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論語感悟(精選9篇)

論語感悟(精選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論語感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論語感悟》相關的範文。

論語感悟(精選9篇)

篇一: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境裏,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説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兑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説的話能不能兑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麼,兑現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麼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説,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麼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裏,“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説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的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於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國書》寫好以後,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後,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於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説“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麼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説:“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説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説:“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説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於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於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更多人的利益。

篇二: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於這種説法以前也只是聽説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後又買來書仔細地閲讀。之後才知道,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來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通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説: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説,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篇三: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篇四: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還有“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徵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些思想言論可能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單對於影響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治學方面,孔子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行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啟發。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要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就會成為文明、昌盛的禮儀之邦。

篇五: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篇六:論語讀書心得感悟

一、什麼是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是在讀書後產生的心得與感受,以及對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二、最新論語讀書心得感悟10篇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論語讀書心得感悟10篇,歡迎閲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筆記篇1

俗話説的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我覺得別説半部了,就是幾句話就能讓人領悟到許多的大道理。

讀書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到現在,這句話還在我腦邊迴盪。為什麼呢?因為我三年級的那件事。

“快點做作業,然後複習,聽見沒有。”在老爸臨走前是這麼説的。“知道了,知道了。”我有些不耐煩的回答道,“老爸你再不去上班你就要遲到了哦。”

一會,老爸走了,我的心裏頓時樂開了花,“哇哈哈,可以不受限制的看課外書啦。”想着,我便拿起來了《三國演義》。

正當我看到入迷時,一陣車聲驚動了我,“哇,怎麼辦,沒複習啊!”我一下子想只被踩了尾巴的貓尖叫起來。我的心頓時一陣七上八下。

這時,老爸打開了房門,看見了我,頓時眉頭一皺,然後鑰匙一丟,對我一陣“轟炸”!“還不睡覺?”

第二天早讀,我又是在班裏一頓“神遊”。

……

發考卷當天,當我看到這令人羞恥,令人羞愧的分數——86.“真是讀書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啊!”我看看這個分數,我不禁吟道。

……

這一則又一則的論語,正時刻警示着我的靈魂。

論語讀書筆記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感觸最深的,那就是中國古典著作-—《論語》。

《論語》剛開始看,不那麼容易懂,只能依靠旁邊的著解翻譯着讀,最後,也就習慣了“之乎者也”。《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是最後編寫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魯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對任何人都以仁義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反映學習態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的選擇。同樣,我們上課時不也應該這樣嗎?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搞懂,學習成績才能名列前茅。讀了這本書,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識道理一樣。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它可以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許多學習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身邊許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讀一讀,看一看。

論語讀書筆記篇3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論語讀書筆記篇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還有“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徵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些思想言論可能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單對於影響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治學方面,孔子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行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啟發。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要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就會成為文明、昌盛的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筆記篇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書筆記篇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來自《論語》這本書。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瞭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再來温習,不是很歡樂嗎?有遠方的朋友趕來相聚,不是很歡樂嗎?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也在論語中體現了,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講,父母在時,不能遠遊,出去時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後,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説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一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養的動物就和你養的老人沒什麼區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後為自己立一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論語讀書筆記篇7

我國曆史久遠,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丘,一直以來被人們當作聖人來崇拜,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論語》。那是中華民族的精萃。雖然全書只有一萬多字,並且該書是孔子的弟子所記錄的他的學述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這位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人類教育事業的靈魂。

我看過這本書,雖然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手捧這本書,感覺非常的樸素和温暖,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一直被普通百姓作為人類道德的準則。

他提倡“孝道”,主張要以德為原則,去尊敬長輩,這在我們現在社會,猶其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以工作壓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輩,免得後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張用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別人,如果現今社會,我們都能以此為準則,那麼我相信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孔子還提倡“誠信”,他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是沒有信譽,真不知道他怎麼在這個世上度過一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他更提倡“學習”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學習的心願,但可能方向和質量會有所不同,孔子當時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知識無處不有,就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去學。當然他提倡的東西還很多,一直為人們作為一種美德。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社會,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引導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寬闊的大道。

論語讀書筆記篇8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為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啟迪。

在《論語》這部書裏,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説着説着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為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為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為不會做,只是因為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温習《論語》,按裏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

論語讀書筆記篇9

《論語》是我們古今著名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為君子道理。裏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麼一 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説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特別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為一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麼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着要得體 。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説這本書是孔子死後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通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為,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為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為你 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後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啟示書,因為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香九齡,能温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為父親温暖牀蓆,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後成為一名好 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論語讀書筆記篇10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傳承了五千年,為中華第一大家。《論語》這本書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裏面藴含了許多道理,讓人受益終生啊!讀了《論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要學習,首先應當提升自己的素養,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的人,在父母身邊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要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養提高了,在學文化知識,這樣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次,我們應該常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來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知識能反覆的温習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嗎?學了知識,要反覆的温習、鞏固,這樣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次,應當善於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學而不思考,就會受矇蔽而無收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只有學習和思考一起結合,才能體現出學習的效果。

最後,應當真誠坦白。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篇七:論語讀書心得感悟800字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篇八:論語讀書心得感悟800字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學習。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説“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篇九:論語讀書心得感悟500字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閲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温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為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説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剛要説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m7y9.html
專題