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法執法檢查報告多篇

法執法檢查報告多篇

法執法檢查報告多篇

【第1篇】就業促進法執法檢查狀況調研報告

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促進就業工作,關係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尤其在當前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對於保民生、保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服務大局,搞好監督是人大及其常委會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課題。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始不久,常委會組成了由我任組長,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有關工作機構負責人、市人大代表和財經工委委員組成的執法檢查組,對我市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還委託縣(市)區人大檢查了本級政府的貫徹實施情況。為增強這次執法檢查的效果,市人大常委會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協助下,特邀國家級專家莫榮來宜舉辦了《就業促進法》法制講座;

檢查期間,集中聽取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三區自查情況的彙報,召開了建委、工經委、財政局、司法局、商務局、總工會、團市委、婦聯、工商聯等市直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負責人座談會,察看了市人力資源市場、羣幫再就業基地,走訪了安徽華茂集團、**汽運公司等部分大中型、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深入到桐城市、太湖縣走訪瞭解有關情況。

一、我市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政府責任體系基本形成

按照《就業促進法》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24個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組成的促進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建立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並將新增就業、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爭創充分就業社區、爭創充分就業鄉村、消除零就業家庭、消除零轉移就業農户等指標納入考核目標體系,層層分解落實,進行年度考核;各縣(市)區及鄉鎮(街道)均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形成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為擴大就業、促進就業、統籌就業提供了組織保障。

在市促進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了聯繫會議制度,按照職責分工,落實促進就業的目標任務。工業部門大力實施工業經濟三年翻番計劃,以保增長促發展拓就業。截止XX年底,全市中小企業達17000户,就業人數達50.15萬人;到今年2月末,全市規模以上企業1196户,職工人數16萬餘人,比XX年淨增280户、2萬人,職工隊伍相對穩定。建設部門積極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了建築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富餘勞動力的作用。目前,全市建築業從業人數約50萬人,其中農民工佔70%,在外地從業約40萬人,未發現大量返鄉現象。商務部門着力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帶動和擴大農民就業。近年來,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2.1萬人;

建設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解決農民就業XX餘人;抓大型市場建設,解決就業1000人;抓大型商場建設,新增就業崗位XX個;抓示範商業社區創建,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崗位3044人。

圍繞《就業促進法》的實施,很多部門和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採取建立再就業基地等措施,促進和支持就業。市婦聯堅持“四送一樹”(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樹典型)活動,熱情為返鄉婦女就業創業“鋪路搭橋”,協助政府有效地開展了促進就業工作。

(二)強化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城鄉統籌就業紮實推進

市、縣(市)區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職責,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在穩定城鎮就業的同時,工作重點快速轉向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轉移就業。

一是在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去年以來,全市以“3231”工程和228個投資額達3000萬元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為抓手,並申報各類工業投資項目498個,大力提升項目落地率和建設投產速度,有效拉動就業,約有3萬返鄉農民工在園區企業實現了就業。

二是發展非公經濟,鼓勵各類企業拓展經營,增加就業崗位。僅省政府認定的5個產業集羣鎮,去年集聚企業1168户,比上年增加282户,規模企業86户,比上年新增35户,就業人員達61185人,比上年新增9891人;省經委認定的4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有規模企業32户,就業人員達13000人;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累計認定數950户,從業人員近4萬人,科技人員8000多人。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去年,市本級實際支出各項就業資金6248萬元,各縣(市)區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或爭取上級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業資金投入。各級就業專項資金管理規範,有效地落實了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鑑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各項補貼,為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是有關部門聯動配合,落實幫扶政策,促進和支持就業。市工商聯督促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市直會員企業提供空崗3400多個,安排就業1800餘人,部分行業商會還幫助一些小企業和創業人員解決融資問題。市國税局落實有關優惠政策,扶助安置下崗人員1620人,減免企業所得税544萬元,辦理出口退税2.38億元,幫助431名就業困難人員人實現再就業等;市金融機構共發放擔保貸款3485萬元,累計扶持2857人實現就業。

(三)健全促進就業的各項制度,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一方面,積極推進用工備案登記、就業援助、失業預警、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等相關制度建設,強化了穩定就業措施。市政府及勞動保障部門依法將用工登記備案納入企業用工年審的範圍,進一步規範用工管理;結合民生工程的實施,加大了就業援助力度;並及時出台多項社會保險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指導企業穩定就業,實行失業預警。各縣(市)區普遍制定落實了這些制度。市及部分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還認真開展了勞動力資源的定期調查和統計,建立明細台帳,加強勞動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去年10月份以來,市區企業登記失業2140人,佔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4.8%,較往年同期略有上升,就業局勢基本穩定,大部分企業未出現主觀裁員減薪現象。

另一方面,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切實加快就業服務基礎平台建設,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除市、縣兩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外,全市已建立街道(鄉鎮)勞動保障所272個,社區(村)勞動保障工作站1579個,村民組信息員43681名;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主辦的區域性中心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已達13家,市、縣兩級現有公共培訓機構14家,縣、鄉建立就業培訓機構60餘家,鄉鎮建立公共及民辦職業介紹機構100多家。市、縣兩級均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免費提供就業服務。新建的市人力資源市場,完善了信息化建設,自去年投入運營至今,入市企業上千户,已落實上萬人就業;“市勞務輸出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大部分鄉鎮實現了網絡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我市各級就業服務機構已為城區40多萬、農村200多萬勞動者建立了數據庫,為城鄉勞動力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創業帶動就業有效拓展

各級政府已建立面向所有勞動者、特別是失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並大力開展了免費職業培訓。去年,針對農民工大量返鄉的情況,全市啟動了農民工素質培訓計劃。各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本地企業用工緊缺工種,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農民工39103人,有近3萬人經過培訓成功實現就業,就業人數佔培訓總人數84%。市總工會利用新建的工會再就業基地,對132名從事建築行業的農民工進行4個專業的技能培訓;組織基層工會對農民工實施免費培訓達12個項目、3325人次,投入幫扶資金49.3萬元。

在創業培訓方面,市勞動保障部門建立了創業培訓(syb)定點機構,併成立專家顧問團指導創業,共舉辦創業培訓9期54班次,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1620人,其中800人成功實現創業。團市委通過舉辦經濟形勢報告會,爭取青年創業貸款,開展創業培訓、技能比賽、返鄉青年調研等活動,着力提升青年就業創業能力;至今年2月,已申報兩批青年貸款項目,培訓農村青年2265人。各縣(市)區都開展了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大部分縣(市)區都建立了再就業基地或創業園,14個鄉鎮在建農民工創業園;初步實現以培訓促就業、以創業帶動更多人就業的倍增效應。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從這次檢查情況看,我市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尚處在起步階段,很多工作有待加強和改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方面:

一是對法律的宣傳普及還不夠深入。該法頒佈後,各級雖開展了階段性集中宣傳,但在實施過程中,相關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沒有緊緊跟上。有些政府部門和機關公職人員對法律的基本內涵仍然不甚瞭解,一些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欠缺應有的關注度,社會知曉率有待提高。

二是就業供求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勞動力總量持續供大於求。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原有的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就業壓力交織並存。另一方面,低水平就業局面較為普遍。勞動者技能結構層次較低,不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即使已經就業的,其就業質量也不高,就業穩定性較差。此外,由於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的衝擊,創造就業崗位較多的中小企業發展受阻,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用工不足,隱形失業開始顯現化。

三是地方財政投入力度不足。法律規定,各級政府要在財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就業資金。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我市各級財政均難以做到,目前就業資金的來源主要是靠中央、省級財政轉移支付。隨着新一輪就業政策的逐步落實,以及進一步開發就業崗位和全面落實就業優惠政策,各級促進就業的資金矛盾日顯突出,就業專項資金的支付壓力越來越大,尤其縣級財政支付壓力更大。

四是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工作經費緊缺。市、縣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經費嚴重不足,就業管理存在簿弱環節,技能培訓仍較滯後。市本級人力資源市場尚未納入財政全額撥款單位,開展免費職業介紹困難重重。基層就業服務機構也由於工作經費不足,平台建設存在人員少、待遇低等問題。少數縣(市)區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人員,財政供給未得到很好落實;行政村無法落實專職人員,只能由村幹兼職,工資和辦公經費均沒有着落;村民小組信息員的崗位補貼基本得不到解決。

五是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創業扶持機制尚不完善。儘管中央出台了放鬆銀根的政策,但各商業銀行由於沒有具體的政策保障,放貸控制很嚴,門檻仍然較高,小額擔保貸款手續繁雜。現有的中小企業服務中介機構難以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企業發展融資難;農民工返鄉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缺乏金融服務;大部分勞動者創業盲目性大,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創業指導和信貸支持的力度。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強法律的學習宣傳。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提高《就業促進法》的社會認知度。要圍繞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重點宣傳國家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的政策,宣傳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宣傳對勞動者提供公共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對就業困難羣體實行就業援助的具體措施,讓創業者和求職者熟知相關法律政策,提高就業自主性。要通過法律的學習、宣傳和培訓,推動各級機關、各企事業單位、各社會團體,充分認識貫徹《就業促進法》對於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依法辦事、守法為榮的風尚,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2.進一步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我市屬於欠發達地區,在現階段及今後一個時期內,擴大投資仍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有效措施。要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加大項目建設力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製造業、流通業和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要關心和支持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户的健康發展,加快地方金融機構建設工作進度,設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發揮其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作用。要強化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鼓勵並支持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城鎮居民自主創業,充分挖掘民間創業潛力,催生大批充滿活力的非公有制企業,努力擴大就業。

3.進一步建立就業服務五級平台。要在全面規範鄉鎮平台建設的基礎上,狠抓村級就業和勞動保障服務站的建設,健全信息網絡,不斷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管理能力。要突出支持就業援助、打造創業平台、推進農村勞務輸出和轉移,強化部門聯動,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保證促進就業工作順利開展。要認真落實就業優惠政策,繼續大力籌集就業扶助和支持資金,開發公益性等就業崗位,優先安排符合崗位要求的就業困難人員。

要依法研究落實市人力資源市場的人員編制和財政供給問題;明確規定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的單位性質.人員編制,其工作經費應納入財政預算;對村勞動保障協理員應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

4.進一步加快人力資本的培育。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要逐步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立適應現代產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和配置規劃。要適當整合培訓資源,積極爭取建設職業技能教育基地,加強與市場相適應的師資隊伍建設,擴大職業培訓的覆蓋面,提高培訓水平,培養技能型就業人才。要面向本地企業和外地勞動力市場,開發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訓項目,做到培訓、實習、就業相結合,實現就業培訓與市場需求相協調。要重視和加強對失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努力營造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贏的局面。

5.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市、縣(市)區政府及勞動保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保障勞動力市場秩序穩定,規範職業中介行為,加強企業用工監察,依法查處不簽訂勞動合同、濫用試用期、隨意壓低工資和延長勞動時間、拒繳社會保險費,以及歧視性用工等違規違法行為,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各級人大要適時開展監督檢查。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監督。全社會共同參與,合力創造促進就業的良好法制環境。

【第2篇】關於食品衞生法執法檢查的情況報告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安排,我們於6月21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衞生法》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這次執法檢查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組織實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志帶隊,部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藥監、衞生、工商、質監、農業、經貿、林牧等7個部門分管負責人和執法人員參加了檢查。這次執法檢查採取聽、查、看、議的形式進行。主要聽取縣政府及法律實施單位貫徹執行食品衞生法情況的彙報,查閲有關執法文書資料,察看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場所和執法人員的執法過程,對食品衞生法貫徹執行情況進行評議等。新聞單位配合執法檢查活動進行了具體報道,從而增強了執法檢查的效果。通過檢查,我們認為我縣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總的情況是好的,今年與往年相比,食品市場衞生狀況有較大進步。目前我縣共有食品經營主體1852户,其中生產加工環節114户,流通環節1245户,飲食業等消費環節493户。近年來,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發動,嚴格執法監管,食品衞生工作成效明顯。衞生設施逐步完善,生產經營單位及從業人員持證率逐年上升,從業人員衞生知識水平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自律意識也有所提高。但在食品衞生執法檢查中我們也看到這項工作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將這次執法檢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依法推進食品衞生執法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依法保護人民羣眾的食品衞生安全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執法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自從食品衞生法頒佈實施以來,縣政府對加強食品衞生執法工作十分重視,主要領導親自抓,採取的措施比較有效,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羣眾的食品衞生與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公眾的食品衞生法制意識

各相關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學習宣傳活動,使食品衞生法深入人心。一是抓住特定節日開展宣傳。近兩年來,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食品衞生法宣傳週期間,編髮衞生法規彙編、衞生知識培訓手冊、食品衞生知識培訓資料等600多冊,印發宣傳資料、宣傳單1萬份,張貼標語、懸掛橫幅100多條,舉辦專題講座26期,接受食品衞生知識諮詢近萬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二是面向行政執法人員開展宣傳。把食品衞生法列為衞生、工商和質監繫統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和衞生監督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學習教育,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三是面向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開展宣傳。近年來先後舉辦餐飲單位負責人、從業人員培訓班8期,培訓900人次,對大中型餐飲單位上門培訓4期,培訓180人次。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全社會的食品衞生法制意識。

(二)加強組織領導,把食品衞生執法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近年來縣政府把食品安全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食品衞生法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是組織推動。成立了縣食品安全委員會,政府分管領導任主任,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委員會下設辦公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二是責任驅動。制定出台了××縣食品安全責任制和xx縣食品安全行政責任追究制等制度,並切實抓好落實;每年都與有關部門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有關職能部門的任務和要求,並將其納入單位和責任人的年度工作目標,做到任務明確、責任明確、人員明確。三是督查促動。縣食安辦對各鎮和有關部門工作情況實行月督查、季考核,層層傳遞壓力、反饋動態,增強各職能部門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三)認真開展食品衞生專項整治活動,嚴肅查處食品違法行為

一是開展餐飲業的專項整治。組織衞生、工商、質監等部門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所有餐飲單位進行逐户檢查,今年還重點加強了對工業園區企業食堂的檢查。兩年來,共檢查餐飲業536户次,責令整改125户次,處罰41户次,罰款6萬多元,通過專項整治,規範了餐飲業生產經營行為,控制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傳播。二是開展對學校食堂及周邊飲食攤點的專項整治。縣政府每年都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對全縣所有中國小食品衞生安全工作進行全面檢查,督促學校建立了食品衞生校長負責制、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食物中毒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兩年來,共檢查各類學校食堂24個,發放衞生監督意見書6份,檢查校內和學校周邊食品經營單位48個,依法取締無證食品經營單位16個,查處不合格食品120公斤。三是開展飲用水水質專項整治。對全縣12家集中式供水單位進行衞生監督監測,兩年來對縣地面水廠的出廠水水質進行20次檢測,水源水進行13次檢測,管網末梢水160點次監測。去年7月份防汛期間,專門組織衞生監督員對全縣各鎮、村76個水廠進行了水樣抽樣監測,防範了經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四是加強高危食品的專項整治。重點對牛奶、純淨水、啤酒、月餅、街頭食品進行了整治,今年又加強了對香腸等肉製品、散裝食品、罐頭等核查工作,查扣不合格奶粉63袋,飲料、罐頭、醬油、酒等2950瓶,乾貨、餅乾等172公斤,沒收非法肉及製品587公斤,價值85500元。

二、食品衞生法貫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食品衞生執法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檢查中發現有些方面還存在着薄弱環節,表現如下:

(一)食品衞生意識不夠強

食品生產經營者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守法意識不強,法律觀念淡薄。在消費者方面,主要是對食品衞生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防範假冒偽劣食品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欠缺,尤其是農村消費者更加缺乏這種意識。

(二)食品衞生管理有疏漏

一是“三小行業”整治力度還不夠。檢查中發現,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食品生產及經營單位,衞生狀況都比較好。而一些小飯店、小食品加工點及小食品攤點(包括早點、流動攤點和大排檔等),存在設備差、人員素質低、流動性大、證照不全等問題,如熟食攤點經營者大多數無健康證,衞生安排隱患比較大。二是部分散裝食品的生產日期標識不準確,不利於消費者正確判斷食品質量。如個別超市面包房出售的麪包上貼了兩層生產日期,下面一張上的日期是前一天。三是部分農貿市場乾貨攤點銷售過期的、甚至已經發生黴變的食品,給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三)食品衞生水平不平衡

面上表現為“兩好”、“兩差”,即大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食品衞生狀況較好,小型的差;城區的食品衞生狀況較好,鄉鎮、村莊差。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科學性的監管

目前,全縣僅在第一農貿市場建立了蔬菜農藥殘留物質速測點,對進場批發的蔬菜進行抽樣檢測,即使發現有害蔬菜也不能做任何處理,它在市場之外照樣可以售出,而其他市場零售的蔬菜更是缺乏制約機制和處罰手段。蔬菜以外的農產品基本上沒有采取監管措施。

四、進一步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的幾點建議

食品衞生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關係到改革穩定發展的大局,直接關係我縣對外形象,直接影響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貫徹好食品衞生法,我們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的良好氛圍

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食品衞生法律法規、衞生知識和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方面的宣傳,努力強化管理者的依法行政教育,使其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嚴格依法行政,提高食品衞生監督管理水平;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遵法守法觀念,依法規範生產經營行為,嚴格貫徹執行食品衞生法的各項規定,保證食品在生產、流通、銷售領域的衞生安全;強化人民羣眾的食品衞生意識,完善羣眾對食品衞生和地下食品加工點的社會舉報制度,提高他們防範假冒偽劣食品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廣泛深入、生動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的濃厚氛圍,使食品衞生法得以全面貫徹實施。

(二)加大執法力度,進一步貫徹實施好食品衞生法

縣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圍繞重點人羣、重點場所、重點食品和重點環節,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執法力度,紮實推進食品衞生法的貫徹實施。針對我縣食品衞生存在的“兩好”、“兩差”現象和食品衞生管理的薄弱環節,建議縣政府集中時間對個體小飲食店、小型食品生產加工點、食品夜市、沿街流動攤點和鄉鎮駐地、村莊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小商小販、食品攤點、集體食堂、村內小賣部、小吃部等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頓。整頓中,對既不具備生產經營條件又無“三證”的,堅決予以取締;對“三證”齊全、條件欠缺的,限期整改;對條件具備、“三證”不全的,限期補辦;對重大違法案件,嚴肅查處,公開曝光。通過整頓,合理規劃佈局食品生產經營場所,改善食品生產經營衞生條件,進一步規範食品衞生監督管理。

(三)加強各部門間的配合協調,標本兼治,努力探索食品衞生安全長效管理新機制

建立健全食品衞生安全的長效管理機制,從根本上消除食品衞生安全隱患。當前,由於法律法規不完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部門有食品藥品監管、衞生、工商、質監、經貿和衞生檢疫等多個部門,形成多頭管理、職責交叉的現狀,給食品安全的長效管理造成很多不利於監管的體制性矛盾。因此,要強化食品安全,政府各有關部門一定要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目前食品衞生專項整治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是往往出現“整治一陣風,過後又老樣”的狀況,必須“標本兼治、堵疏結合”,研究如何將專項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建立食品衞生安全長效管理新機制。

(四)高度重視種植業、養殖業對食品衞生的影響,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生產中導致的食品污染

近年來,有機磷農藥污染蔬菜、含瘦肉精肉類等農副產品引發的食物中毒事故以及水產品、蜂產品中抗生素超標等問題,已經成為食品衞生法調整以外的非常嚴重的一個食品安全問題。種植業、養殖業存在的問題,恰恰又是食品衞生法無法調整的一個領域,執法主體是農業、水產、動物檢疫等部門。因此,政府必須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強化有關部門的職能,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有關規定,從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安全衞生。

(五)紮實開展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目前,該項創建工作已經啟動,縣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狠抓落實,認真對照示範縣驗收標準,紮實細緻地開展工作,確保我縣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順利完成,為我縣人民羣眾創造更加安全的飲食環境。

【第3篇】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組赴重慶市檢查報告

10月14日至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組赴重慶檢查。檢查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帶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衞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佐書任組長,成員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範徐麗泰,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蔡毅、顏寶鈴、李沛霖。檢查組先後聽取了重慶市及其沙坪壩區、墊江縣和萬州區政府有關情況的彙報,實地查看了城鎮國中、農村寄宿制學校、村國小9所,召開了校長和教師代表座談會3次。現將有關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重慶市實施義務教育法取得的新進展

自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特別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頒佈實施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持義務教育優先發展,紮實推進“控輟保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重慶市通過了國家“兩基”驗收,全面實現“兩基”攻堅規劃目標。,市政府出台了《重慶市義務教育條例》,將鞏固提高“普九”成果、推進均衡發展作為“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重慶市有義務教育學校5779所,在校生303.05萬人,專任教師19萬人。國小入學率99.98%,鞏固率98.53%,升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9.43%,鞏固率99.41%,升學率95%。

這幾年,重慶市貫徹義務教育法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努力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重慶市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城鄉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直轄市,在經費上面臨着許多困難。但市政府重視教育,克服困難,建立健全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增長機制。過去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逐年遞增,佔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654.6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投入521.2億元,佔gdp的4.55%。預算內教育經費比增加115.8億元,增長32.24%,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3.75個百分點。政府每年統籌教育費附加、土地收益、基本建設投資等資金近45億元用於教育。

為了保障義務教育學校正常運行和促進均衡發展,重慶市建立了城鄉統籌的經費保障機制。經費全面納入財政預算,重點投向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統一城市和農村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國小、國中分別為500元、700元;提高校舍維修改造補助測算標準,由每平方米500元提高到700元。在資金管理使用上,每年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撥付使用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審計、統計公示,完善監管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這次檢查組所到的區縣,在增加教育經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努力。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財政較困難,但至,全區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年均增長31.3%,義務教育經費比上年增長46%。墊江縣至,教育財政撥款從3.15億元增加到5.54億元,生均教育經費從2900元增加到5100元,生均公用經費從500元增加到1200元。沙坪壩區在逐年加大本級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同時,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的使用監管。教育經費預算及追加,均按程序報請區人大常委會審定,並定期向其報告執行情況。,該區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經費集中核算支付管理中心,加強對經費的管理。

2.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全市農村國小教師8.9萬人、國中教師5.7萬人,分別佔全市國小、國中教師數的46.8%、30%;國小、國中教師學歷達標比例分別為99.83%、99.24%;國小、國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分別是40.88%、47.5%;義務教育生師比16∶1。將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從原來的城市、縣鎮、農村三類調整為城市、縣鎮兩類,縮小城鄉中國小編制標準差距。

針對農村邊遠學校教師短缺,音體美和英語等學科教師緊缺的情況,實施“雙特計劃”,即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同時,實施特色學科教師配備計劃。以來,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1萬多名。從起,每年為農村鄉鎮以下國小定向培養本科層次的全科教師,培養對象在校學習期間將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並補助生活費。,5所高校招錄培養國小全科教師700名。每年安排教師培訓資金1.5億元,重點實施農村教師全員培訓、農村薄弱學科教師輪訓以及農村骨幹教師、校長培訓等計劃。近4年來,國培計劃培訓農村教師10萬人、市級培訓教師20萬人次,培養認定農村學科帶頭人100名、農村市級骨幹教師1000名、農村區縣級骨幹教師10000名,構建了“國培做示範、市培抓重點、區縣保全員、校本重教研”的教師培訓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村教師整體素質。

萬州區為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以來,新招聘的義務教育教師1108名,其中90.8%的教師補充到農村學校。為了改善農村教師居住條件,以來,投入了5000萬元,建設1000套農村教師週轉房;投入了130萬元,改善27所村國小教師的居住條件。墊江縣為了提高教師素質,近3年培訓教師3.5萬人次。目前中國小校長持證上崗率達100%;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小為99.67%,國中為97.77%。沙坪壩區為了穩定教師隊伍,不斷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目前實現全區專任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近3年,新建、改建教師午休房312套,農村學校食堂13個,爭取政策修建教育系統經濟適用房320套。

3.均衡發展正在逐步推進

重慶市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均衡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城鄉學校佈局。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總體上按照每2萬人設置1所國小、每3.5萬人設置1所國中,在人口聚集區、新建小區、公廉租房、鎮鄉結合部、主城二環區域佈局建設學校,滿足新增城鎮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需求。全市確定了46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項目”,28個區縣教委、18箇中國小和教科所從多個方面開展均衡發展改革試點,形成了“上下聯動、城鄉互動、整體推動”的工作格局。

重慶市還印發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督導評估實施辦法》,成立了重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建立了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指標數據監測體系,全面啟動自下而上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創建、督導評估工作,力爭前全面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實施農村中國小“領雁工程”,通過100所城市示範學校與100所農村項目學校“一幫一、一帶一”的方式,將100所項目學校培養成為引領農村教育發展的領雁學校,輻射帶動全市4000多所農村中國小提高辦學質量。各區縣選擇20%以上的鄉鎮農村學校作為區縣領雁工程項目學校,不斷擴大“領雁工程”的參與面。大力支持區縣探索優質學校與毗鄰學校實行學區制管理、強校託管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捆綁發展等模式,開展“+分校”、“強校+弱校”等改革試點,推動城鄉學校均衡發展。

萬州區為了加強統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80%以上的建設項目安排在農村和城區薄弱學校;對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建設實行“三統一、兩打捆”,即: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經費、統一實施建設,打捆辦理工程審批手續、打捆公開招標。墊江縣積極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撤銷25個鄉鎮教育管理中心,成立9個片區教育管理中心,推進片區內學校共同發展。沙坪壩區想方設法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近6年來,已累計接受約10萬名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4.教育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重慶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利用紅巖革命紀念館、三峽博物館等基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廣泛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健全制度、突破難點、深入推進的階段,圍繞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確立科學的培養目標,完善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和,重慶市先後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十項規定”和“提質十項規定”。通過控制在校學習時間、作業量、考試次數和難度等,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讓學生有合理的時間休息、參加體育鍛煉和其他各種活動,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實施《義務教育“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生動活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辦學特色,實施“體育、藝術、科技2+2”特色發展項目,讓每個學生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具備一項藝術特長和科技創新能力。組織開展“千名專家進萬校”活動。完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財政經費,改善特殊教育的辦學條件。

萬州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網絡。墊江縣在狠抓教育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特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培育市縣級體育、藝術、書法等特色項目或特色學校96個。沙坪壩區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合格率均接近100%,國中入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高中的比例保持在97%以上。

二、主要問題

1.學校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建設資金短缺

根據中央要求,重慶市中國小建設規劃總投入51.3億元。其中,校舍建設改造,中央下達專項資金13.55億元,市級財政配套資金7.12億元,區縣投入4.33億元,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任務還十分繁重,資金缺口較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歷史性債務沉重及學校安全工程改造也有較大資金缺口。以來,重慶市明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均衡發展工作的過程中,地方財政困難、資金短缺成為首要的制約因素。

2.農村學校師資結構性缺編比較突出

重慶農村學校地處偏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自然環境差,教學和辦公條件簡陋,農村教師編制少,課時量多、教學任務重。農村學校普遍缺乏保安、廚師、校醫、生活教師等編制,專任教師承擔的工勤工作多。村學校和教學點“包班制”現象比較普遍,包班老師“請不了假、生不得病”。全市缺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農村學校中特級教師、高級職稱教師、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小,農村國小、國中具有高職稱的教師分別佔總數的34.3%和4.7%。

3.農村教師週轉房緊缺,居住條件亟待進一步改善

重慶市主城區外的30個區縣有農村中國小校5437所,教師156622人。農村教師中,特崗教師有4226人,支教交流教師有3652人,寄宿制學校管理教師有9028人。重慶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基本都是大山區,交通不便,教師工作的學校與住家距離較遠,教師週轉房緊缺,多數教師靠“走教”和租房,有的鄉鎮無房可租,部分教師只能擠住在學生宿舍或食堂裏,條件亟待改善。

4.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發展依然不平衡

農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三峽庫區還有不少薄弱學校,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市“一小時經濟圈”的12個區接受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兩翼”地區還沒有一個區縣接受評估,全面實現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任務還很艱鉅,學校佈局還有待優化。由於農村學齡人口自然減少和向城市流動,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空殼”和“麻雀”學校,城區學校容量不足,存在大班額現象。城市新區開發和小區新建過程中,一些小區未按規定配套建設學校,或配套學校不能滿足小區學生就學需求。

此外,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羣眾子女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擇校、擇師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學校布點需要進一步科學化,目前存在撤併學校後學生上學路途太遠,隨之帶來上學路途不安全、午餐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學校標準化水平不高,不少學校設施設備不齊全,教師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寄宿制學校設施設備尤為不足。

三、工作建議

1.加強對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議中央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發揮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對西部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建設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向西部地區農村學校傾斜,大力加強西部地區學校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縮小辦學條件差距。建議中央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農村國中改造工程,加大對西部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房建設支持力度,重點解決特崗教師、支教交流教師、寄宿制學校管理教師、村級學校教師、村小教學點教師在校住宿問題。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以來,對口支援省市給予重慶教育事業積極援助,幫助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學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質量。建議中央堅持這一政策,積極幫助庫區提高教育水平。

2.完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

建議積極創造條件,將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由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逐步擴大到省屬師範院校,着力培養紮根農村的教師。完善農村教師補充退出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任教。重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確保合格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對培訓後仍不合格的教師,可開展提供退養補貼、一次性退出崗位的試點工作。

3.修訂完善義務教育學校編制標準

建議完善農村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核定標準和編制配備政策,積極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村國小和教學點按班師比核定編制,適當增加農村學校教師編制。同時,根據農村學校課程設置、教師離職培訓、學生寄宿和安全、衞生、後勤管理等實際需要,將學校必需的生活管理人員、衞生保健人員、安全保衞人員等納入學校編制,明確標準、足額配備,或者由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

4.研究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能否妥善解決,不僅關係到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而且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全社會都有責任關注、愛護留守兒童,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重慶建立了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探索“代理家長”、寄宿之家、託管家園、親屬代管等方式,旨在使留守兒童“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取得了初步成效,值得研究推廣。

5.研究制訂學校安全法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3yn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