿介,立品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96、從前各種譬如昨日死,從後各種譬如今天生。

97、男兒自立,必需有倔強之氣。

98、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掌握即做之。

99、蓋世人唸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財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行。

100、可見年無分老小,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酬李芋仙二首·勁翩摩空故絕倫 篇四

朝代:清朝|作者:曾國藩

勁翩摩空故絕倫,吹噓曾未出風塵。

細思科第定何物?卻是飢寒解困人。

大道但期三洗髓,長途終通九方歅。

高秋一放脱韝去,看法飛騰亦有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rw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