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律長征背景小故事【多篇】

七律長征背景小故事【多篇】

七律長征背景小故事【多篇】

七律長征背景小故事 篇一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勢險要,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戒備森嚴。但紅軍一方面佯攻龍街,一方面分兵到絞車渡奇襲守敵,繳獲渡船,活捉了守衞在對岸的敵兵。結果不費一槍一彈,巧妙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渡河成功。等敵人援軍趕來時,我軍已安然到達江北。

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紅軍在長征途中到達大渡河邊。大渡河是四川境內一條峽谷河流,水深流急,兩岸高山峻嶺,地勢險要。蔣介石妄圖憑藉天險在大渡河邊消滅紅軍。紅一軍一師一團擔任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他們通過夜襲,佔領了安順場渡口,奪得了一條小船。5月23日,由十七名勇士組成突擊隊,進行強渡,佔領了北岸渡口,並陸續渡過第一師。為了使紅軍主力迅速渡河,中央決定,已過河的一師為右縱隊,未過河的大部隊為左縱隊,沿河北進,搶奪上游的瀘定橋。四團在二連挑選了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冒着敵人的彈雨,攀緣十三根鐵索,衝過大渡河。敵人放火封橋,勇士們躍入火海,奪取了橋頭陣地。後續部隊迅速渡河攻佔瀘定橋,殲滅守敵一個團,與第一師勝利會師。幾天以後,中共中央率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通過了大渡河。

長征時期,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係,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着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着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鈎,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倔強的小紅軍》就發生在長征過程中,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着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脣,鼻子有點兒翹,兩隻腳穿着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幾次讓小紅軍上馬,他都用各種理由拒絕了,這是因為他不想拖累陳賡,最後小紅軍把生存的機會留給了陳賡,自己卻犧牲了。

七律長征 篇二

[課前預習]:

1.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瞭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瞭解的長征。 2.藉助工具書及註釋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解題。

1、師: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徵,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二萬五千里長徵,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徵,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麼,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下了詩史上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風雲歷史,濃縮成一首詩。今天我們就順着偉人的筆跡,去觸摸長征的風景。

(教師板書課題:25七律。長征)

2、解釋“七律”。(七言八句,頷聯、頸聯對仗工整)。

3、播放了視頻電視劇《長征》的片段。 設計意圖

[題目入手,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先了解了長征的歷史,學生了解了紅軍當時的境地是上有敵機,下有追兵,敵強我弱,所以我們必須長途跋涉,在轉移中尋求生存,我們只能走無人能走的地方,可謂“絕地求生”]

二、初讀,整體感知。

出示閲讀提示(請一位學生讀,明確要求):

1、自由朗讀詩歌,注意把詩讀通順,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2、指名學生讀,正音並檢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剛才在讀詩歌的時候,哪兒些字詞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來。誰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預設:等閒、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雲崖、三軍、盡開顏。隨着我們深入學習,我想對“暖”“寒”這兩個字的含義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寫了什麼?(紅軍長征,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最後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哪句話看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理解着句詩。只等閒:平平凡凡的小事。

師:同學們説得不錯,詩歌描寫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三、品“萬水千山”體會“遠征難”。(等閒小事有哪些?讀着讀者,你彷彿都看到了那些畫面了。)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幾幅圖?為什麼?

萬水千山: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困難多,艱險多。 A那麼紅軍戰士們渡過了哪些河呢?請你在詩中找出來。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誰來讀一讀寫水的詩句。

B、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過哪些山呢? 找出:五嶺、烏蒙、岷山。 誰再來讀一讀寫山的詩句。

2.這一路長征,紅軍可謂是跋山涉水,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一直到達陝北延安,這就是長征的整個路線圖。(出示長征路線圖)。

設計意圖

[以“萬水千山”為突破口,通過“萬水千山”的理解,一方面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一方面結合課文語境,學習詞語,增加詞彙量,使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起來。] B、品“只等閒”

1、“騰細浪”、“走泥丸” 1)、説感受

預:綿延不絕的五嶺只不過是翻騰着的細小的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只不過是滾動着的小泥丸。

引導:説得真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2)、看圖。師板畫引導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引導: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海拔2300多米,氣勢磅礴。拖着病殘之軀,忍飢挨餓翻越這樣的大山,他們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戰士們的草鞋走破了一雙又一雙,有的戰士累倒了,有的戰士病倒了,有的戰士永遠留在了山上。但這樣的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師生合作讀)

(3)、學生練讀

引導:多麼強烈的對比呀,誰能讀出山的雄偉,細浪、泥丸的輕巧?為什麼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生自己練讀之後,老師引領學生分組讀。)這樣的事情在紅軍的眼裏都是小事。只因為——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4)、男女合作讀,再齊讀。

2、“暖”與“寒”説感受→讀。

過渡:還能從詩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紅軍的勇敢?

(1) 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暖”。 引導:金沙江之戰,乾淨利落,快刀斬亂麻,高興呀!再讀——

(2) 看影片《飛奪瀘定橋》,理解“寒”(心驚膽寒)。不要説攀着鐵索過橋,就是站在江邊瞅一眼,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3) 預答:害怕 (這就是寒)讀

心驚肉跳 (這就是寒 )讀 毛骨聳然( 這就是寒 )讀 看了這場戰鬥,你有什麼感受?

預設: 慘烈、激烈(這就是寒)——你讀!

驚心動魄 ( 這就是寒 )——你讀 (3)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引導: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是紅軍戰士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兩場戰鬥,兩種場面,心情一樣嗎?你能讀出這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組朗讀)

指點:天險逾越了,但現在回想起那場面,還叫人膽戰心驚。“暖”,寫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寫出了強渡的驚心動魄,又進一步突出了“難”。這一暖一寒再現了紅軍戰士面對敵人的英勇無畏——讀;

這一寒一暖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紅軍把困難視為“等閒”的樂觀精神——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質疑:更喜?讀讀前面的詩句,細細琢磨。(有過哪些喜?)

2)、他們翻越了五嶺和烏蒙,他們渡過了金沙江,奪下瀘定橋,這一切他們都曾樂觀的面對,雖然如今面對的大雪山終年積雪,綿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麼?(他們依然樂觀;不放在眼裏)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長征即將勝利。誰不高興呢?所以,毛澤東看到的是“三軍過後——”(生接)“盡開顏”

3)師:是啊,紅軍是英勇的,紅軍是樂觀的,難怪毛澤東會那樣豪情萬丈地讚道——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四、渲染氣氛,激情總結

1. 同學們,紅軍長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詩人毛澤東頌揚紅軍的詩篇也有很多很多,《長征》這首詩,感動了無數人,多少文人學者為它讚歎,多少音樂家為它高歌,讓我們一起來用心聆聽歌曲《長征》。

2.再次播放歌曲《長征》,指名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

[結尾欣賞《長征》,指名配樂朗誦,意在創設情景,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紅軍的敬仰之情,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以昇華。]

五、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讓我們用毛主席的一段話對長征做個總結。

2、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得到什麼啟示?

師:同學們得到的啟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以後同學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妨想想紅軍長征,一定會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讓你勇敢地戰勝它。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一課的最大收穫。

3、拓展延伸

交流所蒐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長征詩詞,説説毛澤東詩詞的風格。 板書設計 :

(畫細浪)

遠征難

25七律 長征 只等閒

(畫泥丸)

英勇 樂觀

教學反思 :

紅軍長征已經過去了70多年,對於我來説也並不熟悉,為了教好這一課,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看了很關於長征的畫面,深深體會到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貼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長征的艱辛,領略到樂觀的精神,感悟到必勝的信念。這是教學的一大難點。

這首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後,我的設計了扣住“遠征難”和“只等閒”,運用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而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説到長征難,體現在“千山萬水”這個詞中。於是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尋找詩中寫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課件以圖引路,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紅軍戰士中的一員,要翻越這樣的崇山峻嶺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心裏會怎麼想?”利用學生的換位思考以達到進一步感受紅軍戰士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可以説在預設與生成這點上效果還好。

教學中我還非常注重朗讀指導,以讀代講,讀中悟情,將讀貫穿於教學始終,讀詩對語言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同學們還從中認識到詩歌的二四六八句押韻的特點,可謂是意外收穫。

但是教學中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教學中放手仍然不夠大膽,自己的指導過多,時間的把握也不夠科學,如果再上一次,我會就這些問題做個修正,期盼着一節完美的課。

七律長征 篇三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首詩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全詩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於現在國小生來説,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聞,怎樣讓學生們感同身受?我充分運用我校的校本網絡資源,讓學生在預習階段查找有關長征的知識,瞭解詩歌創作背景及作者。這樣為詩歌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設計理念

課標要求“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運用網絡查找資料、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通過聲情並茂的畫面,在情境中感悟;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適合的方法,我採用以讀代講,多元化朗讀感悟紅軍戰士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三個生字礡、丸、岷,會寫三個生字丸、崖、岷。能正確理解“遠征、萬水千山、等閒、五嶺、逶迤、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雲崖、大渡、鐵索、岷山、三軍、盡開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悦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中國地圖 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課文三個生字礡、丸、岷,會寫三個生字丸、崖、岷。能正確理解“遠征、萬水千山、等閒、五嶺、逶迤、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雲崖、大渡、鐵索、岷山、三軍、盡開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創設情境,走進長征

1.播放電視劇《長征》的錄像片段。 導語:同學們,剛才我們觀看的是,根據紅軍長征的這一史實改編的電視劇《長征》的片段,我們被紅軍長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難的精神所感動。

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談感受)

今天我們就來重温那段燦爛的歷史,走近一個偉大的人物。齊讀課題【設計思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用《長征》的錄像片段作為導入。】

2、指導讀課題

(1)“徵”是走遠路的意思,加上“長”,該怎麼讀? (2)同學們知道長征嗎?

學生課前網絡查找資料,傳至騰訊通,學生介紹資料。 這兒有段話關於長征的,我們一起看。

(3)出示文字音像資料:突出長征跨越11個省,爬過18座山,越過24條河。

讀後,有什麼感受 ?(長征很長,很辛苦)

之後生再讀題目。

(4)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悦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七律 長征

恭敬地帶着你的情感讀題目。

【設計思路:五讀題目,教師巧妙運用了理解詞意、學生資料、教師提供資料等手段,將學生帶進詩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詩歌與學生的情感距離。一個題目,做足了文章。】

(二)初讀課文,感知長征

1、預習反饋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詞

課件出示 五嶺逶迤 烏蒙磅礴 岷山

指生讀

不知道,就運用你的電腦查查什麼意思?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一幅圖片來解釋詞語的意思。

交流 反饋

出示圖片,你覺得是哪個詞? 在讀 五嶺逶迤 烏蒙磅礴 岷山

【設計思路:為了掃清詩歌障礙及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文字、圖片等形式理解“五嶺逶迤”“烏蒙磅礴”“岷山”等詞語的意思。】

2、初讀全詩

把詞語放到八行詩裏去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這首詩圍繞着哪句詩來寫的?

出示課件:

探究活動一: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讀出氣勢。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這首詩圍繞着哪句詩來寫的?

3、個別讀 齊讀

初讀後解決問題: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描寫紅軍長征途中歷盡艱難、戰勝困難的過程,謳歌了紅軍不怕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作者是圍繞哪句詩來寫的?

出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思考、交流:

1、長征難嗎?哪些詞體現難? (遠征 萬水千山)

2、哪些詞語又體現紅軍不怕難? (不怕 只等閒)

板書“只等閒” “等閒”什麼意思?平平常常,平凡 普通

“只”什麼意思?只是,僅僅,不過是。在紅軍眼裏什麼不過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萬水千山不過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三)細讀詩歌,深入長征

探究活動二:細讀詩歌,想象意境

1、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2、詩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劃出。

3、除此之外,紅軍長征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網絡查找資料 圖片) 交流反饋

A:出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小組合作學習一:讀

二:議 五嶺、烏蒙、騰細浪、走泥丸 什麼意思? 三:悟

交流反饋

指導朗讀:當時頭上有敵人的轟炸,前後有圍追堵截,走這樣五嶺逶迤的山簡單嗎?讀。想一想,他們空着肚子,飢腸轆轆,敵機在轟炸,再讀,等閒嗎,平常嗎?

過渡:這就是紅軍眼中的山。這山,紅軍怕了嗎?讀“紅軍不怕遠征難„„”

【設計思路:教師將學生帶入了一種情境,緊扣前文中“等閒”“不怕”,引導學生走進詩境,運用網絡查找資料、交流資料、想象體驗、對比朗讀地方法,體會情感。基本上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對於距離學生實際比較遙遠的文章,這不失為一種方法。】

(四)課外作業

課後查找紅軍長征過程中感人的故事。

(五)總結全文

本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藴含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悦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1、同學們喜歡聽歌嗎?今天老師也你你們帶來一首歌,想聽嗎? 播放歌曲《七律 長征》

2、覺得這首歌怎麼樣?(有氣勢 豪邁)

知道這首歌的歌詞誰寫的嗎?關於什麼內容的嗎?(毛澤東 長征)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毛澤東同志的《七律·長征》這首詩詞,看毛澤東同志是怎樣通過簡潔而藴涵深刻含義的語言,來表現紅軍戰士大無畏英雄氣概的。

二、新課學習

過渡:紅軍長征歷千山萬水,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但是紅軍戰士怕了嗎?沒有?千山,紅軍戰士怕了嗎?那萬水呢? 出示課件

B: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探究活動三

出示課件:“雲崖暖”和“鐵索寒”不是指氣侯變化,而是講述了兩場戰役。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兩場戰役。有人這麼理解:“從‘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從‘寒’字可以推知飛奪瀘定橋在冬天。”這樣理解對不對 學習要求:

1、學生上網查找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

2、談談自己的理解

3、交流 學生把查找資料傳至騰訊通

預設(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這樣的。金沙江兩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更是戒備森嚴。我們的紅軍一面假裝攻打這頭,吸引敵軍的主力部隊;而另一面我軍主力隊悄悄到另一面奇襲,繳獲渡船,成功渡江,不費一槍一彈,等敵人發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離開,敵人只能望江興歎了。

此時紅軍什麼心情?(高興、喜悦、興奮、激動)詩中有一個字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的一張張笑臉——暖。指導朗讀這一句,讀好“暖”。

那麼應當用什麼的語氣讀?(高興、歡快)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你讀,你再讀,一起讀。

預設(2)“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是這樣的。(幻燈出示瀘定橋照 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橋面上只有九根鐵索,對岸的敵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橋上隨時都有失足的危險,更不要説還要面對敵人猛烈的攻擊了!所以,這場戰役不知道犧牲了我們多少的紅軍戰士啊! 觀看視頻

同學們想看一看飛奪瀘定橋那驚險的場面嗎? 此時,你的心情如何?(學生説害怕,緊張,擔憂)

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寒),那麼應當用什麼語氣讀(深沉)。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讓我們一起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出一喜一悲的味道來! 過渡:不管暖,還是寒,我們的紅軍戰士怕了嗎?(沒有) 讀“紅軍不怕遠征難„„”

【設計思路:在“暖”字理解上,我採用講巧渡金沙江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我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 ,接着讓學生談感受,最後通過朗讀,讓學生鮮明的感受紅軍戰士們巧渡金沙江的歡喜及飛奪瀘定橋的悲壯,以此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是一幅畫,你能看到字後面的這幅畫嗎?

預設一:紅軍戰士們很高興為什麼呢?那些字眼能體現出戰士們很高興?

理解:三軍:在古代,大國軍隊都設中軍、上軍、下軍等三軍。後來 通常用“三軍”來泛指全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探究活動四

配樂讀 展開想象,呈現畫面,完成創作。

你可以睜眼小聲讀,可以閉眼聽。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紅軍?看到了什麼樣的軍隊?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個蒸籠,萬物都失去了生機,又飢又渴的紅軍們卻依舊在熱浪中緩慢地移動着„„

在磅砣的大雨裏, ; 在凜冽的寒風中, ; 在大雪紛飛的雪山上, ; 學生彙報、點評。

【設計思路: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展開想象,呈現畫面,進一步感悟紅軍戰士們大無畏的革命淨勝和樂觀主義精神】

(三)拓展延伸,豐厚文本

1、出示地圖:

過渡:長征歷盡一年,約二萬五千裏,縱橫十一個省,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上有空襲,下有圍追堵截,終於在1936年取得了長征勝利。 長征,這條路是用什麼譜寫成的?(汗水、鮮血、生命„„) 師:這是一條生命的路,智慧的路,希望之路,這就是長征。 【設計思路:一張地圖,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勝利之後戰士的心情,更深層地理解了這是一條用生命、血汗、智慧凝結的希望之路。】

2、情境引讀

同學們,縱有千難萬難,縱有萬水千山,縱有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毛主席回望萬里征途,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裏,都化為了文中的那句話,“紅—軍—”一起讀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對,只—等—閒——!(板書)

“只等閒”的是“五嶺逶迤”一起來——騰細浪 “只等閒”的是“烏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閒”中歷經過歡欣,“金沙水拍”——雲崖暖 “只等閒”中也歷經了悲壯,“大渡橋橫”——鐵索寒 所以,這“只等閒”裏體現了哪些精神啊? 學生彙報。

對,這些就是革命大無畏的精神,就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這就是長征精神哪!(板書)

終於,這一切的即將過去了,“更喜”的是一起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設計思路: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在激情的朗讀中感悟紅軍戰士崇高的品質。】

3、出示毛主席站立橘子洲頭的相片

這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詩人。《七律。長征》就是他創作的詩中的一首。關於長征,他還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同學們課下查找。 4、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眾將士登上萬里長徵最後一座主峯——六盤山主峯,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懷: 《清平樂

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5、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憶秦娥

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教學反思 附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大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只等閒

七律 長征 篇四

七律·長征

教學目標:

1、學會“礴、崖、丸、岷”四個生字,理解“遠征、等閒、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盡開顏、萬水千山”等詞語的意思。

2、瞭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歷史,導入新課:

(一)導入

1、同學們,在第八單元 “走近毛澤東”這一專題中,我們首先學習一首毛主席的詩歌“七律·長征”(師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課題)。

2、題目中的小圓點,你們知道叫什麼嗎?它有什麼作用? 這個小圓點叫間隔號,小圓點左邊的“七律”就像詞牌名似的,是七律詩,小圓點右邊的“長征”是詩的題目。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首有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七律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大家看“閒、丸、寒、顏”這四個字是韻腳,他們都壓an的韻。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出示長征路線示意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衝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毛澤東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二、初讀詩歌,感知詩意。 1.細讀三遍詩:

學法滲透:有一句老話:“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輩。”請同學一定要好好地讀讀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詩中的生字詞,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後兩遍爭取讀通順,讀出詩句內部的停頓。聽明白要求了嗎?請認真讀。

2.指名讀詩,正音:好,誰願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你來。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當中的4個生字,看他有沒有唸錯。 來。

3、齊讀: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讀出來。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4、總結詩歌的學習方法: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理解詩意的? 預設1:查字詞典

預設2:先查字詞典,再參考相關的資料。

師: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這些都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綜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

三、品詞析句,感悟詩情:

1、學生暢談初讀感受,體會長征的艱難:

師:那麼讀了這首詩之後,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對長征的感受,你覺得是什麼?

預設:難 、長、險

……

師:不錯,在那二萬五千裏的漫漫征途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其實詩中也有一句話概括的寫出了紅軍對待長征的態度,誰找到了? 預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預設: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2、細讀詩句,品味紅軍的不怕與等閒 A“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1)體會長征的遙遠:抓“遠征”一詞,學生體會,教師補充 這裏有段資料,讓咱們特別留意一下這段話中的這幾個數據。(引讀)在短短一年時間裏, 紅軍穿過了——11個省 翻過了——12座大山 跨過了——24條長河

行程——二萬五千裏(點擊課件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這就是紅軍走過的行程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如果把這條線路拉直,那就跨過了半個地球呀。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説就是——遠征。 2)長征的艱難:抓“萬水千山”一詞

萬水千山: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困難多,艱險多。 師:那麼紅軍戰士們渡過了哪些河呢?請你在詩中找出來。 預設: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誰來讀一讀寫水的詩句。

師: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過哪些山呢? 預設:五嶺、烏蒙、岷山。 誰再來讀一讀寫山的詩句。

師:這一路長征,紅軍可謂是跋山涉水,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一直到達陝北延安,這就是長征的整個路線圖。(出示長征路線圖)。 3)情境引讀,感受紅軍的精神

師:那麼紅軍知不知道長征途中會遇到艱難險阻,(知道)明知困難重重,仍然義無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氣呀!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縱然是千山萬水,哪怕是千難萬險,紅軍戰士仍然是等閒視之,勇往直前,這是何等的樂觀呀!讓我們一起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紅軍身上的一種什麼精神?

預設: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無比樂觀……(教師板書) 師:其實這種精神我們從下面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你從這句詩中的什麼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嶺和烏蒙的艱難呢?

預設:我從逶迤一詞看出翻越五嶺的艱難。

師:(課件出示:五嶺圖)看,這就是一座連着一座的五座山嶺。 如果此時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五嶺,你會想到哪一個詞? 預設:高大、連綿不斷。

師:詩人用的是哪一個詞?預設:逶迤。

師:逶迤就是連綿不斷的樣子。知道這逶迤的五嶺到底有多長呢?它縱橫四省,綿延千里,像一條蜿蜒的長龍。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嶇的山路,翻越它,難嗎?預設:難!

師:(課件出示:烏蒙圖)這就是烏蒙山。如果此時又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五嶺,你又會想到哪一個詞? 預設:高大、高聳入雲。 師:詩人用的又是哪一個詞? 預設:磅礴。

師:磅礴就是氣勢雄偉,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烏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嶺、烏蒙的難讀出來嗎?(指名讀)

3)師:假如你就是紅軍隊伍中的一員,請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預設:山路崎嶇、非常難走。 預設:荊棘叢生,野獸出沒。 預設:飢渴難耐,體力不支。 ……

4)通過“騰細浪”和“走泥丸”體會紅軍的不怕與等閒。 師:就是這樣的難以翻越的五嶺和烏蒙,在紅軍的眼裏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再讀讀這句詩,想想看?

預設:逶迤的五嶺在紅軍的眼裏變成了細小的波浪;磅礴的烏蒙在紅軍的眼裏變成了滾動的泥丸。

師:水面上翻騰着的細小的波浪,大家都看過;泥丸大家見過沒有? (手勢比劃)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丸”? 預設:魚丸子、肉丸子,更小的還有藥丸。

師:是啊,你逶迤的五嶺有什麼了不起,在我們紅軍的眼裏只不過是翻騰着細小的波浪;你磅礴的烏蒙又算得了什麼,在我們紅軍的眼裏只不過是腳下滾動的泥丸,(手指板書)這就是隻等閒。誰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指名讀)

師:是呀!逶迤的五嶺變成了細小的波浪;磅礴的烏蒙變成了滾動的泥丸。(課件出示:“逶迤”“磅礴”變色,“騰細浪”“滾泥丸”加點)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我感受到了紅軍戰士不怕困難,非常堅強。 師:這就是無畏。(板書:無畏)指名讀

預設:我感受到了紅軍戰士根本沒有把困難放在眼裏。

師:這就是樂觀主義精神。(板書:樂觀)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懼,崇山峻嶺任我遊”啊!這強烈的對比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讀。(課件出示:中心句) 預設:齊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C: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如果説翻越五嶺、烏蒙是展現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難,那麼渡過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現紅軍克服戰鬥的艱難。(課件出示“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波濤洶湧,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直插雲霄。渡過這樣的一條江,紅軍戰士怎麼還會感到温暖呢?(介紹橋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紅軍來到金沙江南岸。他們成功運用調虎離山之計,結果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在敵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過了金沙江。此時此刻,戰士們心裏又有怎樣的感覺?

預設:樂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興。

預設:因為紅軍戰士……渡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所以心裏感到温暖。

預設:沒有浪費一顆子彈,沒有一個士兵受傷,心裏非常高興,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這種高興的感覺讀出來嗎?

師:真好。是呀,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沒有想到困難重重的長征路上,也會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紅軍戰士感到——一起讀。

預設:“金沙水拍雲崖暖。”

師:1935年5月,紅軍來到了天險大渡河,河對岸敵人重兵把守,身後幾十萬追兵即將趕到。而唯一通道瀘定橋上的橋板早已被敵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閃閃的鐵鏈……在這千鈞一髮之際,22位勇士冒着槍林彈雨展開了奪橋之戰。(播放飛奪瀘定橋視頻片段)看着硝煙瀰漫的天空,看着還在滴着鮮血的鐵索,此時此刻,你的心裏有怎樣的感覺,能説説嗎? 預設:心裏有點酸酸的感覺。 預設:心裏有點痛的感覺。

師:這就是“寒”,你能把這種“寒”的感覺讀出來嗎? 師:是呀!這是浸染戰士鮮血的一句詩呀——請你讀!

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詩呀——請你讀! 這還是詩人緬懷戰友的一句詩呀——一起讀!

師:一暖一寒,兩場戰鬥、兩種心情。來,把這兩種不同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

師:這可是沾滿紅軍戰士鮮血的一句詩呀!再讀 師:這可是融入紅軍戰士生命的一句詩呀!再讀。

師: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兩場戰鬥、兩種心情,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兩種不同的感受。

生齊讀:金沙水拍雲崖暖(高興地),大渡橋橫鐵索寒(沉重地) 師:易也好,難也罷,紅軍戰士只把它們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書)這就是隻等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師:(課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經歷了無數的艱險,只要再翻過岷山,長征就要勝利結束了,戰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悦,個個笑逐顏開呀,來,讀出這份欣喜,讀出這份高興吧! 預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師:真是一個比一個高興呀!一個比一個喜悦呀!越過白雪皚皚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嶺烏蒙,紅軍用堅實的腳步告訴我們:讀——(課件出示:中心句)

預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師:渡過歡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紅軍用鮮血和生命告訴我們: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四、拓展延伸,寫出感受:

師: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難到紅軍僅僅是翻越了這樣幾座山,這樣幾條河嗎?誰能用查閲到的資料回答這個問題? 預設:不是。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條大河…… 師:這麼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麼?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總結全詩,昇華主題:

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後讓我們齊背這首詩。 [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遠征難 只等閒

無畏 樂觀

七律長征 篇五

《七律 長征》案例 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張素雪

教學案例:

(1)情境導入任務驅動 邊演示課件(音樂:《長征組歌》中的《大會師》樂曲 圖片 五嶺山脈、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雪山——夾金山、草地)邊導入。

生1:“金沙水拍雲崖暖”這句我讀不懂。

師:讀不懂的舉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學生都舉手)。誰能具體説説哪兒讀不懂?

生2: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師:非常好。還有嗎?

生3:“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寒”我也有點讀不懂。

生4:為什麼要説“更喜歡岷山千里雪”?

師:請同學們帶着這些疑難問題再讀讀這首詩,邊讀邊聯繫已獲取的信息資料認真體會,看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2)探究感悟。

師:誰來談談你解決了什麼問題?

生1:我通過看課後的註釋,知道紅軍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氣比較暖和,體會到金沙江畔暖氣蒸騰。

生2:我認為這裏的“暖”不僅僅説天氣暖和,還可以體會到紅軍勝利渡過金沙江後的喜悦心情。

師:你是怎麼體會的?【】

生2:通過看歷史書,我知道毛主席善用佯攻戰術,假裝要攻打貴陽,讓蔣介石將滇軍東調,這時毛立即將軍隊直插雲南,從而巧渡金沙江,作者用“暖”字來形容紅軍戰士勝利後的喜悦心情 。

師:真會利用信息資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得很好,還有補充的嗎?

生3毛主席除了用佯攻的戰術外,還成功地用佯裝戰術智擒敵軍,不用一槍一炮繳獲了六條渡江的船,戰士們會為有這樣英明的指揮而感到特別高興。

播放紅軍巧渡金沙江片斷,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暖”的意藴。

師:我們怎麼讀這句詩才能體現出紅軍戰士這種歡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練習感情朗讀。

指名讀——評議——範讀——練讀——再讀(朗讀節奏明快)

師:大家還解決了什麼困難?

生4:“寒”字不僅寫出了瀘定橋的奇險,而且也説明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難。

生5:我從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體會到了飛奪瀘橋的艱難。

生6:我還知道瀘定橋是由13根碗粗的鐵索組成的,長101米,寬2.6米,離水面14.5米,東西懸掛在大渡河上,從中體會到瀘定橋確實很奇險。

生7:通過學習《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知道這次戰鬥由1營2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員,勇敢地衝進火海,冒着槍林彈雨邊攀緣鐵索邊向東岸發起進攻。王友才率第2梯隊鋪好橋板,隨後衝進瀘定城,與敵人展開了2個小時的激烈巷戰後才佔領了瀘定城。這個戰鬥場面令人心驚膽寒,給人寒氣逼人的感覺。

生8:聽了他的描述,我覺得紅軍飛奪瀘定橋是多麼的奇險悲壯啊!

師:是啊!誰能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使我們感受到這種悲壯的氣氛?

師:同學們還讀懂了什麼?

生9:因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心情特別高興,後來又戰勝重重困難,在翻過岷山即將進入甘肅時,心情就會更加激動、興奮,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詩句。

師:請大家帶着這種感情朗讀這兩句詩。

生10:我還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體會到工農紅軍不把困難放在眼裏,十分的樂觀。

師:誰能具體談談是怎麼體會的?

生11:我從“只”這個字體會到長征中的困難在紅軍眼裏僅僅是件小事,戰勝困難的信心很足。

生12:“騰細浪”、“走泥丸”説明這些艱難險阻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邁樂觀。

師:圍繞第一句詩,你們還想知道什麼?

生13:還想知道紅軍長征時還遇到了哪些困難?

生14:我知道。紅軍長征途中,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決戰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軍上,18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在總長約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軍74華里。

生15: 紅軍一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積雪。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佔領過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打敗了追擊的國民黨中央軍。開進和順利通過了六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當時中國軍隊從沒有到過的。

生16:除了軍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難外,還有政治上的困難。比方説,一、四方面會師後,毛主席堅持北上抗日,張國燾試圖分裂黨,堅持南下,這是長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難。

通過拓展,不僅使學生認識到長征行程之長,路途之險,困難之巨,還可以進一步體會紅軍樂觀豪邁的情懷,為感情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感情朗讀

練讀——指名讀——評議——範讀——比賽讀——優勝者配樂朗讀表演——課下朗讀錄音,並欣賞、交流。

由於學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徑、程度不同,對詩的情感體驗也不同,所以學生對詩的節奏、語氣、語速、輕重音處理極富個性,體現了詩歌學習的個性化行為特徵。

(4)總結遷移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不僅在軍事戰鬥史上創造了奇蹟,而且形成了舉世欽佩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象徵。真可謂,天地英雄氣,浩然固長存!課後請同學們認真開展“長征行動”主題實踐活動。 教學反思:

我試圖以《長征》教學為例,以信息技術的運用 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為突破口,嘗試探究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影響。

1信息與學科整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時代賦予國小語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強學生獲取信息、處理加工信息和運用價值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並通過信息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而促使學生整體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作為語文學科,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信息來豐富封閉孤立的課堂教學,填補教材“空白”,使信息成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Learn with IT)。這種 探究性學習方式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2感悟與朗讀結合,探索詩歌教學途徑

傳統的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教學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也不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教學規律,應樹立“以人為本,自讀自悟”的教學理念。因為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郭沫若把音樂性看作是詩的生命,只有吟詠、誦讀,才能把詩歌的音樂美充分表現出來。所以,朗讀自然也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朗讀不僅是感悟詩歌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使“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斷積澱與昇華,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如果説學生的語感能力體現為學生突出的語文學習智力特徵的話,那麼,朗讀能力的培養就應該是它極為重要的基石。特別是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發展。因此,朗讀應該成為國小閲讀教學的主旋律,讀中質疑,讀中探究,讀中感悟,讀中釋疑,應是詩歌教學的基本途徑。在《長征》教學中,筆者始終抓住一個“讀”字,引導學生自由讀、探究讀、合作讀、體會讀,邊讀邊聯繫已獲取的信息 ,探究、感悟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和樂觀精神。從整個教學來看,所有的認知與感悟都不是由教師施與的,而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語文實踐獲得的,真正把探究 的權力交給了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標籤: 七律 多篇 長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1q9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