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律長征教案

七律長征教案

目錄

七律長征教案
第一篇:七律 長征教案第二篇:1、七律長征教案第三篇:新課標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25《七律 長征》教案第四篇:國家優秀教案設計《七律.長征》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第五篇:七律長征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七律 長征教案

七律 長征(第二課時)

類別:國小語文編號:

教學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課文;體會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悦的心情。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1課 七律 長征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 板書課題,(生齊讀)長征這一段歷史全濃縮在這首詩裏了,知道作者是誰嗎?他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新中國的第一任國家主席毛澤東(板書),他不僅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出色的文學家、傑出的詩人呢。

2、 簡介長征的歷史背景。

想要學好這首詩,首先要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出示課件)師讀。

3、 學生齊讀全詩。

二、 學習詩歌,感悟詩情。

1、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1) 這是詩的首聯,你讀懂了什麼?(讀出豪邁:沒有裝備、徵

程漫漫、敵人瘋狂的追擊,多少紅軍戰士英勇犧牲,可這一切的難在紅軍眼裏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這是怎樣的紅軍戰士啊?帶着對紅軍戰士的這種感受讀----(板書:豪邁)

(2) 同學們,二萬五千里長徵,艱難困苦怎能一一敍述,詩人寫

了五個地方,你能找到嗎?

(3) 學生默讀,邊度邊畫。

2、 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 自己讀讀,難在何處?(這麼長、這麼高,又有敵人的圍

追堵截、狂轟亂炸,要想翻越該有多難啊)

(2) 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海拔2300米,氣勢

磅礴。而在紅軍眼裏,逶迤的五嶺成了----(細浪),磅礴的烏蒙山成了---(泥丸),這句詩被後人譽為“神來之筆”,你明白它妙在何處嗎?如此的輕鬆平常,誰能讀出山的雄偉、細浪和泥丸的輕巧?(學生有感情練讀)

【設計意圖:高年級對語言表達形式的揣摩至關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處“的體會中,學生悟出一切在紅軍眼中都稀鬆平常,品出誇張修辭手法的使用時為體現紅軍精神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3、 頸聯:“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橫橋鐵索寒。”

(1) 你們有什麼發現?(“暖”和“寒”是一對反義詞)

(2) “暖”(出示金沙江圖)金沙江的地勢險要,兩岸都是懸崖

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戒備森嚴。但紅軍一面假裝攻打昆明,一面分兵到皎車渡奇襲守敵,繳獲渡船,活捉了守衞在對岸的敵軍。結果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

(3) 教師引讀:詩人回想起那歡快的場面,喜悦之情溢滿胸懷。

(4) “寒”:(出示瀘定橋圖片)簡介背景資料:大渡河在四川

西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只有13根鐵索,橫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氣逼人。你有什麼感受?(冷 寒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紅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鋪就了勝利之橋,詩人回想起那悲壯的場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靜,他彷彿看見紅軍戰士攀着13根寒光閃閃的鐵索浴血前進————引領學生讀“大度橋橫鐵索寒”。

(5) 教師小結: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難啊!

可在紅軍眼裏又算什麼?想到這難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紅軍戰士,只有一句詩迴盪在詩人的腦海裏,這正是————————引領學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暖”、“寒”,通過情景、體驗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過情景語言的引讀,層層推進感情,讀的效果很明顯。】

4、 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喜開顏。”

(1) 岷山位於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終年積雪。想要翻

越它,難度大於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

(2) 你從詩人的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讀懂了什麼?

(3) 寫話訓練:出示雪山背景學生續寫。“山都路滑,紅軍戰士

踩着冰面艱難的前行,有的滑到後再也沒有起來,但紅軍

戰士依然奮勇前進??

(4) 交流、點評學生的寫作。

三、 課外拓展

1 小結:長征時什麼?在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時地球的紅飄帶,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時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現在,這種不怕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種民族精神!

2 齊讀全詩。

3 結合本課的學習,寫一寫讀後感。

第二篇:1、七律長征教案

七律 長征

八年級語文備課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詩中關鍵詞的音、義,把握詩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欣賞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的特色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教學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的特色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預習導航

1.背景知識介紹:長征。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1935年10月,紅軍主力終於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悦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2.有關律詩的常識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於南北朝,形成於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律詩分五言和七言兩種,限定一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或長律。律詩八句,兩句一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字詞學習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泥丸(wán)岷山(mín)烏......

蒙(méng)雲崖(yá) ..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請看。(多媒體播放《長征》錄像)

這激動人心的戰鬥就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我們的紅軍歷盡千山萬水,經過千辛萬苦,就要到達陝北,毛澤東主席心潮澎湃,豪情萬丈地寫下了《長征》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朗讀課文,合作探究

1、朗誦課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2.學生結合註釋,説説全詩的大意。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

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裏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着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着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裏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四、賞讀課文,鞏固拓展

1.男、女生、集體分別朗誦課文,逐句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閒”,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遊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後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這裏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2、集體朗誦,欣賞《七律長征》歌曲,體會感悟詩歌的意境。

3、探究。

詩中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五幅雄壯圖畫,你能一一概括嗎?用動詞加地名的方式概括。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説説理由。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4、集體背誦課文

五、小結課文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六、課後探究習題答案

一、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翻岷山

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觀形象,“騰細浪”“走泥丸”是主觀感受。

2.略3.詩中寫的“岷山千里雪”,實際是概括所有過雪山的艱苦鬥爭。

三、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有《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等,描繪長征的詩詞有《清平樂 會昌》《憶秦娥 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詩詞。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瀾。 刺破青天鍔未殘。 驚回首, 奔騰急, 天欲墮,

離天三尺三。 萬馬戰猶酣。 賴以拄其間。

附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毛澤東

首聯: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後的喜悦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堅持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貫穿始終,“感受紅軍長征精神” 與“品味詩中語言”雙線並行,儘量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2、本課注重了教學手段的變化,學生思維的調動,以及問題的設計,但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

第三篇:新課標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25《七律 長征》教案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汪朝霞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難點

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瞭解七律

1、同學們,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有一次偉大的壯舉,你們知道是什麼嗎?説説發生在長征途中故事。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澤東把這段風雲歷史濃縮成一首詩,就是這首著名的-----《七律 長征》

2、師引導認識:七律是古詩的一種體裁,每一首詩是8行,每一行是7個字。長征是這一首詩要寫的內容,所以中間有一個間隔號,要注意停頓。

二、自由讀詩,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再讀全詩,要注意詩的節奏,讀出詩的味道。

3、聽朗讀錄音。

小結過渡:同學們想不想也讀這麼好?不要着急。下面,讓我們跟隨紅軍的腳步,一起走進這首詩。

三、品詞析句,深入體會

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1、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劃出描寫地點的詞語。介紹“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橋、岷山”。理解“萬水千山”。

2、師簡介長征。引導學生留意幾個數據,進而感受長征的遠、艱難。

3、理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小結過渡:這麼遠的路,紅軍怕不怕?紅軍在長征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下面先讓我們走進五嶺和烏蒙山。

學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朗讀詩句。

2、思考“逶迤”、“磅礴”的意思,想象紅軍戰士在翻越這樣的崇山峻嶺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騰細浪”“走泥丸”的理解,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藴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5、你覺得紅軍怎樣?

6、感情飽滿地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小結過渡:山再高,路再險,也阻擋不了紅軍前進的步伐。然而,困難卻接踵而至??。

引出:金沙水拍雲崖暖

1、朗讀詩句。

2、利用情景理解“暖”,並體會其暗指的含義。

3、理解:金沙水拍雲崖暖

過渡:如果説巧渡金沙江是智取,那飛奪瀘定橋就是---

引出“大渡橋橫鐵索寒”

1、情景理解“寒”,並體會其暗指的含義。

2、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小結過渡:就這樣他們翻山越嶺,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讓山河都為之動容。然而,還有更加嚴峻的考驗在等待紅軍戰士,那就是-----

學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朗讀詩句

2、理解“更喜”“盡開眼”

3、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過渡:兩萬五千裏的長征啊,僅此千山萬水嗎???可在這種情況下,紅軍戰士們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這正是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四、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1、配樂朗讀

2、嘗試背誦

3、毛澤東簡介,領略詩人的豪情和作為偉人的博大高昂氣質。

師總結:今天當我們吟誦這首《長征》時,長征的歷史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但老師相信長征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五、課外拓展,感受偉人

1、收集長征故事、誦讀毛澤東詩詞。

3、寫一寫對長征的認識或感受。

板書設計:七律·長征

毛澤東

不怕困難 無畏樂觀

不怕

第四篇:國家優秀教案設計《七律.長征》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七律.長征》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課標》中關於閲讀的規定: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在閲讀文本時能自主質疑,並憑藉自讀感悟、交流釋疑,理解紅軍戰士的豪邁氣概。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第6單元的20課

教材分析:

這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及長征勝利後無比喜悦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體會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麼?指名回答

2.這一課我們繼續去領略英雄們的豪邁氣概。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

在上節課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已能初步體會到長征的千難萬險及紅軍戰士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本環節設計得雖然樸實,卻能緊承上一節課的教學,通過激發學生已有知識,調動學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學習氛圍,為更好地學文作鋪墊。】

二、學習課文首聯

1.自由讀首聯,看看首聯中哪個詞語與課題相照應?(讀完指名説“遠征”)

2.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紅軍長征歷經了多少路程(二萬五千裏)。要走完這二萬五千里長徵路,戰士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從這句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理解“千”、“萬”的含義)

3.面對困難紅軍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説明了這一點?(“紅軍不怕遠征難”)

4.如果你們就是不畏艱難的紅軍戰士,你們會怎樣回答?指導朗讀:突出“不怕”二字。

5.第二句中的哪個詞告訴我們紅軍不怕艱難?(理解“只等閒”:只是很平常的事)

6.紅軍戰士把什麼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萬水千山)

7.指導朗讀:用平淡的語氣讀“只等閒”

8.學生互讀首聯,相互之間説説首聯的含義。

9.指名讀首聯,想想首聯表現了紅軍戰士什麼樣的精神?(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

【設計意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堂上給足學生時間,讓他們充分閲讀,為下一步理解詩句奠定基礎。】

三、學習課文第二聯

1.在長征途中,紅軍翻越了千山萬水。自由讀第二聯 。

2.你瞭解五嶺和烏蒙嗎?請同學們看,這就是彎彎曲曲連綿起伏、長達數千裏的五嶺,(用簡筆畫畫出“五嶺”的直觀示意圖)這彎彎曲曲連綿起伏的樣子可以用詩中的哪個詞語來形容?(逶迤)

3.那烏蒙山又是怎麼樣的呢?(山很高,氣勢很雄偉,那麼險峻)你能不能讀好?讀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詞説明了紅軍戰士不怕困難?(“騰細浪”、“走泥丸”)

5.你是怎樣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的?(指名説)

6.同桌説説第二聯的詩意,指名説:

彎彎曲曲連綿起伏的五嶺在紅軍的眼裏像跳動的細浪,高大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的腳下就像滾動的泥丸。

7.要知道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嶺啊!這樣連綿起伏的羣山,這樣氣勢雄偉的高山怎麼就變成了細浪、小泥彈珠?從這裏可以看出紅軍什麼樣的品質?(板書:英雄 樂觀)

8.這一聯不僅寫出了長征的艱難,而且展現了紅軍藐視困難的英雄形象。指導朗讀:重讀“逶迤”、“磅礴”,輕讀“騰細浪”、“走泥丸”,這樣就可以突出長征的艱難、突出紅軍藐視困難的英雄形象。

9.面對這樣的險山峻水(引讀總起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

讀出問題,讀出感情,讀出精神,當今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知識發展的課堂,這一設計,在幫學生梳理詩的結構過程中,巧妙的滲透了長征精神。看似簡單一筆,卻體現了語文即生活,語文與時俱進。

四、學習課文第三聯

1.(過渡)如果説第二聯是千山的寫照,那麼第三聯就是萬水的説明。默讀第三聯,然後説説金沙江和大渡河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多媒體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圖片)

2.(手指圖片)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麼?(理解“水拍”和“雲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兩岸直插雲霄的峭壁。如果讓你過這樣的江,你會有什麼感覺?請你讀一讀,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質疑:怎麼會是暖的呢?板書:暖)請同學們聯繫一下曾在這裏發生過的著名的戰鬥想一想?為什麼暖?因為什麼暖?(結合相關資料討論歸納).

(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敵人想憑着這個天險阻擋我軍北上。但是紅軍在渡口俘虜了過江偵查的兩隻敵船,活捉了守衞在對岸的六十多名敵兵。

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隊巧渡成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的包圍圈,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

3.除了天氣的温暖,還寫出了心裏暖,高興、喜悦。請你也帶着這樣的語氣讀好它。

4.紅軍和敵人的戰鬥有智取也有惡戰,讓我們看一看飛奪瀘定橋的壯烈場面吧! ⑴(出示圖片)這就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你看到了什麼?

⑵大渡河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瀘定橋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抽掉,只剩下13根鐵鏈高懸在湍急的河流之上。這樣的橋,讓你過去,你心裏會感到怎麼樣?你能理解“寒”了嗎?

⑶説説詩意。

⑷學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手攀鐵索,冒着對岸敵人密集的槍林彈雨前進。不怕流血犧牲,終於奪下了瀘定橋。

⑸此時此刻,你又怎麼理解這個“寒”字?

5.誰願意用朗讀來表達這種智取的喜悦,面對惡戰的勇往直前?──齊讀。

6.面對這樣的險山惡水(引讀總起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

對“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體會,是學生比較難把握的,所以在學習這兩行詩句時,通過藉助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具體的事件、環境有了深入瞭解後,對詩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對紅軍戰士情感的體會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小結第二、三聯

1.這兩聯分別寫了兩處山和水,長征中紅軍戰士只跨越了這兩處山水嗎?(結合資料作補充)

2.除了這些自然條件帶來的困難,紅軍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3.小結:

萬水千山不僅僅指自然條件帶來的困難,還泛指所有的困難。比如:在長征中,天上每日有幾十架敵機偵查、轟炸,地上有幾十萬的大軍圍追堵截;途中還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

4.再讀這兩聯,體會思想感情。(齊讀)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的小結中,讓學生全面地瞭解紅軍戰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難,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

六、學習第四聯

1.紅軍將士翻五嶺,越烏蒙,巧渡金沙,飛奪瀘定,之後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過了荒無人煙的大草地,9月來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將踏上長征最後的征程,翻越這座雪山後,你知道意味着什麼嗎?──指讀──齊讀。

2.誰已經理解這句詩的大意了?

3.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過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4.這裏的“三軍”就是指什麼?

翻越岷山對紅軍將士們來説真的不算什麼嗎?同學們請看(多媒體出示資料):

岷山終年積雪,紅軍冒着刺骨的寒風,腳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紅軍戰士長眠在這裏,化成了一座座晶瑩的豐碑。

5.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句詩,你體會到了什麼?

6.面對犧牲,面對死亡(引讀總起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

以“不怕遠征難”為主線,呼喚情感,喚醒感知,給學生以教育。課堂中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把學生領進那個戰爭年代,再現當時情景,加深了學生對“難”但“不怕難”的感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反覆誦讀,材料補充,學生的情感思維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啟迪,思想的啟迪。】

七、總結全詩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結束長征,它撤出中央蘇區踏上長征路途時,有近10萬之眾。而到達陝北時人數已不滿8000人,但是這支部隊經過了長征的洗禮,已構成了一道鋼鐵長城,毛主席正是為這一座鋼鐵長城叫好,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這一座鋼鐵長城是用什麼構築起來的嗎?指名説。

2.這樣壯麗的詩篇,我們應該牢記在心中,大家練習把它背下來(自由背) 誰願意來背誦一下(指名背)

背誦這首詩(齊背)

3.總結:

這首詩引起了我們無盡的遐想,紅軍戰士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面對千山萬水,面對千辛萬苦,面對千難萬險,卻始終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終於完成了史無前列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吧,把你的感受盡情地發揮出來吧!

八、延伸拓展,補充閲讀

1.寫下學習《長征》後的感受。

2.課後閲讀《地球的紅飄帶》。

九、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五嶺 細浪烏蒙 泥丸

紅軍不怕遠征難,( 英雄主義)萬水千山只等閒。 (樂觀主義)

大渡 寒金沙 暖岷山 盡開顏

第五篇:七律長征

《 七律 長征》教學設計

金絲峽鎮馬家坪國小周勇奇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

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

教學用具:中國地圖;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教師簡介歷史背景:

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下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士在戰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二)學生自讀課文,並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範讀、教讀。

1.老師先範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奏。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2.學生按節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四)讀句、釋詞。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徵。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而是説無數的山、無數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等閒: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細浪:翻着浪花的細流。烏蒙:即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磅礴:氣勢雄偉。泥丸:泥糰子,小泥球。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

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2.再讀詩句,説説每一句話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戰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裏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裏不過是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

(五)作業。

1.朗讀這首詩。

2.寫課後練習讀讀寫寫的詞語。

3.解釋:“只等閒”、“盡開顏”、“萬水千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朗讀全詩。

2、指名背誦並解釋全詩。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品詩、品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開頭兩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師:這兩句是全詩的總起,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紅軍徒步長征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每天跟敵人,跟飢餓、疲勞、傷病,跟自然界的困難作生死的搏鬥。這中間的艱難險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紅軍戰士對這一切的回答是什麼?你從這裏感受到什麼?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全詩,思考: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你是怎麼想的?

讓學生根據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組裏練説: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説説從這句詩中看出紅軍遇到了什麼困難。

第三步説説紅軍是如何(請勿抄襲好範 文網:)對待困難的。

3、學生交流後,彙報。

4、你能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嗎?

5、想象詩句所展示的畫面,體會“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等詞語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輕聲讀中間四句詩,想象一下紅軍過五嶺、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觀看錄象)

(2)交流。

(3)討論“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這四個詞語中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6、紅軍長征途中征服了萬水千山,作者為何只選擇五嶺、烏蒙、金沙江和大渡河來寫?

7、齊讀最後兩句。

師:毛澤東用“更喜”來形容什麼?這突出了紅軍的什麼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背誦全詩。

六、欣賞歌曲《長征》。

七、總結。

偉大的長征雖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紅軍的英雄形象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八、擴展閲讀。

推薦毛澤東的另一首歌頌長征的詞《憶秦娥. 婁山關》。

本網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七律 長征

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標籤: 教案 七律 長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rlq5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