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一

剛剛入園的孩子被老師帶進了圖書館,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課。老師的背後是一排排擺滿了書的書架。“孩子們,我來給大家講個故事好不好?”“好!”老師從身後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講了一個童話故事。老師講完故事後對孩子們説:“孩子們,這個故事就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老師停頓了一下,問:“有哪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馬上站起身講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稚嫩的童聲在室內迴盪。老師用一張上好的紙,很認真地把這位小朋友講的“故事”記錄下來。“下面,我請一位小朋友來為這個‘故事’配個插圖。”一位小朋友主動站了起來,走上前,在紙上畫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又畫了一個“我”。老師認真地伸出雙手把它接了過來,附在剛才記錄的“故事”的後面,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了一起。老師在封面上寫上了作者和插圖者的姓名,並寫上“出版日期”。最後,老師把這本“書”高高舉起:“大家瞧,這是兩位小朋友‘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寫書並不難。雖説你們現在年齡還小,只能‘寫’這樣的小書,但我相信等你們長大了,學會很多知識以後一定能寫出大書,成為偉大的作家。”

其實,簡單也是教育藝術。這節“作文課”因其“簡單”,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初次品嚐就喜歡上了學習。我以為,越是高超的教育藝術越是簡單的。無論是活動氣氛的營造,還是具體過程的展開,抑或材料的準備,都毋需刻意,簡單才顯自然。這其中,關鍵在於教師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簡易的環境”,讓教育在這“純淨如水”的滋潤中獲得效果。

活動過程的簡單,一是行動的“簡約”,教師“惜言如金”“惜力似銀”,只在必須説和必須做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平台,鼓勵孩子動口動手,不要怕孩子説得不流利,做得不準確。二是程序的“簡約”,環節應“格外清晰”,轉折少一些,節奏緩一些,以照顧到孩子的差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的細膩和精緻,讓每個孩子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

此外,對於成功的體驗也應是簡樸的。一是讓參與者成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聽故事的、講故事的、畫插圖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讓努力者成為成功者,讓努力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收穫。

簡單也是好的教育。與其讓過於花哨的形式、過於繁瑣的過程、過於迷茫的模式捆綁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簡單資源”,讓教育呈現出美好、温馨的形象,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二

一位美國幼兒教育學家説,美國幼稚園只訓練孩子合羣、適應環境,不教任何字。最主要的訓練是手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和筆等。日本學校至今仍沿用傳統的算盤來進行計算教學,因為計算機無法使學生理解,得出與答案有關的基本運算過程,也就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算盤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它充分鍛鍊了手指。

手指的鍛鍊直接刺激大腦中央的手指運動區,間接引起其它運動區的興奮和活躍。當手指鍛鍊得愈來愈靈巧時,頭腦的思維也就會相應的更敏捷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智慧的工具和鏡子,所以説,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恰恰是珠心算教學中的算盤能讓兒童雙手通過指尖訓練,達到開發兒童的智力和潛能。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三

春天來了,我要與孩子們進行美工製作活動——美麗的花園。我精心準備了活動材料,在製作方案中,我想好了如何啟發幼兒用不一樣的方法裝扮出美麗的花園。

突然,一個念頭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為什麼我總是想着讓孩子們按照我的想法與要求去做呢為什麼不去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創作的用心性和創造性呢為什麼不讓他們自我去想去做呢於是,我決定是一次。

在組織活動時,我讓孩子們自由選取材料、分組,在我的鼓勵、支持下,孩子們都用心的動手做起來,在近25分鐘的製作過程中,孩子們都始終持續着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在完成之後,拿着自我裝扮的作品與小朋友共同欣賞、介紹。

請大膽的將你信任而支持的目光投給孩子們吧,你將獲得一份驚異的收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四

在班級中總有這樣一些幼兒,他們課堂上比較安靜,發言聲音小,不夠自信;遊戲中相對活潑,但是一旦發現被老師關注會感到不自然;交往時稍顯退縮,在與同伴交往方面顯得不夠主動。服從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煩,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從不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將之稱為“中間區”孩子。讓“中間區”孩子重塑自信、陽光的積極品格,需要教師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啟動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戀

梓涵——對老師持懷疑態度的選擇性緘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靜.平時面對老師經常一言不發,喜歡用眼神或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回答老師的提問。但是,和小朋友們自由活動時,卻顯得很活潑。

梓涵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和老師進行交流時的反應是一種選擇性緘默,這往往是幼兒因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沉默不語的現象。像梓涵這樣的孩子大多在幼兒園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讓這樣的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們就能將愛的感受從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師身上。

我開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時間的親密接觸,多看她幾眼,多和她微笑,多説幾句鼓勵的話,最重要的是堅持每天如此,並表現出真誠。漸漸的,我發現梓涵會有意無意地走到我身邊,有一句沒一句地和我説説話。信任的引擎開始啟動,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的起點。

二、運用“期待效應”,促成發展質變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讓人充滿驚喜

處於“中間區”的幼兒不太會展示自己,可一旦給機會讓他們站上舞台,帶給你的往往是驚喜。一次科學課提問:“襪子口有彈性有什麼用呢?”平時不愛舉手的心宇怯怯地舉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儘管聲音很小但非常準確:“這樣襪子就不會往下滑了。”我沒有提醒他要放大聲音而是連忙誇獎並走過去,給了他一個熱烈的擁抱。第二天我照例打開班級網站。忽然發現了一篇“感謝褚老師”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寫的,字裏行間充滿感激,説孩子回家興奮極了,告訴家人褚老師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來了,他開心極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給了心宇更多的關注.只要發現他舉手了就請他回答問題,而我發現他回答問題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並常有與眾不同的觀點。某天午睡起牀,他居然將被子摺疊得和保育老師不相上下。其實我在不經意間做了一個期待效應的實驗:孩子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作為教師用充滿肯定和期待的影響和暗示給“中間區”孩子帶去燦爛的陽光,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給予持續關注,點燃表現熱情

木子——自主自理.卻缺乏展現熱情

“中間區”的幼兒很多都是自主性強的孩子,不給老師添亂,以至於容易被人忽視。木子就是這樣一個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從進幼兒園開始似乎就不曾麻煩過老師:入廁後會自己將衣褲整理好,午飯從不挑食,午睡時能很快睡着……她幾乎從不舉手發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如果不在意,你幾乎會忽視她的存在。

我覺得木子就像一支美麗的煙火,等待有人將她點燃。但是,對於我表現出的熱情,木子似乎不太領情,對我的鼓勵和表揚很少表現出高興的樣子。我並不氣餒,始終對她保持積極的關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動,將她的良好表現記錄下來,時常在集體面前展示,並瞭解她喜歡吃什麼、玩什麼……這種持之以恆的熱情關注逐漸拉近了木子與我之間的距離,漸漸地她會主動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開始舉起來了……這支美麗的煙火終於被點燃了。

四、發揮同伴互動,實現個人價值

小鑫一從不主動交朋友.始終處於被動位置

要讓一個幼兒覺得他是集體中有價值的成員,就要讓他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間區”幼兒在集體中顯得相對較安靜.他們在被需要這一點上明顯感覺不足。這就有賴於教師創造機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小鑫很安靜。從不主動與人交往,遊戲時,他也總是跟隨者,從不主動提出要求,他似乎沒有在集體中的主動意識。兒童心理學曾揭示:同伴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或榜樣影響兒童的行為發展。我決定找一個能帶動他的同伴。我觀察到他比較喜歡藝木,藝木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於是我安排他們坐在一桌,經常鼓勵他們玩同一份材料或參與同一項活動,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互動機會。取得一定進展後,我將兩人的活動範圍擴展為小組合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小鑫逐漸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發現了自己有價值的一面,笑容也漸漸地在他臉龐綻放。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五

我和爸爸

九月剛開學,軒軒帶來幾張暑假和爸爸去海南旅遊的照片,和小朋友分享他的假期故事,眉飛色舞地講起爸爸和他一起堆沙雕,一起撿螃蟹和教他游泳的情形。他説,他很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因為爸爸什麼都會做。

軒軒的講述引發了班上的熱烈討論,大家都想説一説自己的爸爸。看到孩子們對爸爸的話題這麼感興趣,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以往的主題活動一旦涉及親情教育,大多與媽媽相關。在孩子們的眼中,媽媽是美麗、温柔、和藹的,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無限的愛,因此孩子們與媽媽的情感交流和表達較為頻繁,而爸爸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人,甚至是嚴厲、懶惰、粗心的代名詞。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同樣重要,於是我們支持孩子們將話題繼續下去。

講爸爸的故事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們聽到了小朋友們講述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豆豆説,自己和爸爸在一起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玩戰鬥遊戲,他的爸爸用這種方法鍛鍊他的身體,現在他的力氣可大了。

堯堯説,自己的爸爸個子很高,每次去動物園看小動物的時候,擔心人太多,堯堯看不到小動物,爸爸就讓他騎在自己的肩上,這樣能看得很遠,他很喜歡騎在爸爸背上的感覺。

小穎説,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經常回到家還要繼續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陪自己,但是爸爸每天晚上都會陪自己看一會兒動畫片,所以這個時候是她最幸福快樂的時間。

涵涵説,自己每天晚上睡覺時,爸爸都會把她抱在懷裏,給她講好聽的故事,讓她感覺到很温暖、很安全。

不過,並不是所有小朋友講述的都是快樂、幸福的事兒,我也聽到一些抱怨的聲音。

小凱説:“我爸爸喜歡玩電腦遊戲,他每天回到家就知道自己玩遊戲,都不跟我玩,我説讓他帶我出去玩,他就讓媽媽帶我去。”

銘銘説:“我爸爸在銀行上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回家很晚,不能接我放學。我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週末才回自己家。爸爸總是睡覺,還經常出去吃飯,都沒有時間和我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講述中,我看到了父子(女)相處的三種狀態:第一種,爸爸經常陪孩子一起遊戲,孩子和爸爸的關係很親密;第二種,爸爸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親子關係比較生疏,但是孩子能夠理解爸爸;第三種,爸爸總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自己遊戲,忽略了孩子想參與親子活動的願望,親子關係淡漠。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正是繼續開展活動的契機,會使活動更有價值。

大腳小腳一起走

早上,萌萌媽媽帶來~張光盤,內容是萌萌和爸爸一起在公園遊戲。原來聽説幼兒園要組織爸爸的主題活動,萌萌爸爸就拍了一段視頻請小朋友們觀賞。視頻拍攝得很精彩,很好地詮釋了親子相處的温馨。內容也很豐富,有爸爸和萌萌一起拍球,兩人一起玩輪滑,萌萌穿爸爸的大鞋玩耍,還有一起戲水、玩健身器材等畫面。萌萌摔倒時,爸爸馬上抱起她着急地問:“摔疼了沒有?”還仔細檢查萌萌身上摔傷沒有。玩完大鞋小鞋的遊戲,爸爸不顧自己光着腳,先幫萌萌穿好鞋子;萌萌玩健身器材感到害怕時,爸爸鼓勵她:“別怕,有爸爸在呢,你一定能行的。”

温馨的畫面感動了班上的每~位小朋友,莉莉哭着説:“我感覺萌萌太幸福了,她的爸爸太愛她了。”作為教師,我看到了不少孩子眼裏的羨慕和渴望。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對自己濃濃的父愛呢?帶着這種思考,我們開展了親子活動“大腳小腳一起走”。

活動前,我一一聯繫爸爸們,確認他們能按時參加活動,並請他們對孩子保密。活動開始,爸爸們一進班,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興奮與驚喜,有的孩子直接衝上去抱住爸爸高興地大叫。我沒有安排直接比賽,而是先設置了自由遊戲環節,請爸爸們和孩子們自由嘗試,尋找更好的遊戲方法,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孩子們和爸爸們反覆嘗試和溝通,從不協調到逐漸默契。等到比賽時,輸贏已經不重要了,快樂的感覺才是最珍貴的。遊戲結束後,照片回放幫助爸爸們和孩子們一起回味快樂。最後的“悄悄話”環節,我請孩子們到爸爸身邊,給父子(女)之間提供一個表達情感的安靜機會。有的孩子坐到爸爸腿上,有的孩子摟着爸爸的脖子,還有的。孩子和爸爸頭挨着頭,温馨的場面讓所有人感動。

這次活動節奏緊湊、動靜交替,給爸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感受到孩子對和爸爸一起遊戲的渴望,感受到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

我愛爸爸

隨着班上幼兒和爸爸的情感溝通逐漸加深,親子感情逐步融洽,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瞭解爸爸、愛爸爸的願望,我們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爸爸的活動。在《畫爸爸》的活動中,孩子們認真觀察爸爸的外貌,感受到遺傳的奇妙;在圖畫書閲讀《我爸爸》中,孩子們認識了爸爸的強壯、高大、勇敢、幽默和温情等多面特點;在歌表演《爸爸好》中,孩子們感受到爸爸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心和愛;在視頻欣賞《爸爸的背》中,孩子們看到了爸爸對孩子長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保護。

隨着對爸爸的加深瞭解和對父愛的進一步理解,孩子們更愛爸爸了,除了用語言表達,還親自為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爸爸端杯水、捶捶背,幫爸爸擺碗筷、掃地等,還有的孩子主動改掉了不良習慣,如爸爸在家工作時不影響爸爸,不惹爸爸生氣等。

愛是相互的。孩子稚嫩的心裏有個樸素的願望,用自己的愛報答爸爸的愛,讓爸爸更愛自己。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為了能讓孩子們積極表達愛和孝心的行為成為習慣堅持下去,我建議家長和幼兒共同商量設立協議。比如,如果孩子堅持每天為爸爸做一件事,那爸爸可以在週末陪孩子做一件事,像去動物園、一起做遊戲、親子共讀等,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好地認識愛與被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六

讓教育靜下來

我們該如何辦好教育呢?我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個公益視頻,深刻而又通俗地表達了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即任何一個維度的教育,它的極致體現是對人行為的影響。比如在飯店裏,服務員上菜慢了點,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煩就會大聲嚷嚷;過紅綠燈時,看到沒車,就牽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闖人行道上的紅燈。這些行為的改變是否也是教育前進的標誌?也就是我一直在説的,“大手”的方向決定了“小手”的行為。所有在孩子身上能產生教育作用的人與環境都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識,這種意識就如吃飯穿衣一樣滲透於生活的各個細節,不刻意,不強求,而是一種自然的素養。

作為一名基層校長,我也在思考:給學校、教師減負,學校應該承擔什麼?我想起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突破是生命。各種繁雜的文件、評比、會議等就如同外界施予學校的壓力,讓學校、教師、學生都淪為單一的“食物”,學校如今需要追求的,是前行的主動性和從內突破的視野與規劃。主動地思考與探索比起被動地應付,會更有難度與挑戰。所以,校長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真正把辦學與育人相結合。有些當下看不到成績但以後會有長遠發展的事,要耐得了寂寞去堅守;有些當下有顯著成績但今後會有發展隱患的事,要捨得了名利去摒棄。在我身邊,這樣的校長和教師也有不少。比如有一位老校長,退休前把他總結的關於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編成了兒歌,自已出錢打印成冊送給學校。他説自己一輩子育人,感覺到孩子的習慣養成太重要了。還有我身邊的一些教師,為學生策劃各種有意義的節日活動,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寫教學日記,等等。

當然,社會也要為教育營造合適的氣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服務工作,不能總是“管”字當頭,各種與教育相關的責任部門不能相互推諉、指責。教育的純粹,首先是育人環境的純粹,當教育夾雜了太多偏離本質的任務與聲音時,這種雜、鬧、煩、累會漸漸讓教育人疲憊乃至迷失方向。要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雜事、雜音,讓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現在與未來。

記得台灣有位學者曾説過:如果把教育比作一顆眾手托起的鑽石,我們大家可以把它切成36個切面,切成幾百上千個切面。如果問怎樣才能辦好教育,那麼也有36個甚至幾百上千個答案。而我在兩會上的呼籲,只是從教育的一個切面來回答怎樣辦好教育:讓教育迴歸純粹,讓生命迴歸本質。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七

今天孩子們的早點是豆漿和麪包。麪包被一個小塑料袋包着,兩邊有鋸齒,只要用手對着一用力,就能撕開。但孩子們都跑到我跟前:老師你給我撕開;老師,我弄不開;有的內向的孩子乾脆自己抱着麪包哭。

這次我沒有像平時一樣一個一個幫孩子撕開袋子,而是鼓勵孩子們:"大家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今天咱們就用這雙能幹的小手來自己撕麪包袋子好嗎?"孩子們聽了半信半疑,老師:"怎麼撕呀?""你想什麼辦法都行,只要撕開了,你就是最棒的寶貝!"這下孩子們來勁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還有的象磕雞蛋皮一樣在桌上磕。過了一會,有幾個孩子把麪包袋撕開了;十分鐘以後,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麪包,還有幾個孩子將袋子弄了個小口,把麪包揉碎了一點一點吃。

個別實在撕不開幼兒,我沒有幫他們,而是讓旁邊會撕的幼兒幫助他們。結果跟往常不一樣,今天孩子們都迅速的吃完了麪包,沒有一個説吃不上或者不喜歡吃的。本來我讓孩子自己打開面包,是為了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沒想到,孩子們自己動手後卻還能讓親自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開心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悦,這比老師幫忙更有意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八

開學已經有一段了,孩子們的變化使我很欣慰,我們班是小託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上過學,從剛開學,孩子們因為離開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情緒上的不穩定,到現在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的來幼兒園,這些變化是可喜的。

週一我像平常一樣,早走的來到幼兒園,發現每次上學都要哭着喊媽媽的張天碩小朋友,看到我在門口等他,很開心的跟我説,"老師早上好"!隨後轉向他的媽媽,揮着小手説,"媽媽再見!"我高興的一下把他抱起來,誇着張天碩説:"我們碩碩長大了,上學不哭鼻子了是吧?"每天都要高高興興的來上學。他點了點頭説:"老師我長大了,上幼兒園不哭了!他的這些變化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時也肯定了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這些心血沒有白費,覺得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裏的很多事對我感觸很大,每天看到孩子們進步一點,我就非常開心,工作上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看到每位老師臉上洋溢着的笑容,誰能知道,這些笑容背後,藏着多少辛酸,我們每天為之奮鬥的,就是家長的肯定與孩子們的點滴進步,這些就足夠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篇九

第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相繼打破了遊戲的時間、空間、規則、材料的限制,通過一次又一次園本教研,老師們達成共識,為幼兒的遊戲提供更充分的環境保障,但也同時發現過去的生活環節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原來的區域遊戲時間是從8:30開始到9:10結束,接着進入收玩具以及集體喝水的生活環節。而新調整後的區域遊戲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小時,孩子們的喝水問題怎麼解決?另外,原來的加餐、喝水、如廁等生活活動常常需要教師組織幼兒排隊進行。我們看到,依然是一段音樂響起,小朋友們魚貫而出、排隊吃喝,或者是按着地上的小腳印站成幾隊。小班的孩子們會拿好小水杯,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師則像鳥媽媽餵食一樣,拿着奶壺,挨個兒給孩子們的水杯裏倒好牛奶,再發乾果……

遊戲與生活如此脱節,老師們也戲稱:“玩起來是國際班,生活上是中國式!”生活活動的安排 可不可以也像遊戲活動那樣自主?集體活動又可以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這些問題只能留到第二學期來解決。

老師們雖然還沒有像幼兒園管理者那樣敏鋭地覺察到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學習觀是統一的整體,但至少感覺到即便自己在遊戲中已經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還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變,保育員老師就會發出很多疑問,並能説出很多反對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幹嗎?…讓他們自己來,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讓他們幹,多慢啊,還不如我都幹了!”

難道只是保育員的觀念比教師落後嗎?還是我們所有人並沒有從思想深處發生改變,深埋在頭腦中、表現在行為上的舊習慣依然牢牢存在。

每認識一個新觀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變,都需要經歷能夠看到新目標但又受到舊思想阻礙這一過程。當人們的想法、做法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腦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裏,就形成了習慣。這種習慣像身上的“鐵布衫”,阻擋住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識。這種習慣導致人侷限在自己的一種視野、心境的範圍內,雖然一直在動,但其實還是留在了原地,還是在不斷重複,並沒有在改變,更沒有真正在前進。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發展、有礙前進的習慣! “一切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結合是幼兒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幼教工作者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內容和宗旨。那麼,幼兒在園所經歷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應該都是學習的機會和成長鍛鍊的過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

教研支持

在教研活動中,大家圍繞“生活活動中怎樣尊重幼兒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幹”“怎樣儘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行了研討。當一直在説卻一直沒有真正落實的話題擺到了桌面上,老師們一下子重視起來。

在思考和交流後,大家發現,有些內容早就落實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內容都在做自我服務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會經常鼓勵孩子來承擔組織、服務、整理、評價的事情;加餐、午點、進餐、睡眠、盥洗等環節都隨時可見幼兒參與的身影……看來,在生活環節做出調整,做到儘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實驗班中一班裏,保育員老師也漸漸懂得後退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於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員老師擺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到了9點lO分,在一段輕柔音樂的提示下,幼兒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裏的事情先去,不願意離開的也可以堅持把手裏的事情告一段落後再去,正好避開人多的情況。進餐時,保育員老師把夾主食的小夾子擺放好,幼兒洗完手,看到夾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兩隊,自己拿起夾子取主食。

總之,班裏不再出現一段音樂一刀切、一個提示全班於、一個要求都執行的場面,而是一個時間段內,由孩子決定前後順序和參與時機。

午後的閲讀時光

在實驗班,過去每天下午起牀後,孩子們吃完午點是自選玩具玩一會兒,到3點開始分組集體教學。而這段時間,總會有孩子選擇看書,實驗班裏有一套“揭祕系列”圖書很受孩子們喜愛,包括《揭祕海洋》、((揭祕動物》、((揭祕美術》、《揭祕數學》、《揭祕船舶))、《揭祕地下》((揭祕大腦》、《揭祕太空》、《揭祕物理》、《揭祕建築》等。所有的書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動有趣的畫面裏藏着答案。孩子們想探尋某個地方的真實情況時輕輕揭開,就出現了答案。書被孩子們捧在手裏、小心翼翼地翻看、尋找、發現。

漸漸地,愛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情況,把起牀後的遊戲時間改成了閲讀時光。每天下午,陽光灑落在孩子們可愛的身影上,大家抱着心愛的圖書,像面對寶貝一樣認真、仔細地指着、看着,還會悄悄交流自己發現了什麼。

其中一本書裏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個孩子發現了,孩子還讓老師也和他一起抱着書仔細看:紅包管道輸送電線、紫色管道輸送電話線、黃色管道輸送煤氣、黑色管道輸送寬帶光纜線、深紅色管道輸送電視的電纜線……孩子當起了老師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着《揭祕大腦))對我説:“劉老師,我今天上午就用這兒來着!”他正在看大腦各個反應區的圖,指着負責運動的區域對老師肯定地説:“我今天上午在外邊玩的時候,這兒就指揮我了!”我真為孩子對書的興趣和把書裏內容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聯繫而驚喜!

實驗班的小朋友在書中發現了和自己生活、遊戲、學習有關係、有幫助的事,更加喜歡看書了!我也很會烘托氣氛:“哎呀,老師得給小朋友梳頭,不然,也像你們一樣,抱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陽光下、靜靜地看書,多幸福啊!”愛看書、愛護書的習慣漸漸養成了,每天送書時,小朋友們都特別不捨得,把書緊緊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處,記住它的號碼和對應的位置,明天還來看……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時間、一個週期、一個季節呢?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為一年打下基礎、做出計劃的時候。因此,實驗班的四位老師一起制訂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計劃、並把計劃張貼在牆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計劃完成。

老師的計劃裏有一項特別流行的健身內容就是平板支撐。老師之間相互學習着、比拼着,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給老師們計數,宣佈哪位老師獲勝。最後的結果是,劉老師堅持的時間最短,只有一分鐘,孫老師和班老師能稍微長一點,最厲害的是訾老師,能堅持5分鐘呢!老師們的比賽也激發了孩子們的模仿興趣,開始是老師做時孩子們趴在旁邊跟着做,後來孩子們向最厲害的訾老師發起了挑戰。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過了訾老師!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帶動下也對平板支撐產生了興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計劃和遊戲計劃。就這樣,老師的“春季計劃”影響了孩子們的生活。

老師立刻鼓勵孩子,定一個自己的週末計劃吧。孩子們説得非常有趣:有的説要上課,有的説看爺爺奶奶,有的説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説要和媽媽去看一部新電影,有的説要約小區裏的朋友去比賽騎自行車……一個個有趣的週末計劃誕生了。老師請孩子們畫出計劃,並鼓勵大家一定要執行,還要在週一拿來自己實施計劃的照片,向大家展現自己的執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計劃是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她帶來了電影票根,和她的計劃貼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計劃是早起早睡不遲到。星期一,他來園是第一名,計劃實現了!

慢慢地,孩子們已經不侷限於完成老師建議的計劃內容。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並努力地去完成計劃,並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門票、電影票、打對鈎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完成情況。

從制定一個遊戲計劃開始到自己的週末計劃,再到自己的“五一”計劃,孩子們徹底從“老師讓我幹什麼”過渡到“我想幹什麼了”。到了最後,老師們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計劃,可是,孩子們卻依然興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着。

就這樣,我們的生活環節、白紙黑字的表格裏面規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隨着孩子的興趣而自然改變。只要是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益處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調整。也許,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過得好、玩得好,都是我們起碼要讓孩子能夠體會到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1vr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